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

核心素养视角下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

核心素养视角下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当前“核心素养”一词炙手可热。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4 年3 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文件中提出要加快构建“核心素养体系”。

至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基础地位。

核心素养正成为指导、引领未来课程改革工作的关键因素。

从目前我国实施的课程来看,主要为三个层次,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核心素养视角对其进行合理科学规划、组织、开发、实施及评价,应予以高度关注和探讨。

一、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源于1997 年12 月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Definitionand Selection of Compet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

关于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体系、实施方法如何等,这一系列问题在国外教育发达国家亦因地而异。

国内学界正处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热议与讨论阶段,在实践方面经验缺乏。

基于这种现状,厘清核心素养的概念能为后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包含 3 个维度,共计9 项素养:(1)能动地使用工具。

这包括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三项素养。

(2)能在异质群体中互动。

包含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维护自己的权益,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

(3)能自律自主地行动。

涵盖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三项素养[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展教育的核心素养:来自一些国际和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一书中,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使个人过上他想要的生活和实习社会良好运行所需要的素养[2]。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系统的改革,数学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基础,而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需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本文将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1. 确定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步是确定目标。

为了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我们需要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比如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表达能力等。

根据这些目标,我们可以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

2. 理论支撑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

我们需要了解现阶段数学教育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同时还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特点。

只有理论支撑充分,我们才能在校本课程中融入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得教学更加科学和有效。

3. 教材选择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合适的教材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材。

可以选择一些创新性和趣味性强的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学方法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结合合适的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项目学习、游戏教学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5. 评价体系校本课程的开发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和问题。

这样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 教师角色在实施校本课程时,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

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需要更多地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2. 学生参与学生的参与是校本课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理念的内涵和特点、建构思路和步骤以及开发要点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体系进行探讨。

一、理念的内涵和特点1. 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形成的跨学科、全面发展的基本能力。

它包括了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具有整体性、前瞻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2. 特点(1)整体性: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不仅包括了学科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前瞻性: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思维等。

(3)灵活性: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适应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因此应具有灵活性。

二、建构思路和步骤1. 建构思路(1)确定目标:明确校本课程体系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具备哪些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整合资源:整合学校内外的资源,如教师、实验室、图书馆等,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支持。

(3)规划内容: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规划校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学科知识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4)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能够达到目标的教学活动,包括讲授、实践、讨论等多种形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5)评估反馈: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开发要点1. 注重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融合:校本课程体系应既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又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

2. 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发展。

3. 强调合作与实践: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应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以厦门双十中学漳州校区《闽南建筑文化》课程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以厦门双十中学漳州校区《闽南建筑文化》课程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以厦门双十中学漳州校区《闽南建筑文化》课程为例摘要: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立足地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建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内在联系,能适应当前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求。

同时,跨学科融合,打造立体课堂,能更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性、社会性转化。

厦门双十中学漳州校区《闽南建筑文化》课程及其教材建设,从理念、内容和实施等三方面提供了相应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跨学科;闽南建筑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校本课程持续开设的保证,而校本教材的建设是校本课程具体化、有效化的载体。

系统科学地开发校本课程及其教材:一者能满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二者着眼地域文化,利用地方资源,能适应学校自身环境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立德树人”“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发展”等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引下,本文以《闽南建筑文化》课程及其教材的开发为例,浅议几点思考。

1.校本课程建设的理念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贴近学生生活,搭建部编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内在联系,寻找最佳的契合点,构建知识化学习和生活化学习整合同一的课程形态。

比如《闽南建筑文化》教材内容和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相结合,组建学习小组,围绕家乡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统民居的布局、传统民居的风水禁忌等课题,进行问卷调查或实地访谈,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

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着眼地域文化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构建开放、多样的语文课程。

课程立足漳州独特的地理优势,针对当前学生对家乡文化相对漠视的实际,把《闽南建筑文化》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延伸和有益补充,促进课程的多元建构。

再者,把《闽南建筑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到地方文化生活。

闽南建筑文化作为闽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闽南人根据生活环境和发挥聪明才智建造的符合自己审美观的建筑,其中蕴含了闽南文明的发展史。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摘要:校本课程不同于教材内容,是由教师为主体开发的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契合的具有校区特色的教学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学习成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为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在把握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育人性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优势推动力。

基于此,本文提出打造信息化校本课程平台、打造趣味化英语校本课程、构建多元化分析评价模式等策略,以期为现代化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一定可用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策略伴随着教育改革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逐渐确立起来,然而过分注重课本、考试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于高中英语课堂环境之中,学生的启发性思维和主体性思维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严重影响了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因此为切实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正确认识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学习成长方面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从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出发开发特色化的英语校内课程,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把握成长需求,打造信息平台现有的高中英语教材有国家统一制定发行,课程内容未能将学生的差异性特征纳入其中,为此教师在开发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应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成长发展情况设计英语校本课程,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英语学习成长需求。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先以英语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内容按照教学重点分为听说读写四大类,从基础题到发展类问题,循序渐进,逐步提升难度,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教师配合调查问卷了解学生自身的意向,如需要提升的学习技能,需要的学习材料以及需要的学习素材等,以此为基础设计校本课程,为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1]。

以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Traveling around》为例,教师在开始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之前用考试配合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想要提升英语听力、口语会话能力的要求打造英语线上交流学习平台,结合单元主题,在平台网站上整合与世界各地旅游景点相关的英语文章,引导学生在线上利用发音软件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

2023年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心得体会_3

2023年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心得体会_3

2023年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心得体会2023年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心得体会1有幸通读本书后,使我对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有了更加细化的认识,从而引发对体育教学的新思考和新启发,由于通书内容无法一一分享,在此将挑选最有感触的章节与各位同仁分享品鉴。

作为教师我们能给学生赋予什么“东西”,本书在第一章第三节中给予我们很明确的表述,分别是剩下来的、带的走的、可再生的,这三个理论的提出也激发了我对教育思考和一些启发。

一、“剩下来”——教育内化遗忘掉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而剩下来的就是所谓的能力以及素质。

就如同人在吃食物的过程一样,经过人体咀嚼、吞咽、消化,有的被人体排泄出去,有的被人体吸收是一个道理,在教育中被吸收进来的东西,就会内化为人的素质成为精神的一部分,反之教育允许被遗忘,我们不应该本末倒置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应鼓励他们透过具体的知识和内容去把握、洞察、挖掘所蕴含的思维方式、认识方法、价值观、文化意义。

二、“带得走”——终身受益学校所教的应当是让学生“带的走”,应该陪伴学生行走一生,使他们终身受益。

与此同时让我联想到“终身体育学习”我们是要教会孩子体育运动的方法,培养锻炼的意识、能力、习惯。

良好的生活方式、锻炼习惯亦是健康行为的一种体现。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学生掌握进行学习活动不可缺少基本的技能以及技巧。

那么发展学生基本的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这是让学生带的走并且终身受用的。

这也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三、“可再生”——持续发展能力是能增值的东西,即创造和产生其他知识、技能、能力。

能力和树根一样具有生长性和可持续的的发展性,有了能力就等于有了根,随时成长出知识。

实践证明,就知识教知识,就知识学知识,并不能培养出能力强的学生。

书中把中美教育比喻成“贪婪鬼”和“吝啬鬼”,中国教育是一味把所有的知识尽可能灌输给学生,并没有给予他们感悟和探索的时间。

而美国教育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的只是数量,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的关键技能和品质,对于现代人来说,除了基本的学科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情感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许多学校开始建立起校本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的需求设置课程,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建构校本课程体系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理念和方法,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课程设置的理念:在建立校本课程体系时,应该遵循多元化、个性化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并且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

此外还需要重视跨学科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

3.课程设计的方法:校本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需要采用灵活、多元的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情境纳入考虑,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展个性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4.课程评价的指标:校本课程体系的课程评价应该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标,包括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情感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

针对每个方面,需要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并且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总之,建构和开发校本课程体系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以多元化、个性化、跨学科的理念指导课程设置,采取灵活、多元的课程设计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本文将就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思考与实践。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学生为中心。

校本课程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针对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不深入的问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要注意课程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爱好进行调整,使课程更有吸引力和针对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方面,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机械习题和刻板的解题流程,而是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想、推理证明、思维灵活转化等问题,让学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非常重要。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设置一些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数学是一门需要合作探究的学科,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安排一些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实践中,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团队进行研讨和交流,探讨更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学校可以与社区、家长等多方合作,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提高数学核心素养水平。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思考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思考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思考作者:黄荣来源:《启迪与智慧·中旬刊》2019年第10期有关于校本课程建设的思想观念在我国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实践方面仍旧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特别是因为受高考指挥棒影响,校本课程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也不能够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更为理想的作用。

在全面贯彻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下,高中学校要抓住校本课程建设这一有利契机,开发建设能够满足学生各个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校本课程。

一、精准校本课程定位,优化课程结构类型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首先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细化目标,分类开发,要明确课程定位,确定校本課程的类型,要充分发挥校内、地域内已有的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以便形成对传统学科课程的补充和拓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要求,体现出课程建设多样化的优势。

高中校本课程类型主要包括:一是学科性校本课程。

学科性高中校本课程是和高中阶段各个学科课程知识与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的一种校本课程类型,强调不同学科课程间的相对独立性,其建设的价值在于深化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补充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培育。

二是综合性校本课程。

这一类别的校本课程要求打破高中阶段某一门学科课程的限制,注意把两门及两门以上的高中学科课程和知识内容结合起来,通过恰当的课程整合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掌握水平,提高学生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

这一类别的校本课程要求凸显学科关联性和统一性,利用跨学科整合来形成校本课程特色,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

三是活动性校本课程。

活动性校本课程是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并将活动作为有效载体的校本课程,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发展,能够弥补前两类校本课程在核心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二、丰富校本课程内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内容必须可以体现出区别于普通课程内容的要素,因为课程内容是高中课程教学的载体,也是校本课程建设当中需要把握的主体部分,因此要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

核心素养视角下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

核心素养视角下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

核心素养视角下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作者:耿怀青来源:《新课程·下旬》2017年第07期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对校本课程做了一些总结。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研究新课改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这一要求为基础教育指明了方向。

校本教材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拓展和延伸,对完善学校课程构成,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这次外出参加中青年优秀校长培训活动,深深感受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现在把我对这方面的感想整理如下。

一、校本课程要把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1.立足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周恩来红军中学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校本课程开发以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健康生活和实践创新三大素养为核心,让学生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目标,始终以红军不怕苦、不怕累的长征精神引领学生刻苦学习,始终将社会责任和国家情怀放在首位,鲜明体现了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

2.立足学生实际,注重分层教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过度呵护,目前我校学生存在责任感不强、自我管理能力弱、心理素质差等问题。

同时,我校面对全区招生,较多学生缺乏远大志向,对学校和社会的认同感不足。

面对这种情况,我校老师积极主动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活化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层教学,这两年,我校各项考试指标在全区公办初中稳居第一。

3.立足校本资源,体现地方特色学生和学校均处于一定的地域中,地域文化滋养和哺育了我们,校本课程的设计不可能脱离学校现有资源和地域文化影响。

我校地处江苏淮安市,此地乃文化名城,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我校今年开展了诗歌朗诵比赛;以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为己任,开展了红歌唱响跟党走等一系列活动;此地又是淮剧文化之乡,每年的元旦汇演必有淮剧节目。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建设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建设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建设摘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下教育理念中重点关注的内容。

本文将简述如何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引言: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逐渐落后,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当下人们对教育的期待。

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课程展开教学,想要真正意义上在该种环境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由教师入手,切实转变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秉持正确的教育认知,方能展开切实有效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1]。

在日常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知识的传递并非是系统的传输与交接,而是要将知识放在学生的眼前,让他们自行取用,并且牢记于心。

强行记住或者背诵数学概念或者公式,显然仅能用于应付考试,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也就只能停留在无数个公式以及概念的导入上,在他们大脑的知识储备中,将会零散放置着大量各不相干的知识点,在面对问题时,就是对某一知识点进行翻找,解题。

对于天赋异禀的学生,这自然不成问题,但是这样的教育模式就会成为变相的精英教育模式,与我国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相悖。

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在合理的情况下进行应用,让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相互衔接的知识网络,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以问题为核心,通过网络之间的衔接,有序地探究答案,而非漫无目地查找。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通过布置问题或者小组合作等方式,让他们自行探讨相关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这样,他们就能够顺着自己的知识脉络,不断延伸拓展,最终形成庞大的数学知识网,让学生能够在面临新的问题时,由已知的知识向前延伸进行学习,在面对问题时,也能够由最外层的知识点向内延伸,找出解题方法。

例如,“混合运算”一课,教师在展开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布置几个相互衔接的问题,让他们作答,并且让其找出其中的规律。

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

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

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一、前言核心素养是指在当今社会中,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它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未来职业发展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校本课程的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什么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自主开发、设计和实施的课程,以满足特定学科或领域需求为目标,强调针对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它突破了传统课程设置的限制,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

三、校本课程与核心素养1. 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个性化需求和特长。

而校本课程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例如针对某些特定领域或专业进行深入探究。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

2. 校本课程注重实践性校本课程的设计强调实践性,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体验社会生活,并学习如何与人沟通、解决问题等。

这些经验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好地应对挑战。

3. 校本课程强调综合素质校本课程设计不仅注重知识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校园文化节等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协作完成任务等方式锻炼自己的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些都是核心素养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如何开展校本课程1. 立足于学科或领域需求校本课程应该立足于学科或领域需求,以满足特定需求为目标。

例如,在英语教育中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2. 强调实践性校本课程的设计应该强调实践性,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能。

例如,在物理教育中开展实验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3. 注重综合素质校本课程设计不仅注重知识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随着大众教育的发展,学校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
培养。

在这个背景下,“核心素养”概念应运而生。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能够适应多
元化的社会环境,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具有处理和解决方案的能力,包括学生的自主学
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一、突出实践性
校本课程体系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实践运用,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而形成自己的经验和认识。

实践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助于学生在
认识到自己不足之处的同时,不断地追求进步与完善。

二、强调跨学科融合
在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跨学科融合也是十分必要的。

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因此,只有将各个领域的知识相
互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批判性思维者和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提出者。

三、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有的,校本课程体系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
长和兴趣,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开发课程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活动
形式。

四、体现社会性
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施,应该注重其社会性。

学生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
己作为社会人的角色和责任,并在课程中提供一些关于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的学习机会,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参与社会。

总之,“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要注重实践性、跨学科融合、学生个性发展和体现社会性,以培养能够适应复杂环境、具有创新精神和道德情操的高素
质人才。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改革,核心素养概念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构建一个符合核心素养理念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

校本课程应当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而不仅仅是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在建构校本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让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真正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全面发展。

这样的校本课程体系与核心素养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它将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创新。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的建构不应当停留在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而是要有所创新和突破。

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固化,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和教育实际,开发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校本课程,使学生真正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和体验。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合作。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包括教师、家长、学生、教育管理者等在内的各方需共同合作,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只有通过广泛的合作,才能将校本课程体系建构得更加全面和完善。

各方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共同打造一个符合核心素养理念的校本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持续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也在不断变化,校本课程体系也需要随之变化。

我们需要在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中注重持续的发展和改进,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确保校本课程体系符合当今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随着新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教育也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的主旋律,学校的教育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这一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水平,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1.贯彻新课改。

要想有效地将新课程改革落实到学校数学教学中,就需要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下功夫,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有机融合到课程开发中去。

2.侧重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包括数学思想能力、数学方法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学应用能力等方面。

校本课程开发应着重培养学生这些核心素养。

3.借鉴外国先进教育理念。

我国教育在部分领域可能与外国有所差异,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可以借鉴外国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比如说,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这在数学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4.注重课程整合。

数学本身就是一个通识性很强的学科,也涉及到数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

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注重将数学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构建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

1.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可通过课外数学俱乐部、数学角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自由探究,发现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2.创设数学思维课程。

开设“数学思维与方法”等选修课程,并在授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思维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用网络教育资源。

通过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数学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难度的习题练习,实现因材施教。

4.加强家校合作。

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密切合作,学校应鼓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加入数学学科,让学生在家庭中也可以加强数学学习。

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为学校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水平。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升。

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综合素质的需求,“核心素养”理念应运而生。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伦理、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核心素养理念核心素养理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强调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伦理等多方面的发展,提出了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实践能力等在内的一系列核心素养。

这些素养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与开发是将核心素养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手段,通过设计和开发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2.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帮助学校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3. 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与开发可以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1. 理念引领。

在进行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与开发之前,需要明确核心素养理念,确定学校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为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开发奠定基础。

2. 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与开发需要充分认识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校本课程的建构方向。

3. 资源整合。

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开发需要充分整合学校的资源,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教材资源、教学设备等,使校本课程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4. 设计实施。

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与开发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校本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构建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构建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构建郑海燕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构建,把校本课程开发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贯通,把课程评价与核心素养指标相关联,使核心素养的理念和要求贯穿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之中。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国家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作用。

其中一部分核心素养还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加以补充,让二者相互促进,优化发展,共同构成多元立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以核心素养为靶心构建校本课程育人目标是立校之本,校本化构建“培养什么人”是办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追问的问题。

我们根据多年积淀形成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办学理念和“以书为友,读写生慧”品牌特色,制定了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加强校本课程建设,规范化、序列化地帮助学生长知识、生智慧、促养成、树理想、塑人格,培育终生学习的习惯。

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靶心”,基础型课程目標重在培养学习习惯、获得学习体验、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拓展型课程目标重在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习空间、培养综合能力、支持个性发展;实践型课程目标则重在乐于合作交流、善于主动发展、勤于实践探究、勇于改进创新。

多样化课程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个体的需求,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的人格、道德、情操、学业诸方面提供更全面、更具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和优质服务,使每个学生实现学习权利,获得各自不同的成就,共同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培育。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基于标准,立足校本化实施;凸显特色,满足个性化需求;注重体验,促进个性化发展。

既基于全面发展,追求个性发展,又要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

二、以校本课程为路径落实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最终落地,要依靠学校课程来实现。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摘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领域的热点,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

在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压力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在常规教学的落实上遇到诸多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没有转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将革新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理念,校本课程中教师作为知识灌输者的身份将被削弱,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会被充分地展现出来,它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有着国家课程无法取代的作用。

本文结合作者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经验,通过对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和本区英语校本课程基本情况的分析,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角度浅谈如何构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具有时代性和可操作性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一、核心素养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1.核心素养。

2014年3月,“核心素养”这一崭新的概念出现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这一概念体系逐渐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关于核心素养,上世纪70年代就有国家及组织提出,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是在进入21世纪后,世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研究,其宗旨是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课程目标取代以学科知识、技能为目标的传统体系。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它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兼具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对个人发展的整体要求。

2.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能脱离具体学科,它必须通过学校教育中的课程来实现。

2015年10月,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稿》征求意见稿中,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提出英语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素养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教是为了“不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指导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语文核心素养指导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语文核心素养指导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发布时间:2021-12-09T05:41:47.770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9期作者:张潇[导读]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使“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发生改变。

本文在此大背景下,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出台,提出核心素养视阀下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流程,并论述语文类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时,可秉持“大语文课程观”理念,在内容选取上由课内着手、开设选修、实施学科活动,进而发挥校本课程的功能最大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张潇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221134摘要: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使“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发生改变。

本文在此大背景下,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出台,提出核心素养视阀下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流程,并论述语文类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时,可秉持“大语文课程观”理念,在内容选取上由课内着手、开设选修、实施学科活动,进而发挥校本课程的功能最大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沉于这样的思考中: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语文的教与学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这种针对性意味着语文课只重视考试考得内容,语文教师只教授对考试有用的知识,学生也只学习对考试有用的知识,这就造成了语文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

事实上语文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它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上、生活中,因此,合理利用我们身边这些现成的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当务之急。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恰到好处的及其所需。

语文校本的开发和实施就是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它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之余还能拥有语文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因为语文教育是终生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它的意义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视角下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
当前“核心素养”一词炙手可热。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4 年3 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文件中提出要加快构建“核心素养体系”。

至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基础地位。

核心素养正成为指导、引领未来课程改革工作的关键因素。

从目前我国实施的课程来看,主要为三个层次,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核心素养视角对其进行合理科学规划、组织、开发、实施及评价,应予以高度关注和探讨。

一、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源于1997 年12 月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的“素
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Definitionand Selection of Compet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

关于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体系、实施方法如何等,这一系列问题在国外教育发达国家亦因地而异。

国内学界正处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热议与讨论阶段,在实践方面经验缺乏。

基于这种现状,厘清核心素养的概念能为后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包含 3 个维度,共计9 项素养:(1)能动地使用工具。

这包括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三项素养。

(2)能在异质群体中互动。

包含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
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维护自己的权益,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

(3)能自律自主地行动。

涵盖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三项素养[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展教育的核心素养:来自一些国际和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一书中,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使个人过上他想要的生活和实习社会良好运行所需要的素养[2]。

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8 个领域,如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及艺术素养[3]。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Jack Goody 认为,核心素养应在特定实践情境下探讨,它意指个体在所生活的社会框架下,有关如何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的素养。

瑞士社会学家Philippe Perrenoud 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识别、评价和保护自身的资源、权利和限制,形成和执行计划及发展策略,兼顾个体性与集体性,分析形势及关系,合作、在共同领导情况下行动,建立和运转民主的组织和集体行动的系统,管理和解决冲突,理解、运用和精细化规则,超越文化差异,建立可协商的秩序[2]。

我国学者褚宏启认为,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或者说,它是学生在21 世纪最应该具备的那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态度[1]。

北京师范大学辛涛等人提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能够促进个体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4]。

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指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5]。

总览国内外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与理解,尚未对其概念达成统一规范。

然而,在某些方面不乏共同之处。

例如,核心素养强调从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需要出发,要求学会、具备一些基本及关键的能力和素养。

核心素养不是某一种单一素养,亦不是面面俱到的素养集合,它是具有根本性、基础性、可迁移性的某几项素养。

这些关键素养对人的终身学习、发展,对社会的适应、促进作用至关重要。

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

简单而言,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具体来说,校本课程是某一类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与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从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新课程运动”演变发展而来,确切地说,它源于对新课程运动及课程发展趋势的反思。

在新课程运动中,国家课程开发策略备受重视,于是中央集权的课程开发模式一统天下。

不可否认,国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当时对教育的推动作用巨大。

自20 世纪60 年代后,学界开始对课程变革与发展加强了反思;至80 年代左右,由于国家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引发的弊端层出不穷,一些学者和评论家开始意识到,从事课程开发的专家与课程实际使用者相距甚远,这种脱节使得课程改革的效果大打
折扣。

由此便出现了校本课程的研究,校本课程发展经历了从兴起、鼎盛、低落到转型等时期。

了解校本课程的起源发展与走向,便于从核心素养视角分析校本课程问题提供借鉴。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校本课程思考
核心素养角视下的校本课程,主要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要求,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分析校本课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或在实施核心素养前,对校本课程现状及所须做的准备工作应有明确认识。

1.思想理念问题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其重要性越来越强。

如果以往校本课程开发只在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那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则需要有进一步的认识。

首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主体———校长和教师,在提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潮流下,须对核心素养的要义、校本课程的精髓和如何使二者有机结合及学校教育哲学进行深度挖掘。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具备终身发展和适应、促进社会发展的品格与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品质、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方面。

校长和教师要结合所在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把学生终身发展所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与国家、社会倡导的价值观进行匹配整合。

尽管核心素养强调素养的基础性、普遍性和关键性,而学校教育哲学等具有独特性、差异性,但两者在根本上是趋同的,均体现了对人的培养,对学生健康发展的追求,对学生幸福和社会贡献的塑造。

其次,以往对校本课程的态度,有相当部分学校只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