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轮复习——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同步练习
高考全程复习方略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一)+Word版含解析.doc

谨。
掌宪..在严嵩罢后,以整饬纲维为己任。
会给事中魏时亮劾,永明力求去,诏许驰驿归。
明年卒。
赠太子少保,谥庄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B.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C.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D.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解析:“会”即会同,“诏礼部会礼科议之”中间不停顿;排除A项、C项,“永明议是”中“是”是“正确”的意思,后面要停顿。
“自今”即“从今往后”中间不能隔开,排除B项,故选D。
答案: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任命,授职;擢:提升官职;迁:调动官职;拜:授给官职。
以上全指官职的升迁。
罢:罢免。
停职。
表示罢官的词还有黜、废等。
B.伏辜:指服罪;承担罪责而死。
该词出自《诗经·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
近义词有“伏法”,即“因犯法而被处死刑”。
C.考满:明代针对每一位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
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依此决定其升降去留。
D.掌宪:指掌管风纪法制;又是都御史的别称。
都御史即为都察院的长官,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解析:A项“以上全指官职的升迁”表述错误,“除”指的是朝廷授予没有官职的人相应的官职。
答案: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永明精打细算,节俭开支。
任职芜湖期间,献皇后的棺椁路过芜湖,他用石灰粉刷江边的寺庙作为供奉棺椁的场所,供奉的器具仅用箔金装饰,使费用大为节省。
B.张永明恪尽职守,不畏强权。
任职南京给事中期间,他接连弹劾山西总督樊继祖、兵部尚书张瓒、大学士严嵩及子世蕃等人,奏疏虽不尽行,朝廷内外都很害怕他。
高考全程复习方略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二)+Word版含解析.doc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
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
”豨曰:“唯将军令之。
”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
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得罪於信,信囚,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部署已定,待豨报。
其舍人..杀之。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C.辟,中国古代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指征召布衣入仕。
这里的“辟”通假“避”,取“回避”之意。
D.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官的通称。
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有舍人。
解析:这里“伍”为“同伙之人”。
答案: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自知受到皇上的畏忌,闷闷不乐,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并羞于与列侯一同上朝。
B.韩信称皇上没有自己能统帅军队,鲜明地表现了他骄矜自伐、不善韬光养晦的性格特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全程训练计划 天天练36 文言文整体阅读(二)(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天天练36 文言文整体阅读(二)(含解析)不分版本文言文整体阅读(二)一、[XXXX·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答复后面的题目。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假设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__能力训练含解析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复习纲要【考情探究】课标解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备考策略考点内容断句综合考查对实词、虚词、句意的理解句读、语法运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准确理解句意,正确断句平时多积累实词的含义,注意借助虚词来断句,同时要多关注句子的结构,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姓名称谓、天文地理、历法纪年、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凭借积累、根据语境理解句中词语的传统文化内涵识记课本中的古代文化知识,按时间的先后等顺序梳理积累课外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文意概括和分析筛选并归纳信息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20个实词、18个虚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1.选择题,在审读题干和仔细比对选项与原文上下功夫。
注重总结规律,形成方法。
2.简答题要做到要点全,语言简。
翻译句子将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0个实词、18个虚词、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运用相关文言知识,理解文句,并能准确、通顺地翻译成现代汉语复习备考时要把三大得分点——关键实词、关键虚词、特殊句式作为重点,强化“得分点”意识。
【真题探秘】(2020新高考Ⅰ,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9分)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
除中书舍人。
选授御史,巡视中城。
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
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
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
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
”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
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
”阉人愤而去。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
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太平州①新学记王安石①太平新学在子城②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定仲求所作。
侯之为州也,宽以有制,静以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
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庭,愿兴学以称侯意。
侯为相地迁之,为屋百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
而为田二十顷,以食学者。
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
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
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
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____________。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
仁之施,自父子始。
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
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
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
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
游于斯,餔③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
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太平州:宋代设置,州治设今安徽当涂姑孰城。
②子城:姑孰城的内城,在姑孰城北面。
③餔:吃饭。
(1)可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虚词是()A.也B.者C.焉D.耳(2)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3)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4)对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在于统一士人思想,最终目标是没有思想争辩分歧。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阅读策略

考纲导读:一、考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 理解(B)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综合分析(C)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 鉴赏评价(E)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纲解读(一)试题类型与难度分析1. 通常为三道选择题(9分)、两道翻译题(10分),共19分,所占分值较高。
2. 选择题8-9题相对简单;10题较难,设错处比较隐蔽;翻译11题较难,不容易得满分。
(二)学情分析学生疑问一:在考场上有看不懂的文言文怎么办?真读不懂——基础薄弱者:以复习教材内容为主,重点复习课文的相关内容。
疑似不懂——基础尚好者:正确认识高考的命题特点,树立信心。
学生疑问二:文言文一般能够读懂,但做题总是出错。
第一种可能:所谓“读懂”是假象。
第二种可能:以为读懂了,实际只是略通大意,“不求甚解”,忽略细节。
规律总结:1. 不再畏难,坦然面对。
2. 重视教材,夯实基础。
3. 找准区间,仔细核查。
课外拓展:超越四合院李国文前不久,台湾诗人痖弦来了,几位朋友聚在一起聊天。
这是他第一次到北京,话题自然也就围绕着对他来讲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的古都了。
他不知道原来的北京是个什么样子,无从对比,但座间有位诗人,自小在这座古城长大,对于近年来盖了那么多高层建筑,而拆毁了那么多四合院,以至于再也找不到原先那老北京的模样,表示遗憾。
我尊重他的怀旧感情,但老北京的四合院,说实在的,我不认为是理想的人居环境。
而由于人口的膨胀,四合院变成了大杂院,则尤其不敢恭维。
北京城里,有一些为数不多的,很精致,改装得相当现代化的四合院,住在这样独门独户四合院里的人,与住在为数甚多的基本破败,或破败不堪的四合院里的小市民,对于是否应该保留古都风貌而不拆不迁维持原样,观点是绝不相同的。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解析版)白话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口语,下面是2021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温习专项练习,请考生仔细练习。
【202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白话文完成9--14题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役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
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役之道当之矣。
〞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珍贵买吾群害,那么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
那么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
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楚可下矣。
〞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
〞桓公曰:〝诺。
〞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
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
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
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策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策略随着高考日期的临近,学生们迎来了紧张而关键的一轮复习阶段。
语文作为高考的重要科目,其复习方法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轮复习中高考语文的备考策略,涵盖积累基础知识、强化考点训练、提升阅读理解、优化写作技巧、模拟实战演练以及查漏补缺调整等方面。
一、积累基础知识语文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
因此,在一轮复习中,学生应首先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这包括字音、字形、字义、成语、诗词名句等基础语文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背诵、默写、练习等方式来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强化考点训练在一轮复习中,学生需要明确高考语文的考点,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这包括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方面的考点。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历年高考真题,了解考点的出题规律和考查重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巩固。
同时,学生还可以参加一些专题训练或模拟考试,以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
三、提升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需要重点提升的能力之一。
在一轮复习中,学生应多读、多思、多练,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具体来说,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如历年高考真题、经典文学作品等,通过阅读了解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并逐步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此外,学生还可以结合阅读材料进行思考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优化写作技巧作文是高考语文中的另一重要部分,其分值占比较大。
因此,学生需要重视写作技巧的优化和提升。
在一轮复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历年高考真题的范文和评分标准,了解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和要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改进。
具体来说,学生可以从文章的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学生还可以多写多练,积累写作经验和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速度和质量。
五、模拟实战演练模拟实战演练是检验学生复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一轮复习中,学生应定期进行模拟考试或模拟实战演练,以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和应试能力。
文言文阅读策略-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纪 末事
本语言特Βιβλιοθήκη 结构特点凝练概括,间有细节描写 善用"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 有特定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
有具体的事件名称 故事性强,记录事件的开始、结束,凸显事件历程 突出事件中主要人物的治国观点理念及历史贡献
真题示例
【202X新高考2卷】
如何读通读懂纪事本末体文言文?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
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
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
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
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
意的能力,在“读懂” 古文的基础之上对关
言知识结构的构建和整合,侧重训练联想、 类比、引申等思维
7.熟悉掌握常用文言虚词
8.熟悉掌握
键信息搜索、整理、 3 转化的能力。
人物事件归因定向分析;内容挑选概括界 定条理化
二、近三年新高考课标卷选材变化
卷别 体裁
出处 字数
选材
变化
新课标 先秦诸子散 《韩非子·难 657 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 (1)文本选材:202X、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策略 高三级备课组
文言文应试核心素养
一、理解 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⑷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⑸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苏教版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教学过程]一、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从《考试大纲》对“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和历年高考试题来看,古诗文阅读的命题比较侧重考查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以及运用语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这是能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首要条件;而对于信息的筛选、内容的归纳概括以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这是阅读古代诗文的主要目的。
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的选材,大多出自经典史籍,以人物传记为主;就范围而言,大多为汉至唐宋时期的文章;就内容而言,大多为古代良臣名吏的美言佳话。
选用史传类文章,这也是决定于考查文言文“浅易”的定位。
这类文章往往承载了较多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叙述性强,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易于把握。
考查文段篇幅一般在500字左右,且结构相对完整。
高考文言文阅读,采用选择题和翻译题主观题的考查方式,以对文言词、句的理解翻译为重点,兼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
好多学生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文言文的命题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再有重点有侧重的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要掌握文言文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下面谈谈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希望能对考生有帮助。
第一,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
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第二,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的错误。
【高三学习指导】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策略:文言文阅读

【高三学习指导】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策略:文言文阅读【摘要】高一高二的同学忙着准备期中考试的时候,高三的同学们正在进行紧张的高考前地理论复习,下面是准备的“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策略:文言文阅读”欢迎大家点击参考!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1. 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
要具体、形象。
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2.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3.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4.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苏教版高三第一轮复习: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召辛公义入露门学(北周学校名),令授道义。
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除岷州刺史。
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由是病者多死。
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床舆来,安置听事。
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
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
病愈,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几复差!汝等勿复信之。
”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
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始相慈爱,此风遂革。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于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
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
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舍。
人或谏止之,
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系人在狱中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讼者多两让而止。
仁寿元年,追充扬州道黜陟大使。
豫章王恐其部内官僚犯法,未入州境,预令属公义。
公义答曰:“奉诏不敢有私。
”及至扬州,皆无所纵舍,衔之。
(《隋书·循吏·辛公义传》)
1. 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令授道义道义:道法义理
B. 病几复差差:差错
C.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D. 黜陟大使黜陟:人才的进退
2. 下列两组加横线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父子夫妻不相看养(2)始相慈爱
(3)病人或至数百(4)人或谏止之
A. (1)和(2)不同,(3)和(4)相同
B. (1)和(2)不同,(3)和(4)也不同
C. (1)和(2)相同,(3)和(4)不同
D. (1)和(2)相同,(3)和(4)也相同
3.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舍。
A. 如果事情没有办完,而被告又必须拘禁时,公义就住在办公的地方,一直不回内舍。
B. 如果事情太多,又必须要禁卒协助时,公义就住在办公的地方,一直不回内舍。
C. 如果事情没有办完,又必须要禁卒相助时,公义马上搬到办公的地方住下,一直不
D. 如果事情太多,而被告又必须拘禁时,公义马上搬到办公的地方住下,一直不回内舍。
4.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未入州境,预令属公义。
A. (王)还没有回到扬州,就预先派人和辛公义打招呼。
B. (王)还没有回到扬州,就试图让辛公义和自己结成一派。
C. 还未等辛公义入境,就预先派人和辛公义打招呼。
D. 还未等辛公义入境,就试图让辛公义和自己结成一派。
5. 下列句子,全部表现辛公义勤政爱民取得的效果的一组是()
①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
②始相慈爱,此风遂革。
③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
④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⑤讼者多两让而止。
⑥皆无所纵舍,衔之。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6.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辛公义每个月都要给那些有学问的人讲一次课,于是别人都很羡慕他。
B. 岷州有这样风俗习惯:一旦有人得了传染病,父子夫妻都不去“看养”,“合家避之”。
C. 辛公义把病人集中在厅堂,通过自己精心护理,病人得救,而岷州的陋习也因此被革除。
D. 辛公义不愿意关押老百姓,为了让罪犯早日出监,他就在牢房旁办公,亲自审问查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题:
与人主共理天下事,吏而已。
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
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唐虞建官,劂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
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
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下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
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
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7.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理:治理
B. 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为员:成为吏的人
C. 切切然恐不至也不至:不来
D. 而天下阴受其赐阴:暗地里
8.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其”字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虞建官,劂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其:代尧舜)
B.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
(其:指人民)
C. 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其:指虎狼)
D. 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其:指人民)
9.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 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B.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C. 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D.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
以下第10、11题中的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0. 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
A. 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来担任,而他们又不愿意干。
B. 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来充当,而有才有贤德的人又看不起吏。
C. 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来担任,而他们又无意来干。
D. 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来充当,而他们不愿当官。
11. 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
A. 好像应该能够长治久安了,可是却又出现动乱与危险,这是什么原因呢?
B. 似乎应该能够长治久安了,既然如此,还是出现了动乱与危险,为什么呢?
C. 似乎是能够长治久安了,竟然至于,还是出现了动乱与危险,这是为什么?
D. 好像应该能够长治久安了,其实不然,还会出现了动乱与危险,这是为什么?
12.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这篇文章讲的是任用官吏的道理,揭露了封建时代官吏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B. 文中指出,这些官吏名义上是“理民”,实际上是夺民之食,竭民之力,无异于虎豹。
C. 文章最后一段,讲上古的官吏和后世的官吏都一样,剥削和压迫人民。
D. 如何革除官吏害民,作者主张“得才且贤者用之”“废有司,去县令”。
【试题答案】
1. B
2. C
3. A
4. C
5. D
6. C
7. B
8. C
9. D 10. B 11. A 12.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