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语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吾爱学习。
二、文言文的动宾结构文言文的动宾结构中,通常使用“以”、“为”、“为之”等作为介词,其形式如下:1. 以 + 动词 + 宾语:表示以某种方式进行某个动作。
例:以勤学苦练以求进步。
2. 为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或出于某个目的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
3. 为之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之努力奋斗以实现梦想。
三、文言文的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使用“而”、“且”、“亦”等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句子连接起来,并列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例:吾好学而且勤奋。
四、文言文的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通常使用“若”、“如”、“若果”等引导词引导,用于表示条件、方式、原因等。
例:若能努力学习,则必定能取得好成绩。
五、文言文的比较句文言文中的比较句常使用“若”、“如”、“胜于”等词语进行比较。
例:君子胜于小人。
六、文言文的否定句文言文中的否定句通常使用“不”、“未”、“毋”等词语进行否定。
例:吾不善辞令。
七、文言文的祈使句文言文中的祈使句常使用“以”、“愿”、“请”等词语表示请求、命令或祝愿。
例:请君暂停片刻,听闻下文。
八、文言文的修饰成分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使用“之”、“乃”、“者”等词语,用于修饰名词或动词,使语言更加精准。
例:吾乃志于学习。
九、文言文的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描述动作,常见的动词短语有“自谓”、“相信”、“以为”等。
例:自谓天命如此。
十、文言文的句式特点文言文中常使用简练的句式,通过描写事物、抒发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文言文更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反复、排比、夸张等。
例:生活若水,时光如梭,须珍惜。
总结:文言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备受推崇。
通过掌握基本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高中文言文语法句式
3、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 千里之马 铿然有声之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4、中心词+ 数量词
①尝遗余核舟一。 一(只)核舟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十二(头)牛 ③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1、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 B)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 之。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介词结构后置。文言文中
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 后面,其中尤以由“于”
“以” 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
“乎”和“于”差不多。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从)蓝]取之、 [于(比)蓝]青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对)己]参省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用)孝悌之义]申之 ④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以(把)事]具告
9、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宾结构后置 10、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被动句
之 一、虚词 结构助词: 1、宾前标志 句读之不知 名词(宾语)+之+动词 2、定后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 名词+之+形容词 3取独标志 焉用完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名词+之+动词 注意:不是倒装,不需要调换语序 4、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山间之明月 音节助词:久之 补足音节。不需要调换语序
1.承前省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 大破之。——火车头式。 (2)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
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
木)尽死。——顶针式。
2.蒙后省
(1)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 ,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项王)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 王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2)(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中的基本语法1. 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复数的形式多数以“等”、“稽”、“众”等字为后缀,如“士众”、“人等”、“年稽”。
另外,名词还有专指和泛指之分,专指可用“是、此、彼”等字加在名词前;泛指则用“一、有”等字加在名词前。
2. 代词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反身代词等。
人称代词分为主格和宾格,指示代词分为近指和远指,疑问代词用于疑问句,反身代词表示同一动作的施与受者为同一人。
3. 动词动词分为实义动词和虚词,实义动作表示实际的动作,虚词用于连接句子或修饰谓语动词。
动词的时态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而语态则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4. 形容词形容词作为定语修饰名词,可以表现事物的外貌、特征、品质等。
形容词的位置可以放在名词前或后,也可以独立成句。
5. 副词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
副词的位置通常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前。
6. 介词介词用于表示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动作的来源、去向等。
介词通常跟在动词之后,或放在名词之前,有一定的固定搭配。
7. 连词连词用于连接词语或句子,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等。
并列连词有“而、且、及”等。
递进连词有“且、并、又”等。
转折连词有“然而、而、虽然”等。
8. 数词数词表示数量,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基数词指明数量,序数词表示顺序。
9. 句子句子的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有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不同类型。
10.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有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夸张、对比等,这些手法在修饰文辞、增加表现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1. 语法成分的省略文言文中的主、谓、宾语经常可以省略,但根据上下文的需要,有时也要保留。
同时,名词和代词的补语也可省略。
2. 语序文言文中的语序不固定,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化,但通常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
3. 语体文言文中有“直言体”和“比兴体”之分,“直言体”即直接陈述事实,“比兴体”则用比喻、借代、夸张等手法来描述事物。
高中文言文翻译语法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具有独特的魅力。
然而,对于高中生而言,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成为了一道难题。
本文将就高中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法问题进行浅析。
一、文言文翻译的语法特点1. 语法结构简化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化。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许多实词具有多种词性,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确定其词性。
(2)省略现象:文言文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如省略主语、宾语等。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成分。
(3)倒装句式:文言文中,倒装句式较多,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要将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序。
2. 语气词运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丰富多样,如“也”、“矣”、“乎”等。
翻译时,要根据语气词的语气和用法,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或语气词进行替换。
3. 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特殊句式较多,如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
翻译时,要了解各种句式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二、高中文言文翻译语法技巧1. 理解全文大意在翻译文言文之前,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内容等,为翻译做好铺垫。
2. 分析句子结构在翻译过程中,要分析句子结构,确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调整。
3. 注意词类活用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结合上下文确定其词性,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4. 处理省略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成分,使句子完整。
5. 翻译语气词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根据语气词的语气和用法,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或语气词进行替换。
6. 翻译特殊句式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文言文中各种特殊句式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使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三、总结高中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法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语法特点、掌握翻译技巧。
通过不断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解(高级教案
高考文言文语法讲解(高级教案)第一章:文言文基础知识概述1.1 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1.2 文言文的发展历程1.3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关系1.4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第二章:文言文实词解析2.1 实词的分类2.2 常见实词的用法与例句2.3 实词的活用现象2.4 实词的特殊用法第三章:文言文虚词解析3.1 虚词的分类3.2 常见虚词的用法与例句3.3 虚词的搭配与意义3.4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第四章:文言文句式解析4.1 句式的分类4.2 常见句式的结构与特点4.3 句式的活用现象4.4 句式的翻译方法与技巧第五章: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技巧5.1 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与步骤5.2 理解文言文的核心要素5.3 鉴赏文言文的语言与表达技巧5.4 分析文言文的主题与结构第六章:文言文词类活用6.1 词类活用的概念与分类6.2 常见词类活用的用法与例句6.3 词类活用的辨别方法6.4 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实例第七章:文言文特殊句式7.1 特殊句式的分类与特点7.2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的用法与例句7.3 省略句、疑问句、否定句的特殊用法7.4 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的应用实例第八章:文言文修辞手法8.1 修辞手法的分类与特点8.2 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手法的用法与例句8.3 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8.4 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的表达效果第九章:文言文文风与风格9.1 文言文文风的概念与特点9.2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言文风格特点9.3 作家个人风格的分析与例证9.4 文言文风格对阅读理解的影响第十章:高考文言文题型解析与实战演练10.1 高考文言文题型的分类与特点10.2 实词填空、虚词填空、翻译题的解题策略10.3 阅读理解、文本概括、鉴赏评价题的解题技巧10.4 历年高考文言文真题解析与实战演练重点解析重点解析:1. 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文言文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关系,以及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
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语法概念。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语法的基础概念。
一、句法成分1. 主语:句子中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师教我学文言。
2. 谓语:句子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核心部分。
例如:学习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3. 宾语: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者。
例如:我读懂了这篇古文。
4. 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
例如:他努力地学习文言文。
5. 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身份、特点等。
例如:这本文言文辞典很有用。
二、句式结构1. 主谓结构: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
例如:汝已废学。
2. 主谓宾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吾买汝一本古文书。
3. 主谓宾定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吾买了一本古文辞典。
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的方法传达意义。
例如:他的话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
2. 借代:用一个字或一个短语代指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例如:我生我有命,我死亦有命。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张的描写,以突出特点。
例如: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4. 反问:用疑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含义。
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四、语法现象1. 重叠:相同或类似词语在一句话中重复出现。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2. 并列:将同类词语或短语并列在一起。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包括句法成分、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语法现象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上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高二上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文言文作为一门重要的语文学科,在高中阶段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文言文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下面是高二上学期文言文必背的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基本语法文言文的语法相对较为复杂,掌握基本语法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常见的文言文语法包括并列结构、独立结构、倒装结构、省略结构等。
学生们需要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原文来熟悉和掌握这些基本语法。
二、文言文常用句型文言文中有许多常用的句型,掌握这些句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表达和结构。
例如:“不疑之谓忠,不替之谓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志当存高远,心系天下”。
三、文言文常见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起到丰富表达的作用,通过运用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仗、排比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名篇来了解和学习这些修辞手法的应用。
四、文言文常见古诗词赏析文言文中融入了大量的古诗词,这些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不仅可以增加对文言文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五、文言文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学生们需要从字词、句子、段落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理解,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
例如,可以通过划下关键词、圈出重点句子、总结段落大意等方法来提高阅读效果。
六、文言文名篇赏析文言文中有许多经典的名篇,如《史记》、《论语》、《红楼梦》等。
学生们需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名篇进行深度阅读和赏析,理解文言文的精髓和深刻思想。
七、文言文常见错句分析学习文言文除了加强正确的语言运用外,还需要重视对错误句子的辨析和改正。
通过分析常见的文言文错句及其原因,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文言文语法规则的理解和记忆。
八、文言文写作技巧文言文写作与现代汉语写作有很大差异,学生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例如,要注意字句的精炼和表达的准确,注重修辞手法和文风的运用,合理安排篇幅结构等。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一直是中国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高中一年级,学生们将开始接触更加深入的文言文知识点。
本文将从语法、句式、修辞手法和阅读理解四个方面入手,对高一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语法知识点1. 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十分重要,常见的有“之”、“乎”、“其”、“则”等。
这些词大多数是用来连接或修饰其他词语,改变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2. 语气助词在文言文中,语气助词的使用很丰富,例如“乎”、“哉”、“矣”等。
它们可以表达疑问、感叹、肯定等语气。
3. 动宾关系文言文中,动宾关系非常重要,它常常通过上下文来确定。
正确理解动宾关系对于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至关重要。
二、句式知识点1. 并列句并列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它通过并列连词来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分句。
并列句可以使文章结构清晰,句意明确。
2. 现象句现象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它通过主语和谓语的交替出现,结构简洁明了。
现象句的主语可以是人、物、事物等。
3.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它通过连接词引导,修饰、限制主句的动作或状态。
状语从句的连接词有许多,如“以”、“为”、“于”等。
三、修辞手法知识点1. 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常用于形容事物的属性、特点或相似之处,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比喻可以使文言文更加形象生动。
2. 夸张夸张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事物的程度、范围等,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夸张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 倍数字句倍数字句通常用来增强数量的描述,使用数字词和倍字词来表示。
倍数字句可以使文言文更加准确明了,语言更加生动。
四、阅读理解知识点1. 古文阅读高一学年,学生将开始阅读更多的古文篇章。
通过阅读古文,学生可以理解古代人物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能力拓展通过阅读文言文,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必看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必看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文言文句型知识点(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一、文言文语法详解
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的语法
对于深入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
常见的文言文语法进行详细解释。
1. 假设语气
在文言文中,假设语气用来表示一种假设、推测或猜测的态度。
常见的假设语气词有「或」、「若」、「使」等。
例如:
「或有其人」:或许有这个人。
「若有所思」:仿佛有所思考。
2. 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子结构,用来修饰主句的时间、地点、原因等方面。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所以」、「以」等。
例如:
「所以不得已而去」:因此只好离开。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方的方法来对付对方。
3. 虚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仅用于句子结构的需要。
常见的虚词有「之」、「而」、「乎」等。
例如:
「春草之杂于千家,秋菊之媚于孤傲」:春天的草遍布千家万户,秋天的菊花媚态十分高傲。
「其学而时之」:要研究并经常练。
二、题
1. 下列句子中的假设语气词是:「或」
「或有其人」
2. 下列句子中的状语从句是:「所以不得已而去」
「因此只好离开」
3. 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是:「乎」
「学乎文者文以载道」
以上是对高中文言文语法的详解及习题。
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大全高中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⑶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北朝民歌《木兰诗》)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且相如素贱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陶渊明《桃花源记》)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⑺无标志判断句。
高中文言文语法句型分类整理
高中文言文语法句型分类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给很多学生带来了困难。
为了帮助高中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下面对文言文的语法句型进行分类整理,并给出例句和解释。
一、主谓结构1. 主词+是+宾语:用于说明主词的属性或状态。
例句:吾之父,是也。
2. 主词+有+宾语:表示主词具有某种能力或特征。
例句:吾有一良友。
3. 主词+见/闻/问/答+宾语:表示主词的行为或动作。
例句:孔子见子路曰。
二、动宾结构1. 动词+宾语:表示主语对宾语的动作。
例句:君子学以聚才。
2. 表示想法、感受的动词+宾语:表示主语的想法、感受。
例句:余心忧之。
三、宾补结构1. 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表示使役或使动。
例句:君子使民之上。
2. 容、让、劝、令、使、叫等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表示命令、要求、劝诫等。
例句:使臣前曰。
四、状中结构1. 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目的等的状中词+谓语(常用“之”作状中词)。
例句:有意者食之。
五、独立结构1. 主、谓、宾省略:表示主谓宾皆可以省略。
例句:然而其实若此。
2. 俨然+主、谓、宾:表示主谓宾非常明确、清晰。
例句:俨然上天。
六、复句结构1. 独立主句+独立主句:两个独立主句通过逗号隔开。
例句:墨子云,父爱子。
2. 主句+连词+从句:主句和从句之间通过连词连接。
例句:有识者之言焉。
以上是对文言文常见的语法句型进行分类整理的一些例子。
通过掌握这些句型,希望能够帮助高中生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希望本文能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文言文语法句子写作技巧
高中文言文语法句子写作技巧文言文是我国传统的文学语言,它有着独特的语法结构和句式。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句子写作技巧对于高中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语法句子写作技巧,帮助读者提高写作水平。
一、句子结构的选择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子结构有简单句、并列句、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等。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句子结构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例如:1. 使用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可以清晰地表达主语的动作和宾语的承受。
例如:“曾参谏新亭之会,引以为国家大事。
”这句话中的主谓宾结构“曾参谏新亭之会”和“引以为国家大事”清晰地表达了曾参对新亭之会的意义。
2. 使用简单句:简单句结构简明扼要,能够突出句子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话使用了两个简单句,简洁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二、注意谓语动词的使用谓语动词在文言文中非常重要,它可以表达动作的性质和主体的态度。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谓语动词来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1. 使用动态动词:动态动词可以表达主体的实际动作和行为。
例如:“夫人何为不嫁?”这句话中的动态动词“不嫁”表达了夫人的行为。
2. 使用静态动词:静态动词可以表达主体的状态和性质。
例如:“吾闻此地有美人。
”这句话中的静态动词“有”表达了吾对美人的状态。
三、运用修饰成分修饰成分可以丰富句子的意义,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使用修饰成分来修饰主语、宾语和谓语动词等,使句子更具表现力。
例如:1. 使用形容词修饰主语和宾语:形容词可以表达主语和宾语的性质和特征。
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话中的“黄河之水”和“海”通过形容词“奔流”的修饰更加生动有趣。
2. 使用状语修饰谓语动词:状语可以表达动作的方式、时间、地点等信息。
例如:“宴平原之上,娱士大夫之间。
”这句话中的“宴平原之上”通过状语的修饰,使动作的场景更加明确。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重点与难点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重点与难点随着高中语文教育的深入,文言文学习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文言文不仅考察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对于语法规则的掌握。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重点与难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重点语法知识1.定语和状语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定语和状语的位置常常颠倒。
定语通常位于名词之后,状语则位于动词之前。
例如:“晋文公有臣曰淡也”中,“曰淡也”作为定语修饰臣,而非状语修饰有。
因此,学生在理解句子结构时,要注意把握定语和状语的正确位置。
2.虚词的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运用较为复杂,如“乎”、“之”、“者”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使句子衔接自然。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学会理解虚词的含义,并灵活运用,做到用词准确。
3.叠词和排比句的运用在文言文中,叠词和排比句的运用十分常见。
叠词是通过重复同一词语,强调表达的意义,增加语气的力度。
而排比句则是通过连续使用同一句式,增加修辞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
学生在理解句子结构时,要注意把握叠词和排比句的使用方法,并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二、难点语法知识1.典故的应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意思。
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时,要懂得分辨典故的真实意义,并能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文章中,增加理解的深度。
此外,学生还需了解一些常见的典故,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2.古代用字法文言文中使用的字词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要善于运用古代用字法,理解句子的意义。
同时,学生还需要积累并了解古代用字的常见规则,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3.语序和成句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文言文的语序和成句方式颇具特色。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要熟悉句子的结构,掌握语序的基本规律,理解和推敲句子的意思。
三、解决方法1.积累例句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积累一些常见的例句。
通过分析和翻译这些例句,加深对于文言文语法规则的理解。
此外,通过参考相关的注释和参考书籍,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
高中文言文语法篇章结构分析
高中文言文语法篇章结构分析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语法知识和篇章结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语法和篇章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要点。
一、语法分析1. 词类分析:文言文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代词、连词等。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形容词表示人、事、物的性质或特点,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介词表示名词之间的关系,代词可以替代名词,连词连接句子或词语。
2. 句法分析:句法是研究句子结构的一门语法学科,主要包括句子成分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在文言文中,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常见的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3. 语法规则:文言文有一些独特的语法规则,比如重叠结构、状貌补语、倒装语序等。
学生需要深入了解这些规则,并在实际阅读中加以应用。
二、篇章结构分析1. 开头部分:文言文的开头部分通常以"某某说"、"某某作"等方式引入主题,并介绍文章的背景。
在这部分,作者通常会运用修辞手法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 中间部分: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内容,也是展开论述和阐明观点的地方。
这部分的篇章结构通常有多样性,有些文章会采用分见解、论证和例证的形式,有些则以故事、记叙等方式来展开。
3. 结尾部分:结尾部分是对中间部分的总结和归纳,也是文章的收束部分。
可以使用正反对比、递进递减等手法来达到文章的完整性和总结性。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的语法和篇章结构分析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语法规则和篇章结构的深入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解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意义,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积累词汇和句式,并通过阅读大量的文言文文章来提升自己的文言文素养。
希望本文对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文言文语法修辞手法总结
高中文言文语法修辞手法总结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遗产,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和修辞手法对于理解、分析和赏析古代文学作品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
一、语法结构1. 词类文言文的词类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介词和叹词等。
其中,名词用以表示人、事、物,动词用以表示动作、状态,形容词用以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特征,副词用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范围等。
2. 语序文言文的语序常常是“主谓宾”的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这种语序相较于现代汉语的“主谓宾”结构更加稳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 修饰成分文言文的修饰成分包括定语和状语。
定语用于修饰名词、代词等,状语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在句子中,定语常位于被修饰词之前,状语则通常位于被修饰词之后。
4. 从句结构文言文的从句结构比较灵活多样,有主从句、并列句和状语从句等。
主从句由主句和从句构成,主句与从句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分句构成,分句之间一般用“而”、“且”等连词连接;状语从句则用于表示时间、原因、目的等状语的从句。
二、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词语,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处表达出来,以增强文章的意境和语言的感染力。
例如:“山高水长”、“明月如圆盘”等。
2. 借代借代是一种将某个具体的事物或概念替换为另一个与之相关的词语的修辞手法。
通过借代,可以达到抒情、深化意境的目的。
例如:“百川归海,海不辞细流纳百川”中的“百川”借指各种河流。
3. 对仗对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指的是在诗词或文句中使用对称的结构、音韵、意境等形成呼应和平衡。
对仗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韵律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的“苟”与“岂”、“利”与“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附2:Crazy Urus题词一首
桂枝香?秋思
独倚落木,望细雨霏霏,闲花簌簌。阵阵寒风呼啸,如泣如诉。烟柳断肠斜阳处,野径荒,漫漫长路。风吹梧桐,雨打芭蕉,草尽叶枯。
忆往昔,经年碌碌。叹云梦浩淼,流沙依默。奈何瘦鸦鸣唳,难见绿树。登高驻足揽明月,但天空乌云密布。悠悠岁月,一丝哀愁,几多酸楚?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附3:唐宋古诗名句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1)承前省
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六、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
①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附1:学习札记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源自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四、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说。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司马光《赤壁之战》)
(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