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北京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 公开课课件:第5课《“友邦惊诧”论》新课讲知课件
友邦惊诧论课件概要
日。对于学生这种爱国行动,国民党政府 一面采取欺骗威胁手段,声称“三天后宣 布出兵抗日”,要求学生“忍辱含愤,以 待国联公理之判决”,一面却提示全国军 队对日避免冲突,并通令全国禁止请愿, 要各地学生“安心读书”,不得有“越轨” 行动。蒋介石的卖国行径,激起全国人民 的强烈抗议,遂于当年12月17日举行了大 规模的示威游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爱国学生及其代表,共3万多人汇聚在南 京国府门前,强烈要求南京政府出兵抗日。 面对如此高涨的爱国热潮,国民党反动政 府诚惶诚恐,原形毕现,居然命令军警逮 捕和枪杀学生。在南京珍珠桥,打死打伤 学生100多人。而于次日,又使用贼喊捉 贼伎俩,给学生加上种种罪名。在通电各 地军政当局时,竟胡说什么:
引申拓展:
1.开头从学生请愿的 原因 谈起, 证明学生请愿出于无奈, 合情合理 。 然后引出敌论的 论点 及其 论据 , 接着列举大量 事实 剖析了“ 友邦 ” 惊诧的险恶用心。再分析“友邦 ”与 “ 党国 ”的主奴关系,驳斥了 “长此以往 , 国将不国 ”的谬论。
2.下面是国民党反动政府通电的全文, 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引全文,而只引了 其中的几句?
3.国民党政府为什么要发通电?
一方面是国民党政府为掩盖其罪 行,嫁祸于人,为镇压学生制造借口; 另一方面是向日本帝国主义讨好,卑躬 屈膝地献媚。“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 已经可怜之至”,承上启下,既表现了 鲁迅先生对爱国学子的同情热爱,又强 烈地谴责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 党的卖国。结末以“友邦人士,莫名惊 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点出了敌人 的要害。
国民党反动政府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 局的全文: 急。各绥靖主任、各省市政府公署钧鉴: 查自辽吉事变发生以来,各地学生因激于义 愤,纷纷入京请愿,游行示威,爱国热忱, 原堪嘉尚。而近日所到人数愈多,分子愈杂, 且有共党羼入其间,种种违法乱纪,不一而 足,如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 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 社会秩序,悉被破坏,友邦人士,莫
【最新】北京课改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第5课《友邦惊诧论》(共42张PPT)
• 我们已经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 和驳论,立论在以前所学的议论文中已 经接触得比较多了,那么驳论是什么样 的文章呢,我们还没有学过,现在我们 就来学习一篇驳论文章,鲁迅先生的《“ 友邦惊诧”论》。在学习的时候,我们 想一想作者驳斥的是什么,作者用什么 方法来驳斥的。
《“友邦惊诧”论》
第一段中引用的电文可分为几层?层次间是什 么关系?引用电文有什么作用?
• 第一层是国民党政府用来污蔑学生的所谓事实论据; • 第二层是国民政府对学生抗日行为及后果的的观点。 第一层是第二层国府言论的依据,支撑了国府的观点。 作用: 引用电文,既摆出了敌方的反动论点,又罗列了其反 习目标
• 1、学习本文针对敌方的论点与论据采取 层层批驳的方法。 • 2、学习本文在驳论中将敌人的论点与事 实并举,进行对比驳论的手法。 • 3、注意把握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 ,深入体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憎感 情。
• 重点:
• 学习本文针对敌方的论点与论据采取层 层批驳的方法。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 摆出敌方的谬论后,作者采取先驳论点 ,层层深入的驳论点,使敌人的论点无 立足之地,再批驳敌人论据的方法,深 刻揭露了极端凶残的国发党反动派投敌 卖国的罪行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有力 地揭穿了敌论点的欺骗性,达到了驳论 的目的。
有一些人说:“学雷锋,不实惠。”实惠与否,要看对谁说。 雷锋在风雨之夜送人母子回家,就使这个劳动妇女和她的孩 子得到实惠。他在车站上乐呵呵地为大家扫地,就使来往的 旅客得到实惠。他把节省下的钱捐给了公社,就使这个公社 得到实惠。这些,怎么能说不实惠呢?如果从利己出发,讲的 是对自己的不实惠,那倒也是,因为很难说学了雷锋就能拿 到多少奖金。
附录的作用
• 默读文章最后的附录,你能筛选出 哪些消息?并分析这些消息能说明 什么?这对批驳敌论点有何作用。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狱中书简》课件3
资源交流:
罗莎·卢森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和 理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
时代背景:一战期间她坚决反对德国社会民主党 右翼领袖的政策,投身到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 争中,因而多次被捕。这一封信是她在狱中写给 李卜克内西夫人的。
一战刚刚结束,在战败国德国,极左派和极 右派之间冲突不断,双方都雇用了从一战战场归 来的士兵作为准军事部队。 1919年1月15日,与 卡尔·李卜克内西等人同被杀害。
资源共享:
生命是一枝铅笔,它告诉我们必须珍惜自己 的时光——须知铅笔越用越短。
生命如一首歌,越唱越响亮,让我们的人生 更精彩。
生命是一块橡皮,磨擦自己,更正错误。 假如生命是种子,不要怕被埋没,要勇敢起
来,生根发芽装点世界。
作业(任选其二个)
1、积累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续写拓展中的第3小题。 3、收集有关爱国革命英雄的事迹。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3)……(生质疑)
板书:
狱中书 简 ——罗莎·卢森堡
拯救孔雀蝶
看白杨树散播种子
暴风雨后,夜莺在歌唱
珍爱生 命、具 有革命 乐观主 义精神
拓展延伸:(任选其一)
1、请写出罗莎.卢森堡给你的感想。 2、展示你收集到有关作者的名言。 3、有人评价罗莎·卢森堡是用“美丽的生
命去诠释生命的美丽”。联系自己的体 验和对生命的认识,谈谈你对生命意义 的理解。
悟情感:
友邦惊诧论课件
3)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摆”画出了“友邦人士”故作文明的丑态。
4)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 国府就怕了…… “一……就……”揭示了 “友邦”与“党国”的主奴关 系并讽刺了奴才反映之快。 4.说说本文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小结:
本文通过对国民党反动政府致 电文中“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的 谬论的批驳,尖锐地戳穿了所谓 “友邦人士”勾结日本帝国主义, 妄图瓜分中国的野心,无情地撕碎 了他们伪善的面具,揭露出国民党 反动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勾结,与 人民为敌的法 有: 反语,排比,反复,引用。
(1) 整个第2段这组排比句和“惊诧” 的反复,从几个方面历数了日本帝国主 义及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罪行和中国人民 无辜被镇压的种种事实,揭穿了“友邦 人士”的臭脸孔,批驳了“友邦人士, 莫名惊诧”的反动论点。
(2)第4段,这里的“友邦”即前文的“好 个‘友邦人士’!”意思是坏透了,本是日 本帝国主义者的同伙和帮凶。“秩序”是指 帝国主义国家的反动统治。“文明”是帝国 主义国家残酷的阶级压迫。此外,还有不少 反语,如:“大人老爷”、“党国倒愈像一 个国”等反语,是对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内镇 压、对外投降的辛辣嘲讽。“‘友邦人士’ 从此可以不必‘莫名惊诧’,只请放心来瓜 分就是了”。这反语除了对帝国主义的虚伪 性和侵略本性的揭露和讽刺之外,还与开头 相呼应,暗指:为“友邦”瓜分中国效力, 这就是“国府”镇压学生运动的目的和作用。 纵观全文,这些反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强 烈义愤,增加了驳论文章的战斗力量,也是 鲁迅杂文的特点。
分析第五段:
1.第5段作者怎样批驳“长此以往, 国将不国”的?
作者从“党国”的逻辑出发,进行了一连串 的排比推论。这些推论,一个比一个荒谬, 一个比一个可笑,必定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 愈卖国“倒愈像一个国”。不仅活画出了 “党国”投降卖国的丑态,而且从语气上显 示了对帝国主义奴才走狗的无限蔑视的气势, 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使“国将不国”的正是国 民党自己。鲁迅就这样,一举揭露了国民党 反动政府卖国求宠、镇压爱国学生的丑恶嘴 脸和凶恶本质。
友邦惊诧论
背景简介 1913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发动 了“九· 一八”事变,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下令 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仅三个多月,日军就 侵占了我国东北的黑、吉、辽三省。中国共产党于9月 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 ,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 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 日救亡运动。各地爱国学生三次到南京举行请愿活动。 国民党政府对学生采取欺骗手段,说要依靠“国联公理 之判决”,要学生回去,“安心读书”;后于12月17日 竟下令打死打伤学生100多人;为了掩盖罪行,国民党 政府竟诬蔑学生,给学生加上了种种罪名,在这种情况 下,鲁迅挺身而出,揭露国民党政府卖国投降的罪行, 对“友邦惊诧”的谬论进行批驳。
•生字 •解词 •文学常识 •综合练习
•攒击: •私逮: •屠戮: • 敷衍
•塞责 •兹 •本埠
•2
•惊诧: •不道: •攒击: •私逮:
•莫名 •国将不国
•屠戮
•敷衍塞责
•兹
2
什么是论点?论据? 论证? •、论据的种类、论证的 方法各有那些? •、论证方式有几种?
•、
论点:“
摆出敌论 (第 1段) 论据:“
1
2
”
”
批驳“ 3 ” 第 2 段至第 4段 批驳敌论的 论点 (论点、论据) 批驳“ 4 ” (第 2 段至第 7段) 第 5 段至第 段 揭露“ 5 ” 第 6 段至第7 段 批驳敌论的 论据 (论点、论据) (附记)
1、“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 往,国将不国。”
2、“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 委,拦击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 ,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 ” 3、“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八年级语文第5课《“友邦惊诧”论》课件-北京课改版
第三课时
• 教学目标: • 1.把握谈论语言特点;做稳固训练。 • 2.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的感情颜色,所表达
的猛烈的爱憎感情。 • 3.学习鲁迅的爱国精神和斗争精神。
分析本文语言特点。
• 1.设问:我们学过的谈论文语言有什么特 点?作为驳论文本文语言又有什么特点?
• 2.提问、明确: • 〔1〕本文语言感情颜色鲜亮,表达了作
奸的主奴关系。 • 3、驳敌论论据。 〔第8段〕
其次课时:
• 教学目标: • 1.了解驳论的一般方法;体会与立论的区分; • 2.研读课文,学习本文针对敌方的论点与论据层
层批驳的方法;了解本文的反语、比照、排比、 反复和摹拟等手法的作用并学习运用。 • 3.理解作者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府批判的 锋利性、深刻性。
〔一〕解析第一局部。
• 1.齐读。 • 2.提出疑问,教师答复。 • 3.作者树立的批驳的靶子是
什么?即敌论点、敌论据 是什么?
〔二〕其次局部。
• 第一层〔2-4〕
• 1.设问:读2-4段,看看本层是针对什么进展批驳 的?又是如何进展批驳的?
• 2.提问、归纳。
• 〔1〕批驳敌论点中的“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揭露“友邦”的丑恶本质。
者猛烈的爱憎感情。 • 〔2〕举例分析:〔以文中探究和练习第
四题为例分析〕。
犀利的语言:
• 1、反语中的揭露和批判: • 好个“友邦人士” •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 • 2、直接怒骂中的极度愤慨: • 是些什么东西! • 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不 反 抵
抗
一伙 日本
学生
杀戮
〔(爱国、 救国)〕
〔 (侵略)〕
〔三〕附记:
• 1.设问:这一段针对什么批驳?怎么批驳?分几个层次? 引消息有什么作用?
【北京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友邦惊诧”论》新课讲知课件
“友邦惊诧”论
音。
二、充分利用课文注解,简明扼要介绍背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明
确文章批驳的层次。三、通过阅 Nhomakorabea分析,让学生弄清全文的结构和反驳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
色彩和气势。
教学时效: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预习,了解文章时代背景,研读全文,弄清文章结构和特点。
“论”是议论、驳斥的意思。五个字既简明概括,又含蓄有力,并表明重点在
于驳斥谬论。
三、检查预习。
1.根据课文中的“预习提示”,说说杂文的特点。
明确:杂文是一种文艺性议论文,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多样;笔法犀利,
战斗性强;议论与形象结合,文学性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出示小黑板)。
屠戮(lù)本埠(bù)
“友邦惊诧”论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针对敌方的论点与论据层层批驳的方法,了解驳论文的结
构。
二、了解本文的反语、对比、排比、反复和摹拟等手法的作用并学习运
用。
三、注意把握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深入体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
爱憎感情。
四、初步了解杂文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一、指导学生预习。预习内容:1.杂文特点。2.弄清课文是如何抓住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学我们已学过一些杂文,如《俭以养德》、《从三到万》、《中国人失掉
自信力了吗?》等。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鲁迅先生写的杂文,题目是《“友邦
惊诧”论》(板书)。这是一篇战斗力很强的杂文,它的力量来自对敌方论点和
论据的本质的深刻剖析,来自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鲁迅用他那支又泼辣、
又幽默、又锋利的笔,揭露了极端凶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投敌卖国罪行,揭
【最新精选】北京课改初中语文八下《5“友邦惊诧”论》word教案 (2).doc
《“友邦惊诧”论》教学要点1.讲清驳论的基本特点,使学生明确驳论与立论的根本区别。
2.分析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了解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反驳的一般方法。
4.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味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了解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背景。
第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排除字词障碍,熟悉课文。
教学重点排除字词障碍,熟悉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文体常识1.复习议论文的知识: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方法——例证、引证、喻证、对比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2.学习论证方式: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二、导入我们已经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立论在以前所学的议论文中已经接触得比较多了,那么驳论是什么样的文章呢,我们还没有学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驳论文章,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想一想作者驳斥的是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驳斥的。
三、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写的一篇尖锐的时事短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绝对不抵抗主义”,仅三个多月,日占东三省——中共动员“全国抗日”,爱国学生两次集会南京,要求停止内战,出兵抗日——12月17日,示威游行,“南京珍珠桥血案”——12月18日,通电各地严加镇压——12月20日,写本文。
四、读课文1.生字:庸 yōng 兹zī埠bù诧chà毙bì捣dǎo殴ōu 劫 jié逮dài 诬wū敷衍 fū yǎn2.解词:不道攒击莫名国将不国党国呈文越轨——(行为)超出规章制度所允许的范围。
敷衍塞责——不负责任,只是表面上应付一下。
2019年友邦惊诧论鲁迅.ppt
(2)反驳论据。反驳论据,这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反驳对方论点的途径。在论证过 程中,论据乃是论点赖以支撑的支柱,如果论据不能成立,那么论点就失去依托,不 攻而自垮。
“友邦”和“党国”的反动本 质,揭露“”友邦与“党国” 狼狈为奸。互相勾结镇压人民 的抗日斗争的罪行。友邦和党 国是主仆的关系
“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 架去重伤。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 会,为群众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 无受伤之事。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 大,亦当时出来,更无失踪之事。”而 “教育消息”栏内,又记本埠一小部分 学校赴京请愿学生死伤的确数,则云: “中公死二人,伤三十人,复旦伤二人, 复旦附中伤十人,东亚失踪一人(系女 性),上中失踪一人,伤三人,文生氏 死一人,伤五人……”可见学生并未如 国府通电所说,将“社会秩序,破坏无 余”,而国府则不但依然能够镇压,而 且依然能够诬陷,杀戮。“友邦人士”, 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 来瓜分就是了。
2.提问、明确: (1)本文语言感情色彩鲜明,表达了作者
强烈的爱憎感情。
犀利的语言:
1、反语中的揭露和批判: 好个“友邦人士”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 2、直接怒骂中的极度愤慨: 是些什么东西! 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采用多种表现手法:
1、多用各种修辞,如反语增强讽刺效果,排比 能增强辩论气势。
揭露:友邦”和“党国”的反动本质,揭露“”友邦与“党国”狼 狈为奸。互相勾结镇压人民的抗日斗争的罪行。友邦和党国是主仆 的关系
明确关系:
(卖国)
党国
主奴
友邦
北京课改版七下《“友邦惊诧”论》ppt课件2
•(1).一般的驳论文章, 多是先摆出谬论,而后 展开批驳。本文却不是 这样,请同学们概括一 下本文摆出谬论之前写 的是什么内容?
•这些文字是交代敌 人的谬论是在什么情 况下说出来的。换句 话说,就是交代谬论 产生的背景。
•2.你怎样理解 “放下书包来 请愿,真是已 经可怜之至” 这句话?
•生字 •解词 •文学常识 •综合练习
•攒击: •私逮: •屠戮: • 敷衍
•塞责 •兹 •本埠
•2
•惊诧: •不道: •攒击: •私逮:
•莫名 •国将不国
•屠戮
•敷衍塞责
•兹
2
什么是论点?论据? 论证? •、论据的种类、论证的 方法各有那些? •、论证方式有几种?
•、
•敌 •论 •据:
• 3.
本文先交代谬论 出笼的背景,而 后摆出谬论,这 样安排的目的是 什么?
•①《“友邦惊诧”论》作 者( )选自( ),是一 篇十分深刻的时事短评。 •②批驳对方谬论可采 用 , , 三种方 式。本文线的字选择合适义项。 –①悉被破坏( ) – A.详尽 B.尽,都 C.知道 –②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 战( ) – A.医治 B.惩处 C.治理
–③旋出校回寓( ) – A.旋转 B.不久 – C.归来 –④国将不国( )
– A.国家 B.成为国家
北京版八年级下册《“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
北京版八年级下册《“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针对敌方的论点与论据采取层层批驳的方法。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在摆出敌方的谬论后,作者采取先驳论点,层层深入的驳论点,使敌人的论点无立足之地,再批驳敌人论据的方法,深刻揭露了极端凶残的国发党反动派投敌卖国的罪行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有力地揭穿了敌论点的欺骗性,达到了驳论的目的。
2、学习本文在驳论中将敌人的论点与事实并举,进行对比驳论的手法。
3、注意把握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深入体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憎感情。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针对敌方的论点与论据采取层层批驳的方法。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在摆出敌方的谬论后,作者采取先驳论点,层层深入的驳论点,使敌人的论点无立足之地,再批驳敌人论据的方法,深刻揭露了极端凶残的国发党反动派投敌卖国的罪行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有力地揭穿了敌论点的欺骗性,达到了驳论的目的。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一、预习检测加深学生对背景的理解,再次展示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13年12月20日至21日(最后一段是补写的)。
“友邦惊诧”是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电文上摘引的,加上引号除表示直接引用外,还含有嘲讽和否定的意思。
友邦,本指友好国家,此文中指的是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他们支持国民党政府打内战,处处维护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和他们在中国的侵略复兴。
“惊诧”,惊讶,诧异,是所谓的惊诧。
1913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仅三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的黑、吉、辽三省。
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各地爱国学生三次到南京举行请愿活动。
国民党政府对学生采取欺骗手段,说要依靠“国联公理之判决”,要学生回去,“安心读书”;后于12月17日竟下令打死打伤学生100多人;为了掩盖罪行,国民党政府竟诬蔑学生,给学生加上了种种罪名,在这种情况下,鲁迅挺身而出,揭露国民党政府卖国投降的罪行,对“友邦惊诧”的谬论进行批驳。
部编高教版(2024)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上册1.2《友邦惊诧论》 课件
文章脉络梳理
1.交代学生请愿情况,引出敌论论点和论据。(第1段) 2.驳敌论论点。(2-7段) 第一层(2-4段):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第二层(5段):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第三层(6、7段):揭示党国和友邦狼狈为奸的主奴关 系。 3.驳敌论论据。 (附录)
(一)解析第一部分。
1.齐读。 2.提出疑问,教师回答。 3.作者树立的批驳的靶子是什么?即敌 论点、敌论据是什么?
拿来 主 义
友邦惊诧论 鲁 迅
学习目标
1.习本文针对敌方的论点与论据采取层 层批驳的方法。 2.本文在驳论中将敌人的论点与事实并举 ,进行对比驳论的手法。 3.注意把握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 深入体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憎感情。
作者生平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 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民主战士,新文化 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二)第二部分
1.设问:读2-4段,看看本层是针对什么进行批驳的?又是 如何进行批驳的? 2.提问、归纳。 (1)批驳敌论点中的“友邦人士,莫名惊诧”,揭露“友 邦”的丑恶本质。 (2)本层运用反语、排比、反复 对比等方法,揭露“友 邦”与日本帝国主义是一伙。是国民党政府的“友邦”。 揭露了“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与国民党政府 都是镇压人民的反动派。从而批驳了敌论中“友邦人士, 莫名惊诧”。
喻证法对比论证法
驳论点方式(直接驳论点
通过驳论据论证驳倒论点)
驳论方法(直接反驳 反证法
归谬法)
解题——拓展知识
从字面看“友邦”本应是友好国家、友好邦交国的意思。但 文中所指的“友邦”实际上是指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它 们在当时的背景下与国民党反动政府有着复杂的关系,支持其打 内战等反动行径,并且处处维护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其在中国 的利益。从鲁迅的立场和文章批判的角度来看,所谓“友邦”是 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称呼,它们并不是真正站在中国和中国人民 立场上的友好国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友邦惊诧”论》课件北京课改版精要
(任人宰割,寂然无声的卖国才像一个国家,荒谬无比) (3)最后一句:这样的任人宰割,寂然无声的卖国的话,可
以得到主子的夸奖,而且永远成为一个国家。
(地地道道的卖国求荣)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七点 十一分。
反馈
分析文章附录后作者的议论对全文内容、写作意图以及对 敌论点的驳斥有着怎样的作用?
(总结全文:国民党对内镇压、对外卖国,“友邦”企图 不受干扰的瓜分中国)
(明确写作意图:揭露、讽刺、抨击两者的反动本质、 激发国人的愤慨之情、激起读者的爱国之情)
(抓住要害直击敌论点:用直白的语言揭露隐藏在敌论点背 后的真正企图,正中其要害,使其无可辩驳)
第2、3段:“友邦”对日军的侵略暴行不惊诧;对国民党的 腐败无能、镇压人民不惊诧;而对爱国学生正义的反侵略 的抗议惊诧了。
(“友邦”与日本帝国主义是同伙;是国民党政府的 “友邦”;是人民的敌人---对比)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七点 十一分。
1、概括2—4段内容、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
第4段:每一个“友邦”都存在上述罪状,却在中国故作“惊 诧”。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七点 十一分。
3、分析第6段第一句与第二句在内容上的联系, 并概括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1)第一句提问,第二句回答了两个“怎样”。即,“友邦”
一提希望,党国就要我们遵从,否则,便加镇压、杀戮。
(党国看“友邦”的脸色行事,典型的奴才嘴脸。揭露了两 者是名副其实的主奴关系,且狼狈为奸、互相勾结)以 “友邦”的口气向党国提出训斥和质问。
(惊诧的真实目的:唆使国府镇压人民抗日反帝热情;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说说作者是怎样把“友邦人士,莫名惊诧”批倒的。
作者把矛头指向“友邦人士”:揭露“友邦人士” 是人民的敌人,“莫名惊诧”有着瓜分中国的险恶用
心,使得“友邦人士,莫名惊诧”暴露出非正义的、
反动的本质,那该论调显然是反动论调,自然倒台。
2、分析第5段的句间关系、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
(1)“可是……一……就……”,“长此以往,国将不
能概括出作者的言外之意;通过联系上下文揣摩出第7段
是以谁的口气说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并能概括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4、结合6、7两段的内容,能说出6、7两段对批驳敌
论点的作用。
1、概括2—4段内容、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
第2、3段:“友邦”对日军的侵略暴行不惊诧;对国民 党的腐败无能、镇压人民不惊诧;而对爱国学生正义 的反侵略的抗议惊诧了。 (“友邦”与日本帝国主义是同伙;是国民党政府的
退出
(任人宰割,寂然无声的卖国才像一个国家,荒谬无比) (3)最后一句:这样的任人宰割,寂然无声的卖国的话,可以 得到主子的夸奖,而且永远成为一个国家。 (地地道道的卖国求荣)
3、分析第6段第一句与第二句在内容上的联系,并概括出作者 的言外之意
(1)第一句提问,第二句回答了两个“怎样”。即,“友邦”
一提希望,党国就要我们遵从,否则,便加镇压、杀戮。
给敌论点以致命的一击。
反馈
分析文章附录后作者的议论对全文内容、写作意图以及对敌
论点的驳斥有着怎样的作用?
(总结全文:国民党对内镇压、对外卖国,“友邦”企图不 受干扰的瓜分中国) (明确写作意图:揭露、讽刺、抨击两者的反动本质、激发 国人的愤慨之情、激起读者的爱国之情) (抓住要害直击敌论点:用直白的语言揭露隐藏在敌论点背 后的真正企图,正中其要害,使其无可辩驳)
4、结合6、7两段的内容,说出6、7两段对批驳敌论点有何 作用。
(1)6、7两段的内容主要是揭露“友邦”与“党国”之
间的主奴关系,以及两者狼狈为奸互相勾结镇压中 国人民的罪行。
4、结合6、7两段的内容,说出6、7两段对批驳敌论点有何 作用。
(2)作者此时把矛头指向“友邦”和“党国”,敌论 点的前半句是“友邦”的论调;后半句是“党国” 的论调,而6、7两段所揭示的两者主奴关系以及狼 狈为奸的罪行充分表现了整句话的反动性与虚伪性,
国” 了,指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是怎么说出 来的。 (表明这8个字是党国为了迎合友邦而说的,是奴才向主 子献媚说的。)
2、分析第5段的句间关系、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 (2)三个排比句:失去国土,愈像“国”;身受宰割,寂然无 声,愈像“国”;身受宰割,只有极少数人做一下请愿的表
面文章,愈像“国”。
第五课“友邦惊诧”论
鲁迅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概括2—4段内容、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
能说出作者是怎样把“友邦人士,莫名惊诧”批倒的。 2、通过分析第5段的句间关系、揣摩作者的言外之
意,能说出作者是怎样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批
倒的。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
3、通过分析第6段第一句与第二句在内容上的联系,
“友邦”;是人民的敌人---对比)
1、概括2—4段内容、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
第4段:每一个“友邦”都存在上述罪状,却在中国故作
“惊诧”。
(惊诧的真实目的:唆使国府镇压人民抗日反帝热情;以 便帮助其同类——日本帝国主义能不受任何纷扰的侵 吞中国,从而维护自身瓜分中国的可耻利益。) ----揭露了友邦的虚伪与反动。
(党国看“友邦”的脸色行事,典型的奴才嘴脸。揭露了两 者是名副其实的主奴关系,且狼狈为奸、互相勾结)以 “友邦”的口气向党国提出训斥和质问。
3、分析第6段第一句与第二句在内容上的联系,并概括出作者 的言外之意
(2)联系上下文揣摩出第7段是以谁的口气说的,并概括
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党国”不过是“友邦”豢养[比喻收买并利用]的一条 镇压中国人民的忠实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