两弹元勋之一于敏 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弹元勋之一于敏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有媒体称他为中国“氢弹之父”。但他本人非常反对这一称谓;他毕业于北大物理系,被公认为难得一遇的人才;他长期致力于核物理研究,他的名字曾是绝密;他醉心中国哲学,“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他的座右铭。

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最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于敏。这一殊荣在连续7年授予两位科学家之后,今年由一人独得。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于敏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曾为我国核武器研究“隐身”28年之久。甚至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也鲜见于报端。这位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最高科技奖得主,有着怎样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他跟四川有着哪些缘分?在同事和学生的眼

中他是怎样的人?

于敏生于1926年8月,父亲当时是天津的一位小职员。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他就以门门功课第一闻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进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两年后,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

北大期间,丁敏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榜首。他的学号是1234013。当时公布成绩不张名,按学号公布,贴在图书馆院内的墙上。每次公布成绩时,这个学号的成绩总是名列第一。老师和同学都知道这个学号是于敏的。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也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

1961年1月,正当于敏和同事讨论原子核结构理论,研究下一步工作时,得到了“开展氢弹研究”通知。时年34岁的于敏,带领他的原子核理论研究小组正处在有可能取得更大成果的关键时刻,却面临“转行”。他后来回忆说:“我毫无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围,经历了我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之后,于敏带领的科研队伍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1966年12月28日,中国进行了氢弹原

理试验,5个多月后,1967年6月17日,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空,瞬间升起了一颗壮观的“太阳”,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工作之余,于敏热爱古典诗词和中国哲学,欣赏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也欣赏杜甫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评价诸葛亮“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了理想奋斗终生”。当被问到“搞物理的怎么喜欢上了文学艺术”时,他回答:“人都是有感情的,感情要有所寄托,而艺术可以陶冶情操,使志存高远。非志无以广学,非学无以广才呀。”目前,89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每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就会想到要请“于老爷子”出山,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咨询和建议。

彭立昭据《川报观察》记者张岚董世梅李梦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