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年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校本课程建设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5864b4d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a.png)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随着“核心素养”理念在教育领域的逐渐引入和深入发展,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
校本课程体系是指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目标制定的、具有独立性、可操作性的一套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涵盖多学科、多领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课程。
在建构校本课程体系时,首要的任务是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使命的具体阐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学校依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确定的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养。
明确办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建构校本课程体系的基础,必须与学校办学理念紧密结合,确定合理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
在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中,需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特点,进行课程的整合与创新。
学校资源包括教师资源、教学设施和学科优势等,可以通过课程整合的方式将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紧密的课程体系。
也可以通过引入新的学科课程或专业课程,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
还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课程更具吸引力和针对性。
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也需要注重教师的参与和支持。
教师是校本课程体系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专业知识,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和学科特点,为校本课程的制定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教师的参与,可以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特点。
在建构校本课程体系时,还需要注重与社会的联系和对外交流。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应该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未来发展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方法的设计中,应当考虑到社会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变化。
还应鼓励学校与其他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合作,进行校本课程的互通和交流,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和水平。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c42b7a3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9.png)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已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的特色化构建,有助于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素养,也有利于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提升。
下面我们将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包括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情感与态度、社会责任、生活能力等六大类素养。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其使命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道德、有文化、有创造力和有学习能力的公民。
而核心素养正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在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设计针对性强的核心素养课程。
对于学生的思维品质方面,可以开设逻辑思维课程、创新思维课程等;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可以开设学习方法课程、记忆力训练课程等;对于学生的生活能力方面,可以开设生活技能课程、健康生活课程等。
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相关素养,也能够增加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喜好。
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应当突出科学性和实践性。
学校应该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注重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一方面,校本课程建设应该立足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科学制定校本课程的设置和目标。
校本课程建设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注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实际操作和应用。
在实验类课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际能力。
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还应该注重跨学科和综合性。
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时,应该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和综合性的培养。
通过不同学科的课程整合,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素养。
可以设计科技创新类课程,既涉及到科学、技术知识,又包含了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也可以设计生态环保类课程,涉及到地理、生物知识,又包含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6fdf474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6a.png)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摘要】本文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展开讨论。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分别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理念、核心素养在特色校本课程中的应用、特色校本课程构建的关键要素、核心素养与特色课程融合的实践案例以及特色校本课程评价与改进机制。
结论部分总结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的意义,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做出了总结。
该研究对于推动特色校本课程的发展以及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核心素养、特色校本课程、构建、理念、应用、关键要素、融合、实践案例、评价、改进机制、意义、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领域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日益凸显。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拥有的一系列综合能力和品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这些素养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特色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特长,设计并实施的具有独特特色的课程。
这种课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育效果。
通过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特色校本课程中,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促进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核心素养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概念,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特色校本课程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实际情况设计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将核心素养与特色校本课程结合起来构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素质能力,还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设计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ed4b607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c.png)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核心素养是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健康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打造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在构建特色校本课程时,要将核心素养作为基本框架。
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特色校本课程应该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
可以设置一些核心素养相关的课程,如思维能力训练课、学习方法指导课、创新实践课等,通过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特色校本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
学校可以设置一些特色的实践课程,如创客课程、实验课程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特色校本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重要因素,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社会实践课程或志愿者服务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社会责任,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特色校本课程要关注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也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健康课程,如体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健康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特色校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键,也是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如艺术课程、文化体验课程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构建特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和特色,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特长,打造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色校本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也需要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8b15d552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e.png)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需求。
在当前,我国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应包括课程目标的制定和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特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遵循“立德树人”的原则,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应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材教具的设计。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法等,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设计教材教具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具,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要注重综合评价,不局限于课堂成绩,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还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课程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是一个复杂而且长期的过程。
在建构与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
还要注意合理选择课程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教具,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66635c5d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9.png)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变革,教育部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核心素养教育,作为21世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中。
如何在学校中推行核心素养教育,如何构建特色校本课程,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基于核心素养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一、核心素养教育的概念核心素养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合作性思维、沟通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核心素养教育强调学科知识与学习能力的相辅相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特色校本课程的概念特色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为依托,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突出学科优势和课程特色,构建符合学校和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
特色校本课程注重实践性、针对性和个性化,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确定核心素养目标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确定与核心素养教育相关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技巧等。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确定特色校本课程的发展方向。
2. 整合学科内容与核心素养在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将学科内容与核心素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其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理解、作文表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数学课程中,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论推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3.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教学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运用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探究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学科知识的魅力;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智能设备等,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方式。
4. 强化实践性教学特色校本课程应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dec8eaa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2.png)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一、引言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们对学生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跨学科思维等。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可以有效地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素养基础,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核心素养对于课程构建的重要性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它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石,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
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校本课程构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偏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特色校本课程则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核心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设置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可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构建特色校本课程,学校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也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1.明确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学校需要明确学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并将其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素养发展目标。
2.强化跨学科融合。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与互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注重实践性教学。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487e3d3514791711cc79178a.png)
《基於學生核心素養の校本課程建設》課題研究方案一、課題背景國民の核心素養決定國家の核心競爭力與國際地位,而核心素養の培養應該從小開始,從基礎教育開始。
基於此,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の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の基礎地位。
換言之,課程教材改革、教學方式變革、教師專業發展、教學品質評價等關鍵教育活動,都必須由核心素養來引領。
然而我們の基礎教育,依然有著許多傳統教育の弊端:重知識輕能力,即便是知識,也是學科分隔,碎片化;重結果輕過程,專注於“授業解惑”,忽略了自主、合作與探究,導致思維僵化;教育被簡化為教學,各種補習,特訓,看似多元,卻缺乏基因、內核型素養,沒有留下與孩子未來發展の介面……秉承百年來積澱の辦學理念,我們工業路小學從未偏離立德樹人の根本目標。
近年來,我們將新課程與學生核心素養進行有效融合,並積極開發校本課程。
實踐證明,依託豐富多彩分校本課程體系の構建,能大面積大幅度の促進學生素養の提升。
其實關於核心素養の研究,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歐盟(EU)等國際組織早已開展。
受其影響,美國、英國、法國、新加波等也積極開發核心素養框架。
例如美國の“21世紀素養”框架,以核心學科為載體,確立了三項技能領域,每項技能領域下包含若干素養要求——學習與創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創造性和創新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資訊、媒體與技術技能,包括資訊素養、媒體素養、資訊交流和科技素養;生活與職業技能,包括靈活性和適應性、主動性與自我指導、社會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勝任工作能力、領導能力和責任能力。
國內也有許多學校著手了探索。
清華附小,浙江大學附屬中學,蘇州外國語學校等學校在學生“核心素養”の研究上均取得了顯著の成績。
以上這些都可資借鑒。
但我們始終認為,依據國情、校情、生情進行課程改革和核心素養培植,才會是有意義有成效の,才會讓立德樹人目標落地生根。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dcddee4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3.png)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校本课程体系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办学目标和教育理念,结合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的符合教育改革要求的一套课程体系。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个性化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统一。
在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开发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培养和发展多元智能。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思维和学科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全面发展,具备应对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
在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开发中,要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校本课程要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引入项目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体验,将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重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出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具备跨学科的思维和能力。
在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开发中,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校本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社会的需求,结合地方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设计和开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
通过与社会企业、社区和家庭的合作,将课程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社会,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的意识。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fcda0bf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b.png)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核心素养是指具备基本知识、良好思维能力、跨学科的视野理解、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素养的完整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需要构建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下是我们对校本课程构建的一些思考:校本课程是指针对学生实际需求、学校特色和社会需求而规划和开展的课程。
在开展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应该融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将核心素养作为指导和标准。
在精选课程内容的同时结合核心素养的特点,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相互联系、相互迭加的一种教育方式。
跨学科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多个领域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起来。
同时,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探究社会热点问题,使得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学习体验。
三、活动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的一种教育方式,主要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活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维创新能力,课程内容也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
在校本课程构建中,尤其是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采用活动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开展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由学生自行组织、策划和实施一项具体的项目,以获得一些实际的结果和经验的学习方式。
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究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自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校本课程构建中,实行项目式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只有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舒适和愉悦,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7178eb9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d.png)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工作者们也越来越关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在教育教学中,构建特色校本课程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特色课程应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
本文将从校本课程构建的角度,探讨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来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一、确定核心素养构建特色校本课程必须要明确学校希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这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团队共同参与讨论,明确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培养目标。
在确定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等因素。
学校可能希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核心素养。
二、校本课程开发确定了学校希望培养的核心素养后,就可以根据这些核心素养来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的特色和教学实际情况,由学校教师自行设计和开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以邀请学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进行研讨和交流,从多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1. 确定核心素养贯穿全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要确保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贯穿和展现学生所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阅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和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观点。
而在数学课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任务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2. 融入校本特色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还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的特色和文化,将校本特色融入到课程设计中。
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一些学校可以将当地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民间艺术等融入到语文、历史、美术等课程中,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认识和价值观。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51d9ef0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9.png)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随着21世纪素养教育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和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开发成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应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明确学校教育的使命和任务,确定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方向。
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内容,包括基本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批判性思维素养、沟通合作素养等,构建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
在确定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特色,建构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学校独特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应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创新。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需要整合学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教材、教学设施和社会资源等,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资源网络。
在教学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需要注重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的成果应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教育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
要通过教学资源整合和创新,打造具有核心素养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开发应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开发需要充分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
要建立健全的教师队伍管理体系,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营造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和氛围。
要强化对校本课程体系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确保校本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和持续发展。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5bbded2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7.png)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些素养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等多个方面。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学校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包括改进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建设校园文化等。
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具体来说,校本课程建设应该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
例如,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建立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
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应该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学科知识、文化素养和社会实践。
例如,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再次,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学校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
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而不是仅仅学生的考试成绩。
例如,在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以某中学为例,他们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校开设了创客课程和机器人课程,并建立了创客空间和机器人实验室。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edd59faa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2.png)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学校开始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而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则是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指的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目标,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和设计教学内容,形成一套适合本校特色和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介绍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第一,理顺课程结构,明确培养目标。
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全面的、综合的,学校要在制定校本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特色,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
学校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或者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可以将这些能力纳入培养目标中。
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第二,整合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学校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将现有的优质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中,同时鼓励教师进行课程研发和教学创新。
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不同方面的需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统筹课程安排,实现课程的有机融合。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和实践,因此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要注重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
学校可以制定跨学科的课程计划,将相关的课程进行统筹安排,使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都能够培养核心素养。
学校还可以引入项目制学习和课程整合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培养综合素养。
第四,注重评价和反馈,完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需要进行持续的评价和反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构建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aae8c4d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f.png)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构建郑海燕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构建,把校本课程开发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贯通,把课程评价与核心素养指标相关联,使核心素养的理念和要求贯穿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之中。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国家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作用。
其中一部分核心素养还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加以补充,让二者相互促进,优化发展,共同构成多元立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以核心素养为靶心构建校本课程育人目标是立校之本,校本化构建“培养什么人”是办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追问的问题。
我们根据多年积淀形成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办学理念和“以书为友,读写生慧”品牌特色,制定了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加强校本课程建设,规范化、序列化地帮助学生长知识、生智慧、促养成、树理想、塑人格,培育终生学习的习惯。
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靶心”,基础型课程目標重在培养学习习惯、获得学习体验、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拓展型课程目标重在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习空间、培养综合能力、支持个性发展;实践型课程目标则重在乐于合作交流、善于主动发展、勤于实践探究、勇于改进创新。
多样化课程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个体的需求,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的人格、道德、情操、学业诸方面提供更全面、更具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和优质服务,使每个学生实现学习权利,获得各自不同的成就,共同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培育。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基于标准,立足校本化实施;凸显特色,满足个性化需求;注重体验,促进个性化发展。
既基于全面发展,追求个性发展,又要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
二、以校本课程为路径落实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最终落地,要依靠学校课程来实现。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34090c1d31b765ce05081479.png)
该文为武汉市教 育科 学“十三五”规 划课题 “聚 焦 自主发展核 心素养培育的 学校益趣课程 建设研 究”(2016B119)的阶段 陆成 果
张 斌 :基于核心素养 的校本课 程建设
·71 ·
时 ,一定要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这一 目标导 向基 为课 程设 计 与实施 的 主体 ;学 生最 清 楚 学 生 群体 的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要素之一 ,课程 的灵魂就是 引领的校本课程建设 ,将会成为教师提高专业素养
培 育 学生 的核 心 素养 。而校 本课 程作 为 国家课 程 、 的广 阔平 台。
地 方课 程 的 重要 补充 ,作 为 学 生提 升综 合 素 质 、彰
3.学校 层面 :有助 于实现 学校 文化 的特 色化
学生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在体验中感悟在互动中创新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学习质具体而言一方面它敦促教师自觉研读核心素养的内涵比较借鉴国内外学校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做法锻炼教师将核心素养的要求渗透进校本课程目标制定内容选取实施及评价的实践能力· 70· ຫໍສະໝຸດ 袭学与管理2018年6月1日
以核心素养为引领 、怎样在实践 中落地等 ,已成为 建设 ,对教师 的教育教学能力提 出了更高 的要求 ,
值 得探 讨 的问题 。
同时 ,也 为教 师 专业 素养 的提 升提 供 了一 个 契 机 。
具体而言 ,一方 面 ,它敦促教师 自觉研读核心素养 一 、 校本课程建设需要以核 心素 养为 引领 的内涵 ,比较 、借鉴 国内外学校基于核心素养进行
于教 师 的专业 提升 以及学 校文 化 的特色化 建设 。
指导 的校本 课 程建 设 过程 中 ,能够 得 到 系统 培 训 与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fc2f6d6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f.png)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
在将介绍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正文中,将对核心素养概念进行解析,探讨特色校本课程的内涵,阐述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设计原则,探讨实施路径,并介绍评估方法。
在将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的意义,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进行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学校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关键词:核心素养,特色校本课程,构建,概念解析,设计原则,实施路径,评估方法,意义,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系列基本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
特色校本课程则是指根据学校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和开展的独具特色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这种课程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深入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
通过研究,旨在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内涵,探讨特色校本课程如何结合核心素养理念进行设计和实施,以及如何通过评估方法来验证课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具体目的包括:1. 探索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2. 分析特色校本课程构建的内涵与特点;3. 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设计原则,指导教育实践中的课程开发;4. 探讨实施路径,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5. 探讨评估方法,以确保课程质量和效果。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0ec6754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b.png)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界普遍提倡的教育理念,主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培养。
建构和开发一个适应“核心素养”理念的校本课程体系,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需求分析、建构原则和内容梳理三个方面探讨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需求分析是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与开发的基础。
学校在制定校本课程体系时,应充分了解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学生的需求是指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职业目标等方面的需求,学校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相应的校本课程。
社会的需求是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建构原则是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与开发的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应遵循科学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应基于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
适应性原则要求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应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符合学校发展战略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实践性原则要求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应具有实践性,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内容梳理是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与开发的重点工作。
内容梳理要求对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确保各个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校本课程体系的内容应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意识三个方面。
学科知识是指学生应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科方法是指学生应具备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意识是指学生应具备的对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校本课程体系的内容还应包括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c9f4823014791711cd791709.png)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背景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从基础教育开始。
基于此,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换言之,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都必须由核心素养来引领。
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依然有着许多传统教育的弊端:重知识轻能力,即便是知识,也是学科分隔,碎片化;重结果轻过程,专注于“授业解惑”,忽略了自主、合作与探究,导致思维僵化;教育被简化为教学,各种补习,特训,看似多元,却缺乏基因、内核型素养,没有留下与孩子未来发展的接口……秉承百年来积淀的办学理念,我们工业路小学从未偏离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近年来,我们将新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融合,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实践证明,依托丰富多彩分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大面积大幅度的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其实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早已开展。
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波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
例如美国的“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学习与创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与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国内也有许多学校着手了探索。
清华附小,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苏州外国语学校等学校在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上这些都可资借鉴。
但我们始终认为,依据国情、校情、生情进行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培植,才会是有意义有成效的,才会让立德树人目标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