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窝头会馆》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窝头会馆故事解析

窝头会馆故事解析

窝头会馆故事解析《窝头会馆》是一部话剧,以北京南城一个名叫窝头会馆的小院落为背景,讲述了北平解放前夕,这里发生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窝头会馆的房主苑国栋、他的妻子刘氏、儿子苑江淼、儿媳周玉纹以及小保姆小顺子展开。

这些人物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遭遇和命运。

苑国栋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商人,他经营着一家小杂货铺,是窝头会馆的主要收入来源。

然而,由于战乱和社会的动荡,他的生意越来越难做,生活也日益困顿。

刘氏是苑国栋的妻子,她操持着家务,照顾着一家老小,是苑家的精神支柱。

苑江淼是苑国栋的儿子,他是一个知识分子,虽然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因为种种原因,他的生活也十分拮据。

周玉纹是苑江淼的妻子,她怀孕后身体状况不佳,需要昂贵的医疗费用。

小顺子则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小女孩,她被苑家人收养,成为了一个懂事可爱的孩子。

在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非常艰难。

面对着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物资匮乏等种种问题,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剧中的主人公们也不例外,他们为了生存和家庭,不得不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那个特定时代下的生活状态和命运。

他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压力,但依然保持着坚强和乐观的心态。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此外,《窝头会馆》还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剧中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逻辑,他们的选择和决策也都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

这种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探讨,使得这部话剧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窝头会馆》是一部深刻反映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状态和命运的话剧作品。

它通过一个名为窝头会馆的小院落为切入点,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命运。

这部话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它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个时代人们坚强和乐观精神的敬意。

论《窝头会馆》的艺术特色

论《窝头会馆》的艺术特色

论《窝头会馆》的艺术特色作者:叶毓杜莉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2期摘要:《窝头会馆》是“京味儿话剧”的又一力作,该剧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独特的视角,粗粝而丰富的语言表达多义性的主题。

《窝头会馆》通过小窝头反映大时代,是钱的表达,欲的深化,人性的升华。

关键词:“京味儿话剧”;《窝头会馆》;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130-03所谓“京味话剧”,文化批评家解玺璋认为“应该是指那些以北京的城与人为角色,以北京地方语言为表现手段,书写北京的世俗生活和社会变迁,而独具北京气质、风格、情调、意味等审美的戏剧。

”[1]简单地说,所谓“京味话剧”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元素,北京的故事,北京的人,北京的语言及北京的生活,这和舒乙的“所谓北京味儿,大概是指用经过提炼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的城,写北京人,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和希望”[2],大概是一个意思。

在“京味话剧”的标志——三幕话剧《茶馆》中,老舍先生通过纵横交错的恢宏手笔表达了埋葬三个旧时代的深刻主题,此剧堪称“京味话剧”的经典。

《龙须沟》也是“京味话剧”的佳作,通过一个小杂院四户人家的苦辣酸甜,写出了北京龙须沟一带劳动人民生活命运的巨大变化。

它通过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以小人物的命运反映时代变迁,整体风格含蓄、朴素,于平淡中见深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世同堂》、《天下第一楼》、《小井胡同》、《王府井》等陆续登上了舞台,续写着“京味话剧”的风韵和历史。

作为新世纪祖国母亲六十华诞的献礼剧,《窝头会馆》之“京味儿”究竟又有多地道,多醇香,多新鲜呢?从剧情来看,《窝头会馆》以三幕话剧结构全剧,从艺术特色上看,作者主要通过以小见大的独特视角,多义性的主题和粗粝而丰厚的语言三个方面,将底层人物的苦难和调侃,善良和奸诈,高尚和卑贱,同情和反思,深刻地表现出来。

话剧《窝头会馆》的艺术特色分析

话剧《窝头会馆》的艺术特色分析

2 叙事空间的封闭性
也对自己身世的衰落而充满了戾气。
《窝头会馆》的故事建构于一个 在这个会馆内人物各心怀心事。矛盾
会馆内,故事的开始,矛盾的建置以 也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内展开,构成了
109

THE FILM 影 视
戏剧冲突。同时,这样的一批人仍旧 3 语言风格的独特性
的一种感染力。
受到外部所带来的施压,这里外部空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的对象, 己的儿子,靠吃收房租,酿私酒为生
他慈眉善目,笑口大张,手捻串珠, 的苑国钟;靠玩弄文字游戏,赖在小
足不着履,浑圆肥厚的肚皮格外突出, 院不走的前清举人古月宗,以及整天
笨重的身子斜倚着一只大大的口袋, 掐架的田翠兰和金慕蓉。他们都只不
表现出一种超脱物外的出世态度,这 过是一群黎民百姓各色人物,同时也
话剧《窝头会馆》的艺术特色分析
王永涛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摘 要:《窝头会馆》这部话剧,把故事发生的空间建构于会馆之内,展现出各色人物之间的冲突与和解。作为一部献礼片, 以弘扬主旋律作为主要表现特征的同时,在符号化表达、叙事空间表现以及语言风格上,同样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符号;叙事空间;语言风格;弑父;《窝头会馆》
就权力角度来分析,普通话作为
其 次, 之 所 以 在 文 学、 电 影 以 及
间的代表者就是肖保长。肖保长在这 官方的主流话语,在影视作品中运用 戏剧中出现用方言来代替普通话来表
个时候仍然不停地搜刮这个会馆,还 地方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官方意 述,另一个原因也在于,在市场经济
企图霸占窝头会馆。这个时候,会馆 识形态的反叛。也是出于这种反叛, 大环境下,大众传播为取得更多受众,
虽共处一室,但她内心对底层的市民 地攒钱买药给儿子治病。前清举人胡

《窝头会馆》观后感

《窝头会馆》观后感

《窝头会馆》观后感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影像、音乐、剧情等元素,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

而《窝头会馆》这部电影,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窝头这一平凡的食物,展现了人情世故和生活的本质。

窝头作为中国传统的主食,是中国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电影中,窝头会馆是一个小小的餐馆,却承载着许多人的梦想和希望。

每一个来到窝头会馆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追求。

通过窝头这个简单的食物,电影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对幸福的追寻。

窝头会馆成为了一个微观的社会,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出色。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他们的行为和言谈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内涵。

例如,老板的坚持和努力,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和拼搏;服务员的善良和乐观,让观众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怀。

这些角色的塑造不仅仅是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更是为了让观众反思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电影中的剧情也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每一个场景都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人难以割舍。

从窝头会馆的开业到经营的困难,再到最后的成功,整个剧情紧凑而扣人心弦。

电影通过窝头会馆的经营过程,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会不禁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选择。

此外,电影中的摄影和音乐也为整个作品增添了不少亮点。

摄影师通过镜头的运用,将窝头会馆的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窝头的制作过程还是客人们的表情,都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音乐则通过动情的旋律和节奏,将观众带入了电影的氛围之中。

整个电影的音乐设计非常出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电影《窝头会馆》是一部值得观看的作品。

它通过窝头这一平凡的食物,展现了人情世故和生活的本质;通过角色塑造和剧情的发展,让观众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摄影和音乐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冲击。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内涵的艺术品。

去雅从俗的“京味”话剧《窝头会馆》

去雅从俗的“京味”话剧《窝头会馆》
感、 触犯人 的道德感情 的那种鄙俗气 , 比如市侩气 。 正
刘恒 的 《 窝头 会馆 》 自2 0 0 9年上演 以来好评 不
断, 甚至被视 为堪 比《 茶馆》 的京 味新经典 。“ 所谓 ‘ 京
味话剧 ’ , 主要是指 老舍戏剧 的后继者们在 《 茶馆 》 《 龙 须 沟》 等剧作 的影响 下 , 而创作 的那些 用经过 提炼 的
单纯化 了。 那 多半是一个提纯 了的世界。这种保持美
感 的努力 , 不 能不妨碍对 现代社 会的 发现 , 限 制 了 向
人性 的深入 , 以致造成风格 的缺 乏现代 色彩。 口 果赵
园此 处所指是就京味小说而言 , 反观京 味话 剧亦未 尝
方言的运用。由此观 之 , 《 窝头会馆 》 正 是一 出地地道
时提到诸 如德胜 门、 天安 门、 太和殿 等显著 的北 京地 标。 讲到饮食 , 有老北京 的炒肝儿 、 炸酱面 、 窝窝头 。 文 化上则提 及 了梅兰 芳、 苟 慧生 、 谭鑫 培和段 小楼 几个 鼎鼎有名 的京剧大腕。其 中田翠兰 的弥 勒佛 、 金穆蓉
生而 为人最基本 的欲望追求。 《 狗 日的粮食》 所呈现的
恒 笔下 , “ 贫” 俨然 已成 为北京下层市 民的一种生活 姿
娱人也 自娱 。 他所有苦 闷、 愤怒 、 痛苦 的出 口就靠着 一
张嘴: 你们 叽叽喳喳嚷嚷什 么呢? 知道胡 同口的街坊
态, 它以京腔 京调 为语 言表达 方式 , 借 助 口舌 之快 宣
泄对生活的种种不满。 这种极度 的贫 嘴在舞 台上极 具 表现力。生动而又 紧凑的大量 台词 制造 了戏剧张 力 , 也加快 了演 出的节奏。但是从另一 方面 而言 , 人物 语 言的过度膨胀却妨碍 了观众 的接 受。 不可否认 , 京味小说虽也 以老北 京的市井小 民为 描写对象 , 却是于俗 的生活追求雅 的趣味 。 然而 , 刘恒

论《窝头会馆》的艺术特色

论《窝头会馆》的艺术特色

论《窝头会馆》的艺术特色作者:叶毓杜莉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2期摘要:《窝头会馆》是“京味儿话剧”的又一力作,该剧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独特的视角,粗粝而丰富的语言表达多义性的主题。

《窝头会馆》通过小窝头反映大时代,是钱的表达,欲的深化,人性的升华。

关键词:“京味儿话剧”;《窝头会馆》;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130-03所谓“京味话剧”,文化批评家解玺璋认为“应该是指那些以北京的城与人为角色,以北京地方语言为表现手段,书写北京的世俗生活和社会变迁,而独具北京气质、风格、情调、意味等审美的戏剧。

”[1]简单地说,所谓“京味话剧”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元素,北京的故事,北京的人,北京的语言及北京的生活,这和舒乙的“所谓北京味儿,大概是指用经过提炼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的城,写北京人,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和希望”[2],大概是一个意思。

在“京味话剧”的标志——三幕话剧《茶馆》中,老舍先生通过纵横交错的恢宏手笔表达了埋葬三个旧时代的深刻主题,此剧堪称“京味话剧”的经典。

《龙须沟》也是“京味话剧”的佳作,通过一个小杂院四户人家的苦辣酸甜,写出了北京龙须沟一带劳动人民生活命运的巨大变化。

它通过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以小人物的命运反映时代变迁,整体风格含蓄、朴素,于平淡中见深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世同堂》、《天下第一楼》、《小井胡同》、《王府井》等陆续登上了舞台,续写着“京味话剧”的风韵和历史。

作为新世纪祖国母亲六十华诞的献礼剧,《窝头会馆》之“京味儿”究竟又有多地道,多醇香,多新鲜呢?从剧情来看,《窝头会馆》以三幕话剧结构全剧,从艺术特色上看,作者主要通过以小见大的独特视角,多义性的主题和粗粝而丰厚的语言三个方面,将底层人物的苦难和调侃,善良和奸诈,高尚和卑贱,同情和反思,深刻地表现出来。

论《窝头会馆》的艺术特色

论《窝头会馆》的艺术特色

刻, 具有浓郁 的生活气息 。《 四世 同堂》 、 《 天下第一楼》 、 《 小
井胡同》、 《 王府井》 等 陆续登上 了舞 台 , 续 写着 “ 京 味话剧 ”
的风韵 和历 史。
人古月宗手里买下窝头会馆 这座 小 四合 院?这似乎是悬 在 所有人心头解不开的扣子 , 也是二十 多年来令人猜想无数的
谜 团, 更是挡在苑老汉 与儿子 之间无法逾 越 的鸿沟 。与 《 茶
作为新世纪祖国母 亲 六 十华诞 的献礼 剧 , 《 窝 头会馆》 之“ 京味儿 ” 究竟 又有 多地道 , 多醇香 , 多新 鲜 呢?从剧 情来 看, 《 窝头会馆》以三幕话 剧结 构全 剧 , 从 艺术 特色上 看 , 作
者 主要通过 以小见大的独 特视 角 , 多义性的主题 和粗粝 而丰 厚 的语言三个方面 , 将底层人物的苦难和调侃 , 善 良和奸诈 ,
馆》 中精明能干有 家业继承 的王掌柜不 同的是 , 苑老汉是个
外来户 , 在京城讨生活 的下层劳动者 , 无依无靠 , 受了委屈却
只能“ 哑 巴吃黄连 , 有苦 说不 出” 。苑老汉 因为贫困 、 战乱妻 子病死 , 留下一个患痨病的儿子苑江淼。一次 偶然机会得了
言表达 多义性的主题 。《 窝头会馆》 通过 小窝头反映 大时代 , 是钱的表 达 , 欲的深化 , 人性 的升华 。 关键词 : “ 京味 儿话剧 ” ; 《 窝头会馆 》 ; 艺术特 色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7 8 3 6 ( 2 0 1 4 ) 0 2— 0 1 3 0— 0 3
兴衰 , 也是那个社会 的缩影 。情节 主要 围绕苑 国钟展开 , 通
遇、 命 运和希望 ” _ 2 j , 大概是 一个 意思。在 “ 京 味话剧 ” 的标 志——三幕话剧《 茶馆》中, 老舍 先 生通 过纵 横交错 的恢 宏 手 笔表达了埋葬三个 旧时代的深刻 主题 , 此剧堪称 “ 京味话 剧” 的经典 。《 龙须沟》 也是 “ 京昧话剧” 的佳 作 , 通过 一个小 杂 院四户人家的苦辣 酸甜 , 写 出了北京龙须沟一带 劳动人民 生活命运的巨大变化。它通过 主人公 程疯 子在 旧社会 由艺 人变成“ 疯子” , 解 放后 又从 “ 疯子 ” 变为艺人 的故事 , 以小人 物 的命运反映时代变迁 , 整体风格含蓄 、 朴素, 于平淡 中见深

浓浓的京味,深情的演绎

浓浓的京味,深情的演绎

浓浓的京味,深情的演绎——从话剧《窝头会馆》谈起《窝头会馆》是由国内最知名的影视编剧刘恒编剧,由林兆华导演的一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话剧。

虽然是一部主旋律作品,但是剧本却没有从大的政治问题着笔,描写的是大时代下小人物们的个体命运。

通过展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几户人家的性格特点及艰难生活来引导观众思考人的生存处境和人的本性。

浓浓的京腔京韵是这部戏最大的看点之一,台词京味十足;同时,作品以真诚的态度传达的深刻的主题也是吸引观众的亮点;此外,剧中虽然矛盾冲突并不尖锐,但是剧中几个主角之间交互的多重矛盾使得作品戏剧性十足。

(一)经典台词展现浓浓京味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北京南城的北京人,编剧刘恒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了这部戏中,凭借在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观察,充分地展示了普通老北京四合院的小人物的生活。

这部戏沿用了典型的北京人艺风格,剧本中设计的北京话非常地道。

之前看过编剧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其中张大民的市井、幽默和“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部戏里刘恒也延续了这一风格,剧中人物的各种“逗贫”台词相当精彩。

从这部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刘恒对北京民间,特别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和心理的深入了解,和精准的把握,以及他对民俗语言的擅长。

由于长期关注这方面的题材,他对小人物的悲欢的理解,对人性的挖掘是相当到位的。

对于“破闷儿”“见天儿”“麻利儿的”“介壁儿”等老北京俚语编剧信手拈来,这些京味十足的台词对于塑造人物的性格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同时,演员北京话的演绎也是相当精彩,何冰本来就是北京人,讲地道的北京话不在话下,京味儿的台词让他演绎得原汁原味,味道足足。

其他几位人艺的演员也都是被京味文化浸润多年的,京腔京韵自然也是不含糊的。

尤其是宋丹丹在戏中台词的处理上更是精彩,北京话的快速、吞音等特点都非常到位的凸显出来了。

剧中人说话的语气、方式、口音、腔调,语调的强度、速度构成了各个鲜活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浅析话剧《窝头会馆》

浅析话剧《窝头会馆》

浅析话剧《窝头会馆》一、“俗”的生活:大杂院的人生世相赵园在其著作《北京:城与人》中如是写到:由老舍到当代京味小说作者,往往避写丑的极致,甚至避写胡同生活中的鄙俗气(自然亦有例外),足以损害美感、触犯人的道德感情的那种鄙俗气,比如市侩气。

正是这“有所不写”,使有关作品中的“生活”不同程度地单纯化了。

那多半是一个提纯了的世界。

这种保持美感的努力,不能不妨碍对现代社会的发现,限制了向人性的深入,以致造成风格的缺乏现代色彩。

如果赵园此处所指是就京味小说而言,反观京味话剧亦未尝不是如此。

由老舍的《龙须沟》到李龙云的《小井胡同》《万家灯火》以及苏叔阳的《左邻右舍》等等,从来不缺乏胡同小院里的各色人生世相,却也不曾向刘恒这般直抵人性的鄙陋之处,《窝头会馆》作为话剧剧本亦是更为充分地呈现了关于胡同生活鄙俗市侩的一面。

刘恒选择1948 年解放前夕的北平作为故事背景,将大杂院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推置前台。

“窝头会馆”俨然也是一个彼时社会世态的缩影。

在一个新旧夹陈的年代,既有前清的遗老遗少苟且于此;也有民国的市井百姓偷生于此;既有国军政府的爪牙狗腿叫嚣于此,也有共军队伍的新生力量奋斗于此。

乱世之下,物价暴涨,通货膨胀严重,老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热。

作为国民政府的爪牙,肖保长的横征暴敛变本加厉,而苑国钟、田翠兰、金穆蓉等市井细民身负苛捐杂税的重担,为求生存而穷形尽相。

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小市民怀揣着求生的欲望一步一步突破尊严、道德、伦理的底线。

正如剧中人物苑江淼所言,这是一个“烂透了”的窝头会馆。

如果说京味小说笔下的老北京人耻于开口提“钱”,而《窝头会馆》的主题却是一个“钱”字。

从始至终,《窝头会馆》里众人的潦倒全在于金钱的匮乏,而所有的钻营则出于对于金钱的谋求。

剧本以较大的笔墨刻画了苑国钟两次催讨房租的情节,苑国钟催讨房租低三下气,如同要饭;王立本和周玉浦两家交租拖拖拉拉,形同无赖。

从处暑到霜降至大雪,家家户户的日子每况愈下。

浅析《窝头会馆》的剧本语言词汇风格

浅析《窝头会馆》的剧本语言词汇风格

浅析《窝头会馆》的剧本语⾔词汇风格2019-09-18摘要:《窝头会馆》是刘恒的话剧处⼥作,是语⾔词汇极具北京⼝语风格的剧本典范。

本⽂从《窝头会馆》中不同的词汇⼊⼿,通过对不同类型语⾔词汇的运⽤来分析这部剧本中特有的语⾔词汇风格。

本⽂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语⾔和词汇的研究具有积极的作⽤。

关键词:刘恒;《窝头会馆》;语⾔词汇;《窝头会馆》是⼀部三幕话剧,杨⽴新说得很到位:“台词很多,情节很少;但是感情很浓厚,⽭盾很激烈。

”看《窝头会馆》台词,不禁要想起别林斯基对果⼽理的幽默风格的评价:“在愤怒中保持平静,在狡黠中保存仁爱的幽默。

”该剧运⽤活⽣⽣的北京⼝语是其突出的特点,话剧剧本⽤平实的语⾔、鲜活的⼝语风格向读者展现了那段特定历史时期⽼北京社会的底层⼈物。

其中语⾔词汇的运⽤已经远远超出⼀部剧本的意义,⽽是成为各种词汇现象和词汇运⽤的最好范本。

其中对于⼀些词性的运⽤甚⾄超过任何学者对其的总结和研究。

因此,本⽂通过分析《窝头会馆》中不同词性的使⽤风格来解读剧本中特有的语⾔词汇风格。

⼀、动词的重叠运⽤⽂字中的词汇源于⼈们⽇常说话中对于⾏为的描述。

所以在经过规范和淘汰后,⼀些⽣活中⼝语化的词汇慢慢在⽂学作品中消失了。

《窝头会馆》中的词语更加注重⼝语化语⾔风格的运⽤,其中对于动词的运⽤便是通过动词重叠这种更接近⼈们⽇常的⼝语习惯⽽表现出⼩说中⽣活在社会底层⼈物的鲜活的语⾔风格。

⽆论是在⽂学作品中,还是在⽇常的语⾔习惯中,动词重叠分为两种形式,即“AA”和“A-A”式,在茶馆中的动词重叠中“AA”式占有更⼤的⽐例。

这是因为“AA”式相对于“A-A”式具有更强的表现⼒。

例如,⽂中⽥翠兰对苑江淼说:“⼩淼⼦,这⼏屉窝头都是新茬⼉棒⼦⾯⼉,蒸得了你趁热⼉尝尝。

”其中的尝尝便是AA式的动词重叠。

“尝尝”相对“尝⼀尝”更加随意和⾃由,更加能够表现出⼈物之间密切的关系。

由于《窝头会馆》是⼀部反映社会底层劳动⼈民⽣活的话剧,使⽤“AA”式的动词重叠⽆疑更加接近于剧本中⼈物的真实⽣活,所以作者在其中运⽤了上述的动词重叠格式。

《窝头会馆》对老舍话剧的继承与创新

《窝头会馆》对老舍话剧的继承与创新

《窝头会馆》对老舍话剧的继承与创新《窝头会馆》对老舍话剧的继承与创新摘要:《窝头会馆》这部话剧创造了一片新的天地,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老舍先生“草根”“平民”的创作风格,继承和打通了人艺话剧创作的遗脉。

关键字:创新、继承、时代、话剧,本来是西方的剧种,是一种舶来品。

20世纪初,随着大清帝国的日趋衰败,一些有识之士把目光转向西方,试图从中寻求疗救中国社会的药方。

正是在中国人探求革新的过程中,西方戏剧被引了进来。

这是中国人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也是一种历史的遇合。

话剧这一舶来品后来被创造性的转化成民族的话剧,充分表现出中国人的诗性智慧和文化的开放精神。

话剧理论家田本相在他主编的《中国话剧百年图谱》一书中,为中国话剧归结了几大成就: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浪潮中,话剧起到了救国救民、启迪民智、唤醒民众的重要作用;中国话剧是伴随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步伐,伴随着中国抗拒外辱,特别是伴随着抗日战争而前进、发展的;纵观世界戏剧的发展史,还没有一个国家、民族的戏剧如同中国话剧一样,在民族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中国的话剧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自己的伟大贡献…然而随着电视电影的发展及普及,越来越少的人会去剧院,而且很多编剧作家也开始从这个方向撤离。

虽然话剧在中国不能算是一个悠久的传统,她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另外创作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振兴话剧是一个系统工程。

当代中国话剧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话剧仍然需要进一步关注自己的时代,深入新的生活;在戏剧美学,艺术观念方面,需要有新的继承和借鉴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继续创造。

也需要有原则的、健康的戏剧批评;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戏剧经营管理学,培养有才干的戏剧经营管理人才。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做的不错,今年来北京人艺本着“戏比天大”的原则,重新复排《龙须沟》,在纪念曹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他们还准备复排了《原野》。

当然新的话剧也出来了,刘恒的话剧处女作《窝头会馆》就是北京人艺的最新力作。

窝头会馆观赏笔记

窝头会馆观赏笔记

2013/4/13 话剧《窝头会馆》观赏笔记2010180733 万凌波 工学院说起《窝头会馆》的舞台技术,是要大加表扬的,是耗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精心打造的一幅民国末年的没落的景象。

虽然只有一个场景,但在这短短的两小时里面,在这个四合院的中间发生了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在舞美方面,很完美地融合了人们的着装和一种特定时期的生活习惯,舞美让观众融入剧情里面的大作用不可小觑。

小说给人的只是对环境的想象,而舞美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

“南城死胡同里的一座小院儿,坐北朝南,品相破败,却残存着一丝生机。

东北角一棵石榴,西南角一棵海棠,两棵树让一条晾衣绳勒着,像在院子当间横起了一根绊马索。

”而舞美的色彩,正好用上了一种死一般的灰色,把破败感绘得一览无余。

“正房是一座摇摇欲坠的砖楼,两层摞在一起也没高过东侧邻院的大北屋。

楼底一层三间,东边两间住着苑国钟。

他是房主,喜欢酿私酒腌萝卜,还喜欢侍弄茉莉花儿。

窗台上下廊子内外摆满了花盆和坛坛罐罐,台阶下边儿则是一口胖得离谱儿的大水缸。

缸口搭了青石板,比八仙桌还高一块,几个倒扣的菜坛子围着它,做了现成的小板凳儿。

”文字上的描述与观众所见的都是完美地符合着,舞美和灯光从一开始就引导着每位观众到戏里面来,但灯光的稍些昏暗又给了人距离感和历史感。

让我们做个帮不上忙的观者。

也是时代帮不了忙的一个地方。

除了视觉上的传达,还有听觉上的诱导“楼底西边隔出一间,租给了木匠关福斗,小两口儿快抱孩子了。

楼上的格局比较古怪,总共两间房,居然在正中打了隔断。

西边那间大一些,带着半个平台和下楼的暗梯子,住户是清末的举人古月宗。

平台上高低错落,摆满了他的蛐蛐罐儿,虫子们时不时就嚷嚷起来,是欢唱也是哀鸣。

隔断东边那间看上去很憋屈,廊道上安了栅栏门,门外连着带扶手的楼梯。

木头台阶在中途拐了个弯儿,斜着伸到院子里,几乎把房主的窗户给挡严实了。

房主乐意,因为住在脑瓜顶上的不是外人,是他的宝贝儿子苑江淼。

他是铁道学院的大学生,让痨病害得休了学,闷在屋里读书静养,除了偶尔吹吹口琴,咳嗽咳嗽,听不出他有别的动静。

流动的时代,永恒的矛盾--话剧《窝头会馆》创作内涵评析

流动的时代,永恒的矛盾--话剧《窝头会馆》创作内涵评析

流动的时代,永恒的矛盾——话剧《窝头会馆》创作内涵评析梁亚茹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摘要:《窝头会馆》这部作品是由刘恒编剧,林兆华导演,北京人艺演员倾情打造的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 献礼话剧。

该剧从小处着笔,通过讲述北平解放前夕发生在北京城的窝头会馆里的故事,聚焦小人物命运在大时代里的沉浮,从而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缩影。

2009年,话剧一经演出便备受观众好评。

其深层的创作内涵更是 表现出了独特的超越性。

超越了时间限制和它最初的功能表达,作品中呈现的高级的矛盾,恰恰是戏剧作品自身张力的体现,是放诸于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褪色的戏剧光芒。

关键词:《窝头会馆》 矛盾性 戏剧张力 创作内涵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6-0148-03《窝头会馆》是由刘恒编剧,林兆华导演,北京人艺 演员倾情打造的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话剧。

2009年,话剧一经演出便备受观众好评,而到建国70周年(2019年)再看这部话剧时,依然堪称经典之 作。

这部作品不同于常见的献礼题材,并没有讲述波 澜壮阔的革命史,而是从小处着笔,通过讲述北平解放前夕发生在北京城的窝头会馆里的故事,聚焦小人 物命运在大时代里的沉浮,从而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缩影。

该作品作为一部现实主义戏剧,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客观、真实地再现生活,塑造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 型人物。

这部作品除了独具个性的人物设计之外,还呈现出了极强的戏剧张力,而这与编剧、导演、演员的创作 才能密不可分。

刘恒作为影视剧编剧,曾打造多部优秀的电视剧作品,话剧处女作《窝头会馆》更是有着丰富 的情感和细腻的表达,台词使用地道的北京话,非常贴合人物形象。

导演林兆华也是非常有个人特色的导演, 他个人崇尚的是“创作中心灵的自由”,他“根本就不为 任何’主义'去排戏”。

[1]所以这使得作品加入了现实主 义元素,结合了当时的创作目的,却依然不失作品艺术审美。

窝头会馆剧评

窝头会馆剧评

话剧《窝头会馆》11月7日在人艺观看了话剧《窝头会馆》。

观后确实感觉值得期待。

参加这个剧演出的都是话剧界大腕。

有濮存昕、何冰、宋丹丹、杨立新、徐帆等。

剧情介绍:《窝头会馆》将视角集中在了北平解放前一年,北京一个叫窝头会馆的平民小院儿里,房东苑国钟守着自己的小院和儿子,靠收房租,酿私酒和腌咸菜为生。

前清举人古月宗,靠着卖房子转房契的时候玩儿的文字游戏,一直赖在小院里不走,白住了二十多年房。

保长肖启山整天催捐税,抓壮丁,算计着街坊们的钱和苑国钟的这座小院儿。

小院儿里见天儿掐架的两个女人,一个是曾经做过“暗门子”的厨子媳妇田翠兰,一个是正骨医师的太太、和丈夫私奔至此的前清格格金穆蓉,两个女人一个拜耶稣,一个拜弥勒佛,从开头儿掐到结尾,到了“生死”关头却又合作了起来……剧中通过窝头会馆中几户小老百姓的悲与欢、离与合、希望与绝望,展现了老北平各色人等的生活历程。

整个剧情背景简单,发生的时间就在一年之内夏、秋、冬季,整个布景就是一个场景。

不靠华丽取胜,不靠场景变换取胜。

就是演员对角色的理解、表演,取胜。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形体或表演的“味”的程度取胜。

现场的感染力着实地体会了,可谓原滋原味。

感受到演员艺术上孜孜不倦,不懈进取,艺术风格上,具有独树一帜的个性。

这部剧有很多粗俗的笑点,但是由于演员舞台表演能力太强,斗嘴脏话嬉笑怒骂自成文章,掌声不断。

它在最后讲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无论被生活压迫到多么可悲的地步,人都可以纯粹。

在它的故事框架里,很多事情看上去不耻,比如妓女通奸偷盗欺骗等等,但人都是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有钱的女孩干嘛去卖有好老公爱的女人需要通奸家里不一贫如洗了干嘛去偷盗事关自己孩子性命的事情欺骗一下怎么了有的时候我遇到一些事情,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就只好跑去面壁审问自己的心尽量让自己纯粹一点。

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善与恶喜剧里苑家儿子作为支持我党的进步青年,说这个院子腐朽败坏的时候,苑国钟大骂了回去,要是生活幸福谁TMD愿意去偷去抢去卖然而很多时候,生活不太好,我们要么没有反抗生活的能力;要么没有反抗生活的勇气;要么不知道如何选择与规划生活;要么根本就麻木不仁等待生活一点点腐蚀掉整个生命历程,既没有回忆里的温暖和光明,又看不到前方的希望,甚至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陪在身边。

《窝头会馆》剧评

《窝头会馆》剧评

《窝头会馆》剧评《窝头会馆》剧评2017年11月11日,我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欣赏了话剧《窝头会馆》。

去之前特意在百度百科上了解了一下,官方是这样介绍的:“话剧讲述了在黎明到来前的黑暗里,这些小人物与困顿的生活、各种苛捐杂税、恶人的欺诈乃至命运和人心作着各种抗争,而生活的艰辛最终不能泯灭人性的美好,在曙光将现的时候,旧的逝去,新的来临……”只看剧情简介是没有多大触动的,毕竟类似题材的话剧、电影层出不穷,这次半夜就去排队买票也主要是冲着它难得一见的明星阵容。

然而当演员们把剧本搬上台演绎出来,却真正将我带入其中。

我仿佛成为了窝头会馆这些小老百姓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气愤于民国政府的苛捐杂税,也和他们一道发愁着自己的生计;看着他们生气斗嘴,陪着他们大哭大笑;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幸福着他们的幸福……不得不说,何冰、濮存昕、宋丹丹、杨立新、徐帆这些老戏骨,全身心地投入话剧,真真是将戏演活了。

话剧结束回到家已经十点过半了,然而我还是被剧终时悲壮中蕴含着新时代希望的氛围感染着,了无困意,索性通读了《窝头会馆》的剧本。

读完剧本,我发现了许多在观看话剧时我未能注意到的玄机,也真真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大师,什么是大师之作!刘恒先生作为国内最著名的编剧之一,呕心之作确实让人顶礼膜拜。

明明是司空见惯的题材,可大师就是能够将人物刻画得这般丰满立体、入木三分,将主题表达得这般淋漓尽致、回味悠长,将京腔讲话运用得这般如鱼得水、地道传神……一部优秀的、经典的话剧,就应该如《窝头会馆》这般,大师的剧本和超强的演员阵容相互成就,带给我们一场饕餮盛宴。

剧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故事的男主角苑国钟,“窝头会馆”的房主,典型的老实人。

他最突出的特点是爱儿若命,不,应该说是爱儿逾命。

他的儿子苑江淼,自幼丧母,刚出生就患上童子痨,一直到上大学也没能治好,病情反而不断加重,眼看着也活不了多久。

街坊邻居们在苑江淼出生的时候就劝苑国钟放弃他,而苑国钟却坚持了这么多年,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把儿子拉扯大,家里能卖的都卖了,天天出去求医问药,把各种偏方一个一个都试了个遍,却收效甚微。

《窝头会馆》对老舍话剧的继承及创新 本科论文

《窝头会馆》对老舍话剧的继承及创新     本科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戏剧名作期末论文题目:《窝头会馆》对老舍话剧的继承与创新姓名:盛雅雯学号:10515020专业:戏剧影视文学班级:2010级一班老舍自抗战初年开始,从《残雾》到《火车上的威风》,创作了众多话剧,但若论起《窝头会馆》对其的继承与创新,则不能每部都扯上些关系。

一个作家进行了几十年的创作,必然于潜移默化中自成一派,老舍自然也有其独特的风格。

我认为若论继承,《窝头会馆》多是受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其中明显可以看到《龙须沟》和《茶馆》相结合的影子,其他作品的借鉴应是融合在所谓的风格之中了。

若论创新,固然是《窝头会馆》在老舍话剧的基础上做的独特新颖的处理,这点我们在看话剧时也是明显可以看出来的,这也让我们看到刘恒的《窝头会馆》的自我鲜活的生命。

一、继承我认为一谈继承就是比较深层次的问题,它应是一种大方面的精神、风格,最小也应止于人物,应是笼统或抽象的,没听说过某某作家继承了某某大师的一段话,一首诗,一幕剧……另一点则是,继承应是一种有改变、有认识地接受,某种意义上来说,继承也是一种创新,没有新意识的继承应叫做照搬。

那么,我想从现实主义的风格、剧作结构、人物设定等方面来谈继承。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继承中也含有创新,这两者不是对立的,是有交集的,第二部分再谈。

(一)现实主义的风格纵观老舍的话剧创作生涯,是以抗战宣传为目的开始写话剧,自始就与现实紧密相连,老舍的话剧大多是应单位、团体、朋友相邀所做,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也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老舍自己也愿意为国家、为人民创作。

既是为了某种宣传,就要让大多数人接受,就要贴近大多数人的生活,就要走现实主义的路子。

这是老舍大致的风格,而《窝头会馆》是一部具体的作品,风格就好确定了,尽管它在结尾有特别的效果处理,但不能否认它的现实主义风格。

其实刘恒的作品也大多走现实主义,贴近老百姓,这是在更大的方面的继承了,有大有小,才不容易被束缚。

1、题材、主题老舍曾说:“我尽量少用标语口号,而一心一意的把真的生活写出来,教生活表现标语口号的含义……把小事调动好了,才能作到深入浅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盛气凌人 , 影射 出当时 民国政府 的腐朽不堪, 官场不 良风气 盛行 , 百姓饱受压榨 的国情; 苑江淼因为捐款一事与父亲争吵, 钞 票 像 落 叶 一 般 撒 了一 地 ,侧 面 体 现 了当 时 社 会通 货膨 胀 情 况非常严重 , 物价飙涨 , 底 层 百 姓难 以维 持 生 计 ; 而邻 居 们 议 论周子萍信仰 “ 姓 马 的” , 苑 国忠 立 马 紧张 起 来 , 直 呼“ 不 认识 不认识” , 而会馆里的就租客韩先生恰是 “ 赤党” 被抓走处死, 通过 百姓们 “ 谈共产色变” 的表现 , 反应 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情 况 一 一 共 产 党 人 被 国 民党 追捕 杀 害 ,但 是 共 产 主 义 的 信 仰 已 在 左翼大学生 中流传开来 。而本剧结尾处 的口琴声伴随着新 生 儿的啼哭 , 预示着黑暗时代 的消亡 , 新 时代 的到来 。 2语言粗粝质朴, 幽默而又深刻 京 味儿 话 剧 的一 个 语 言特 点 就 是 “ 接地气” 。刘 恒 的 语 言

见 大 的手 法 , 粗 粝 的语 言 , 以钱 为 网 的人 物 关系 , 以及 矛 盾 的人 性 四方 面 谈谈 这 一话 剧 是 如何 成 : 1 2 0 7 . 3
三幕话剧《 窝头 会 馆》 作 为 新 世 纪祖 国母 亲 六 十 华诞 的献 bN, 以四 合 院 的 小视 角 , 通 过 窝 头来 反 映社 会 的大 环 境 。 作 者通过地道的老北京式语 言, 建立巧妙 的人物关系, 塑造矛盾 的人 物 性 格 , 将 老 北 京 底 层 人 民 的 生活 面 貌 跃 然 于 纸 上 , 既 能 让人 捧 腹 大笑 , 又 能 令 人无 语 凝 噎 。 是京 味 儿话 剧 的又 一 力 作 。 1以小见大的视角 。 勾勒社会风貌 窝头是一种平 民百姓最简单常见的吃食,而 窝头会馆里 住 着的人, 也是社会 最底层最普通的百姓 , 发生的是最平常最 琐碎的芝麻小事 。 本剧 以夏秋冬三季为时间轴, 通过窝头会馆 的兴 衰 , 预 示 社 会 风 云 的变 革 。 从 苑 国忠 玩 笑 般 的 “ 三官主义” , 肖保 长 索 要 苛 捐杂 税 时
论《 窝头会馆》 的艺术特色

摘 要


天津

3 0 0 3 8 7 )
( 天津师范大学
京味儿话剧《 窝头会馆》 以四合院 的 日常生活反应 旧时代 背景下人们 的生活面貌与世态炎凉 。 本文将从 以小 京味儿话剧 《 窝头会馆》 艺术特色 文献标识码 : A
也 因为 对 金 钱 所 持 态度 迥 异 而 造 成 … …父 与子 , 主 与客 , 官 与 民, 买主与卖家 , 都通 过 金 钱 这 张 大 网 , 被 困在 了窝 头 会 馆 这 个封 闭 的 四合 院 当 中 。 苑 国钟 与 儿 子 无 法逾 越 的鸿 沟 , 就是 对 于 金 钱 的 态度 。 正 是 金 钱 ,让这 对 父 子 渐 行 渐 远 。花 钱 的对 拼 了命 挣 钱 的 表 示 鄙夷不屑,另观众对苑 国钟表示不平和悲哀。而剧 中苑江淼 因为捐款, 给 了父亲狠狠一巴掌, 是剧 中的一个矛盾冲 突点。 苑 国钟 揭 露 当 初 买房 的钱 财 之 谜 ,正 是 自己私 自拿 了韩 先 生 的“ 党费” 。 这件 事 一 直 让 苑 老 汉 感 到 自责不 己 , 也 正 是 这 笔 不义之财, 让 儿 子 看 不 起 自 己。令 人 遗 憾 的是 , 中华 文 化 延 续 数千年却没能给钱一个 恰如其分 、分寸得当的价值判断和角 色定位 , 贫 穷的普遍化与常态化也就在所难免 。 4塑造矛 盾的人物性格 , 挖掘人性的两面 “ 当手 里 的钱 可 怜 得 仅仅 为 生 存 底 线 而存 在 时 , 仅仅 为 能 养活 自己的亲人而拥有时,爱钱痴迷者又有何罪?贪钱胜过 切 又 有 何 惭 ?” 我们很难想象, 没 有 私吞 韩 先 生 钱 财 的 苑 国钟 会 是 怎 样 。 或许父子二人连栖身之地都没有 , 而对于北京城来说, 不过是 又 多 了两 具 饿 死 骨 罢 了。 如 果 田 翠兰 没 有 去 做 “ 暗 门子 ” , 一 个 手无缚鸡之力的妇 女如何养活她的八个 月大的女儿?北京 城 也不 过 是 徒 增 两 具 冻 死 骨 罢 了 。苑 国钟 与 田翠 兰 的遭 遇其 实 是相 似 的 , 同 是 天涯 沦 落 人 , 可 怜 天 下父 母 心 。 苑 国钟对儿子是怯懦 , 委 曲求全的 。他说: “我不是他爸 爸, 他是我爸爸 ……成 了吧?” “ 我儿子喜欢看书, 看 了书他高 兴……我得变着法儿让他高兴 。 ” 对于儿子的鄙视不屑,以及 那 狠狠 的一 巴掌 , 反 而 只是 念 叨 着 “ 我 就 是 心疼 , 我 就 是 心疼 , 心疼……” , 苑老 汉 默 默 承 受 着 这 一 切 。然 而 当 肖保 长 想 要 把 疯 女 儿 下嫁 到 苑 家 , 并且 欺 骗 苑 国 钟放 印子 钱 时 , 苑 国钟 爆 发 了 ,为 了 儿子 他 反 抗 了 肖保 长 。在 失 去理 智 肖达 鹏 拿 枪 对 着 苑江淼的时候 , 他挺身而出, 毅然决然地为儿子挡住枪 口, 此 时的苑国钟 又是 勇敢无畏 的。 剧本对 田翠兰 的人物设置是这样描述的:田翠兰一一4 2 岁 。厨 子 妻 。 曾为 暗 门 子 。刀 子 嘴 豆 腐 心 。“ 刀 子 嘴豆 腐 心 ” 正 是 她 性 格 两面 性 的体 现 。 田翠 兰 泼 辣 粗 鄙 ,骂起 人 来 尖 酸 刻 薄 ,是 典 型 的 市井 妇 人 形 象 。但 是 当看 见苑 国钟 尚在 襁 褓 中的儿子挨饿时 , 她不顾染上痨病的风险, 将 自己的乳汁喂给 病孩子喝。 此时的 田翠兰又 是善 良无私 , 富有 同情心 的女性 。 作 者 善 于 从 琐碎 的 小事 塑 造 小 人 物 的 矛 盾 性 格 ,去 挖 掘 底 层 人 民的 两 面 性 。 这是 这 种 小 恶 小 善 并 存 的 矛 盾 性格 ,才 让 我 们 感 觉 小人 物 的 可爱 与 亲 切 。 饥 寒 交 迫 的 年代 已经 离我 们 远 去 , 但《 窝头 会 馆 》 继 承 了 京 昧 儿 话 剧 的 现 实主 义 ,向我 们 展 现 了老 北 京 市井 平 民 的生 活常态 , 以 小见 大 , 更 是 向我 们 描 绘 了 旧时 代 的 社 会 洪 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