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塞蒂的镜子——拉斐尔前派艺术家罗塞蒂画作中镜子图像的装饰性

合集下载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是谁?英国女诗人罗塞蒂生平简介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是谁?英国女诗人罗塞蒂生平简介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是谁?英国女诗人罗塞蒂生平简介本文导读:在19世纪的英国文坛上,涌现出两位杰出的女诗人:一位是伊丽莎白·芭蕾特·布朗宁,即布朗宁夫人(1806-1861),另一位是她。

“拉斐尔前派”著名画家但丁·加百利·罗塞蒂是她的大哥(她就是哥哥这幅名画《受胎告知》里的圣母玛丽亚的模特)。

她天生丽质,常做“拉斐尔前派”画家的模特儿。

她的抒情诗平易、纤巧,哀婉动人,富于音乐节奏感,很受读者喜爱。

罗塞蒂一家是来自意大利的流亡者,他们的父亲是意大利烧炭党人,流亡伦敦后担任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意大利语教授。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1830年12月5日出生于伦敦,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她完全靠家庭教学,精通英语、意大利语,能阅读法语、拉丁语和德语。

她的第一首诗作是献给母亲的,写于1842年,七首第一批诗作发表在1850年由“拉斐尔前派”创办的杂志《萌芽》上,署的笔名是埃伦·阿莱恩。

从早年起,她就喜欢和她的哥哥——威廉·迈克尔·罗塞蒂与但丁·加百利·罗塞蒂(Gabriel),还有她的姐姐玛丽亚(Maria),四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位——制作和韵诗。

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都在与艺术相关的领域里获得了盛名。

玛丽亚在但丁研究方面,威廉·迈克尔·罗塞蒂在文学和艺术批评上,而加百列则在诗歌和绘画中。

在母亲的辅导下,罗塞蒂早在少女时代就开始写诗,她的外祖父加艾塔诺·普里道瑞(Gaetano Polidori)于1847年为她私人出版了一卷作品。

尽管1850年她在拉斐尔前派(Per-Raphyaelite)杂志上曾用笔名爱伦·阿勒耶尼(Ellen Alleyne)发表了她的诗《萌芽》(The Germ),而直到1862年麦克米伦(Macmillan)才出版了她的诗集《魔市及其它诗》(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s),牢固地奠定了她的诗名。

拉斐尔前派

拉斐尔前派

玛雅-泰德玛 (Alma-Tadema 1836-1912)
生与荷兰后移居英国, 他的画主要以希腊罗马神话以及中世纪的宗 教故事和莎士比亚戏剧为主题, 经过绵密的时代考证之后才画的,
以当时来说他是以相当新的态度在从事艺术创作的。
渥特豪斯 (John
William Waterhouse
1849-1917)
拉斐尔前派简介
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统治时期的英国, 是过分美 化装饰的时代.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绘画, 至今并未获得应有 的评价, 除去几位拉斐尔前派的画家外, 当时的英国画家如今 能在欧洲的绘画史主流中留名的, 几乎没有. 这个原因一是因 为因果人自己没有建立能与欧洲大陆艺术抗衡的自信心, 二 是一般评论家都未公平对待英国十八十九世纪绘画的关系. 无论如何, 拉斐尔前派给十九世纪末欧洲艺术在装饰方面的 影响, 罗斯金和莫利斯在现代设计和工艺美术方面的先驱者 地位, 以及康斯坦伯和泰纳的风景画, 都是无可否认的.
穿白衣的少女
惠斯勒 (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 1834-1903
)
Portrait of the Artist's Mother
米雷 (Sir John Everett Millais 1829-1896)
1829年出生, 十岁左右就展现绘画天才, 十一岁获得 皇家美术学院附属美术学校的入学许可证。 1852年以《 奥菲利亚》一举成名, 成为人人称赞的名家, 米雷初期 作风是基于拉斐尔前派的理念, 以忠实的自然描写为基 础。 后期的佳作大部分为肖像画。 米雷同拉斐尔前派画 家们的作品都有一种共同特色, 那就是对爱情与人生象 诗歌般的抒情, 将枯萎或炽热的情感再度燃烧。 拉斐尔 前派推崇拉斐尔却将拉斐尔作品中没有的伤感抒发, 所 以作品看来更象是故事画。

世界油画经典:但丁·加百利·罗塞蒂作品选

世界油画经典:但丁·加百利·罗塞蒂作品选

世界油画经典:但丁·加百利·罗塞蒂作品选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 Dante Gabriel Rossetti 1828─1882 )出生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意大利裔的罗塞蒂家族。

作为19世纪英国拉斐尔前派重要代表画家的但丁·迦百利·罗塞蒂(1828-1882)显然与同时代的其他几位画家不同。

他受维多利亚风格圣人的罗斯金风格影响,是拉斐尔前派艺术向后来唯美倾向转变的领导人物,同时也是绘画史上少有的取得独特成就的画家兼诗人。

罗塞蒂远离社会问题,不趋向写实画风,执着于象征诗意的表现手法;其深厚的文学修养、高度的诗的热情以及近乎悲剧性的一生,赋予了作品盎然的诗情、朦胧的画意与浓浓的悲剧情绪。

但丁·罗塞蒂的诗意念具体,想象精微,有显著的民谣的影响,韵律均匀平稳,有意大利诗歌的音乐节奏感和宗教色彩。

诗中富有画意,许多诗有他自绘的插图或为题画而作。

罗塞蒂是十九世纪最有个性的英国画家兼诗人,是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的重要代表。

他以女性为题材,作品弥漫着忧郁而伤感气氛,他不着力细节的描绘,但却注重表现女性的颈项美,罗塞蒂笔下的女性都有修长圆蕴的脖颈,使人过目不忘。

罗塞蒂受胎告知

罗塞蒂受胎告知

弗莱明的《世界艺术史》以及剑桥、牛津等出版的美术通史都较少提及罗塞蒂和拉斐尔前派。

《剑桥艺术史——19、20世纪绘画欣赏(第3卷)》对拉斐尔前派定义为从现实主义到晚期印象派的代表,与拿撒勒画派以及工艺美术运动有相关性。

提姆·巴林杰的《拉斐尔前派艺术》经梁莹翻译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7年在中国发行,巴林杰将己在伯明翰大学教学一年和学生讨论关于“前拉斐尔派”的相关资料整理成书,在其看来,拉斐尔前派是一个冲突的概念:该艺术画派屮代表了过去和现在、历史性和现代性、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工人阶级和资本阶级、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等重重高压关系。

威廉·冈特也在2005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发行了中文版本《拉斐尔前派的梦》,他的《简明英国绘画史》、《英国绘画的伟大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等,以“悲剧”和“梦境”对拉斐尔前派进行定义。

利物浦国家博物馆艺术长廊的负责人朱利安·特罗伊赫兹的相关研究比较具体、客观、紧密结合绘画作品,他评价“拉斐尔前派在1848年取得成就是属于集体的,艺术家们互相交换思想和互相合作”。

普利茅茨大学当代艺术教授伊丽莎白·普雷蒂约翰对拉斐尔前派的象征性、真实性的问题提出了反思,罗塞蒂的侄女艾丽西亚·克雷格法克森认为拉斐尔前派艺术就是“旧瓶装新酒”、他们对维多利亚时期艺术和拉斐尔前派的大量研究资料有助于对罗塞蒂其人及其作品的进一步研究。

西文过刊数据库JSTOR显示国外关于罗塞蒂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鉴赏杂志》、《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维多利亚时代研究》、《英语评论》、《当代英语评论》、《艺术简报》上,大部分是关于罗塞蒂生平背景的分析和诗歌、绘画作品的推介。

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PQDT可搜索到的国外关于罗塞蒂、拉斐尔前派博士学位论文有13篇主要针对罗塞蒂的诗歌、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和绘画屮视听感觉的塑造进行分析,从女性主义、人类学、精祌分析角度解读其作品。

西方绘画名作中的镜子

西方绘画名作中的镜子

西方绘画名作中的镜子艺术史中,镜子给艺术家提供了进行既不落俗套又深奥微妙的形象变化的可能性,两重空间、多重形象、物象的遮蔽与显现……镜子为画面营造了变化丰富的可能性。

同时,镜子所形成的“神秘幻象”能够挖掘人的内在欲望、幻想与梦境。

安格尔《莫特西耶夫人像》“我们在镜子中能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把什么带到镜子前。

”学者马克·彭德格拉斯在《镜子的历史》中如是说。

镜子,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器物,与文学、绘画、宗教、民俗等领域相互渗透,逐渐发展成为西方绘画领域中重要的母题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镜子从奢华物品转向可以见证重要事件的“道德之镜”;19世纪以来,镜子又承载了人们渴望了解真实自我的强烈愿望以及柔软、脆弱的思想情感而成为“寄情之镜”;20世纪以来的绘画中,镜子更以破碎、消失的方式完成了人类对自我形象的重构——镜子的英文“mirror”来源于意大利语“mirare”,即“凝视”:从“被凝视”到“使自己被凝视”到“自我凝视”,这其中的瞬间或过程,定格在西方绘画中,通过对它们的“凝视”,我们不自觉地走进了一个“镜中的世界”,从而审视了自己。

过程与未来一切始于14世纪末。

一位法国工匠在做化学实验时不小心把锡汞溶液洒在玻璃上,冲洗溶液后,玻璃上的“银衣”可以把人照得一清二楚。

于是人们在玻璃球里倒入熔化的锡,待锡附着在凸面上,就将球顶切下,所得的镜子不过顶盖大小;然而就是这小小的“凸面镜”,颇频繁地出现在十五六世纪的佛兰德斯画派画作和德国版画中,并成就了两幅传世名作。

杨·凡·艾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如果你仅仅是为了享受欣赏绘画的乐趣,没有比选择挂在伦敦国家画廊的杨·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双人肖像画更好的了。

”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所言极是,这幅油画之所以赫赫有名,不仅因为它拥有绚丽的色彩和大量有趣的细节,还因为最早显现于西方艺术史中的那面至今仅为9厘米、闻名遐迩的镜子。

从《珀耳塞福涅》管窥但丁·罗塞蒂的女性观

从《珀耳塞福涅》管窥但丁·罗塞蒂的女性观

艺术生活 ART&UFE 从《珀耳塞福涅》管窥但丁 •罗塞蒂的女性观|42020 年第 6 期 |N0.6 2020(总第218 期)|Serial N0.218从《珀耳塞福涅》管窥但丁•罗塞蒂的女性观邵军尹桂平(中国传媒大字戏剧影视学院,北京100024)摘要:作为英国19世纪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但丁 .罗塞蒂以其绘画中美丽的女性形象闻名,尤其是晚年创作的一系列女性肖像,更集中地反映了他对以女性形象为创作主题的热爱。

也因如此,过去,这常常成为学者们攻击罗塞蒂绘画的重点,他们将“消费女性”“情欲发泄”等关键词堂而皇之地作为议论罗塞蒂绘画的标签。

但是通过对罗塞蒂晚年最后一件女性肖像《珀耳塞福涅》进行分析,发现这样的看法有失偏颇。

关键词:但丁 •罗塞蒂;《珀耳塞福涅》;女性观;维多利亚时代中图分类号:_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81 (2020)06-0004-09但丁•罗塞蒂(Dante Gabriel R ossetti, 1828-1882)是19世纪英国拉斐尔前派的重要艺术 家,他晚期绘画(1863-1882) [1178中的女性形象使 人印象深刻,并成为拉斐尔前派女性形象绘画的代 表。

关于罗塞蒂绘画中女性形象的观念阐释一直都 存在争议,一方面由于艺术批评家对“野蛮的吉普 赛人形象”的不满;另一方面由于维多利亚时期萌 生的女性主义直指罗塞蒂的女性肖像是对女性极大 的侮辱。

这两股力量聚合成为“合理”批评罗塞蒂 女性肖像的理由。

事实上,在过去,罗塞蒂晚期创 作的许多经典作品并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相反,由女性主义潮流引领,罗塞蒂的女性肖像却 频频受到攻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罗塞蒂女 性肖像的指责是不够公允的。

《I白耳塞福涅》(Proserpiz!e,如图1)是罗塞蒂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作品,完成于1882年他去 世的前几天。

从1872年至1882年间,他共创作了 同一主题的8件系列作品(如图2),但现存的“珀 耳塞福涅”形象作品中,只有一件“红发珀耳塞福涅”较为完整并最为知名,因此本文主要集中于对1882 年版《珀耳塞福涅》进行分析。

拉斐尔前派

拉斐尔前派

拉斐尔前派------早衰的启明星导言:我对于美术的兴趣大多是来自于其他非专业的大众媒介.而电视剧除了使我对明代”四大才子”感兴趣之外,英国BBC最新的剧<desperate romantics>使世人包括我对于英国工业时期的艺术领导力非凡但是同时幼稚混乱的拉斐尔前派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拉斐尔前派最初是由3名年轻的英国画家(即: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又译丹特·加布里埃尔·罗赛蒂和威廉·霍尔曼·亨特)所发起组织的一个艺术团体(也是艺术运动),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在他们看来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Mannerist)画家。

他们认为拉斐尔时代以前古典的姿势和优美的绘画成分已经被学院派(Academic art)的教学方法所腐化了,因此取名为拉斐尔前派。

他们尤其反对由约书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爵士所创立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的画风,认为他的作画技巧只是懒散而公式化的学院风格主义。

他们主张回归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出大量细节、并运用强烈色彩的画风。

拉斐尔前派常被看作是艺术中的前卫派运动,不过他们否认这种描述,因为他们仍然以古典历史和神话作为绘画题材以及模仿的艺术态度,或者是以模拟自然的状态,来作为他们艺术的目的。

不过,拉斐尔前派毫无疑问将自身视为艺术界的改革运动,为他们的运动取了名称以做区别,并且也出版了他们的期刊The Germ,以宣扬他们的概念。

有关他们的讨论则纪录在Pre-Raphaelite Journal中。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处于维多利亚女王的“繁荣”时代。

这个时代的画坛,是由皇家美术学院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所主宰,他们一直以拉斐尔的艺术为典范,弘扬学院派的古典主义,在社会上同时流行维多利亚时代的那种秀媚甜俗和空虚浅薄的匠气艺术。

西方美术史教学中的流派误读现象——以“拉斐尔前派”为例

西方美术史教学中的流派误读现象——以“拉斐尔前派”为例

个运动和流派 , 又译为立方主义 ,98年始于法 国。这个名 10
称的 出现含有偶然性 。10 9 8年 , 布拉 克在 卡恩 韦勒 画廊 展 出
作品 , 评论家 L・ 活塞列斯在 《 吉尔 ・ 布拉斯》 杂志上 评论 说 : “ 布拉克先生将 每件事物都 还原 了成 为立方 体”, 种画 风 因 这
是关键 。
其在西方美术史 著作 里更 是 司空见惯 , 观西 方美 术史 发展 纵 演变 的历程 , 在某种 程度 上说 就是 一场伴 随着 无数 流派 的继
承和创新 的过程 。佛罗 伦萨 画派 、 马画 派 、 罗 威尼 斯 画派 、 学 院派 、 古典派 、 印象 派、 新印象派 、 印象派等 。当然在 中国艺 后 术里也到处都 是流派 的影 子 , 古代 美术 的浙派 、 门派 、 亭 吴 华
疑问, 仅从名称上就 会联 想到 : 继承 拉斐尔 风格 的流派 吧 , 是 那为什么加 了一个 “ 字等类似 的问题 。这也是 很多西 方美 前” 术史流派 名称 存 在 的误读 现 象 。美 术史 教 学虽 然 是理 论 学
派、 尚派 、 苟派 、 派等 , 程 书法分 为颜字 、 柳字 、 字 、 字等 , 欧 赵 西
欢 拉斐尔之前 的绘画思想 的。布朗作为拉 斐尔前派 的前驱 但 不是该 派成员 , 14 于 85年 到意大利旅行 和学 习的时候 深为 意
个流派 名称 的出 现有 着 很 多偶 然 性 因 素。 比如 印象
大 利教堂里的许 多文艺 复兴 早期 宗教 壁画所 感动 , 也就 是 拉 斐尔之 前的作品 , 认为 这些 作 品的感情 真实 自然 , 大量 细节 ,
方美术研究者时常将在一位有声 誉 的美术 家 的画室里或他 周

拉斐尔前派画家罗塞蒂画作中的东方元素

拉斐尔前派画家罗塞蒂画作中的东方元素

一、拉斐尔前派的背景19世纪的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艺术流派可谓异彩纷呈。

但是工业革命使城市充斥着脏乱、疾病甚至死亡,下层劳动人民为此付出了极重的代价,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

两名美术学院的学生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威廉·霍尔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和一名学院的辍学者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在艺术领域提出改革,于1848年组成了拉斐尔前派兄弟会。

同年,随着画家弗雷德里克·乔治·史蒂芬(Frederic George Stephens)、画家詹姆士·柯林(James Collinson)、艺术评论家威廉·迈克尔·罗塞蒂(William Michael Rossetti)和诗人托马斯·伍尔纳(Thomas Woolner)的加入,拉斐尔前派七人兄弟会(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正式建立。

拉斐尔前派艺术被称为英国维多利亚中期卓越超群的艺术,是英国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们不满当时学院派因循守旧的风格,提出向拉斐尔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学习。

他们认为艺术不仅是训诫规劝世人的途径,更是一种纯粹的美的形式,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关注艺术本身。

他们崇尚自然真实,强调真实地描绘事物。

拉斐尔前派的作品形式上追求单纯简洁,构图严谨,布局优雅;色彩上追求明亮鲜丽,多用饱和的单纯色;风格上装饰性强,具有唯美的色彩。

二、拉斐尔前派与唯美主义的联系唯美主义运动是19世纪西方掀起的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运动。

唯美主义的倡导者戈蒂反对艺术的功利主义,主张纯艺术,追求形式美。

唯美主义与拉斐尔前派的主张具有同质性,无论形式上、色彩上还是在精神思想层面,这两者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论拉斐尔前派的绘画风格及技巧

论拉斐尔前派的绘画风格及技巧

论拉斐尔前派的绘画风格及技巧蔡潇倩 武汉轻工大学摘 要:拉斐尔前派的作品是19世纪英国哥特复兴运动的重要一环。

本文通过对其作品风格和技术的分析、与当时学院派主流画风的对比,以及与维多利亚社会现实的隐射联系,来探讨拉斐尔前派的独特画风和技术以及其形成的背景、原因和内涵。

关键词:拉斐尔前派;哥特式;原始主义;现实主义;等级制度;物质主义作者简介:蔡潇倩(1988-),女,汉族,湖北省阳新县人,武汉轻工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国文学和艺术。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137-02拉斐尔是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代表画家之一,“拉斐尔前”指16世纪前的艺术形式,即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初期(Prettejohn 18),那一时期的艺术被称作“哥特式”。

因此,拉斐尔前派的名字彰显了他们的艺术风向标——哥特复兴。

1848年,拉斐尔前派成立,共七名成员,其中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和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是画派的创始者和代表人物。

一、原始主义和现实主义:对维多利亚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摒弃在19世纪的英国,拉斐尔时代之前的意大利及北欧艺术都被视作“原始”(primitive),与拉斐尔及后来时代的所谓成熟的艺术以示区分(Barringer 8)。

前拉斐尔派的作品彰显着原始艺术风格。

在1848年首次画展中,亨特、罗塞蒂和米莱斯的作品均仿效意大利壁画、使用白垩色木板作背景;鲜艳的色彩、无透视法的平面描绘、在受限空间里不协调的排列组合,不禁使人联想到中世纪教会流行的泥金装饰手抄本。

其中,罗塞蒂的《圣女玛丽亚的少女时代》(The Girlhood of Mary Virgin,图1)被认为是“拉斐尔前派最哥特的作品”(Barringer 8)。

圣母玛利亚、她的母亲圣安妮和父亲约阿希姆的名字均以拉丁文出现、他们头顶金色光环,都是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艺术手法的继承。

《镜前的维纳斯》作品赏析

《镜前的维纳斯》作品赏析

《镜前的维纳斯》作品赏析女子裸体绘画在17世纪封建专制的西班牙是极其罕见的,这幅《镜前的维纳斯》也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委拉斯贵支唯一一幅女性裸体绘画:这悠闲、侧倚的动势,这丰满、健美的身姿,使我们不禁想到威尼斯画派乔尔乔纳《沉睡的维纳斯》;但是,这扭曲而不失端庄的曲线美感,这背向观众而不失生命欲望的青春涌动,这寓世俗美于理想美的表现方式是富有创作性的,也是威尼斯画派中所没有的。

这幅画标明了17世纪西班牙艺术家人本精神的觉醒,也标明了17世纪西班牙人文主义精神在绘画上的独特显示。

画家以充满节奏感的流动线条,塑造了女性人体美,如果以维纳斯身体环视一周,她的曲线起伏变化宛如一首旋律美妙的乐曲,上身高亢有力,下身平和舒缓。

大师素来善用透明凝练的色彩和精到的笔触去描绘复杂的肌肤变化,细嫩的肉体富有勃勃生机,充满了青春气息。

这是画家对人类自身美感的赞颂。

这是宗教严厉的西班牙第一幅裸体像,也是西班牙历史上仅有的两幅裸体作品之一(另一幅是戈雅的《裸体的玛哈》)。

站在她面前的参观者并没有使她感到不安。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她在焦虑。

她平静地斜倚在那里,不做姿态。

她本可以以其他方式是自己感到舒适,同时又不着更多的,算计的痕迹,但是,无论如何,结果都是同样的完美。

面对这样自然的行为,我们意识到,在画中,裸体看起来经常是没有运动的能力的,即便思想会想到运动。

在为她们设想的画面之外,她们的身体被剥夺了所有的确实性:它的比例,轮廓和姿势只作为一种画家安排给它的特定姿态的功能而存在,而这个特别的女人无论在哪里表现得都像在家里一样,无论在哪里都显得无限地美丽。

这里,除了她自己的私密的愉悦之外,没有什么在约束她——她继续停留在画里。

然而,她也意识到她不属于那幅画——最多也只是在利用画给她提供的可能性。

她的这个特别的影像,和其他任何一个影像,都不乏优雅。

比她任何属性更多地告诉我们她是谁的,正是这种漠不关心:维纳斯,美的化身,爱以及爱的愉悦的女神。

但丁·罗塞蒂画作中的女性形象

但丁·罗塞蒂画作中的女性形象

20艺术家The artists但丁·加百利·罗塞蒂( Dante Gabriel Rossetti)的画作中,女性题材占了很大的比重。

他与协会中的其他成员称这些模特为“Stunners”,意思是“令人屏息的美女们”。

在这些“美女”中,有四位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通过罗塞蒂画作中四位女性形象,来分析画作中的模特是如何成为画家自身情感表达的客体的。

一、但丁·加百利·罗塞蒂简介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出生于一个有文艺氛围的家族,他的弟弟(威廉·米歇尔)是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姐姐(玛利亚)为英国教会的修女,也是位很有天分的画家,妹妹(克里斯蒂娜)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一生中一直都有叛逆因子,在13岁时,罗塞蒂劝说父亲让他休学,专心学习绘画。

也正是因为有叛逆因子,在1848年,罗塞蒂在20岁时与一些年轻的画家们一起成立了“拉斐尔前派协会”,协会的目标是对19世纪古典主义画派进行挑战,恢复中世纪的绘画风格[1]。

罗塞蒂专注于他的绘画事业,与妻子、情人和模特们共同创造了他艺术世界。

二、画中的“玛利亚”——克里斯蒂娜克里斯蒂娜(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是但丁·加百利·罗塞蒂的妹妹,她是加布里埃莱·罗塞蒂和弗朗西斯·普利道瑞最小的女儿。

加布里埃莱·罗塞蒂是伦敦肯斯学院的意大利语教授,而弗朗西斯·普利道瑞一度担任拜伦的医生和秘书。

克里斯蒂娜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从她的诗句中总能感受到淡淡的忧郁,就是这样的克里斯蒂娜经常在罗塞蒂早期的画作中,以“玛利亚”的形象出现。

例如,图1《受胎告知》是罗塞蒂的早期作品。

“受胎告知”是常见的宗教绘画题材之一,但罗塞蒂的这幅《受胎告知》以白色为主调,象征着纯洁,朴素纯净的画面没有宗教的神秘感,与当时的主流宗教绘画有很大的区别。

从《夏洛特贵女》浅谈拉斐尔前派

从《夏洛特贵女》浅谈拉斐尔前派
从< < 夏洛特贵女> > 浅谈拉斐 尔前派
文/ 谷姣
拉 斐 尔前 派 是 英 国 1 9世 纪 最 初 由三 名 年 轻 的 英 国 画 家
莆 。在 1 8 8 4年 约 翰 ・ 迈 尔 惠施 ・ 斯 塔 威 克在 《 夏 洛 特 贵女> ) 中描
亨特 、 罗塞 蒂 和 米 莱 斯 发起 的 旨在 改 变 当时 艺 术 潮 流 的 团体 。 英 国 当 时正 处在 维 多利 亚 女 王 的 “ 繁 荣 时代 , 国 内 同 时 流 入
纪著名诗 人丁尼生歌唱 的那样 “ s h e h a s a l o v e l y f a c e ; g o d i n h i s
me r c yl e n dh e r g r a c e ”

夏洛特贵女 , 美人正如 彼岸花 , 暮霭沉沉
日西 凋 落 。
丁 尼 生 大获 成功 的 《 国 王叙 事诗》 中 的诗 篇 《 夏 洛 特 贵 女) > , 是 基 于 亚 瑟 王和 圆 桌 骑 士 的 故 事上 的再 创 作 。诗 歌 描 绘 了夏 洛 特 贵 女被 诅 咒锁 在 城 堡 中 ,每 天 只 能 通 过 身 旁 镜 子 的
渐远的瞬间。不同于之前画作 中对画面意境 的追求 , 这幅作 品 更 多的通过画面现有的景物讲述这一故事,画面中镜 子的两
文化 的碰 撞 更加 激 烈 , 而 拉 斐尔 前 派 正 是在 这种 社 会 环 境 中 , 要 求 变 革 , 一 改 学 院 派推 崇 的 以拉 斐 尔 艺 术 为典 范 的 古 典 主
斯在 1 8 8 8年创作 的《 夏洛特贵女) ) , 画面 中夏洛特金 色的长发
轻垂 在 雪 白 的衣 襟 上 , 她 端 坐在 铺 就 华 丽毯 定封 印她 生命的英雄 , 带着热烈的 阳

工业时代美的召唤看拉斐尔前派如何做设计

工业时代美的召唤看拉斐尔前派如何做设计

一段被低估的艺术设计历史2019年是包豪斯创办100周年,围绕包豪斯运动,世界各地也展开了各项展览和讨论。

由此开启的艺术与设计的话题也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近日,美国维罗海滩艺术博物馆展出的《维多利亚激进派展览:从拉斐尔前派到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似乎提供了另一个窥视”前现代世界”中艺术与设计的窗口。

这是一段容易被大众所忽视的艺术设计史。

20世纪初期的包豪斯所开创的现代风格并非是凭空而来,在19世纪这个孕育着一切变革的百年中,由英国起源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可视为包豪斯的精神前身。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不及包豪斯,但是提起拉斐尔前派,很多美术爱好者都有所耳闻,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怎么会与一个画派连接在一起呢?这里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拉斐尔前派艺术家也爱设计罗塞蒂、米莱斯和亨特这三剑客是拉斐尔画派的开创者和灵魂人物,其中罗塞蒂、米莱斯最为大家熟悉,罗塞蒂的长颈红发女郎和米莱斯的《奥菲利亚之死》《盲女》经常出现在画册中。

十九世纪中叶,但丁·加百利·罗塞蒂( Dante GabrielRossetti)、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和威廉·霍尔曼·亨特(William Halman Hunt)这三位叛逆的英工业时代美的召唤看拉斐尔前派如何做设计来源:艺术中国国青年艺术家,对以拉斐尔美学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学院派充满蔑视。

他们尊崇拉斐尔之前的文艺复兴初期和中世纪乔托、波提切利等艺术家的作品,迷恋于中世纪艺术内蕴的精神灵性以及对于自然的真诚描绘。

他们成立了艺术兄弟会(史称“拉斐尔前派”),以大量的作品来实践他们的艺术理想。

1851年英国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也称为水晶宫博览会),它既是西方工业成就的展示,也暴露了工业设计的各种问题。

拉斐尔前派艺术家也是全方位的美学家,在他们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大机器生产已经到来,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廉价粗糙的工业产品,在艺术家们看来这类工业产品毫无艺术品位,丑得令人无法容忍,只有自己制作才能符合心中的梦想。

名画中的千面美人——拉斐尔前派之旅(三):寻找美自身的意义

名画中的千面美人——拉斐尔前派之旅(三):寻找美自身的意义

名画中的千面美人——拉斐尔前派之旅(三):寻找美自身的意义作者:王纯来源:《收藏/拍卖》 2014年第6期王纯似火的红唇、似夜的黛眉、似雪的肌肤,再加上丝绸般的长发和半袒露着的丰满的胸部,就是19世纪英国大名鼎鼎的风流才子但丁·加百利·罗塞蒂所创造的拉斐尔前派式美人了。

在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这样的美人曾迷倒众生。

在蛇之前,就她的甜言蜜语会骗人她迷人的头发是最原始的黄金当大地老去她依然年轻她沉思着,狡猾地使男人们看着她编织明亮的网直到身心以及整个生命都深陷1866 年,罗塞蒂开始创作《莉莉丝小姐》,以他的缪斯兼情人芬妮· 康福思为模特。

这幅画直到1868 年才最后完成。

几年后,罗塞蒂又重新画了一幅几乎和原先那幅一模一样的《莉莉丝小姐》,不过这次,他将原先画中芬妮的头像换成了另一位美女阿丽萨· 怀丁的头像。

顿时,原先那张《莉莉丝小姐》黯然失色,而后画的一张则成了拉斐尔前派式美女的典范,或者更准确点来说,应该是拉斐尔前派式性感尤物的典范。

阿丽萨是罗塞蒂唯美至上时期最主要的一位模特,不过让人惊讶的是,这位美女与多情的罗塞蒂似乎没有传过任何风流韵事,虽然画中的她妩媚得近乎妖冶。

拉斐尔前派放下对自然的忠实、转向对唯美的追求是在1860 年左右开始的。

这一转型真正奠定了罗塞蒂在拉斐尔前派的领导地位。

与此同时,一直有着中世纪情怀的他并未放弃自己的怀古之情以及对异域的喜好,继续努力将这种趣味变成令人难忘的拉斐尔前派式的美。

《莉莉丝小姐》就是以犹太传说为题材的一张作品。

传说中,莉莉丝是人类始祖亚当的前妻——当年上帝用泥土造人,捏得一男一女,男的就是亚当,女的就是莉莉丝,可莉莉丝不愿屈从,逃跑了,后来上帝才又给了亚当一个夏娃。

在罗塞蒂创作的这幅画中,莉莉丝被群花簇拥着,其魅力不仅丝毫不减,反倒更加凸显了——仿佛娇艳欲滴的她本身就是一朵巨大而慑人的花绽放其中。

莉莉丝的美无疑是妖艳的,这一点不单单凭着画面猜测得出,画框下所刻的诗篇的头一节也将其直接指出了:亚当的第一任妻子,莉莉丝,据说(就是夏娃之前他所爱的那个妖女,)在蛇之前,就她的甜言蜜语会骗人,她迷人的头发是最原始的黄金,当大地老去她依然年轻,她沉思着,狡猾地使男人们看着她编织明亮的网直到身心以及整个生命都深陷所以,莉莉丝的美是指向诱惑的。

拉斐尔前派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象征性因素研究

拉斐尔前派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象征性因素研究

拉斐尔前派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象征性因素研究作者:杨灿刘永慈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2期TEXT / 杨灿刘永慈在绘画艺术中女性形象一直备受画家的青睐,不断被画家们赋予新的含义,女性形象卓越曼妙的身姿经常出现在经典的画作中。

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存在,为绘画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

在拉斐尔前派的绘画作品中随意就可发现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大多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虽然很多女性形象借助于非现实的绘画形式,但致力表达的确是现实意义。

拉斐尔前派的画家多为人道主义者,也是社会道德的拥护者,通过对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可以深切的感受到画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拉斐尔前派产生于1848 年的英国,处于维多利亚女皇时期。

是一个颇具反叛精神的画派,题材涉猎很广,主要采取自然主义与拟古主义手段以革新而闻名。

拉斐尔前派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备受人们关注,而拉斐尔前派也因为米莱斯作品中的平民化圣母形象而备受关注。

在拉斐尔前派以前的英国学院派绘画一味秉承拉菲尔的绘画准则。

固定的姿势,一成不变的神态,使绘画仅仅发挥了记录样貌形态的作用。

当时学院派绘画主要的服务对象为皇室成员,加之严苛的绘画准则,学院派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大多为某皇后、某夫人、某公主等。

画面中的女性形象不管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未有新意。

一、拉斐尔前派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分析拉斐尔前派画家们对女性的态度与工业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相关联,对女性形象的定位有些混乱。

维多利亚时代中期,部分上层女性拥有的优越条件,却只爱慕虚荣、吃喝玩乐,甚至行为放荡,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们对此有些厌恶并在画面中有一定的表现。

但是太多的女性生来就缺少家庭和经济等各方面的条件,她们最为倚重的婚姻面临着种种不安因素,了无生气的人生、经济拮据的生活,不得不出卖色相,毫无尊严。

从拉斐尔前派主要代表人物米莱斯与罗塞蒂的情感生活和他们自身独特关注社会的方式,不难看出他们对这一时期的女性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所以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是多种多样的。

艺术史名词解释

艺术史名词解释

2、多立克柱式是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源于古希腊。

在希腊,多利克柱式一般都建在阶座之上,特点是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

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

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3、科林斯柱式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

科林斯柱式的柱头是倒钟的形状,并且倒钟的四周有装饰性的锯齿状叶片,一般用的是忍冬草的叶子,有时中间还有成对的涡卷。

其优点是,在华丽美观之余还可置于建筑物的任何部位,柱头图案呈环绕状,因而适应各种观赏角度,从而在日后的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倍受欢迎,成为三大柱式之一。

如雅典的宙斯神庙。

4、爱奥尼柱式源于古希腊,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

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

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

5、罗马式艺术罗马式艺术起止时间约为10世纪至12世纪。

主要表现在教堂的建筑,以及装饰教堂的雕刻作品。

为了追求更壮观的效果,建筑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

因此,这个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6、罗马式建筑欧洲中世纪中期的基督教建筑样式。

罗马式建筑朴素、坚实,广泛采用半圆形拱券,石墙厚重,窗户小且高,内部昏暗,有高大的塔楼。

代表建筑有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等。

7、哥特式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把12世纪到15世纪之间的艺术称为“哥特式”。

哥特式艺术源于法国。

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逐渐波及到雕刻和绘画。

哥特式艺术是整个中世纪艺术发展的一个顶点。

8、哥特式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基督教艺术,源于法国,遍及全欧洲,代表了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高峰。

其建筑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广泛运用尖券、肋拱,以巨大的彩色玻璃花窗取代墙壁,使使得内部空间宽敞、明亮。

总体感觉高耸挺拔,充满强烈的向上动感。

如何评价19世纪英国画家罗塞蒂的油画作品《珀尔赛福涅》?

如何评价19世纪英国画家罗塞蒂的油画作品《珀尔赛福涅》?

如何评价19世纪英国画家罗塞蒂的油画作品《珀尔赛福涅》?罗塞蒂,是西方美术史,拉斐尔前派油画流派的创始人,拉斐尔前派的核心画家。

拉斐尔前派油画流派,是西方美术史上,19世纪诞生于英国的一个油画流派。

如果说,文艺复兴油画流派的创作,其文化根基是古希腊宗教神话故事。

19世纪诞生于法国的浪漫主义油画流派,创作的文化根基是取材于中世纪的传奇故事,从但丁,莎士比亚,拜伦的文学作品中创作灵感。

而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们,创作同样取材于圣经故事,文学著作,表达一种淳朴,怀旧,象征唯美的绘画格调,反对工业化资本主义机器的生产和繁华的生活危机,提倡回到拉斐尔之前,中世纪传统的画风,乔托纯朴,清新的绘画风格。

拉斐尔画家,多喜爱文学,喜欢用画笔表达文学故事,戏剧。

画家罗塞蒂也是如此,罗塞蒂从小深受家族浓厚的文学氛围的熏陶,所以罗塞蒂的绘画作品,都以感伤的神话和文学作品为灵感创作。

罗塞蒂的代表作《帕尔塞弗涅》,又名《命运女神》,同样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但是,罗塞蒂是以妻子为模特,塑造了希腊神话中的冥后,帕尔塞弗涅的形象罗塞蒂,由于深受文学的熏陶,其深厚的文学功底造就了他画面的诗意,浪漫,幻想的氛围,罗塞蒂是一位幻想画家,但是是以写实手法,表现象征,诗意,幻想的艺术氛围。

如《帕尔塞弗涅》中的冥后帕尔塞弗涅,被冥王劫去地府,正犹豫吃石榴,但是沉重的代价是永远不能返回人间。

画中帕尔塞弗涅手中的石榴,象征姻缘,身后的光明象征外界亲情对她的诱惑,仿佛是女郎在黑暗和光明挣扎的矛盾,这幅画具备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又富有浪漫的诗意和幻想。

从罗塞蒂的绘画作品,无论是《帕尔塞弗涅》,还是《白日梦》,还是《美丽的贝娅特丽丝》,《所爱的》,不难发现,罗塞蒂画笔下的女人形象,无论是妻子西达尔,还是莫里斯小姐,都在罗塞蒂的画笔下,塑造成脖颈修长性感,性感丰满的红唇娇艳欲滴,眼神充满幻想,迷惘,伤感,迷离的神情的女性形象。

罗塞蒂画笔下的女性形象,已经成为了画家模式化的艺术形象,成为了画家容易识别的独特,原创的艺术风格。

迷途福音赏析

迷途福音赏析

迷途福音赏析拉斐尔前派和象征主义的先驱﹝Dante Gabriel Rossetti 1828─1882﹞罗塞蒂出生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意大利裔的罗塞蒂家族。

1848年,与威廉·霍尔曼·亨特和约翰·艾佛雷特·米莱发起艺术运动,成立拉斐尔前派,主张回归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画风,反对风格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和学院派的教学方法。

罗塞蒂喜欢中世纪而不是现代的艺术。

他翻译并出版了但丁和其他中世纪意大利诗人的作品,而他的艺术作品也被人认为是包含了早期意大利的风格。

他以女性为题材,作品弥漫着忧郁而伤感气氛。

这些画作影响了后来欧洲的象征主义运动。

天使加百利奉神的差遣,来到圣母玛利亚的面前:“蒙大恩的女子,我问你安,主和你同在了!”(《路加福音》第一章,第29节)画面中天使和玛利亚身着白衣,天使手持百合花,开启的窗子飞来白鸽。

这本是最多见的宗教绘画题材,但其白色为主调的朴素纯净的画面一反以往类似题材的风格,让我们鲜明地感觉到画家多想引我们用新眼光去重视这个古老的故事。

是罗塞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圣母领报这个及其俗气的宗教题材在其笔下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伤主义的意味:白衣消瘦的圣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虚,寂寥的神情。

《普罗塞尔蓓娜》取材于希腊一罗马神话故事,罗马神话中的普罗塞尔落娜,即希腊神话中的珀尔塞福涅,是冥王哈得斯的妻子。

传说她是大神宙斯和谷物女神德米特尔所生的女儿。

当她在丛林中采摘花朵时,土地突然裂开,冥王哈得斯从地下跃出,将普罗塞尔蓓娜劫入冥府,强娶为妻。

她的母亲谷物女神德米特尔悲痛万分,到处寻找自己的女儿,以致田地荒芜,谷物不收,人类陷入饥谨之中。

大神宙斯只得出面裁判,令冥王哈得斯准许普罗塞尔菇娜每年的春天回到母亲身边居住,因此,她也被喻为象征播种与丰收的女神。

罗塞蒂的这幅作品,实际上是托普罗塞尔蓓娜之名的一幅肖像画。

黑色的背景代表着冥界的世界,普罗塞尔蓓娜手中拿着一枝石榴,正在凝神暇想,思念地面上阳光明媚的生活,石榴6月结果,是她唯一能带回冥国的果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右边的女主角一边清洗沾染毒液 的双手 ,一边扭 头望着镜 中 的画面 , 这个充 满冲突 的场 景 , 通过镜子这一 载体 , 补充 了画面 主体 形象之外 的故事 内容。 二 、罗塞 蒂 画作 中 的 “ 镜子” 在 宗教 象 征 上 的 审 美 意 味 罗塞 蒂成 长在 1 9世纪的英 国 , 当时 的国教是 与天主教差别 最少 的一种新 教 , 它们 不崇拜 偶像 、 不陈列 耶稣受 难像 , 将《 圣 经》 奉为信条 。而罗塞蒂 的故 乡意大利有 9 0 %的人信仰天 主教 , 他的姐姐 是修女 ,他们经常就宗教理念和女性地位 问题书信往 来。在基督教教义中 , “ 镜子是“ 谨慎 ” ( 与蛇 在一起 ) 拟 人形象 的 标志物 , 表 明她有 自知之 明 , 也是“ 真理” 的标 志 物 ( 镜 子不 说 谎) , 还是 五种感 官之一的“ 视觉 ” 标志。镜子有时也是 恶德之一 “ 骄傲 ” 的标志物( 镜子映 出的是撒旦 的形象 ) , 还是无常 、 虚荣或 淫欲的标志 。⑤ ” 罗塞蒂画作中运用镜 子这一装饰性 图像 , 委婉传 达了宗教 的象征隐喻。“ 镜子是 自知 、 真理 和谨慎等美德的标志。 不能找出影像 的镜 子预示着 噩运甚至死亡⑥ 。” 喜爱 表现圣经题 材的罗塞蒂在 《 贝亚特丽丝逝 世一周年 》 用平 面化 的镜 子造 型 , 装点 了但 丁的室内空间 ,却 没有 清晰地刻画 出映照在 镜子 中的 人物形象 , 这正 是 对 主题 贝 亚 特 丽 丝 逝世 的一 种 象 征 和 呼 应 。 “ 罗塞蒂喜欢表现对立的形象和矛盾 的概念 , 就像镜 子的形 象一样 ……它并不是什 么复杂的设 备 ,但是对罗塞 蒂艺术情感 深化 有 重 要 的作 用 。 ⑦ ” 从词源学上看 , 镜 子 的 英 文 是 Mi r r o r , 词 根 是拉 丁语 Mi r a r i , 表示诧异 , 由此派生 出意 大利 语 Mi r a r e , 表 示凝 视 。传说 希腊 神话 中的美男 子那 喀索斯第一次在水 中看到 自己 的影子 , 感到十分 “ 诧 异” , 刹那 间 , 又不 由 自主 的“ 凝视 ” 水 中的 自己 ,最后过度爱怜在水 中的 自己而死后化身为一朵 黄色的水 仙花 。 1 8 6 4年罗塞蒂创作的《 正在梳头的女子》 、 《 晨乐》 通过镜子 的陈列 , 暗喻具有 自恋情结的女性独 特的精神 图景 。前者描绘的 是一个慵懒 、 性感的女子 , 正仰着 头 , 拿着梳 子的手放在两边 , 眼 睛斜斜地望 出来。背后是一个 又大又亮 的圆镜 , 里 面折射着女子 目光所及 敞开 的窗户和半角 的天 空 ,镜 中之景隐喻 了女性 追求 自由的潜 意识 和受 到现 实羁绊 的处境 。后者画面 中女 子金黄的 头发正任 由背后 的女子 梳理着 , 还有一人在 弹奏 音乐 , 女主角的 小镜子 随意地放在 手臂上 , 镜 中映照 出乐师鲜艳 的服饰 。“ 镜子 在圣经典故 中是 自知的象征⑧ ” , 这种缺失 自我形 象的镜 中之景 , 暗示 了女子充满 物质享乐 味道 的生 活和女性空洞 的精神 家园 。 这两 幅作 品凝望镜 子的女性造 型 ,实则是罗塞蒂对维 多利 亚时 代审美风 尚的一种 自我反思 。 《 丽丽特夫 人》 另外一个名 称《 肉体 的美 》 , 罗塞 蒂表现 了女 权 主义 的卫士身躯动人且精神崇高 。画中女子正在对镜梳妆 , 雍 容妩媚 ,背后 的大圆镜 展示 的无 限风光委婉地暗示 了女权 主义
创 作来 源和 社会文 化 的侧 面缩影 , 多层 次地 挖掘 了这一 对 象的装 饰性 审美 意味 。 关键词: 镜子 意味 空间 象征 文化
各个 时代 的艺术家都对镜子这一 图像饱含着无 法言说的巨 大兴趣① 。罗塞蒂作为 l 9世纪英 国以 自然 主义 为旗 帜的拉斐尔 前 派核心人物 , 他的绘 画中也有许多对这一意象 的表现 。如钢笔 素描《 爱 的镜子 》 、 油 画《 正在梳 头 的女 子》 、 《 晨乐》 、 《 丽丽特 夫 人》 、 《 美丽 的马诺 》 、 《 贝亚特丽 丝逝世一周年 》 和《 卢 克雷齐亚 ・ 博尔贾 》 等作 品, 都将镜子这一独特的器具演变 为画面中个性化 的装饰性 图像 。 苏珊 ・ 朗格认 为装饰 的同义词是添饰 、 美饰② 。镜子不是罗塞 蒂画作 的主体 , 但是它作为作 品的一个添饰 , 为 画面整体 创造了 神奇 的艺术效果和深刻的审美意 味。英 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 - 贝 尔 在其《 艺术》 中提 到“ 有 意味的形式 ” 这 一术语 , 将审美情感 和 艺术形式两方面结合起来评价好 的艺术作品。德 国盖格尔 在《 艺 术 的意味 》 说意味是指包含艺术 的精神性 、 审美性等本质 的深层 艺术效果 。罗塞 蒂用镜 子这 一图像 , 充分挖掘其 在空间结构 、 宗 教象征 、 文化美学上为画面整体创造的独特审美意味 。 罗塞蒂画作中的“ 镜子” 在 空 间结 构 上 的 审 美意 味 由于对文艺复兴前期艺术 的崇拜 , 杨・ 凡・ 艾 克的《 阿尔诺 芬 妮夫妇像》 对镜子 的巧妙运用 , 激起 了罗塞蒂的兴趣 。达 ・ 芬奇也 用镜子来 比喻 自然 和绘 画的关 系 “ 在 许多场合下平 面镜 上反映 的 图像 和 绘 画 极 相 似 。你 看 到 在平 坦 表 面 上 的东 西 可 显 出 浮雕 , 镜子也一样是平面显出浮雕④ I I 。使用镜子可 以扩大空间 , 组织构 图, 将 画 面 以外 的对 象 引 入 画 中 。 自然是 多棱 的 , 绘 画是 平 面 的 , 通过镜子这个 中介 , 创造新的视幻空间和叙事 的多重视角。第一 在画布上建立 了立体 、 多维的视觉效应 , 第二打破画 面单 调划一 的秩序 以营造丰 富的空 间层次 ,第 三补充画面多元 的主体形 象 以扩充有限的画面。 罗塞 蒂的《 美 丽 的马诺 》 用 镜子增加 了空间层 次 , 将 观者 后 面 的室 内摆设和装饰投影到镜 中 ,使 画面变得充满立体感 和生 动感 , “ 创造了一个缓慢 的节奏 , 就像梦境 中的另一个世界( 4 ) 】 ’ 。罗 塞蒂 的钢笔素描《 爱的镜子》 画了一个 穿着 中世纪裙装 的女艺 术 家正通过一面镜子 画 自己的 自画像 ,她执 笔的手正在一个男 士 的帮扶下 , 这个男子的脸庞也出现在镜子 中, 他正通过这 面镜 子 窥视着女子的眼睛。镜子 中反 映出两个相爱者的脸庞 , 尽管他们 的 目光没有相 遇 , 但是有一种奇妙 的戏剧感 。镜子起到 以空间形 象创造叙 事戏剧性 的重要作用 。罗塞蒂在《 卢克雷齐亚 ・ 博尔贾》 再 现 了维 多 利 亚 时 代 戏 剧 文 学 中 的蛇 蝎 女 人 , 她 为 了 荣誉 、 金 钱 等丑陋的 目的 , 在教皇亚历山大四世的指使下 , 用美色迷 惑 自己 的丈夫并用毒药毒死 了他 。画面左边 的镜 子 , 连接 了情 节 : 两个 男子正在镜 中窃窃私语 , 一个穿着红色的礼服 的女子 的父 亲 ; 另 个 穿着绿颜色衣服 , 身子佝偻 , 有点虚弱的 , 是女子的丈夫 。画
罗 塞 蒂 的 镜 子
拉斐尔前派艺术 家罗塞 蒂画作 中镜子 图像 的装饰性审美意味

摘 要: 拉斐 尔前 派诗 人 画家但 丁 ・ 加 百列 ・ 罗塞 蒂 ( Da n t e Ga b r i e l Ro s s e t t i ) 画 面中 的镜 子 , 作 为
王 金玲
视 幻空 间 和 多重视 角 象征 隐 喻 , 作 为 自然 主 义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