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翻译,中文之美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摘要:林语堂先生提出“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三条标准,既是对译作的要求,也是对译者的要求。
其标准较严复先生对译作的要求而言,更具现实性,更为丰富,更具全面性。
关键词:翻译标准林语堂严复译者要求一、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笔名语堂。
他曾参加“语丝社”,并在1930年代曾创办、主编《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
林语堂先生一生中写过的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章不少,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论述,是长篇论文《论翻译》(作于1932年初)。
这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1933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所作的论序(后又收入林语堂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林语堂先生将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看待。
他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上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中提出了对译者的这三条要求,既要求对原文的透彻理解,还要求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一定的翻译技巧、标准的掌握。
林语堂先生的这篇论文,从翻译的实际出发,毫不玄虚,说理朴质。
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
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需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
他认为:“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到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
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
”林语堂先生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
正是在这两大基础上,他继承前人译论的精华,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To_Helen_中文翻译_评析
To HelenHelen, thy beauty is to me海伦,你的美貌于我Like those Nicean barks of yore, 昔日 似远古尼西亚人的帆船,That gently, o'er a perfumed sea, 轻轻飘过芬芳的海面,The weary, way-worn wanderer bore让旅途劳顿的游子,To his own native shore. 回到他故乡的岸边。
On desperate seas long wont to roam, 在漂泊已久、波涛汹涌的海上,Thy hyacinth[ˈhaiəsinθ] hair, thy classic face,你风信子般的头发、古典的脸庞,The Naiad airs have brought me home和尼厄神般的风采已带我回家乡,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 回到罗马曾经的伟大, And 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 和希腊曾经的荣光。
Lo! In yon brilliant window-nicheHow statue-like I see thee stand,The agate lamp within thy hand!Ah, Psyche, from the regions whichAre Holy-Land!瞧!彼处辉煌窗龛里你,恰似雕像,伫立,玛瑙灯儿手中提!啊,普赛克,来自仙土圣地!注:1. those Nicean barks of yore: 古代尼西亚人的那些航船,意指具有古典的美。
2. hyacinth: 风信子花。
根据古希腊神话,太阳神阿波罗所钟爱的少年海尔欣瑟斯(Hyacinthus)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在他被误杀后,从他的血泊中长出了一种纤细修长,迎风招展的美丽鲜花。
3. airs: 音乐旋律和曲调。
译学中的“神似” 理论
目 录 内容提要 (1)前言 (1)第一章 “形”“神”说的渊源 (2)第二章 “神似”说具体运用中“神”的界定 (4)第一节文体是“神” (4)第二节内容是“神” (8)第三节音乐性是“神” (13)第四节民族文化是“神” (20)第五节情感是“神” (27)第三章 “神似”论与“竞争”论 (32)第四章 译者——神似——读者 (37)第五章 “神似”标准中“神”的传达 (39)(一)文体相符 (39)(二)内容相近 (41)(三)音韵相通 (41)(四)文化相异 (42)(五)情感相合 (42)结束语 (46)参考文献..............................................................................47 论文摘要 (1)??????? (1)内容提要翻译理论家傅雷指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神似”理论自提出以来,被许多翻译实践家奉为文学翻译标准加以遵循,但是到底什么是“神”?如何对“神似”理论中的“神”加以界定?我们认为,首先,文体是“神”;二是内容是“神”;三是音乐性是“神”;四是民族文化是“神”;五是情感是“神”。
要达到“神似”标准,需要做到译文与原文文体相符、内容相近、音韵相通、文化相异、情感相合。
它们是达到“神似”标准的基础。
只有被读者肯定的译作才是好译作,一部原文作品,往往会有多个译本,其中定会有无人问津的译文,也有百读不厌的译文,翻译中存在着“竞争”。
好的译作会流芳百世,不好的译作将被束之高阁。
前言中国的翻译实践渊源流长,实践必然要求相应的理论对其进行指导,翻译实践活动的不断进行促进了翻译理论的逐步体系化,正如文学作品的不断涌现促进了文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一样。
而且任何理论与宇宙间万物同样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需要不断地补充修正,翻译理论也不例外。
关于中国的翻译理论,党元老师指出:中国的翻译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国外的翻译理论,二是源于中国的古典美学与文艺学,其中来源于中国古典美学与文艺学的翻译标准,主要有“信达雅”,“神似”,与“化境”。
翻译之美:以《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给伊丽莎白的信为例
翻译之美:以《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给伊丽莎白的信为例作者:张丹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摘要:文学作品蕴含的审美价值是作者观察生活的艺术结晶。
本文将探讨这封书信在整个小说中的作用,同时也将分析孙致礼与王科一译本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发掘作品中蕴含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书信;翻译;审美翻译之美是美学与翻译的结合。
在译本中,要实现原文的审美价值,即译者作为一名读者去体验原文之美,再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即根据翻译规范所进行的翻译活动,把原文转换为新的审美对象,最后原文的审美价值在译文读者那里得到实现。
本文选取的是《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给伊丽莎白的第一封信,同时它也是一封辩解信。
该信对小说背景的介绍、人物性格的塑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着重对这封重要的信件所蕴藏的审美价值功能进行探讨。
一、该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和突转书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记录生活。
把书信融进小说则使小说情节联系更加密切,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整部故事的发展脉络。
使读者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小说中人物生活背景、性格、观点以及行为背后的动机。
在《傲慢与偏见》中,30余封书信时刻都在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这封辩解信则使小说情节进入了高潮。
伊丽莎白初见达西时,认为他冷漠、傲慢又刻薄。
接下来的几次会面使伊丽莎白笃定了自己的看法,再加上韦翰的挑唆、欺骗和花言巧语使伊丽莎白对达西更加厌恶。
同时,她觉得姐姐简的美好爱情也是由于达西的阻挠才破裂。
于是,达西首次求婚时,伊丽莎白声色严厉的拒绝了,而在文章结尾他们却结婚了,这给读者带来无限遐想。
这两人,一个带着傲慢,一个充满偏见是如何化解矛盾走到一起的呢?求婚失败后的第二天早上,达西就给伊丽莎白送去了这封长信,以此来澄清伊丽莎白对自己的偏见和误解。
该信的出现是整个小说的高潮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达西借这封信向伊丽莎白说明了自己家与韦翰家的渊源,以及与韦翰的恩恩怨怨,同时也向伊丽莎白说明了自己阻挠宾利与简的原因。
傅雷简介——精选推荐
傅雷简介论傅雷的翻译观⼀、“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傅雷在翻译领域⾥成就卓著,⽀撑他整个翻译思想的却是他的“神似”说翻译论,该翻译论是傅雷翻译观的核⼼,因此,弄清楚傅雷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对于了解傅雷的翻译观具有重要有意义。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先应是建⽴在他具和谐美特质的⽂艺思想上的。
傅雷具和谐之美⽂艺思想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美与善的和谐统⼀、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发展、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上。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时间要⽐傅雷⽂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间晚的多。
傅雷翻译论是于1957年5⽉份发表在《⽂艺报》上的《翻译经验点滴》的⽂中提出的,在傅雷提出此论之前正是傅雷⽂艺思想形成、发展的时期,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乃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这恰是傅雷⽂艺思想和谐美特质的体现。
但傅雷⽂艺思想由形成到发展成熟的时期,也是傅雷翻译思想由不成熟到他翻译思想的核⼼确⽴的时期,也就是说,傅雷⽂艺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傅雷翻译论的形成、发展⼏乎是同步的。
联想到傅雷为学讲“通”的特点,以及傅雷在诸多艺术领域⾥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表现和主张,很难让⼈怀疑傅雷具和谐美特质的⽂艺思想即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提出的⼤背景。
其次,傅雷翻译论提出的美术背景。
还在傅雷正式提出“神似”说翻译论前,傅雷就有关于绘画⽅⾯的形与神关系的论述,在绘画⽅⾯傅雷⼗分强调神似,他将黄宾虹视为实践绘画“神似”说的杰出代表。
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傅雷这样写道:“⼭⽔乃图⾃然之性,⾮剽窃其形。
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
”、“取貌遗神,⼼劳⽇拙,尚得为艺术乎?”[2](P551)、“神似⽅为艺术,貌似徒具形骸”。
[3](P501)由此可见,傅雷已在绘画领域⾥率先提出了他的“神似”说,即他主张作画不能重“形似”轻“神似”,实际上傅雷是为了平衡以往画论重“形”轻“神”的偏颇,才提倡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只不过这种纠偏有些过了,其实质乃是强调为画要做到“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鲁迅提出来的“三美论”指“意美、音美、形美”,即“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
鲁迅强调翻译要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三美之中,意美第一,音美第二,形美第三。
在英译诗词和日常翻译教学中,译者尽可能达到意美、音美、形美中的一个美、两个美或者三个美,使译文对仗工整、形式简洁、形神合一、赏心悦目,从而触动读者心灵,留下美不胜收的难忘印象。
CH.01 意美意境美“意美”指翻译时要将源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及其高深意境和艺术魂魄尽可能巧妙、贴切、到位地用目的语传神般再现。
“意美”是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也是翻译现代诗歌时首先要注意的方面,以给读者真切触动和启悟。
中国诗词用语凝练、含蓄、简约,音韵和谐;“意美”丰富,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
与他国文化不同,中国诗词在结构和对仗方面独树一帜,特别是对偶、押韵方面更是独步天下,使之在韵律方面妙不可言,不可方物,简简单单十几个字就能勾画出一个唯美唯真境界,蕴含丰富的想象与韵味。
交汇相融、相映相照的“三美”客观上给翻译增添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翻译时,尽可能达到“形似”“神似”兼备,尽可能传达原诗意境、神韵和美感,举例分析如下。
例1:十里春风不如你。
直译:Ten miles of spring breeze is not as good as you;或Tenli spring breeze is inferior to you.这句诗文的两个直译显得生硬,平淡如水,毫无美感,就是一种明显的“翻译腔”,无法打动读者。
此诗句的意思是:春天十里地的风景都比不上你在我心中的美好。
中文的这个“十里”,其实是虚指,非实指。
“十里春风”指“斑斓多彩、芬芳满溢、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若用英语直白译出这个“十里春风”,会显得非常僵硬。
我们可以对原诗句进行语言重组,提炼出其核心内涵,使译文“信、达、雅”: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any fine view in spring﹙你比任何春天的景致都要美好﹚.或:Spring can’t cover the mind of missing you.﹙春天掩盖不了我对你的思念﹚或: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pring day.﹙能否把你比作春日璀璨?我应否把你和春天比美?﹚或:No matter how beautiful the spring is, you are a million times better.﹙春光再美好,也不及你的万分之一﹚或:Any beautiful scenery in spring pales in comparison to you.﹙与你相比,再美好的春色也显得暗淡无光﹚或:Your smile is just like spring breeze kissing my face.﹙你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般温柔﹚。
林语堂论翻译
林语堂论翻译一,林语堂简介: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二,林语堂的翻译成就: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
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 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
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 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 翻译"国民性" , 建立新文化, 一直就是翻译家们精心创作的主旋律, 它代表了现代性过程中知识分子对于启蒙, 科学和理性的追求; 然而, 翻译的样式也有另一张全然不同的面孔, 它书写浪漫、个性、快乐、自由和大千生活,以审美的个人话语汇入到宏大叙事"之中,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这种审美话语的创造者,就是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
林语堂的翻译,可以说是沿着现代性的足音,在现代性城市中产生和发展的. 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到四十至六十年代的纽约, 林语堂历经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美国的反文化运动" ,而以翻译进入中国文学界和美国文坛。
中式英语“神翻译”:土豪“Too,How”
中式英语“神翻译”:土豪“Too,How”近日,百度贴吧网友大玩网络词汇神翻译,将“土豪”翻译成“TooHow”,“上天台”被解读为“gotodie”,“好基友一辈子”是“Togayther”等,把各种网络用语、古诗词等翻译成中式英文,引发网友疯狂转发和评论。
从“永远追赶语言潮流”的美剧字幕组,到已登陆美国主流电视台的英文版《甄嬛传》,再到“大妈”、“给力”、“不作死就不会死”,那些或诙谐搞笑或令人拍案叫绝的翻译,从未淡出我们的视线。
今年1月份的英语六级考试中,有一道题是将一篇中文短文翻译为英语,涉及中国园林、丝绸之路、中秋节等传统历史文化。
考生们的翻译五花八门:“四大发明”干脆音译成“StarFarming”、“诸侯”译成“pigmonkey”、“指南针”摇身一变成了高端大气的GPS、皇家竟成了“yellowhome”、“中秋节”居然是圆月的节日“Fullmoonfestival”,“月饼”更是中外结合成了“moonpie”……如此神一样的翻译,令网友们捧腹大笑。
有网友评论说,“你们考虑过阅卷老师的感受么!”而不少大学的官博则都幽默地点评:“四六级改革最重大的意义在于:我们这一代人终于学会了创造。
”中式英语“神翻译”:“四大发明”成“StarFarming”、“德国青年出版《Chinglish:FoundinTranslation》(译为:翻译中发现的中式英语),图为该书封面。
对于中式英语的现象早在多年前就已频现不鲜,因此有了“Chinglish”这个词。
随之,“peoplemountainpeoplesea”(人山人海)、“Horsehorsetigertiger”(马马虎虎)、“Longtimenosee.”(很久不见)等词汇层出不穷。
这些词汇虽然不符合语法规范,常常把人雷得“外焦里嫩”,但有时也透露着一丝幽默,令人会心一笑。
难怪这种饱含中国特色的“神翻译”吸引了一大批狂热的老外网友。
一位德国青年OliverLutzRadtke(中文名纪韶融)对中式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中式英语。
《三字经》英译本比较——以《三字经》第一节为例
《三字经》英译本比较——以《三字经》第一节为例《三字经》是南宋王应麟(1223—1296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所作的三字韵文。
每三字一行,每四行一节。
《三字经》与《千字文》《百家姓》并称中国国学三大启蒙读物。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伦义理、文学地理、忠孝节义等,其核心思想包括“仁、义、诚、敬、孝”,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
《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熟读之能了解生活常识、传统国学、历史典故及做人做事的道理。
一、《三字经》英译简介南宋至今,许多传教士、汉学家、翻译家将《三字经》翻译为英文,推广海外。
翻译《三字经》的学者和英译本众多。
主要翻译家有马礼逊(RobertMorrison)、裨治文(ElijahColemanBridgman)、翟理斯(HerbertAllen Giles)、赵彦春等人。
据考证,马礼逊是英译《三字经》的第一人。
马礼逊(1782—1834年),英国人,于1807年来到广州,成为基督新教传教士。
此后长期任东印度公司中文译员,翻译了许多中国典籍,其译文集《中国春秋》包括《三字经》《中庸》《大学》《太上老君》《三教源流》等。
裨治文(1801—1861年),美国传教士。
他于1830年来到广州,师从马礼逊学习汉语。
1834年参与创立益智会,1836年参与创办马礼逊教育会,1838年开设博济医院,曾任林则徐、美国公使顾盛的译员,创办并主编《澳门月报》,晚年主要从事《新旧约全书》新译工作,1861年在上海去世。
裨治文在《澳门月报》上发表了《三字经》英译本。
翟理斯(1845—1935年),英国外交官、汉学家,1867年来到中国,任英国驻华使馆翻译,1897年当选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
翟理斯在汉学研究领域成绩显著,善于将韵律和词义巧妙结合,一生翻译了较多中国典籍,其中包括《三字经》。
翟理斯《三字经》英译本采用英汉对照编排方式,给每个汉字注音,并对其偏旁、部首、结构进行分析。
汉语之美——精选推荐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我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小辈,在这里扬言说要做讲座,实在是班门弄斧,愧不敢当。
所以,与其说是做讲座,倒不如说是把我在学校这不到一年的教学体验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
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学的是汉语,教的是语文,我发现汉语在她自己的故乡——中国,却越来越受到冷落。
现在满大街都是英语辅导班,奥数辅导班,偶尔见一个作文辅导班,愿意报名学习的学生也是凤毛麟角。
我们以及我们的学生,都认为语文不用过多地学习,我们一岁就会说中国话,对于语文学习几乎不需要再去额外投资。
‚语文‛虽然挂着一类课的头衔,但是很多学校都不重视语文教学。
就在我们冷落汉语的时候,国际汉语热却越演越烈,我们能不断读到这样的报道:《国际上每4天诞生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全美掀起中文学习热潮》,《孔子学院在俄罗斯持续升温》,《汉字课为韩国中学生最爱》……外国人对汉语言越来越感兴趣,而我们自己却遗失了汉语的魅力。
让我们自己说说,汉语好在哪里,很多人说不出来,在这里我先举一个例子——上海交大毛荣贵教授曾经记录过这样一段话:在校园湖畔,与阔别故人纵谈翻译。
……此君至今还记得,初登译途,即遇‚湖光山色‛四个字,一时竟不知如何落笔,便简单地译成了‚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mountains andlakes‛。
如此翻译,心存自卑,叹自己英语修养不够,只得‚搪塞‛译之。
译完,他将译文交给外国专家审改,万万没有想到,他的‚交差‛译文,老外居然认可。
他特意把‚湖光山色‛的优美内涵跟老外作了一番解释,希冀能够‚抛砖引玉‛,遗憾的是,无‚玉‛可引,外国专家耸肩做无奈状。
二者落差实在太大,汉语‚光‛、‚色‛二字的意境丧失殆尽!因为,正是这‚光‛和‚色‛映衬出一派波光飘渺、山色葱笼的诗情画意,岂止是一个‚山和湖的美丽风景‛所能媲美的!可见,‚一个个汉字,仿佛是一个个小精灵,有生命,有魅力,简单的组合,平常的排列,就能够在读者的头脑中营造一种意境,在读者的眼前勾勒出一幅图画,产生一种美感,烘托一种氛围‛。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论中国文学神似翻译论发展及美学渊源
论中国文学神似翻译论的发展及美学渊源摘要“神似”说在中国文学译论史上的力量之大、影响之深,有目共睹。
甚至有评论认为:“如果真有具‘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的话,‘神似说’就是了”。
本文将从文学神似翻译学的发展道路和美学渊源两方面来揭示美学在中国文学翻译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指出我国传统审美标准在神似翻译论发展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神似神韵化境美学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神似翻译论的发展1 “神韵”论我国近代文学翻译论述中最早使用“神”这种概念的,当属《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他在《拟设翻译书院译议》中对“善译”做了详细阐述:“一书到手,经营反覆,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此番话语间已呈现出神似翻译观的基调,尤其是“心悟神解,振笔而书”,将“神”的概念灌注于理解原文的过程中。
可惜“神解”这一重要思想在当时并未引起译界的足够重视,也更没有概念上的进一步延伸。
迄今所知,中国文学译论史上最早又最明确地提出翻译不可失却“神气句调”,即强调“神韵”这一重要观点的,可以追溯到1921年茅盾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一文,其中提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艺术色就是该作品的神韵。
”当翻译文学在“神韵”与“形貌”未能两全时该如何取舍呢?茅盾认为:“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异而保留‘神韵’。
文学的功用在感人(如使人同情使人慰乐),而感人的力量恐怕还是寓于‘神韵’的多而寄在‘形貌’的少。
”(1989:505)可见,“神韵”这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观念是在新文学运动开展以后才被正式引入翻译理论的。
之后,郭沫若曾创造性地提出了诗歌翻译的“风韵译”和“气韵”说法。
如:“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可把捉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
一首英语诗歌的翻译
一首英语诗歌的翻译,让人体会难以言喻的中国文字之美【原文】: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译一(普通版)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你说你爱太阳,但当它当空时你却看见了阳光下的暗影;你说你爱风,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你说你也爱我,而我却为此烦忧。
译二(文艺版):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译三(诗经版):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译四(离骚版):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君乐风兮栏帐起,君乐吾兮吾心噬。
译五(七言绝句版):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叫奴如何心付伊。
译六(七律压轴版):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涼。
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尤恐流年拆鸳鸯。
【编后语】不知道这世界上是否还有第二种语言能像中文这样产生出如此极具美感的文字来。
当我们不假思索地跟随着众人疯狂地学习英语的时候,是否能偶尔停下脚步,回过头来欣赏一下我们自己的文化呢?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时尚用语时,是否能偶尔静下心来品味一下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感动呢?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浩瀚灿烂的宇宙,便奇迹般的出现了美丽的生命。
从许渊冲先生_三美_原则看诗歌翻译_水调歌头_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含蓄隽永,高度精炼,意境丰富精深,这就使得古诗英译不能仅仅满足于忠实对等,更要在目的语中再现美感。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为分析框架,对林语堂先生与Burton Watson 翻译的《水调歌头》和原文进行对比研究。
从而证明“三美”原则对中国古诗英译的翻译实践活动具有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诗歌;音美;意美;形美“三美”之说,是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来的。
鲁迅的原文是:“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
其在文章,则写山日嶙峋嵯峨,状水日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
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2006:126)。
”许渊冲先生把鲁迅的“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上来,就成了译诗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
Burton Watson(华兹生)是20世纪英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最多产的美国翻译家及汉学家。
他的译笔流畅自然、娴雅精练,可读性很强,在向西方普通英语读者普及中国典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著名作家兼翻译家林语堂,曾在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深造,他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还著有《苏东坡传》,应该说林语堂对苏东坡及其诗词的理解是极为透彻的。
他认为翻译艺术所倚赖的有三条标准:第一是译者对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忠实标准);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通顺畅达的中文(通顺标准);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相当的见解(美的标准)(陈福康2002:326)。
对于翻译“美的标准”,林氏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以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1983:26)。
汉语汉字之美美不胜收图
汉语汉字之美美不胜收图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浩瀚灿烂的宇宙,便奇迹般的出现了美丽的生命。
众神观看这奇妙的世界,无意中发现,人,早已贵为万物之尊,吸收了日月之精华,汲取众神的智慧。
众神无语,而他们的沉默则成就了人类的语言。
于是,英语、法语、日语……各种语言如音符花雨般缤纷飞扬。
而在这些璀璨无比的人类智慧结晶中,最美丽动人的,无疑便是那最奇特最源远流长的汉语了。
汉语之美,是夜空中那一片冰月,清淡而艳丽。
当它被古人创造之时起,它便函命中注写要伴随着这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
它象天上的月,在一边观看历史的轮回,岁月的变迁。
因为汉语之美,才令多少文人墨客写下彪炳千秋的文章名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种悲凉,无论翻译成什么语言,也无法达到中的那份沦桑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种闺房幽怨,大概汉语最为得意的妩媚吧?!“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如此宏伟的气势,哪种语言不是望尘莫及?!汉语之美,清淡而艳丽。
汉语之美,是汪洋国那一掬清水,透明而沉重。
它里面有一种叫作“历史”的水分子,太重太重了。
字里行间,中国人的血泪无时无刻不在浮现。
当屈原在汩罗江边时“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忧虑便化作一粒粒沉重的汉语,被屈原写在《离骚》上;当曹雪芹在悼红轩中阅数十载,“刻”下《红楼梦》时,谁的灵魂不被汉语震撼,谁的心灵不在颤动?我之所以用“刻”,是因为这么沉重的汉语已经令“写”字无所承受了。
当汉语之美,透明而沉重。
汉语之美,是群山中的珠穆朗玛,稳重而脱俗。
所有的故事可以胡编乱造,所有的情节可以轻描淡写,所有的图案都可以东拼西凑,唯有汉语,它是真实的,厚重的,完整的,它无法用别的语言代替。
它的美,在秦砖汉瓦、唐诗宋词中殷红。
它方方正正,成为人们做人的标准。
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到至死不屈服的刘胡兰,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一切的一切,如同古老的情歌,被一串汉语轻轻拔动。
翻译的标准
一、翻译的标准1。
清代翻译家严复1895年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
2。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译文取明深意,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文本。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4.在严复的翻译标准里,“信”就是译文意义“不倍原文"。
为了能“达",译者应“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至于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为了求“雅”,严复主张“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反对“用近世利俗文字"。
在严复看来,“信”、“达”、“雅"三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达”是为了“信”、“雅”是为了“达”。
5。
“信"就是忠实原文.忠实原文的前提是读懂原文;此外还要让读者通过你的译文去理解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如果你的译文人家看了如在云里雾里,半天不知所云,那么人们就不知道原作者在说些什么。
6.”达”就是通顺。
“达”不仅要语法正确,最重要的是要看语感。
凡是符合中国人说话行文感觉的,就是通畅的中文;同样,凡是符合说英语的人说话行文感觉的,就是通畅的英文.(如译文过分拘泥于原文就不会达到“达”的要求。
)7。
"雅”即是“美”.翻译中对“雅”的追求就应表现为努力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来表现原文的风格.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把翻译标准的问题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这翻译的三重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之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
忠实就是“信",通顺就是“达",至于翻译与艺术文(诗文戏曲)的关系,当然不是“雅”字所能包括。
但为叫起来方便起见,就以极典雅的“信、达、雅”三字包括这三方面,也无不可。
探圣经汉译史上的“译名之争”
- 222-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探圣经汉译史上的“译名之争”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周拓【摘要】圣经汉译史上,曾因如何翻译God一词引发争论,译者们分为两派,有“上帝”和“神”两种译名。
“上帝”一词出于诗经,带有中国文化特色。
“神”一词则容易与中国的山神,河神混淆,引发泛神论的误会。
译者无法选择出恰当词汇,译名之争也从语言表达问题成为了文化缺项问题,本文通过对“译名之争”的探讨,给当今译者翻译特殊词汇启示。
【关键词】圣经翻译 特定文化词之翻译 翻译史 文化缺项一、引言我国译学的发展,基本上与翻译历史相对应。
对于中国翻译史,许多学者提出自己的说法,其中周作人就认为有三次翻译高潮。
一是六朝至唐朝的佛经翻译。
二是明清之际的《圣经》和科技翻译。
三是严复和林纾到新文学时期引进西学。
他的观点也被广为接受。
他说的两次翻译高潮都与宗教相关,而其中影响最深远的一本书莫过于《圣经》。
19世纪40年代末,在《圣经》的翻译达到高潮时期,圣经之中“译名之争”也引发了更大的争论。
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用中文词汇表达圣经中特有词汇,主要是God 一词,此外还有Baptizo, Spirit 等。
(谢天振,2009:83)这不仅是单纯语言层面的理解和表达问题,更是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巨大差异。
几词之争引起翻译的传教士团体内部分裂甚至退出,最后归于两派,以两种译名出版。
笔者借着探讨翻译史上有名的“译名之争”,希望对于如何翻译特定文化词汇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God一词的原义God 一词原文是希伯来语Elohim ,音译为伊罗欣。
从《旧约圣经》的《创世记》第一章就提到说:“神创造天地。
”其后,在创世记第二章第四节,则提到了耶和华神。
根据其后几章圣经,耶和华在神与人发生关系时常用,而神侧重于体现祂是创造万有的大能者。
在创世记的第十七章,原文里又提到一个词El Shaddai ,音译为伊勒沙代。
伊勒意为大能者;沙代源自另一希伯来字,意为胸部或乳房。
从文字之美到意境之美—《四季之美》课堂实录与解析
从文字之美到意境之美—《四季之美》课堂实录与解析一、诗词说四季,激发品读兴趣师:一年有几个季节?生:四个。
师:当说到春天时,你脑海中会蹦出哪些词语?生:鸟语花香。
生:百花齐放。
生:生机勃勃。
师:如果是夏天呢?生:炎热。
生:郁郁葱葱。
师:秋天呢?生:秋高气爽。
师:冬天呢?生:鹅毛大雪。
生:银装素裹。
师:我们换个角度,一旦说到春天,这个季节从温度上感觉有什么特点?生:温暖。
师:夏天呢?生:炎热。
师:秋天呢?生:凉爽。
师:冬天呢?生:寒冷。
师:古诗词里又是怎样来写春夏秋冬的呢?关于春天的诗句,你脑海中蹦出了哪句?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夏天——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秋天——生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师:冬天呢?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师:我们刚才既交流了词语,又交流了古诗词,我们看到了四季不同的美。
当我们看到这些诗句时,春夏秋冬分别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生:春天是生动。
生:夏天是热烈。
生:秋天是萧瑟。
生:冬天是凛冽。
师:我们想到的春夏秋冬,总有各自的特点。
那我们今天学习的《四季之美》,是不是也是这样,四个季节各有各的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品读《四季之美》。
【解析:人们对四季的感受和体会,无论是直接生活经验的积累,还是在阅读中间接经验的积累,都在不断强化一种印象,即每个季节都有其与众不同的鲜明特征,给人带来不同的直觉和情感体验。
但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没有跟着一般的感觉走,而是以作者独特的情趣和视角,写出了自己在四季中与众不同的发现和体验。
这就是经典的价值所在。
这个板块,既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语言经验,也是为了埋下伏笔,为接下来对比感受《四季之美》中对四季的抒写做铺垫。
】二、词句品四季,感受恬静韵味。
师:这篇文章是谁写的?生:清少纳言。
【与神同行韩国电影在线】“郭冬临之陷落”炸出一堆神翻译,这些脑洞可以承包一整年的笑点
【与神同行韩国电影在线】“郭冬临之陷落”炸出一堆神翻译,这些脑洞可以承包一整年的笑点本文部分内容转载自友邻通鉴,已获授权“郭冬临之陷落”的梗最近承包了网友不少笑点。
起因是一则关于托尔金(J. R. R. Tolkien)的新闻。
这位写过《魔戒》和《霍比特人》的作家有一部作品将在今年发布,书名叫做The Fall of Gondolin(《贡多林的覆灭》)。
微博博主@和菜头为这本书取了一个更接地气的译名,《郭冬临之陷落》……网友纷纷表示,这个翻译非常“信达雅”。
这本书也成功引起了郭老师的注意,他发微博说:“听说国外写我的新书要出版了!中文版啥时候出?”网友赞不绝口,表示这本书能跟《精灵王冯巩之崛起》、《巨石郭达之稳》并列为“远古时期三大传奇”。
网友:看来中国相声界将有大动作其实,来自东方世界的郭冬临,还与另一部欧美史诗,有着千丝万缕的神秘联系。
大热美剧《权力的游戏》的重要城池Winterfell,就正好和他的名字完美对应:郭(Castle,城郭),冬(Winter),临(Fell)。
我们发现,有一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一直统治着翻译界,最著名的,可能要数“山东天后”蕾哈娜。
有人总结过,蕾哈娜许多经典歌曲的歌名,都可以用谐音,与山东城市联系起来。
比如:Where Have You Been,是“威海油饼”。
We Found Love,是“潍坊的爱”。
Fool In Love,是“福临莱芜”。
Princess Of China,是(济南大明湖畔的)“还珠格格”。
除此之外,坊间还流传过各种经典神译。
地名Pearl Harbor珍珠港,我们叫:蚌埠!New York纽约,我们叫:新乡!Red River Valley红河谷,我们叫:丹江口!Phoenix凤凰城,我们叫:宝鸡!Greenland格陵兰,我们叫:青岛!Downton Abbey唐顿庄园,我们叫:唐家屯!5th Avenue第五大道,我们叫:五道口!歌名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一觉睡到国庆节》Lil Daggers《刘大哥》Follow Your Heart《怂》《我们是昌平人》Dimond Mine《呆萌的我》Hotel California《加州招待所》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 《我回家,走国道》Somebody That I Used to Know 《有些人,用过了才知道》Born This Way《生育指南》Dying in the Sun《见光死》The best of the Yardbirds《绝味鸭脖》好了,这些神翻译笑笑就好,下面,双语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用一波真正经典的神翻译来正正你的三观!名句篇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版]
• • • • 子言慕雨, 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 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 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 吾所畏之。
[离骚版]
• • • • 君乐雨兮启伞枝, 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 君乐吾兮吾心噬。
五言诗版
• • • • 恋雨偏打伞,爱阳却遮凉。 风来掩窗扉,叶公惊龙王。 片言只语短,相思缱倦长。 郎君说爱我,不敢思思量。
[普通版]
• 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 却撑开了伞; • 你说你爱太阳, 但当它当空时你 却看见了阳光下的暗影; • 你说你爱风, 但当它轻拂时你却 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 • 你说你也爱我, 而我却为此烦忧。
[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芒, 兰亭远望; 后来轻揽婆娑, 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 绿袖红香; 后来内掩西楼, 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 醉卧思量; 后来紧掩门窗, 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 如何相忘; 我却眼波湿, 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 叫奴如何心付伊。
[七律压轴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 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 却傍佳木趁荫涼。 霜风清和更初霁, 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 尤恐流年拆鸳鸯。
中文之美
网络神人
原文
• • • • • • •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