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作业22生物的进化

合集下载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

课时作业(二十四)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2019·绍兴9月选考诊断)通过对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鸟的翅膀和蝙蝠的翼手的相互比较,可以说明( )A.生物在分子层次上存在高度统一性B.生物在细胞层次上存在高度统一性C.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统一性D.真核生物之间存在统一性C[通过对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鸟的翅膀和蝙蝠的翼手的相互比较,发现这些器官的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属于同源器官,因此可以说明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统一性。

]2.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C.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D.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原因D[基因频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都不能代表一个种群,两者无法比较基因频率的大小;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而非基因型频率的变化;Aa个体逐代自交的过程中A、a传递给子代的概率相同,因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相等;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通过突变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发生进化。

] 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C[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物种,不能表现为共同进化;基因突变是自发的,环境只是对其起选择作用;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2019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练16 生物的进化 Word版含解析

2019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练16 生物的进化 Word版含解析

.基因库不同.由野兔原种形成新物种显示了物种形成的一种方式,即经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仅表示自然选择过程.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个体分裂过程的选项是________,请在下面的框内画出该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

随机取样的德国小蠊个体中,ss个体数为6,SS个体数为26,Ss个体数为自由交配,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则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 A.50%和40% B.50%和62.5%C.50%和80% D.62.5%和50%11.(2018·辽宁大连20中月考)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

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12.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

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__。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学案:第21讲 生物的进化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学案:第21讲 生物的进化

第21讲生物的进化必备知识固本夯基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1)组成: 学说和学说。

(2)意义: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进化来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的机制,解释了和的原因。

2.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1)概念: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等。

(2)作用: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等特征。

3.其他方面的证据(1)比较解剖学①方法: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

②证据举例:人的上肢、猫的前肢、鲸的鳍和蝙蝠的翼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和相似的着生位置。

③支持观点:结构具有相似性的生物是由进化而来的。

(2)胚胎学①方法:研究动植物胚胎发育的和过程。

②证据举例:人和鱼、龟、鸡之间在胚胎发育的初期都有;到了发育的晚期,除鱼之外,人和其他动物的腮裂都消失了,人的尾也消失了。

③支持观点:人和其他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着关系,它们有;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共同原始祖先生活在中。

(3)细胞学最古老的的化石是大约35亿年前的古细菌化石。

现在还能发现古细菌,这些古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4)分子生物学①DNA:不同生物之间的特定DNA序列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 序列的相似性。

②蛋白质:不同生物之间特定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二、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适应2.生物进化学说(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和物种的比较项种群物种2.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联系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才形成新物种;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适应是的结果。

(2)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 生物进化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 生物进化

课时作业(二十三)生物进化[基础达标]1.(2018·长春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中的个体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解析:选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

2.(2018·南通模拟)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相比,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特有的观点是()A.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D.遗传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不断积累和加强解析:选C共同进化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的不断进化和发展,其结果是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这是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相比,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特有的观点,C 正确。

3.(2018·浙江选考)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解析:选C抗药性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农药的使用,抗药性在农药使用之前就已经出现,A错误;青菜虫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通过自然选择可导致有利变异的积累,C正确;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D错误。

4.(2017·抚顺模拟)花生的含油量随选择世代数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选择育种对高含油量花生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A.改变了控制产油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B.改变了花生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C.淘汰部分表现型,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D.定向诱导了控制高含油量基因的自由组合解析:选C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等于1,选择育种对其无影响,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形成新物种,B错误;选择育种淘汰含油量低的个体,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C正确;选择育种不能定向诱导控制高含油量基因的自由组合,D错误。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集锦【专题16】生物的进化(含答案)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集锦【专题16】生物的进化(含答案)

专题16 生物的进化1.(2019·高考江苏卷)右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 相似度)。

DNA 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 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解析:选C。

由图可知,四个物种是由共同祖先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A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项错误;比较图示可知,人类与黑猩猩DNA的差异为0.99%,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则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C项正确;比较图中数据,大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比大猩猩与非洲猴的亲缘关系要近,D项错误。

2.(2019·高考北京卷)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 )长舌蝠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解析:选B。

A项,长舌蝠因为拥有其他蝙蝠不具有的长舌,因此可以取食长筒花的花蜜,避开了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项,题干明确指出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由此可推断长筒花不可能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C项,正如长颈鹿的长颈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也是如此;D项,长舌蝠与长筒花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因此,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进化课时作业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进化课时作业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进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浙江稽阳联考)下列对“进化性变化的发生”的认识,正确的是()A.物种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C.染色体数目变异也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单个个体的死亡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较大改变答案C解析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可遗传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B错误;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也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在一个大的种群中,单个个体的死亡一般不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较大改变,D错误。

2.如图所示的是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C.若连续施用该杀虫剂,则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答案B解析观察题图可知,②类个体是在施用杀虫剂之前,已经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性基因的个体,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能来源于原种群中含抗性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杀虫剂在此只起选择作用,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A正确、B错误;若连续施用该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C正确;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D正确。

3.(2020·“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倍体物种的形成通常也需要经过隔离B.种群中个体迁入与迁出不会导致生物进化C.生物的有害突变不可作为生物进化的前提D.豌豆种群中控制豌豆粒色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答案A解析多倍体物种的形成属于同地物种的形成,而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生殖隔离,A项正确;种群中个体迁入与迁出都可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导致生物的进化,B项错误;生物的有害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也可作为生物进化的前提,C项错误;基因库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一个种群,二是所有等位基因的总和,D项错误。

2019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生物的进化》学案含答案

2019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生物的进化》学案含答案

2.12 生物的进化班级姓名学号【考纲要求】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基础知识回顾】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内容:用进废退和___ 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原因。

(2)意义:否定了_____ ___和_____ ___理论。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内容:过度繁殖、____ ____、遗传变异和____ ____。

(2)意义:科学地解释了________的原因和________________原因。

(3)局限性:对________________的本质,没有做出科学的解释。

(4)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局限于________水平。

(5)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发展(1)对于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水平深入到水平(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为单位发展到以为基本单位。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1)种群是的基本单位,也是的基本单位。

①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等。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发生变化。

③对基因库和基因频率概念的理解a.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含有的。

每个种群都有它自己的基因库,每个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的一个组成部分。

b.基因频率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的比率。

(2)和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①可遗传的变异 :包括、和。

②生物变异是的,只产生生物进化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③生物变异的利与害并不是绝对的,取决于。

(3)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①原因:不断淘汰变异的基因,积累变异的基因。

②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4)隔离导致的形成。

①隔离的类型:常见的有和②隔离的作用:不能进行自由交流。

③新物种形成标志:[思考]物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新物种形成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吗?【归纳点拨1】(1)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而且是个体的。

高考生物真题加练习题 专题16生物的进化

高考生物真题加练习题 专题16生物的进化

高考生物真题加练习题专题16 生物的进化考点生物进化理论考向1 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实例(2020届浙江丽衢湖9月联考,6)生物界存在统一性,其中“各种生物共用一套基本的遗传密码”所体现的是( )A.分子层次B.细胞层次C.器官层次D.个体层次答案A考向2 生物进化理论(2020届浙江名校新高考联盟9月联考,9)某生物种群中基因型AA 的频率为10%,基因型aa的频率为60%,则基因a的频率为( )A.36%B.50%C.60%D.75%答案D方法借助于数学方法的基因频率计算1.(2020届浙江宁波十校9月联考,14)小鼠的毛色基因有A+(灰色)、A Y(黄色)、a(黑色)。

在某小鼠种群中各基因型的个体数如表,该种群中A Y基因的频率为( )基因型A+A+A+A Y A Y a A+a aa个体数50200100150100A.75%B.25%C.37.5%D.62.5%答案B2.(2020届浙江超级全能生9月联考,14)如表是对某地区人群的色觉情况的调查数据,则该地区色盲女性的基因型频率和色盲基因的频率分别为( )类别X B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 人数(人)86491302499300700A.0.245%和7%B.0.49%和7%C.0.245%和14%D.0.49%和14%答案A考点生物进化理论1.(2018浙江11月选考,9,2分)人体中的每一块骨骼,在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体中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

造成生物结构统一性的主要原因是( )A.共同祖先遗传B.环境变化C.长期人工选择D.生物变异答案A2.(2018浙江11月选考,17,2分)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35株、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鱼草种群中全部C和c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B.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C.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选择材料D.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答案D3.(2018浙江4月选考,14,2分)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答案C4.(2017浙江11月选考,3,2分)动物和植物都由真核细胞组成,它们的细胞结构十分相似。

(江苏专用)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二十六)生物的进化

(江苏专用)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二十六)生物的进化

课时作业(二十六) 生物的进化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态系统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3.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W表示;另一种脚趾是联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控制。

下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第3题图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w基因频率的增加,可能是小岛的环境发生改变的结果C.W的基因频率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D.蜥蜴中所有W基因与w基因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4.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第4题图A.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C.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D.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5.某昆虫种群的翅色有绿色(AA)、浅褐色(Aa)和褐色(aa)三种表现型。

抽样调查得知当年绿色、浅褐色和褐色个体各占60%、30%和10%,现假设该种群中绿色个体每年增加10%,浅褐色个体数目不变,褐色个体每年减少10%,则第二年该种群中决定翅色A基因的频率是( )A.62.9% B.78.6% C.76.8% D.77.1%6.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某昆虫的体色黑色(B)对灰色(b)为显性,生活在某一个区域内的该昆虫种群,原来B与b的基因频率各为50%,后来该区域煤烟污染严重,若干年后发现B的基因频率为90%,b的基因频率为10%。

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二十二生物的进化课件新人教版ppt

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二十二生物的进化课件新人教版ppt

6.如图为太平洋岛屿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乙岛的鸟类
是S鸟的迁移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ຫໍສະໝຸດ A.甲岛所有的鸟类称为一个种群
B.可遗传变异为乙岛鸟类进化提供了可能
C.乙岛的鸟类与S鸟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D.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鸟类的进化方向
【解析】选A。种群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甲岛分布着S、L 两种鸟,故甲岛所有的鸟类不能称为一个种群,A错误;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 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乙岛的鸟 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由于两个岛的环境不同,乙岛的鸟类可能与甲岛的S鸟存 在生殖隔离,C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12.(2021·芜湖模拟)金虎尾科植物起源于南美洲,之后逐渐迁移至北美洲再 扩散到非洲和亚洲。如表列出了金虎尾科植物在不同大洲的主要花部系统和 传粉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南美洲 北美洲
非洲
亚洲
花对称性 两侧对称 辐射对称 辐射对称
两侧对称
花萼腺体 10个油脂
腺体 无


传粉者
美洲特有的 集油蜂
【解析】选A、B、C。不同物种间可能进行杂交,但后代不育,A错误;黑色和 灰色桦尺蛾属于同一物种,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同物种之间 相互影响,协同进化,B错误;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基 因频率不变,没有发生进化,C错误;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松鼠,由 于地理隔离,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 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正确。
2.(2021·济宁模拟)日本有一种鹰仅存十几只,研究人员发现,这是由于环
境改变导致雌鹰产的卵壳薄而脆,孵化难以成功。解释这种现象可用( )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练题辑:课练+16生物的进化+含解析.doc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练题辑:课练+16生物的进化+含解析.doc
课练 16 生物的进化 夯实——基础练
一、选择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5 分)
1? (2018-江苏徐州测评)关于生物进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拉马克提出的进化理论核心思想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 遗传”
B.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推动了生物的进化,但其无法解释遗传 和变界
的本质
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是自然选择学说,它认为隔离导致 了物种
4. ( 2018-111 东荷泽模拟) 华南沿海发现了电口牡蛎, 与分布在辽 宁
的长牡蛎相比,电白牡蛎无闭壳肌痕,而长牡蛎的闭壳肌痕很大。 下列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遗传物质改变的结果,与环境作用 无关
B. 电白牡蛎与长牡蛎由于地理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所以存 在生殖
隔离
的形成
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 定进化
的方向
答案: D
解析: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论述进化原因的两条著名
法则,
A 正确;达尔文没能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B 正确;现代生 物进化理论的
基础是自然选择学说,它认为隔离导致了物种的形成, C 正确;现代生物进
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D 错误。
女的儿子患色盲,这 18 名正常妇女的基因型是
其基因型是 X bY), 所以红绿色盲的基因 72 频率为 T200X 100% = 6%。
X BX b'22 个男性是红绿色盲,
6. (2018-河南南阳检测 ) 下列关于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
是 ()
A. 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确的
断进化
答案: A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总复习 课时作业32生物进化 人教版 .doc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总复习 课时作业32生物进化 人教版 .doc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总复习课时作业32生物进化人教版一、选择题1.(2011淄博模拟)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合的是( )A.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生物体所发生的变异都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解析:自然选择下的各种生物,各有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生物体所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才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答案:C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生物多样性B.隔离产生后,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定向的,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因此生物的进化也是定向的D.某种抗生素长期使用药效下降,这是由于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了对药物有效成分的抗药性变异解析:隔离产生后,不同种群的生存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也不同,通过选择保留、淘汰的变异类型不同,即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最终生物定向进化;生物的变异不是环境诱导的结果,环境的作用是对生物不同的变异类型进行选择,通过选择作用,对药物有抗性的变异类型将被保留。

答案:D3.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B.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在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为一个种群解析: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共同组成一个种群。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7:生物的进化 练习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7:生物的进化 练习

第25讲生物的进化1.(2016·大庆铁人中学一模)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则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形成新物种B.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2.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和基因突变的方向C.自然状态下得到的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不是同一物种D.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3.(2016·六安一中一模)树棉和草棉之间能够杂交形成F1,但F2极少见。

原因是F1所结的种子通常不能萌发,或萌发后长出的幼苗很瘦弱,不久后就会死亡。

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树棉和草棉之间能够杂交产生子代,不存在生殖隔离B.树棉和草棉属于同一个物种C.F1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D.F2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被淘汰4.(2016·江西重点中学盟校一模)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C.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D.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5.在阿拉斯加地区,棕熊生活在树林里,北极熊生活在雪原和浮冰上,它们生活的环境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但在动物园两者可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棕熊和北极熊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北极熊白色皮毛是雪原和浮冰环境诱导发生突变的结果C.棕熊与北极熊在自然环境中基因无法交流D.北极熊和棕熊皮毛颜色的形成都是长期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6.在一个含有A和a的自然种群中,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在此条件下该物种将() A.不断进化B.不断衰退C.产生新物种D.丧失基因库7.(2016·乌鲁木齐二模)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B.b过程表示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c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D.在自然状态下,物种1和物种2相互交配可能产生不育后代8.(2016·山西康杰中学、忻州一中、临汾一中、长治一中第二次联考)如图甲、乙、丙代表不同的种群,甲和乙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丙作为食物来源。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25 生物的进化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25 生物的进化

课时作业(二十五) 生物的进化1.在一个含有A和a的自然种群中,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在此条件下该物种将( ) A.不断进化B.不断衰退C.产生新物种D.丧失基因库答案:A 解析: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导致A基因频率下降、a基因频率增大,该种群发生进化,A正确、B错误;产生新物种要出现生殖隔离,C错误;该种群只是基因频率改变,没有丧失基因库,D错误。

2.[2018·河南省实验中学月考]医生发现,某患者在过去几年中,经常使用各种抗生素,而且档次越来越高,致使体内出现“超级病菌”。

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超级病菌”抗药性增强的原因是( )①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变异②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③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个体都是抗药能力强的④病菌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答案:C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起了选择作用,①错误;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②正确,③错误;病菌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④正确。

3.[2018·山东烟台二模]家蝇对某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如图所示为对甲、乙、丙三个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对这三个地区的家蝇喷洒等剂量的此类杀虫剂,死亡率最低的为乙地区的家蝇种群B.丙地区的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为8.5%C.这三个地区的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基因频率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家蝇抗药性的产生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家蝇的抗性个体有纯合子和杂合子,敏感性个体只有纯合子,因此抗性对敏感性为显性。

若对这三个地区的家蝇喷洒等剂量的此类杀虫剂,由于乙地区家蝇种群中敏感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最低,因此乙地区的家蝇种群死亡率最低,A正确;丙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抗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抗性杂合子基因型频率=1%+(1/2)×15%=8.5%,B正确;自然选择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家蝇种群敏感性基因频率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由于没有形成新物种,因此家蝇抗药性的产生不会增加物种丰富度,也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作业22生物的进化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作业22生物的进化

课时作业(二十二) 第22讲生物的进化时间 / 30分钟基础巩固1.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文中对生物的进化历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达尔文没有解释生物遗传变异的本质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强调,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C.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B.进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不会进化D.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3.脊椎动物对糖和氨基酸的反应分别需要独特的味觉受体分子,R2味觉受体可“发现”甜味,而结构与其相近的R1味觉受体则可“发现”氨基酸味道。

在进化过程中,蜂鸟的祖先失去了编码R2的基因,只有编码R1的基因,但蜂鸟还会被花蜜所吸引。

下列有关蜂鸟味觉的说法,不合理的是()A.味觉受体分子位于反射弧的感受器部分B.特殊味觉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R1味觉受体可能出现了感知甜味的结构变化D.花蜜诱导编码R1的基因突变为编码R2的基因4.山油茶籽可以用来榨取茶油,其花蜜中含有生物碱和茶皂素,中蜂、意蜂取食花蜜会死亡,而攻击力强的土栖蜂可以山油茶花蜜为食,并为其传粉。

研究人员将土栖蜂与中蜂杂交获得M蜂。

M蜂繁殖多代后再与土栖蜂杂交以恢复其野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土栖蜂利于保持山油茶基因多样性B.山油茶与土栖蜂之间存在共同进化C.土栖蜂与中蜂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可用生长素培育无籽果实增加产量5.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

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具有很强的抗药性6.[2017·江西玉山第一中学5月模拟]在阿拉斯加地区,棕熊生活在森林里,北极熊生活在雪原和浮冰上,它们适合生活的环境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但在动物园两者可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2023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2生物的进化

2023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2生物的进化

课时质量评价(二十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2021·河北张家口一模)达尔文以丰富的事实为依据,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解释;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其理论并不完善,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理解错误的是( )A.生物适应性状的形成是由于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并留下后代B.自然选择学说指出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种群和分子水平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补充与完善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并且新物种能很好地利用和适应环境B解析:种群中出现不同的变异性状后,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留下后代的机会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适应特定环境的新性状,A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B错误;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基因水平,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也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这样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C正确;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形成本身意味着生物类型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和适应环境,D正确。

2.(2021·江苏南通一模)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阿莫西林对细菌的选择作用,首先取少量含细菌的培养液均匀涂抹在平板上,并将平板均等地分为四个区,然后在1号区放1张不含阿莫西林的圆形纸片,2、3、4号区放等大的含有阿莫西林的圆形纸片。

在37 ℃的恒温箱中培养12~16 h(第一代),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

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菌体,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取菌液重复上述操作,获得第二代、第三代,并记录每代抑菌圈的直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二十二) 第22讲生物的进化时间 / 30分钟基础巩固1.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文中对生物的进化历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达尔文没有解释生物遗传变异的本质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强调,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C.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B.进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不会进化D.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3.脊椎动物对糖和氨基酸的反应分别需要独特的味觉受体分子,R2味觉受体可“发现”甜味,而结构与其相近的R1味觉受体则可“发现”氨基酸味道。

在进化过程中,蜂鸟的祖先失去了编码R2的基因,只有编码R1的基因,但蜂鸟还会被花蜜所吸引。

下列有关蜂鸟味觉的说法,不合理的是()A.味觉受体分子位于反射弧的感受器部分B.特殊味觉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R1味觉受体可能出现了感知甜味的结构变化D.花蜜诱导编码R1的基因突变为编码R2的基因4.山油茶籽可以用来榨取茶油,其花蜜中含有生物碱和茶皂素,中蜂、意蜂取食花蜜会死亡,而攻击力强的土栖蜂可以山油茶花蜜为食,并为其传粉。

研究人员将土栖蜂与中蜂杂交获得M蜂。

M蜂繁殖多代后再与土栖蜂杂交以恢复其野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土栖蜂利于保持山油茶基因多样性B.山油茶与土栖蜂之间存在共同进化C.土栖蜂与中蜂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可用生长素培育无籽果实增加产量5.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

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具有很强的抗药性6.[2017·江西玉山第一中学5月模拟]在阿拉斯加地区,棕熊生活在森林里,北极熊生活在雪原和浮冰上,它们适合生活的环境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但在动物园两者可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棕熊和北极熊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棕熊与北极熊在自然环境中基因无法交流C.北极熊和棕熊都是长期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D.北极熊出现白色皮毛是雪原和浮冰环境诱导发生突变的结果能力提升7.[2017·沈阳模拟]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通过遗传使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延续和传递B.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推知,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C.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D.自然选择、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8.[2017·开封二模]某生物的基因(a)是由正常基因(A)序列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而形成的,研究表明,世界不同地区的群体之间,杂合子(Aa)的频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下说法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基因a的产生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B.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选择作用会有所不同C.不同地区基因突变的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D.不同地区的群体有着共同的进化方向9.如图K22-1中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

a地区物种甲中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K22-1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10.[2017·河北武邑中学模拟]科学家在研究某种鸟的进化时发现,在繁殖季节有的雄鸟能够吸引多只雌鸟来到它的领地筑巢,有的雄鸟却“魅力不足”,其领地中鸟巢的数量很少。

经观察,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的长短有关。

观察结果如图K2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图K22-2A.该种群中控制尾羽长短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鸟种群进化提供原始材料C.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D.具有生殖隔离的两个物种未必存在地理隔离11.[2017·广东湛江二模]假设甲果蝇种群中只有Aa、a a两种基因型且数量相等,乙果蝇种群中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且数量相等,现将两种果蝇混合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混合前甲、乙种群的A基因频率相同B.混合前甲、乙种群的Aa基因型频率不同C.若两种群随机交配,则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为25%D.若甲、乙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为50%12.[2017·济南二模]若选取基因型为Aa,性别比例为1∶1的某种昆虫组成一个种群。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A不利时,该种群将进化成新物种B.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的唯一因素C.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A和a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D.该种群随机交配一次会引起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13.如图K22-3所示,地球上的哺乳动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不同种类在形态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该现象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规律是生物朝着的方向发展。

图K22-3(2)试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E的形成:。

(3)物种C的某种群中,基因型AA占46%,aa占20%,5年后,该种群中基因型AA占46%,aa占20%,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解释原因:。

综合拓展14.某种野生型细菌,自然条件下产生了Ⅰ型(含L A基因)、Ⅱ型(含L B基因)、Ⅲ型(含L C基因)三种新类型,现将等量四个品系的细菌混合,置于恒定密闭条件下培养,间隔相同时间,六次测得个体数量(单位:个/10-2 mm3)如下表,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野生型细菌能产生新类型的根本原因是。

多种新类型细菌的出现,表明了生物变异具有的特性。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在自然条件下菌群中L A基因频率会上升”的结论?,原因: ①;②;③。

(3)如果Ⅱ型细菌在空气中能很好生存,那么将Ⅰ、Ⅱ型细菌通过人工融合形成杂种细菌,其后代的基因组成是。

在通气的条件下培养,杂种细菌能否生存?,请分析原因:。

课时作业(二十二)1.C[解析]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达尔文对遗传变异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A项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斗争,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B项正确;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项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项正确。

2.D[解析] 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可能是可遗传变异,如受辐射等条件影响发生的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等,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进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因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随机发生的,所以,即使环境没有改变,也可能会因为突变改变基因频率,另外,个体的迁入、迁出同样影响基因频率,使生物发生进化,C错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因此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D正确。

3.D[解析] 在反射过程中直接接受外界刺激的部位是感受器,A正确;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接受外界物质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特殊味觉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由于蜂鸟祖先已经失去了编码R2(“发现”甜味)的基因,只有编码R1(“发现”氨基酸味道)的基因,却仍能“发现”花蜜的甜味,由此推测,可能是R1味觉受体的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C正确;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原材料,花蜜作为环境因素对这些原材料只是起到选择的作用而不是诱导突变的作用,D错误。

4.D[解析] 有性生殖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提高生物多样性,故A正确;山油茶和土栖蜂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即土栖蜂为山油茶传粉,山油茶为土栖蜂提供食物,故B正确;土栖蜂与中蜂的杂交后代可以繁殖后代,说明土栖蜂与中蜂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故C正确;生长素只能促进果实发育,不能增产,故D错误。

5.B[解析]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是生物本身的属性,环境(包括杀虫剂)对这些变异进行选择,适应环境(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导致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6.D[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棕熊与北极熊在自然环境中由于地理隔离而导致基因无法交流,B正确;北极熊和棕熊都是长期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北极熊白色皮毛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7.B[解析]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使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传递和延续,A正确。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基因的交流,种群基因库之间的差异导致基因不能进行交流,从而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

自然选择、突变都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8.D[解析] 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杂合子(Aa)的频率在世界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环境条件下,选择作用会有所不同,不同地区基因突变的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

不同地区的群体进化方向不一定相同。

9.C[解析]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

a地区的环境在变化,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乙、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甲、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但是乙物种是从甲物种进化而来的,二者的基因库组成可能部分相同。

10.A[解析] 该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

11.D[解析] 混合前,甲种群中Aa=50%,aa=50%,因此A的基因频率=50%×1/2=25%,乙种群中AA=50%,Aa=50%,A的基因频率=50%+50%×1/2=75%,A错误;混合前甲、乙种群的Aa基因型频率都是50%,B错误;若两种群随机交配,则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为50%,C错误;若甲、乙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有1/4AA、1/2Aa、1/4aa,则子一代的A 基因频率为50%,D正确。

12.D[解析] 当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A不利时,隐性基因a的频率会增加,说明该种群在进化,但不能说明是否有新物种形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为形成生殖隔离,A项错误;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等,B项错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项错误;由题意知,该种群只有Aa一种基因型,随机交配一次后,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为1/4、Aa基因型频率为1/2、aa基因型频率为1/4,所以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