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考语文文言文19分的总分,这部分内容拉分特别厉害,得分高的能得到满分,但是得分率低的,也该也就6-8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
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一必修一上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上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一必修一上,文言文是中国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高一必修一上文言文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特点1. 古代汉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它古雅、严谨,使用了许多古代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2. 典故和典型句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典故和典型的句式,这些句式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也可以增加文章的艺术效果。
3. 多音字和异读字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多音字和异读字,需要我们根据语境进行正确的理解和使用。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代词和代词的使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代词来表示人物或物品,代词的使用需要与前文的内容相对应。
2. 重叠句和插入句重叠句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更加丰满。
而插入句则是在句子中插入一些修饰性的成分,可以使句子的逻辑结构更加完整。
3. 并列句和从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句子组成的句子,而从句则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句子,需要依附于主句来进行理解。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词语的理解和推测在阅读文言文时,有时会遇到一些生僻的词语,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推测来理解其含义。
2. 词序的理解文言文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我们需要通过语境来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3. 上下义通的理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上下义通的表达方式,指的是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理解一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四、文言文的写作技巧1. 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2. 文章的结构和段落文言文的文章一般分为开头、主题、结尾等部分,每个部分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衔接和过渡,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
3. 语言的得体和书写的规范在写作文言文时,要注意语言的得体性和书写的规范性,避免使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高中语文必修一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入门课,它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第一步。
在必修一中,内容较为基础,但是对于学习文言文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课程。
文言文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道难题,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将对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文言的概述文言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是汉语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汉语历史上的一大成就。
文言逐渐形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唐宋时代,至明清时代逐渐衰落。
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正统性和精英性,它的语法、用词和表达方式都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
二、文言的阅读方法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1.了解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语序、词性、句式等方面。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仔细分辨每个词的词性和句子的结构,加强语法的学习和掌握。
2.注重语言环境文言文的语言环境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了解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结合语境加以理解。
3.注重字词的意义文言文的字词意义具有时代性和区域性,需要仔细分辨每个字词的意义,掌握其用法和用例,不要随意翻译,特别是一些反复出现的字词,需要记忆掌握。
三、文言的语法1.文言的语序文言文的语序通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但是通常主语和宾语放在谓语前。
例如:“斩关羽以立让”中,“以”是介词,表示手段,放在谓语前。
2.文言的动词时态文言文的动词时态不同于现代汉语,它只有“之、乃、已、将、所、若”等助词来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和状态的变化。
例如:“逐北”的意思是向北追赶,“北逐”的意思是被北方追赶。
3.文言的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很多,需要进行精细的分辨。
例如:“之”是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而”是连词,表示前后关系,”乎”是语气助词,表示疑问,”于”是介词,表示关系等等。
需要把握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四、文言的抒情表达文言文的抒情表达具有古典美感和叙事性格,需要学会欣赏其中的风采和情调。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总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②què城楼城阙。
③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④quē通“缺”5、微①没有(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⑥卑贱,人微言轻(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 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 使……疲敝【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严谨、简练、形式固
定等特点。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包括主谓宾结构、六書(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
2. 词类与句子结构:文言文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多为主谓宾结构,常见的句式有正反式、转折式、并列式、条件式等。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加语言的艺术效果,如比喻、夸张、
对偶、排比、反问、象征等。
4.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需要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生僻字和句式
进行分析和解读。
同时,要善于运用推敲、想象、感悟等方法来理解文章中的隐含意义。
5. 文言文的常见文体:文言文有诗、赋、曲、记、史、论、辞、话等多种文体。
每种
文体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阅读时需要了解其特点和写作目的。
6. 原文赏析:必修一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多篇经典的文言文原文,如《岳阳楼记》、《论语》选篇等。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这些原文来提高对文言文的掌握和
理解。
以上是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问题,请
随时提问。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一、通假字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3.秦伯說(同“悅”)4.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二、古今異義1.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2.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三、詞類活用1.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紮)2.既東封鄭(封,使…成為疆界;東,在東邊)3.且貳於楚也4.越國以鄙遠(鄙,意動,把…當作邊邑;遠,遠地,形作名)5.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撤兵)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東西)7.與鄭人盟(盟—訂(建)立同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四、一詞多義封既東封鄭(做疆界,動詞)肆其西封(疆界,名詞)若: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假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歎(海神名)以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說:秦伯說,與鄭人盟(通“悅”)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雜說”,文體的一種)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陳述)辭: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推辭)停數日,辭去告辭,(辭別)鄙: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邊遠的地方(“以……為鄙”)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淺陋)我皆有禮,夫猶鄙我(看不起,輕視)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沒有)微聞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見其發矢十中*,但微頷之(稍微、略微)人微言輕(地位地下,卑賤)敝:因人之力而敝之(損害,衰敗)曹操之眾,遠來疲敝(疲憊)許:公曰:“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許之(答應,聽從)先生不知何許人也(表處所)雜然相許(贊同)潭中魚可百許頭(約數)五、文言虛詞1、以①以其無禮於晉(因為,連詞)②敢以煩執事(拿,用,介詞)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③若亡鄭而有利於君(表順承,連詞)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文学常识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
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
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通假字1.《烛之武退秦师》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2.《荆轲刺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辞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
奉,两手捧着。
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害怕。
图穷而匕见“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高一语文必修一 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懦弱为也已:2共其乏困:3何厌之有:4秦伯说道:5失掉其所与,无人知晓:二、实词活用:1夜献城而出来:2既东封郑3晋军函陵:4越国以鄙远:5共其乏困:6肆其西封:7烛之武退秦师:8若亡郑而有利于君:9阙秦以利晋:10朝济而夕设版焉11越国以鄙远:12既东封郑:三、特定句式:1、就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敢于以愁神职5以其不敬于晋:6且贰于楚也:7若亡郑而有利于君:8何厌之有:何存有贱?四重点虚词:之2、是寡人之过也3西南边之薄,君之薄也4何厌之有以1、以乱易整2、以其不敬于晋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越国以鄙远5焉用亡郑以陪邻?1今旧矣,懦弱为也已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夫晋,何厌之有?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矣1焉用亡郑以陪邻?2子亦有不利焉3太少矣,月自身利益东山之上,停留于斗牛之间。
4朝济而夕设版焉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若不阙秦,将矣挑之?五译者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掉其所与,无人知晓;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今日往而不反者: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图穷而匕首见:5秦王还柱而走:10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11群臣侍殿上者12使毕使于前13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切齿拊心:又并作“切齿腐心”。
形容怨恨到极点。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6卒起不意:二、实词活用:1、回师北略地:北,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3函封之:4箕踞以怒骂曰:5樊於期实乃前曰:6并使畸节言大王:7太子晚之:8群臣鬼之:9发尽上指冠10乃朝服11实乃欲以生劫之12其人居远未来13今行及而无信,则秦王未慈祥也三、特定句式: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7见燕使者咸阳宫8秦王购之金千斤9取之百金发上指冠:毛发举起的样子。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离开;今: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①既东封郑(封:边界。
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①又欲肆其西封。
(扩大,延伸;动词)②筵肆设席(陈设,动词)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名词)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①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③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庸俗,鄙陋,目光短浅)。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 通假字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月释其政政,通“征”。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亿有三千有,通“又”。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必勿使反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
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今义:医生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
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古义:原野。
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龋古义:男子。
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资料【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资料】(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 (停止)2、金就砺则利 (靠近,接近)草创未就 (完成)诸侯各就国 (回到封地)侯嬴乃谢客就车 (登上)就极刑而无愠色 (遭受)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 (达到)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 (送到)致意 (表达)致食客三千 (招引,引来)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牵连)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停止)7、用心一也 (因为)用之所趋异也 (因为)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引出对象)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饰)吾尝跂而望矣 (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修饰/转折) 顺风而呼 (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因果)蟹八跪而二螯 (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 4、之青,取之于蓝 (代词)輮使之然也 (代词)不如须臾之所学 (助词,定中之间,无义)蚓无爪牙之利 (定后标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译:(二)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 (糊涂)3、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二、常用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2、是故无贵无贱 (所以,因此)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一定)4、如是而已 (罢了)三、虚词1、而人非生而知之者 (承接)惑而不从师 (转折)吾从而师之 (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并列)小学而大遗 (并列)则群聚而笑之 (修饰)2、之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主谓取独)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取独)圣人之所以为圣 (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前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类,这一类)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音节助词)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3、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 其皆出于此乎 (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 (那)吾其还矣 (祈使,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祈使,一定) 其孰能讥之乎 (反问,难道)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比) 而耻学于师 (向)于其身也 (对于)其皆出于此乎 (从)不拘于时 (被)5、乎生乎吾前 (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语气词)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词)6、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然)7、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译:2、不拘于时 (被动句)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摘要:一、文言文知识点的重要性二、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概述1.通假字2.虚词3.特殊句式4.词汇与词类活用三、文言文阅读方法及技巧1.语境推断法2.语法分析法3.修辞手法分析四、文言文阅读理解与应用1.文学文化常识2.古代文学名著简介3.诗词鉴赏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文言文知识点的重要性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还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知识点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也是为未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概述1.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距”通“拒”,“内”通“纳”等。
了解通假字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2.虚词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种重要语法成分,如“之”、“者”、“其”等。
掌握虚词的用法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熟练掌握各种特殊句式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
4.词汇与词类活用文言文的词汇和词类活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等。
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文言文阅读方法及技巧1.语境推断法通过分析上下文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2.语法分析法通过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来理解句子和文章的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修辞手法分析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等。
通过分析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四、文言文阅读理解与应用1.文学文化常识了解文学文化常识,如作者、作品、历史背景等,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古代文学名著简介熟悉古代文学名著的内容和特点,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效果。
3.诗词鉴赏诗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鉴赏诗词,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语言表达艺术。
在高一语文必修一的教学中,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要求能够理解和领悟文言文背后的深层文化意义。
以下是对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
一、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简洁、典雅,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学习文言文首先需要了解其基本的语法规则,如词类的活用、特殊的句式结构等。
此外,文言文中的虚词使用频繁,如“之、者、也、乎、矣、焉”等,这些虚词在句子中承担着重要的语法功能和语气表达作用。
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文言文学习的核心部分。
在高一语文必修一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篇目,如《论语》、《孟子》、《史记》等,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同时注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文言文的词汇积累文言文的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积累文言文词汇是提高文言文水平的关键。
学生应通过记忆和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及其用法,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此外,对于文言文中的成语和典故,也应加以学习和掌握,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四、文言文的写作技巧虽然现代汉语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文言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和技巧,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写作水平。
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既有文采又富有逻辑性。
五、文言文的文化背景理解文言文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承。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应努力了解和掌握文言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古代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社会风俗等。
这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高中文言文知识(重点)
高中语文文言知识(必修一至必修五)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2.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夜缒而出(在夜里)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7)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封:使…成为边界)阙秦以利晋(利:使..得利)4、一词多义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稍微,略微)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君之所知也(语气词“也”,表判断)(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判断)(4)邻之厚,君之薄也(5)失其所与,不知2.疑问句(1)夫晋,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表反问)(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焉”,表疑问)(3)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焉”,表疑问)3.省略句(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8.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9.扈江离与辟芷。
高一语文必修一笔记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笔记知识点一、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一种古老的书面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采用双音节平仄格律,具有韵律美。
- 注重字句的紧凑和简练,避免冗长和啰嗦。
- 使用较为复杂的虚词和句式,需要通过阅读掌握其用法。
2. 文言文的基本元素- 字:汉字是文言文的基本单位,需要熟练掌握常用字的义、形、音。
- 词: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独特,多为双音节词,需要通过词语记忆掌握。
- 句:句是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单位,包括四平、四仄格,需要按照音律准确朗读。
- 篇:篇是由多个句组成的完整语篇,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整体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1. 现代文的特点现代文是指使用白话文字的文学作品,相较于文言文,具有以下特点:- 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 表达方式多样化,可以使用对话、叙述、描写等手法。
- 句式灵活多变,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2. 阅读策略- 精读:通过仔细阅读,把握每个词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 泛读: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意和结构,为精读做准备。
- 阅读理解:通过读懂并分析文中的线索,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古诗文欣赏1. 古文的分类- 散文:古代的散文作品,常包含杂记、志怪、游记等形式。
- 诗歌:古代的韵文作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形式。
2. 古文的鉴赏- 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时代背景,以便理解作品的内涵。
- 分析作品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包括对比、夸张、拟人等手法。
- 感受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体味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写作技巧1. 议论文写作- 确定立场:明确自己对于论题的观点和立场。
- 提出论证理由:列举有力的论证理由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 引用例证:引用具体事例或权威的研究来加强说服力。
- 结束陈述:对论题进行总结,并给出自己的结论。
2. 记叙文写作- 描写细节:通过对人物、场景、心理等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
- 增加伏笔:在文章中适当穿插一些伏笔,增加情节的张力。
- 合理安排结构:文章应该有引子、承接、高潮和结尾,结构完整。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一、文言文的历史与地位文言文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的文字形式,历史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代的演化过程中,文言文曾被广泛使用于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和政府命令等领域,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文字。
尽管现代汉语已经演化出了白话,但文言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是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文言文的基本特点1. 语法复杂:相较于现代汉语的简洁语法,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更为复杂,采用宾主二分、动宾语序等特点。
需要对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准确理解文本意思。
2. 词汇丰富:文言文中的词汇丰富多样,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等。
有时候,同一个词在文言文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和义项。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词汇是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
3. 文字韵律:文言文以韵律为基础,既有平仄之分,又有对句式的要求。
这使得文言文在形式上更加优美,有一定的音韵美感。
三、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这些手法能够使文章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1. 比喻: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使读者更加直观理解。
如:“山竹与玉环,皆天下之巧者也。
”其中将山竹和玉环进行比喻,突显了它们的品质和能力。
2. 夸张:通过夸张手法来强调某种感觉或效果。
如:“千里不留行,事而无章!”这里夸张强调了无章的严重性。
3. 对偶:通过对比两个相对的事物来突出它们的差异或共性。
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通过对比,对人性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4.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意义相近的词语或短语来增加语言的冲击力。
如:“赢得天下,保全君王,损害百姓,毁于一旦。
”排比手法突显了动作的程度和结果。
四、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建议: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掌握宾主二分、动宾语序等特点。
2. 通过扩充词汇量,熟悉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用法和义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
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迁及《史记》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对后世影响巨大。
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
《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
《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字词汇总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阙秦以利晋“阙”同“缺”,损害5、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6、秦伯说,与郑人盟/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说”通“悦”,高兴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欺侮8、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恐惧10、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堂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12、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13、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14、成五采“采” 通“彩”,色彩15、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使……进入1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1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1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1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2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一词多义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特意3、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作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替、给为之奈何对付,处理君王为人不忍做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中4、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回头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5、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5、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6、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7、意然不自意料想、意料、估计其意常在沛公也心意、意图8、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9、举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10、胜沛公不胜杯杓动词,禁得住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夜:在晚上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向东进兵北略地北:向北函封之函:用盒子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在早上、在晚上箕踞以骂曰箕:像簸箕一样头发上指上:向上持剑盾步走步:靠脚步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的翅膀一样(2)名词动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沛公军霸上军:驻军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穿白衣,戴白帽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朝服:穿朝服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看道芷阳间行道:取道2、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动用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变厚,变薄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2)形容词名用越国以鄙远远:远方的国家供其乏困乏困:缺乏的东西其人居远未来远:远方、远处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沛公今事有急急:危急时刻3、动词活用(1)动词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续:延续(2)动词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驰:骑马4、数词动用且贰于楚也贰:两属5、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阙秦以利晋阙:使……受损失;利:使……获利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为王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命,救活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止,阻止;内:使……进入6、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鄙:以……为鄙,把……当作边邑既东封郑封:以……边界太子迟之迟:以……迟群臣怪之怪:以……怪古今异义词1、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对已婚妇女的尊称5、今老矣,无能为也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省名7、约为婚姻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情,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变故今义:十分,极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身上的肉10、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结果11、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1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1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14、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15、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矛盾双方中的一方16、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17、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击今义:垂手拿着1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今义:与“古人”相对,现在人19、左右既前,斩荆轲左右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偏义复词出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重点虚词1、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2、以敢以烦执事(介词,拿)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3、夫夫晋,何厌之有(fú 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ú 代词,那)4、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5、其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6、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重点语句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3、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4、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句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8、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与(之)俱去”9、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10、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安”1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12、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课文精要理清结构《烛之武退秦师》第一段:秦、晋围郑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