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解读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一的文言文知识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比如,“罢”这个字,在“琴瑟忽戛然,蜀山伐鼓鸣金罢”中是停止的意思,而在“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然后得会怀王。

沛公乃还军霸上”中则是结束、撤退的意思。

2.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

比如,“之”可以作为代词,如“人皆贺之”,也可以作为动词,如“顷之,烟炎张天”。

3.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

比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是省略句,省略了“献”和“与”后面的对象。

4.固定句式:包括“以为”、“与其……孰若”、“如……何”、“奈……何”、“孰与”、“得无……乎”等。

5.文化常识:包括古代官职、礼俗、节令、称谓等。

6.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古代文学流派等。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在高一的学习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中文言文更是考验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部分。

了解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提高中文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帮助。

下面将对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汇总,供学生参考。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句读:文言文的句子以顿号(、)为停顿标志。

停顿时不可加声调,阴平和阳平都可以。

2. 通假字:文言文中许多字有不同的读音,这些字称为通假字,要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如兮(音xi)、矣(音yi)等。

3. 元音字:文言文中只有六个元音字:之、之、者、之、寡、者。

其中之、之、者读为平声,之、寡、者读为仄声。

4. 整齐格律:文言文的格律要求句子之间用法律约束,要求字数整齐、平仄相间,以体现句子的韵律之美。

二、文言文修辞手法1. 倍增:指在文句中重复前一句的成分,增强语气或表达。

2. 比拟:用其中一种事物的特征比拟另一种事物的特征,以达到修辞效果。

3. 夸张:通过夸大叙述或描述,以达到引起阅读者注意、构思文章的目的。

4. 比喻:通过寓意的隐喻来描述某一事物,给读者以联想和感受。

5. 排比:将一系列同类事物或成分按次序排列,增强修辞效果。

三、文言文的常见写作方法1. 众议论述:在文中提出一种论点,然后通过引用古今名人的观点或陈述众多人士的意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2. 典故引用:通过引用古代的文献、典故或故事情节,以扩充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文辞。

3. 对事论事:将自己文章中要表达的观点与一些真实的事例相对比,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4. 进退刚柔:文章要具有刚柔相济的特点,既要有坚定的论点和观点,又要有方法和技巧。

5. 分析问答:文言文的写作中,提出问题并逐一剖析和回答这些问题,以凸显你文章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四、文言文的词汇和常见句型1. 文言虚词:如之、乃、其、若、焉等,这些虚词常常在文言文中使用,了解其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完整含义。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词语
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词义理解错误: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结合上下文理解 句式理解错误: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语法理解错误:注意文言文中的语法特点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不准确: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翻译时要准确表达其含义
实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翻译技巧:直译、 意译、增译、减 译、换译等
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掌握文言文阅读方 法如逐字逐句阅读、整体把握等
文言文翻译技巧
忠实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和 情感
翻译原则与标准
保持风格: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 特色如文言文的简洁、典雅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通顺流畅: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现 代汉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
适当增删: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 需要适当增删内容以使译文更加通 顺、完整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化价值: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 值和历史价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语言特点:文言文具有简洁、典雅、 含蓄的特点常用于表达思想、情感 和观念
学习意义: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古 代文化、历史和思想提高语言表达 能力和文学素养
文言文阅读理解
理解文言文句子含义
添加副标题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文言文基础知识
03 文言文阅读理解
04 文言文翻译技巧
05 文言文写作指导
06 文言文综合练习
添加章节标题
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词汇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 词等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等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1.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其特点是古雅、简练、文学性强。

2. 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理解。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包括词序、词类、句法等方面。

2. 词序以主谓宾的次序为主,但由于语序变化多端,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子。

3. 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每种词类有其特定的用法和构词规律。

4. 句法方面主要包括病句、补语、连词等语法现象,需要掌握其规则并灵活运用。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 文言文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笔的艺术性。

2.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对仗等,这些手法能够使文章的表现力更加丰富,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3. 修辞手法的运用需要具体情境和语境,不能生搬硬套,需要注意虚实得当。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了解上下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

2. 需要辨别词义,理解句子的意思,辅助工具有字典、注释等。

3. 需要注意文言文的情境和时代特点,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外延。

五、文言文的背景知识1. 文言文的词汇和成语常常涉及历史、文学、宗教、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对古代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了解能够帮助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背景。

3. 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领悟。

总结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需要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理解。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语法、修辞手法、阅读技巧以及背景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也可以在语文表达方面有更高的境界。

六、文言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1. 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文言文中的丰富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3.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更好地领会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和语言规律,提高语文素养,增强语感。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严谨、简练、形式固
定等特点。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包括主谓宾结构、六書(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

2. 词类与句子结构:文言文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多为主谓宾结构,常见的句式有正反式、转折式、并列式、条件式等。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加语言的艺术效果,如比喻、夸张、
对偶、排比、反问、象征等。

4.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需要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生僻字和句式
进行分析和解读。

同时,要善于运用推敲、想象、感悟等方法来理解文章中的隐含意义。

5. 文言文的常见文体:文言文有诗、赋、曲、记、史、论、辞、话等多种文体。

每种
文体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阅读时需要了解其特点和写作目的。

6. 原文赏析:必修一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多篇经典的文言文原文,如《岳阳楼记》、《论语》选篇等。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这些原文来提高对文言文的掌握和
理解。

以上是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问题,请
随时提问。

必修1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1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1.修①此地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形容词,高)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形容词,长)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动词,修建)④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动词,整治、修理)2. 期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介词,至、及)②期年之后(数量词,读jī,期年,一周年)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动词,约定)3. 次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名词,旁边)②太不上辱先,其次不辱身(名词下一等)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动词,按编次)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动词,行军途中停留)4. 之①所之既倦(动词,往,到达)②以之兴怀(指示代词,那)③夫人之相与(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④极视听之娱(结助,定语标志,的)5. 咎①以彰其咎(名词,罪过、过失)②则或咎其欲出者(动词,归罪,责怪)6. 纵①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到)②白日放歌须纵酒(副词,任意)③纵虎归山(动词,到)7. 望①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②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8. 如①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到)②如泣如诉(动词,像)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连词,如果)④公如大夫人(连词,相当于“和”)⑤甚如饥寒(连词,相当于“于”)⑥海内晏如(形容词词尾,……的样子)9. 困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动词,围困)②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名词,困窘,困难)③岁饥民困(形容词,贫乏,贫困)④犹耕者倦休而困上也(形容词,困倦,疲乏)10. 阳①斜阳草树(名词,太阳,阳光)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词,山南、水北)③皆阳应曰(副词,通“佯”,表面上)11.道①有碑仆道(名词,道路)②于是废先王之道(名词,法度)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名词,道德,道义)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名词,道理,规律)⑤益慕圣贤之道(名词,主张,思想,学说)⑥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12. 名①呼中之名而詈之(动词,名字,名称)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动词,命名,定名,叫做)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动词,说出,解释)④操虽托名汉相(名词,名义,名分)⑤然嬴欲就公子之名(名词,名声,名望,功名)⑥隳名城,杀豪杰(形容词,有名的)13. 知①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②失其所与,不知(通“智”)③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14. 及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至)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着)③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和)④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15. 假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③以是人多以假余(借给)16. 志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②《齐谐》者,志怪者也(记)③博闻强志(记忆力)17. 是①定国是之诏(国家大事,大政方针)②觉今是而昨非(正确,对的)③是日夜,天朗气清(这,此)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表判断,与今“是”同)⑤惟进修是急(常与“惟”搭配,使宾语提前)18. 致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态、情致)②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送达)③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传达)、表达④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导致,招引)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⑥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取得、得到)⑦衡善机巧,有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极、尽)19. 乎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动词,形容词词尾)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③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20. 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词,表被动)③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21. 过①故山殊可过(动词,过访,游览)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国是,过错)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副词,过分,过于)22. 相①猥不敢相烦(xiāng表示动作偏指一方)②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xiàng动词,辅助)23. 辄①辄便往山中(副词,于是,就)②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副词,常常)24. 因①因驮黄檗人往(介词,凭借)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介词,趁着)③蒙故业,因遗策(动词,沿袭)25. 极①屋极有窗以达气(屋顶)②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尽头、极点)③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到达尽头)④足以极视听之娱(尽)⑤伏尸而哭,极哀(非常、十分)⑥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最多、至多)【古今异义】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古:形容时间短暂今:低头抬头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古:胸怀抱负今:怀里抱着3.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古:(以此)用来今:连词,表因果关系4.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古: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指貌美的女子5.于是..余有叹焉古:对这件事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的缘故今:因果连词古:泛指求学之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7.行李..之往来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带的包裹等8.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古:武臣或勇敢的将士,褒义词今:坏人的帮凶,贬义词8.明日..,徐公来古:第二天今:明天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泛指空间的一部分;地区10.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侍卫人员今:大致范围11.至于..赵之为赵古:上推到今:多作副词,表另提一事1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不平常今:程度副词,很,十分13.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十分之一今:序数词【古今通假】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秦伯说(说,通“悦”)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若不阙秦(阙,通“缺”,侵损、削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孰视之(孰,通“熟”,仔细)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奉厚而无劳(奉,通“俸”,俸禄)鼓瑟希(希,同“稀”,稀疏)莫春者,春服既成(莫,同“暮”)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词类活用】群贤.毕至(形作名,贤才)少长..咸集(形作名,年龄大的和年龄小的)所以游.目骋.怀(动词使动用法,使纵展,使奔驰)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动词使动用法,使兴起)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作动词,把……看做一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作状,向南)下.江陵(名作动,攻占)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咏)舞.幽壑之潜蛟(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顺流而东.也(名作动,向东进军)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打鱼砍柴)哀.吾生之须臾(为动用法,为……哀叹)山中人王维白.(形作动,陈述)始舍.于其址(名作动,筑室定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作动,命名)有泉侧.出(名作状,从旁边)问其深.(形作名,深度)火尚足以明.也(形作动,照明)常在于险远..(形作名,险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作名,幽暗昏惑的地方)后世之谬.其传(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错误)不得极.夫游之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达到顶点)往往有得.(动作名,收获,心得)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名作动,向上走)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作动,走到尽头)晋军.函陵(名作动,驻扎、驻军)与郑人盟.(名作动,结盟)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七十者衣.帛食肉(名作动,穿)映带.左右(名作动,环绕)然而不王.者(名作动,称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作动,游泳)夜.缒而出(名作状,在晚上)必庙.礼之(名作状,在庙堂上)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作状,当面)秋水时.至(名作状,随着时令)今寡人不能.(动作名,才能)其继.有在者乎(动作名,继承人)学.不可以已(动作名,学习)顺流.而东行(动作名,黄河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动作名,见闻,学识)足以极.视听之娱(动作名,眼睛,耳朵)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则移.其民于河东(动词使动用法,使迁移)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使动用法,使流)越国以鄙远.(形作名,远方的国家)共其乏困..(形作名,缺少的东西)吊有忧.,贺有喜.(形作名,忧愁的事,高兴的事)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形作名,羞恶之心)积善.成德(形作名,善行)然后卑.事夫差(形作动,降低身份做奴仆)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形作动,胜过)三子者出,曾皙后.(形作动,留在后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少,小看)轻.伯夷之义(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轻,轻视)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辱)洁.其居,美.其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洁,使美)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足)【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其致一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忌不自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不吾知也求,尔何如未之有也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②定语后置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凌万顷之茫然③介词短语后置句佚之狐言于郑伯浴乎沂,风乎舞雩树之以桑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当其欣于所遇(于所遇,介宾后置)不能喻之于怀(于怀,介宾后置)亦将有感于斯文(于斯文,介宾后置)始舍于其址(介词结构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3.省略句敢以(之)烦执事晋军(于函陵)不得见(太后)久矣(长安君)质于齐而不及今令(之)有功于国皆以(我)美于徐公(众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引以(之)为流觞曲水,列坐(于)其次放浪(于)形骸之外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有碑仆(于)道村墟夜春,(声)复与疏钟相间余之力尚足以(之)入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4.固定格式①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个……?)例: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②此所谓……()这就是所说的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③或……或……(有的……有的……)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④直……耳(只……罢了)例:直不百步耳⑤非……则……(不……就……)例: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离开;今: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①既东封郑(封:边界。

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①又欲肆其西封。

(扩大,延伸;动词)②筵肆设席(陈设,动词)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名词)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①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③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庸俗,鄙陋,目光短浅)。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摘要:一、文言文知识点的重要性二、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概述1.通假字2.虚词3.特殊句式4.词汇与词类活用三、文言文阅读方法及技巧1.语境推断法2.语法分析法3.修辞手法分析四、文言文阅读理解与应用1.文学文化常识2.古代文学名著简介3.诗词鉴赏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文言文知识点的重要性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还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知识点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也是为未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概述1.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距”通“拒”,“内”通“纳”等。

了解通假字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2.虚词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种重要语法成分,如“之”、“者”、“其”等。

掌握虚词的用法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熟练掌握各种特殊句式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

4.词汇与词类活用文言文的词汇和词类活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等。

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文言文阅读方法及技巧1.语境推断法通过分析上下文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2.语法分析法通过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来理解句子和文章的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修辞手法分析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等。

通过分析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四、文言文阅读理解与应用1.文学文化常识了解文学文化常识,如作者、作品、历史背景等,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古代文学名著简介熟悉古代文学名著的内容和特点,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效果。

3.诗词鉴赏诗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鉴赏诗词,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语言表达艺术。

在高一语文必修一的教学中,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要求能够理解和领悟文言文背后的深层文化意义。

以下是对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

一、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简洁、典雅,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学习文言文首先需要了解其基本的语法规则,如词类的活用、特殊的句式结构等。

此外,文言文中的虚词使用频繁,如“之、者、也、乎、矣、焉”等,这些虚词在句子中承担着重要的语法功能和语气表达作用。

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文言文学习的核心部分。

在高一语文必修一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篇目,如《论语》、《孟子》、《史记》等,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同时注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文言文的词汇积累文言文的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积累文言文词汇是提高文言文水平的关键。

学生应通过记忆和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及其用法,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此外,对于文言文中的成语和典故,也应加以学习和掌握,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四、文言文的写作技巧虽然现代汉语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文言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和技巧,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写作水平。

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既有文采又富有逻辑性。

五、文言文的文化背景理解文言文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承。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应努力了解和掌握文言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古代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社会风俗等。

这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篇1: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⑥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师,以……为老师。

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⑦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

使役用法是指如何使宾语。

意动的用法是对物体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主观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篇2: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㈠、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

例: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引言- 文言文的定义- 文言文的学习意义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三、文言文的常见虚词- 连词- 助词- 介词- 量词四、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五、文言文的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动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六、文言文的古今异义词- 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 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词义的转移七、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 句读的基本原则- 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八、文言文的文化背景- 历史典故- 古代礼仪- 哲学思想九、文言文经典篇章赏析- 《论语》选读- 《孟子》选读- 《史记》选读- 《诗经》选读十、结语- 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与建议示例内容:一、引言文言文,即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

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还能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 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常用“者……也”来构成判断句,如“孔子,鲁人也”。

2. 被动句:文言文的被动句常通过“为……所”来表达,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

3.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为了简洁,常常省略主语或宾语,如“读书破万卷”。

4.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是为了强调,如“甚矣,汝之不惠”。

三、文言文的常见虚词1. 连词:“夫”、“且”、“与”等,用于连接句子或句子成分。

2. 助词:“之”、“也”、“者”等,用于句尾或句中,起到辅助作用。

3. 介词:“于”、“以”、“自”等,用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4. 量词:文言文中的量词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匹”表示马,“头”表示牛。

四、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类比来表达意思,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2.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性,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3. 排比:使用并列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和表现力,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一、文言文的历史与地位文言文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的文字形式,历史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代的演化过程中,文言文曾被广泛使用于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和政府命令等领域,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文字。

尽管现代汉语已经演化出了白话,但文言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是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文言文的基本特点1. 语法复杂:相较于现代汉语的简洁语法,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更为复杂,采用宾主二分、动宾语序等特点。

需要对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准确理解文本意思。

2. 词汇丰富:文言文中的词汇丰富多样,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等。

有时候,同一个词在文言文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和义项。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词汇是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

3. 文字韵律:文言文以韵律为基础,既有平仄之分,又有对句式的要求。

这使得文言文在形式上更加优美,有一定的音韵美感。

三、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这些手法能够使文章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1. 比喻: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使读者更加直观理解。

如:“山竹与玉环,皆天下之巧者也。

”其中将山竹和玉环进行比喻,突显了它们的品质和能力。

2. 夸张:通过夸张手法来强调某种感觉或效果。

如:“千里不留行,事而无章!”这里夸张强调了无章的严重性。

3. 对偶:通过对比两个相对的事物来突出它们的差异或共性。

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通过对比,对人性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4.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意义相近的词语或短语来增加语言的冲击力。

如:“赢得天下,保全君王,损害百姓,毁于一旦。

”排比手法突显了动作的程度和结果。

四、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建议: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掌握宾主二分、动宾语序等特点。

2. 通过扩充词汇量,熟悉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用法和义项。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学好必修一的文言文对于提升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必修一中的重要文言文知识点。

首先是实词。

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必修一中有许多常见且重要的实词。

比如“爱”字,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里,“行李”指的是“出使的人”,而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出门携带的包裹等”。

再如“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鄙”用作动词,意为“把……当作边邑”。

虚词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容忽视。

像“之”字,用法多样。

在“夫晋,何厌之有”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在“是寡人之过也”中,“之”是结构助词“的”。

“以”字常见的有“因为”“凭借”“把”等意思,例如“以其无礼于晋”中“以”表因为;“敢以烦执事”中“以”是“拿、用”的意思。

文言句式同样是重点。

判断句,如“邻之厚,君之薄也”,通过“也”字来表示判断。

宾语前置句,像“夫晋,何厌之有”,正常语序应是“夫晋,有何厌”。

状语后置句,比如“以其无礼于晋”,正常语序是“以其于晋无礼”。

词类活用现象在必修一中也有不少。

名词用作动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的“军”,本是名词,此处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动词用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赐”,动词用作名词,指“恩惠”。

形容词用作名词,“越国以鄙远”中“远”,指“远方的国家”。

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还需要把握文章的文化常识。

例如,古代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等。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就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古代的礼仪制度也有讲究,如“行李之往来”中的“行李”就有特定的含义。

学习文言文,翻译是关键。

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要忠实原文,准确无误;“达”就是要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雅”则是要优美自然,富有文采。

比如翻译“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要准确翻译出“亡”“执事”等字词,还要注意调整语序,使句子通顺。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文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重要窗口。

掌握这些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必修一中,常见的实词有很多,比如:1、“爱”: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若爱重伤,则如勿伤”,这里的“爱”是“怜惜”的意思;而在“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中,“爱”则是“喜爱”的意思。

2、“鄙”:“越国以鄙远”中,“鄙”是“把……当作边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里,“鄙”指“目光短浅”。

3、“兵”:“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是“兵器”;“沛公兵十万”中,“兵”指“军队”。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意义多样。

必修一中常见的虚词有:1、“而”:表转折,如“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表顺承,“图穷而匕首见”;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

2、“以”:作介词,“以其无礼于晋”;作连词,“越国以鄙远”;作动词,“皆以美于徐公”。

3、“之”:作代词,“公从之”;作助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作动词,“辍耕之垄上”。

三、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必修一中的通假字如:1、“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四、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差异也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例如:1、“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者,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指那个人,今义指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

五、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包括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等。

1、名词作状语,如“夜缒而出”,“夜”表示在夜晚。

高一文言文知识基础讲解

高一文言文知识基础讲解
1)行李之往来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本单元约有22个:
4)亦去之
二、古今异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妻子。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泛指主人。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本单元约有22个: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烛之武退秦师》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出使的人。 那人,指秦穆公。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 . . . . . .
《荆轲刺秦王》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 今义:贫穷。 (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 今义:鼻涕。 (6)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 今义:货币。
“邀”
“背”
“早”
“隙”
“座”
邀请
违背
早早地
隔阂,嫌怨
座位
有二心,从属二主
渡河
满足
仔细考虑
·
·
·
·
·
·
·
·
·
二、古今异义
01
02
03
04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七种: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断。

高一必修一上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上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上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一必修一上,文言文是中国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高一必修一上文言文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特点1. 古代汉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它古雅、严谨,使用了许多古代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2. 典故和典型句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典故和典型的句式,这些句式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也可以增加文章的艺术效果。

3. 多音字和异读字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多音字和异读字,需要我们根据语境进行正确的理解和使用。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代词和代词的使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代词来表示人物或物品,代词的使用需要与前文的内容相对应。

2. 重叠句和插入句重叠句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更加丰满。

而插入句则是在句子中插入一些修饰性的成分,可以使句子的逻辑结构更加完整。

3. 并列句和从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句子组成的句子,而从句则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句子,需要依附于主句来进行理解。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词语的理解和推测在阅读文言文时,有时会遇到一些生僻的词语,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推测来理解其含义。

2. 词序的理解文言文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我们需要通过语境来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3. 上下义通的理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上下义通的表达方式,指的是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理解一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四、文言文的写作技巧1. 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2. 文章的结构和段落文言文的文章一般分为开头、主题、结尾等部分,每个部分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衔接和过渡,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

3. 语言的得体和书写的规范在写作文言文时,要注意语言的得体性和书写的规范性,避免使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释义:1.已,同“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释义:2.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释义:3.厌,通“餍”,知足,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释义:4.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通“”,释义:5.知,通“智”,明智。

二、一词多义1、贰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不迁怒,不贰.过1、贰:①从属二主;②再,重复。

2、鄙①蜀之鄙.有二僧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把……作为边邑;③庸俗,鄙陋;④轻视,看不起。

3、许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②杂然相许.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3、许:①答应,听从;②赞同;③约数;④表处所,地方。

4、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③微.言大义④见微.知著⑤国势衰微.4、微:①假如没有;②卑贱;③幽微,精妙;④隐蔽,不显露;⑤衰败。

5、敝①因人之力而敝.之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③使史更敝.衣草5、敝:①损害,衰败;②敝:疲惫;③屦坏,破旧。

6、焉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③子亦有不利焉.④朝济而夕设版焉.6、焉:①何,为什么;②哪里;③语气助词,如“啊”;④兼词,“于之”,在那里。

7、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7、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拿,来;③连词,表顺承;④连词,表顺承;⑤介词,把;⑥介词,用;⑦连词,用来。

8、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朝济而.夕设版焉8、而:①连词,表顺承,才;②连词,表修饰;③连词,表转折。

9、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失其.所与,不知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④吾其.还也9、其:①代词,指代“使者”;②代词,自己的;③代词,指代“那件事”;④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10、之①公从之.②因人之.力而敝之③行李之.往来④何厌之.有10、之:①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②结构助词,的;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何厌之。

三、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1.行李:出使的人;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2.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今义:认为3.以为:把……作为;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今义:一般人的妻子4.夫人:那人;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5.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6.共其乏困..乏困:古义:;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6.乏困:指缺乏的东西。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晋军.函陵1.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夜.缒而出2.夜: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封: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4.越国以鄙远..4.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5.赐: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6.若不阙.秦6.阙:使动用法,使……减少。

7.阙秦以利.晋7.利:使动用法,使……获利。

8.因人之力而敝.之8.敝: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9.邻之厚.,君之薄.也9.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10.且贰.于楚也10.贰: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五、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1.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

2.邻之厚,君之薄也2.判断句: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状语后置: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4.佚之狐言于郑伯曰4.状语后置: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

5.夫晋,何厌之有?5.疑问代词作宾语:晋国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6.省略句:“军”后省略“于”。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7.敢以烦执事7.省略句:“以”后省略“之”。

胆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8.省略句:“以(之为”的省略。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

9.失其所与,不知9.所字结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荆轲刺秦王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秦王必说见臣通“”,释义:1.说,通“悦”,高兴、喜欢。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通“”,释义:2.“反”通“返”,返回。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释义:3.“振”通“震”,震惊。

4.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通“”,释义:4.“还”通“环”,环绕。

5.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释义:5.“卒”通“猝”,突然。

二、一词多义1、兵①不得持尺兵.②不及召下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1、兵:①名词,兵器,武器;②名词,士兵;③名词,军队。

2、使①使使..以闻大王②使.毕使.于前2、使:①动词,派遣;名词,使者;②动词,让;名词,使命。

3、诚①诚.能得樊将军首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3、诚:①连词,果真;②副词,实在。

4、顾①顾.计不知所出耳②荆轲顾.笑武阳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顾:①连词,不过,只是;②动词,回头看;③动词,拜访;④副词,难道。

5、穷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图穷.而匕首见③复前行,欲穷.其林5、穷:①形容词,走投无路;②动词,完全展开;③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6、引①秦王惊,自引.而起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③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④引.而不发6、引:①身子向上起;②举起;③拉、牵引;④拉弓。

7、见①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②图穷而匕首见③秦王必喜而说见臣7、见:①被;②显露;③接见。

8、乃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②乃.今得闻教③家祭无忘告乃.翁8、乃:①连词,于是;②副词,才;③代词,你的。

9、以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丹不忍以.己之私③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④使工以.药淬之⑤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⑥以.次进9、以:①介词,因为;②介词,为了;③介词,用来;④:介词,用;⑤连词,表目的,来;⑥介词,按照。

三、古今异义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今义:鼻涕1.涕:眼泪;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2.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今义:年长之人3.长者:品德高尚之人;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4.偏袒:袒露一只臂膀;5.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今义:卑鄙的人,对自己的谦称5.鄙人:粗鄙的人;6.左右..既前,斩荆轲左右:古义:;今义:方位名词6.左右:身边侍臣;7.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今义:故意7.有意:同意,愿意;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今义:表能够、许可8.可以:可以凭借;9.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购:古义:;今义:购买9.购:重金收买,悬赏;10.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今义:缺少钱财10.穷:穷尽;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至易水上,既祖.,取道1.祖: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

2.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2.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3.进兵北.略地3.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4.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4.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5.发尽上.指冠5.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6.厚: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7.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7.使: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8.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8.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禀告。

9.丹不忍以己之私.9.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10.其人居远.未来10.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1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11.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12.群臣怪.之12.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五、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1.判断句。

这是让我日夜咬牙切齿非常痛心的事。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判断句。

现在如果去了秦国而不能回来(向太子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3.省略句,“之”后省“以”。

秦王(用一千斤的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4.省略句,“为”后省“之”。

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荆轲就一直在等(他。

5.见燕使者咸阳宫5.省略句,“者”后省“于”。

(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6.被动句,“为”表被动。

父母宗族,都被杀戮和没收。

7.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7.被动句,“见”表被动。

如果这样,那么。

如果这样,那么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

8.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8.定语后置句,省略句,“侍”后省“于”。

在殿上侍俸立的群臣,不能带任何兵器。

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9.定语后置句。

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

10.臣乃得有以报太子10.“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我才能够有办法来报答太子。

鸿门宴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距关,毋内诸侯通“”,释义:1.“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通“”,释义:2.“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释义:3.“倍”通“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释义:4.“蚤”通“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释义:5.“郤”通“隙”,隔阂、嫌怨。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通“”,释义:6.“不”通“否”。

7.因击沛公于坐通“”,释义:7.“坐”通“座”,座位。

二、一词多义1、如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②沛公起如.厕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1.如:①好像;②往,到……去;③比得上2、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②哙拜谢.③乃令张良留谢.2.谢:①道歉;②感谢;③告辞3、军①沛公军.霸上②从此道至吾军.③为击破沛公军.3.军:①动词,驻军;②名词,军营;③名词,军队4、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②故.遣将守关者③故.听之4.故:①交情,形容词作名词;②特意,副词;③所以,连词5、辞①卮酒安足辞.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③大礼不辞.小让5.辞:①推辞;②告别,辞别;③顾及6、为: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②窃为.大王不取也③为.击破沛公军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我为.鱼肉⑥吾属今为.之虏矣⑦何辞为.⑧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⑨军中无以为.乐⑩且为.之奈何6.为:①wéi,做,担任,动词;②wéi,认为,动词;③wèi,替、给,介词;④w èi,替,介词;wéi,做,动词;⑤wéi,是,动词;⑥wèi,被,介词;⑦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⑧wéi,成为,动词;⑨wéi,动词,作为;⑩wèi,对,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