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岳麓版][学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第 3 课地区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一.掌握西汉四大经济地区的范围,剖析其形成的原由。
二.掌握掌握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由。
三.经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地区的描绘,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四.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教材剖析】一.要点难点与疑点1.要点: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散布,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热潮及南迁的原由和影响。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难点: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热潮的原由和影响。
二.教材解读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我国四大经济区是哪四大?其区分的依照是什么?司马迁依据汉代经济散布的答案:司马迁依据我国南北自然环境的的不一样,把全国分为特色,将全国区分为四大经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2.山东、山西在古代长久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原由。
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答案:山东、山西经济区属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长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期居全国经济重心地位,这与中原地区的历史和自然条件有的农业区。
那边自然条件优亲密关系。
考古学家在河北武安磁山旧址的窖穴中发现有粟越,开发较早,人烟浓密,的遗存,说明中原地区是旱地农业发源的中心地区。
这一地因此经济实力强,长久居于区自然条件优胜,属暖温带半干旱季民风候,年降雨量约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500-800 毫米,雨季集中于夏天高温的七八月份。
春秋冬三与黄河流域不一样,江南地势季多半干旱,冬天寒冷。
这一地区广泛是黄土,保水保肥能复杂,不利于开发。
两汉时力虽低,但有较好的毛细作用,能将土壤下部的肥力汲取到这里大多半地区人口稀罕,地表,这样的自然条件合适对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在幼苗生产技术落伍,与山东、山期间特别能耐旱,成长久又需要高温多雨的作物粟和高梁的西对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龙门碣石以北是山东、山西生长。
所以,发展到汉时,山东、山西成为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并长久居于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1.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比较归纳、概括四大经济区域的特点及成因;通过学习中原人口大量外迁,分析古代人口迁移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联系;引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自主回答
学生解读学习目标
朗读加深记忆从整体角度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目标,使教
阅读教材后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观看学有的放矢。
引导学生从总结规
视频
教师引导学生细说教材,分析难点。
律,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战乱
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
思考并回答:
学生朗读《永嘉行》反应了为躲避少数民族的入侵而南迁点的理解。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团队意识,树立制度自信。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小组代表展示答案检测本堂课的学习效果
七、课后作业:
1.结合学习目标,反思目标达成情况,梳理基础知
识,进一步巩固重点知识.
2.整理探究题目,总结规律方法。
202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73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构成(1)山东经济区、山西经济区①特征:属于黄河流域,是传统的农业区,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②地位: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2)江南经济区①特征:江南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森林密布,不利于开发,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②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3)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①特征: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②地位:经济实力有限。
3.分布特点: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1)时间:两晋之际。
(2)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3)影响: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1)时间:唐安史之乱以后。
(2)原因:安史之乱。
(3)影响: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1)时间:两宋之际。
(2)原因:靖康之变。
(3)影响: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江南的初步开发①时间:孙吴、东晋、南朝时期。
②表现: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像建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2)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①时间:中唐以后。
②表现: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教案岳麓版(教案)
第课地区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材剖析本课主假如从古代“地区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色进行表达和剖析。
内容包含三目,第一目“四大经济地区的形成” 剖析了我过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均衡性。
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由和影响。
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剖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由及影响,贯串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
二、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①记忆西汉期间四大经济地区的范围,要点剖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由;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由。
②培育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会用其余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剖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实质原由,达到学科之间的互相交融。
培育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剖析史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经过此刻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地区图的比较,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观点。
经过丰富的图表、图片、交融其余学科史料知识,让学生自提取历史信息掌握历史知识。
②联合潮汕地区地方的乡土历史让学生深刻理解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①经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地区的描绘,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②经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加强学生对家乡地区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进而培育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教课重难点剖析教课要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热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由及其过程。
教课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由。
四、教课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议论为辅五、教课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板书设计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四大经济区的散布、四大经济区的特色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三次南迁热潮、主要原由、影响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原由、过程、文化重心的南移教课方案过程师: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就知道,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一开始是在北方的,以后才逐移到了南方,那今日我就来学下中国古代的地区展状况以及重心南移的一史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导学案完美版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导学案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西、和龙门碣石以北2.各经济区的基本特征(1)山东、山西:属于黄河流域,是传统的农业区。
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 地位。
(2)江南:两汉时江南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 实力差距较大。
(3)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或半农半牧区。
西汉时塞 内一度被辟为,但经济实力有限。
3.中国古代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的特点。
(1)第一次南迁高潮:两晋之际,人口纷纷南迁,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 速恶化。
(2)第二次南迁高潮:唐朝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再次遭到严重破坏,北方人 口大量涌入及其以南地区。
(3)第三次南迁高潮:之际,靖康之变造成北方动荡,中原人口大举南迁。
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 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
(3)南方本来就蕴涵着发展的巨大潜力。
2.过程主干梳理知识点四大经济区的形成;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初步开发:经过孙吴、东晋和的南朝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出现了像健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2)加速发展: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3)超过北方: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的局面完全确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3.影响(1)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的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
(2)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深化探究主题: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移的原因、流向和影响?讲史料材料一唐安史定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展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高中历史: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 3 课《地区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岳麓版必修 2)课程标准要求古代人口迁移的流向:一是由人口稀罕的沙漠草原地域流向人口浓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域。
二是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罕的长江中下游地域。
三是内陆人口流向边境地域,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
四是有好多人因为多方面的原由到国外糊口、居住,形成华人外流。
五是在长久的中外经济文化沟经过程中,许多外国人来华经约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今日我国省区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一是国家有组织的从东部沿海地域城市调出各样人员增援西部边境地域的建设。
而是东部乡村人口移向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乡村人口省区间迁移的主流是自觉挪动。
古今人口迁移的原由分别是什么?你如何对待今日的民工潮?学习“地区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明确以下三维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中国四大经济区的形成特色。
●认识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由、经过和历史影响,并作简要评论。
●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的过程,及对江南的开发以致全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归纳归纳人口外迁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从多角度剖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由及影响。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人口南迁的思虑,明确人口散布及人口增添对经济发展的两重影响。
●经过经济重心的南移,思虑政治稳固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自主学习精要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的区分:全国的经济地区的特色:从战国到两汉已表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均衡的特色。
司马迁依据汉代经济散布的特色,将全国区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2、传统的农业区——山东、山西地域:在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域是传统的农业区,长久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原由:地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胜,开发较早,人烟浓密,因此经济实力强。
3、开倡始步相对晚的地域——江南地域特色:与山东、山西对比,江南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精品教案(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精品教案(7页)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汕头市东厦中学高一历史洪燕英【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及特点2、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和影响【本课分析】本课主要是从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叙述和分析。
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分析了我过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
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
【学情分析】本校高一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思维活跃。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2)培养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通过丰富的图表、图片、融合其它学科史料知识,让学生自提取历史信息掌握历史知识。
(2)结合历史典故让学生深刻理解古代中原人口南迁的原因和过程。
(3)通过图片展示、材料分析、表格归纳、习题训练,引导学生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历史学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2′1.掌握四大经济区的名称、分布及其特点;2.掌握中原人口外流的流向及概况。
3.掌握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基本进程和特征。
【达成途径】1′1.阅读课本P11-12有关四大经济区形成的内容,将分散的知识点汇总到一起。
2.阅读课本P12-14有关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容,掌握人口南移的基本情况。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重点把握学习目标3。
【自主学习】12′【巩固目标】30′要点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依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1.下列关于四大经济区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山东是当时最大的粮食产地 B.山西“膏壤沃野千里”C.江南一直落后与北方 D.龙门碣石以北属于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业区要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西晋时期,我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出现第一次高潮,其原因是()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②少数民族内迁③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④西晋政府鼓励农民开发江南A.①②③B.①②③④C. ①②④ D.①③④2.【B层】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A.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B.民族迁移对经济有重大影响C.统治者的重视对经发展至关重要 D.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要点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出现的特点()①南迁人民带去的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②出现在国家分裂或战乱中③随政治中心的迁移而迁移④南方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②④ D.①③④2.【A层】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第二)C“苏湖熟,天下足”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要点四:人口迁移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第3课_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_教学设计_教案
第3课_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_教学设计_教案第一篇:第3课_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_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多渠道搜集整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素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培养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基本素养。
采取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探索资料中达到学习目的,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呈现区域性、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各地区的成就对历史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应理解尊重多元文明成果,有海纳百川的态度。
通过生态平衡对经济重心及南移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价值观。
2.教学重点/难点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课前展示上海东方之珠、西部某高地农村、滕州一中新校鸟瞰图、西部某学校等一系列图片。
引导小组内、小组间交流,也可到展示区讨论交流并用彩色笔补充、拓展、质疑;并引导小组长搞好组织调控,注重效率。
出示课堂巩固练习学生活动:看图片,思考问题学生有序到指定地点脱稿展示;点评同学边点评边抛出问题和同学互动。
认真思考1.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历史情境,使教学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精细化管理,不仅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学生主体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篇:区域经济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区域经济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临潼区职业教育中心杨嫣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必修2的第3课《区域经济与重心的南移》,其中,区域经济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而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是迄今为止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必修2 【课标要求】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归纳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认识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学习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影响【学习难点】理解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A级认识记忆】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2.四大经济区概况(1)山东、山西①特点: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经济实力强。
②地位:传统的农业区,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2)江南①特点: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很多地区为原始森林覆盖,不利于开发,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②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3)龙门碣石以北①特点: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②地位: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3.经济区域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中国古代,天灾人祸不断。
2.概况(1)第一次高潮①时期:两晋之际。
②背景a.汉族统治阶级的内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战场。
b.东晋、南朝政权在南方的建立。
③表现: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
(2)第二次高潮①时期:唐安史之乱后。
②背景: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
③表现:大批北方人口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3)第三次高潮①时期:两宋之际。
②背景: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③表现:北方人口南迁。
3.影响(1)南迁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
(2)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3)进一步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3)南方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岳麓书社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教案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岳麓书社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教案一、课程目标本节课程主要围绕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这一主题展开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经济成长的历程,了解重心南移的原因与影响,具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认识。
二、课前预习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中与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相关的知识点及案例,了解中国发展时间线、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化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建议学生通过相关新闻、书籍、报告等渠道了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三、课堂授课1.引入首先,讲师通过回顾中国的历史,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致时间线以及不同时期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经济重心从何而来,是否一直都在固定的地区。
2.核心内容接下来,讲师详细讲解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概念及原因,以及南方地区崛起的因素和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即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收入、就业、人口、城市化等多个方面。
•重心南移:中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的迁移,是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最为重要、最为深刻、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种格局变化。
•引导作用的因素:政策的引导作用、经济结构升级、投资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等。
•总体趋势: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是一个稳步前进、逐步形成稳定格局的过程,未来中国经济重心向南移的势头将加强。
3.案例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讲师可选取近年来重庆、深圳等城市的发展实例分析,探讨其成功之处,并与学生交流各自所在城市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4.总结与展望最后,通过总结课堂内容,讲师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研究方向。
四、课后作业1.策划一份综合报告,阐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并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2.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调查当地居民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看法与期望,了解当地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3.阅读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中国经济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长治县一中导学案年级:高一科目: 历史编制教师:课题: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课型:复习课编制时间:【情境导入】汉朝时,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其中,位于黄河流域的山东(中原地区)、山西经济区最为发达,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从东汉末年起,中原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高潮,全国的经济重心也逐渐南迁至江南地区。
【学习任务】阅读“四大经济区的形成”部分,完成:1.说出汉代中国四大经济区的名称及各自特点?阅读“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部分,完成:2.中国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出现的时间、原因和影响。
阅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部分,完成: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简述其过程。
4.经济重心南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目标检测】1.在汉代,江南地区和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根本上是因为()A.自然条件差异 B.生产力水平差异 C.统治政策差异 D.民族生活习惯差异2.区域经济是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在特定区域内所生产的产品,经营模式和地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济。
史载,楚汉战争中,刘邦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最终打败项羽。
在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中,关中属于()A.山东 B.山西 C.江南 D.龙门碣石以北3.社会动荡是中原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列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七国之乱——第一次高潮——西汉 B.永嘉之乱——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C.安史之乱——第二次高潮——唐朝 D.靖康之乱——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4.唐朝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说明()①北农南迁主要是因为战乱②北农南迁是为了躲避匈奴起兵攻晋带来的战乱③北农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④北农南迁推广了先进生产技术A.①②B. ①③C.③④D.①④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6.“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说明两宋之际我国的经济重心在()A.江淮地区B.湘赣地区C.江浙地区D.关中地区7.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这说明()A.江南自古文化发达B.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C.当时北方文化严重衰落D.文化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8.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力和技术③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9.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10.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修订:郑站立时间:2022-7-24课前案——问题引导·激疑自探课标要求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根本特点。
知识主干问题探究一、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呈现——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的根据司马迁根据__________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各经济区的根本特征〔1〕传统的农业区——山东、山西地区①特点:在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_____________的地位。
②原因:地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因此经济实力强。
〔2〕开发起步相对晚的地区——江南地区①特点:与山东、山西相比,江南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②原因:江南物产丰富,但气候炎热潮湿,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
两汉时,这里大局部地区人口稀少,消费技术落后。
〔3〕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龙门碣石以北地区①地理概念:龙门碣石以北是山东、山西以北的广阔地区。
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局部。
②特点:这一地区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非常有限。
③原因: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3.区域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二、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凸显——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并带去了较为先进的消费工具和技术高潮时间原因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2〕社会环境: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自然条件:本来南方蕴涵着开展的宏大潜力。
2.过程:①初步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②逐渐超过:________________ 1.联络课时1的知识,分析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2.中国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影响?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还有哪些原因?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影响?③完全超过:3.影响:带来了重心的南移。
2020-2021学年岳麓版必修二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时 学案
1、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离不开四项生产要素:耕地、作物、农具、劳力。分析材料一所附表格中的“中国战国〞时代这四项要素的开展情况和影响〔10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四要素中,变动最大、最活泼的要素是什么?〔1分〕
3、简述这一要素在宋代的变化情况及对当时中国经济格局的影响。〔4分〕
A.山东省 B.函谷关以东 C.太行山以东 D.中原地区
3、〔青岛教学质量检测〕“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
A.山西、江南B.山东、江南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D.山东、山西
4、〔东莞第一学期调研〕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这说明〔 〕
B、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开展划分而成
C、各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开展不平衡的特点
D、山东、山西经济区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2、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开展最明显的特点是〔〕
A、多样性和不平衡性B、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C、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D、南方农业为主和北方畜牧业为主的格局
3、唐代张籍?永嘉行?中说:“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它反映了〔〕
【当堂检测】
1.〔福建高中毕业班质检〕中国古代文献中常出现“关东〞一词。秦汉时期的“关东〞指函谷关〔今陕西境内〕以东地区,明清时期的“关东〞那么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治中心的迁移 D.社会制度的变革
历史ⅱ岳麓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历史ⅱ岳麓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最近流行穿越,假设你可以穿越到古代去生活,要让你们选择一块地方进行农业生产的话,你们会选择哪个地方呢?完成学案后请来回答这个问题。
【线索梳理】简单浏览教材,思考本课的线索是什么?【学习目标】1、汉代中国四大经济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原因2、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目标分解】一、司马迁根据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具体如下表:根据上述表格,我们可以发现,从战国到两汉时期,我国经济区域具有哪些特点?思考一: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ou〕……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司马迁笔下的江南到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二】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1、古代中国人口为什么要流动?2、根据知识链接和课本知识回答古代中国人口经历了哪三次大规模南迁?〔时间、原因、影响〕【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根据第二部分和以下材料归纳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那么数郡忘饥。
──《宋书·孔秀恭等传论》材料三:中国历代政治中心的转移,从经线来看,总体呈自西向东的趋势;以纬线观之,那么时南时北。
……政权南移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主要有三次:晋代…;宋代…;元末明初…;2、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怎样的过程?3、结合材料分析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有什么样的影响?材料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学科(历史)(一)年级()班学生姓名()编制人()2011年2月12日课题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一、基本目标: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二、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四大经济区域的基本内容难点: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知识链接】经济区域的概念经济区域形成是由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土壤、气候、资源等)和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等)两大因素决定的,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各具产业特色的地理区域。
【学习内容】A级基础知识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司马迁根据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2.四大经济区(1)山东、山西地区:A.地理概念:山东指河南崤山___以东;山西指河南崤山以西。
_山东_是汉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B. 特点及地位:在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_经济重心_______的地位。
C.原因:地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因而经济实力强。
【探究一】黄河流域为什么长期处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学法指要: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原因应从政治中心、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状况等方面来归纳理解。
思维开放线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二是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三是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江南地区特点:与山东、山西相比,江南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原因:江南物产丰富,但气候炎热潮湿,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
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3)龙门碣石以北地区地理概念:龙门碣石以北是指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
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
特点:这一地区是传统的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原因: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3.总体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2.三次大规模南迁的高潮:(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①时间:两晋之际之际②由于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①唐安史之乱以后。
②原因: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
③表现:大批北方人口大量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④影响:中唐以后南方的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①时间:两宋之际之际。
②原因: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③影响:进一步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3.影响: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文化重心的南移.【知识链接】古代人口迁移与今天民工潮的区别当前的民工潮实际上就是人口的迁移。
我国现代人口的迁移主要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一是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涌向南部沿海开放区,二是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不同于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多是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农业发展的条件被破坏,人民无法生存而被近进行。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涵着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5)政治中心南移,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2.过程:(1)东晋、南朝时期: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人口上百万的城市,如建康。
(2)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3)南宋: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
宋朝都城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
【重点难点突破】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①气候影响。
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
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
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
②水分和土壤条件。
江南多以平原和丘陵区为主,土层浓厚,易于开垦和操作。
茶树、甘藏、柑楠这些经济作物更适宜在江南种植;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
此外,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经济重心南移的显著特征:(1)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充分合理的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4、结合上述原因和联系有关时事理解在我国当前的西部开发过程中,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道理,应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反思巩固】据《史记》记载,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请回答1~3题。
1.四大经济区中,在汉唐时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①山东地区②山西地区③江南地区④龙门碣石以北地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是A.沿长江流域东西延伸 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 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3.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主要原因包括①自然条件②人口密度③开发早晚④生产技术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A.由内地流向边疆 B.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 D.由南方流向北方5.唐宋时期导致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①阶级矛盾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③民族矛盾④人地矛盾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中原人口的迁移导致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请回答6~8题。
6.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A.社会环境稳定 B.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重心南移 D.生产力大为改观7.中唐以后,扬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A.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 B.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C.江南正式成为经济重心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8.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导致的主要历史影响是:A.岭南地区经济地位位居全国首位 B.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C.南方正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9.南宋时,苏、湖、常、秀有“天下粮仓”之美称,还产生。
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B.南方稻米产量大幅提高C. 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D. 水稻已普遍得到种植10.两汉时江南地区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原因有:①地势复杂②气候过于炎热潮湿③人口稠密④生产技术落后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1.A 在汉代,山东地区和山西地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2.答案:A 解析: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3.D 自然条件、开发早晚、人口密度、生产技术水平都是我国古代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4.C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由北方流向南方。
5.B 安史之乱和金军南下是造成这次人口南迁的重要原因。
6.D 生产力的发展,即南方地区劳动力的补充以及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引进,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7.B 中唐以后,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8.c 南宋初年的人口迁移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完成。
9. 答案:C10. 答案:B 解析:两汉时江南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
西汉时的山东包括现今的诸多省份和地区,是当时最大的粮食产地。
【课堂小结】列出本课的知识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