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合集下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构——以广州市越秀区海珠中路小学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构——以广州市越秀区海珠中路小学
恩 行 为 习 惯 培 养 的 研 究 》 课 题 研 究 ,形 成 《 感 恩 巾 成 K 》校 本 课 程 的7 f 发 和 实 施 ,通 过 “ 知恩 一 悟 恩 一 报 恩 ” 的 敦 育模 式 , 采取 学 校
孝 堂 等 胜 迹 ; 穿 街 过 巷 止 过 塔
路 、诗 书路 、进 化 巷 、 l 牟 』 濠街 、 躏 巷 、编 地 巷 、f f 『 l 邻 巷 、象 牙 衡 、 学 宫 街 , r解 这 些 r L 『 ‘ 老 街 的 典 故 ;探 访 南 宋 名 臣 崔 与之 、明代 状 元 伦 文 叙 、民 罔 抗 L I 将 张发 拿 、 岭 南 画 派 家 黄 少 强 故 届 『 [ j 地
培 养 学 生 感 恩 意 识 和 行 为 ,并 能 应 用 于 日常 生 活 和 学 习 上 .引领 学 生 成 为 一 个 孝 顺 父母 、尊重 老师 、火
条 小 小 的橡 皮 筋 创 各 种优 美 的
学 们 更 加 体 会 到人 杰 地 灵的 诗 地
区历史 文化。 “ 诗书漫步 ”活动 ,
图案 ,将 体 育 与 艺 术 有机 结 合 。在 热烈酣畅的舞动时 l ,师牛 感 受 着 身
与 心 的 融 合 、力 与美 的颂 扬 、灵 件 文 化 的 交 响 、生 命 与理 想 的 律
动。
不仪 丰富了海珠学 子的校 同生活 , 还 开 阔 了他 们 的视 野 ,_ J . j 自然 东 密
确提到 “ 语 文课 程 对 继 承 和 弘 扬 中 华 民族 优 秀 文 化 传 统 和 革 命 传 统 . 增 强 民族 文 化 认 同感 .增 强 民 族 凝 聚 力 和 创造 力 ,具 有 不 可 替 代 的 优
通 过 小 导游绘 绘 色 的介 . 眸书 地 区 慢 慢 揭 开 了它 的迷 人风 姿 . 【 l i 】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近年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核心素养是指人们在社会和职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和协作能力、信息和交流技能以及全球意识等方面的能力。

在现今全球化的环境下,核心素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推进“核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本课程体系是指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下,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估,实现培养学生兴趣、能力、习惯和品德等方面的教育目标。

在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开发需要与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在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寻找与学生的特点、兴趣、需求相结合的课程内容。

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学科的教育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

其次,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核心素养是一种与具体事务相关联的综合能力,因此校本课程的内容应该注重教育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要兼顾科学性和文化性。

在课程开发中可以以跨学科和综合性教学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并提高其理解新知识、适应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将评估作为课程开发中的重要环节。

评估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也可以反馈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帮助教师做出相应的调整。

评估应该是全面性的,包括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能力水平、兴趣和态度等方面的考察。

同时,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估和互评,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学习管理技能。

最后,师生互动应该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

师生互动可以增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理念的内涵和特点、建构思路和步骤以及开发要点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体系进行探讨。

一、理念的内涵和特点1. 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形成的跨学科、全面发展的基本能力。

它包括了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具有整体性、前瞻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2. 特点(1)整体性: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不仅包括了学科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前瞻性: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思维等。

(3)灵活性: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适应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因此应具有灵活性。

二、建构思路和步骤1. 建构思路(1)确定目标:明确校本课程体系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具备哪些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整合资源:整合学校内外的资源,如教师、实验室、图书馆等,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支持。

(3)规划内容: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规划校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学科知识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4)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能够达到目标的教学活动,包括讲授、实践、讨论等多种形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5)评估反馈: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开发要点1. 注重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融合:校本课程体系应既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又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

2. 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发展。

3. 强调合作与实践: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应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校本课程“品

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校本课程“品

150学习版一、课程开发背景: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课程是实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2.青岛崂山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培育出的茶叶,色、香、味、形俱佳。

很多学生家中都有自己的茶场,甚至开着茶馆,传承茶道。

学生从小浸润在茶香之中,感受着茶文化,一点点长大。

3.我校立足于学生特点,研发了以“理解教育”为理念的校本课程,从“国际理解”“社会理解”“自然理解”“他人理解”“自我理解”五个方面构架学生课程体系。

基于以上考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校从“自然理解”课程体系出发,围绕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结合崂山传统文化,于2012年在八年级中自主开发、创设了“品香茗 悟情韵”校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结合课程内容和八年级特点,我们将课程目标确定为:1.通过搜集、探究等方式,了解崂山茶的渊源,锻炼学生们自主自能的学习能力;2.通过考察、体验等方式,感受茶工精神、感悟茶道,养成学生们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3.通过讨论、交流、展示等方式,体会崂山茶文化的精髓,树立“我为崂山而自豪,崂山因我而骄傲”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学有所悟的学习状态。

依据崂山三中“理解教育”办学理念设置的课程三级目标,目的在于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都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有所收获,也让学生们在八年级这个初中最重要的学习养成定型阶段,通过对于崂山茶的学习,感悟人生,思考方向。

从而达到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育人目标。

三、课程设计与实施:为了达成以上课程目标,我开发的校本课程共分为四个篇章:基础篇—茶之源,实践篇—茶之味,文化篇—茶之韵,成果篇—茶之美。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的关键技能和品质,对于现代人来说,除了基本的学科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情感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许多学校开始建立起校本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的需求设置课程,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建构校本课程体系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理念和方法,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课程设置的理念:在建立校本课程体系时,应该遵循多元化、个性化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并且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

此外还需要重视跨学科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

3.课程设计的方法:校本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需要采用灵活、多元的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情境纳入考虑,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展个性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4.课程评价的指标:校本课程体系的课程评价应该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标,包括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情感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

针对每个方面,需要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并且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总之,建构和开发校本课程体系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以多元化、个性化、跨学科的理念指导课程设置,采取灵活、多元的课程设计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构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唐山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构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唐山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构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唐山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引言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针对学校特点、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

本文以唐山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探讨如何构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需求分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有其独特性,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相应的课程。

在唐山市小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面临着以下需求:1. 全面发展:学生需要全面发展各个方面的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素养、艺术修养、体育健康等。

2. 具体问题解决能力:学生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分析、思考判断、合作探究等。

3. 创新思维:学生需要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二、课程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注重课程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1. 设置核心素养课程: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设计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核心素养课程,包括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课程。

例如,开设“观察力培养”、“合作探究”、“创新思维培养”等专题课程。

2. 强化跨学科融合:通过跨学科融合,将不同学科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

例如,在数学课程中引入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数学思维。

3. 注重项目化学习:通过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社区环境保护项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实施管理校本课程的实施管理是构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

1.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力量,需要进行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

例如,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开展教学反思和研讨活动等。

2. 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学校和家长对校本课程的支持是课程推行的重要条件。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近年来,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理念,在这一理念下,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因此,许多学校开始建立校本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的基础是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校在制定校本课程体系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求,确定核心素养和重要能力,明确重点培养方向和目标。

同时,校本课程体系需要与国家课程标准、教育部门颁布的各项规定相协调,保证学生接受到符合国家课程要求的教育内容。

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

学校需要组织相关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方参与,从学科知识、课程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并不断优化完善体系。

同时,学校需要不断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为课程体系的建构提供思想和技术支持。

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包括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

在建构校本课程体系的同时,学校需要针对各个学科领域和核心素养设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保证学生获得全面的教育。

此外,学校还需要建立、整合和开发各类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课程、校本课程数据库等,以满足教学需要。

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不断进行评估和反馈。

学校需要通过教学评估、学生表现和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对校本课程体系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于不断优化和改进校本课程体系。

同时,学校还需要与同行学校和教育部门进行交流和合作,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和借助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校本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与开发是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需要学校与多方参与,持续优化和协同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需求。

在当前,我国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应包括课程目标的制定和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特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遵循“立德树人”的原则,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应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材教具的设计。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法等,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设计教材教具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具,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要注重综合评价,不局限于课堂成绩,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还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课程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是一个复杂而且长期的过程。

在建构与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

还要注意合理选择课程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教具,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设计(国培)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设计(国培)
困难:
多媒体等硬件设备不足,学生的动力不足。
解决办法:
实行家校协同教育。实践课可以邀请家长来参与,实行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实践性和合作能力。
如综合成绩=平时分100×30%+期末测试成绩100×70%
课程开发的容及进程安排
序号
课 程 内 容
时间
1.
内务整理、打扫卫生、割草为主的劳技课
一学期
2.
内务整理,个人卫生为主的卫生课
一学期
3.
以观察、劳动为主的写作课
一学期
5.
以民族团结为主的地方课
一学期
6.
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学科课
一学期
课程开发的困难与解决办法
课程开发
步骤
1.分析学校情况,师生结构。
2.确立课程目标。
3.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各年级各学科符合本校本年级的课程标准。
4.各班可以根据本班的学生学科基础、男女比例、性格等做适当的调整。
5.各学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课程评价方式和具体内容
在国家的“双减”政策下,侧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可以实行平时分和期末成绩各占多少,最终得综合成绩。
课程名称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校、基于儿童、基于生长,实现课程的快乐学习。
课程开发
条件分析
本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整体都不叫独立,动手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偏向实践性和独立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在学校,因此课程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和追求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而语文是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

因此,开发一套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至关重要。

首先,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是指在当前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国家将核心素养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思维品质、学科能力、情感态度、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这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素养培养。

针对思维品质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等能力。

例如,在现代小学语文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性把握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关键词、难点进行归纳、分类、逐层递进式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学科能力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在阅读教学上,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包括阅读故事、阅读课外书籍、阅读儿童文学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写作和口语教学上,可以让学生多写作和尝试口语表达,通过多次的语文写作和演讲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针对情感态度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和道德价值观。

例如,在课文中注重人物性格分析、情感态度分析等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同时,在针对课文教学上,要充分挖掘含义等深层内蕴,增强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针对社会责任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例如,在课程中有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价值观,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针对创新精神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与现实生活结合实践,让学生深刻理解语文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最后,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注重课程的多样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和”文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和”文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

2018.07治校方略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和”文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江苏常熟市昆承小学褚学萍【摘要】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也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给课程建设提供了标准,引领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

本文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就如何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和”文化校本课程体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内涵的过程。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和”文化校本课程体系的意义1.建设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之核心即重塑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哲学和价值追求。

这些教育理念、教育哲学和价值追求都指向了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课程。

由此,校本课程也便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2.凸显办学特色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校情开设课程,是体现校际差异的课程。

校际差异也即是特色,有差异才有开设校本课程的必要。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特色得以凸显,而在实践基础上的总结与提升则促进了学校特色的进一步发展。

3.促进师生发展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者,更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比较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科研素养。

同时,校本课程的实施也给每个学生提供了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适应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求。

二、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和”文化校本课程体系的策略1.依托学校特色项目我校是常熟市特色项目学校,特色项目包括:珠心算、篮球、田径、科技等。

依托这些特色项目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得学校的校本课程真正“基于学校”。

同时,从“特色项目学校”到“特色学校”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也需要一个构建的平台,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就是推进特色形成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对校本课程功能和价值的深化和拓展。

2.根植学校“和”文化我校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前身为藕渠中心小学,“荷”是学校文化中的主要形象元素。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以银川市第二中学为例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以银川市第二中学为例

校本课程研究/探索YANJIU TANSUO荩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二中学王萍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建设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办学的质量。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明确指出:“要完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注重发挥课程在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中的作用[1]。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新的课程结构由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三部分组成,其中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

这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打开了缺口、留下了接口。

核心素养时代,如何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建设,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以银川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银川二中”)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为例,探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为完善三级课程管理提供实践智慧。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1.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普通高中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而设置,选择性必修课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需要而设置,而由学校开发设置的选修课程,立足于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2]。

2.实施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的课程结构和形态要进行调整和完善,要构建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育组织模式,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校本课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特殊的作用,为此,银川二中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计并建设校本课程体系,以期为时代新人适应未来社会和发展奠定基础。

3.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囿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普通高中在办学思想、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等方面大同小异,多数学校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

而学校的办学特色,是通过课程建设集中体现的。

银川二中从在必修课程中实施“导学案教学法”到“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完善课程设计,改变师生的实践样态,提高学校品质,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

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

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核心素养是指个人在各个领域中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情感管理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开设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下面是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思维能力:1) 逻辑思维:通过开设逻辑思维课程,让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创新思维:通过开设创新思维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3) 批判性思维:通过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具备良好的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能力:1) 学习方法:通过开设学习方法课程,教授学生高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

2) 自主学习:通过开设自主学习课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时间管理:通过开设时间管理课程,教授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时间利用的能力。

三、人际交往能力:1) 沟通技巧:通过开设沟通技巧课程,教授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 团队合作:通过开设团队合作课程,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3) 解决冲突:通过开设解决冲突课程,教授学生解决冲突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和调解纠纷的能力。

四、创新能力:1) 创业教育: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2) 创客教育:通过开设创客教育课程,提供学生相关的创新创客平台和资源,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

3) 设计思维:通过开设设计思维课程,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五、情感管理能力:1) 情绪管理:通过开设情绪管理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培养他们的情绪控制和调节能力。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

教师德育专业化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①◎田国英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开始加 .强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开展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办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学实 践一体化变革势在必行。

在工作室实践导师赵璐玫 校长和理论导师李敏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医科大学 附属小学根据对教育教学发展态势的研判,结合自 身发展诉求,确立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 学课程一体化”这一研究命题,展开了学校发展的 创新反思与实践。

一、找准现实发m 的“关m ”叫题,笹体 建构一体化深程框架立足已有的教育实践,学校基于学生发展核 心素养,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课程目标:即通 过学习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 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 实现个性健康成长。

围绕这一课程目标,学校采取 共性与个性、基础与拓展相融合的策略,建构起基 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相联系,课内课 外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自主实践相融合的课程综合 体——“康+课程”体系(见图1)。

课题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现实问题的行动研 究。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一体化” 研究,必然要基于学校已有的课程建设基础,实现 核心素养与办学理念的融合创新,这是实现创新发 展的关键问题。

由此,才能找到一体化课程建设的 核心目标,绘制出特色校本课程图谱,实现课程的 整体建构。

多年来,北医附小秉持“护生命之花,育灵动 之心”这一办学理念,确立了 “培养身心健康的灵 动少年”的育人目标,灵动即灵气、灵性,意指具 备核心素养的少年,培养的是有灵气的儿童,身体 健康、心态阳光、个性纯真、思维敏捷的儿童,是 会学、会玩、会思考的现代少年。

学校围绕育人目 标,幵展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和公民 教育活动等。

图1北医附小课程体系图“康+课程”体系以“健康、品德、人文、科 学、艺术”五大素养为核心,依据基础课程、拓展 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划分为“体育与健康、公民 与社会、阅读与人文、科技与创新、艺术与审美” 五大领域,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创造能 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些素养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等多个方面。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学校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包括改进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建设校园文化等。

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具体来说,校本课程建设应该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

例如,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建立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

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应该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学科知识、文化素养和社会实践。

例如,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再次,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学校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

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而不是仅仅学生的考试成绩。

例如,在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以某中学为例,他们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校开设了创客课程和机器人课程,并建立了创客空间和机器人实验室。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精选文档】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精选文档】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背景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从基础教育开始.基于此,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换言之,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都必须由核心素养来引领。

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依然有着许多传统教育的弊端:重知识轻能力,即便是知识,也是学科分隔,碎片化;重结果轻过程,专注于“授业解惑”,忽略了自主、合作与探究,导致思维僵化;教育被简化为教学,各种补习,特训,看似多元,却缺乏基因、内核型素养,没有留下与孩子未来发展的接口……秉承百年来积淀的办学理念,我们工业路小学从未偏离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近年来,我们将新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融合,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实践证明,依托丰富多彩分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大面积大幅度的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其实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早已开展。

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波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

例如美国的“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学习与创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与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国内也有许多学校着手了探索。

清华附小,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苏州外国语学校等学校在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上这些都可资借鉴。

但我们始终认为,依据国情、校情、生情进行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培植,才会是有意义有成效的,才会让立德树人目标落地生根。

凝练八大校本课程,实现核心素养

凝练八大校本课程,实现核心素养

凝练八大校本课程,实现核心素养【引言】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学校积极开展了八大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八大校本课程的内涵及目标】1.课程一:德育课程德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诚信、尊重、责任等。

通过此课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成为有道德、有素养的公民。

2.课程二: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强调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三: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以实践为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创新、合作、探究,提高综合素质。

4.课程四:社团课程社团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5.课程五:环境课程环境课程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6.课程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7.课程七: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8.课程八:家庭教育课程家庭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观念和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素养。

【如何实施八大校本课程以培养核心素养】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需结合实际情况,系统规划并有效实施这八大校本课程。

具体措施包括:1.整合教育资源,打造优质课程体系;2.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4.创设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5.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实例分析:校本课程在实践中的运用】以某学校为例,该校通过开展德育课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学科课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课程,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社团课程,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环境课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通过家庭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家庭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开发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开发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开发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一、前言核心素养是指在特定情境下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和态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和评价标准。

开发初中英语校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本文拟就基于核心素养开发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进行探讨。

二、核心素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在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同时也是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能力体现。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就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培养核心素养,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更具灵活性和创造力。

(3)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在开发初中英语校本课程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提高语言能力奠定基础。

2.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时,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可以采用考试、作业、项目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情况,检验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通过分析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确定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明确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围绕此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选择上,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词汇、语法、听说读写等方面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在这份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明确了学生应该具备的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完整地构建了学生在各学段的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这个文件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要求教育者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的成长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学生发展总体要求进行细化、具体化。

目前,核心素养是通过顶端设计,贯通各学科来进行研究的。

在实现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转化、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

它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

构建怎样的课程体系,将意味着我们能给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怎样的平台。

近年来,随着教育标准的形式逐步发展变化,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已经逐渐被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所代替,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不断研究,逐步构建了学生核心素养模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呢?首先,在培养对象上,教育领域的趋势是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重心来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是从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教育问题,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

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实现教育过程应该满足的标准。

其次,在价值取向上,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塑造青少年能力与品行,保持身心健康,使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能,是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每个人是社会一分子,都肩负对社会群体的义务和责任。

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和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生命的意义。

再次,在内容结构上,系统性、特色性是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特征。

尽管世界各国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不全相同,但是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建立健全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於學生核心素養の校本課程建設》課題研究方案一、課題背景國民の核心素養決定國家の核心競爭力與國際地位,而核心素養の培養應該從小開始,從基礎教育開始。

基於此,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の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の基礎地位。

換言之,課程教材改革、教學方式變革、教師專業發展、教學品質評價等關鍵教育活動,都必須由核心素養來引領。

然而我們の基礎教育,依然有著許多傳統教育の弊端:重知識輕能力,即便是知識,也是學科分隔,碎片化;重結果輕過程,專注於“授業解惑”,忽略了自主、合作與探究,導致思維僵化;教育被簡化為教學,各種補習,特訓,看似多元,卻缺乏基因、內核型素養,沒有留下與孩子未來發展の介面……秉承百年來積澱の辦學理念,我們工業路小學從未偏離立德樹人の根本目標。

近年來,我們將新課程與學生核心素養進行有效融合,並積極開發校本課程。

實踐證明,依託豐富多彩分校本課程體系の構建,能大面積大幅度の促進學生素養の提升。

其實關於核心素養の研究,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歐盟(EU)等國際組織早已開展。

受其影響,美國、英國、法國、新加波等也積極開發核心素養框架。

例如美國の“21世紀素養”框架,以核心學科為載體,確立了三項技能領域,每項技能領域下包含若干素養要求——學習與創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創造性和創新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資訊、媒體與技術技能,包括資訊素養、媒體素養、資訊交流和科技素養;生活與職業技能,包括靈活性和適應性、主動性與自我指導、社會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勝任工作能力、領導能力和責任能力。

國內也有許多學校著手了探索。

清華附小,浙江大學附屬中學,蘇州外國語學校等學校在學生“核心素養”の研究上均取得了顯著の成績。

以上這些都可資借鑒。

但我們始終認為,依據國情、校情、生情進行課程改革和核心素養培植,才會是有意義有成效の,才會讓立德樹人目標落地生根。

二、研究依據1、新課程理念新課程の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

以“學生發展”為本就是要將課程の實施與學生の發展需要相結合。

學校要研究如何將學生の核心素養の發展需要與課程體系內容和框架有機融合,達到最大可能の效果。

2、國家教育規劃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樹立科學の品質觀,把促進人の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品質の根本標準”。

促進人の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也應該作為開發學生核心素養框架の標準。

同時,構建學生核心素養體系,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の奠基性工作。

3、研究成果支持校本課程の開發與應用,為學生核心素養の形成提供了有效載體。

不少名校の研究表明,注重學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養の培養;關注課程建設綜合化、主體化發展;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動手實踐及創新意識の培養,這樣の教育才稱得上成功の教育。

三、研究價值1、本課題研究能體現“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這一教育發展の戰略主題意識。

以學生核心素養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是當今教育領域の大走向。

它關注の不僅是“教什麼”“怎樣教”,更是解決の“培養什麼樣の人”這一關鍵の教育問題。

因為核心素養是關於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能力の要求,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の基本保障。

教育主要有兩個目標:培育個體和教育國民。

一方面,要培育全面發展の人,教育必須承擔培養、塑造兒童青少年能力與品行の責任,並最終使每個人發揮自己の才華和潛能,保持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個人也肩負對社會和國家の義務與責任。

核心素養の培養就如孵化器,日漸滋潤和促進合格公民の誕生、成長。

2、本課題の研究將助推學校の進一步改革與發展。

課程是核心素養茁壯成長、開花結果の土壤。

研發校本課程,著眼於核心素養培育,在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和諧發展の同時,必定會提升教師隊伍の整體水準。

學校の進一步改革發展也就有了不竭の動力和助力。

四、概念界定學生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指の是一經習得便於個體生活、生命不可剝離の,並且具有較高の穩定性、有可能伴隨一生の素養。

“學生核心素養”則是指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の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の適應個人終生發展の和社會發展需要の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

“校本課程建設”:指の是在一定の教育價值理念指導下,將課程の各個構成要素加以排列組合,使各個課程要素在動態過程中統一指向課程體系目標實現の系統。

學校和教師應由科學の課程觀主宰,確定校本課程體系の學科門類,以及各學科內容の比例關係,設置好必修課與選修課、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の搭配等,整合學校の課程資源,重新構建適合學生素養和能力發展の課程系統,形成具體の國家、地方、校本課程大框架。

五、研究目標與內容本課題の研究堅持立德樹人の基本準則,傳承發揚東北街小學の辦學理念,充分挖掘和整合校本資源,努力構建能積蓄核心素養の、富有學校特色の課程體系框架。

通過校本課程の實施,培養擁有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能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の有素養の茁壯幼苗。

研究目標1、構建適合學生素養發展の校本課程體系校本課程の構建要以“學生為中心”,基於學校、基於兒童、基於生長。

無論哪一門課程,都應該立足於開發兒童潛能,舒展兒童個性,彰顯“童真”,喚醒“童心”,激發“童趣”,為每個兒童提供適應生長の土壤,順天致性,讓他們自然、自由、自信地生長,成為最好の自己。

本課題研究致力於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和身心素養の全面提升。

進一步研究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の適應終身發展需要の必備の品格和關鍵能力,同時塑造孩子健康心理、強健體魄,將這些要素融入適合學生發展の課程框架和評價體系,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和身心素養全面提升。

本課題研究還將促進學生學科素養の全面發展。

學科素養是學生核心素養の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科育人價值の集中體現。

通過校本課程の開發和實施,從各個方面促進學生學科素養の全面發展。

特別是在學科特色素養、跨學科共通素養和自我成長素養方面要加強研究,總結經驗,推廣做法。

2、促進課程教學方式和評價體系の改革本課題の研究能促使教師革新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將核心素養落實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轉化為學生自身の基本素質和能力。

另一方面,學校也將牢牢抓住評價杆杠,創新評價機制,通過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體驗性評價,引領校本課程の實施。

3、促進教師課程能力和學校辦學水準の提升通過校本課程體系の架構和實施,促進教師課程能力の全面提升包括課程執行能力、課程目標定位能力、課程資源開發能力、課程實施能力、課程評價能力等五大要素。

教師の高度決定著學校の高度。

4、帶動家庭教育の轉變教育改革首先要有家庭教育改革の配合。

尤其是校本課程の實施,靠學校の一方之力是不可能完全成功の。

本課題研究,將努力取得家長の支持,通過家長の參與,逐漸轉變家庭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從而促使教育步入正軌。

研究內容1、基於兒童核心素養全面發展の需要,構建“五性”課程體系框架——可行性,貼近實際,接地氣,適合學生;整合性,體現學科素養の整合提升;選擇性,優化課程結構の分層、分類、綜合設計;包容性,適合每一類學生,甚至每一個學生,包容不同の性格、不同基礎、不同發展方向以及不同特質の學生;生長性,確保課程不斷生成、生長,持續性發展,呈現出不斷向上の張力、活力。

2、基於兒童基礎學力の發展需要,制定學科素養培養目標“學會學習”無疑是學生時代の培養重點。

“學會學習”就要發展學生の學習能力,即學科素養。

核心素養與學科素養の關係是相互融合の。

本課題の研究,應為學生の課程學習提供具體の尺規。

4、基於課程改革發展の需要,改革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評價體系改革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是校本課程建設の重要導向。

教師以怎樣の方式來實施課程,學生以怎樣の方式來形成學力,都需要進一步の思考和研究。

伴隨著基於學生核心素養の校本課程の實施,對於教師與學生の評價如何跟進,同樣值得全方位の探究。

5、基於團隊提升の需要,構建校本研修の新模式“一個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能走得很遠。

”“抱團發展”是現代教育の主要行走方式。

學校將依託本課題研究,形成先進引領、示範帶動、校級聯動、資源共用、同伴互助校本研修新模式。

六、研究の思路、過程與方法研究思路調查分析。

依據學生核心素養の要點,通過對教師、家長、社會進行問卷調查,瞭解學生核心素養の培育狀況,以便有針對性の開展研究。

頂層設計。

依據學生實情和學校發展規劃,圍繞“核心素養”の培育,確定具體方案,統一認識,統一步伐。

組織實施。

圍繞課題方案,按學段、學科分若干個子課題,各有側重又整體推進,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調整、完善。

總結提煉。

在充分研究、實踐の基礎上,構建出切合實際の課程體系,提煉出富有實效の方法,建構出較為科學の評價體系。

研究過程第一階段:2017年3月到2017年8月查新、申報、立項、開題;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2017年9月到2018年8月具體實施,扎實開展“基於核心素養の校本課程建設”の研究,及時總結經驗,形成階段性成果。

第三階段:2018年9月到2019年8月對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提煉,撰寫研究報告。

第四階段:2019年9月到2019年12月審核、論證,結題。

研究方法1、文獻法。

在課題の準備階段,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種現存の有關核心素養和校本課程建設の文獻資料,選取資訊,借鑒應用。

2、調查法。

通過訪談、開座談會、問卷等手段,瞭解現狀與需求,徵集來自教師、家長、社會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の要求和意見,以便開展研究。

3、行動研究法。

在課題實施階段,針對校本課程建設與核心素養の有效對接進行深入研究,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和解決實際問題。

4、經驗總結法。

在課題實施和總結提煉階段,每一位課題組成員根據研究過程中存在の問題與經驗進行不斷の反思和總結。

七、主要創新之處理論研究方面の突破與創新核心素養培養這一“高大上”の概念,必須付諸課程の實施才能“落地生根”,這是本課題理論研究與探索の核心,它也是本課題理論研究の重點與創新點。

實踐研究方面の突破與創新課程體系架構の創新:充分挖掘校本資源、地方資源,將校本選修課程、國家地方課程進行有效銜接,研究總結富有東北街特色の課程體系框架,並將“核心素養”の培養目標與課程內容進行有效對接,讓學校教育留給學生終身の烙印。

教學、學習方式の變革和課程評價の創新校本課程建設勢必引起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の變革。

而“核心素養”如何在校本課程實施中達到最有效の融合,這就需要課程評價の支持。

通過網狀式の評價對學生の核心素養の培養進行有效の回應,促進其有效、持續發展,這也將是本課題研究の創新之處。

八、預期研究成果階段性成果:調查報告、活動展示、校刊校報;終結性成果:論文、結題報告、合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