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萜类和挥发油

合集下载

执业药师中医类《萜类和挥发油》试题

执业药师中医类《萜类和挥发油》试题

执业药师中医类《萜类和挥发油》试题执业药师中医类《萜类和挥发油》试题导语:萜烯简称萜,是一系列萜类化合物的总称,是分子式为异戊二烯的整数倍的烯烃类化合物。

萜烯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天然来源碳氢化合物,可从许多植物,特别是针叶树得到。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执业药师中的相关考试内容吧。

—、最佳选择题1.依据以下哪一项区别挥发油与油脂()A.相对密度B.溶解性C.皂化值D.油迹实验E.比旋度2.某植物提取物遇皮肤呈蓝色,该提取物可能含有()A.蒽醌B.鞣质C.环烯醚萜D.生物碱E.强心苷3.属于倍半萜类的化合物是()A.龙脑B.梓醇苷C.紫杉醇D.青蒿素E.穿心莲内酯4.用于鉴定挥发油组成成分的有效方法是()A.纸色谱B.气相色谱C.紫外光谱D.分馏E.重结晶5.用蒸馏法蒸得的挥发油中包含蒸馏过程中产生的()A.水解物B.分解物C.聚合物D.挥发性分解物E.挥发性水解物6.典型单萜烯的结构中,应具有的不饱和度数目是()A.1B.2C.3D.4E.57.下列不具有挥发性的成分是()A.细辛醚B.芍药苷C.丁香酚D.桂皮醛E.姜黄烯8.一般在35~70℃(1333.22Pa)被蒸馏出来的是()A.含氧单萜B.单萜烯C.含氧倍半萜D.倍半萜烯E.二萜9.地黄在炮制及放置过程中容易变黑的原因是()A.其化学成分中含有人参二醇苷B.其化学成分中含有强心苷C.其化学成分中含有环烯醚萜苷D.其化学成分中含有人参三醇苷E.其化学成分中含有洋地黄毒苷10.—蓝色中性油状物,易溶于低极性溶剂,与苦味酸可生成结晶性衍生物,此油状物可能是()A.二萜类B.环烯醚萜C.奠类D.萜类E.黄酮类11.下列对于紫杉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可溶于甲醇、丙酮、三氯甲烷等溶剂B.碱性条件下分解,对酸相对较稳定C.紫杉醇为碱性较强的化合物D.在植物体内可以以游离态存在,也可与糖成苷存在E.具有还原性二、配伍选择题[1~2]1.水解lg挥发油中的酯类成分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A.酸值B.碱值C.皂化值D.酯值E.极性2.中和lg挥发油中游离酸性成分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A.酸值B.碱值C.皂化值D.酯值E.极性[3-5]3.树皮富含挥发油的药材是()A.八角茴香B.辛夷C.川芎D.厚朴E.荆芥4.全草富含挥发油的药材是()A.八角茴香B.辛夷C.川芎D.厚朴E.荆芥5.根茎富含挥发油的药材是()A.八角茴香B.辛夷C.川芎D.厚朴E.荆芥[6-9]6.具有显著抗肿瘤作用的是()A.穿心莲内酯B.青蒿素C.紫杉醇D.薄荷脑E.京尼平苷7.高效抗疟疾的主要成分是()A.穿心莲内酯B.青蒿素C.紫杉醇E.京尼平苷8.临床用于上呼吸道抗菌消炎的是()A.穿心莲内酯B.青蒿素C.紫杉醇D.薄荷脑E.京尼平苷9.栀子清热泻火的主要成分是()A.穿心莲内酯B.青蒿素C.紫杉醇D.薄荷脑E.京尼平苷[10-12]10.属于裂环环烯醚萜的是()A.薄荷酮B.龙脑C.香叶醇D.龙胆苦苷E.桃叶珊瑚苷11.属于单环单萜的是()A.薄荷酮B.龙脑C.香叶醇D.龙胆苦苷E.桃叶珊瑚苷12.属于双环单萜的是()A.薄荷酮B.龙脑D.龙胆苦苷E.桃叶珊瑚苷[13-15]13.能与三氯化铁试剂反应的是()A.丁香酚B.鱼腥草素C.龙胆苦苷D.新穿心莲内酯E.奠类成分14.能溶于强酸的是()A.丁香酚B.鱼腥草素C.龙胆苦苷D.新穿心莲内酯E.奠类成分15.能与氨基酸加热生成有色沉淀的是()A.丁香酚B.鱼腥草素C.龙胆苦苷D.新穿心莲内酯E.奠类成分三、综合分析选择题[1〜2]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一、名词解释:1.挥发油2.析脑、脑、脱脑油3.皂化值4.吉拉德(girard)试剂二、填空题:1.挥发油由()、()、()及()四类成分组成,其中()所占比例最大。

挥发油与脂肪油在物理性状上的相同之处为,室温下都是()体,与水均(),不同之处为,挥发油具(),可与()共蒸馏。

2.挥发油低温冷藏析出的结晶称为(),滤除析出结晶的挥发油称()。

3.常温下挥发油多为()色或()色的(),具较强的()气味。

4.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有()、()、()、()、()等。

三、单选题:1.从中药中提取二萜类内酯可用的方法是()A.水提醇沉B.酸水加热提取加碱沉淀法C.碱水加热提取加酸沉淀法D.升华法2.地黄、玄参等中药在加工过程中易变黑,这是因为()A.环烯醚萜类B.愈创木酚C.卓酚酮类D.穿心莲内酯3.奥类可溶于()A.强碱B. 60%—65%硫酸C.水D.弱酸4.环烯醚萜类多以那种形式存在()A.酯B.游离C.苷D.萜源功能基5.气相色谱通常用于分离分析()A.皂苷元B.多糖C.脂肪油D.挥发油6.挥发油TLC常用的显色剂是()A.香草醛—浓H2SO4B.AICIC.变色酸D.磷钼酸四、多选题1.属于萜类性质的是()A、多具手性碳 B.易溶于水 C.溶于醇D.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E.具挥发性2.一般可供评价挥发油品质的理化指标有()A.折光率B.酸值C.比重D.皂化值E.酯值3.保存挥发油时的一般方法是()A.低温保存B.与AgNO3络合C.密闭D.置棕色瓶中E.用胶塞封口五、简答题:1. 环烯醚萜类有何结构特点?分为几类?2. 挥发油常用提取方法有那些?答案:一、名词解释:1.挥发油(volatile oil)也称精油(essential oil),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

2. 析脑:冷却条件下挥发油主要成分常可析出结晶,称“析脑”,这种析出物习称为“脑”,如薄荷脑、樟脑等。

FreeKaoYan萜类和挥发油

FreeKaoYan萜类和挥发油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一、名词解释1. 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2. 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3. 挥发油4. 萜类化合物5. 酸值、酯值、皂化值6. 奥类化合物二、填空题1. 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认为,自然界存在的萜类化合物都是由_________ 衍变而来。

2. 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认为,凡是由 _______ 衍生而来的成分统称为 _______ 萜类。

3. ________________ 环烯醚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缩醛衍生物,分子都带有键,属衍生物。

4. 根据结构,可将环烯醚萜类成分分为二大类,即________ 和______ ,分布较广的是_______ 类,例如,玄参中的_____ 苷,栀子中的_______ 苷。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挥发油在低温条件下析出的固体成分俗称为,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分离挥发油中的羰基化合物常采用 _______ 和 ______ 法。

7. ______________ 龙脑又称____ ,俗名 ___________________ 。

其左旋体主要得自;其又旋体存在于挥发油中。

合成品为_______ 体。

8. ____________________挥发油应密闭于 ____________________ 色瓶中温保存,以避免的影响发生分解变质。

9. 穿心莲含有多种 _____萜内酯,其中主要有 _______ 、______ 、 _____ 。

冬凌草中主要成分是_______ 该成分属于______ 环萜。

10. 薄荷油来自____ 科植物,用作________ 药和 ___ 药。

三、选择题1 •罗勒烯经氧化后,可得到2分子HCHO 2分子CH3C0CH及1分子一羰基戊二醛,反应所用的氧化剂应是A. KMnO4B. H2O2C. SeO2D. O32. 某一化学成分能使溴水褪色,能和顺丁烯二酸酐生成晶形加成物,该化合物中具有A. 羰基B. 共轭双键C. 环外双键D. 环内双键3. 在挥发油的高沸点馏份,含有一类可溶于强酸并能和三硝基苯生成兀络合物沉淀的化学成分,该成分可能是:A. 草酚酮类B. 奠类C. 环烯醚萜类D. 强心苷类4. 某一类化合物,甙键易被水解,能和Shear 试剂产生特殊颜色反应,水解过程常产生各种不同颜色的沉淀,该类化合物可能是:A. 强心甙B. 鞣酸甙C. 黄酮甙D. 环烯醚萜甙5.采用分馏法分离下列挥发性成分,各成分馏出的先后顺序为:A. ①一②一③一④①异戊醇B. ②一③一④一①②柠檬烯C. ④一②一③一①③薄荷醇D. ③一④一①一②④杜松烯6. 用硝酸银处理的硅胶作吸附剂,苯:无水乙醚(5 :1)做洗脱剂,分离下列化合物,各成分流出的先后顺序为:A. ①一②一③B. ②一③一①C. ③一②一①D. ②一①一③7. 白豆蔻挥发油含有下列成分,用9%OV—17 做固定相,程序升温法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各成分的保留时间顺序( 小大)应为:A. ①一②一③一④B. ②一④一③一①C. ①一②一④一③D. ①一③一②一④8上题中各成分用硅胶G薄层层析,用己烷做展开剂,各成分Rf值顺序应为:A. ② >@,④ >®B. ① >®,④>@C. ① >@,③ >®D. ④ >@,② >®9. 从艾叶油中分得一新的平喘有效成分IR(cm-1) :3350,2970,2920,1640,1375,890,810。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部分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部分

例如,马鞭草苷元在238nm(ε9600)有吸收峰
O COOCH3 O
_ OH
O COOCH3 _
O
CH3 OH
CH3 CHO
马鞭草苷元(240nm) 马鞭草苷元烯醇型阴离子(271nm)
11
(二)IR光谱
6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主要IR光谱特征如下: 7
1.共同特征是在1640cm-1左右有强峰,
8
聚合、缩合、氧化等反应,形成不同颜色的产物。 如京尼平与氨基酸(甘氨酸、亮氨酸、谷氨酸)共热,
即显红色至蓝色。 有的与冰乙酸及少量铜离子共热能产生蓝色。 分子中有环戊酮结构,可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产生黄
色。 注意:上述检识反应并不是对每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都为阳 性反应,故检识时应多做几种反应,并佐以苷的一般检识反 应进行补充检识。
5 4
3
9 1 O2
系烯醚双键的伸缩振动引起的。
10
OH
2.若C4有COOR基,则在1680cm-1左右(个别可在1710cm -1)有α、β不饱和酯的羰基吸收,也是强峰。此点可与C4无 取代基或C4取代基为-CH3,-CH2OH等相区别。
3 . 若 戊 烷 部 分 有 环 酮 结 构 存 在 , 则 于 1740cm - 1 ( 1710 ~
3. 薁类
(1)Sabety反应 :挥发油1滴的1ml氯仿 +5%溴的氯仿蓝、 紫或绿色; (2)Ehrlich试剂反应:对-二甲胺基苯甲醛-浓硫酸(Ehrlich 试剂)紫色或红色; (3)对-二甲胺基苯甲醛显色反应:薄层色谱展开分离后显色 反应。
试剂:对-二甲胺基苯甲醛0.25g、乙酸50g、85%磷酸5g 和水20ml混匀后组成的显色剂(避光可保存数月)。 颜色:室温显蓝色,示有薁类衍生物;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三、倍半萜
基本碳架由15个碳原子构成,即3个异戊二 烯单位。
是挥发油高沸程(250℃—280℃)的主要 组分
1、无环倍半萜
洋甘菊
金合欢烯 (甜橙油、玫瑰油、桔子油等精油中)
(用于皂用、洗涤剂香精中和日化香精中)
2、环状倍半萜(单环和双环)
H O O O O O
青蒿素 (抗恶性疟疾)
H H
青蒿
宝塔糖 蛔蒿
青蒿 青蒿素 (抗恶性疟疾)
H H
七、萜类化合物的性质
1、形态 单萜及倍半萜:多为油状液体, 少数为固体结晶 二萜及二倍半萜多为固体结晶 2、味 多具苦味,少数萜具有较强甜 味,如甜菊苷
龙胆苦苷
2、溶解性
亲脂性:易溶于醇及脂溶性有机溶剂,难溶 于水。 H
碱溶酸沉:具羧基、酚羟基及内酯结构 O O 的萜类。
O
D
E
1、由( )衍生而成的化合物均为萜类 化合物,此类化合物结构种类虽然非常 复杂,但其基本碳架多具有( )结构 特征。
2、按基本碳架的碳原子数目,即( ) 的多少,可将萜类化合物分成单萜、倍 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三萜及四萜等。
3、薁类成分多存在于 分,呈蓝、紫色。 沸点部
H O O O O O
O O
蒿甲醚
H H
O 青蒿素 (抗恶性疟疾)
第二节 挥发油
一、概述 挥发油(volatile 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 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
二、分布 主要存在种子植物,尤其是芳香植物中。
芳香植物 有 56 科,约 300种。菊科、芸
3、脂肪族化合物
CH3-(CH2)8-COCH3

第九章萜类和挥发油

第九章萜类和挥发油

(五)色谱检识
薄层色谱 气相色谱
第九章 萜类和挥发油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和理化性质;介 绍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质、提取方法和检识。
学习要点
1.掌握萜类化合物的定义、结构特点及分类方法;掌握挥发油 的定义、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
2.熟悉挥发油的理化性质和挥发油常用的提取方法。 3.了解主要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挥发油的
二倍半萜
三萜 四萜 多萜
碳原子数目 5 10 15 20
25
30 40
5×n
异戊二烯单位数 1 2 3 4
5
6 7 8
存在形式 植物叶 挥发油
挥发油 叶绿素、植物
醇 植物病菌、昆
虫代谢物 皂苷、树脂 胡萝卜素 橡胶、硬橡胶
二、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单萜类 单萜的基本骨架由10个碳原子构成,即2个异戊二烯单元
(C10H16) 。
薄荷醇 龙脑 樟脑
单萜实例
(二)、倍半萜
倍半萜的基本骨架由15个碳原子构成,即3个异戊二 烯单元(C15H24) 。
βa-金合欢烯
莪术醇 青蒿素
倍半萜实例
(三)二萜
二萜的基本骨架由20个碳原子构成,即3个异戊 二烯单元(C20H32)。
二萜实例
穿心莲内酯 银杏内酯 丹参酮ⅡA
第二节 挥发油
一、概念 挥发油也叫精油,是植物体内的一类芳香气味的油 状液体的总称。在常温下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 蒸馏、与水不相溶。
二、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挥发油组成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萜类化合物 (二)芳香族化合物 (三)脂肪族化合物 (四)其它类化合物
(一)萜类化合物

萜类与挥发油

萜类与挥发油

O
CH3
O 大苞雪莲内酯
主产于美洲, 少数产欧洲、 非洲和亚洲, 我国有14种, 除新疆、西藏外, 全国均产。
四、二萜(diterpenoids)
是由4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20个碳原子旳化合 物类群。它们是由焦磷酸香叶基香叶酯衍生而成。
紫杉烷
分布:植物界(广泛),菌类代谢产物,海洋生物。 存在:植物乳汁、树脂中。 化合物举例:紫杉醇、穿心莲内酯、丹参醌、银杏内酯、雷 公藤内酯、甜菊苷等。
14
1
9
2
10 8
3
13
O 4 56 7 11
15
O 12
O
α- 山道年
山道年是强力驱蛔剂,但服 用过量可产生黄视疟毒性, 已被临床淘汰。
从菊科植物茼蒿旳花中提取旳化学物质。可作驱肠虫剂
3、 薁类衍生物
凡由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旳芳环骨架都称为薁类 (azulenoids)化合物。此类化合物多具有抑菌、抗肿瘤、杀 虫等生物活性。
β- 金合欢烯
CH2OH 金合欢醇
H3C HO
橙花醇
金合欢烯:又称麝子油烯,存在于枇杷叶、生姜、及洋甘菊 旳挥发油中。金合欢烯有α、β两种构型,其中β体存在于藿 香、啤酒花和生姜挥发油中。 金合欢醇:存在于金合欢花油、橙花油、香茅中。
橙花醇:又称苦橙油醇,具有苹果香,是橙花油中旳主要成 份之一。
2、 环状倍半萜
桃叶珊瑚甙
相传北宋皇祐 五年(1053年)八月,吉安县永和一带, 当年汉将马武领兵伐匈奴,不料兵败被困,军中粮尽水竭, 数万将士众多患“血尿病”,生命危在旦夕。惟有三匹战马 因常啃路上车辙旳无名小草,而幸免此疫。细心旳车夫 发觉此况,便挣扎着往车道中扯来那种无名小草,生嚼吞食,

萜类及挥发油

萜类及挥发油

12
第一节 单萜
单萜---以两分子异戊二烯单元聚合而成的
化合物,碳架通式是C10H16。多是植物挥发油
的组成成分。具有浓郁的香气,常作为化
妆品、食品的原料.
13
分布:
单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在高等植物的分 泌组织(腺体、树脂道等)里,如唇形科、 伞形科、芸香科、樟科、猕猴桃科、龙舌兰 科、漆树科、香荔枝科、天南星科、五加科、 马蔸铃科、橄榄科、藜科、半日花科、菊科、 龙脑香科、杜鹃花科、豆科、牻牛儿苗科、 禾本科、山竹子科、八角科、鸢尾科、樟科、 木兰科、桑科、桃金娘科、茜草科、玄参科 等植物中。
14
单萜类化合物多数是挥发油低沸点部分 (140~180℃)的主要组成成分,其含氧衍生 物沸点较高(200~230℃),均为挥发油的主 要组成成分,是油中香气来源和活性成分, 也是医药、食品和化妆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有些单萜类化合物以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 不具有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性质;还有一些 是昆虫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1
一、萜的含义:
萜类化合物是指一类由甲戊二羟 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 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聚合衍生而成的 一类化合物。
2
萜类化合物种类很多,多数具有不饱和 键,其烯烃类也称为萜烯。开链萜烯的分子 组成符合通式(C5H8)n,随着分子中碳环数目 的增加,其氢原子数的比例相应减少。萜类 化合物不仅以萜烃形式存在,大多是以各种 含氧衍生物如醇、醛、酮、羧酸、酯类及苷 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还有少数则以含氮、 硫的衍生物存在。
42
4.水解性 作为一种苷类成分,苷键容易被酸 或酶水解断键生成苷元和糖。产生的苷元因 具有半缩醛结构,性质活泼,容易进一步发 生聚合等反应,故水解后不但难以得到原苷 的苷元,而且还随水解条件(温度、酸的浓 度)的不同产生各种不同颜色的沉淀。如中 药玄参、地黄、枳实等加工后变黑,就是由 于这类苷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苷元,再聚 合成黑色。植物组织易变黑者,常提示植物 中有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存在。

(整理)萜类和挥发油

(整理)萜类和挥发油
规划编制单位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专项规划,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采取调查问卷、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2、芳香族小分子化合物多为苯丙素酚类
C.环境影响报告书3、脂肪族小分子化合物
(二)性质
(1)性状多为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具有浓烈的香味,少数有颜色,奥类多显蓝色。“脑”——挥发油在低温下析出的结晶物。滤去析出物的油为脱脑油
贴类和挥发油
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开链萜烯分子式具有(C5H8)n通式。穿心莲、青蒿、龙胆、紫杉成分均为萜类化合物。
类别
碳原子数
异戊二烯单位数
存在形式
单萜
10
2
挥发油
倍半萜
15
3
挥发油
二萜
20
4
树脂、苦味素、叶绿素植物醇
二倍半萜
苷易被酸水解,生成的苷元因具有半缩醛结构,性质活泼,易进一步氧化或聚合而显深色;甚至随水解条件的不同产生各种不同颜色的沉淀。
中药地黄、玄参等经过干燥或受潮可变黑色,皆因苷类水解的产物氧化聚合所致。
(1)非煤矿矿山的建设项目(注:对煤矿建设项目有单独特别规定);苷元遇酸、碱、羰基化合物与氨基酸都能变色。与皮肤接触可使之变蓝.苷元于冰醋酸中加少量铜离子加热也能产生蓝色沉淀.
(3)羰基化合物:
A:亚硫酸氢钠:30%亚硫酸氢钠低温短时间振摇提取,有加成物析出,分离,加酸或碱分解,以乙醚提取即可.
B吉拉德试剂:挥发油的乙醚层,回收乙醚后加入试剂的乙醇液,再加入10%醋酸,加热回流.待反应完成,加水稀释,用乙醚萃取.分取水层加酸酸化,再用乙醚萃取,蒸去乙醚即可。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习题】(一)选择题 [1-100]A型题 [1-30]1.开链萜烯的分子组成符合下述哪项通式A.(C n H n)nB.(C4H8)nC.(C3H6)nD.(C5H8)nE.(C6H8)n2.中草药中地黄、玄参、栀子中的主要成分是A.黄酮类B. 生物碱C. 皂苷D.香豆素E. 环烯醚萜3. 下列化合物应属于OOHA. 双环单萜B. 单环单萜C. 薁类D. 环烯醚萜E. 倍半萜内酯4. 在青蒿素的结构中,具有抗疟作用的基团是A. 羰基B. 过氧基C. 醚键D. 内脂环E. C10位H的构型5. 下列化合物可制成油溶性注射剂的是A. 青蒿素B. 青蒿琥珀酯钠C. 二氢青蒿素甲醚D. 穿心莲内酯磺酸钠E. 穿心莲内酯丁二酸单酯钾6. 评价挥发油的质量,首选理化指标是A. 折光率B. 酸值C. 比重D. 皂化值E. 旋光度7. 组成挥发油最主要的成分是A. 脂肪族化合物B. 芳香族化合物C. 二萜类D. 二倍半萜类E. 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8. 挥发油中的芳香族化合物多为下列哪种衍生物。

A. 苯酚B. 苯甲醇C. 苯甲醛D. 苯丙素E. 苯甲酸9. 挥发油折光率一般在A. 1.330~1.430B. 1.440~1.530C. 1.430~1.610D. 1.510~1.610E. 1.330~1.61010. 采用薄层色谱检识挥发油,为了能使含氧化合物及不含氧化合物较好地展开,且被分离成分排列成一条直线,应选择的展开方式为A. 径向展开B. 上行展开C. 下行展开D. 双向二次展开E. 单向二次展开11. 挥发油薄层色谱后,一般情况下选择的显色剂是A. 三氯化铁试剂B. 香草醛-浓硫酸试剂C. 高锰酸钾溶液D. 异羟肟酸铁试剂E. 2,4-二硝基苯肼试剂12. 挥发油薄层色谱后,喷洒2%高锰酸钾水溶液,如在粉红色背景上产生黄色斑点表明含有A. 过氧化合物B. 不饱合化合物C. 饱合烃类化合物D. 酯类化合物E. 薁类化合物13. 挥发油薄层色谱后,喷洒三氯化铁试剂如斑点显绿色或蓝色,表明含有A. 不饱合化合物B. 酯类化合物C. 薁类化合物D. 酚性化合物E. 过氧化合物14. 以溶剂提取法提取挥发油时,首选的溶剂是A. 95%乙醇B. 氯仿C. 石油醚(30~60℃)D. 石油醚(60~90℃)E. 四氯化碳15. 提取某些贵重的挥发油,常选用的方法是A. 通入水蒸气蒸馏法B.吸收法C.压榨法D.浸取法E.共水蒸馏法16. 挥发油的组成成分中能被65%硫酸溶出的成分为A. 芳香族化合物B. 脂肪族化合物C. 含氧化合物类D. 含S、N的化合物E. 薁类17. 用吸收法提取挥发油时,选用豚脂与牛脂比例为A. 4﹕3B. 2﹕3C. 3﹕2D. 5﹕4E. 3﹕418. 吉拉德试剂的反应条件为A. 弱碱性条件加热回流B. 弱酸性条件加热回流C. 中性条件加热回流D. 低温短时振摇萃取E. 高温、长时间回流19. 分离挥发油中碳基成分,采用亚硫酸氢钠试剂,其反应条件为A. 回流提取B. 酸性条件下加热回流C. 碱性条件下加热回流D. 低温短时振摇萃取E. 加热煮沸20. 挥发油中的薁类化合物,用硫酸或磷酸提取时,选用酸浓度为A. 65%B. 50%C. 30%D. 80%E. 90%21. 薄荷脑是指下列哪种结构的化合物A. B. C. D. E.O COOH OCOCH3OH22. 指出茴香脑的结构是A. B. C. D. E.OCH3CH2CHCH3OCH3CH CHCH3CHOOCH3COOHOCH3OCH3O23. 下列中草药均含环烯醚萜成分,除哪种外A. 玄参B. 桅子C. 地黄D. 龙胆草E. 甘草24. 穿心莲内酯叙述不正确项A. 无色方晶、味苫B. 属于倍半萜内酯化合物C. 具有内酯通性D. 微溶于水、乙醇、丙酮E. 具有活性亚甲基反应25. 分离挥发油中的羰基成分,常采用的试剂为A. 亚硫酸氢钠试剂B. 三氯化铁试剂C. 2%高锰酸钾溶液D. 异羟肟酸铁试剂E. 香草醛浓硫酸试剂26. 挥发油显绿色、兰色或紫色可能含有A. 芳香醛类B. 脂肪族类C. 薁类D. 含氮化合物E. 含硫化合物27. 具有抗疟作用的成分是A. 皂苷B. 黄酮C. 青蒿素D. 强心苷E. 蒽醌28. 典型单萜烯的结构中,应具有的不饱和度数是A. 1B. 2C. 3D. 4E. 529. 由甲戊二羟酸演变而成的化合物类型是A. 糖类B. 有机酸类C. 黄酮类D. 木脂素类E. 萜类30. 用AgNO3-硅胶柱色谱法分离α-细辛醚(a)、β-细辛醚(b)、欧细辛醚(c),最先洗脱和最后洗脱的分别是A. b与aB. c与aC. b与cD. c与bE. a与cB型题 [31-75][31-35]A. 单萜B. 二萜C. 三萜D.四萜E. 多萜31. 构成苦味素的成分主要是32. 构成皂苷的成分主要是33. 构成胡萝卜素的主要成分是34. 构成橡胶主要成分是35. 构成挥发油主要成分是[36-40]A. 植物醇B. 维生素AC. 龙胆苦苷D. 樟脑E. 柠檬烯36. 叶绿素水解可得到的成分是37. 能升华的成分是38. 属于单环单萜的化合物是39. 属于环烯醚萜的化合物是40. 存在于动物体内,特别是鱼肝中含量丰富的成分是[41-45]A . 三氯化铁试剂B . 2%高锰酸钾溶液C . 异羟肟酸铁试剂D . 2,4-二硝基苯肼试剂E . 硝酸铈铵试剂41. 检查挥发油中是否含有不饱和化合物常选用42. 检查挥发油中是否含有碳基成分常选用43. 检查挥发油中是否含有酚羟基成分常选用44. 检查挥发油中是否含有酯或内酯成分常选用45. 检查挥发油中是否含有醇类成分常选用[46-50]A . 20~35℃B . 35~70℃C . 70~l00℃D . 100~140℃E . 140~200℃46. 单萜烯类在何温度下收集47. 单萜含氧化合物在何温度下收集48. 倍半萜烯类在何温度下收集49. 倍半萜含氧化合物在何温度下收集50. 薁类化合物在何温度下收集[51-55]A . 65%磷酸B . 邻苯二甲酸C . 吉拉德试剂D . 2%氢氧化钠E .冷冻法51. 挥发油中醇类成分的分离可采用52. 挥发油中薁类成分的分离可采用53. 挥发油中羰基成分的分离可用54. 挥发油中“脑”的分离可用55. 挥发油中酸性成分的分离[56-60]A .B .C .D .E . OH O OH OCH 3HC CH CH 3OH OCH 3H 2C CH CH 256. 樟脑是上述哪种结构57. 龙脑(冰片)是上述哪种结构58. 薄荷醇是上述哪种结构59. 茴香脑是上述哪种结构60. 丁香酚是上述哪种结构[61-65]A. B. C. D. E.61. 皆烷是指62. 莰烷是指63. 蒎烷是指64. 异莰烷是指65. 守烷是指[66-70]下列成分进行TLC检识,硅胶G-板,展开剂为石油醚﹕醋酸乙酯(85﹕15)A. B. C. D. E.OOCOOH66. R f值最小的成分是67.R f值最大的成分是68. R f值处于第三位的成分是69. R f值处于第二位的成分是70. R f值处于第四位的成分是[71-75]71. 挥发油中含酸性成分应在何部得到72. 挥发油中含醛类成分应在何部得到73. 挥发油中含酚性成分应在何部得到74. 挥发油中其他中性成分可在何部得到75. 挥发油中含碱性成分可在何部得到水层或沉淀乙醚液乙醚萃取乙醚液乙醚液乙醚萃取乙醚液乙醚液A B C D EC 型题 [76-90][76-80]A . 亚硫酸氢钠法B . 吉拉德试剂法C . 二者均可D . 二者均不可76. 分离挥发油中的醛类成分77. 挥发油中醛与非甲基酮的分离78. 挥发油中醇与酸的分离79. 挥发油中甲基酮与醇的分离80. 挥发油中酯与醇的分离[81-85]A . 薁类B . 萜烯类C . 两者均有D . 两者均无81. 可溶于65%磷酸的是82. 可溶于20%乙醇的是83. 可与亚硫酸氢钠发生加成反应的是84. 可与溴的氯仿溶液发生反应的是85. 可与氨性硝酸银试剂发生反应的是[86-90]A. 青蒿素B. 穿心莲内酯C. 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86.具有内酯特性的化合物是87.属于倍半萜类化合物的是88.属于二萜类化合物的是89.与三氯化铁试剂反应的是90.属于三萜类化合物的是X型题 [91-100]91. 挥发油主要由下列哪些类型化合物组成A. 环烯醚萜B. 脂肪族C. 芳香族D. 萜类E. 香豆素92. 下列天然药物中,主要含环烯醚萜类成分的是A. 大黄B. 甘草C. 地黄D. 玄参E. 桅子93. 挥发油具备的性质A. 难溶于水B. 具挥发性C. 升华性D. 易溶于有机溶剂E. 能水蒸气蒸馏94. 提取挥发油可采用的方法是A. 水蒸气蒸馏法B. 压榨法C. 吸收法D. 溶剂提取法E. 升华法95. 挥发油氧化变质后,一般表现为A. 相对密度增加B. 颜色加深C. 失去香气D. 聚合成树脂样物质E. 不能随水蒸气蒸馏96. 下列哪些化合物属于萜类内酯A. 穿心莲内酯B. 青篙素C. 冬凌草素D. 冰片E. 植物醇97. 具有抗癌活性的化合物是A. 甘草酸B. 雷公藤内酯C. 紫杉醇D. 丹参酮E. 薄荷醇98. 薁类的性质是A. 可溶于水B. 可溶于乙醚C. 有色D. 具有一定的芳香性E. 可溶于60%~65%的硫酸99. 挥发油中主要含有的萜类化合物是A. 单萜B. 倍半萜C. 二萜D. 二倍半萜E. 三萜100. 属于二萜类化合物的是A. 雷公藤甲素B. 银杏内酯C. 穿心莲内酯D. 植物醇E. 薄荷醇(二)名词解释[1-6]1.挥发油2.萜类3.环烯醚萜4.薁5.脑6.脱脑油(三)填空题[1-34]1.萜类化合物常常根据分子中进行分类,根据各萜分子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和数目的多少,进一步分为萜、萜、萜、萜等。

萜类和挥发油

萜类和挥发油
+
NaOH
注:倍半萜内酯在酸、碱处理时易发生结构重排,二萜类易聚合成树脂。
3. 吸附法: 用于苷类的提取
利用有机物可被活性炭或大孔树脂吸附的性 质,水洗除糖,再用醇水洗脱萜苷 (1)活性炭吸附法:如桃叶珊瑚苷
(2)大孔树脂吸附法:甜菊苷(stevioside)
药材
CaCO 3 H 2O
水提液
活性炭吸附
(CH3) 2-CH-CH2-CH2OH (CH 3)2-CH-CH 2-CH 2-O-N=O + HCl
亚硝酸异戊酯
HCl Cl NO NH N NO
Cl-N=O
亚硝酰氯(Tilden 试剂)
不饱和萜类的分 离与鉴定
氯化亚硝基衍生物(蓝~绿色)
亚硝基胺类结晶
(2)环化加成:Diels-Alder反应—— 共轭双烯萜的鉴定
5 10 15
通式(C5H8)n
n=1 n=2 n=3
存在
植物叶 挥发油 挥发油
二萜diterpenoid
20
n=4
n=5 n=6
树脂、苦味质
海绵、微生物 皂苷、树脂
二倍半萜sesterterpenoid 25 三萜triterpenoid 30
四萜tetraterpenoid
多聚萜polyterpenoid
内酯、不饱和双键(Cl-N=O)、羰基(Girard试剂)等
例:鄂北贝母中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的提取与分离 应用硅胶柱层析分离方法,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系统洗脱,从 非生物碱部位成功地分离到18个对映-贝壳杉烷型(ent-kaurane) 二萜及其二聚体。
R2 CH2OH H 3C H 3C R3 H 3C COOH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七章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一、填空题1、由()衍生而成的化合物均为萜类化合物,此类化合物结构种类虽然非常复杂,但其基本碳架多具有()结构特征,且其基本碳中常有甲基、()、()、()及()类型的取代基。

2、按基本碳架的碳原子数目,即()的多少,可将萜类化合物分成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三萜及四萜等。

室温下,单萜及倍半萜多为()体,一萜、二倍半萜、三萜及四萜等常为()体,萜苷因连糖故一般为()体。

3、环烯醚萜苷元结构中C3与C4多以()相连,除C1连羟基外,()、()、()也常连有羟基。

4、薁为()芳烃类化合物,由于具有()负离子骈()正离子样结构,故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可溶于60%~65%的硫酸或磷酸,能与苦味酸或三硝基苯形成π-络合物。

中药中所含薁类化合物多为()。

5、挥发油()、()、()及()四类成分组成,其中()所占比例最大。

6、挥发油与脂肪油在物理性上的相同之处为室温下都是()体,与水均();不同之处为挥发油具(),可与()共蒸馏。

挥发油低温冷藏析出的结晶称为(),滤除析出结晶的挥发油称()。

7、常温下挥发油多为()色或()色的(),具有较强的()气味。

二、选择题(一)单选题1、需经适当加热,方可溶于氢氧化钠水溶液的萜所具有的基团或结构()A、内酯B、醇羟基C、羧基D、糖基E、酚羟基2、从中药中提取二萜类内酯可用的方法是()A、水提取醇沉淀法B、酸水加热提取加碱沉淀法C、碱水加热提取加酸沉淀法D、水蒸气蒸馏法E、升华法3、色谱法分离萜类化合物,最常用的吸附剂是()A、硅胶B、酸性氧化铝C、碱性氧化铝D、葡聚糖凝胶E、聚酰胺(二)多选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属于萜类性质的是()A、多具手性碳B、易溶于水C、溶于醇D、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性E、具挥发性2、具有挥发性的是()A、单萜B、倍半萜C、薁类D、卓酚酮类E、二倍半萜3、下列关于挥发油性质描述正确的是()A、易溶于石油醚、乙醚、氯仿及浓乙醇B、相对密度多小于1C、涂在纸片上留下永久性油迹D、较强的折光性E、多有旋光性4、从玫瑰花、丁香花及紫苏中提取挥发油,适宜的提取分离方法有()A、水蒸气蒸留法B、70%乙醇回流提取法C、吸收法D、压榨法E、SFE法5、分馏法可用于挥发油的分离,不同结构萜类化合物的沸点由高到低的规律为()A、倍半萜及含氧衍生物>含氧单萜>单萜烯B、单萜烯单环2个双键>单萜烯无环3个双键>单萜烯双环1个双键C、单萜烯无环3个双键>单萜烯单环2个双键>单萜烯双环1个双键D、萜酸>萜醇>萜酮>萜醛>萜醚E、萜酸>萜醇>萜醛>>萜醚6、以硅胶或氧化铝吸附色谱分离挥发油,其洗脱剂选择正确的是()A、石油醚分离非含氧萜B、石油己烷分离非含氧萜C、石油醚-乙酸乙酯分离含氧萜D、己烷-乙酸乙酯分离含氧萜E、乙醚-甲醇分离非含氧萜7、对双键顺反异构体萜烯类化合物的分离,可选用的吸附剂()A、硅胶B、氧化铝C、硝酸银-硅胶D、硝酸银-氧化铝E、聚酰胺8、可用于挥发油定性检识的方法有()A、UV法B、GC法C、NMR法D、GC-MS法E、TLC法三、名词解释1、萜类-为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萜类和挥发油

萜类和挥发油

2021/4/9
3
一、萜的含义和分类
萜类化合物常常根据分子结构中异戊二烯单位 的数目进行分类,如单萜、倍半萜、二萜等,同时 再根据各萜类分子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和数目的多少, 进一步分为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四环 萜等,例如链状二萜、单环二萜、双环二萜、三环 二萜、四环二萜。萜类多数是含氧衍生物,所以萜 类化合物又可分为醇、醛、酮、羧酸、酯及苷等萜 类。
类化合物在生源上是由焦磷酸香叶基金合欢酯
(geranylfarnesyl pyrophosphate, GFPP)衍生而成,多为结
构复杂的多环性化合物。与其它各萜类化合物相比,数量少,
分布在洋齿植物,植物病原菌,海洋生物海绵、地衣及昆虫
分泌物中。呋喃海绵素-3是从海绵动物中得到的含呋喃环的
链状二倍半萜。
(artesunate),用于临床。鹰爪甲素(yingzhaosu)是从草
药鹰爪Artemisia annua根中分离出的具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
化合物,对鼠疟原虫的生长有强的抑制作用。
OH OH
OO
OO
O
O
O
O
O
O
O
青蒿素
C H3O
青蒿素甲醚
鹰爪甲素
Artemisinin 2021/4/9
Artemether
O
OH 4-去 甲 环 烯 醚 萜
7
O 11
6
54
9O 8
10
OH
裂环内酯环烯醚萜
11
二、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环烯醚萜苷类 环烯醚萜类成分多以苷的形式存在,以 10个碳的环烯醚萜苷占多数,其结构上C1羟基多与葡 萄糖形成苷,且大多为单糖苷;C11有的氧化成羧酸, 并可形成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柠檬烯——柠檬香气, 镇咳、祛痰、抗菌。 薄荷烷型 薄荷醇——清凉、局麻、镇痛、止痒、防腐、杀菌。
9/14/2019
• 桉油精(环醚 )——桉叶油中含70%, 樟脑香气,防腐杀菌剂。
• 驱蛔素(过氧化物)——土荆棘油中含 70%,亦称土荆棘油精,强力驱蛔药,但 有听力障碍、耳鸣、呕吐等副作用。
9/14/2019
9/14/2019
(五)环烯醚萜类(iridoids)
一类特殊单萜,多与糖结合形成苷。 玄参科、茜草科、唇形科及龙胆科中较常见。 多种活性,利胆、健胃、降糖、抗菌、消炎等。
9/14/2019
1、结构与分类
苷元结构特点: ① C1-OH半缩醛结构,性质活泼,多与β-D-葡萄糖成苷。 ② 环戊烷,包括环烯醚萜(iridoids)和裂环环烯醚萜(secoiridoids)两种基本碳架。 ③ C4、C8多连甲基或或氧化状态(羧基、羧酸甲酯、羟甲基)。双键一般为△3(4)。
根据C4-取代基有无,分为二类:
• 4-取代环烯醚萜苷(10个C) 例:栀子苷——栀子清热泻火成分 ,苷元京尼平有利胆、轻泻作用。
COOCH3
9/14/2019
HOH2C
O O glc
•4-无取代环烯醚萜苷(9个C)
例1 梓醇(梓醇苷)——地黄降血糖主要有效成分。
梓苷(catalposide)作用与梓醇相似。
桉烷型
9/14/2019
α-桉叶醇
苍术酮
• 2)杜松烷型 • 例:棉酚——棉籽油,杜松烯型双分子衍生物
杀精子、抗菌、杀虫
杜松烷型
CHO OH HO
HO
OH CHO OH
OH
棉酚
9/14/2019
2、薁类化合物(azulenoids)
主要存在于挥发油中,抑菌、抗瘤、杀虫等活性。
(1)结构特征
• 1)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环戊二烯负离子骈环庚三烯
维生素A 与视网膜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光敏感色 素,保持正常夜间视力。
CH2OH
9/14/2019
(三)双环二萜
半日花烷型
穿心莲内酯——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中
抗菌消炎活性成分,治疗急性菌痢、胃肠炎、咽喉炎等, 与亚硫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制成穿心莲内酯磺酸钠,制备水 溶性注射剂。
CH3
CH3
CH3
CH3
CH3
α -金合欢烯 9/14/2019 α - f a r n e s e n e
β -金合欢烯 β -farnesene
CH3 CH2OH
金合欢醇 Farnesol
CH3 OH
橙花醇 Nerolidol
(二)单环倍半萜
1、没药烷型(6个C )
例1、姜黄酮——利胆 例2、鹰爪甲素(过氧化物)——抗疟
正离子,非苯核芳烃化合物,芳香性。
• 2)存在形式:多为氢化物。
3 2
1
45
6
8
7
9/14/2019
• ①愈创木烷型 愈创木醇 ——愈创木木材挥发油中的氢化薁,蒸
馏、酸处理时可氧化脱氢成薁类。
• ②岩兰烷型
愈创木烷型
9/14/2019
愈创木醇
岩兰烷型
(2) 性质
①性状:蓝色、绿色、紫色,沸点250~300℃。蒸馏时, 高沸点馏分中有时可见美丽的蓝色、紫色或绿色馏分, 可能有薁类成分。
例2 桃叶珊瑚苷——车前草清湿热、利尿有效成分。
OH
4
65
3
7 8
O 9
1
O2
O glc 10 C H 2 O H
O CO
OH
O
O
O glc CH2OH
OH H
H
O CH2OH
O glc
梓醇 catalpol
梓苷 catalposide
桃叶珊瑚苷 aucubin
9/14/2019
(2)裂环环烯醚萜苷
没药烷型
9/14/2019
姜黄酮
鹰爪甲素
2、蛇麻烷型(11个C )
例: α-蛇麻烯
蛇麻烷型
3、吉马烷(10个C)
例:吉马酮—— 平喘、镇咳。
9/14/2019
吉马烷型
α-蛇麻烯
O
吉马酮
青蒿素——倍半萜 (qinghaosu, artemisinin)
• 青蒿(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廉价抗疟药。 • 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
单萜、倍半萜、二萜、三萜等 (2)分子结构中碳环数目
链状、单环、双环、三环、四环等 (3)官能团
烯烃(C5H8 )n 、醇、醛、酮、羧酸、酯等Ω =C-H/2 +1
9/14/2019
萜的分类及存在形式
类别
C原子数
异戊二烯数 (n)
存在形式
半萜
5
1
植物叶
单萜﹡
10
2
挥发油
倍半萜﹡
15
3
挥发油
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9/14/2019
青蒿素 (qinghaosu, artemisinin)
• 研究历史 • 1971 中国中医药研究院 从中药青蒿(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中找到抗疟有效部位 • 1972 分离出单体青蒿素 • 1974 临床救治恶性疟、脑型疟 • 1977 上海有机所人工合成
②溶解性:亲脂性,溶于有机溶剂和强酸,加水稀释析 出,可用60%--65%硫酸或磷酸提取。
③ Sabety反应:与5%溴的氯仿溶液反应显蓝、紫、绿色。
④与苦味酸或三硝基苯产生π 络合物结晶,具敏锐熔点 可鉴定。
9/14/2019
四、 二萜类(diterpenoids)
4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20个碳原子。 广泛分布于植物界,植物分泌的乳汁、树脂等,以松柏科 植物最为普遍。 多方面生物活性,如紫杉醇、穿心莲内酯、关附甲素、雷 公藤内酯等具有较强生物活性。 除植物外,菌类代谢产物中也有二萜,海洋生物中也有。
物红色结晶,可用于鉴别。
9/14/2019
(三)双环单萜
蒎烷型和莰烷型最为稳定,形成的衍生物也最多。
1、蒎烷型
例1.α-蒎烯——松节油中含70%,合成樟脑、龙脑,镇咳、祛痰、抗真菌。
α-蒎烯
例2.芍药苷(paeoniflorin) ——芍药根中蒎烷单萜苦味苷,镇静、 镇痛、抗炎。近年报道防治老年性痴呆 活性。
9/14/2019
(一)链状二萜
广泛存在于叶绿素的植物醇(phytol),与叶绿素 中的卟啉(porphyrin)结合成酯,作为合成维生 素E、K1的原料。
CH2OH
9/14/2019
植物醇 Phytol
(二)单环二萜
维生素A(vitamin A)——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存 在于动物肝中,鱼肝中含量丰富。
9/14/2019
活性基团:过氧基。
结构修饰:
①青蒿素 →还原青蒿素(双氢青蒿素)→蒿甲醚(油溶性)
12-C=O 12-OH
——抗疟效价高、速效、低毒。
12-OCH3
②青蒿素 →青蒿琥珀酯钠(水溶性) 抢救血栓型恶性疟疾
9/14/2019
(三)双环倍半萜
1、萘型 (2个六元环)
1)桉烷型 例1、桉叶醇——α-桉叶醇和β-桉叶醇。 例2、苍术酮——苍术、白术挥发油,不稳定。
深红→蓝色→蓝色沉淀(皮肤变蓝)
③冰乙酸-铜离子反应
铜离子/ △
样品溶于冰乙酸
9/14/2019
蓝色
三、倍半萜(sesquiterpenoids)
3个异戊二烯构成、15个碳原子。 挥发油高沸程部分(250℃~280℃)。
碳环数——无环、单环、双环、三环、四环型 环的碳原子数——五元环、六元环、七元环等 官能团——萜烯、倍半萜醇、醛、酮、内酯等
• C7-C8处断键成裂环状态,C7断裂后有时与C11形成六元内酯结构。 • 龙胆科的龙胆属及獐牙菜属分布普遍。
•龙胆苦苷——龙胆主要有
效成分和苦味成分,稀释至 1:12000,仍有显著苦味。 在氨作用下转化成龙胆碱。
9/14/2019
OO
O O glc
NH3
OO N
2、理化性质
1)性状 简单环烯醚萜——液体或低熔点固体 环烯醚萜苷——白色结晶体或无定形粉末, 吸湿性,苦味,旋光性。
半日花烷型
9/14/2019
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
(四)三环二萜
• 松香烷型
O
R1
1
10
O 18
O 19
H
O
R3
12
15 R 2
17
OH O
7
雷公藤甲素 雷公藤乙素 雷公藤内酯
R1=H R2=H R3=CH3 R1=OH R2=H R3=CH3 R1=H R2=OH R3=CH3
IPP、DMAPP: “活性异戊二烯”
二、单萜(monoterpenoids)
2个异戊二烯构成、10个碳原子。 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腺体、油室和树脂道等分泌组织, 挥发油主要组成成分,能随水蒸气蒸馏。 含氧衍生物多具较强生物活性和香气,是医药、化妆品和 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分为链状和单环、双环等,单环和双环为多。
一、概述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是一类骨架多 样、数量庞大、生物活性广泛的重要的天然药 物化学成分。 (一)萜的含义
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骨架多具 有两个或以上的异戊二烯单位的一类化合物。
9/14/2019
(二)分类
(1)异戊二烯法则(isoprene rule),按异戊二烯单位 数目分类。
二萜﹡
20
4
树脂、苦味素、植物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