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集)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一)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一)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1. 根据句中停顿断句法•停顿位置: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由多个字组成,并且在书写时会略去标点符号。
根据句子内的停顿位置来进行断句。
•停顿词:在文言文中,某些词汇常常用作停顿词,如“而、之、乎、何、也、应、不、者”等。
如果句子内含有这些停顿词,可以在停顿词后面断句。
2. 根据语法断句法•句号、问号、感叹号:根据文言文的句号、问号和感叹号进行断句。
在文言文中,这些标点符号通常不出现,但可以根据句子意思补充适当的标点符号。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组合。
可以根据主谓宾结构进行断句。
3. 根据意义断句法•词组结构:文言文中的一些词组通常在句中有明显的结构,可以根据这些结构来进行断句。
如“以…为…”、“无论…还是…”等。
•并列结构:如果句子中存在并列结构,可以根据并列结构的位置进行断句。
如“既…又…”、“或…或…”等。
4. 根据修辞断句法•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很多,如对偶、反复、排比等。
可以根据修辞手法的出现位置进行断句。
如果修辞手法出现在一个句子的两个部分之间,可以在修辞手法的位置进行断句。
5. 根据连词断句法•连词:在文言文中,一些连词常常用作衔接句子的作用,如“而、亦、乃、故”等。
可以根据这些连词的出现位置进行断句。
6. 根据修饰语断句法•修饰语:文言文中的修饰语通常用来修饰主语、宾语或动词。
可以根据修饰语的位置进行断句。
7. 根据标点符号断句法•分号、逗号:文言文中也会使用分号和逗号来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
可以根据这些标点符号进行断句。
8. 根据词义断句法•词义: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义来进行断句。
如果一组词语在句子中有明显的意义划分,可以根据这些词语的意义进行断句。
以上是中考文言文断句的八种常见方法。
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断句,以确保句子的语义清晰、表达准确。
断句不仅是对文言文重要的解读工具,也是提高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的有效练习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规律
文言文断句的规律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例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例如:夫/环而攻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故/有所览辄省记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例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
例如:佳木/秀而繁阴;问/今是何世;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山行/六七里5、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7、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例如:山肴/野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不能停顿的情况:偏正短语: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介宾短语: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生/于忧患;其/如土石何9、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10、诗句节拍间要停顿。
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6文言文的断句(学生版+解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6.文言文的断句【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知识点断句:断句,断句又称“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
我国古典书籍上本无标点符号,古人通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
这种“句”往往比现在语法所讲的“句“短。
二、断句的方法(一)基本方法:读文段,知大意阅读。
通过语感逐字翻译句子,明确大意。
根据句意面出朗读节奏。
(二)借助词性断句。
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小结归纳:(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在句尾的语气词:者、也、矣、焉、哉、耶、耳、邪等。
在句首的单音节发语词:夫、惟、盖、凡、苟、若、岂等。
句首的复音节虛词:至若、于是、是故、若夫、至于、嗟夫、虽然、然则等。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焉、何如、奈何等。
(四)句首的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顷之、俄顷、忽、忽然、既而、俄而等。
(五)借助对话标志词断句特殊对话标志:语、曰、云、言、道、谓等。
(六)借助文言句式断句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倒装句等。
(1)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等;【解题方法】1.主谓之间要停顿。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2.动宾(动补)之问要停顿。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
3.句首语气词(发语词)要和后面的句子分开。
①盖/竹柏影也。
4. 句首表示假设、转折的连词(若,至若,而,然则)后面必停顿。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5. 句首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是以“后面必停顿。
①故/自号日醉翁也。
6.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文言文断句停顿原则
文言文断句停顿原则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正确的断句和停顿是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指导原则,帮助你进行文言文的断句和停顿:1. 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句首语助词和关联词,如“夫”、“盖”、“然”等。
在这些词语后面应该适当停顿,以突出语句的结构和层次。
2. 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在文言文中,有时两个单音词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而在现代汉语中可能需要多个词语才能表达。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将这两个单音词分开读,而不是连读。
3.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在文言文中,词语的顺序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因此,要根据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语顺序来停顿,确保语句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4.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在文言文中,有时名词可以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在这种情况下,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该连读,而不是分开读。
5. “而”字后应该停顿“而”字在文言文中常常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句子。
在“而”字后应该适当停顿,以突出其连接作用。
6. 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在断句和停顿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句子结构。
如果原文中存在复杂的句子结构或长句,可以通过适当的停顿来体现其原貌。
7. 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在文言文中,有时会省略某些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在节奏停顿时,应当体现出这些省略成分,使语句更加通顺和理解。
8. 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和地名等特定名词。
对这些名词的不了解容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因此,在阅读前应当对相关背景知识有所了解。
9. “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在文言文中,“也”字常用于句中表示语气和停顿。
在朗读时,应当在“也”字后面适当停顿,以突出语句的语气和节奏。
10. 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最终,对文意的理解是确定停顿的关键。
文言文断句和停顿
文言文断句和停顿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而能否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是能否读懂文言文尤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言文的节奏包括文言断句和文言停顿两个方面。
要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必须先分清断句和停顿的概念。
一、文言断句1.断句和句读的概念所谓文言断句,就是指给文言文划分句读(读,音为dòu相当于给文言文加标点)。
那么,什么又是句读呢?所谓句,是指古文中语意完整的一个小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句话,一般用句号表示;所谓读,是指句子中的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一般用逗号、顿号表示。
根据句读给文言文划分节奏就叫做断句。
2.怎样断句(或划分句读)断句是必须要根据语意来完成的,因此,读懂文意是给文言文正确断句的前提。
至于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就看学生平时对文言知识的积累程度了,这包括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等知识的学习积累,还有文言语感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关于句读分不清而引起麻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以前,有一个小伙子,二十好几了还没有娶上媳妇,于是他就托媒婆帮忙。
媒婆帮他物色了一个女孩子,小伙子问媒婆未来的媳妇长相如何。
媒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写了一行字给他——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小伙子一看,心想:“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肯定很好啦!”于是就答应下来。
等到迎娶新娘后,小伙子揭开新娘的红盖头时却傻了眼——新娘是个秃子,而且满脸麻子。
原来,媒婆那句话意思是说:“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二、文言停顿1.什么是文言停顿所谓文言停顿,就是指朗读文言文时的节奏。
它包括句间停顿和句内停顿。
句间停顿就是按照句读来读,以标点符号为标志;句内停顿就是根据句子间的内在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意关系等)来划分语气停顿。
2.怎样划分文言停顿划分文言停顿(句内停顿),一般要从句子语法结构和语意关系来进行。
(1)从句子语法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①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今天,众所周知,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且它仍然被广泛地使用。
然而,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没有语言的界限,它往往有很高的难度。
因此,学习文言文的学生至关重要的是要熟悉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总的来说,文言文断句有6种主要方法,它们分别是“以逗号停顿法”、“以句号停顿法”、“以冒号停顿法”、“以问号停顿法”、“以顿号停顿法”和“以叹号停顿法”。
下面我们将分别讨论它们,并且提供一些实例:1. 以逗号停顿法:用逗号来分隔句子,分隔句子时必须注意,在逗号前的句子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在逗号后的句子也必须是完整的句子。
例如:“今日,乘舟而行乃是乐,更见山水之秀丽”。
2. 以句号停顿法:用句号来分隔两个句子,在句号前的句子必须是完整的句子,在句号后的句子也必须是完整的句子。
例如:“极乐之处,乘舟而行乃是乐;无边之境,更见山水之秀丽。
”3. 以冒号停顿法:用冒号来分隔句子,凡是在冒号前的句子,都必须是完整的句子,冒号后的句子可以不完整,但也可以是完整的句子。
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 以问号停顿法:用问号来分隔句子,问号前的句子必须是完整的句子,问号后面的句子可以不完整,也可以是完整的句子,但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必须是疑问的。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5. 以顿号停顿法:用顿号来分隔句子,此外,顿号前后的句子可以不完整,但是往往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例如:“天地之间,苍茫无尽;星辰之间,浩渺无垠”。
6. 以叹号停顿法:用叹号来分隔句子,叹号前的句子可以不完整,也可以是完整的句子,但叹号后的句子必须表达出在感叹的语气。
例如:“先祖历尽千辛万苦:可是现在,却是国泰民安。
”以上就是文言文断句的六种方法的介绍,以及各种方法的例句介绍。
学习文言文的学生,以上提供的六种断句方法一定要掌握,熟练归纳,才能运用到正确的地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速度,同时提高文言文阅读技巧,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文言文节奏划分
文言文节奏划分一、主谓之间要停顿。
如:1、一狼/洞其中。
2、君之病/在肌肤。
3、宋/何罪之有。
二、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往往要停顿。
如:1、忘/路之远近。
2、恐/前后受其敌。
3、衔/远山,吞/长江。
三、动词与后面状语(它的补语)间常常要停顿。
如:1、骈死/于槽枥之间。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句中转折连词前一般要停顿。
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鸣之/而不能通起意。
五、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如:1、尝/与人佣耕。
2、俄而/百千人大哭。
六、有些议论、推断、反问、总结等语气句子,若前面有“顾、夫、盖、其、且、至若”等词领起,在该词后面应稍加停顿。
如:1、且/人患志之不立。
2、其/真无马邪?3、至若/春和景明。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七、句子中间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1、问/(渔人)所从来。
2、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八、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
如:1、泉香/而酒洌。
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3、斗折/蛇行。
4、属予作文/以记之。
九、骈句排比句的朗读节奏上下、前后句是相同的。
如:1、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个雨/山前。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十、古词句一般还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
五言诗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
如: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021中考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
中考文言文怎样断句和划分句子朗读节奏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文言文怎样断句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大有帮助。
课外文言文阅读中断句题型比较常见。
一、利用虚词断句口诀:"日"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圈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之后画斜线。
或断或连依句意,虚词辅助做判断。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节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
古典诗文的节奏指的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诗文适当的地方所作的短暂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划分朗读节奏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诗词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
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如: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
故人具鸡黍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断句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规则之一,它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在文言文中,断句的准则主要包括停句、顿挫、停息、停滞和分句等。
第一章停句停句是在文言文句子中,在意义完整的地方停下来,使句子更易读懂。
停句的标点符号一般包括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例1:________其治李林甫者,可别也。
例2:________人不可镕于器,器不可附于人。
第二章顿挫顿挫是文言文中重要的断句规则之一,它是指在一个长句中适当地断开,以增加语气的变化和表达的准确性。
顿挫的标点符号一般包括逗号、分号和破折号。
例1:________人之初,性本善。
例2:________天生万物,以养人为本。
第三章停息停息是文言文中断句的一种方式,它用于表示句子的停顿、呼应或起承转合关系。
停息的标点符号一般包括顿号、句号和问号,也可以省略标点符号而靠意义的变化进行断句。
例1:________春秋之时,战国之际。
例2:________身世这等,真是可怜。
第四章停滞停滞是文言文中的断句方式之一,它用于表示句子中的一种停顿,延缓语气的表达。
停滞的标点符号一般是顿号。
例1:________言者,无罪也。
例2:________平常心,看世间百态。
第五章分句分句是文言文中断句的一种方式,它是在句子中适当地划分出多个分句,以使句子的结构更加清晰。
分句的标点符号一般是逗号、顿号和句号。
例1:________君子贤者,其言也信。
其行也动。
其忠也君。
其义也勇。
例2:________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不思而问之,不亦愚乎。
第六章总结断句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规则之一,包括停句、顿挫、停息、停滞和分句等几种方式。
合理的断句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结构。
1.本文档涉及附件:________(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附件的详细描述和附加)2.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法律名词进行详细解释)。
高考文言文断句有什么技巧方法
高考文言文断句有什么技巧方法高考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1、节奏划分有一个诀窍:一杆,两杆,三杆。
意思是说,在文言句中,停顿一次或两次是常见的,而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是很少见的。
即使您想暂停三次或更多次,也可以省略可以分隔或不分隔的位置。
2、主谓动词宾语应停止,谓语补语应平分。
一般完整的句子有主语、谓语和宾语,主语通常由名词或代词起作用。
名词一般是*中陈述、描述、解释或讨论的对象,前后句常断句。
名词(代词)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因此,找出课文中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可以断句。
3、当遇到关时,想一想,然后四处走动。
古代汉语*中没有标点符号。
为了区分句子和阅读,虚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符号。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如“知乎者也”。
欧阳修的《醉风亭集》整章共使用了27个“叶”字,几乎每句话都以“叶”结尾,这是众所周知的。
一个句子的第一个词是:福、盖、之若、若孚、楚、魏、思、金、凡、吉、洁、请、敬。
它们通常用在句子的开头,在它们之前通常是不连贯的。
句首常用的相对独立的感叹词,如“合符”、“合户”、“哇”等,在句前和句后都可以被打断;4、在古代,我们应该谨慎,停止状语。
当两个单音节词一起读时,分开读;在使用名词作状语之前暂停。
5、省略的部分是正确的,这表明暂停原则是当然的。
古代汉语中常有省略句。
在省略号处停顿是正确的。
有些情态词用在句子中,表示迅速或舒缓的情绪。
在这个词之后停顿是合理的。
6、专有名词要区分清楚,节奏要根据整体情况进行划分。
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表示人名、地名、年号、官衔等的词,在这些专有名词中,我们应该加以区分,决不能停留。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由简单句式入手给一段*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文言文停顿的六个要点
文言文停顿的六个要点一、主谓之间要停顿。
主语和谓语构成单句的结构,诵读时要停顿。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这里“禽兽之变诈”是主语部分,“几何哉”是谓语部分,中间要停顿。
又如:可爱者/甚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二、谓宾之间要停顿。
宾语也是句子的基本成分,独立性较强,谓语中心语和宾语之间一般也要停顿。
例:衔/远山,吞/长江,这里“衔”和“吞”是谓语中心语,“远山”和“长江”是宾语,中间要停顿。
又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广/故数言/欲亡三、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现代文用作状语的成分,文言文中往往后置用作补语。
如果介宾短语作补语,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里“受任”“奉命”都是谓语中心语,“于败军之际”“于危难之间”都是补语,它们之间要停顿。
又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其一/犬坐/于前四、“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有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在古汉语中则是两个单音节,意义也有所不同,诵读时中间要停顿。
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这里“中”是中间的意思,作主语;“间”是夹杂的意思,作谓语中心语,它们之间要停顿又如:可/以/一战而/乡邻之生/日蹙五、关联词语后面要停顿。
分句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在其组合中,常用到关联词语,这些关联词语后面要停顿。
例: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这里“然”是然而的意思,属于句子之间的关联词语,其后要停顿。
又如: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六、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首,总领全句乃至全段,如“夫”“盖”“若夫”“至若”等,诵读时必须停顿,否则会响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滁人/游也,这里“至于”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以“至于”后面应停顿,否则不能显示它的总领作用。
又如:夫/战,勇气也盖/大苏泛赤壁云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文言文停顿划分
文言文停顿划分
文言文停顿划分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主谓之间停顿。
如“一狼/洞其中”。
2. 动宾之间停顿。
如“无/丝竹之乱耳”。
3. 动词与后置状语之间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骈死/于槽枥之间”。
4. 遇到省略句时,在省略的词语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
5. 遇到倒装句时,通常在倒装的成分后停顿。
如“甚矣/汝之不惠”。
6. 按句首独立性质的词语停顿,如发语词、总结性词语、连词等后面要停顿。
如“夫/环而攻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7.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要分开读。
如“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
8. 遇到提示停顿的成分时,自然停顿。
如“省略成分断没错”。
以上是文言文停顿划分的基本原则,可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
文言文断句简单指导原则
二、五个规律
1.主谓之间要停顿。如: ④“永州之野 / 产 / 异蛇。”(《捕蛇者说》) ⑤“当立者 / 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如: ⑥“必有 / 得天时者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⑦“三顾臣 / 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3.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如: ⑧“三里 / 之城,七里 / 之郭。”(《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⑨“发 / 闾左 / 谪戌渔阳 / 九百人。”(《陈涉世家》)
一、两个原则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 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 ①“今 / 天下三分。”(《出师表》) “今”是一个词,“天下”又是一个词,不能把
“天下”断开,“今”和“天”不能连读。
②“而乡邻之生 / 日蹙。”(《捕蛇者说》)
“乡邻之生”和“日蹙”是两个偏正短语,都不
能断开,“生”和“日”不能连读。
一、两个原则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如:③“刻 / 唐贤今人诗赋 / 于其上。”(《岳阳楼 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唐贤今人 诗赋”是个偏正短语,“唐贤今,在“唐贤今人”后停顿,
就变成“刻/唐贤今人 /诗赋/于其上”,似乎刻的是“唐贤今 人”和“诗赋”,这就是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4.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 如: ⑩“盖 / 大苏 / 泛赤壁云。”(《核舟记》) ⑪然则 / 北 / 通巫峡。”(《岳阳楼记》)
5.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 如: ⑫中 / 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⑬“可 / 以一战。”(《曹刿论战》)
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 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不要曲解句意才是关键。另外,所 在句子的停顿一般只需1~2处,不宜过多。
例说初中文言文中的停顿与断句-最新文档
例说初中⽂⾔⽂中的停顿与断句-最新⽂档例说初中⽂⾔⽂中的停顿与断句⽂⾔⽂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古代⽂化的传承载体,是现代汉语的活⽔源头,因此,学好⽂⾔⽂有着⼗分重要的意义。
能借助注释和⼯具书阅读浅易⽂⾔⽂,并理解其基本内容,是初中语⽂新课标阅读⽬标要求之⼀,⽽要达到这个⽬标,掌握⽂⾔⽂句中停顿和断句的基本⽅法尤为重要。
下⾯笔者就初中⽂⾔⽂句字停顿和断句的⼀些技法谈谈个⼈理解。
⼀、从句⼦语法结构出发应掌握的七点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先帝/不以⾂卑鄙(《出师表》)。
主语是“先帝(刘备)”,谓语部分是“不以⾂(诸葛亮)卑鄙”,所以这句应在“先帝”后停顿。
2.谓语中⼼词和宾语之间,亦即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恐/前后受其敌(《狼》)。
“(屠户)前后受其敌”是动词“恐”的宾语,所以这句要在“恐”后停顿。
3.介宾短语后置亦即介宾短语作动词补语的⽂⾔句式,朗读时在此前⾯应停顿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乎东西”、“乎南北”分别是“叫嚣”、“隳突”的后置介宾短语,所以要分别在“乎东西”、“乎南北”前⾯停顿。
4.提⾄主语前⾯的状语,应在状语后稍加停顿如,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状语“今”提到主语“天下”之前,所以要在“今”后⾯停顿。
名词作状语时,⼀般在该名词前停顿,且将状语与中⼼词要连读。
如其⼀/⽝坐/于前(《狼》)。
“其⼀”是指其中的⼀只狼,作句⼦的主语,“其⼀”和“⽝”之间应作停顿;“⽝”在句中作“坐”的状语,译为“像狗⼀样”,“⽝”和“坐”要连读。
除了名词做状语外,⼀般情况状语与中⼼词之间要停顿。
如永之⼈/争/奔⾛焉(《捕蛇者说》)。
“争”是“奔⾛”的状语,“争”后应稍加停顿。
5.句⼦成分省略处前⾯要停顿如,便要/(渔⼈)还家,余⼈各复延/(渔⼈)⾄其家(《桃花源记》)。
省略部分前要停顿。
6.定语修饰语和中⼼词构成的偏正短语之间不能停顿如,⼭⾏/六七⾥(《醉翁亭记》)。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一、断句的重要性1.1 断句的定义断句是指将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按照意思的停顿和逻辑关系进行分割的过程。
正确的断句可以使文言文更加易读易理解。
1.2 断句的作用正确的断句可以避免歧义,使文言文的语义更加清晰明确。
断句可以使语句的结构更加清晰,使读者更容易掌握文言文的整体结构和篇章的逻辑关系。
二、断句的方法和标准2.1 断句的方法在进行断句时,应该根据句子的结构和语义关系来进行分割。
一般来说,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断句:1. 根据主谓关系进行断句。
主语和谓语之间是一个句子的基本要素,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断句。
2. 根据修饰关系进行断句。
修饰成分与被修饰成分之间存在一种从属关系,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断句。
3. 根据句子结构进行断句。
句子在结构上的分割也是进行断句的依据之一。
在进行断句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标准:1. 意群的标准。
一个句子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意群,意群之间应该通过逗号或者其他标点符号进行分割。
2. 句子成分的标准。
句子成分应该保持完整,不能将一个成分进行分割。
3. 短语和成分的标准。
短语和成分之间可以根据语义关系进行断句。
三、断句的注意事项3.1 注意使用标点符号在进行断句时,应该注意使用逗号、句号等标点符号,使句子的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3.2 注意修饰关系的断句在进行断句时,应该注意修饰关系的存在,将修饰成分和被修饰成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断句,避免将修饰成分分割开来。
3.3 注意意群的断句在进行断句时,应该注意意群的存在,将一个句子分割成一个个意群,使句子的意义更加明确。
以下是几个断句的例子:4.1 主谓关系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朗读停顿资料汇集1.中考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关于读,过去认为很难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查,现在在还没有条件推广口试的时候,读的这几项内容在近几年的笔试中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这方面的考试有加大的趋向。
在笔者收集的这50多份中考试卷中,有1/6 的试卷都有这方面的考题,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卷,这方面的内容占1/5,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
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等,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
如:例一、(云南省2005年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B、王之蔽/甚矣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
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
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
再如:例二、(济南2005年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
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
如:例三、(常德市2005年中考题).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A.蜀之鄙/有二僧B.子/何恃而往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
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
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C句一样,(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四、(福州市2005年中考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二)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
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三)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四)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例五、(重庆北碚2004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 )(2分)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
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两项就错了。
“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例六、(邵阳市2005年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2分)A. 先天下之忧/而忧B.然则/何时而乐耶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
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例七、(厦门市2005年中考题)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这里A项意思是“到了日中”,“日中”是中午的意思,不能分开;B项不是“子骂父”而是“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应在“子”后停顿才对;C项“下车”与“拉他”两个动作间的停顿,对了;D项是老朋友到日暮还没有来,“至暮”不能分开来,这项为错。
例八、(重庆2005年中考题)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五)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例九、(福州2005年课改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l)虽千里不敢易也(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里(1)项的意思是为了突出强调“即使千里”这么大的地方也不敢换,何况才五百里,所以应在“千里”后停顿才对;(2)项意思是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秦王为了威吓唐雎,用“天子之怒”来直接吓唬,那种气势、那种语气可想而知。
所以在“公”后停顿一下,“闻”后停顿一下,才能突出强调秦王那种骄横。
例十、(山西2005课改题).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余幼时/即嗜学B.益慕圣贤/之道C.无/鲜肥滋味之享D.烨然/若神人这里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同学们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多分析、多思考、多总结,就会找出规律来,自然形成自己对文言文的语感,读准文言文内容,在考试中也不难对付这类的考题。
———发表于云南教育报刊社的《学生新报》2005年11月26日2.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正确停顿是朗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的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子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内部各种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因此,朗读时要确切理解文章,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与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次要成分。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若”、“若夫”、“至于”、“盖”、“故”、“惟”、“且夫”……朗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注意分开读。
如“今齐地/方千里;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吾从/而师之。
“地方”、“可以”、“从而”,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恰巧是一个复音词,词义发生了变化,要分开来读。
(三)“也”用在句中提示停顿,朗读时应停顿,不能误为副词。
如,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四)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词”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五)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如,“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犬坐”应连读,若分开,就错将状语当作了主语,改变了句意。
正确停顿是,“其一/犬坐/于前”。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的成分,不要把成分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如,晋/·军军/函陵,秦/·军军/汜南(晋军军于函陵,秦军军于汜南),加点字省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如,“望晚日照城廓”,句中“望晚”是“向晚”之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廓”,就成了动宾结构。
又如,“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再如,“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就会导致朗读停顿的错误。
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稽”是群名,“山阴”是县名。
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县名,“萧君圭”是人物,“君玉”是其字。
(摘自《语文报》作者: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郑秋寒)3.如何读好文言句子的停顿不少初中生不喜欢学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单调,学习不得要领。
事实上,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学习语言要下苦功,要讲究积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
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
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读音(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
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二)通假异读。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 shāng.(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
停顿(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
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