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练二十九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九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九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

(2)杂食性鱼类以昆虫为食,二者存在捕食关系;昆 虫、杂食性鱼类同时以水草为食,又存在竞争关系。杂食 性鱼类、底栖动物、滤食性鱼类以生产者(水草、浮游植 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同时,它们又以初级消费者 (底栖动物、浮游生物)为食,所以又属于次级消费者。
(3)水草腐烂后,与其存在竞争关系的浮游生物数量首 先增加。
2.能量流动的去向、关系式及特点
(1)去向。 ①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无该去向); ③流入分解者; ④暂时未被利用(定时分析考虑)。
(2)关系式。 ①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一个营养级的粪便量不 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 “流入分解者”的一部分。 ②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量。 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 +下一营养级同化量+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同化量-呼 吸量。 (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的种类,还需考虑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如氧气、温度
和水分等。
(3)植物根细胞对无机盐离子如NO

3
的吸收是通过主
动运输完成的。
答案:(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
解成无机物 (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
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3)主动
热点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 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 养级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 和厌氧型两类 D.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都是直接联系的,消费者 可有可无
②通过色、声、磁、温度等传递——物理信息 ③通过化学物质(或气体)传递——化学信息 (2)速记信息传递功能。 ①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②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③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019年高考生物必修必考知识详细解读讲义:专题十九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019年高考生物必修必考知识详细解读讲义:专题十九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专题十九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4、关系:一、正确理解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关系和地位1、相互关系2、地位分析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划分是依据各自的代谢类型和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来决定的。

即:根据某种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性分为三大类群: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营养级ⅠⅡⅢⅣ(一般不超过五级)由食物链构成的网状结构由食物(营养)关系连接起来的生物组成层次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①生产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自养型,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够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生物。

绝大多数进行光合作用,少数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

②消费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异养型,虽然存在着不同的级别,但是生态系统的非必要成分。

主要指各种动物。

不过有些寄生细菌,它们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小型消费者”的角色,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③分解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异养型,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主要包括应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食性动物(如:蚯蚓、蝇、蜣螂等),它们都能分解残枝败叶、尸体、粪便等有机物,故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

总之,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作用是为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的作用是转化物质和能量;消费者的作用是推动物质和能量在群落中的流动;分解者的作用是把物质和能量归还到无机自然界。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1.(9分)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2为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甲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

碳在甲、乙、丙之间以_________形式传递。

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2)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图2所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

原因是。

图2中属于图1中丙代表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分,每空1分)(1)生产者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机物直接(2)低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2分,对1点给1分)食用菌、蚯蚓(2分,对1点给1分)【解析】(1)在图1中,甲能固定二氧化碳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B生理过程代表的是呼吸作用,碳在生物群落间以有机物形成传递。

如果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

(2)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图2所示生态系统因为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图2中属于分解者的是食用菌和蚯蚓。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2.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把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转化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把来自生物群落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进入无机环境,所以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下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乙是对甲图群落中某一食物链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

2019高考生物第2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共43张PPT)

2019高考生物第2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共43张PPT)

【随堂检测】
3.(2018•新泰市一模)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 食物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B.最长的食物链是水稻→昆虫→蜘蛛→青蛙→ 蛇 C.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 D.蜘蛛与青蛙是捕食关系
【随堂检测】
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2018•柘城县二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 的特点是( D ) A.双向流动,逐级递减 B.单向流动,逐级递增 C.循环流动,前后不变 D.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 系就形成了食物链 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 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3.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 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 础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 量传递效率是10%--20% 5.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自主预习】
二、食物网
1.各条食物链并不是孤立的,许多食物链彼
此___ 交错_,形成复杂的____ 网状 联系,生物之间 由于_食物 ___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 食物网 食物链 2.____ __和__ ____ 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 构基础。 3.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 食物链_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 _____
【自主预习】
食物链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____ __逐级
传递的。
4.一般说,一个环节只能把所获能量的 10% __ ~20% ____传递给下一个环节,能量沿食物 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_____ ___。愈向食 逐级递减 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____ 愈少 ,储存的能 愈少 量__ _ _。
【自主预习】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考生物热点考点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图解能量流动过程(填空)(1)输入某一级消费者的能量是同化量还是摄入量的判断:①方法:看该消费者是否有“→”指向粪便。

②实例:图甲中箭头①指的是摄入量;若没有箭头③,则①代表的是同化量。

(2)某一营养级指向的能量去向:图甲中能量①(摄入量)=②+③+④+⑤+现存的兔子;图乙中能量W1为该营养级的同化量,等于A1+B1+C1+D1(其中B1为现存量)。

(3)某营养级同化能量的两种分析方法:2.理解碳循环及其过程:(填空)(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2环境的途径⎩⎪⎨⎪⎧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③化学燃料的燃烧【典例1】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 值为1 000头。

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2.2头/km2;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1.点睛:针对给出食物链的题目,要重点分析食物链。

2.答题分析:第(1)小题:不需要借助食物链,直接计算。

第一空:乙种动物种群数量/总面积=550/250=2.2 头/km2。

要注意答案中带单位。

第二空: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度最快。

(K/2)/总面积=(1_000/2)/250=2头/km2。

第(2)小题:“倒推法”分析食物链中种群数量变化。

丙增加→乙减少→甲增加。

第(3)小题:依据食物链和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乙(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1.近几年来,工业污染使得湿地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

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

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

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

(3)根据下侧的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

②若鸟的食物有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

(传递效率按20%计算)③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的作用。

④鸟与植食性昆虫相比,能量流动的去向缺少了途径。

(4)你认为此项生态工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2)样方速度和方向(3)①有机物②7/9③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④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捕食的能量(4)达不到因为与海蓬子所在群落相比,互花米草群落中昆虫的种类和密度均减少,鸟类食物减少,达不到“种青引鸟”的目的。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2)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常采用样方法;人类可以使群落演替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①在食物网中,碳元素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②若鸟的食物有互花米草:植食性昆虫=2∶1时,假设鸟占有能量为x,则消耗的互花米草为:2/3×x÷20%+1/3×x÷20%÷20%=35/3×x;若鸟的食物有互花米草:植食性昆虫=1∶1时,假设鸟占有的能量为y,则消耗的互花米草为:1/2×y÷20%+1/2×y÷20%÷20%=15y,因为互花米草的量是不变的,故15y=35/3×x,因此y:x=35:45=7:9。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归纳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归纳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归纳
生态系统是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部分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
由生态群落、生态位、生态圈等组成。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紧密
相关,下面对其进行归纳:
1. 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四个部分。

在生
物圈中,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物与非生物环
境相互作用,形成各种生态关系,包括食物链、生态圈和生态位等。

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质量和物种多样性也不同。

2. 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如物质转化、能量流动、生境提供、
气候调节、水文循环等。

生态系统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维
持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存。

生态系统还可以维持水、气、土地等资
源的稳定,提供各种生态服务。

同时,生态系统还可以调节气候、
调节水文循环,保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3. 生态系统的保护
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生态系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人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干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保护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综上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只有正确地认识和保护生态系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1.(16分)海珠湿地公园是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广州市的“南肺”和“肾”。

(1)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

除图中的螺蛳(以藻类为食)和几种水生植物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外,湿地生态系统还包括成分。

(2)海珠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广州之“肾”,是因为其具有功能。

但是,如果湿地生态系统长期遭到生活污水的污染,就容易发生水华现象,导致锐减,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海珠湿地后期改造主要是通过种植多种植物来降解生活污染物,解决水华问题,此举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原理。

(3)某研究小组同学发现,同时使用黑藻和好氧细菌能够大大提高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请简述其原理:。

【答案】(1)空间(垂直和水平)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2)净化水体生物多样性抵抗力稳定性物种多样性(3)好氧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无机盐)有利于黑藻生长;黑藻利用CO2(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促进好氧细菌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解析】⑴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表示生产者、螺蛳是消费者,因此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⑵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体的功能;水华的产生,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通过种植植物降解生活污染物,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种多样性。

⑶好氧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无机盐)有利于黑藻生长(2分);黑藻利用CO2(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促进好氧细菌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所以同时使用黑藻和好氧细菌能够大大提高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16分)下图中A~D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⑥代表相应的生理或生产活动过程。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1.研究某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假设是唯一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状况,可先把藻类从已知水体中过滤出来,测定藻类的生物量,并据此推算出该生态系统中藻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在光照强度适宜时,可成倍提高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B.藻类细胞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比例与水域深度无关C.藻类固定太阳能的同时不一定都伴随物质循环发生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取决于藻类所固定的太阳能【答案】D【解析】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就是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所以A错误;不同的水域深度中照射到的光线中波长不相同,则不同的水域深度所分布的藻类细胞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比例是不同的,所以B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载体是物质循环,所以C错误;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其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所以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能量流动及相关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循环利用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C.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行为信息D.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A错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与人类有关的各种价值而间接价值是指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所以B正确;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这属于行为信息,所以C正确;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即化能合成作用,所以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答案】D【解析】大部分土壤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B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如二氧化碳,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正确;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需氧型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D错。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专题六——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学习目标:1.构建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知识体系,明确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

2.分析种群数量变化、能量流动模型,能运用能量流动特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3.分享交流学习成果,增强生态文明观。

一、知识体系构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二、课本内容填空1.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密度应选用什么调查方法?此方法可否用于调查人口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调查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种群密度。

3.区分群落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立体农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态农业利用的生态学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___理论,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生产,保证人类生存环境的稳定。

三、选择题(1-9为单选题,10-15为不定项选择题)1.中地雀和仙人掌地雀是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同一区域的两种地雀,在干旱季节,蒺藜和仙人掌是两种地雀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

蒺藜的种子大而坚硬,外部长有尖刺。

干旱过后,中地雀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雌性死亡更多。

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两种地雀的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B.仙人掌地雀不食用蒺藜种子因而与中地雀无竞争关系C.中地雀小喙个体和雌性个体死亡率高的原因是食物组成的变化D.大粒种子的选择作用将会导致中地雀喙尺寸的平均值增加2.丝瓜是一年生攀援藤本,一棵植株上能结多个果实。

它喜较强阳光,较高的温度有利于茎叶生长和果实发育。

2019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第15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课件

2019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第15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课件

C.【科学探究】 ——1.预测和论证某一因素对生态系统的 干扰可能引发的多种潜在变化;2.分析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 系统稳态的影响; 3.探讨人工生态系统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 效益。 D.【社会责任】 ——1.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在实践中的应 用; 2.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在生态学实践中的应用;3.研究人类 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理论依据。
[答案]
C
[实训 1] (2018·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诊断)下列关于种群的叙 述,正确的是 ( )
A.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只能采用标志重捕法 B.研究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未来发展趋势 C.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增加该种群的K值 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解析 ]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其种群 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及范围有限的动物 (如蚜虫 ),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种群的年 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研究年龄组 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未来发展趋势,B正确; K值 (环境容纳量) 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 群最大数量,可见,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不能增加该种群 的 K值, C错误;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变化, D错误。
[解析 ]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理解种群数量变 化的 “J”型曲线和 “S”型曲线,明确两种曲线的特点及其前提条 件,知道种群 “K”值的含义及影响因素。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 才会呈 “J”型增长,迁入新环境中的种群不一定呈现“J”型增 长, A错误;呈现 “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 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在自然界中,受环境条件限制,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般是 “S”型曲线, C正确;种群K值既受生 物的生存能力等遗传因素影响,也受环境影响,D错误。

2019高考生物二轮(湖南)限时练习:18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019高考生物二轮(湖南)限时练习:18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019高考生物二轮(湖南)限时练习:18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山东省某些地区大力发展了“稻→萍→鱼”立体农业。

该生态系统A、“稻→萍→鱼”表达了系统内群落的水平结构,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B、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生态农业,大幅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任何投入D、放养鱼的数量与萍的生长量相匹配,依赖于系统内信息的传递2.下图是某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103kJ/(m2·y)]。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1.1×105kJ/(m2·y)B、由生产者、Ⅰ、Ⅱ、Ⅲ、Ⅳ构成的捕食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C、Ⅰ为第一营养级、Ⅱ为第二营养级,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5.6%D、在生物圈中,除了全部的微生物,一些腐生动物也属于类群Ⅳ3.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那么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

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且温度较低处,那么产生较多的雌鳄。

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A、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4.(2017·承德期末联考)下图表示有关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根据图中的信息,指出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约为流入螳螂能量的25~100倍B、图中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蝉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D、这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图中所有生物和光能、CO2、H2O、N25、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

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 考点27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案

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 考点27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案

考点27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准确判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通过代谢类型判断: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消费者一定是寄生异养或捕食异养的生物,分解者一定是腐生异养的生物。

(2)从图中信息判断: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D中有“3”个指出箭头,确定其为“生产者”,C有“3”个指入箭头,确定其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A→B、D→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D主要为绿色植物,A主要为动物,B主要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1)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

(2)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3)同一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3.辨析碳循环过程图解(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进行;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4.掌握能量流动图解,理清摄入量、粪便量和同化量之间的关系(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2)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量。

(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4)流经生产者的总能量强调关键词“固定”而非“照射”。

(5)流入各级消费者的能量强调关键词“同化”而非“摄入”或“储存”。

(6)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去向中不存在“流入下一营养级”的去向。

(7)未利用:存在现有生物体内的能量。

2019高考生物二轮(湖南)限时练习:18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019高考生物二轮(湖南)限时练习:18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019高考生物二轮(湖南)限时练习:18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山东省某些地区大力发展了“稻→萍→鱼”立体农业。

该生态系统A.“稻→萍→鱼”表达了系统内群落的水平结构,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B.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生态农业,大幅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任何投入D.放养鱼的数量与萍的生长量相匹配,依赖于系统内信息的传递2.下图是某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103 kJ/(m2·y)]。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 1.1×105 kJ/(m2·y)B.由生产者、Ⅰ、Ⅱ、Ⅲ、Ⅳ构成的捕食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C.Ⅰ为第一营养级、Ⅱ为第二营养级,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5.6%D.在生物圈中,除了全部的微生物,一些腐生动物也属于类群Ⅳ3.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

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且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

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A.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4.(2017·承德期末联考)下图表示有关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根据图中的信息,指出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约为流入螳螂能量的25~100倍B.图中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蝉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D.这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图中所有生物和光能、CO2、H2O、N25.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

(精品)2019年高考生物冲刺大二轮精讲习题第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精品)2019年高考生物冲刺大二轮精讲习题第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专题跟踪训练(十五)一、单选题1.(2018·浙江省仿真信息卷)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B.生物体内DDT浓度可沿食物链不断增加C.图示箭头也可表示能量在几种生物间的流动方向D.当麻雀数量减少时,蛇捕食青蛙的量增加,这属于正反馈调节[解析]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

由图可知,图中的食物网的3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稻→昆虫→青蛙→蛇、水稻→昆虫→麻雀→蛇、水稻→麻雀→蛇,A项正确;一些有毒物质(如DDT)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B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进行的,所以图示箭头也可表示能量在几种生物间的流动方向,C项正确;当麻雀数量减少时,蛇捕食青蛙的量增加,而青蛙和麻雀之间是竞争关系,由于蛇捕食青蛙的量增加,会导致青蛙的量减少,进而抑制麻雀数量的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D项错误。

[答案] D2.(2018·辽宁省辽南协作校模拟)生物氧化塘是利用藻类和细菌处理污水的一种生态系统。

下图是生物氧化塘内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流经生物氧化塘的总能量是藻类固定的全部太阳能B.生物氧化塘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C.图中体现了物理沉降、微生物分解两种消除污染的途径D.图中藻类和细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解析]流经生物氧化塘的总能量是藻类等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与污水中含有的能量,A错误;生物氧化塘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B错误;由图中的“可沉固体”和“溶解性可降物质在O2的参与下被细菌分解”等信息可知:图中体现了物理沉降、微生物分解两种消除污染的途径,C正确;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分开之后,双方或一方不能生存,图中的藻类和细菌虽然生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但分开后,都能独立生存,因此二者并不是互利共生关系,D错误。

【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

【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

小专题18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山东省某些地区大力发展了“稻→萍→鱼”立体农业。

该生态系统A.“稻→萍→鱼”体现了系统内群落的水平结构,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B.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生态农业,大幅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任何投入D.放养鱼的数量与萍的生长量相匹配,依赖于系统内信息的传递2.下图是某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103kJ/(m2·y)]。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1.1×105 kJ/(m2·y)B.由生产者、Ⅰ、Ⅱ、Ⅲ、Ⅳ构成的捕食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C.Ⅰ为第一营养级、Ⅱ为第二营养级,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5.6%D.在生物圈中,除了全部的微生物,一些腐生动物也属于类群Ⅳ3.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

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且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

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A.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4.(2011·承德期末联考)下图表示有关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根据图中的信息,指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约为流入螳螂能量的25~100倍B.图中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蝉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D.这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图中所有生物和光能、CO2、H2O、N25.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

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储存着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单位:102 kJ/(m2·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练二十九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2017浙江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陆地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B.顶极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同类型的非顶极群落C.因海洋生态系统中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而导致生物量为倒金字塔形D.食高等植物的消费者比食单细胞藻类的消费者具有更高的次级生产量【解析】陆地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A错误;顶极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同类型的非顶极群落,B正确;因海洋生态系统中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而导致生物量为正金字塔形,C错误;食高等植物的消费者与食单细胞藻类的消费者具有的次级生产量不具有可比性,与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有关,D错误。

【答案】B2.【2016新课标Ⅲ卷】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解析】鹰迁入该树林后,形成了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时利用的化学能(体外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且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所以细菌无论作为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其能量产生均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所以也就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增加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

【答案】C3.【2016天津卷】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甲与乙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解析】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而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所以丝瓜地的丝瓜和昆虫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错误;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包括该种群的全部个体,而不只是成年个体,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不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个体数量的比值,C错误;丝瓜、昆虫甲和昆虫乙构成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乙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甲种群个体数量减少,进而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D正确。

【答案】D4.【2016海南卷】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A.田螺B.小球藻C.大肠杆菌D.草鱼【解析】田螺、大肠杆菌、草鱼均属于消费者,不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A、C、D错误;小球藻具有叶绿体,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B正确。

【答案】B5.【2015江苏卷】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解析】行道树灌木丛是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种群密度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的食物种类大于其他食性鸟类,则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鸟类,B正确;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其稳定性取决于生物种类和数量,C错误;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捕食和躲避敌害,故为异种生物传递物理信息,D错误。

【答案】B6.【2015新课标II卷】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的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 输出(散失),B错误;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种群的繁衍,还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由此可知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答案】B7.【2015海南卷】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分解者所需的能量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B正确;能量流动逐渐递减,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及分解者,D错误。

【答案】D8.【2015海南卷】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A.小鱼吃的小虾B.泥巴中的藻类C.吃小鱼的大鱼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解析】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

根据题意,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B正确。

【答案】B9.【2015福建卷】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解析】图中最长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所以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该食物网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两者同化量的比值,即(4200+3780)/31920=25%,B正确;太阳鱼的同化能量除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部分外,其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本题只有太阳鱼和下一个营养级鲈鱼的同化量,无法计算出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量,C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组成,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包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少了必要成分分解者,D错误。

【答案】B10.【2018届黑龙江青冈一中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与食物网属于生态系统的结构B.动物都是消费者,细菌都是分解者C.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也都是植物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不含有非生物成分【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与食物网,A正确;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少数营腐生生活的动物是分解者,细菌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或分解者,B错误;绝大多数植物是生产者,菟丝子是消费者,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是生产者,蓝藻也是生产者,C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包含非生物成分,D错误。

【答案】A11.【2018届吉林长春普通高中高三一模】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阳光、热能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消费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阳光、热能属于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D错误;消费者的存在丰富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错误。

【答案】B12.【2018届江西临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不断增长,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B.鱼类和贝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C.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等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D.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解析】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水草→鱼类→朱鹮、水草→贝类→朱鹮、水草→贝类→鱼类→朱鹮、藻类→鱼类→朱鹮、藻类→贝类→朱鹮、藻类→贝类→鱼类→朱鹮,A正确;图中的鱼类和贝类都可以藻类、水草为食,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鱼类也可以贝类为食,说明二者之间又存在捕食关系,B正确;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C错误;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D正确。

【答案】C13.【2018届山西长治二中等五校高三9月考】某地一河段受有害物质a污染后,a的浓度在各营养级部分生物种类体内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燕鸥处于第三营养级B.图示生物形成的食物链属于捕食食物链C.有害物质a沿食物链单向传递,含量不断减少D.随着食物链延长,各营养级的能量减少【解析】该食物链为藻类→鱼→燕鸥→银鸥,燕鸥处于第三营养级,A正确;图示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属于捕食食物链,B正确;由于生物富集作用,有害物质a沿食物链放大,因此有害物质a沿食物链单向传递,含量不断增加,C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随着食物链延长各营养级的能量减少,D正确。

【答案】C14.【2018届辽宁六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到第二营养级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解析】大象的粪便不是大象同化的能量,A错误;狼捕食兔子能量是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B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答案】C15.【2018届吉林长春普通高中高三一模】如图表示某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虫获得的能量约占草能量的10%—20%C.蛇和鹰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D.鹰获取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草→鼠→鹰【解析】生物群落包括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A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图中草是第一营养级,虫、鼠、鹿一共从草中获得其能量的10%—20%,B错误;鹰以蛇为食,且两者都以鼠为食,所以两者之间为捕食和竞争关系,C正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少,获得的能量越多,因此鹰获取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草→鼠→鹰,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