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语法入门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概念讲解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概念讲解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概念讲解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而文言文的语法基础概念对于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概念进行讲解。

一、文言文的词类文言文的词类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

名词可以指人、物、地点等,动词可以表示行为、状态等,形容词可以用来描绘人或事物的特征,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介词可以用来表示位置、方向等,连词可以连接词语或短语,助词可以用来表示语气、时态等。

二、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

主语一般位于句首,谓语动词位于句中,宾语位于句尾。

此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颂词句和比拟句等,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文言文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修辞手法可以让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比、排比和反问等。

比喻可以用来描绘事物的特征或联系,夸张可以用来增强语气,对比可以用来突出事物的差异,排比可以用来增强语境的节奏感,反问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

四、文言文的句读文言文的句读指的是文言文的语音语调,包括平仄、声调和停顿等。

平仄是指文言文的音节在音高上的升降,有平声和仄声之分。

声调是指文言文的音素的高低变化,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等。

停顿是指文言文句子中的停顿位置和长度,通过停顿可以区分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可以通过字词注解、句子分析和篇章结构等来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表达。

字词注解可以帮助理解生僻字和复杂词语的含义,句子分析可以帮助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关系,篇章结构可以帮助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和脉络。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概念是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基础。

通过对文言文的词类、句法结构、修辞手法、句读和阅读技巧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高中文言文基础语法梳理

高中文言文基础语法梳理

高中文言文基础语法梳理词类活用】一般活用:1、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

3、动词可以活用为名词。

4、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

特殊活用:6、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

7、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例如:1、现代汉语例句:“军队”①人民的军队爱人民。

(作为主语)②___在该地区驻有军队。

(作为宾语)③士兵们要绝对服从军队的安排。

(作为定语)2、古文例句:(必修一)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驻军,驻扎)②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穿白衣、戴白帽)③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登记)例如:1、现代汉语例句:“友善”(可以用副词修饰)①她很友善。

(作为谓语,不带宾语)2、古文例句: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变得雄厚,变得薄弱)(表达发展变化)例如:①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看见的景物)在汉语中,形容词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活用后,形容词从意义上不再表示某种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

古文例句: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远地)五)普通名词作状语常见的有以下四种:1)表示方位或处所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

例句:①既东封___。

(《烛之武》)(在东面)2)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3)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

例句:①箕踞以骂曰。

(《荆轲刺秦王》)(像箕一样)4)表示工具或凭借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例句:①函封之。

(《荆轲刺秦王》)(用匣子)六)使动用法例句:①___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使秦师撤退)②(燕王)使使以闻大王。

(《荆轲刺秦王》)(使大王听到)1)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语文高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高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高三文言文知识点高三语文备考重点——文言文知识点导语:学好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备考的关键,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考察了学生对古代文化、古代思维方式以及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句法的掌握程度。

下面将分别介绍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句法结构以及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名词语法:名词的数、格、性、连用方式等。

其中,名词的连用方式有用典、汉字重叠、用陈述句动词兼做名词等。

2. 代词语法: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

代词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相对灵活,需要注意代词的指代关系和修辞的手法。

3. 动词语法:动词的时制、语气、语态、体式等。

不同的时态、语气、语态和体式对应不同的表达方式,需要灵活运用。

4. 形容词和形容词性语法: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的用法以及修饰词的顺序。

形容词修饰名词需要注意属性和关联。

5. 副词和副词性语法:副词的用法和修饰范围。

6. 介词语法:介词的用法和修饰范围。

7. 连词语法:连接词、并列词、从属词等。

尤其需要注意连接词的选择和使用。

8. 量词语法:数量词和量词短语的表达方式。

9. 句子语法: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补结构、主谓双宾结构、并列结构、比较结构、状语结构等。

需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合理性和修辞手法。

二、文言文的句法结构1. 主谓结构:文言文主语、谓语的搭配及其表达方式。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语的搭配及其表达方式。

3. 主谓补结构:补语的选择和使用。

4. 并列结构:并列词的选择和使用。

5. 比较结构:比较词的选择和使用。

6. 状语结构:状语的种类和修饰范围。

7. 修饰结构:修饰词的顺序和修辞手法。

三、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和重要性来增强修辞效果。

2. 对偶:通过使用相对、矛盾、对立的词语和句子结构来达到修辞效果。

3. 排比: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增加修辞效果。

4. 倍数修辞:通过使用倍数词语来增加修辞效果。

5.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的共同点来达到修辞效果。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基础(共55张PPT)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基础(共55张PPT)

3、宾语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 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
如: 大家喜欢游泳。 ~~~~~~ 他给我一本书。 (双宾语)
~~ ~~~~~~~~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 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 状态、数量、所属等。
如: 定语后置 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村子。 ( ) ) 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 )( 烤肉很香。 ( ) 承受的压力很大。 ( ) 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 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如: 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 他来到小河边。 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 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 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 么样”。
如: 战士们英勇顽强。 你是学生。 小女孩哭了。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修饰 限制成分,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 ] 十点半,大门打开了。 [ ] ] 他迅速地走进教室。 他被一伙歹徒打了。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 ] [ ] 高举旗帜。 [数学老师把成绩单交给班主任。 ] 他的成绩非常优秀。 [ ]
词性: ①实词 ②虚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代词
助词 语气词
实词: 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 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 一般可独立成句。 虚词:
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 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实词之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人物名词:学生、老头、妇女、叔叔、 酒鬼等; 事物名词:笔、蜗牛、猎豹、棒球、战 斗机、冥王星、思想、物理、过程等; 时间名词:上午、过去、将来、午夜、 三更、甲戊、世纪等;

高一所学古文的文言知识点

高一所学古文的文言知识点

高一所学古文的文言知识点古文作为汉语言文化的精华之一,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

在高一阶段,学习古文的目标是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字词,并能理解和翻译古文课文。

下面是高一所学古文的文言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一、古文的基础语法1.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结构主要包括主谓结构、宾主结构和主谓宾结构。

要理解和翻译古文,首先要了解这些句式的结构和用法。

2. 句中的成分:古文中的主语、宾语、谓语和状语等成分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掌握这些成分的表达方式,有助于理解古文中的句子结构和意义。

3. 修辞手法:古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

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文的感情色彩和修辞效果。

二、古文的常用字词1. 古代汉字的读音:古文中的汉字有时与现代汉字的读音有所不同。

学习古文时,需掌握古代汉字的常见读音,以正确理解和翻译古文。

2. 常用词汇:古文中有一些常用的词汇,如“士”、“君”、“臣”、“儿”等。

熟悉这些词汇的用法,有助于学习古文的阅读和理解。

3. 古文的辞藻和词语:古文中常用的辞藻和词语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

学习古文时,要熟悉这些辞藻和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以便正确理解和翻译古文。

三、古文的阅读技巧1. 理解上下文:古文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要正确理解古文,不能仅仅依赖个别句子,而是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测句子的意义。

2. 解读词义:古文中有些词汇的含义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需要通过上下文和相关知识来推测其词义。

3. 掌握古文的常见表达方式:古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包括典故、象征和比喻等。

通过积累和理解这些表达方式,有助于解读古文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四、文言文阅读方法1. 集中精力理解:古文语言较为复杂,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精力来理解。

阅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减少分心和干扰因素。

2. 熟悉背景知识:古文常涉及历史、文化和文学等领域的知识,熟悉相关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古文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语法结构简练、词汇含义丰富。

在高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常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以及文化背景和文学鉴赏。

二、文言文基本句式1. 主谓句:最基本的句式,由主语和谓语构成。

-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宾语前置句:宾语放在谓语之前。

- 例:何陋之有?3. 定语后置句: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

- 例:马之千里者。

4. 状语后置句:状语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

- 例:吾尝跂而望矣。

5. 被动句:表示被动意义,常以“为”、“被”等词表示。

-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三、文言文常见实词1. 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概念。

- 例:君子、道、国、江水、仁义。

2. 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 例:走、思、学、居。

3. 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表示性质或状态。

- 例:大、小、美、善。

4. 数词:表示数量或顺序。

- 例:一、二、三、十、百。

四、文言文常见虚词1. 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

- 例:与、及、乃、而。

2. 助词:用来标明语气、结构等。

- 例:之、者、也、乎。

3. 叹词:表达情感。

- 例:哉、矣、呜呼。

4. 疑问词:用来提出问题。

- 例:何、安、孰、曷。

五、文言文文化背景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理解语言本身,还要了解古代的文化背景,包括礼仪、哲学思想、历史事件等,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价值。

六、文言文文学鉴赏文言文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鉴赏文言文不仅要理解字面意义,还要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艺术手法,欣赏文言文的美。

七、文言文学习策略1. 积累词汇:通过阅读和记忆,积累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2. 理解句式: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理解其结构和用法。

3. 文化背景: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4. 文学鉴赏: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实践应用:通过写作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点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句子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基础,主语常放在句首,谓语动词一般放在句中,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

2. 蔽:文言文中常用字“蔽”代替现代汉语中的“隐”,表示隐藏、遮掩的意思。

3. 眷:文言文中常用字“眷”代替现代汉语中的“爱”,表示喜爱、眷恋的意思。

4. 奈:文言文中常用字“奈”表示对付、应付的意思。

5. 及:文言文中常用字“及”代替现代汉语中的“对照、比较”,表示与…相比较、与…比较。

6. 合:文言文中常用字“合”表示既、又的意思。

7. 使:文言文中常用字“使”表示让、使得的意思。

8. 望:文言文中的“望”表示希望、期望的意思。

9. 尽:文言文中的“尽”表示毕竟、总归的意思。

10. 若:文言文中的“若”表示如果的意思。

11. 慎:文言文中的“慎”表示谨慎、小心的意思。

二、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修辞格: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夸张、比喻、象征、对偶、排比等。

2. 对仗:文言文中常见的对仗有平仄对仗、音韵对仗、形式对仗等。

3. 比兴:文言文中常见的比兴手法有直喻、比喻、象征等。

4. 排比:文言文中常见的排比手法有正序排比、倒序排比、五韵排比等。

5. 迭用托物:文言文中常见的手法有迭托、托物、夹托等。

三、文言文的常见句型1. 并列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并列句有递进、转折、选择等。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时间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等。

3.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主谓宾结构有普通主谓宾结构、倒装主谓宾结构。

4. 假设虚拟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假设虚拟句有“假设句+假设分句”结构。

5. 双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双宾结构有“把宾语放在主谓之间,再加一个间接宾语”结构。

四、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借代、拟人等。

比喻是指借用某种事物来形容另一种事物,常用于生动地描绘景物、人物等;夸张是指夸大或减小事物的形容程度,常用于增强修辞效果;借代是指用一个词语替代另一个词语,常用于简洁表达;拟人是指将抽象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形态等。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古代汉语文学语体,它是我国历史上的主要书面语言。

学习文言文需要对其语法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将为你介绍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1. 语序规律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有所不同。

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排列顺序。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文言文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语序的调整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2. 词类特点文言文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和虚词等。

其中,名词主要用于表示实物,动词用于表示动作和变化,形容词用于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副词主要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连词用于连接句子和词语,助词主要用于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则常常没有实义,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3.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并增强表达的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和拟人等。

比喻是通过类比的手法来进行形象的描绘,夸张则是对事物进行夸大的修饰,反问则是通过提问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排比和对偶都是通过一定的句法结构来进行呼应和对比,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和属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较为严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用“而”连接两个或以上的并列句时,前后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要一致。

(2) 用“者”、“乎”、“矣”等助词,可以省略主语或宾语,但要保持句子的完整性。

(3) 用“之”作为宾语,可以表示抽象的东西或把它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

(4) 用“所”作为宾语,可以表示把整个动作或过程作为宾语。

(5) 充分注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使用。

5. 阅读技巧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基础知识之后,合理的阅读技巧也非常重要。

以下几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1) 多读古文名篇,积累阅读经验,熟悉古代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

高中文言文语法

高中文言文语法

高中文言文语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虽然我们用现代汉语交流,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还要学习和了解文言文,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在古代,文言文被用于政府、学术、文学等领域,它是一种精练、规范、古朴的语言,一直被视为高雅之语。

本文将介绍一些文言文的语法知识。

一、句子结构文言文中,句子结构较为规范,通常由主语、谓语、宾语及其它成分构成。

在文言文中,主语一般位于句首,宾语一般位于句末。

例如:“朕以君命出猎,意在休闲。

”(《红楼梦》)“故百喻不如一铄,一铄不若一见,一见不若相思。

”(唐·白居易)在句子中,谓语句放在主语后面,表示主语的状态、动作、情感等。

谓语既可以是单个的动词,也可以是一组形容词、名词、动词构成的短语。

例如:“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唐·王之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宋·郑板桥)文言文中的宾语为动作的承受者,通常位于动词之后。

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构成,也可由动词的动作承受者变形成的动词短语或句子充当。

例如:“请问阁下可是那黄山谷中的张生?”(明·关汉卿)“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风雨啼鸟。

”(唐·杜甫)二、虚词1. 介词介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它是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它句子成分关系的一种词类。

介词放在宾语之前,介词与宾语连用构成介词短语。

例如:“愿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明·李清照)“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杜甫)2. 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句子的虚词。

文言文中的连词品种比较多,包括“而、于、乃、却、故、然、因、虽、是、则等”。

连词可以连接主谓、宾语等,也可用在句子之间。

例如:“和气生财,忿忿不合,自讨苦吃。

”(元·郑光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南朝·刘义庆)3. 助词助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表示语气、人称、时态等的词。

助词的使用比较灵活,它可以放在动词、句末、后缀、介词等的后面。

高中语文文言基础知识汇总课件

高中语文文言基础知识汇总课件
一、文言实词与虚词 通假字、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二、常见文言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状 文语言后基置础句知)识,总汇固定句式
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该用甲字,而使用时
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知识音同或 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 通假字。 例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愉快 对镜帖花黄。 “帖”(tiē) 通“贴”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 , 于” 1.“见 ,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如“涕”在古代指“眼泪”,在现代 汉语中则转移为“鼻涕”的意思了。
(四)、词义弱化
如在古代汉语中,“疾”和“病”是 有区分的。小病为“疾”,大病才为 “病”;但在现代汉语中二者的意思 相差无几。
(五)、词义强化 如“恨”,在古代史“遗憾、不满”,
现在则强化为“痛恨、怀恨”。 (六)、感情色彩变化
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 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 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 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 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 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 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 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 雄。(《赤壁之战》)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

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语法概念。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语法的基础概念。

一、句法成分1. 主语:句子中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师教我学文言。

2. 谓语:句子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核心部分。

例如:学习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3. 宾语: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者。

例如:我读懂了这篇古文。

4. 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

例如:他努力地学习文言文。

5. 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身份、特点等。

例如:这本文言文辞典很有用。

二、句式结构1. 主谓结构: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

例如:汝已废学。

2. 主谓宾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吾买汝一本古文书。

3. 主谓宾定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吾买了一本古文辞典。

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的方法传达意义。

例如:他的话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

2. 借代:用一个字或一个短语代指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例如:我生我有命,我死亦有命。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张的描写,以突出特点。

例如: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4. 反问:用疑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含义。

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四、语法现象1. 重叠:相同或类似词语在一句话中重复出现。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2. 并列:将同类词语或短语并列在一起。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包括句法成分、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语法现象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熟练掌握文言文知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知识。

一、文言文的基础语法1. 词类:文言文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和动词是最基本的两类词。

2. 句法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主谓宾构成。

句法还涉及到状语、补语、同位语等成分的使用。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等,这些手法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理解句子: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可以通过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来辅助理解。

2. 理解词语: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和短语,有些是与现代汉语相通的,有些则需要通过语境来推测含义。

积累词汇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3. 理解篇章:文言文作品通常由多个段落构成,要理解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结构安排。

可以通过识别段落主题、关键词语等来帮助理解。

三、文言文的经典作品1. 《论语》:这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诲和人生哲理。

2. 《诗经》: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主要由民间诗歌组成的305篇诗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3. 《史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四、文言文的应用能力培养1. 题目分析:在解答文言文题目时,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确定所给文言文的体裁、作者以及内容要点。

2. 语言运用:写作文时,可以借鉴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用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魅力。

3. 仿写练习:通过模仿文言文的风格,进行文言文的仿写练习,可以提高对文言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高二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高二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高二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严谨、精细的语法体系。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对于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提高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几个高二语文学习中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一、句子成分的顺序文言文的句子成分顺序常常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主谓宾的顺序上。

文言文中,“主谓宾”的基本顺序为“主宾谓”,即主语出现在第一位,宾语出现在第二位,谓语动词出现在最后一位。

例如:“吾王病重”、“民从官”等。

二、主谓一致文言文中,主谓一致常常体现在动词形态上。

动词的形态与主语的人称、数和性别要保持一致。

例如:“君子多忧”中,“多”是与“君子”这个名词做主语的形容词,保持着主语的性别和数。

三、偏正结构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偏正结构来修饰名词或动词,使句子更加凝练。

在偏正结构中,通常由一个名词或动词作为主体,后跟一个状语或修饰性的词语。

例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中,“金玉”是主体,而“其外”和“其中”则是状语。

四、重叠结构重叠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同一词语来增加语气的强调效果。

例如:“嗟我亲人,爱我亲人”中,“亲人”这个词被重复使用,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五、倒装句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倒装句来增加句子的语言的变化和修辞效果。

倒装句常常出现在否定的句子中,一般将动词放在主语之前。

例如:“不敢不忘”、“杀身以明天意”等。

六、虚词的使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常见,比如“之”、“乎”、“则”等。

这些虚词不具有具体的词义,但却对句子的语法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高二语文学习中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通过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对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同时,对于理解和翻译现代汉语中的古汉语成分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能够重视语法的学习,努力提升文言文水平。

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掌握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一环,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多加强练习,不断提高。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语法知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语法知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语法知识文言文语法知识一直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语法知识都掌握好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语法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语法知识梳理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必看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必看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必看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文言文句型知识点(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总结(2篇)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总结(2篇)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总结被动句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1.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一、文言文语法详解
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的语法
对于深入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
常见的文言文语法进行详细解释。

1. 假设语气
在文言文中,假设语气用来表示一种假设、推测或猜测的态度。

常见的假设语气词有「或」、「若」、「使」等。

例如:
「或有其人」:或许有这个人。

「若有所思」:仿佛有所思考。

2. 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子结构,用来修饰主句的时间、地点、原因等方面。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所以」、「以」等。

例如:
「所以不得已而去」:因此只好离开。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方的方法来对付对方。

3. 虚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仅用于句子结构的需要。

常见的虚词有「之」、「而」、「乎」等。

例如:
「春草之杂于千家,秋菊之媚于孤傲」:春天的草遍布千家万户,秋天的菊花媚态十分高傲。

「其学而时之」:要研究并经常练。

二、题
1. 下列句子中的假设语气词是:「或」
「或有其人」
2. 下列句子中的状语从句是:「所以不得已而去」
「因此只好离开」
3. 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是:「乎」
「学乎文者文以载道」
以上是对高中文言文语法的详解及习题。

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重点古文知识点总结高中

重点古文知识点总结高中

重点古文知识点总结高中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文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基础。

古文的阅读和理解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任务。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古文的基本语法知识和阅读解析技巧,以便顺利应对古文课程和高考考试。

本文将重点总结古文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文学习内容。

古文知识点总结如下:一、古文语法知识点(一)句子结构1.主谓宾结构古文句子中的主谓宾结构较为简单,主语通常放在句首,谓语动词在主语之后,宾语位于谓语动词之后。

例如:“孔子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

2.主谓补结构古文中的主谓补结构也较为常见,常见的结构有“主+系动词+表语”、“主+及物动词+宾语+宾补”等。

3.并列结构古文中的并列结构主要包括“主+谓+宾+(连词)+主+谓+宾”等形式。

4.状语结构古文句子中的状语结构多为时间、地点、方式等状语成分的排列。

(二)语法成分1.名词古文中的名词和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但其用法更加严谨和规范。

2.动词古文中的动词分为实义动词和虚拟动词两类。

实义动词主要表示实际动作,而虚拟动词则表示虚拟的动作或状态。

3.形容词古文中的形容词用法相对现代汉语较为灵活,可作定语、表语、状语等。

4.副词古文中的副词主要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表示时间、地点、程度等。

5.连词古文中的连词用法较为严格,主要包括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选择连词等。

6.助词古文中的助词主要包括“了”、“之”、“者”、“乎”等,其用法较为繁复。

二、古文阅读解析技巧(一)语句的理解1.理解主题古文中的主题常常隐藏在句子之中,学生需要通过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2.推敲词语古文中的词语用法相对较为严谨,学生需要对句中的每一个词语进行推敲和理解。

3.掌握上下文古文的句子往往都是在一个语境中完成的,学生需要通过把握上下文来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4.把握修辞手法古文中常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加强句子的表达效果,学生需要能够辨别和理解这些修辞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语法入门高中文言文语法入门山东省沾化县第一中学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重语感的培养,轻语法知识的讲解,淡化语法教学虽然降低了教学难度和成本,但也给后来的学习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尤其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各种语法现象都需要较系统的知识做理解的依据,学生学习感觉困难重重。

本着深入浅出的原则,结合现代汉语语法,对高中文言常见语法现象进行简单的梳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在高一学习之初,显得尤为必要。

一倒装句一.了解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相对于语音和词汇的变化,语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句子的基本结构古今大体一致。

主谓句大体包括以下几类:1.动词谓语句例:太阳升起来了。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2.形容词谓语句例:花漂亮极了。

江山险固。

《赤壁之战》3.名词谓语句例:鲁迅,浙江绍兴人。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4.主谓谓语句例:他身体健康。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师说》二.了解常式句与变式句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的“常式句”(即按一般语序构造的句子)而言,即由于修辞的需要,改变常规语序的句子。

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严格地说,不能叫状语后置,因为古汉语中的介宾短语后置时不再是状语而是补语)、主谓倒装句等,在古代是正常的句法,相对比现代汉语常式句,类似于现在的变式句,而且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必须作适当的调整,用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式来翻译,否则就不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所以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这些语法现象。

第一.了解现代汉语变式句的情况。

怎么了,你?(主谓倒装句)房后河边地上有许多好看的石子儿,红的,黄的,粉的。

(定语后置)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鲁迅《伤逝》(状语后置)“雷峰夕照”的真景并不见佳,我以为。

鲁迅《论雷锋塔的倒掉》(宾语前置)因为宾语前置现象可以归入主谓谓语句,所以在现代汉语语法中一般不再单独提出。

以上变式句,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是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而在文言文中则是正常的表达方式,表现得更普遍更有规律。

第二.掌握文言文倒装句式的类型1.主谓倒装即主语后说,谓语前置。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2.定语后置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3.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4.宾语前置初中主要接触了两种。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第三.进一步了解倒装句式的特点1.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多用“之”或修饰语后用“者”作标志,也可同时使用。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求人(可使报秦者)石之(铿然有声者)翻译时必须调整语序,将修饰性定语放到中心语之前。

3.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多用“于”或“以”作标志。

例如:《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说》:“不拘〔于时〕,学〔于余〕。

”4.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的情况更为复杂一些。

具体可分为: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现代汉语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即“以秋为期”其中的“秋”也前置了。

二判断句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即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

如:这样做是对的。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或:鲁迅,浙江绍兴人。

)鲁迅不是安徽人。

大致情况就是这些。

事情不是这样的。

字典是一种工具书。

小说不是工具书。

大山和小花是表兄妹。

大山和小花不是同学。

知识即力量。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大多数情况用“是”或“就是”、“即”、“不是”来表示对事物的判断。

有时可省略“是”。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本”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臣本布衣《出师表》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斯是陋室《陋室铭》是女子不好。

翻译为:这个女子不漂亮。

是,代词,这。

《史记·西门豹治邺》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

《赤壁之战》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现代汉语省略句的类型:对话省略和上下文省略。

Ⅰ对话省会话双方当面谈话时,说话方和听话方的身份、关系是确定的,因此可以借助具体的语境,省略主语等句子成分。

例如:——[你]吃饭了吗?——[我]还没吃[饭]呢。

——[你]干什么去?——[我]上街。

——[你]告诉老师了吗?——[我]告诉[老师]了。

Ⅱ上下文省书面语言中上下文能够给句子提供必要的语境,因此可以借助于上下文省略某些句子成分。

例如:——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老渔民]留着花白胡子。

——他看看天,[天]已经晴了。

——[老人]听到他这样讲,老人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第一个例句中,前一个分句的主语“老渔民”和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一样的,但由于前面分句出现过就省略了,第二个例句中,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和前一个分句的宾语是一样的,所以也省略了,这叫承前省略。

第三个例句中,前一个分句的主语“老人”和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一样的,但由于后面分句出现,就省略了,这叫蒙后省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来说的。

句中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施事,这种句子叫主动句。

例如:“风把树叶吹落了。

”句中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这种句子叫被动句。

例如:“树叶被风吹落了。

”多用“被”引进施事,或把“被”在直接附着在动词前以表示被动关系。

还可以用“让、叫、给”等介词引入施事。

例如: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

(鲁迅《社戏》)前一句用“被”表示被动,后一句用“给”表示被动。

被动句和主动句大多可以转换。

如果说话人要突出主动者,可以用主动句式;如果要突出被动者,则用被动句式。

例如: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的驯顺的奴隶,它可以任意地蹂躏他们,毁灭他们……这段话连用一系列主动句,生动地描写风雪肆虐的情景,突出地表现了风雪的无情、冷酷,衬托出了冬日的寒冷、萧索。

如果把上面的句子改成被动句,则会是另一种效果。

例如:雪花被风卷着,山野、村庄被风雪狂暴地扫荡着,古树的躯干被摇撼着,人家的门窗被撞开了,破屋子上的茅草被大把大把地撕下来扬向空中,人家的屋子里被撒进了冷森森的雪花,雪花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风的驯顺的奴隶,可以被它任意地蹂躏、毁灭……主语成了山野、村庄、古树的躯干、门窗、茅草等,整个场景显得寒冷、萧索,突出地表现了山野、村庄、古树的躯干、门窗、茅草等的孤单、无助、弱小、可怜等古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2)(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3.用“于”表示被动(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4.用“见”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5.“受……于……”“见……于……”表被动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