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制及其改革--读书笔记(第一部分)
自然垄断行业的政府规制及其改革

作者: 阎桂芳[1,2] 张桂花[2]
作者机构: [1]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 [2]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太原030012
出版物刊名: 理论探索
页码: 119-121页
主题词: 自然垄断行业 政府规制 作用 问题 改革路径
摘要:在自然垄断行业,政府规制是不可或缺的。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规制维持独家垄断的局面,以保证公众在享受公共服务时付出的费用最低;另一方面,通过规制防止垄断企业滥用其垄断地位攫取超额利润,损害公众利益。
当前,自然垄断行业的政府规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规制的法律法规滞后、缺少独立的反垄断机构、价格规制机制不合理、以管制代替规制等。
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成立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规制机构,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实施激励性规制。
《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札记

《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书籍背景与作者介绍 (2)1.2 研究动机与目的 (3)二、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的关联 (4)2.1 法律形式的经济学分析 (6)2.1.1 规则与产权 (7)2.1.2 市场与政府干预 (8)2.2 经济学视角下的法律规制 (10)2.2.1 制度设计与执行 (12)2.2.2 契约理论与不完全契约 (13)三、法律形式与经济行为的关系 (14)3.1 法律形式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16)3.1.1 信息传递与透明度 (17)3.1.2 风险分配与激励相容机制 (18)3.2 经济行为对法律形式的影响 (20)3.2.1 市场竞争与合作 (21)3.2.2 政府政策与法律变革 (23)四、法律形式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24)4.1 法律形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5)4.1.1 保护产权与激励创新 (27)4.1.2 规则制定与市场秩序维护 (28)4.2 经济发展对法律形式的影响 (29)4.2.1 市场需求与法律改革 (31)4.2.2 政府角色与法律制定 (32)五、结论 (34)5.1 研究总结 (35)5.2 研究展望与建议 (36)一、内容概述《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是一本深入探讨法律与经济学交叉领域的著作。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法律的形式主义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为读者揭示了法律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内容丰富,涵盖了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的多个方面,包括法律的市场化改革、产权制度、合同理论等。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作者阐述了法律形式主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强调了法律制度对市场经济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本章探讨了法律与经济学交叉领域的现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争议。
作者提出了本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旨在为法律与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法律与经济学相互影响的关系。
改革政府--读书笔记范文

改革政府--读书笔记范文第一篇:改革政府--读书笔记范文《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读书笔记作者简介:戴维〃奥斯本(David Osborne),被誉为“政府再造大师”,《民主的实验室》一书的作者,经常为《华盛顿邮报》、《治理》和其他刊物撰稿。
他极力主张高效率的政府,长期担任共和党和民主党主要政府领导人和候选人的顾问。
特德•盖布勒(Ted Gaebler),国际著名的政府改革的理论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将“政府需要改革”这一理念传输给联邦政府、州政府和许多外国政府,并帮助他们尽可能地解决政府所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5年间,他担任了许多外国政府的顾问,并任职于美国联邦政府的10多家不同的部门和机构,特德•盖布勒曾任下列城市的市行政官:加州的圣拉斐尔市和维塞利亚市;俄亥俄州的万达利亚市;马里兰州的哥伦比亚市。
他还是著名的公共部门管理咨询公司——盖布勒集团的总裁,和改革政府网络公司的合伙人以及美国公共管理研究机构的成员。
本书简介:《改革政府》一书详细地描述了我们当时代的最具革命性的观点——改革的时代已经来临。
本书的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了美国的官僚主义弊端,同时提出了革命性的观念和措施来改革其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政府不应当成为一个庞大的无效率的机构这一点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而且,政府完全可以摆脱传统思维,通过挖掘企业家精神和自由市场的力量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作者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例子,说明只要政府官员有事业心和创新精神,是可以严格按照预算来投入公共服务和设施,为广大公众服务,提供优质公共产品的。
无论是在学校、贫民窟,还是在环境卫生治理等等方面都大有可为,而且削减税收、提高服务机构效率也是可为可行的。
阅读内容概括及总结感想:《改革政府》一书总的来说在其理论基础之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而书中的主体部分也就是十项改革原则,由于它们所构成的是一整个理论体系,彼此之间又有相互的内在联系,所以,为了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我理解进行总结概括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论中国政府经济规制改革

论中国政府经济规制改革作者:张天竞姜兆岩吕超楠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20期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经济规制改革也不断推进,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对于规制改革的研究也逐渐增加。
相关研究理论表明,很多政府规制在理论上合理,但实际上未给经济带来多大好处,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研究学者从各种思路、背景及选择各种样本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政府经济规制有很多形式,而且内容也不同,规制改革对于市场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能简单用有用或者无用来评价,要具体进行分析。
文章阐述中国政府经济规制以及改革现状以及改革方式,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政府;经济规制;改革中国政府经济规制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是以1998年中国政府改革为阶点。
前阶段是打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迈进,这个阶段的政府规制改革是以政府职能改革相辅相成。
后阶段主要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政府在进行规制改革不断的放松,这个阶段规制改革应该符合世贸规则,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开放。
中国政府经济规制改革在前阶段缺乏理论的支撑,很多相关人员对此都没有意识其重要性,虽然在国外有大量的理论经验可以借鉴,但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国政府规制改革没有整体的规划目标。
政府经济规制是政府在使用其微观上的管理职能,目的是建立经济市场运行的规则,来保障经济市场的稳定。
中国在世贸组织后,经济市场应遵从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政府经济规制也逐步得到完善。
政府经济规制对于国家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政府规制完善合理,符合国家竞争规则,能使得政府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在国际竞争中都能具有明显优势。
虽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政府经济规制上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
一、政府经济规制整体概述早期政府经济规制理论认为人们认识到市场机制的失灵,使得政府对经济市场进行干预,市场机制失灵,主要是在公共物品等没有竞争性的商品领域,以及外部经济与信息不对称导致。
当前规制改革

• 对盲目决策的主要监管检查,主要集中在 监管是否与国会确定的立法授权相一致。 司法挑战或其它审查都不能推翻立法授权 本身(除非任务是违宪的)。例如清洁空 气法案,明确排除了环保局制定国家环境 空气质量标准时对成本的考虑。同样,在 处方药的监管方面,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必须确定这些产品的安全性和疗 效,但没有整体的成本效益测试。由于许 多有用的药物,相对于欧洲人可以较容易 地快速获得许多有用的药物,有人质疑, 美国药品审批过程可能过于繁琐,谨慎。
• 然而,美国上诉法院最近的决定打开了一扇利于 成本收益核算发展的方便之门。虽然法案不要求 必须进行成本收益核算,但指出OSHA在发布规 制法规是应该进行必要的成本收益分析。 • 关键的法院决定起于1984年的案件,该案中美国 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针对美国环境保护署的污染 测算规定提出了“泡沫”政策,即根据一个工厂 周围的人造泡沫来测算排污量,而不是按烟囱的 数量进行测算。该政策使企业能够选择最符合成 本效益的排放方式。最高法院裁定,法院应允许 监管机构在其法定授权解释含糊不清的地方拥有 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
• 立法授权涉及到职业安全及健康管理局 (OSHA),该机构的法定任务有一个典型的特 征-安全导向,也是其他风险和环境机构的典型特 征。 1970年职业安全与健康法授权该机构“尽可 能地确保每个男人和女人都能够享有安全和健康 的工作条件。”它激进地把这一授权解释为“不 考虑受益与成本之间的联系,任何规制的规定, 只要能够合理的降低风险,就要执行而不管该规 定是如何的低效率。” • 这一机构的解释一直是几个主要的诉讼案件围绕 的中心,而这反过来又影响了其他机构对自己立 法授权的解释。在1980年涉及OSHA的苯标准的 决定中,美国最高法院回避了成本收益的权衡问 题,但却评估OSHA的关于风险界定的授权。法 院裁定该机构需要证明该标准能够显著降低产生 的风险。
政府规制的兴起、改革与规制性治理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4 卷第 4 期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MONTHLY)Vol.34.No.42018政府规制的兴起、改革与规制性治理孙娟娟(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调创新中心,北京100872)摘要:规制和治理同时成为诸多社会学科的研究对象,从公共行政的目标、机构和工具等视角人手,通过梳理规制的兴起和改革以及向治理的转变,探讨规制与治理之间的关联。
鉴于政府规制的持续改革,治理因为主体的多元性可被视为规制的一个上位概念,而规制则是多元治理的一个支柱。
相应地,规制性治理需要通过政府分权、多方参与规则制定决策和规制工具的组合使用,为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提供更多裁量空间,并在参与、合作的基础上强化横向的互通性和由此而形成的网络治理。
关键词:行政;规制;治理;网络治理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225(2018)04-0070-08政府这个概念最早被用来表述全部国家活 动,但随着立法、司法和执法的区分,行政成为一 种有别于其他的现象。
'1(广义来说,行政一词既可 以指实际活动,也可指组织机构,且能同时运用 于公、私两类事物。
[2]1其中,作为一种实际活动,公共行政的出现是根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秩序 要求。
'3]当公共行政仅限于政府现象时,其所指的 政府行政机关的执行、管理活动因为社会经济的 发展而呈现出行政疆域扩张、行政作用重构、公私 界限模糊,以及规制与服务、强制与合作、单方行 为与双向互动的共存特点。
[4]但不可否认的是,无 论行政活动的内容、方式如何变迁,其依旧保持 着既定的目标,即追求公共利益。
[2]3只是,公共利 益的内涵也随着时间、地点及特定社会所追求的 具体价值而改变。
[5]2*当政府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这一目标而开展 管理活动时,行政所涉及的公共事务一是领域极 为广泛,且其疆域不断扩张,以至于在所谓的“规 制国家”的标签下,政府行政具有了 “从摇篮到坟 墓”的全程管理特点。
产业经济学第9章 政府规制理论与改革

2.政府规制导致企业内部无效率
政府规制往往对产业进入加以限制,同时按照平 均成本定价法来确定规制价格,平均成本定价在 现实中一般表现为报酬率规制。由于这种价格规 制的收费标准的调整是以实际发生的成本为基础 进行核算的,使企业面临着类似于国有企业普遍 存在的“软预算约束”,这样就弱化刺激企业降 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倾向,产生Leibenstein 所总结的X—非效率现象。
具体来说,当规制机构与被规制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时,应允许被规制企业利用其信息优势,通过赋予其更多利 润支配权的方式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信息租金,以换得提 高生产效率的激励;同时,为了更好地利用被规制企业的私 有信息,最佳的规制机制是通过提供这样一种合同选择,即 在较低产量但盈亏平衡的低强度激励合约(如报酬率规制) 和最优产量但利润最大化的高强度激励合约(如价格上限规 制)之间选择,从而在生产效率和信息租金二者之间进行取 舍,这就是激励性规制理论的核心思想。
规制寻租的可行性源于规制机构的自由裁量权。政府规制是 依据法律和规章来实施的。但一般而言,相关的法律或规章 只是提供了规制的原则和准则,具体执行细则是由规制机构 来掌握和决定的,因此,规制者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由裁量 权。比如,在价格规制中,采用哪种标准来分摊共同成本就 取决于规制机构的偏好。
在发达国家,寻租主要表现为产业利益集团通过院外游说, 政治捐款来争取占有租金的垄断特权;在转型期的发展中国 家,寻租则主要与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联系。寻租最终造 成的社会效率损失可能要比只因垄断而引起的净福利损失大 许多
第二节 政府规制改革
一、政府规制改革的原因:政府规制失灵 二、放松规制 三、激励性规制
一、政府规制改革的原因
---政府规制失灵
《供给侧改革》读书笔记

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重塑中国布局吴敬琏等著第一章中国需要供给侧改革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如何看,如何办?首先应该说下不应该如何办。
第一,不应该出台大幅度刺激需求的政策。
刺激需求只能有暂时效果,但是改变不了潜在的经济增速,更会恶化经济中的扭曲。
第二,不应该过度依赖央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起作用,必须配套结构调整措施。
劳动力的结构在产生变化,很多经济刺激计划创造的是农民工的劳动力需求,对大学生的劳动力需求,并没有很大帮助。
比如制造业信息化速度不尽人意,“互联网+”没有“+”到制造业,针对这些障碍,找出解决之道。
这样才能使我们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力的供给匹配。
政府应当将产业政策集中在教育、科研、知识产权保护、金融体系改革等基础性的方面,这有助于创新产业的培育。
而非直接支持某一产业,以免造成产能过剩。
需求侧的政策大多是宏观的短期政策,而供给侧改革更多地考虑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可持续的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所以它可能是一个更长期性的政策。
第二章供给侧改革前世今生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分析中不可拆分的一对,正像不存在“需求经济学”一样,“供给经济学”(Supply-side Economics)从来就没有,今后也不可能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媒体通俗语言讲的“供给经济学”泛指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推行的以减税为中心的一套政策,加上私有化和解除管制,统称“里根经济学”。
像四万亿的那类投资,是鼓励内需。
鼓励内拱,是鼓励私营的工业转向为供给国内的市场而产出。
应对生产过剩型的经济危机,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
因为财政政策可以局限在基础设施领域,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则不分对象地刺激全社会投资,因而导致产能扩张和下一轮的供求失衡。
供给侧改革实际还是调结构撒切尔主义对通胀的原则就是,治理通胀要不惜以牺牲就业为代价。
第三章供给侧改革改什么创新、结构、监管第四章供给侧改革进行时竞争、简政放权、负面清单、土地。
发达国家的政府规制改革及其启示

规则 不 会 因 为 政 治 狂 热 和 立 法 机 构 的 变 化 而 变 化
①。
只 有 依赖 宪政 秩 序 才 能有 效 地 限 制 和 约 束
, 。
美 国被 公 认 为 是 世 界 上 政 府 规 制 历 史 最 悠 久
体制 最 成 熟 效 果 最 明 显 的 国 家
、
政府 行 为
2
.
④
。
为 了 消 除州 际 贸
营 活 动 不 进行 直 接 干 预
,
。
例如 美 国公 营企业 普遍
,
为临 时性 的 政 治需 要 而 发 生 变 化 不 会 因 为 统 治 者
,
由政 府 提 名 董 事会 政 府 董 事 在 董 事 会 中 占很 大 比
重 采取 董 事 会 领 导 下 的经 理 负 责制 以 董 事会 作 为
,
,
独 立 的 法 院 和 法 官 进 行裁决
,
。
宏 观 调 控 是对 国 民经
。
合 宜 的政 府 规 制
,
济实行 间 接 的 参数 干 预 政 府 只 改 变 企 业 和 个 人 进 行 经 济 决 策 的 环 境 参数 但 不 干 预 企 业 和 个 人 的 决
,
有 利 于 防止 过 度 竞 争 维 护 公 平 交 易 增 进 公 共 利
发达 国 家
[ 文 章编 号 ] 0 4 4 7
—
[ 中 图 分 类号 ] D 5 0 2
66 2 X
( 2 0 0 9 )0 4
—
00 77
—
05
作 为政 府管 理 经 济 活 动 的
,
一
种特殊形 式 政府
, ,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及其法律规制

一、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缘起
我国现行的行政 审 批 制 度 发 端 于 计 划 经 济 体 制。建 国 后,我 们 在 基 本 经 济 制 度 上 选 择 了公有制,并将全民所有 制 作 为 公 有 制 的 基 础 和 核 心,将 国 有 经 济 作 为 全 民 所 有 的 实 现 方 式,逐步实现生产资料的 全 部 国 有 化。全 民 所 有 在 运 行 中 演 变 成 国 家 所 有 并 由 各 级 政 府 代 表,国家垄断和控制了几 乎 所 有 关 系 国 民 经 济 命 脉 的 生 产 资 源 和 生 产 经 营 领 域。为 了 使 用 这些生产资源从事经 营 活 动,国 家 投 资 设 立 了 各 式 各 样 的 全 民 所 有 制 工 业 企 业,并 以 计 划 经济体制解决政府与 全 民 所 有 制 企 业 之 间 的 资 源 配 置 问 题。从 资 源 配 置 的 角 度 理 解, 计 划
·5 ·
法学研究
2 0 1 4年第 2期
过事后监管等其他监管手段可以解 决 的 事 项,废 止 事 前 的 审 批。 ( 2 ) 放 松 审 批。对 于 应 当 放松管制的事项,通 过 放 宽 审 批 条 件、合 并 审 批 事 项、改 革 审 批 方 式、 下 放 审 批 权 限 等 放
〔 6 〕 将中央审批的 事 项 下 放 给 地 方,将 政 府 松管制,如将审批改为核准、将核准改为备案,
〔 1 〕 计划经济管理的主要方法, “ 是通 经济就是 “ 以计划机制为资源配置基本机制的经济” ,
过自上而下颁发计划 控 制 数 字,自 下 而 上 编 制 和 呈 报 计 划 草 案,自 上 而 下 批 准 和 下 达 计 划
〔 2 〕 计 划 体 制 下 投 资 主 体 和 生 产 经 营 主 体 是 单 一 的, 投 资 主 体 是 国 家, 任务,实现管理” 。
市场规制改革

市场规制改⾰2019-10-28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的持续深⼊,需要继续深化对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当前突出的任务就是要对市场规制政策进⾏深⼊改⾰。
具体任务包括:放松经济性规制,强化间接规制和社会性规制,加强对规制主体的规制。
关键词:市场经济;市场规制:改⾰1992年党的⼗四⼤⾸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此,我国进⼊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市场规制政策,可以说是⾯临双重任务:放松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规制制度与措施,同时构建⼀个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新的市场规制制度。
虽然在两⽅⾯我们都取得了很⼤成绩,但问题依然很多。
⼀⽅⾯是市场规制依然过度或越位,现实中的集中表现就是部分地⽅政府⾏政审批还是过宽或过严;另⼀⽅⾯是市场规制职能缺位,即在需要政府⾏使规制职能的地⽅却出现了政府缺位,市场失灵现象得不到抑制,社会福利⽔平下降。
此外,我国市场规制领域还存在的⼀个问题是缺乏对规制主体的规制。
由于法治基础薄弱及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在我国,规制者的违规成本很低,由此经常导致规制决策的利益偏向、规制执法不严或不合程序等现象。
因此,当前及今后⼀段时间的市场规制改⾰就要从以下三个⽅⾯着⼿。
⼀、放松经济性规制经济性规制是指政府使⽤各种⼿段,对企业的进⼊、退出、价格、服务的质和量以及投资、财务、会计等⽅⾯的活动所进⾏的规制。
当前要放松我国政府的经济性规制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先,过度的经济性规制限制了竞争,保护了垄断,抑制了市场经济的发育。
从经济理论上来讲,政府与市场是两个独⽴的范畴,市场规制的逻辑起点是市场失灵。
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市场规制不是以克服市场失灵为出发点,⽽是全⾯替代市场。
当前,我国的市场规制在很⼤程度上不是在具体问题上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是坚持计划经济的惯性和本能。
最典型的是政府在竞争性领域实⾏过多的进⼊规制,限制了多元化的经济主体参与竞争,窒息了经济的活⼒,抑制了市场经济的发育。
《牛津法律、规制和技术手册》读后感

《牛津法律、规制和技术手册》读后感朋友!今天咱就聊聊那本重量级读物《牛津法律、规制和技术手册》。
哇,一提到这本书,我心里就像那被按捺不住的激动,毕竟这是个大神作品,法律、规制、技术三合一,想想都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图书馆,那厚重的封皮、精细的纸张,以及满满当当的字,让我一开始就心生敬畏。
我心想,得,这不得一天读一页才能消化完?不过说实在的,翻开第一页,我就觉得自己像找到一宝藏,不自觉地就感慨这书咋就这么抓人呢?嗯,就像是面对复杂又奇妙的拼图那样,每一块都让你想去搞明白。
你知道吗?读这本书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深入一片未知的森林,时而迷失,时而恍然大悟。
书里的那些法律案例和科技演变,真是活灵活现,让人琢磨不透。
就好像老话说的那样,每一个例子都在悄悄揭示出法律和技术之间那微妙的舞蹈。
我有次读到一个数据隐私相关的章节,震惊得让我差点把书掉地上。
这年头,数据就像我们的影子,可书里那些观点真把我拉回了现实,看清楚了些背后不简单的事儿。
虽然书里有时会用一些高深的术语,但总体上,那可真是大自然最智慧的馈赠。
绞尽脑汁把这些概念化繁为简,就好像握着牛津大神扑给你的一手牌,咋都能搓出个杠来。
但又不是说啥都要深奥难懂,嘿,生活中有很多智慧的小巧思。
反正每次我读完一些章节,都忍不住对那些比我聪明得多的人投去敬佩的目光。
在我们这读书的行当,有句话叫“书本是最好的老师”。
那《牛津法律、规制和技术手册》简直就是最好的万花筒,给我的脑袋开了个光。
就算去不起高档学府,手上捧着这书,心里也是稳稳的。
虽说我没法像那些研究院的学者一样发出啥雄浑的学术论调,但至少有了这本书,我可以自信地加入一些关于法律和技术的谈话。
而且,嘿,老牛津总算让我这个天马行空的思维有了点靠谱的落脚地。
我刚看这书的时候啊,愁眉苦脸,因为总想着所有的细节都得一字不漏。
但后来才明白,有时候抓住几个关键部分就好,就像读一篇故事,不一定非得把每个页面都折腾得比纸片还薄。
中国规制治理的制度性缺陷及其改革模式

引言政府规制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为目的,政府干预和干涉经济主体(特别是企业)活动的行为。
政府规制“包容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几乎所有的旨在克服广义市场失败现象的法律制度以及以法律为基础的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某种干预、限制或约束的行为”,换言之,政府规制本身就是一个改革的过程[1]。
从全球范围看,在过去的30多年里,规制改革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思潮,其作用域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民生、政府政策甚至是意识形态领域。
在西方发达国家,规制改革与政府的行政改革交织在一起,形成互动的发展。
其间,秉承效率原则的经济性规制经历了“强化规制—放松规制—再规制与放松规制并存”的变迁过程,而秉承公平、正义和安全原则的社会性规制则呈现持续加强的态势。
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规制改革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更多是观念层面的内容,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却是事实存在的特殊制度禀赋及其约束。
对规制治理的研究实践还表明,在多数发展中国家或转轨制国家中,规制通常缺乏透明性和可预见性,并且几乎始终不能阻止政府对规制程序和规制决策的介入,存在着政府与被规制企业联合应对规制代理机构的现象(Stern & Cubbin,2005)[2]。
Kirkpatrick和Parker(2004)[3]认为,发展中国家制度禀赋(如法律制度不健全、政治民主制度不完善等)对规制治理有负面影响,Jacobs (2005)[4]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训练有素的规制人员,以及规制人员无法使用先进的规制工具,使得其规制缺乏效率和效效力,即规制实践存在与良好规制治理原则的偏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治理理论的影响,国外学者提出规制治理作为对规制改革弊端的处方。
Levy和Spiller(1994)[5]提出了规制治理的概念,强调规制治理安排和规制内容的区别,把规制作为一个涉及规制治理和规制激励两个方面的制度设计问题进行研究。
规制及其改革 读书笔记(第一部分)

《规制及其改革》----读书笔记这本书是现任美国联邦最高大法官布雷耶撰写的一部经典著作,对政府规制进行了深入的体系性的研究。
在阅读这本著作之前,我对它的序言部分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在序言中,作者很明确的提出了本书的主要论题:为了对规制做出有益的概括,必须理解规制方案的实质。
很显然,作者叙述的这句话是十分简单的,并且如果不对这句话进行深入的分析,很难从这句话中理解出有意义的结果。
通过对全书的通读,我认为作者的这个论题是对全书体系的包含,也可以说全书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论题所展开的。
但是我在深入阅读这本书得过程中,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我重点阅读了第一部分(也就是说还没来得及看完后面的章节,很抱歉。
所以,我只就在阅读这一部分的过程中的感受进行叙述。
本书的第一部分“一个规制理论”分为九章,其中第一章“规制的典型正当化根据”对我的启发比较多,我认为这一章可以称为全书的理论基础。
在这一章中,作者有如下精彩的论述:干预的正当化根据在于人们所宣称的市场在处理特定结构性问题上的无能。
当然,在政策辩论中也会提及其他一些理据,而且任何方案的细节都常常是政治势力而非理性论证的反映。
然而,无论是在政治讨论中还是在别的什么地方,评价规制方案时都仍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论证。
虽然作者在论述了如“垄断权力的控制”、“对外部性的补偿”、“过度竞争”等规制理据,但是我注意到作者在叙述各个理据时,都是在比较客观的角度进行介绍,并没有表现出对那种理据有特别的偏好。
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作者的一种比较隐含的态度,作者试图摆脱规制者与被规制者这两种可能的身份,在高处解构规制的体系,避免思维受到社会地位的限制。
结合上面论述,我认为作者在第一章中除了论述基础理论外,目的还在于不仅使自己保持客观的态度,而且还在暗示读者也应渐渐保持无偏颇的意识,不要对基础理论妄加批评,因为在这一章中作者最想告诉读者的仅仅是关于问题的初步阶段即“是什么”阶段。
第一部分的其他章,是对第一章中各种理论的应用层面上的论述,涉及到“服务成本费率制定”、“基于历史的价格规制”、“基于公共利益标准的配置”、“标准的制定”以及“个别审查”。
规制及其改革

摘录三:“改革政府规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放松管制、强化竞争、创 新监管方式等。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
这句话提出了改革政府规制的方向和措施。改革政府规制的核心是放松不必要 的管制,加强市场竞争和创新监管方式。这些措施可以促进市场的发展和创新, 提高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
第二部分关于规制手段与规制目标的匹配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布雷 耶大法官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只有合适的规制手段,才能有效地实现规制目 标。为此,他选择了民航、卡车货运、天然气、环境、电信五个规制实例进行 深入研究。通过这些实例,我不仅理解了不同行业的特性,也明白了规制手段 应当如何适应不同的行业背景和社会需求。
《规制及其改革》这本书的目录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研究 思路和主要观点。通过对目录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 解,并从中获取关于政府规制和改革的有益启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规制及其改革》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在规制的理论部分,作者对规制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包括传统规制理论、 现代规制理论和行为规制理论等。这些理论的介绍为后续的规制实践和改革提 供了理论支持。
在规制的实践部分,作者从不同领域入手,详细阐述了政府在各领域中所采取 的规制措施。例如,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等方面,政府通过制定 规则、设立标准等方式对市场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这一部分内容丰富,具有 很强的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规制政策可能会变得不合时宜或者低效。这 时,政府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和变化。这本书也介绍了如何进行规制改革,包括改革 的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等。在进行规制改革时,政府需要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诉求,采 取科学的方法和步骤,确保改革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规制及其改革》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全面,既介绍了规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也详细介绍 了各种类型的规制政策和改革方法。这本书对于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等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规制及其改革的相关知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规制改革事例

规制改革事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规制改革成为了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议题。
规制改革旨在通过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优化政府管理和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下面将介绍一些具体的规制改革事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规制改革的意义和效果。
一、金融行业规制改革金融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规制改革对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金融行业规制改革中,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制度,防范金融风险是重要的方向之一。
例如,近年来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还有金融创新的规制改革。
金融创新旨在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新模式,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在规制改革中,需要平衡金融创新和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
例如,中国推出了“沙盒监管”制度,允许金融科技企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点创新,以促进金融科技的发展。
二、环境保护规制改革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保护规制改革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环境保护规制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监管,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在环境保护规制改革中,需要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环境执法效果。
还有市场机制的规制改革。
市场机制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环境的有效治理。
在规制改革中,需要建立健全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推动环境资源的交易和流转,激励企业和个人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三、教育行业规制改革教育行业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其规制改革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行业规制改革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管,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能力,加强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估和监督。
另一方面,还需要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教育公平性。
论新时期我国政府规制的改革

论新时期我国政府规制的改革胡税根内容提要:政府规制是政府部门依据有关法规直接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规范、约束和限制的行为。
它是对市场失灵最通常的回应,其目的就是通过采取规制手段来解决市场失灵现象。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那种由计划经济发展起来的计划管制正在不断向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新的政府规制过渡。
虽然政府规制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已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结合中国的实际借鉴西方国家的政府规制的经验,对推动我国政府规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依法行政;政府;体制改革规制是政府利用法规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的制约,其理论成果在西方规制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正向市场经济过渡,研究新时期政府规制的改革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成长发育和规范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着重就政府规制的界定、目标以及现存的问题和改革对策提出管窥之见。
一、政府规制的界定(一) 政府规制的涵义规制是由英文Regulation 一词翻译而来,意为政府运用法律、规章、制度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加以控制和限制。
Regulation 在日文中也被译作“规制”,但在中国,也有许多文章和书籍采用“管制”的译法。
笔者认为, “管制”一词较为生硬,在中文中使人容易联想为政府用行政手段和命令直接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强制性的管理。
从这种角度来看,它是与战时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相对应的范畴;而“规制”词意较为中性和温和,它强调了政府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并通过法律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它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范畴,故将Regulation 译作“规制”更为妥贴。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规制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规制在经济学、法学和政治学领域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每一个领域都剖析了这一复杂课题的许多重要方面。
但目前对政府规制尚无统一的认识,对政府规制的定义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表达。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及其法律规制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及其法律规制一、本文概述行政审批制度,作为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已逐渐显露出其僵化和低效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新。
因此,对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及其法律规制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更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历程,分析改革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探讨如何通过法律规制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文章首先将对行政审批制度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后,将回顾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历程,分析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效。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如审批流程繁琐、审批权限不清、监管不到位等。
文章将提出完善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法律规制建议,包括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监管机制、强化责任追究等,以期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二、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背景与动因行政审批制度作为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手段,在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已经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如审批事项过多、程序复杂、效率低下、权力滥用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滋生了腐败现象。
因此,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背景方面,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国际背景。
全球化要求各国政府减少对市场干预,提高行政效率,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同时,WTO规则要求成员国政府简化审批程序,提高透明度,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改革的动因方面,首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需要转变职能,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转向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
中国邮政业征收“份子钱”合意性及其规制治理

中国邮政业征收“份子钱”合意性及其规制治理陈剑;夏大慰【摘要】In recent years,i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China’s postal industry that whether should levy“common charges”on express enterprises as the universal service fund.Based on Anton’s model and the conditions of institution endowment in China,the desirability oflevying“common charges”on express enterprises has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legitimacy,fairness and effectiveness.The article showsthat“common charges”financing mode in China’s postal industry has certain desirable,but also brings new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the financing mode,China’s postal industry regulatory system has to be changed.%对于是否应该向快递企业征收“份子钱”作为普遍服务基金,已成为近年来中国邮政业热议的话题。
本文依据安东等建立的基本模型[1],并基于中国特有的制度禀赋条件,从正当性、公平性以及有效性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份子钱”征收的合意性。
文章发现,基于中国邮政业背景,“份子钱”融资方式具有一定的合意性,但同时又会带来新的问题与矛盾。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读书笔记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读书笔记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卷首语: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和缓,平稳,渐进英国特色:工业化社会,民主化政治,理性化思维,英国式道路,英国绅士风度第一章:现代政治观念由来一·来自天国的权力第一阶段:战争胜利是王存在的前提,武力是唯一的合法性基础,野蛮人的军事领袖第二阶段:主权在神,仅是封建贵族的军事首领职能:分封土地,收取封建义务征召军队(1066年诺曼征服,征服者威廉,安格鲁萨克逊结束)仲裁内部纠纷合法性来源:血统,神的旨意诺曼王朝,安茹王朝,兰开斯特王朝,约克王朝第三阶段:都铎王朝民族利益+国王私人野心=专制王权(民族国家形成的必须)控制宗教: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君权神授神授下的合法性来源:民意(议会)——矛盾所在二,生而自由的英国人:王权限制-对自由的追求(王权必要而危险,必须加以限制)自由传统:诺曼枷锁的传统自由即是权力,始于贵族与王权的斗争,贵族与国王的斗争以权力为中心展开,而权力在中世纪即是自由,两方实力均衡,于是终成传统。
封建关系用法律形式固定,约束王权,法律高与王权,“抵抗暴君”。
1215年,《大宪章》王权之于法律之下,贵族开创自由,扩大到平民阶层议会:冲突妥协的产物。
“国王在议会”-“混合君主制”“以法治国“保证中央集权,保护古老自由三,君主立宪制度:胡可:公共权力高于一切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密尔顿:民权神授国王主权——议会主权——人民主权光荣革命:王权与自由的调和,维护传统与寻求变革的适中,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第二章,工业民族精神的演进人的创造力+社会不平等=福利国家一,财富的召唤有利条件:有利的政治环境:城市自治权,私有财产保护,旧贵族衰落市民商人崛起社会结构:三层式社会结构,阶层的开放性与适应性合理谋利精神(社会提供的谋利机会,以自由为本质的渴望变化心理,虔诚)思想革命:工业民族精神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形成霍布斯,洛克自由主义——重商主义工业革命的文化与社会因素:追求与进取精神在全社会弥漫,并得到社会的承认与鼓励,激发人的创造力二,平等的召唤第一个提倡财产公有:约翰·威克里夫(1329-1384)鲍尔:民主与公产17世纪,掘地派1649.4.1土地公有,农民公社温莱斯坦:真正公正的立法与真正的自由就是自由使用土地,否定财产权,向后看潘恩:赋税致贫——改善政治权利才能改善经济地位,社会福利计划农业社会主义者托马斯·斯彭斯:平等的重要条件是财产公有,土地公有为目标罗伯特·欧文:引发合作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三大理论来源工人运动三大方向:合作运动,公会运动,争取选举权费边社会主义:现存制度下再分配、三,福利国家社会立法协调冲突:都铎王朝济贫法,斯品汉姆兰法贫穷威胁统治阶级与国家安危:双方软化——工党上台,自由党成功改革,福利国家开端贝弗里奇报告,1947.8生效对财富的追求与对平等的追求在福利国家上契合,形成新的民族精神:工业民族精神第三章:英国发展道路形成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稳重守成的保守主义:可维持时守旧,不可维持时变革,之后立刻转入新阵地守旧——天然守旧思想立宪保皇派首领:爱德华·海德有保留的变革:柏克,小皮特,——一切权力来自于传统激进派:杰里米·边沁,功利主义;托马斯·潘恩,天赋人权——改革必要性1832年改革形成英国式道路——财产选举权第四章:理性思想的孕育诺曼征服前,宗教兴趣淡漠,之后,教权低于王权中世纪观念:1.自由选择与自由意志,本质是宿命论与精神独立人不可能有完全的独立精神,只能在上帝的框架内自由2.幸福:本质是上帝与人类之间某种神秘的联系,通过对上帝的沉思默想来获得3.道德本能圣洁不灭,良心易陷入错觉与迷误4.善恶观念:罪恶是魔鬼的化身,信仰上帝吧,你就会得救!理性存在的空间:1.欧洲文化传统,神学研究的必要2.基督教本身的理性精神——启示精神(信仰)神律(理性改造世界)走出中世纪:教会自身问题:买卖圣职;赎罪券;肉体诱惑观念转变:始于爱情领域:蔑视爱情,敌视婚姻——13世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制及其改革》----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现任美国联邦最高大法官布雷耶撰写的一部经典著作,对政府规制进行了深入的体系性的研究。
在阅读这本著作之前,我对它的序言部分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在序言中,作者很明确的提出了本书的主要论题:为了对规制做出有益的概括,必须理解规制方案的实质。
很显然,作者叙述的这句话是十分简单的,并且如果不对这句话进行深入的分析,很难从这句话中理解出有意义的结果。
通过对全书的通读,我认为作者的这个论题是对全书体系的包含,也可以说全书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论题所展开的。
但是我在深入阅读这本书得过程中,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我重点阅读了第一部分(也就是说还没来得及看完后面的章节,很抱歉)。
所以,我只就在阅读这一部分的过程中的感受进行叙述。
本书的第一部分“一个规制理论”分为九章,其中第一章“规制的典型正当化根据”对我的启发比较多,我认为这一章可以称为全书的理论基础。
在这一章中,作者有如下精彩的论述:干预的正当化根据在于人们所宣称的市场在处理特定结构性问题上的无能。
当然,在政策辩论中也会提及其他一些理据,而且任何方案的细节都常常是政治势力而非理性论证的反映。
然而,无论是在政治讨论中还是在别的什么地方,评价规制方案时都仍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论证。
虽然作者在论述了如“垄断权力的控制”、“对外部性的补偿”、“过度竞争”等规制理据,但是我注意到作者在叙述各个理据时,都
是在比较客观的角度进行介绍,并没有表现出对那种理据有特别的偏好。
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作者的一种比较隐含的态度,作者试图摆脱规制者与被规制者这两种可能的身份,在高处解构规制的体系,避免思维受到社会地位的限制。
结合上面论述,我认为作者在第一章中除了论述基础理论外,目的还在于不仅使自己保持客观的态度,而且还在暗示读者也应渐渐保持无偏颇的意识,不要对基础理论妄加批评,因为在这一章中作者最想告诉读者的仅仅是关于问题的初步阶段即“是什么”阶段。
第一部分的其他章,是对第一章中各种理论的应用层面上的论述,涉及到“服务成本费率制定”、“基于历史的价格规制”、“基于公共利益标准的配置”、“标准的制定”以及“个别审查”。
内容十分丰富,并且许多论述是有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来论述的,因此根据积累的常识性的知识,对我来说虽然能读懂大部分内容,但是深入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
这其中比较有启发的是“基于历史的价格规制”和“基于公共利益标准的配置”。
在“历史定价”理论中,作者的概括是“每一其企业都有权以过去特定时期的价格为基础,规定其产品的收费”。
企业个体的定价权利与规制者对社会的规制的权力形成了一个不断转换主导地位的博弈,这一点上与平常所说的所谓的“有形的手”、“无形的手”比较相似。
我也是用这样的模式去理解文中的“历史定价”理论的,虽然不会那么的准确,但是以我目前的知识储备,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
对于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理解规制的理论,作者重点论述了
这样的一个主题:在规制者做出某一规制决定时,其很多时候都是用“公共利益”这样一个理由支持,但是在考察衡量“公共利益”的标准时,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领域,对“公共利益”的界定是十分困难的。
如何使规制行为所要维护的“公共利益”不至于成为某些个人或团体的“私人利益”,是作者不断要探讨的问题。
在这部分的后面几章,作者沿着上面的问题,做出了探索式的回应。
但是仍然是非常客观的态度,并没有下结论性的回答。
比如作者认为规制者在规制之前“制定标准”或者进行“个别审查”,有可能会对上面的两种理论在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衡平”,但是作者立刻会提出因为这种“衡平”而对其他被规制者所附加的成本是否是一种不公正的问题。
这是一个终极式的发问,我也在不断思考,但是感觉越思考越糊涂,似乎一思考就会陷入死循环,但是我仍然相信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至少会有我自己的“答案”。
通过这本书得目录,后面会讲到“适宜的解决之道”和“切实的改革”,我感觉后面的内容也会很精彩。
后面的内容有可能会藏有前面疑惑的解答,所以在我读完全书后,再将完整的感受告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