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著国语文法》析句法研究述评
10-04关于句式问题(载于《语文研究》2010)
关于句式问题①——庆祝《语文研究》创刊30周年范晓提要:本文总结了我国句式研究的历史,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不足。
指出学界对“句式”含义存在着不同观点: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句式观。
文章把句式定义为由一定语法形式显示的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句子的结构格式,具体可表述为:由词类序列、特定词(或特征字)、固定格式、语调等形式显示的包含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并具有语用功能的句子结构格式。
同时论述了句式的特点以及句式跟句型、句模、句类的联系和区别,对句式的描写和命名作了概述,指出描写和命名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文章最后还就特定句式的研究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句式句型句模句类结构格式(构式)句式意义(句式义)句式研究是语法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这是因为,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而任何句子都是按照特定的句式构造的;因此,语法学的发展跟句式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对句式进行专题的理论研究并把汉语语法里的各种句式研究好,不仅有理论意义,能丰富语法学理论,而且有重大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汉语语法体系,有利于汉语语法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对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自动翻译等应用研究有所裨益。
句式研究是个大课题,由于篇幅有限,本文着重谈三个问题:一是汉语句式研究概况,二是句式的含义问题,三是句式的描写和命名问题。
1.汉语句式研究的概况研究汉语句式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1950年以前)“句式”这个术语不知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笔者发现陈望道《〈标准国语文法〉和疑问句式》(1921)提到“句式”,并在文中讨论了几种“表示疑问”的句式;《修辞学发凡》(1932)也提到过句式:“变化句式是杂用各种句式,例如肯定句和否定句、直陈句和询问句、感叹句之类”;《从分歧到统一》(1939)提到:“凡是用内动词或外动词的句子,可以有叙述、描记等多种句式。
” 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虽未用“句式”这个术语,但在分析实体词在句子中的“位”时提到了句子的“式”,实质上涉及句式。
语法分析的五个本位观
语法分析的五个本位观评析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本位观“本位”的意义提出“本位”的学者们的出发点主要是:以语法中的某一单位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该基础单位的研究来解释其它各级语法单位。
其它各级语法单位的解释都建立在对基础单位研究的理论基础上。
作为基础研究的单位就取得了研究“本体”的地位。
作为“本体”的研究对象,在理论上要求应该尽可能地与其他研究对象保持内部结构的一致性,或者该基础单位的某一属性或功能可以和其它语法单位保持一致,使得其它语法单位能够通过对该基础单位的解释而得到本质上的解释。
在现代汉语语法学史上,比较有影响的几种本位观及明确提出研究本位理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1)马建忠的“词本位”;2)黎锦熙的“句本位”;3)朱德熙的“词组本位”;4)徐通锵的“字本位”;5)邢福义的“小句本位”。
1.马建忠的“词本位”马建忠是中国历史上建立严格意义上的汉语语法理论的第一人。
其《马氏文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开创中国语法学理论的意义。
但是,《马氏文通》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模仿西方传统语法的理论模式建立起来的。
这一理论系统的基本特征便是词本位。
《马氏文通》并没有声明它的语法本位观念,说它是“词类定位”,乃后人对其语法体系的一种认识。
词本位的观念在西方语言学研究中产生,是相当自然的结果。
拉丁语的基本特征便是,词在形态上有严格的标记或变化标记。
首先所有的词类都可以根据是否有形态变化分为两类,有形态变化的是实词,没有形态变化的是虚词;再在有形态变化的词类中将能够变格的分为一类,将能够变位的分为一类,既能变格又能变位分为一种。
在能够变格的词类中,又可以根据其句法功能,分为名词和形容词。
所有的这些有形态变化的词都有特定的句法功能,它们的句法功能就是通过它自身的形态变化来实现的。
因此,在这些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的语言中,只要了解词的形态变化规则,也就能了解它们的句法功能。
所以,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中,“词法”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现代汉语使字句研究述评
现代汉语“使"字句研究述评魏会平霍纪超(河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河南洛阳471000)摘要:本文对现代汉语“使”字句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和评论.指出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使”的词性和“使”字句的句法结构分析上。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较大的分歧.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注意语义和语用分析,但这样的分析才刚刚起步,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索。
关键词:“使”字句“使”句法语义语用本文所说的“使”字句是指带有“使”字且表示致使意义的句式,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使”字句是现代汉语中表达致使意义的典型句式,使用频率很高。
但早期的研究者把它放在兼语句的一个小类里探讨,侧重于分析“使”的词性和“使”字句的句法结构,真正把“使”字句作为一个句式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献并不多。
以往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对“使”字句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评。
以便人们更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一、关于“使”的词性研究“使”字句.“使”的词性是不可回避的。
这个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看法:1.动词说黎锦熙(1924)认为“使”是“交涉人事类外动词”。
这里所说的“交涉人事类外动词”也就是语法学界通常说的典型的兼语式动词。
与黎锦熙观点类似的还有吕叔湘(1956)、胡裕树(1981)、黄伯荣(1991)等,他们把“使”和“叫、让、请、命令、派”等动词归入一类,认为这些动词大都含有使令、促成的意义,用以构成兼语式。
邢欣(1992)认为“使”是特殊的兼语动阋,她指出:“尽管‘使’在有些方面确实接近于介词。
如常常不单独作谓语、不能带形态助词‘着、了、过’等,但它与兼语式“经”,体现了“以经统纬”之意,以后的“正史”皆以此为本。
刘知几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论史家体例、判别是非,大抵皆以儒学为指归。
杜佑的《通典》,开创了史书的典章制,博采群经诸子,其考据之法,莫不与经学有关。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脱《春秋》以来传统准则,寄意于识古规今,“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其基本精神与经学是一致的。
现代汉语论述题(40道)
2、黄伯荣主编《现代汉语》教材里在讲到短语和句子时都强调“句调”或“语调”的作用,即“句调”或“语调”是句子与短语、词区分的标志,为什么?的确“句调”或“语调”是句子与短语、词区分的标志。
将语调做为句子的基本特征是将现代语言学思想引入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体现。
传统语法区别句子的公认标准是主语、谓语两个成分俱全、语义完整。
而五十年代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要把语调作为判断句子的一个基本标准。
之后朱德熙先生从理论进一步论述,说明语调是判断句子的最重要的标准。
他认为汉语语法的一大特点是汉语词、短语、句子的结构是基本一致的,汉语的短语和句子之间是一种实现关系,而印欧语中短语和句子之间是一种组合关系。
汉语中短语和句子的实现关系的手段是语调,一个短语加上语调就是句子,一个句子去掉语调就是短语。
这正是汉语语法的特点所决定的。
我有一篇文章《汉语语法学句子观的发展》(《延安大学学报》94年4期)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可以参阅。
3、请问不能构成“把”字句、“被”字句的动词有哪些?不能作谓语中心构成“把”字句、“被”字句的动词有:A、不及物动词。
B、表示判断、能愿、状态等非动作动词。
C、某些表示心理活动或感知的动词,如“知道”。
D、某些只能带处所宾语的趋向动词,如:走、到。
4、请问“词类划分标准有哪些?具体如何运用?”。
一般来说,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三个方面:(1)语法功能:词与词的组合能力A、词在句子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比如:名词充当主语、动词充当谓语等。
B、实词与另一实词的组合能力。
包括这一类能不能跟另一类组合,用什么方式组合,组合之后发生什么样的关系等。
比如:名词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不能受副词修饰,名词和动词组合,一般名词在前、动词在后,构成主谓关系,而动词在前、名词在后,构成动宾关系。
区别词和名词组合,只能区别词在前、名词在后,构成偏正关系。
C、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
包括虚词与什么实词结合,表示什么语法意义。
黎锦熙语法新评——纪念《新著国语文法》问世七十五年
黎锦熙语法新评——纪念《新著国语文法》问世七十五年程观林
【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3
【摘要】“五四”运动时期,“文学革命”与“国语统一”开始汇流,《新著国语文法》正是为了适应语文革新的需要而贡献于世。
黎氏看到了汉语“词的本身上(即字的形体上)”不同于西洋语言,他山治玉而着眼于汉语社会,因“以句法为本位”。
实践证明,黎氏语法符合汉语语法的自然规律和层次,用于学校最受欢迎,同时计算语言学专家也认为“最管用”。
【总页数】2页(P73-74)
【作者】程观林
【作者单位】黄山高专中文系安徽黄山 245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
【相关文献】
1.1924年的黎氏文法新探--纪念《新著国语文法》出版90周年* [J], 孙良明
2.《新著国语文法》对汉语语法教学的贡献——纪念《新著国语文法》发表六十周年 [J], 黎泽渝;
3.谈《马氏文通》到《新著国语文法》前中国的语法研究(下)——纪念劭西师《新著国语文法》出版九十年 [J], 孙良明;
4.谈《马氏文通》到《新著国语文法》前中国的语法研究(下)--纪念劭西师《新
著国语文法》出版九十年 [J], 孙良明
5.谈《马氏文通》到《新著国语文法》前中国的语法研究(上)--纪念劭西师《新著国语文法》出版九十年 [J], 孙良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现代汉语句子及其句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52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一)句子句子是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法单位,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
在现代汉语里对句子的研究一直很多。
赵元任(1968)、王力(1985)、汤廷池(1972,1977)和邓守信(1974)都给汉语句子下过定义。
赵元任先生认为:“一个句子是两头被停顿限定的一段话语。
这种停顿应理解为说话的人有意做出的。
”这是从句子的语音特征定义句子。
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中给句子下的定义是:“凡完整而独立的语言单位,叫作句子。
”赵元任与王力两位先生的定义都不是严格意义的语法定义。
汤廷池、邓守信等汉语学家接受乔姆斯基关于句子的假设,把汉语句子定义为:S→NP+VP,外加一系列重写规则和转换规则。
汤廷池和邓守信等转换生成语法学家所建立的模型则不能解释所谓的双名词结构(曹逢甫,2005)。
范晓(1993,2005)提出和界定了抽象句、具体句(语境句和孤立句)等术语,并认为句子由“句干+语气”组成,是句型、句模、句类的结合体(曹逢甫,2015)。
目前句子的本体研究大都是建立在动词中心说的基础上的,对零句、名谓句和流水句等有待更进一步的系统描写和解释,以完全解决句子的界定问题。
(二)句式1.广义的句式观陈望道(1932)把从句类角度划分出来的疑问句称为疑问句式。
张志公(1959)认为施动者作主语,放在动词前头,受动者作宾语放在动词后头,是一般的句式。
此外,他还提到“主动被动句式”“肯定否定句式”“相近的意思不同的语气的句式”。
吕叔湘(1979)按结构把句子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种,主谓句也可以包括名词谓语句等,并且有“是”字的句子可以包括在主谓句内也可以不包括。
非主谓句可以包括无主句、存现句和名词句。
此外,他认为“把”字句、“被”字句等是动词谓语句里的特殊句关于现代汉语句子及其句式教学的几点思考基金项目:该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名谓句构件的功能研究”[项目编号:16YBA288]阶段性成果。
从中文信息处理角度看《新著国语文法》
国第一部 具 有 自 己独 特 体 系 的 描 写 白话 文 语 法 的著 维 共 同的抽 象 化 规 律 , 把 汉 语 语 法 特 点 看 成 “ 异 而 偶 作 。它不 仅是 一部 科 学语 法 , 是一 部 处 处 为教 学 着 的习惯 ” 也 。黎 先生 的普遍 语 法 观 念在 语 言 间 的转 换 和 想 的教学 语法 范 作 。 黎 先 生 在 此 书 中 最早 提 出句 本 中间语 言 的可 行 性 方 面均 可 为 机 器 翻译 提 出 原则 性
断发展 的 。但 我 国的语法 研 究往 往 “ 忽视 语 法研 究 的 “ 析句 辨词 的 讲 法 有些 同 于英 文 , 只要 逻 辑 上讲 得 这 实用 意义 ” “ 理论 而谈 理 论 的现 象 , ,为 在我 们 的工 作 通 , 律上看 得 准 , 怎 么知 道 不 是 英 文 的析 句 辨词 规 又 中是相 当显著 的 。 [ ] 然语 言学 家们 设 计 了许 多语 有 些 同于我们 呢? 过 分 地 避 免 西 洋 语 法 上 相 同 的讲 ” 1虽
家黎锦熙 是 众 多 语 言 学 家 中较 注 重 语 法 研 究 实 用 性 国大众 在使 用 本 国语 言 时看 不 到人 类 思 维 共 同 的抽
的一位 。其 《 著 国语文 法》( 面 简 称 《 法 》 是 我 象 化 的规律 ” 2 他 把 语 法 上 的 共 性 看 成 是 人 类 思 新 下 文 ) 。[ ]
北京师范大学 200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科目代码:437以上专业所有方向考试科目:汉语言文字学一、指出下列词的词性(兼类的分别标出):(5分)(1)擅长2)许多(3)侥幸(4)辩证(5)进而二、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词组:(6分)(1)有的可以用前面三项来解释(2)对于这样一个竞争对手的出现三、用成分分析法分析下列句子:(6分)(1)镇海随手把头上的大草帽摘下递给了媳妇。
(2)缝好那一天,我争着让姥姥打发我送去的。
四、用夹线法分析下列复句:(6分)(1)我们很多人没有很好的学习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2)一篇好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方法,这样,就不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所能济事。
五、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6分) ,/‘(1)在火车上,我始终被林务局江科长的几句话兴奋着,不能平静。
(2)至于戏曲舞台上那更是丰富多彩,既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现代剧目,更创作了不少表现历史题材的作品和整理出不少杰出的传统剧目。
六、具体分析下列语言片断中所使用的修辞格:(6分)(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 一处不服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刘鹗:《明湖居听书》)(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朱自清:《荷塘月色》)七、名词术语解释:(5分)(1) 传统语法(2)《新著国语文法》(3)兼语句(4)唐钺(5)夸张八、谈谈语法修辞的区别和联系:(10分)九、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4分,共20分;)1、分化字2、本义3、反切4、古无舌上5、集解十、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l、举例说明隶变对汉字构形进行调整的方法。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155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杨杏红 王 娟摘 要:本文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在日本译介的基本情况,梳理了不同时期在译介的过程中采用的不同方式,分析了从简单的翻译到以此书建立语法理论体系的深入态势。
本文还较详细地分析了《新著国语文法》在日本传播的原因,认为它既满足了当时日本汉语教学实用性的需求,也符合日本汉语语法研究学术性的要求,同时跟该书的编撰特点和特殊地位也有关。
文章认为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应该关注到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域外的影响,这也是语法学史研究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日本 传播中图分类号:H195.4 doi: 10.19326/ki.2095-9257.2021.02.021* 本文是2019年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文化交涉学视域下近代中日汉语语法学理论的互动研究”(项目号:FJ2019B154)的部分研究成果,也是2018年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松下大三郎与近现代中日语法体系形成关系之研究”(项目号:FJ2018B161)的部分研究成果。
正文及注释中的日本人名、书名、引文等,直接用中译名(文)。
(1) 黎泽渝:《前言》,载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前言第1页。
(2)《初级中国语》月刊杂志1932年(昭和七年)9月第一卷第9号创刊,由东京外语学院出版部出版,主要目的是为了汉语教育和学习,宫越健太郎是该杂志的主将。
1933年1月第二卷第1号该杂志更名为《中国语》,依旧以月刊的形式发刊,一直持续到1939年,共8卷。
该杂志是日本在1945年之前发行时间较长的一本汉语教学杂志。
黎锦熙先生(1890—1978)是我国著名的汉语语法学家,他的代表著作《新著国语文法》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被称为“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的奠基之作”(1)。
1932年《新著国语文法》首次被介绍到日本,在之后的十多年间,出现四个不同的日语译本,相关研究论文几十篇,受其语法思想影响,日本国内也出版了大量的汉语语法教材和著作,该书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汉语语法教学和研究的必读书目。
关于现代汉语的论文现代汉语的论文
关于现代汉语的论文现代汉语的论文现代汉语语法艺术研究综述摘要:近两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出现的形式学派、功能学派和认知学派的语言理论在国内语法界得到了广发的赞同,逐渐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走向成熟的阶段。
笔者通过自己多年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经验,概括地论述了现今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语法观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兴起,主要是由于上个世纪初白话文在教育界的不断普及,并且白话文逐渐成为通用语言。
八十多年过去了,现代汉语语法学者们仍然在不断的努力探索着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通过借鉴国外的语法理论和依据,来推动语言研究的进程。
从而使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视野广阔,研究理论新颖、研究成果逐渐增多,研究方法呈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1现代汉语语法的样式在现代汉语中,语法一般是按照句子的成分来安排顺序(主语、谓语、宾语),并且规定名词后面是定语,动词、形容词在状语后面,补语则在谓语的后面。
在书面语言中,定语的标志是“的”,而状语的标志是“地”,补语的标志是“得”,他们三个都在定、状、补得后面,在口语上三个字的发音没区别。
在现代汉语中,补语与其他语言都不同,它主要是通过对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甚至对句子的主语,宾语等作出进一步的描述,起到核心表述的作用。
这一表现形式被语言学者归纳为现代汉语的“时序性原则”从而解释谓词性定语、谓词性状语、连谓句中谓词的排列顺序。
2语法范畴的研究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学者们一直关注着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要确立语法范畴就必须对“词类”进行不断的探究。
在五十年代时,研究汉语语法的学者们对词类的区分问题进行了讨论,都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有持意义标准的、持形态标准的、持广义形态标准的以及持功能标准的,但最终以“结构关系”作为主流的认识。
吕叔湘明确提出“结构关系指一个词的全面的、可能有的结构关系, 不是指它进入句子以后实现出来的一种结构关系”,这使随后所产生的“分布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汉语练习修改版600题
现代汉语练习修改版600题1从语法学史上看,《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为代表的体系是以________为中心的语法体系。
A.句本位 ;B.词本位 ;C.短语本位 ;D.句段本位;2从语法学史上看,《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应是以______为中心的语法体系。
A.词本位 ;B.短语本位 ;C.句本位 ;D.句段本位;3语法学分词法、句法两部分。
词法研究词的____规律,词的____;句法研究____、____的组织规律。
4汉语中常用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此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语法学一般来说,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部分,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弄清______和______之间的对应关系。
6____的____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专著。
7语法不是说明具体的词、短语和句子的含义,而是说明存在于具体的词、短语和句子中的____和_____。
8句子是语言____单位,是“成品”,短语和词是语言____单位,是“材料”。
9语法学按其研究目的可分为科学语法和规范语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吕叔湘、朱德熙在50年代初合著的《______》就该是一部______语法书。
10句子是能够表达______并且有______的语言单位。
11_____的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专著。
12建国后,汉语语法学进入了普及和提高的历史时期,先后出现了大量的语法著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汉语语法常识》、《语法修辞讲话》、《文法简论》等,它们的作者分别是____、吕叔湘和朱德熙、_______。
13语法是语言中_____、_____、句子等语句单位的组织规律。
14语法具有_____、稳固性、______、系统性等四种性质。
15语法学分哪两部分?它们各研究些什么?16词法研究词的结构规律、词的语法特征和类别等。
17句法研究短语、句子的组织规律和类型。
18什么是语法?“语法”的含义是单一的吗?19汉语语法学由《马氏文通》的“词本位”体系,演变到《新著国语文法》的“______”体系,再发展到当前的“______”为主的体系,正是向汉语特点回归的体现。
《新着国语文法》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
主要是 针 对 《 氏 文 通 》 《 著 》 一 些 著 作 的。 马 和 新 等
在这次 讨 论 中 , 都 认 为 《 著 》 模 仿 西 洋 语 法 大 新 是 的 , 为它不 符 合汉 语 的实 际 。陈 望 道 先 生在 谈 及 认 这 些著 作 时说 : 其 研 究 方 法 不 过 是 用 外 国的 筛 子 “ 把 中国的语 言的 事 实筛 了一遍 , 拿筛 过 的 事实 组 再 织起来 , 看起 来清 楚 , 不解决 问题 。 2 却 ”【 2 J 在对 其批 判 的同 时 , 望道先 生也 肯定 了它 的价值 , 也 承认 陈 他
《 新著国语文法》 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
陈金 香
( 蒙古 师 范 大 学 国际 交 流 学 院 , 内 内蒙 古 呼 和 浩 特 0 0 2 ) 10 2
[ 要】 黎锦熙先生在 12 年出版的《 摘 94 新著 国 语文法》 是一部描写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
作 , 一 部 借 鉴 西 方 传 统 语 法 并 充 分 结 合 汉 语 实 际 的著 作 。 自 2 是 0世 纪 5 O年 代 以 来 , 部 著 作 一 再 受 到 批 判 。 现 这
在 看来 , 过去对《 新著 国语文法》 的某些批判是 不公 正的 。 因此 , 们有必要 对这部 著作进行 实事求是、 我 公正公 允的
再 认 识 和 再 评 价 。《 著 国语 文 法> “ 新 的 句本 位 ” 法从 现 代 汉 语 的 事 实 出发 , 出 了一 系 列 有 价 值 的理 论 和 原 则 。 语 提
词组本位 朱德熙
四、评价
优点
具有科学性与简明性。 第一,以词组为基点描写句法,词 组的结构和功能讲清楚了,句子的 结构基本上也就清楚了。 第二,词组的结构与功能不变。 第三,分析句子的结构的时候,层 次关系和结构关系都明确且清楚。
不足
不是所有的词组都能独立成句;不是 所有的句子都可以还原为词组,光描 写词组的结构还不能穷尽全部句子, 有的句子只能从句子的平面上去描写。 如易位句,“他走了,就”。
②“去北极探险吧!” “去北极探险很有趣。” 具体的句子或句子的组成部分
二、“词组本位”的基本内容
(3)没有句子成分的地位 输由入于模所板有标题的句子都被看成是由抽象的词组形成,因此所谓句子成分实际上只 不过是词组的成分。这个体系中,没有句子成分的概念。
“开飞机很容易”这个句子包含三个词组:(1)述宾词组“开飞机”,(2)偏 正词组“很容易”,(3)主谓词组“开飞机很容易”。
“词组本位”语法观
目录
CONTENT
01 对“句本位”的否定 02 “词组本位”的基本内容 03 “词组本位”体系的构建 04 评价
一、对“句本位”的否定
“句本位”基本观点(1924年,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 以句子为基点进行句法分析,把一切句法分析都附丽在句子的模型上进行。 具输体入地模说板标,题就是把各种句法成分都纳入到“主语—为基本的词组形式就是“主谓词 组” ,在主谓词组的层面上 ,可以解释各种主谓 句。
句子的其它各个部分也都可以通过“偏正结构”、“动宾结构”等词组得到解释。
• 合成词:词组的结构规则也可以用来解释合成词的内部结构 。后 人在此基础上曾经有过 不少研究 ,在合成词的平面上对各种合成词的内部结构作出了类似词组结构的解释。
THANKS
《新著国语文法》
第二章 词类的区分和定义 A. 实体词 (1)名词 是事物的名称,用来表示观念中的实体 的。例如:桥 太阳 (2)代名词 是代替名词的。 B. 述说词 (3)动词 是用来叙述事物之动作或变化的。例如: 工人“造”桥。太阳“出来”了。 此外附属于动词的,有一种同动词,是用来说明事物 是什么,或说明事物之种类、性质、形态的。它必须把作 为说明的词系在它的后面。例如: 这桥‚是‛铁的。太阳‚似‛火。 “是”“似”两词,虽不是叙述桥和太阳的动作,但 一个是用来判定桥的种类,一个是用来推较太阳的性质; 重在说明主语,和叙述主语动作的动词有同一的功用,所 以叫做同动词。又凡形容词直接用作述说词,就叫形述。 例如: 这桥很‚长‛。太阳‚光明‛了。
4
C. 区别词 (4)形容词 是用来区别事物之形态、 性质、数量、地位的,所以必附加于名词 之上。例如: ‚一座‛‚长‛桥 ‚那个‛‚温和的‛太阳 (5)副词 是就事物的动作、形态、 性质等,再加以区别或限制的;所以必附 加于动词、形容词或旁的副词等。例如: 工人‚赶‛‘造’‚很‛‘长’的铁桥。
5
7
主要的成分:(1)主语(2)述语(即谓语) 连带的成分:(3)宾语(4)补足语(主要即表语) 附加的成分: (5)形容词性的附加语(简称形附,也称定语) (6)副词性的附加语(简称副附,也称状语,后附 于 述说词的也称补语)
2
六、词类与句法的关系 国语的词类,在汉字上没有形态的区别,在 词义的性质和复合词的形态上虽有主要的区别, 还须看它在语句中的位次、职务,才易于确认这 一个词是属于何种词类。分别说来: (1)国语的词类,词形上既没有严格的分业, 就得多从句法成分上辨别出它的用法来。 (2)一个词的词类变更,既不像西文都有词 身或词尾的变化,更没有从词形上定些阴阳性和 第几身等等的麻烦,所以词类本身上并无繁重的 规律。 (3)句法的成分,于公认的逻辑的正式组织 外,很多变式,并且多是国语所特有而根本不能 还原的;如主要成分的省略、位置的颠倒,以及 职位的兼摄等。
《新著国语文法》析句方法述评
立 和巩 固 了白话 文的地 位 。 2 《 法》 破 了《 氏文 ()文 打 马 通 》 词 本位 ” 的“ 的语 法 体 系 , 突破 了 以虚词 为 中心 也 的 传 统 。 立 了较 符 合 汉语 特 点 的 “ 本 位 ” 法 体 建 句 语 系, 特别是 创 建 了一 套 分析句 子成 分 的方 法—— 中心 词分 析法 ( 图解 法 ) 这 是汉 语传 统语 法 的一个 重要 进 。 展 。 ( ) 文法 》 3《 在模 仿套 用英 语语 法体 系框 架 的格 局
法 和句法 的 全部认 识 和分析 之 中 . 句本 位 思想 贯穿 于
《 新著 国语 文法 》 的研 究却 是非 常少 的 。 了语法 学史 除
方 面的专 著 , 它研 究 性 的论 文 都 是 极 少 的 . 查 阅 其 仅 到2 0多篇 , 这和 《 著 国语 文法 》 贡献 和 地位 来 比 新 的
实 在是 太不 相称 了 。
《 法》 文 的始终 。
句本 位 的思想 首先 体现 在词 类 的划分 上 。 黎先 生 认 为 词类 的划 分 “ 些要 由词 类在 句 中 的功 用决 定 。 有 ”
“ 凡词 , 句辨 品 , 句无 品 。” 依 离 黎先 生 的意思 是 说 , 汉 语 缺乏 像 西方屈 折语 那样 的外部形 态 , 以无法 根据 所 词形来 区别类别 , 须根 据词 在句 中所 表现 出来 的句 必 法 功 能进行 判 断 。这 就是 他 著名 的区分 词类 的原 则 ,
《 新著 国语文法》 析句 方法述评
侯 娟
摘要: 以黎锦 熙 的《 著 国语 文 法 》 其 开 创 的 句 本位 语 法体 系 中 的析 句方 法 ( 新 及 中心 词 分 析 法) 为研 究对 象 , 简介 《 著 国 新
汉语动趋式句法语义研究述评
关键词 : 动趋式 ; 性质与范 围; 类别 与意义; 句法语义 ; 语义演变
中图分类号 : H 1 4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0 2 3 8 ( 2 0 1 7 ) 0 2— 0 0 9 3— 0 8
周 红
( 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 学院, 上海 2 0 0 0 8 3 ) 摘要 : 动趋 式是具有 汉语特 色的表 达形式之一 , 本 文从性质 与范 围、 类别 与意义 、 句法语 义、 语义 演变等 四 个方面对其句 法语义研 究成果进行 了梳理和 9 5 - 纳 。前人研 究侧 重个 案, 缺乏严格的判定标准 , 导致 自上而下 的
一
、
引 言
历
“复 合 动 词 ” 或
“ 短 语 式 动
动趋 式是 “ 动 词 +趋 向动词 ” 构成 的结构 , 最
早 由 吕叔 湘 ( 1 9 8 0 ) 提 出¨ 。动 趋 式 语 义 类 型 丰
词” E 2 ] ( P I 1 0 - 1 1 3 ) [ 3 ] ( P 2 0 5 ) 、 “ 合成谓语 ” _ 5 、 “ 动 补 结
别、 动趋 式 的语义 特征 和句 法顺 序等 , 研 究转 向认 知语 义 框 架 , 注 重对 比分 析 ; 第 三 阶 段从 2 1世 纪 中期 至今 , 侧 重动 趋式 的词 汇化 和语 法化 、 对称 与 不对 称性 、 语用 功 能特 征等 , 多 角度解 释语 义关 联
性 与 功能 分 工 。本 文 拟从 性 质 与 范 围 、 类 别 与 意
如马玉汴2005提出用意象图式理论观察趋向动词简单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表述运动图式与所处环境的关系来去表述运动图式与观察主体的关系复合趋向动词表述运动图式与环境观察主体二者的关系由此得出l8个原型趋向动词其它如起开不具有原型性起起去开来开去更是为了趋向动词系统的相对匀整而产生的
《新著国语文法》中的一些现代理论的显现
前 辈和 专家 们对《 新著 》 进行 了深 入 的研 点 , 于 它 的不 足 的地方 , 《 有 对 应 该予 以指 出 。但 是在 看 到它 的不 足 的 同时 , 应 更 该 注重 它 的开 创性 的历 史 意 义 , 惜 它 的 系统 性 和 珍
2010年7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12010第39卷第4期journalof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voli39no4新著国语文法中的一些现代理论的显现陈金香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一部开创之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大纲 》 。但 这 些著 作 的 学 术 影 响都 不 大 , 等 因此《 新
著 》 真 正 成 为 “ 国 第 一 部 现 代 汉 语 语 法 专 就 我 著” ]一 r。 弛。 从《 新著 》 出版 到 现在 , 间对 它 的 研究 和 评 论 其
一
取得 了显著 成 果 。事 实 证 明 , 我们 目前 的语 法研 究
21 0 0年 7月 第 3 9卷 第 4 期
内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学社 会科 学 版 ) 哲
J1 00 u.2 1
Vo I 9 No 4 l3 .
J u n l fIn rM o g l r l nv riy ( i s p y & S ca ce c ) o r a n e n oi No ma iest Phl o h o a U o o ilS in e
《新著国语文法》语法体系简介及观点
《新著国语文法》语法体系简介及评价一词类的划分:(一)划分的依据及原因:1依据: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功能,把词归为五大类。
2原因:汉语与印欧语系不同,印欧语系富有形态变化。
因此黎锦熙认为汉语语法分析重点在句,必须“依句辨品”。
(二)词的分类:1实体词:名词、代名词;2述说词:动词(同动词);3区别词:介词、副词;4关系词:介词、连词;5情态词:助词、叹词。
(三)此种词类划分的优点及局限:1优点:这种词类划分法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因为黎锦熙企图用句法来控制词类,这是对汉语“特质”的一种探索,所以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以至于在今天,它也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如在今天我们区分词类时,也以词在句中经常充当某种句子成分为划分依据之一。
2局限:(1)在词类划分中,实际上它所根据的是“意义”,而不全是“依句辨品”。
(2)《新著》分出词的类别为“九品五类”,但又说“词无定类,依句辨品”,这是自相矛盾的。
(3)从所划分的“九品五类”来看,述说词只有动词和同动词,也就是作谓语的只有这两类,那么作谓语的形容词则被称为“同动词”,这种提法是比照英语语法的,没有注意到汉语形容词也可以作谓语的特点。
(4)《新著》把方位词归入副词,表性状的状语也归入副词,使副词较为庞大,另外,它吧数量词归入形容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也归入形容词,使形容词的范围也很宽。
这些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处于初级阶段时所不可避免的。
二句法体系:(一)《新著》确立了短语的概念,即“两个以上的词联合起来,还没有成句的,叫做‘短语’,简称‘语’”。
(二)《新著》在句法上设立了句子的“六大成分”,即1表示完全思想的句子的主要成分有主语和述语;2连带成分有宾语和补足语;3附加成分有形容词的附加语和副词的附加语。
(三)《新著》在实体词设立“七位”,也就是根据名词、代名词在句中的位置吧它们分为七类,即“主位、呼位、宾位、副位、补位、同位。
”(四)《新著》把句子分成一般的句子“单句”和包含“子句”的“包孕复句”、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等立复句”和“主从复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旬本位 的 语法体 系
从 句本 位语 法 的性 质 看 《 文法 》 的析 句 法 , 它 是 一 部 句本位的语法著作。黎氏以国语为研究对象 , 基于对汉语 本质 的认 识 , 首创 以句 本 位为 中心 的完 整 体 系 。所 谓 “ 句 本位 ” 是 先把 句 子 成 分 分 为六 大类 ( 即主、 谓、 宾、 定、 状、 补) , 以词在 句 中的句法 功能 为标准 划分 词类 , 然后 又从 这 六大成分引 出实体词 的七个“ 位” , 并依此 分析单句 、 省 略、 倒装 、 复句 , 以至句 群 段 落篇 章 , 这 就是 一 种 以 句子 控
制词 类 、 七位 、 词序 , 甚至 控制 复句 的理论 框架 。正 如作 者 自己所说 : “ ‘ 句 本位 ’ 的文 法 , 退而‘ 分析 ’ , 便 是词 类底 பைடு நூலகம் 目, 进而‘ 综合 ’ , 便 成段 落篇 章 底 大观 。 ” 这 一思 想 不仅 表
现在对汉语词类的划分上 , 也集中表现在对句子结构的分 析 上 。句 本位语 法把 句 子分 成 几大 成 分后 , “ 再 依 句 中各 成 分彼此 相关 的位 置 , 去 说 明各 种 式 样 不 同 的句 子 , 这 就 是讲‘ 句法 ’ 或‘ 句式 ’ 。 ” 《 文法 》 划 分 的六 大成 分 中主要成 分 两种 , 连 带成分 两种 , 附加成分 两种 , 如下: ①主语 ②述语( 主要的成分 ) ③宾语 ④补足语( 连带的成分) ⑤形容的附加语 ⑥副词的附加语( 附加的成分) 关于“ 句本位 ” 文法 的好处 , 作者在《 文法》 中指出: “ 若 从 句子底 研究人 手 , 则不 但灵 敏 的词 类知识 、 正确 的词 类 用法 可 以得 到 , 而且 : ( 一) 可 以发 现一 种语 言底 普遍 规
《 新著国语文法》 ( 以下简称《 文法》 ) 是黎锦熙先生所
编著的一部 杰作 , 是 黎先 生 在教 学 的基 础上 总结 出来 并 为 教 学服务而 写出来 的 , 是我 国第 一部 现 代汉语 语 法 理论 专 著, 它第一次比较全面、 系统、 完整地 阐述了白话文的内在 结构规律 , 奠定了白话文语法的理论基础和体系格局。《 文 法》 在汉语语法史上乃至整个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 占有极 其 重要 的地 位 。正如龚 千炎先生所说 : “ 它的最大 贡献在 于 帮助确 立和巩 固了白话 文的 地位 , 创建 了宏 大 的 ‘ 句 本位 ’ 的语法 体系 , 建立 了一套 ‘ 中心词 分析 法 ’ 。 ” 它 的整个语 法 体系及 析句方法对 今天 的语 法研 究 和教 学仍 有 意义 , 但 它 也有许 多不妥之处 。本文拟对这 一语 法名 著 中的析句 方法 及其相关问题做一具体剖析 , 以辩证地学习这本论著。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7—1 5
则; 因为 句子就 是语 言 底单 位 , 如 果谙 悉 其 各 部分 底 主 从 的关 系 、 彼此 的衔接 、 确 当 的功能 , 好像 一个 老技 师把 他 的 机器 弄得 十分精 熟 , 那么 , 哪 一部分 发生 了障 碍 , 马 上就 可 以找 出其受 病之 点和 治疗 之 方 。( 二) 可 以作 学 习或 翻 译 他种 语言 的帮助 ; 因为思 想底规 律 , 并不 因 民族 而 区分 , 句 子底 ‘ 逻 辑 的分 析 ’ , 也 不 因语 言而别 异 , 所 以熟 悉 了 国语 底句 法 , 无 论学 习何 种外 国语 , 翻译 何种 外 国文 , 自然要 觉 得工作容易些。若单讲词类底分品和变形, 在西文已经是 国各 不 同 , 在 国语 更 是 没 大 关 系 的 了 。( 三) 可 以帮 助 心 能底 陶冶 ; 因为做 句子底 ‘ 逻辑 的分 析 ’ 工夫, 实 是 陶冶 心 能 的一 种 妙 法 , —— 从 思 想 底 ‘ 表象 ’ 即句子 , 去 研 究 思 想, 而 发现句 中 各 成 分 所 表示 的思 想 各 部 分是 怎样 适 宜 而合 理 的 , 这 便无 异 于研 习 一 种练 习 纯熟 以后 , 对 于别 的 功课 , 其 理解 底心 能 , 一定可 以渐 达于 明 了准 确的佳 境 。 ” 关于 句本位 语法 的性质 , 学术界 的看 法并 不一 致 。大 部分 学者认 为 句本位语 法是 传统语 法 体系 , 因而在 原则 和 方法上显示与结构主义语法体系的诸多分歧。他们认为 传统语法过分注重意义而忽视形式 , 划分词类凭意义, 分 析句 子凭 意义 , 偏 重意义 的必然 结果 是背离 了语法 学 的轨 道, 这 样既 不利 于教 学 , 也不 利 于 语 法研 究 的发展 。也 有 学 者认 为句本 位语 法 并 不符 合 汉 语 的特 点 和 实 际 。习晏 斌认 为 : “ 汉 语缺 乏形 态变化 , 词 与句 子成分 并不存 在对 应 关系, 句子是 由词 、 更 多 由词 组逐 层组 合而成 , 因而 我们 应 该致 力研 究汉语 词类 的特 点及其 用法 , 研 究汉 语句 子 的特 殊结构及其规则 , 而不应该模仿英语语法, 不应该用句子 成 分去控 制词类 , 控制 七位 , 控制 语序 , 甚 至去控 制复 句 。 ” 但从总体看, 句本位显然要比词本位进步, 因为它不 是 孤立 地静 止地看 问题 , 而 是 从 整体 中看 个体 , 从 动 态 中 看 语言 结构 , 正如 黎先 生 自己所 说 : “ 所 谓 句本 位 , 实 际上 是 一种科 学体 系上 的教学 名称— —就 是说 , 讲 词类 要 在句 子中讲 , 这词类才能获得生命 , 才不是静止的标准, 才不是
第1 3卷
第 6期
漯 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 u ma l o f L u o h e Vo c a t i o na l T e c h n o l o g y Co l l e g e
V0 1 . 1 3 No . 6
No v e mb e r 2 01 4
2 0 1 4年 1 1月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7 8 6 4 . 2 0 1 4 . 0 6 . 0 4 9
《 新 著 国语 文 法》 析 句 法研 究述 评
杜 晓 萍
( 河南经 贸职业学院 , 河南 郑 州 4 5 1 1 9 1 )
争 ・ 争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 ・ 夺 ・ 夺 ・ . - 4 > - + -
摘
要: 《 新著 国语 文法》 是我 国第一部 现代 汉语语法理论 专著 , 在 汉语语 法史上乃 至整 个 中国语 言 学史上 占
有极 其重要 的地位 。本 文结合诸 多前辈关于这一语法名著 的学 习研 究拟有针 对性 地对本论 著 的析 句方 法做 一剖
析, 以辩证地 学习这本论著 。 关键 词 : 句本位 ; 中心词 分析 法 ; 图解 法 中图分类号 : H1 4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 7 8 6 4 ( 2 0 1 4 ) 0 6 - 0 1 0 9 - 0 2
争 ・ 夺 ・ 幸 ・ 夺 ・ 夺 ・ 夺 ・ 争 ・ 夺 ・ 夺 ・ ・ 争・ 牵 ・ 夺 ・ 夺 ・ , ・ 夺 ・ 夺 ・ 夺 ・ 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