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县域医共体建设思考
信息化建设对紧密型医共体支撑作用的探讨
![信息化建设对紧密型医共体支撑作用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c64d22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f.png)
信息化建设对紧密型医共体支撑作用的探讨一、信息化建设与紧密型医共体的关系信息化建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和利用,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的过程。
而紧密型医共体是在现有医疗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整合医疗资源,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服务。
信息化建设与紧密型医共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为医共体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更是医共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建设将医疗卫生服务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提供了更便捷、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途径,为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1. 提升服务效率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电子病历、远程会诊、远程医疗等平台,实现了医疗信息的共享与传递,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通过远程医疗平台,患者可以在家就诊,避免了前往医院排队等待的时间,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远程会诊平台与其他医院的医生进行交流、讨论,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为紧密型医共体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提升了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
2. 优化资源配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使医疗资源得以整合和共享,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紧密型医共体中,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共享医疗信息、医疗资源,实现了跨机构、跨地域的资源整合,避免了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
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帮助医共体机构进行资金、药品等资源的统一采购,降低了医疗成本,实现了医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医疗信息的准确、全面的记录和管理。
这不仅有利于医疗机构对患者病情的准确掌握,提高了诊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还能够为医疗卫生服务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信息化建设技术还可以帮助医共体机构建立起临床路径管理、护理质量管理等制度,并通过数据分析、评估等手段,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医疗资源下沉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新体系
![医疗资源下沉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新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7350c30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e.png)
医疗资源下沉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新体系在中国的城乡发展中,县域医疗资源不均衡现象严重,城市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新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医疗资源下沉的意义和实施路径,以期在县域医疗领域推进改革。
一、医疗资源下沉的意义医疗资源下沉指的是将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使县级医院成为区域医疗中心。
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大城市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使农村地区居民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1.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县域医共体将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可以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这些基层医院将成为县域内医疗服务的主力军,为居民提供更为便捷和及时的就医服务。
2. 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下沉医疗资源,可以合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的情况。
同时,由于农村地区医疗需求相对较低,下沉医疗资源可以使城市医院更好地处理复杂疾病和疑难病症,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二、实施路径要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新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建设县域医联体、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信息化建设等。
1. 建设县域医联体县域医联体是构建县域医共体的重要平台。
通过建设县域医联体,可以实现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互通,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县域内实行医共体内部合作机制,推动医院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
2. 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实现医疗资源下沉的关键举措。
可以通过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提升其临床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
同时,建设更加完善的基层医疗设施和设备,为基层医院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3. 推动信息化建设推动县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县域医共体新体系的基础保障。
通过建立电子病历和医院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传输,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同时,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也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掌握居民的基本健康信息。
三、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在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新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等。
2023-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综合解决方案-1
![2023-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综合解决方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88c79e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5.png)
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综合解决方案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和医疗需求的日益增加,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势在必行,而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医共体建设的重要手段。
下面我们来分步骤阐述一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综合解决方案”。
一、建立云平台首先,建立一个云平台,作为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该平台要可以托管各种数据,如患者电子病历、医院信息、医生信息等。
平台可以建立在国有数据中心或云服务提供商上,但在建立平台时应注意数据的隐私保护和安全。
二、共享电子病历电子病历是医疗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该数据可以提高患者就医效率和医生诊疗效果。
建立一个全市或全县电子病历共享平台,并且使该平台与县内所有医院医疗信息系统相连,以便所有医生都可以访问患者的电子病历。
三、建立移动医疗平台移动医疗是医疗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能够为远程地区的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同时也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加高效的诊疗服务。
建立一个支持远程医疗的移动医疗平台,并且将该平台连接到县域内的所有医疗机构,以促进医院之间的协作和共享医疗资源。
四、建立数据分析系统建立一个数据分析系统,专门用于分析县域医共体中各种数据,如患者电子病历、医院信息、医生信息等。
该系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来发现医疗资源的浪费和瓶颈,以便于制定更加合理和科学的医共体发展战略。
五、组建专业团队建设一支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团队,负责县域医共体中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行。
该团队应该包括医疗信息化专家、软件工程师、网络技术人员等不同类型的人才,以确保县域医共体信息化的顺利发展。
综上所述,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医共体建设的重要手段,但也需要注意患者信息的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
同时建立云平台、共享电子病历、建立移动医疗平台、建立数据分析系统、组建专业团队是实现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步骤。
医共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医共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c4ea942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1b.png)
医共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医共体建设存在的问题1. 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在医共体的建设中,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往往存在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均的问题。
有些大型综合性医院通常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而基层医疗机构则面临着资源不足和财政压力大的困境。
2. 医共体合作模式不够灵活:目前,许多医共体采用了统一管理、集中决策的模式,导致协作方式较为僵化,缺乏灵活性。
这样一来,一些低效率或无法适应实际需要的规定可能会对医疗服务产生限制。
3. 数据共享与信息沟通不畅:在医共体建设中,数据共享与信息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然而,在现实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障碍,例如数据安全风险、信息传输延迟等问题。
这给有效流转患者信息和协同诊治带来了困难。
4. 缺乏权责明确和监管制约机制:对于参与医共体建设的各方而言,权责明确和监管制约机制的缺乏可能会导致责任模糊,使得各方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同时,医共体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如何实现有效协同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医共体建设的改进建议1. 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经济利益:应当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指标来合理分配经济利益,避免资源过度集中。
同时,可以通过政策措施来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其服务水平和能力。
2. 探索灵活多样的医共体合作模式:可以尝试将权力下放,给予各个医疗机构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鼓励更多创新型、灵活型的医共体合作方式,在保证基本利益平衡的同时,增加各方参与意愿和积极性。
3. 加强信息技术支撑:推动数据共享和信息沟通更加顺畅,并确保数据安全风险可控。
发展统一规范且安全可靠的信息交互平台,为医疗机构提供高效的患者信息共享和协同诊治服务。
4. 建立健全的权责明确和监管制约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医共体建设的规范引导和监督管理,确保各方责任明确。
同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促进多个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与信息共享,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5. 完善培训和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
医共体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建议
![医共体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634efc3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f8.png)
医共体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建议一、医共体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看病需求,中国推行了医共体的概念,旨在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然而,在实施医共体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1.资源整合不够完善医共体由多个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组成,不同单位之间的资源整合不够充分。
一些医院仍然存在利益博弈、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资源分配不平衡,影响了医共体的整体效能。
一些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而农村地区和一些偏远地区的医共体发展相对滞后。
2.医共体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医共体内部的组织管理机制尚未完善,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导致协同效应不明显。
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还存在很大的障碍,临床数据无法共享,医院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
这种情况下,协调合作的主要难题是如何形成有效的内外部机制,减少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和调配。
3.医共体服务能力仍有待提升尽管医共体的概念旨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但实际上,一些医共体的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
一方面,部分医院的医疗设备、技术水平、专科人才较弱,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另一方面,医共体缺乏对患者的全周期管理,导致患者多次转诊和重复检查,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下一步建议为了解决医共体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我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要解决医共体资源整合不够完善的问题,需要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倾斜。
同时,加大对基层医院的支持力度,提高其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技术水平,使其能够提供更加高效和优质的服务。
2.建立健全医共体管理机制为了解决医共体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需要建立和完善医共体的内外部管理机制。
这包括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作,便于医生之间的交流和患者的转诊。
医共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医共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d8c6580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6e.png)
医共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问题概述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医共体建设作为推动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然而,医共体建设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医共体的有效运行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问题分析1.医共体规模不够大目前,医共体参与的医疗机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
这导致医共体的影响力受限,无法充分发挥医共体在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方面的作用。
2.医共体内部协作机制不完善在医共体内部,参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还不够完善。
协作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缺乏互信,导致医共体整体效能下降。
3.人员配备不足医共体内部的人员配备问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
由于医共体需要涉及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员,但目前医共体中专业人员的配备仍然不够充分,这导致医共体在科研和诊疗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医共体间合作不够紧密虽然医共体是一个合作的整体,但是不同医共体之间的合作仍然不够紧密。
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机制,导致医共体之间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整合和共享,影响医共体的整体效果和发展潜力。
三、问题解决方案为了克服医共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1.扩大医共体规模应当着力扩大医共体的规模,吸纳更多的医疗机构参与其中。
可以通过政策支持、资金补贴等多种方式来激励和鼓励更多的医疗机构加入医共体,形成一个庞大而有影响力的医共体网络。
2.加强内部协作机制建设医共体内部应当建立起高效的协作机制,加强各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和配合。
建立定期例会、信息共享平台等机制,促进医共体内部的协作和互信,提高整体效能。
3.加大人员配备力度为了提高医共体的科研和诊疗能力,应当加大人员配备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医疗机构与高水平医学院校合作等方式,提高医共体内部专业人员的配备水平,提升医共体整体实力。
4.加强医共体间的合作不同的医共体之间应当加强合作,并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究
![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b734a55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6d.png)
第24期2023年12月无线互联科技Wireless Internet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24December,2023基金项目:2021年江门市医疗卫生领域科技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大数据背景下县域医共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M2021C11㊂作者简介:张瑞卿(1978 ),女,甘肃渭源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医学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㊂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究张瑞卿,伍励涛,黄文东(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广东江门529099)摘要:县域医共体的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信息化平台建设能够有效整合医共体成员单位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区域内居民健康档案等资源,实现医共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㊂文章分析了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从创建县域医共体数据资源中心㊁创建医共体业务共享平台㊁建设医院管理信息系统3个方面设计医共体信息化平台,从根本上实现医共体成员单位内资源的统一和共享,重组和优化了就诊流程,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改善了民众就医便利度和感受度,推动了医疗卫生领域改革㊂关键词: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资源共享中图分类号:R197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㊂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大健康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整合县级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极大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的服务能力和质量,既符合国家的医疗改革制度,也能有效推动县域综合医疗高质量发展㊂近年来,全国多地已开展超4000家县域医共体组建,在医共体内就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比例超过90%,在超800个县级区域进行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试点建设,绝大部分试点区域内实行了检验测试结果的互认机制㊂这一系列实践结果表明,持续推动县域医共体发展是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1]㊂1㊀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意义㊀㊀随着医学技术及服务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院的管理和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㊂由于地理位置㊁医疗人才㊁基础设施等资源的不均衡造成了优质医疗卫生服务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和医院,县级区域中特别是偏远城镇的医疗设施薄弱,服务能力不强㊂县域医共体的建设能有效改善这种现象,让辖区内群众就近享受到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㊂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㊂1.1㊀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㊀㊀通过牵头医院帮扶及医疗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提升首诊医师的临床诊治能力,有利于医生个人医疗水平的提升;实现将轻症㊁常见病和慢病患者留在基层医院诊疗,同时通过双向转诊机制,给疑难重症患者建立快速 转诊通道 ,增强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生的信任度;拓展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管理㊁慢病管理㊁康复管理㊁体检业务以及增值业务,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及人员的收入㊂1.2㊀有利于改善居民看病就医体验㊀㊀在医共体成员单位内通过诊疗数据共享,减少重复检查㊁避免过度医疗㊂通过转诊㊁会诊的 绿色通道 ,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上级医疗专家的诊疗,改变以往大小病都去大医院的现象,实现居民就近选择医疗卫生机构就医治疗,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改善患者看病就医感受㊂同时通过便民服务平台㊁家庭医生签约平台及移动App,进一步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识,获得及时㊁主动㊁连续的健康服务,缓解 看病难㊁看病贵 等社会现象,增强居民医改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㊂1.3㊀有利于提升牵头医院品牌影响力㊀㊀通过基层首诊过滤普通患者,实现将疑难重症㊁大型及特殊手术㊁特色治疗推荐给县级医院治疗,实现优质病历㊁疑难病历的收集和整理,并作为科研数据来源,进行科研教学㊁学科建设,带动学科发展㊂同时帮助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技术帮扶,将最优质的医疗技术覆盖到基层和社区,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率,提升品牌影响力㊂1.4㊀有利于提升政府管理水平㊀㊀通过医共体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推动卫生行政部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政策落实,整合医共体内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诊疗功能,通过基层首诊㊁双向转诊等方式,有效㊁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积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的下沉,实现患者在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分流,有效改善就医流程和环境㊁规范就医秩序;提高上下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协同性㊁连贯性㊁整体性,逐步实现基层首诊㊁上下转诊㊁急慢分治㊁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便于政府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㊂2㊀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2.1㊀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影响信息化平台建设㊀㊀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能够促进医共体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实现各级医院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提升服务质量㊂县域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都是独立的医疗机构,一些医院已建立了信息化平台,但平台的建设相对独立,一般都按照各自的实际需求进行采购和开发,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㊂加之医共体内各级医院可能采购不同商家的信息系统,不同供应商开发的系统相互兼容性欠佳,影响医共体内的分级转诊㊁技术帮扶等工作㊂2.2㊀医疗数据繁多,处理难度大㊀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升级,医共体内部的所有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医疗数据,如何将这些数据收集㊁整理㊁分析㊁汇总,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数据更高的价值,协助各级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医共体信息化平台要解决的问题之一㊂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各级医院都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量大㊁标准不一且没有经过初级筛选,使用价值低,加工处理的难度高㊁工作量大,对处理技术要求高㊂这就需要建设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对医疗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各类数据转化为统一的格式,实现医疗数据之间的互通互联㊂2.3㊀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差异大,一站式医疗服务难推行㊀㊀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是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由于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的部门分类较多,各部门工作复杂㊁获取信息的方法不同,对信息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使得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大差异,信息系统接口难,信息化平台无法做到高度集成,形成集成壁垒[2]㊂医共体内部各级医院负责的内容不同,责任和权限不同,患者的数据档案协调有一定难度,比如患者的个人信息㊁病历资料㊁诊疗记录以及治疗过程等情况需要运用联通的数据库进行存储保管,便于医共体内各级医院的医生参考使用,但由于患者信息涉及隐私,对权限管理有制约,阻碍一站式医疗服务的顺利推行㊂此外,基层医疗机构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缺少相关信息化的人才,导致缺乏复合型的人员应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㊂3㊀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策略㊀㊀为了统一信息化标准,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复杂的医疗数据,提高医疗资源共享,可以建设统一的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高效整合各级医疗卫生资源,助力医疗卫生改革㊂在县域医共体内,通过创建数据资源中心㊁业务共享平台㊁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等,来统一制定标准参数,明确各级医院需求,实现推动基层检查㊁上级诊断和区域互认,打通医共体之间的服务链,实现医共体医疗协同服务,建立紧密联系和资源共享,实现一站式医疗服务㊂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㊂3.1㊀创建县域医共体数据资源中心,统一信息化标准㊀㊀通过创建医共体数据资源中心,将分散在各个业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整合,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建立标准化的数据中心,涵盖电子病历㊁健康档案㊁医疗资源㊁运营管理等数据㊂主要包括4个核心数据库㊂一是以患者为中心,建立统一视图的临床数据库,将多源数据转换为统一标准的数据格式,用于临床医疗的数据存取㊁编辑㊁参阅和统计汇总等㊂患者的基本信息㊁门诊记录㊁体检报告㊁住院记录等诊疗信息均可放入临床医疗数据库[3]㊂二是建立包括医疗机构基本信息㊁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基本信息㊁医疗专业术语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库㊂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应具有唯一标识和一致性特性,以便满足医共体内所有成员单位数据共享要求㊂三是建立运营数据库,整合和归类临床数据库㊁基础数据库等采集的数据,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利用,从而辅助医疗机构进行行政管理㊁财务管理及决策分析等㊂四是创建包括名医名师㊁住院床位㊁药品库存㊁检测设备等医疗资源信息的医疗资源库,根据患者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㊂3.2㊀创建县域医共体业务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㊀㊀县域医共体业务共享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医院数据整合与共享问题,同时提供良好的系统扩展功能,保障后续新系统的快速接入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医共体业务共享平台,最大化地实现医共体内资㊀㊀图1㊀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架构源共享㊂3.2.1㊀设计患者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医共体内患者信息共享㊀㊀按照国家卫健委 十四五 时期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的要求,逐步推进高速泛在㊁集约共享㊁安全可控的患者信息化一体化管理平台,使用数字技术进行病患信息登记㊁建立电子档案,形成患者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与居民电子健康卡注册管理系统关联,进行身份认证㊁个人注册基本信息核实等,实现患者信息共享㊂同时,建立统一的就诊凭据管理机制,帮助就诊凭据发放㊁回收㊁作废㊁更换等㊂完善患者账户管理,方便患者就医诊疗㊂3.2.2㊀设计统一费用处理服务体系,优化支付渠道㊀㊀传统的医疗收费方式,不利于患者转诊时使用医保㊁银行卡等进行出入院结算㊂基于居民电子健康卡,整合居民就诊支付渠道,设计统一的费用处理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与主流在线支付机构(基本或商业医疗保险㊁银行㊁第三方支付平台)关联,就可以实现患者在医共体范围内统一出入院结算,简化患者出入院手续㊂(1)设计统一的医共体入院登记功能,逐步替代现有各机构独立的入院登记,在数据支撑的基础上对患者入院前的检查项目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优化院前检查路径,实现医共体内床位资源统一管理,逐步形成科学的入院服务中心方案㊂(2)具备交易记录查询与汇总功能㊂支持支付宝㊁微信㊁银联云闪付等主流渠道,支付场景可以覆盖收费窗口㊁自助终端㊁诊间支付㊁移动支付(生活号㊁公众号㊁App)㊁床边结算㊁处方扫码付㊁医后付等㊂(3)支持医院对账管理和医院资金管理㊂提供支付平台与医院管理系统交易明细的比对,支持每日自动对账与按月手工核对;由支付平台与对账平台支付的资金均落户到医疗机构指定的银行账户㊂(4)支持综合查询和交易分析㊂按照应用㊁渠道㊁业务等类型实现多维报表查询㊁汇总;通过对交易日志信息的分析,灵活出具各交易应用㊁渠道的活跃度㊁使用量等指标并进行分析㊂3.2.3㊀设计统一的申请单管理服务平台,形成闭环管理㊀㊀针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预约挂号㊁工单㊁中央运送等业务场景,将医疗服务可供订阅使用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按照 注册服务内容-服务发布-服务订阅-服务使用-评价反馈 的流程建立起订单闭环管理㊂首先,资源管理㊂对医疗服务方能够提供的资源进行注册㊁登记,明确资源的所有人㊁可供使用的时间㊁可供使用的工作地点㊁使用规则㊂其次,申请单中心㊂具有权限的角色或用户可以预订资源;预订被确认后即正式插入到排程表中;达到触发条件后系统即撮合双方进行资源使用(在线服务)㊂最后,反馈评价㊂申请单完成后,服务双方可互相进行评价,相应的评价结果可作为下次预约㊁申请时的参考㊂3.2.4㊀设计统一的医疗流程服务系统,实现协同服务㊀㊀县域医共体统一管理模式下,应围绕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医共体业务协同,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多条线业务联动,也可通过组合医疗流程服务,实现处方流转[4]㊂在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平台中,可通过流程编排服务和业务规则服务实现事件驱动的自动化业务流程处理㊂一是利用流程编排计划触发和管理每一步并行或串行操作及调用服务,根据不同医疗机构业务流程的差异,通过流程编排,实现无需技术开发而满足不同医疗机构差异化流程的需求㊂二是以业务规则服务方式调用配置不同的业务模块实现不同的业务逻辑规则,提供核心的规则引擎和个性化流程配置工具㊂医共体内各应用系统可通过调用流程引擎和规则引擎等共享服务,实现医共体内各机构业务协同管理㊂3.2.5㊀设计统一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㊀㊀为了实现医共体所有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同质化,需要建立统一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㊂医共体内各信息系统均可调用该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监测㊁评价㊁分析㊂首先,控制电子病历质量,支持病情预警㊁病历评价㊁临床医师自评,病历质量问题反馈等,未确认问题继续提醒;其次,病人安全管理,包括不良事件管理㊁SAE上报管理㊁ADR 上报管理㊁MDR上报管理㊁输血不良反应管理等;最后,质量检查和质量改进,实现各种专项质量检查表单电子化,包括各病历检查表单㊁术前准备检查表单㊁手术室外手术检查表单㊁护理质量检查表单㊁设施管理与安全检查表单等,能够对质量改进情况进行多条件综合查询㊂查询结果可以导出㊁打印㊂3.2.6㊀设计统一的平台管理服务体系,规范系统管理工作㊀㊀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应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权限管理,可以设计统一的平台管理服务体系,制定医疗机构登记规则㊁明确用户及认证条件㊁配置系统参数㊁维护系统㊁分配系统角色和权限㊁并进行日志和监控管理等工作,规范系统管理工作㊂3.3㊀创建基于医共体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打造一站式医疗服务㊀㊀在数据资源中心和业务共享平台创建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医共体下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深度融合医共体内各单位的医疗数据,打造一站式医疗卫生信息服务㊂3.3.1㊀创建门诊医疗服务信息系统,提高门诊服务效率㊀㊀门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面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主要窗口㊂通过创建门诊医疗服务系统,为患者提供及时㊁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服务㊂(1)创建门急诊挂号收费系统,建立患者统一标识号,快速挂号就诊,以提高患者就诊质量与体验为主要目标㊂(2)创建急诊信息管理系统,以第一时间处理急诊病患为目的㊂普通急诊患者由建档处先建立患者信息与就诊卡,然后经过急诊挂号到相关急诊科室, 三无 急诊患者或危急患者可提前建档,再经过急诊分诊到相关科室,实现急诊㊁留观协调,统一患者治疗㊂(3)创建门诊输液管理系统,主要服务于门诊护士站,对门诊医生开具的医嘱项目进行处理,包括输液治疗㊁皮试㊁费用补录㊁执行单打印等㊂(4)创建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服务于门诊和急诊收费处的信息管理功能,主要进行的是根据医生给患者开具的有效项目医嘱进行划价㊁收费㊁退费,并根据费用情况进行相关的查询统计工作㊂(5)创建票据管理系统,服务于财务处,对门急诊㊁住院发票进行统一管理,高效快捷的票据操作流程方便管理者的工作与使用㊂包括票据登记㊁发放㊁归还㊁停启等㊂(6)创建门诊医生工作站㊂包括患者下诊断㊁处置管理㊁传染病上报㊁分诊管理㊁急诊留观㊁统计查询等功能㊂通过门急诊医生工作站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为门诊患者开展医疗服务,提高医生的诊疗效率,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㊂(7)创建患者随访管理系统,是集成院前㊁院中㊁院后一体化医疗模式的延伸[5],系统可根据患者住院信息进行回访,在系统中设置回访提醒,并可在查看患者信息资料时直接通过系统拨打语音电话并录音㊁发送节日问候短信,使住院患者的院外康复和继续治疗能够得到科学㊁快捷㊁专业的技术服务和指导[6]㊂3.3.2㊀创建住院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优化住院流程㊀㊀住院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满意度,通过信息化辅助住院治疗过程,可以提高患者的住院体验感㊂住院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可以从6个方面建设㊂(1)创建住院入出转管理系统,服务于入出院工作站,主要涉及患者在院费用管理的工作,包括处理患者入院㊁出院和转院申请,帮助工作人员处理患者在院期间产生的费用补录㊁退费㊁充预交金㊁退预交金㊁结算㊁催款㊁床位安排㊁交款书生成等工作㊂(2)住创建院收费管理系统,服务于住院收费处,完善并优化其工作量,包括费用的预交㊁退费㊁各项费用结算和交款书的生成㊂(3)创建住院医生工作站,是住院医生工作使用的信息系统,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为住院患者开展医疗服务,提高医生的诊疗效率,包括患者下诊断㊁处置管理㊁病案㊁病历㊁统计查询等功能㊂(4)创建病区护士工作站,协助病房护士完成对住院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协助护士核对并处理医生下达的长期和临时医嘱,对医嘱执行情况进行管理,协助护士完成病区床位管理等日常工作㊂(5)创建临床路径管理系统,通过疾病管理㊁临床决策㊁质量评估等系统协助医生㊁护士共同制定针对某一疾病的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达到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7]㊂(6)创建病案管理系统,主要为医务科病案管理人员提供集病历质控㊁病历封存和解封㊁ICD编码管理㊁病案管理㊁病历借阅管理㊁医疗统计于一体的病案管理平台[8],包括病案的记录㊁归档㊁统计㊁评价和应用等㊂4 结语㊀㊀县域医共体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改革的一种重要组织模式,为了更好地整合医共体内各单位的医疗资源,让优质的医疗资源能够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能力㊁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等,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医共体的建设,加速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进程,通过平台推进医共体内相关医院的管理㊁医疗服务等水平,实现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区域内居民健康信息数据,让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真正惠及普通民众㊂参考文献[1]申少铁.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N].人民日报,2022-12-19(005).[2]刘远志. 互联网+健康 背景下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18):23-24. [3]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浙江省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指南[EB/OL].(2019-09-12)[2023-11-02].https:///index.html.[4]袁钱生.某县医共体信息系统设计方案探讨[J].广东通信技术,2022(5):55-58,79.[5]佟宁.移动App随访系统助力医院扩展医疗服务[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7(10):43-46.[6]姚峥,张育,马志娟,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客户服务部在门诊服务流程中的作用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1(10):27-29.[7]苏爽,王景红,何名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疼痛用药管理路径的建立及效果[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1(6):75-79.[8]刘剑波,王静,郭馨蔓.基层中医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机械,2017(12):52-57,80.(编辑㊀傅金睿)Exploration on constructing information platform of county medical communityZhang Ruiqing Wu Litao Huang WendongGuangdong Jiangmen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Jiangmen529099 China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ty-level medical communitie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upport and guarantee of rmatization platforms can effectively integrate online and offline resources among medical community member units share regional residents health records and other resources and achieve the interconnection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formation within the medical community.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building county -level medical community were fully analyzed in this paper.Design of medical community information platform was proposed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county-level medical community data resource center medical community business sharing platform and 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The medical community information platform will fundamentally achieve the unity and sharing of resources within the medical community members restructure and optimize the medical treatment process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grassroots medical services improve the convenience and perception of medical treatment among the public and promote reform in the medical and health field. Key words county medical community information platform 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resource sharing。
医共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医共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aa3863e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6d.png)
医共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医共体建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我省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
本文结合智慧广电医疗项目建设经验,对医共体平台建设路线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智慧广电医共体分级诊疗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当前医院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居民对长期、持续的健康生活的需求。
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出台《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知道意见》推动分级诊疗,而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因能合理整合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基层首诊作用,有效缓解基层医疗资源利用严重不足而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浙江省是全国较早开展医共体建设的省份之一,2017年制定印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水平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在11个县(市、区)开展医共体试点。
笔者所在地的政府部门也开战了医共体建设工作,已基本建立“管理统一、服务同质、责任共担、利益共共享”的工作机制[],但是还有有许多值得总结与思考的地方。
笔者就医共体建设工作实施以来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
1.建设目标构建基于整合医疗的县乡村一体化平台,联通县域内各层级医疗机构,构建“分级分层”、“多级多层”的县乡村一体化服务体系,组建“单一型”、“联邦型”多种跨院联合诊疗服务网络形态,创新医疗资源服务协同服务模式,引入“点对点”的新型网状服务模式;全面整合、运营县域内医疗服务资源,构建医疗服务资源交易管理的平台,实现医疗资源供需双方交易的衔接与决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放大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半径,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让需要医疗资源的医生(患者)在正确的时间获得最合适的资源。
2.总体规划总体建设内容分为5个服务层,基础技术支持平台、医疗资源运营管理平台、院间医疗协助服务、院间联合诊疗服务、数据中心应用服务。
1.基础技术支持平台层:主要承担的是数据的集成、标准化服务的交换。
3种不同类型医联体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3种不同类型医联体模式的实践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f381db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3.png)
3种不同类型医联体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一、本文概述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医联体作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的重要模式,正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三种不同类型的医联体模式——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和专科联盟的实践与思考。
通过对这三种模式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能够为医联体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城市医疗集团以大型医院为核心,通过技术支援、人才培养等手段,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县域医共体则是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提升县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专科联盟则是由相关学科领域的医疗机构组成,通过专科协同、资源共享、技术合作等方式,提升专科疾病的诊疗水平。
本文将从实践角度出发,详细介绍这三种医联体模式的运作方式、取得的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
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剖析医联体模式在实践中的优缺点,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医联体的发展策略。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政策制定者、医疗机构管理者以及医疗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我国医联体模式的健康发展。
二、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实践紧密型医联体模式是我国医联体建设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特点在于通过资产、管理、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紧密合作,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在此模式下,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医疗服务市场的挑战,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资产整合与统一管理:紧密型医联体通过资产整合,实现医疗资源的集中管理和使用。
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在保持独立法人地位的同时,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标准,确保医疗服务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技术共享与人才培养:紧密型医联体注重技术共享和人才培养。
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通过定期的技术交流、培训和合作研究,提高医疗技术的整体水平。
同时,通过统一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医联体内部输送高素质的医疗人才。
我市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创建县域医疗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市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创建县域医疗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777a300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5.png)
我市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创建县域医疗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市县域医疗布局的不断完善,县域医共体建设已经成为我市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研究我市县域医共体建设和县域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问题1. 组织协作机制不太完善在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由于县区卫生局和医疗机构之间的管理、与区级医共体的协同等问题,会导致一些医共体联合行动的不协调和不顺畅。
2. 人员技术水平不足由于农村医疗水平相对低下,县区内医院技术水平相对薄弱,一些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质量不够优质,这会给县域医共体建设带来一些困难和挑战。
二、创建县域医疗服务中的问题1. 基层医疗服务的不足我市一些偏远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人才匮乏、药品供应也较为难以保障,这就导致了一些患者不便于获得足够的医疗保障,这会影响县域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2. 不合理医药费用医疗服务中的医药费用是患者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合理的医药费用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负担,也不利于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对策建议1. 完善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可以加强县区和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交流经验,共同制定县域协同医疗服务的工作计划等,以便于提高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整体协调性。
2. 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县域医疗服务中主要还是要通过教育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现代医学先进技术在基层医疗服务设施中的推广。
同时,加强对生产、流通及使用的药品的监管,严防虚假广告和暴利药品的出现。
3. 强化基层医疗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可以在农村配备相应的人员和设施,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完善基层建设和规范医疗服务,为县域医共体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4. 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可采取借鉴国内外现代化医院的管理经验,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压缩不必要的医药费用开支,避免虚高、虚构费用的出现,使患者获得合理的医疗保障。
共建共享 县域医共体如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共建共享 县域医共体如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93ddfa5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70.png)
共建共享县域医共体如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近年来,共建共享的县域医共体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重点探讨县域医共体如何实现共建共享,并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一、深化共建共享机制共建共享机制是县域医共体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
首先,各医疗机构应加强连接与合作,建立分工明确的协作网络。
通过制定明确的工作指南和责任分工,确保各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协同。
其次,政府应加大投入,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质保障,推动县域医共体的共建共享。
此外,还应加强学术交流和培训,促进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二、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县域医共体应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合理规划和配置区域医疗资源。
首先,通过科学测算和分析,确定医疗资源的需求和供给。
在此基础上,适时引进新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充建设,提高其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完善医疗资源的分配机制,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三、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绩效进行全面评估。
通过设定合理的绩效指标和绩效考核办法,激励医务人员积极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要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加强医疗事故的监测和报告,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
通过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增强患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推动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发展信息化建设是县域医共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实现县域医共体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推行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新技术,提高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此外,还应加强病例数据库的建设和利用,提高医疗服务的精准性和个性化。
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和利用医疗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县域医共体的未来展望与发展建议
![县域医共体的未来展望与发展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6cfb309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5.png)
县域医共体的未来展望与发展建议随着时间的推移,县域医共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已经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县域医共体将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有关医疗单位纳入统一管理和协作机制,旨在提高县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对县域医共体未来的展望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一、展望1.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县域医共体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使患者能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大医院相当的优质服务。
未来,县域医共体可以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增加专科医疗服务,提升治疗水平,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2. 推动信息化建设:县域医共体未来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推动医疗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通过共享和整合各个医疗机构的信息资源,实现患者健康档案的共享和互通,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强线上线下的协同合作,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方便患者就医。
3. 建立多级诊疗制度:县域医共体要在服务网络中建立多级诊疗制度,通过构建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医疗服务体系,确保患者就医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
未来,可以在县域医共体内建立转诊联动机制,实现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形成优质医疗服务供给的有机衔接。
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县域医共体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引进优秀医疗专家和技术人才,提高县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未来,可以通过与高水平医疗机构和学术机构的合作,搭建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医疗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二、发展建议1. 完善政策支持:县域医共体发展面临着资金、政策等多重挑战。
政府应加大对县域医共体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出相关鼓励政策,提供医疗机构的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激励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县域医共体建设。
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管与评估机制,确保县域医共体的良性发展。
医共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医共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c767c52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d.png)
医共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医共体建设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增长,医共体建设成为当前医疗领域的热门话题。
然而,在实施医共体建设过程中,我们也不可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现就医共体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 医患关系紧张在中国,由于医患关系长期紧张,导致了大量矛盾和纠纷的产生。
虽然医共体概念旨在推动医患和谐关系的建立,但目前仍有部分地区或机构未能有效改善医患关系。
一些患者不信任就诊的医生,对待医生态度消极甚至侮辱恶语相向,这种情况明显阻碍了医共体建设的顺利进行。
1.2 信息不对称在传统的就诊模式中,病人在决策时主要依靠信息提供者(也就是与之交流讨论方)所提供给他们的信息。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双方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
稍有不慎或无知可能导致错误决策,甚至造成医疗风险。
在医共体建设中,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医生的信息披露,以平衡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1.3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在当前医共体建设过程中,由于地区经济水平、卫生服务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存在。
一些地区缺乏高水平医疗机构和专业人才,而一些大城市则聚集了更多资源。
这使得患者往往要走很远的路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服务。
因此,在未来发展中需要更加注重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分布。
1.4 缺乏有效管理及监督机制随着医共体建设的推进,管理与监督问题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些地方政府在卫生领域管理和宏观调控能力相对较弱,导致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了滥用行政权力、操纵市场价格等问题。
此外,对于中小型民营诊所等基层卫生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也面临着一系列管理上的挑战。
二、医共体建设的解决方案鉴于上述问题,以下提出了一些医共体建设的解决方案,以期推动医共体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
2.1 加强医患沟通和互信要改善医患关系,首先需要加强医患沟通和互信。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医疗制度改革和医共体建设的理解与认同,以减少误解和矛盾。
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13cdc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ea.png)
健康效益分析
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风险评估和对策
05
总结词
技术风险评估是指对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因技术因素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
详细描述
技术风险评估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架构设计、系统性能、系统稳定性、安全性等。在评估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确定各风险因素对整体的影响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计算资源的灵活扩展和动态分配,提高平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医疗设备的利用效率和医疗质量。
技术创新
未来趋势
建设目标
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吸引力得到显著增强,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目标成果
建设目标
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内容和技术架构
02
建设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
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
建设统一的信息标准
建设内容
技术架构
实现多级医疗数据中心的建设,满足大规模数据存储和计算需求。
技术风险评估
管理风险评估是指对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因管理因素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
总结词
管理风险评估需要从组织架构、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关注项目进度、成本控制、质量管理等方面,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详细描述
管理风险评估
总结词
市场风险评估是指对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因市场因素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
医共体对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医共体对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85fe676a2161479171128c3.png)
疗 卫 生 机 构 分 工 协 作 机 制 的 三 级 联 快提 升基 层医疗 卫 生服 务能 力 、推 生服 务管理 方 以及 医疗 卫生 产品供
动 的 县 域 医 疗 服 务 体 系 。《国 务 院 办 动 分级 诊 疗 制 度建 设 、缓 解 “看病 应 商 ,提 供 卫 生 信 息 的 采 集 、传 输 、
乡镇 卫 生 院 为 枢 纽 、村 卫 生 室 为 基 下 沉 、两 提 升 ”工 作 常 态 化 、长 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县域 医疗 卫 生 服 务信息 化 是指
础 ”的 县 乡一 体 化 、乡村 一体 化 管 化 的 有 效 手 段 ,是 深 化 医 药 卫 生 体 在 县 域 内 应 用 计 算 机 信 息 技 术 ,为
医共 体 建设 对 县域 医 疗卫 生 服务 信 息化 建设的影响
医共 体建 设 在 我 国医改 中还 是一 个新 生 事 物 ,尚处在探索阶段 ,没有成熟的创建模式 。
目前被 国家 及其相关部 门认可的医共体先进 典型是安 徽天长县 、阜南县 和福建尤 溪县 等 ;从 典 型 地 区 建 设 经 验 和 各 地 推 进 医 共 体 创 建 要 求 看 ,其 对 医 疗 卫 生 服 务 信 息化 建设 的 影 响 主 要 有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公厅 关于推 进医疗 联 合体建设 和发 难 、看病 贵 ”问题 、更好 地 满 足 人 存储 、处理 、分析 、表 达 ,以支持县 展 的 指 导 意 见 》(国 办 发 [20173 32 民 群 众 的 健 康 需 求 ,具 有 十 分 积 极 域卫 生 管理 ,为人 民群 众提 供 最佳
管理机南I更加统一 、医共体具备服务共同体 、责 任共 同体 、利 益共 同体 、管理 共同体的 “四位一体 ” 功 能 ,医共体 内部 需形 成统一 医疗 卫生 资源调 配 、 统一 核算 医疗 服 务成本 、统 一成 员单位绩 效 考核 、 统一 医保支付 和薪酬分 配等管理机 制 ,今后的县域 医疗 卫生 服务信息化建 设除在传统 的医疗卫生服 务 领域 进行 支撑外 ,还需 要强化绩 效考核 、现 代化管 理 等 方 面 数 据 和 应 用 支 撑 。
县域医共体发展问题浅析
![县域医共体发展问题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0344e552d380eb63946d65.png)
REFORM■改革县域医共体发展问题浅析文 / 李明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联体建设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将其作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谋划,扎实推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全面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017年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了当年重点抓好的10项工作,其中第一条就是推进医联体建设。
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
2017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深入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总医院(县域医共体)和西城镇七尺村卫生所、三明市医保管理中心尤溪管理部考察。
她指出,通过实地考察尤溪县总医院,看到三明的医改探索又有了新的提升,老百姓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保支付可持续,有效防范了风险,特别是县总医院向自己开刀,按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要求自我革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降低费用,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并通过总医院这种紧密型医联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了基层医疗水平。
2019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孙春兰到尤溪县总医院、西城分院考察调研。
她详细了解尤溪县全民健康管理、分级诊疗、医联体信息互联互通、医保打包支付、基层卫生院办医条件和服务能力、医生驻乡驻村、患者医保报销、村卫生所管理等情况。
她充分肯定了尤溪县慢性病分级管理,表示医保打包支付、年薪计算工分制等探索有效调动了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生、病种下沉和信息化建设切实增强了群众对医改的获得感,村卫生所“七统一”管理实现了规范化,县级财政出资保障村医养老解决了村医后顾之忧等。
并在随后召开的全国医改推进现场会上指出,要大力推进分级诊疗,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和医联体建设,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促进分级诊疗。
医共体建设工作感言
![医共体建设工作感言](https://img.taocdn.com/s3/m/004b20d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0c.png)
自医共体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有幸参与其中,亲眼见证了这一项重大改革在基层医疗领域的深入推进。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医共体建设的重要意义,也感受到了医共体建设工作带来的深刻变革。
在此,我想借此机会,表达我对医共体建设工作的几点感悟。
首先,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举措,旨在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在医共体建设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一、医共体建设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过去,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
医共体建设通过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优质医疗资源能够更好地下沉到基层,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参与了医共体成员单位的资源整合工作,亲眼见证了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的改善和软件服务的提升。
二、医共体建设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共体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促使患者合理就医,降低就医成本。
同时,医共体内部建立了双向转诊机制,实现了患者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无缝衔接。
我在参与医共体建设过程中,见证了基层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质量上的显著提升,如诊疗水平、医疗技术、医疗服务态度等。
三、医共体建设有利于推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医共体建设为医疗卫生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优秀医疗卫生人才下沉基层,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在医共体建设过程中,我参与了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见证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壮大。
四、医共体建设有助于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医共体建设通过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在医共体建设过程中,我参与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工作,感受到了群众就医难、看病贵问题的逐步缓解。
在医共体建设工作中,我还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医共体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医共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县域医共体工作汇报存在问题
![县域医共体工作汇报存在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94e7000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5.png)
县域医共体工作汇报存在问题随着国家对医疗系统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医共体工作也逐渐成为了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
县域医共体工作,即将城市和乡村的医院进行联合,为县域内的居民提供更加全面、高质量、便捷的医疗服务。
然而,在县域医共体的推行中,也不免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县域医共体中的问题给予分析和探讨。
首先,县域医共体的建立并不能切实提高乡村地区的医疗服务质量。
虽然县域医共体的初衷是为了改变农村的医疗服务水平问题,但实际上,由于农村医生的个量、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乡村地区的患者依旧在就近医院得不到高效的医疗服务。
这是由于县域医共体的建立,并不完全考虑了农村医生培训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上的保障。
其次,县域医共体的建立对优秀医生缺乏吸引力。
因为县域医共体建立后,城市医院的医生和乡村医院的医生平均薪资和福利待遇由于医保的统一,区别变得并不明显,这就失去了激发优秀医生进入农村和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积极性。
因此,县域医共体也缺乏实质性的解决方案而仅仅是形式上的搭建。
再次,农村居民对于县域医共体的信任度不高。
乡村居民中普遍存在“城里的医生比乡下的医生厉害”,“先进的技术离我很遥远”的认识。
在这个情况下,乡下患者对于县域医共体的医疗服务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对于去县域协作医院就诊还是顾虑重重,这也是县域医共体面临的一大难点。
最后,县域医共体之间的分工协作亟待完善。
要想实现县域医共体之间的良好协作,光急需协调医院之间的竞争关系,而且还要实行资源共享和分工合作。
否则,医共体就会陷入“共体无主”的窘境,导致协力推行关键步骤的失败和合作医疗的质量也会变得更加难以保障。
综上所述,县域医共体建设在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缓解基层医疗服务的负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不难发现,县域医共体之间缺乏互信,医生的优劣如何以及医共体之间的分工协作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规章制度调控,完善相应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医生进入基层实践,从而让县域医共体真正得以发挥其巨大价值。
剖析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五个难点
![剖析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五个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dda9717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0.png)
文/ 江家欣(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莲上镇卫生院) 谢锷(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南澳医院)
叶欣(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南澳医院) 邱卫黎(汕头大学医学院全科医学教研室/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一直是新医
改的重要任务。
作为强基层的重头戏县域
医共体建设,也成为了医疗改革政策中强
基层的重大举措。
那么,医共体建设难不
难呢?难在哪呢?
县域医共体是指在卫生主管部门领
导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县乡医疗
卫生资源,实施集团化运营管理的一种组
中,但一定会影响医疗机构,而且这种影响还是巨大的。
好处在于,在医保总额统一的同一医共体下,上级医院认同基层开出的检查和处方,这可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也方便上级医院将康复、慢病患者下转。
不确定因素在于,基层如果不强,患者不仅会流向大医院,同级且水平更高的医院也要抢患者源。
因此,县域医共体是一个全新的医疗改革,是对县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全新布局。
县域医共体只有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协调,指导相关部门
需要完善医药价格政策,制定医共体内部收费标准和远程医疗收费。
县域医共体的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
![县域医共体的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a9cb17f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5.png)
县域医共体的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推进,县域医共体被视为推进基层医疗服务全面提质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县域医共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分享相关经验与启示。
一、案例背景该县位于我国的偏远山区,医疗资源严重匮乏,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难以满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成立了县域医共体,整合了县内各级医疗机构资源,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
二、案例分析1.县域医共体组织架构在该案例中,县域医共体由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诊所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组成。
县级医院为核心领导机构,负责统筹协调、资源整合和政策规划,各级医疗机构相互协作、信息共享。
2.医疗资源整合针对山区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县域医共体将县级医院作为资源中心,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诊疗设备、医学专家等医疗资源的共享。
同时,通过与乡镇卫生院、村诊所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联系,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下沉,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3.合理分工与协作机制县域医共体中,各级医疗机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划分专业领域,明确责任和任务,并建立了相应的协作机制。
通过分工明确、任务协作,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4.信息化建设为了加强县域医共体的管理和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是关键。
该案例中,通过建立互联网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等,实现了医院之间、医患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五、经验分享通过对该县域医共体的案例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经验与启示:1.政策支持:县级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为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促进各级医疗机构的合作共享。
2.资源整合:县域医共体应注重整合优质医疗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3.分工协作:各级医疗机构在县域医共体中应合理分工,形成协作机制,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4.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相应平台,实现医疗信息共享与交流,提高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如果需要对接集成平台,可以分步进行。首先把院内多个系统有公共交集或者有一对多的接口梳理一遍,然后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再进行接口改造。然后再考虑类似EMPI、CDR这种在平台中包含的重要功能,统一构建新的接口,业务系统再进行重构或者改造。
县域医共体建设思考
一、建设思路
通过一个数据中心,形成县域内医疗业务数据的互通共享,实现数据集成统一化;通过数据共享,一个门户,实现基层与县级医院之间基础业务一体化;通过管理中心,实现医共体综合管理标准化,改变县乡卫生机构碎片化管理,实现资源整合、效率提升;通过五大医疗中心,推动资源共享、人才下沉、技术协作为重点,实现分级诊疗协同化;通过一卡通,集成各类移动医疗服务,实现公众服务便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