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霸凌现状调查与对策

合集下载

小学校园欺凌情况调查及解析

小学校园欺凌情况调查及解析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小学校园欺凌情况调查及解析”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小学校园欺凌的知识点。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调查和解析技能。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学校园欺凌的知识点,掌握调查和解析技能。
板书设计
1. 设计重点:小学校园欺凌的定义与类型
板书内容:
- 定义:校园欺凌 = 不尊重他人 + 恶作剧、嘲讽、威胁、孤立等
- 类型: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
- 表现形式:排挤、恶意攻击、孤立等
设计亮点:用图示或符号表示校园欺凌的类型,如用不同颜色标注身体、言语、社交欺凌,让学生一目了然。
2. 设计重点:小学校园欺凌的原因与影响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பைடு நூலகம்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探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探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探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小学校园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地方,然而校园欺凌行为却时常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

校园欺凌行为不仅影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也破坏了校园的安全和和谐氛围。

探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问题1. 欺凌类型多样化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多样化,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

言语欺凌是最常见的欺凌行为,包括嘲笑、侮辱、威胁等。

而身体欺凌则包括推搡、打骂、欺负等,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也逐渐成为了校园欺凌的一种新形式,网络上的言语侮辱和人身攻击让受害者无处可躲,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2. 影响受害者的健康成长校园欺凌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对受害者身心健康的严重伤害。

受害者在遭受欺凌行为后,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包括自卑、自闭、抑郁等,甚至有的受害者因为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这对于受害者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3. 破坏校园和谐氛围校园欺凌行为还会破坏校园的和谐氛围,影响学校的教育秩序和教学质量。

受害者在遭受欺凌后,会表现出学习不集中、消极抵抗等行为,这些行为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甚至影响整个学校的教育秩序。

二、解决策略1. 建立健全的校园欺凌防范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校园欺凌防范机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校园欺凌的认定和处理流程,确保每起欺凌行为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置。

学校还应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教育,提高防范校园欺凌的意识和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增强他们应对欺凌行为的能力。

学校可以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外界的压力和挑战。

3. 建立互助支持的班级文化班级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境,建立互助支持的班级文化对于防止校园欺凌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一、引言校园欺凌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校园欺凌问题也逐渐成为教育界、心理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因、表现、影响及应对策略,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提供参考。

二、调研背景与目的1. 调研背景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在各地学校屡见不鲜,形式多样,影响恶劣。

社会关注度提升:媒体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增多,公众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

政策法规的出台: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旨在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

2. 调研目的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其表现形式。

分析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其对学生个体和校园环境的影响。

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策略,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参考。

三、调研方法1. 文献综述收集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文献,了解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分析政策法规,掌握国家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治理措施。

2.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问卷,全面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和各方看法。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调研范围,确保数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3. 深度访谈选择部分典型案例,对受害者、施害者及其家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

通过访谈获取更为详细和深入的信息,补充问卷调查的不足。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校园欺凌的规律和特点。

结合文献综述和访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四、校园欺凌的现状分析1. 校园欺凌的定义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内外,学生之间通过言语、行为、网络等方式,故意对他人进行持续的、恶意的攻击和伤害,造成受害者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

2. 校园欺凌的主要类型肢体欺凌:通过殴打、推搡、抢夺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身体上的伤害。

言语欺凌:通过辱骂、嘲笑、诽谤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心理上的伤害。

关系欺凌:通过排挤、孤立、散布谣言等方式破坏受害者的社交关系。

探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探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探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1. 引言1.1 小学校园欺凌的定义和影响小学校园欺凌是指在小学校园内发生的恶意行为,包括言语、身体和心理上的欺凌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造成受害者身心受到伤害,并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外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完善,缺乏应对欺凌行为的有效能力,容易受到欺凌的影响。

小学校园欺凌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对受害者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威胁。

小学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影响是深远而严重的。

受欺凌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

他们在学校内的表现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出现学习不集中、成绩下滑、与同学关系紧张等问题。

长期受到欺凌也会对受害者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可能在日后造成心理创伤。

要解决小学校园欺凌问题,需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零容忍欺凌的文化氛围,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其健康成长。

1.2 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小学校园欺凌是指在小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种恶劣行为,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和心理欺凌等多种形式。

目前,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欺凌行为普遍存在,从大城市到小乡村,从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都有小学生遭受欺凌的情况。

欺凌行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欺凌行为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小学生的欺凌行为逐渐从传统的言语、身体欺凌扩展到了网络欺凌、性骚扰等新形式。

欺凌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和身体伤害越来越严重。

有些受害者因为长期遭受欺凌而导致自尊心受损,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其成长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来解决这一问题。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没有欺凌的校园环境,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快乐成长。

2. 正文2.1 学校应建立零容忍欺凌的文化氛围学校应建立零容忍欺凌的文化氛围是预防和解决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

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报告(一)

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报告(一)

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报告(一)一、引言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在我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校园欺凌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而且对整个学校的和谐氛围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我校校园欺凌现状,本调查小组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对我校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二、调查方法1. 问卷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50份,有效回收率95%。

2. 访谈:对部分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和看法。

3. 案例分析:收集近年来我校发生的校园欺凌案例,分析欺凌行为的特点、原因及处理措施。

三、调查结果1. 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存在调查结果显示,有65%的学生表示自己或身边的同学曾经遭受过校园欺凌。

其中,言语欺凌最为常见,占68.5%;其次是身体欺凌,占21.3%;网络欺凌和关系欺凌分别占7.7%和2.5%。

2. 欺凌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1)学生个体因素:部分学生性格内向、胆小,容易成为欺凌对象;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同理心,容易对他人实施欺凌。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家长过于溺爱或忽视孩子,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家庭暴力现象严重,孩子模仿家长行为。

(3)学校因素:部分教师对校园欺凌现象重视不够,处理方式简单粗暴;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对欺凌行为缺乏有效预防和制止。

(4)社会因素:网络暴力、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行为等,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 欺凌行为的影响(1)对受害者的影响:受害者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恐惧等;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

(2)对欺凌者的影响:欺凌者容易形成暴力倾向,法制观念淡薄,对他人缺乏尊重。

(3)对学校氛围的影响:校园欺凌破坏了学校的和谐氛围,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四、建议与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道德观念;加强家庭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2.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教师要以身作则,关心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间的矛盾。

防范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调研报告

防范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调研报告

防范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调研报告一、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现状分析1.校园欺凌事件类型根据案例分析,校园欺凌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言语欺凌:通过口头侮辱、嘲笑、谩骂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精神上的折磨。

2.身体欺凌:对受害者进行推搡、殴打、抢夺财物等身体上的伤害。

3.网络欺凌:通过社交媒体、短信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辱骂、威胁、传播谣言等。

4.社交欺凌:故意排斥、孤立受害者,使其在集体中失去地位和支持。

这些类型的欺凌行为都可能给受害者和施暴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和身体伤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现状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1.欺凌事件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2.受害者主要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尤其是初一、小学低年级等年龄段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欺凌。

3.欺凌行为的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校园内,尤其是教室、厕所等公共场所。

4.言语欺凌是最常见的欺凌类型,但身体欺凌和网络欺凌也不容忽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法律法规不完善说起校园欺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种行为反人性、反道德,但是这种行为的违法性评价却难以找到明确的法律依据(除非校园欺凌造成严重伤害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可以刑法中的伤害罪、诽谤罪等罪名予以惩处)。

我国对于校园欺凌的防范和惩治还不完善,目前校园欺凌的直接法律依据依然停留在教育部工作方案层面。

2.家庭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不足是校园欺凌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教育方式不科学都会间接造成孩子存在欺凌或被欺凌现象。

3.学校管理与教育缺失学校反应不敏感,倾向把欺凌行为当做孩子们之间的玩笑、打闹进行淡化处理。

4.社会环境影响媒体和社会对不良事件的广泛宣传,或者不健康的言论,都会对三观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中小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

三、解决办法1.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1.制定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法律法规2.提高对欺凌和暴力行为的法律惩处力度2.加强学校管理,建立防范机制1.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2.加强师生沟通,建立心理辅导机制3.开展反欺凌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3.强化家庭教育,构建和谐家庭环境1.增强家长的法律意识和教育责任2.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4.优化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1.加强媒体宣传,提高公众对欺凌和暴力事件的认知2.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防范工作四、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办1.提高警觉性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介入。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调研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调研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调研引言概述: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是当前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为了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也对整个学校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通过调研分析,探讨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现状、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些问题。

一、校园欺凌的现状1.1 学生受欺凌的普遍性校园欺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几乎每一个学校都存在欺凌行为。

调研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在校园中曾经遭受过欺凌,其中包括言语、身体和网络欺凌等多种形式。

1.2 欺凌行为的特点校园欺凌行为通常表现为对受害者的恶意言语、歧视、排击、威胁、恶作剧等行为。

这些行为对受害者造成为了心理上的伤害,导致其自尊心受损,严重时可能引起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1.3 欺凌行为的影响校园欺凌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还对整个学校氛围产生了负面影响。

受欺凌的学生通常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缺乏自信、社交难点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辍学和自杀。

二、校园暴力的现状2.1 暴力事件频发校园暴力事件在一些学校中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学生的人身安全。

这些暴力事件包括学生之间的打架、伤人事件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等。

2.2 暴力行为的原因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通常有多种原因,包括家庭环境不稳定、学生个性冲突、学业压力过大、社会环境影响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导致学生产生暴力行为。

2.3 暴力行为的后果校园暴力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对学校的教育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暴力行为的发生会引起学生恐怖、紧张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和舆论压力。

三、预防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措施3.1 加强教育宣传学校应加强对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欺凌与暴力的危害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2 建立良好的学校氛围学校应营造积极健康的学校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建立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的关系,减少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发生。

3.3 强化家校合作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校园霸凌在我校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校园霸凌在我校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校园霸凌在我校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校园霸凌的隐蔽性:校园霸凌往往发生在隐蔽的角落,如洗手间、操场边缘或网络平台上,这使得其难以被直接观察到。

许多受害者由于害怕报复或羞于启齿而选择沉默,进一步加剧了霸凌的隐蔽性。

2.学生的反霸凌意识不强:部分学生对霸凌行为的认知模糊,尤其是当遭遇轻微的言语侮辱、排挤或网络骚扰时,他们可能不认为这是霸凌,而是将其视为同学间的“玩笑”或“正常相处”。

这种观念上的忽视,使得霸凌行为得以持续并升级。

3.霸凌行为趋于隐蔽后的发现难度大:随着霸凌行为的持续和升级,施暴者往往会变得更加狡猾,选择更隐蔽的方式进行霸凌,如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侮辱性言论、匿名信件或利用团体力量进行孤立。

这些手段使得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发现和处理霸凌事件时面临巨大挑战。

4.家校沟通不畅: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的了解不足,难以及时发现孩子可能遭受的霸凌。

同时,学校也缺乏将霸凌事件及时告知家长的渠道,影响了家校共同防范和应对霸凌的效率。

二、整改措施1.实施“三包联”制度:班级包联: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第一责任人,应密切关注班级动态,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

教师包联:任课教师应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利用课堂互动和课后交流的机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及时发现并报告可能的霸凌迹象。

家长包联:建立家校联系卡或微信群等沟通平台,确保班主任与每位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通报学生在校情况,共同防范霸凌事件的发生。

2.加强家校沟通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会,就校园安全、学生心理健康等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设立家校热线或邮箱,方便家长随时向学校反映问题和建议。

对于疑似或已确认的霸凌事件,学校应立即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3.师生培训教育制度:定期开展反霸凌教育讲座和主题活动,提高师生的反霸凌意识和应对能力。

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

校园欺凌问题成因与对策分析报告

校园欺凌问题成因与对策分析报告

校园欺凌问题成因与对策分析报告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校园本应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安全净土,然而,欺凌现象的出现却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探寻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将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进行详细分析。

一、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往往是导致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

例如,一些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孩子长期生活在充满冲突和暴力的环境中,容易模仿这种行为,将暴力施加于他人。

此外,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的家庭,也可能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懂得尊重他人,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容易引发欺凌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在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一些学校可能存在管理不善、教育方式不当等问题。

比如,学校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够重视,过于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另外,学校对欺凌行为的发现和处理机制不完善,导致一些欺凌事件未能及时被制止和处理,从而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当前,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如暴力影视、网络游戏等,充斥着大量的暴力、争斗内容,容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误导。

此外,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恃强凌弱、功利主义等,也可能影响学生的行为,使其在校园中模仿这些不良行为。

4、个体因素学生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也是导致校园欺凌的因素之一。

一些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等,通过欺凌他人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还有一些学生缺乏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进而演变为欺凌行为。

二、校园欺凌问题的对策1、家庭方面家长应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避免在孩子面前使用暴力。

同时,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的问题。

此外,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校园欺凌问题对策及其效果评估

校园欺凌问题对策及其效果评估

校园欺凌问题对策及其效果评估一、背景及现状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媒体的高度关注,校园欺凌问题在我国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小学到大学,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欺凌现象。

校园欺凌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而且影响校园和谐,甚至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因此,探索有效的校园欺凌对策,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对策及实施1.加强教育引导2.完善校园欺凌干预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校园欺凌干预机制,包括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心理疏导等多个方面。

一旦发现欺凌行为,学校要迅速采取措施,对施暴者和受害者进行有效干预,防止欺凌行为的恶化。

3.加强家校合作4.严格校园管理学校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对于欺凌行为,学校要严肃处理,对施暴者依法依规进行处罚,让其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

同时,学校要创造一个平等、公正、和谐的校园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关爱。

5.推广心理健康教育三、效果评估及优化1.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学校要定期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校园欺凌现象的现状及变化,对欺凌预防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预防策略。

2.加强师资培训3.鼓励学生参与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欺凌预防工作,发挥学生在校园欺凌防治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欺凌行为,共同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4.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学校要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同关注校园欺凌问题,共同推动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通过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校园欺凌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

我们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对策,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在深入探讨校园欺凌问题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它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简单冲突,更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们必须采取全面、多元、协同的策略。

探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探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探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问题,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1. 欺凌形式多样化:小学生涉及的欺凌行为包括身体暴力(打骂、拳打脚踢)、言语侮辱、社交排斥、网络欺凌等,形式多样化,且早发生、普遍存在。

2. 受害者心理健康受损:受欺凌的孩子往往表现出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的情况。

3. 群体效应明显: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常常出现在同学们之间,背后往往存在着群体心态的作用。

少数人的欺凌行为能够被其他同学乐此不疲地加入,形成恶劣的群体氛围。

4. 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缺乏正确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以及沟通技巧,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应对欺凌的能力。

1. 倡导积极的校园文化:学校应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包括鼓励尊重、包容与合作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们乐于助人、友善待人的习惯。

2. 加强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加强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包括教授学生如何应对欺凌行为,如通过识别与应对欺凌行为的策略,鼓励他们主动寻求帮助。

3. 提供安全、信任的环境:学校应提供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鼓励学生们勇敢地向老师、家长或其他信任的成年人寻求帮助,同时保证他们的举报不会受到报复。

4. 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视:学校与家庭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及相关资源,培养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技巧,以更好地引导孩子正确应对欺凌行为。

5. 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 加强社会的参与:学校可以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一些针对小学生欺凌问题的宣传活动,引导整个社会对于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关注,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解决小学校园欺凌行为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一个安全、积极的校园环境;家庭要加强教育的重视,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社会要加强关注与介入,提供帮助与支持。

探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探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探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小学校园欺凌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不仅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对学校教育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净化校园教育环境,保护孩子们的成长健康。

一、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问题1.1 欺凌行为普遍存在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社交排斥等形式。

据统计,我国小学生中受到欺凌的比例较高,且受害者大多忍气吞声,不敢向老师或家长求助,导致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

1.2 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受到欺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受欺凌的学生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1.3 学校管理不当一些小学在管理学生行为方面存在着不足,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欺凌行为的机制和措施。

学校管理水平的不足,导致欺凌行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处理。

二、解决策略2.1 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心理辅导师队伍建设,开展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增强抵御欺凌的能力。

2.2 增加师生沟通和家校合作学校应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遭遇,老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倾听者,及时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加强家校合作,家长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学校生活,与学校共同制定防止欺凌的措施。

2.3 建立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的预防和处理欺凌行为的机制,明确欺凌事件的举报渠道和处理程序,加大对欺凌行为的惩处力度,让学生知道欺凌行为不被容忍。

进行欺凌行为的心理干预和教育辅导,帮助施暴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矫正和改正。

2.4 加强全员培训和宣传教育学校应加强全体师生和家长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欺凌行为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培养一批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增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教育力度,让更多人了解欺凌行为的危害和防范方法。

中小学校园欺凌调查报告5篇

中小学校园欺凌调查报告5篇

中小学校园欺凌调查报告5篇篇1一、引言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本次调查旨在揭示校园欺凌的真实面貌,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调查。

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

访谈对象主要包括学校工作人员、学生代表和专家学者。

观察则主要针对校园内的各种场景,如教室、操场、食堂等。

本次调查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二是各类学校自行开展的相关调查;三是社会各界关注校园欺凌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 校园欺凌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校园欺凌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于各类学校中。

其中,身体欺凌最为常见,表现为推搡、拳打脚踢等;言语欺凌也较为普遍,包括辱骂、造谣等;网络欺凌则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日益严重,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欺凌的情况时有发生。

2. 影响因素分析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学生的年龄、性别和性格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例如,青春期的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更容易成为欺凌的目标。

其次,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缺乏关爱和关注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成为欺凌的对象。

此外,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措施也对校园欺凌现象有着重要影响。

四、应对措施与建议针对校园欺凌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措施和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指导。

通过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其思想和行为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

同时,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其抵御欺凌的能力。

2. 强化学校教育学校应将德育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3篇)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3篇)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3篇)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一)一、引言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环境中,学生之间通过言语、肢体、网络等手段进行的持续性、针对性的攻击行为,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成因及应对措施,本调研小组对某市多所中小学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研。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了1000份问卷,涵盖学生、家长、教师三类群体。

2. 访谈:对20名学生、10名家长和15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3. 案例分析:选取了10起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详细分析。

4. 文献研究:查阅了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三、调研结果1. 校园欺凌的现状发生率:问卷调查显示,有30%的学生表示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欺凌,其中初中生比例最高,达到35%。

形式多样:欺凌形式包括言语侮辱(45%)、肢体攻击(25%)、网络欺凌(20%)和社交排斥(10%)。

受害者特征:受害者多为性格内向、学习成绩较差或身体有缺陷的学生。

2. 校园欺凌的成因个体因素:部分学生缺乏同理心,情绪管理能力差,容易采取攻击行为。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行为模式有重要影响。

家庭暴力、父母忽视等因素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

学校因素:学校管理不严、教师监管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不足等问题为欺凌行为提供了土壤。

社会因素:社会风气、网络暴力文化等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

3. 校园欺凌的影响对受害者:长期遭受欺凌的学生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对施暴者:施暴者可能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影响其未来的社会适应。

对学校: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会破坏学校的和谐氛围,影响教育教学秩序。

四、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初中生小李因身材肥胖,长期遭受同学嘲笑和排挤,最终导致其辍学。

通过访谈得知,小李的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他的关爱和支持,学校也未及时介入处理。

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报告(3篇)

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报告(3篇)

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报告(3篇)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报告(一)一、引言校园欺凌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查,旨在揭示校园欺凌的成因、表现形式及其对学生、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对象为某市三所中学的1000名学生,访谈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实地观察则在学校操场、教室等场所进行。

三、调查结果1. 校园欺凌的发生率调查显示,有30%的学生表示曾遭受过校园欺凌,其中初中生比例高于高中生。

男生和女生在遭受欺凌的比例上无明显差异,但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肢体暴力,女生则更多遭受言语和心理上的欺凌。

2. 欺凌的形式(1)肢体欺凌:包括打骂、推搡、抢夺财物等。

此类欺凌在男生中较为常见,占所有欺凌事件的40%。

(2)言语欺凌:包括嘲笑、辱骂、起绰号等。

言语欺凌在女生中较为普遍,占所有欺凌事件的35%。

(3)心理欺凌:包括孤立、排挤、散布谣言等。

心理欺凌对学生的心理伤害较大,占所有欺凌事件的25%。

3. 欺凌的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不良、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暴力等是导致学生欺凌行为的重要因素。

(2)学校因素:学校管理不严、教师关注度不够、校园文化不健康等也是欺凌行为发生的诱因。

(3)个人因素:部分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成为欺凌对象;而部分学生则因缺乏同理心、情绪控制能力差,容易成为欺凌者。

4. 欺凌的影响(1)对学生的影响:遭受欺凌的学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学业成绩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2)对家庭的影响:家长因孩子遭受欺凌而感到焦虑和无助,家庭关系可能因此紧张。

(3)对学校的影响:校园欺凌破坏了学校的和谐氛围,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教育质量。

四、对策建议1. 家庭层面(1)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情绪控制能力。

中小学校园欺凌调查报告

中小学校园欺凌调查报告

中小学校园欺凌调查报告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校园欺凌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扰乱了校园秩序,给学校及家长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中小学校园欺凌进行了调查,并制作了以下报告,以期引起更多人关注并共同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本次调查对象为中小学生,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和教师。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了调查数据,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调查结果1. 调查显示,近80%的调查对象表示曾经或正在遭受过校园欺凌。

小学生和初中生遭受欺凌的比例更高,分别为85%和90%。

2. 报告显示,校园欺凌的形式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多种形式。

言语欺凌是最为普遍的,占比达到60%。

3. 校园欺凌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受害者外貌、家庭背景、成绩等方面的歧视,另外也有一部分人表示欺凌行为是出于个人的攀比心理或者复仇心理。

4. 对于校园欺凌,家长和教师的态度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调查数据显示,60%的家长参与者表示有意识地关注和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此问题视而不见。

教师方面,80%的教师表示已经意识到校园欺凌的问题,但实际上只有50%的教师在学校中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三、分析与建议1. 调查结果显示,校园欺凌问题依然较为严重,需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此问题。

2. 教育部门应制定更为严格的校园欺凌防治制度,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3. 学校应建立更加完善的校园欺凌监督和纠正机制,严惩欺凌行为,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4. 家长应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建立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机制,帮助孩子正确处理校园欺凌问题。

5. 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关心校园欺凌问题,鼓励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解决此问题。

小学2024年预防校园霸凌及暴力事件专项整治情况报告(十七篇)

小学2024年预防校园霸凌及暴力事件专项整治情况报告(十七篇)

学校预防校园欺凌工作情况报告为进一步加强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预防和打击工作,促进和维护师生身心安全和学校正常治安秩序,我校采取专题教育、完善制度、加强预防、指导督查等多项措施开展全方位的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

一、科学部署,加强教育(一)召开“校园欺凌行为治理”专题会议召开德育副校长、书记、班主任预防“校园欺凌行为治理”专题会议,学习《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同时也对《学校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方案》进行全面解读,提高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主力队伍的认识和业务能力。

(二)多管齐下开展防欺凌专题教育1.聘请专业律师团队开展法制讲座。

聘请律师走进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报告会,由法律工作者用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以案释法,以法论事,提高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

2.学校全方位开展防欺凌宣传教育。

学校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以德育课程主阵地,开展法制教育、纪律教育,提升教师、家长处理校园欺凌应急能力,培育学生的文明修养,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二、查漏补缺,完善制度(一)建立弱势XX学生及“问题”学生档案每年对新生开展心理普查和建档活动,对校园弱势XX学生及“问题”学生建立专档,加强对此类学生的管理。

(二)完善学校防校园欺凌制度学校制定了《校园欺凌预防制度》、《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校园欺凌预防处理的教职工岗位及职责》等制度、措施,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三、加强预防,重在督查1.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多种途径开展校园欺凌治理的排查工作,及时预防、干预。

2.学校注重“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建立并完善校园欺凌治理的“三防”相关管理机制与措施。

3.学校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体学生家长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相关培训,宣传关于校园欺凌的相关政策要求;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促进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校园欺凌现象的调查与危机处理

校园欺凌现象的调查与危机处理

校园欺凌现象的调查与危机处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欺凌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中有70%的学生曾经受到过欺凌。

这些欺凌表现形式各异,包括言语欺凌、体罚、打架斗殴等等,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欺凌现象的调查和危机处理。

一、校园欺凌现象的调查1.收集信息学校需要采取多种途径收集学生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描述,包括口头报告、书面报道、调查问卷、访谈等等,了解欺凌的时间、地点、人物、形式等相关信息。

同时,需要向学生宣传反欺凌政策,引导学生及时上报欺凌事件,以展开全面有效的调查。

2.分析数据学校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欺凌事件的性质、程度、原因等主要特征。

有了全面的数据基础,学校才能更好地面对欺凌事件的挑战,为下一步的危机处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监管学校要加强校内监管,推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记录班级、校园、公共场所的异常行为,防止恶意攻击和侵害行为的发生。

同时,要建立学生欺凌监督和反馈机制,及时对舞弊行为进行查处,保障健康的校园环境和有益的学业氛围。

二、危机处理1.立即反应遇到校园欺凌事件,学校需要立即反应,采取果断的行动,阻止欺凌行为的继续发展。

要采取包括劝阻、告诫、制止、调解等措施,化解事态的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展开调查学校需要尽快展开调查,收集更多的信息,对涉嫌欺凌的学生进行调查,确认事件的真实性和定性。

调查过程中需要采取听取证人证言、查看证据、观察等多种方式,确保欺凌行为得以充分证明。

3.制定处罚措施根据调查的结果,学校需要依据学生手册、规章制度等相关规定,制定处罚措施。

对于轻微的欺凌行为,可采取口头警告、课堂教育等方式进行处理;对于较为严重的欺凌事件,需要依照相关程序进行严肃处理,包括处分学生、撤销学籍等等。

4.心理疏导面对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学校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舒缓情绪,化解负面情绪。

同时,要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调研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调研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调研引言概述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进行调研,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校园欺凌的表现1.1 言语欺凌:包括嘲笑、羞辱、恐吓等言语行为。

1.2 身体欺凌:包括推搡、打骂、抢夺等身体侵害行为。

1.3 网络欺凌: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辱骂、传播谣言等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形式2.1 打架斗殴:学生之间因矛盾冲突引发的肢体冲突。

2.2 恶性欺凌:长期、频繁的欺凌行为,导致受害者身心受损。

2.3 暴力威胁:以暴力手段威胁他人,达到控制、恐吓的目的。

三、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原因3.1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暴力等问题导致学生心理扭曲。

3.2 社会因素:社会竞争压力大、网络信息泛滥等因素影响学生行为。

3.3 学校因素:学校管理不善、师生关系紧张等问题容易滋生欺凌与暴力行为。

四、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影响4.1 受害者心理受创:受害者可能出现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4.2 学习成绩下降:受欺凌与暴力影响,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4.3 社会问题延续: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可能延续至社会各个领域。

五、应对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措施5.1 家庭教育: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5.2 学校管理:学校应加强师生关系,建立有效的学生管理制度。

5.3 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问题的关注,共同努力解决。

结语通过对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当前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及对策目前校园欺凌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且危害严重,“校园欺凌”是指由学生实施的对其他学生的暴力行为,并造成心理上、精神上或身体上的巨大伤害及痛苦,以老师和学生为受害人的财产与人身伤害行为。

欺凌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且特征明.校园欺凌与青春期独特的心理特征、家庭的教育方式、大众传媒的不良示范同、伴团体的影响、学校道德教育缺失密切相关。

欺凌行为不独对受欺凌学生有害,对于欺凌者本身也有害。

标签:校园欺凌;欺凌行为一、校园欺凌的界定狭义的“校园欺凌”是指由学生实施的对其他学生的暴力行为,并造成心理上、精神上或身体上的巨大伤害及痛苦。

广义的“校园欺凌”,是指所有发生在校园及其辐射区域内的,以老师和学生为受害人的财产与人身伤害行为。

校园欺凌属于社会欺凌的一种,校园欺凌与一般社会欺凌有明显区别。

校园欺凌的行为人是未成年人,不能用处罚成年人的手段来治理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受害人是未成年人,需要采取有别于以成年人为受害人的社会欺凌的防治措施。

校园欺凌的施暴者是师生,而不能是校外人员;校园欺凌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偶发性侵害不属于欺凌,校园欺凌受害人长期不敢声张,也不易被发现。

校园欺凌更多地是羞辱、孤立、嘲笑、起绰号等“软暴力”,而校园欺凌对受害人心理的影响很大,甚至会持续到几十年之后。

校园欺凌的受害人一般是缺乏反抗能力、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因此最典型的校园欺凌现象应该是发生在幼儿园、中小学,而不包括高校。

二、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近年来“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面前。

在我们的认知中,校园本应该是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不仅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在冲击着社会道德,法律的底线。

校园欺凌事件或许就在你我身上发生,或许就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我们的孩子在学校住宿期间自己的东西被偷多次不敢言语,鼓足勇气找老师反映得到的是变本加厉的报复、每天生活在恐吓之下、遭受着施暴者的讥笑讽刺、被施暴者恶意压制……每每想到这里家长心里都伤心欲绝,担心害怕,我们不禁要问,如此的“校园欺凌”—谁来为孩子们的安全负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校园霸凌现状调查与对策
这个"不平静"的五月,校园欺凌事件屡屡发生,屡被报道,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对于校园欺凌你了解吗?面对校园欺凌,该如何应对,采取哪些措施?
1事件一
4月23日13时40分左右,陇西县渭河初级中学5名学生因琐事在校外一巷道内,对同校学生张某进行殴打,张某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事件二
5月29日上午,某师范学院大二女生在微博发帖称,长期遭受来自室友李某的“校园暴力”。

其称,同住期间,最初“关系亲密”,同吃同住,但时间一久,李某不仅她给起“潘金莲”的侮辱性绰号,还公开扬言要对谈施行“暴力”。

在学校表态“调查此事”约一个小时后,当事人却发布微博否认自己遭受校园霸凌。

“说是舍友之间的打打闹闹,玩笑可能开过了头。


3事件三
之前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开始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流传。

撰文者自称是北京中关村二小四年级某10岁男孩的妈妈。

据她说,11月某日,孩子在学校被两名同班同学欺凌,同学将有厕纸、尿液的垃圾筐扣到孩子头上并嘲笑。

事发后,孩子哭着自我清理,却未向老师报告;回到家说起此事时“抖成一团”“嚎啕大哭”,并出现失眠、厌食、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后被医生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

文中指出,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就被同学“骂侮辱性外号”。

这位母亲还写道,她向学校及海淀区教委反映此事,恶作剧的两个孩子供认不讳。

但一名对方家长觉得“就是孩子淘气”,拒绝道歉。

老师定性此事为“就是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并让她放弃“处理惩戒施暴的孩子、让施暴者的家长道歉”等四点诉求。

这位母亲还表示,在与校领导、班主任等老师的面谈中,一位校领导对其“态度粗暴”,认为“孩子在学校受伤就该学校管,家长不可以有意见”。

“我们明明是受害者,只要求学校处理和道歉,为什么要被如此对待?”她说。

4校园欺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校园欺凌事件一直都有,而且近年校园欺凌呈上升趋势。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2017年5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中小学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发布了《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小学生受欺凌的发生率为25.80%。

2016年,一项针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33.36%,其中经常遭受欺凌的比例为4.70%,偶尔遭受欺凌的比例为28.66%。

2016年另外一项针对四川、河北两省13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17841名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16.03%。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中经常遭受欺凌的比例为6.10%,偶尔遭受欺凌的比例为32.50%。

2017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教育蓝皮书》对北京市12所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学生欺凌现象展开调查,调研显示:
46.20%的学生有被故意冲撞的经历,有6.10%的学生几乎每天都遭受身体欺凌;40.70%的学生有被叫难听绰号的经历,有11.60%的学生几乎每天都遭受语言欺凌;18.60%的学生有被同学联合起来孤立的经历,有2.70%的学生几乎每天都在经历这种关系欺凌。

我们对“欺凌”的认识不够,忽视了“欺凌”是心灵的创伤,而通常是只有面对“自杀”等极端和严重事件之后才会认为“欺凌”发生了。

总结起来我们片面的认识概括如下:
在某事件中,学校认为是“过分的玩笑”另一事件中,民警认为是“一般的打闹”同一个事件中,欺凌者认为是“推推搡搡闹着玩”还不习惯从被欺凌孩子的精神痛苦角度看待其遭受的心理创伤
而九部委文件指出的学生欺凌,恰是这些尚未构成暴力(没有出现打伤、打残)的“过分的玩笑”。

5欺凌的定义
目前的基本定义:在学校学生之间发生的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进行侮辱性身心攻击,并通过重复实施或传播,使受欺凌的学生收到身心伤害的事件。

用容易理解的通俗表达,即为:“以强凌弱、身心攻击、重复凌辱、遭受痛苦”。

(1)欺凌是以强凌弱
欺凌,是强势的一方(通常是两人以上)欺凌弱势的一方欺凌者可用任意方式欺凌对方被欺凌者无法换手、无法还击--客观视角
(2)被欺凌者受到身心伤害
欺凌者在欺凌过程中感到一种“快乐”和“享受”被欺凌者则受到身体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屈辱这两种精神上的感受是欺凌的本质特征之一--客观视角
(3)欺凌会反复实施
欺凌,会重复出现、长期实施被欺凌者会有一种“暗无天日,永无尽头”的感受--客观视角(4)被欺凌者遭受身心痛苦
打击带来的身体疼痛凌辱带来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造成的伤害大于身体的伤害(欺凌的长远危害性)--主观视角
6对策建议:完善三级工作体系
(一)预防体系:创建友善班级
提高欺凌的认知水平设置预防欺凌专门课程组织学生开展公开讨论
(二)应对体系:
建立报告与举报渠道应急预案,及时制止,避免事情扩大强制通报
(三)善后体系:
心理辅导室跟踪指导
(四)矫正问题学生:“以教代刑”的教育措施,即以合理的教育替代刑事处罚,绝不能一放了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