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小镇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研究

针对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国外小城镇建设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国外学者对小城镇的研究,将特色小镇分为农村地区、城市周边区、城市近郊区三种,针对不同地区研究特色小镇功能定位问题。在发展模式研究方面,列举了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成功案例,总结其发展路径,提出特色小镇发展的四大要素:环境、产业、文化、制度。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

关键字:特色小镇;功能定位;发展模式

1 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全国各地特色小镇建设方兴未艾。特色小镇不仅仅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一个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特色小镇的“特色”丰富多样,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都可以成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然而,目前已经规划的部分特色小镇还未开始就已显颓势,而且定位不明、千镇一面。一些地区“填湖削山”的发展方式既破坏生态环境,也违背了特色小镇的设计初衷。特色小镇不是产业园区,也不是争取上级项目、扶持资金的载体,其规划发展应该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风俗习惯、产业特色等等,后期的管理、运营、维护也不可忽视。特色小镇是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中还需要关注小城镇的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因此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

2 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

特色小镇的概念由浙江省率先提出,目的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平台。小城镇作为乡村与城市之间过渡的载体,主要特征是资源优势明显、经济规模较大、地域特征突出。可以说,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有较大的相似之处。而对于小城镇的建设,国外小城镇转型较早且成功案例较多,对特色小城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小城镇受地理区位的影响,其功能不尽相同。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地区、城市周边地区、城市边缘区三个方面。Joel Garreau(1991)解释了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形成原因,以及与中心城市功能分配问题。Marco Vizzar(2011)以美国小城镇为例,探讨位于城市郊区地方的小城镇应该如何做好产业交接,促进城市化发展。Antonín Vaishar(2009)认为在人口从大城市向小城镇或乡村迁移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趋势下,具备工作、社会交往、政府行政服务等基础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以及相应的娱乐休闲功能的小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更大。Xavier Recasens,Oscar Alfranca(2016)针对郊区城镇和中心城市的关系,研究了一套完善的服務和管理机制以解决郊区城镇发展缺乏系统规划的问题。农业地区的特色小镇问题是当前小城镇研究的热点。Issa,Yousef(2012)通过对Zahedshahr小镇的案例研究发现,小城镇的基本作用是发

展农村经济和动员农业部门,其物理经济结构促进了农产品从农村向最终市场的转移。因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高效的通信网络,以及建立一个完善的物流体系,是带动周边地区农村经济和保证自身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Michela,Nicola(2013)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了位于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他认为地域文化是当代小城镇新的经济增长点,拥有丰厚文化遗产的地方可以努力营造特色的文化氛围,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归属感,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而不具备这一优势的小城镇,应当极参与到周边大城市举办的文化活动中去,同时增强自身与周边地区的区分度。

类比于国内外小城镇的功能,我国特色小镇的功能主要是产业培育功能、生态居住功能与旅游度假功能,这三大功能根据小镇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可以任意组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不同大,因此特色小镇在各省市、地方的功能界定和发展模式也不相同。如浙江广州的特色小镇建设侧重于建设、投资、利益,陕贵地区侧重于城镇化的提升,云南地区侧重于旅游功能的完善。一般来说,六大城市群地区因为经济水平较高、人口密度较大,特色小镇建设的功能定位更多要求产业功能、居住功能、旅游功能的有机结合,作为创新创业平台的作用突出。位于农业地区的小镇(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有特色产业做支撑,实现解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功能。城市近郊区的小镇,应从消费端和消费链条着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要素创新驱动。总的来说,特色小镇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

3 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研究

3.1 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的多种路径

3.1.1 区位优势:经济功能的空间选择

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等是一般小城镇都具有的宜居性特征,区位因素特色小镇的影响也很大,主要体现在了小镇的功能定位和产业类型的选择上。美国的巧克力糖果之乡“好时小镇”,其所在地哈里斯堡市横贯东西,货物运输到东西海岸的成本优势明显,是美国东西海岸货物贸易的中转站。同时,好时小镇畜牧业发达,可以为巧克力制造提供方便的制造原料。因此,吸引了国内很多糖果制造商,也孕育出本地的巧克力品牌。“萧山空港小镇”地处杭州空港经济区,连接萧山国际机场与杭州中心城区。当地政府利用这一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现已建成全球协同、绿色智能的空港小镇。

3.1.2 产业主导:经营运作后的品牌效应

产业特色是特色小镇的核心体现,摒弃“大而全”追求“小而精”是小镇产业定位的基本要求。特色小镇主导产业明确,一般以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或较高产品附加值的第三产业为主,且其他产业均与主题产业相关。如杭州的基金小镇,利用杭州财富资本高度集中的优势,以金融创新为主题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对小镇周边企业提供缴税、人社、办证各类行政服务。由此实现了信息共享,接轨上

海金融中心,吸引了国内外大量资金与人才,高端产业链初具规模。再如青岛啤酒花园小镇的发展,则是利用“青岛啤酒”这一现有的品牌价值,大大缩短了小镇的培育时间,将品牌价值转换为实际利润。3.1.3 文化催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地域文化是特色小镇“特”字的另一个体现,相对于产业更能成为小镇的名片,是中国小城镇经济新的增长点。地域文化包括地方的特色建筑、文化名人、传统工艺等有形的资源要素,也包括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无形的非正式制度。这些都可以成为文化催生的主要資源,由此带动旅游业、特色产业、主题活动的发展。如日本的“越后妻有”,原来是一个快要荒废的小镇,人口大量流失,老龄化的现象严重,政府通过引入当代艺术,举办“越后妻有文化艺术节”,艺术家们和当地农民一起进行艺术创造,每年都有200多件艺术品留下。760平方公里的面积随处都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创作的痕迹。艺术家的进入也改变了小镇的面貌。小镇逐渐变成了全国旅游热点地区,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韩国釜山地区的“甘川洞村”也是借助艺术文化进行棚户改造,变成著名的旅游小镇。

3.1.4 制度创新:科学规划的顶层设计

我国的城镇化仍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面对不同的时代条件以及我国小城镇的特殊性,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合理的政策是拓展发展空间、激发创新的主要动力。此外,政府应积极推进投融资改革,用好“政府与社会资本(PPP)”等新型融资模式引入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设立财政奖励金,探索股权众筹、互联网金融等多种融资途径,消除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的沟通掣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安徽小镇郝堂村就是制度创新的一个成功案例。专家通过研究植入一个内置金融体系,当地农民可以用自己的房屋、农田等进行抵押贷款。一方面农民获得自己生产生活的资金,另一方面政府利用整合的土地资源集体运作。由于是农民参股,所以工作积极性特别高,内置金融体系的成果显著。再如浙江基金小镇在完善要素需求、优化管理模式、更新领导结构方面的创新,正是顶层设计与地方政府的有效对接。

3.2 发展模式架构

借鉴国内外小城镇成功经验,本文认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应该规划先行,从环境、资源方面着手明确功能定位,其次通过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资源合理配置、空间优化布局三方面的统一。特色产业的核心是生产,创造就业岗位提高小镇人口吸引力,占领高端产业链提高小镇创新力。资源配置要求依据小镇比较优势合理分配要素,推进产业集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布局方面应实现小镇宜居功能,优化生态环境。小镇应该围绕特色产业,在教育科研、金融、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互联网+、大数据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要素:环境、产业、文化、制度。环境资源是特色小镇打造的前提,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动力,文化是特色小镇创新的重要依托,制度是特色小镇运营的重要保障。除此之外,小镇的建设不能脱离市场,如何将四大要素优势转化为面向市场的核心吸引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机整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大小镇功能,落实城镇化要求促进产城一体化,最终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根据上述分析提出特色小镇发展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