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关联理论为框架
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交际主要理论

跨文化交际主要理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和互动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跨文化交际理论。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主要的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是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观念,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给他人。
文化相对论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文化适应理论文化适应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体或群体会经历一个适应新文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学习新文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以适应新环境,以及与当地人建立联系和互动。
文化适应理论强调了适应的重要性,并提供了适应策略,如观察、模仿和学习当地文化,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沟通风格理论沟通风格理论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沟通方式的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沟通中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非语言符号和沟通方式。
例如,一些文化倾向于直接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
了解不同文化的沟通风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避免误解和冲突。
四、文化智力理论文化智力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成功取决于个体的文化智力水平。
文化智力是指个体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和理解,以及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效沟通和适应的能力。
文化智力包括认知智力、情感智力和行为智力三个方面。
通过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文化智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
五、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摩擦。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价值观、信仰、行为习惯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误解、偏见和冲突。
文化冲突理论提出了冲突解决策略,如建立共同目标、寻求共识、尊重差异和建立信任等,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和谐与成功。
论跨文化交际口译中的关联理论运用

论跨文化交际口译中的关联理论运用作者:潘桂林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19期摘要:口译作为当今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在跨文化交际口译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可能产生信息与交际障碍。
因此,如何跨越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构建最佳语境,已越来越引起重视。
关联理论中提出了认知与交际两大原则,从跨文化交际口译活动出发,扩展了关联理论认知与交际的应用视角。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用失误口译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87-02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1]。
换而言之,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进行的交流。
由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受到各自文化背景差异性的制约,往往因文化缺省导致输出信息的错误解读,口译人员难以准确完整传达说话者的意图。
1 关联理论与跨文化交际口译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过程,口译活动成了他们之间的桥梁。
通过口译活动,发言人的原语(SL)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译语(TL),双语反复转换,追求最大语境以达成完美交流的目的。
1.1 关联理论的关联原则赵彦春(1999)《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引发了国内学者对翻译与关联理论的探讨[4],也引起了口译界探讨关联理论在口译实践的认知视角。
赵彦春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推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推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
用公式可以表示如下:从上面公式可见,“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小,交际者获得的语境效果增大,关联性就强;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大,语境效果差,关联性就弱[5]。
由此延伸,关联理论公式涵盖了最大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原则。
最大关联(most relevance),是指在交际中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了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语境的重要性

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语境的重要性作者:兰兰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18期摘要关联理论中的语境观不同于以往的语境研究,它的提出为跨文化交际提出了新的交流基础。
本文即从关联理论的提出、该理论中的语境观入手,着重分析了语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并得出结论,即语境是一个变量,只有不断了解并适应语境的变化,才能把握交际中的主体,从而达到语言交际的意图。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境跨文化交际重要性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1 关联理论的提出关联理论是由斯珀伯和威尔逊提出的在西方近年来影响巨大的语用学理论。
它是有关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的认知理论。
虽然它属于语用学理论,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语用学领域。
关联理论既不是以规则为基础,也不是以准则为标准,而是基于四个简单假设,即每一个话语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且与语言编码所包含的信息一致;听话人不可能同时理解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有的意义需要听话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取;听话人会用一种简单的、普通的标准来评估自己的理解;这一标准足以帮助听话人确定对该话语的唯一理解,排除其他解释。
它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生成转移到话语理解,并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人之推理的互明过程,话语理解就是一种认知活动。
关联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我们可以对语态、时态、情态动词、助动词、小品词、插入语等进行分析,同时还可以分析句子和语篇的某些文体特征。
另外关联理论对文学作品、广告传媒、翻译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交际都有较强的解释力。
那么在本文中,笔者从关联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即语境为出发点,着重研究了该方面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应该如何正确把握语境,从而提升交际的时效性,扩大交际的受众范围。
2 关联理论中的语境观关联理论具有多元化的理论背景,比以往的语言交际理论获得了更多的理论支撑,其解释更具有说服力。
此外,关联理论的语境观不同于人们对语境的传统认识,语境被视为一个心理建构体,由一系列假设构成,话语理解时所进行的推理就是在语境假设与新信息之间进行的,语境假设的选择、调整与证实受到关联原则的支配。
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关联理论视角

第 l 期 1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u n 1 o M d n in U i e s t o r a f u a j a g n v r iy
V . No 1 O1 20 .1 No . 20 1 v 1
21 年 1 01 1月
文 章 编 号 : 10 .7 7 ( 0 1 l-0 40 0 88 1 2 1 ) 1 3 .3 0
一
、
引言
语交际过程 中产生语用失误 的主要原 因。综观针对语 用
跨文化交际指交际的一方或双方使用非母 语进行的 言语交 际。近年来 ,随着交流的 日益密切 ,跨文化交际 已经成为人们 日常交往 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交际过程
负迁移 现象 的研究发现 ,这些研究或是仅仅对负迁移 现 象进行表面性 的描述 ,或是从汉语和某一外语对 比的角 度探讨负迁移现象 出现 的原 因。对 于言语交际过程 中交 际双方的心理认 知过程 ,却很少有学者进行过关注。 因
们 从 话 语 中 推 断 出 说 话 人 意义 之 时 。 S ebr ad ”( p re n
学 习者使用 目的语不符合本族语人 的语言习惯或套用母 语 的表达方式而引起 的 ,后者则是 由于不 了解或忽视会 话双方 的社会、文化 背景差异 而引起 的 ( 洪岗 ,19 。 95) 实 际上 ,两种语 用失 误都 可以归因 8 l n 9 6)这就 是说 ,关联论把交际活动归属 为认 s 知活动 ,认 为言语交 际是一种有 目的 ,有意识 的活动 ,
交际不仅 涉及 编码和解码 ,而且涉及推理 。
推理 的过程 中没能形 成有效的认知语境 , 具体表现可以
( 周思 源 ,19 ) 97
众所周知 ,人们 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 ,说话人往往 不是单纯地表达语言符号的静态意义 ,听话人常 常需要 通过一 系列的心理推断 ,才能理解说话人的真实 意图。 在跨文化交际 中,语用负迁移现象之所以会 发生 ,就是 因为交际中的一方 ,甚至双方在推断 的过程中产生了失
探讨跨文化交际口译的关联理论运用

探讨跨文化交际口译的关联理论运用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1]。
换而言之,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进行的交流。
由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受到各自文化背景差异性的制约,往往因文化缺省导致输出信息的错误解读,口译人员难以准确完整传达说话者的意图。
1 关联理论与跨文化交际口译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过程,口译活动成了他们之间的桥梁。
通过口译活动,发言人的原语(SL)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译语(TL),双语反复转换,追求最大语境以达成完美交流的目的。
1.1 关联理论的关联原则赵彦春(1999)《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引发了国内学者对翻译与关联理论的探讨[4],也引起了口译界探讨关联理论在口译实践的认知视角。
赵彦春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推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推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
用公式可以表示如下:从上面公式可见,“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小,交际者获得的语境效果增大,关联性就强;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大,语境效果差,关联性就弱[5]。
由此延伸,关联理论公式涵盖了最大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原则。
最大关联(most relevance),是指在交际中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了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是指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以最佳关联为取向,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推导构成交际。
1.2 关联理论的意图观Sperber&Wilson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
[6]刘军平认为:“意图包括隐含的和明说的”[7]。
可见,关联理论区分了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所传达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信息意图指交际者传达的对受众所做的设想,可以理解为交际者的字面意义,往往是明说的;而交际意图间让信息意图互显于交际者和其受众者的意图,即信息意图所产生的联想意义和推理意义,多为隐含的[8]。
《关联理论下汉英交传中显化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下汉英交传中显化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汉英交传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交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联理论作为交际认知学的一个分支,对于理解和分析汉英交传中显化策略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汉英交传中显化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二、关联理论与汉英交传关联理论是建立在人的认知基础上的交际理论,认为交际的过程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汉英交传中,交际双方需要依据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寻找最佳关联,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显化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策略,在汉英交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汉英交传中的显化策略显化策略是指在交际过程中,通过明确、清晰的语言表达方式,使信息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汉英交传中,显化策略的运用对于提高交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显化策略包括语言显化和非语言显化两种形式。
(一)语言显化语言显化主要通过明确、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传递信息。
在汉英交传中,语言显化包括词汇选择、句式结构、语调等方面的运用。
例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通过选择更加明确、具体的词汇来传达原文的意思,或者采用更加易于理解的句式结构来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二)非语言显化非语言显化则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方式来传递信息。
在汉英交传中,非语言显化的运用可以帮助交际双方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减少误解和歧义。
例如,在口语交流中,通过适当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四、关联理论下汉英交传中显化策略的应用在关联理论下,汉英交传中的显化策略应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首先,显化策略应基于语境和文化背景进行选择和运用,以寻找最佳关联。
其次,显化策略应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避免出现误解和歧义。
最后,显化策略应注重交际双方的互动和反馈,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五、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一、引言跨文化交际学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和相互理解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以及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本文将介绍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理论框架。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和相互理解。
跨文化交际学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互动的顺利进行。
三、跨文化交际学的重要性1. 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跨文化交际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2. 提高跨文化沟通的效果: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学,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规则和习惯,从而提高跨文化沟通的效果。
3. 增进国际合作和发展:跨文化交际学对于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四、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框架1. 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学中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它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分类和比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习惯。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认知和理解方式,包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理解。
3. 语言和交际行为理论:语言和交际行为理论研究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和影响,包括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的符号和意义等。
五、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 语言障碍: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应加强语言学习和提高语言能力。
2.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应加强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3. 价值观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观念冲突,应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并寻求共同点。
六、结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学,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跨文化环境中的挑战,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
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一、本文概述近十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深化。
关联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认知语言学领域,由斯珀伯与威尔逊提出,主张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强调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在理解语言中的作用。
自其诞生以来,关联理论便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翻译学等领域。
在中国,关联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引进介绍到深入应用的过程。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梳理近十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在中国语言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揭示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热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在关联理论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不仅深入探讨了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还尝试将其应用于汉语语言特点的分析、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实践以及机器翻译的技术改进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关联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也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然而,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如何更好地结合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来发展和完善关联理论;如何进一步提高关联理论在跨文化交际和第二语言习得等领域的解释力和应用效果;如何创新关联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语言环境等。
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中国学者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本文将按照历史发展、应用领域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近十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未来的关联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关联理论在中国语言学领域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关联理论是由斯珀伯与威尔逊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主要探讨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与理解机制。
关联理论角度下跨文化交际语用现象的解析

关联理论角度下跨文化交际语用现象的解析作者:陶洪宇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6期摘要:关联理论将交际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 试图从人的认知特点和过程山发, 来解释人们交际中的规律。
它为跨文化交际中话语理解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有助于解释跨文化语言交际活动中出现的语用失误与交际失败现象。
关键词:关联理论;认知语境;关联性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2-0093-01一、关联理论概述法国的Sperber和英国的Wilson于1986年合作出版了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关联理论由此诞生。
它对古典格赖斯理论起到了一定补充作用。
关联理论认为关联原则支配着人们交际的实质——明示推理认知过程,人类认知倾向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的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
此外,关联理论还认为话语的关联性使用度衡量的可能是最为相关也可能是关联性较小。
它是受认知语境效果和推理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两方面因素制约的。
关联原则由交际原则和认知原则组成 ,它强调的是交际者和交际对象在社会和情感两方面心理上认知 ,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获取最佳关联 ,按照关联理论框架 ,关联才是交际中最根本的因素 ,因为关联是认知的基础 ,这种关联能使听话人对说话人的意图做出合理的推论 ,从而才对话语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反应。
由交际双方彼此互明的认知环境而导致跨文化语言交际成功的案例不计其数,并且也由于这种交际类似于Sperber &Wilson 以及很多中国学者( 何自然,何兆熊,熊学亮,徐盛桓等) 都作了大量探讨的同一背景(互明的认知环境) 之下的语言交际行为,这里仅举两个最简单的跨文化语言交际成功的例子加以说明。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跨文化交际语用现象分析本文试图运用关联理论的交际与认知原则,认知环境假设、推理及认知环境的互明等理论,分析解释跨文化语言交际中会话含义的理解问题,并进一步阐释跨文化语境下的语用失误和交际失败现象。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能力概念模型构建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能力概念模型构建作者:杨雯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第08期摘要:随着我过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 1995年7月11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这是新世纪我国将国际的大门敞开的重要标志,001年9月12日至17日,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18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这一会上中国加入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是我国的商务业务走出国门的重要一步,到目前为止,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当今世界正在向着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的趋势不断的发展着和壮大着,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沟通交流的同时不同地区的文化也在开始变化,文化间在进行着沟通、交流,长时间形成了一种彼此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文化形式对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是当人们同其他文化进行沟通的时候却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解、冲突甚至是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能力概念模型的构建,提高国家之间的商务交流,让文化差异不在是阻碍商务流通和交流的绊脚石。
关键词:国际商务跨文化能力概念模型构建形式在当今的国际形式中,国际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流,在全球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逐渐成为了促进国际商务合作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实际的交流和洽谈中,由于文化、语言的差异性,也给国际商务交流带来了阻碍,因此,为了消除这种障碍给商务交流之间带来的困难,跨文化交际能力(ICC)的研究成为了当今各国的学者之间进行探讨的问题,也是现如今解决国际商务交流文化上的差异之间的做有效策略,越来越吸引了国际文化研究学者的关注。
目前,学者们已经提出了相当数量的理论模型及对ICC概念化的描述。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国际商务中跨文化能力模型的构建,进一步加强国际商务和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一、跨文化能力的含义跨文化能力(ICCcompetence)是从交际能力(tom—munieativecompetence)发展而来的,跨文化能力对交际能力有了新的规定,跨文化能力源于交际能力,又高于交际能力。
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原理与模式演讲稿

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原理与模式演讲稿。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原理与模式。
在现如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问题。
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跨文化沟通的挑战,因此,了解基本原理和模式非常必要的。
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原理。
1.尊重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文化都不同,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是跨文化沟通的基础。
需要认识到,不同的价值观、信仰、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都有其历史和文化根源,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也不能将其他文化的差异视为错误或无知。
2.了解文化差异对交流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同一件事的解释和理解方式不同,可能会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
我们需要了解文化差异对交流的影响,不断尝试从对方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事情,这样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3.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
不同文化间沟通方式不同,有的文化更加重视直接表达,有的文化则更倾向于间接表达。
在跨文化沟通中,我们需要尝试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尽量用对方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有效地传达信息。
跨文化沟通的基本模式。
1.认知与准备阶段在跨文化沟通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对方的背景、文化、信仰和习惯等,同时也要询问对方是否有什么特别要求或期待。
了解对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沟通,预先了解可能发生的误解和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
2.意识到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和沟通方式,意识到文化差异是解决跨文化沟通障碍的基础。
双方应该保持尊重和理解,理解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方式,促进良好的交流。
3.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跨文化沟通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包括语言、非语言、文化符号等。
不同的文化可能会使用不同的符号和意义来表达相同的事物,了解对方文化并根据对方的审美、习惯和价值观等来调整所使用的符号和意义,可以更好地促进沟通。
4.理解和建立信任了解和理解对方背景、信仰和习惯可以帮助我们与对方建立信任。
在跨文化沟通中,双方应该保持开放和诚实,尝试从对方角度去理解、解释信息,促进沟通。
中国外语教育跨文化参考框架

中国外语教育跨文化参考框架
中国外语教育跨文化参考框架(以下简称“跨文化参考框架”)是中国教育部颁布的一项指导外语教育的框架。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跨文化参考框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核心能力:
一、跨文化意识:学生应该具备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避免文化冲突以及误解。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价值观、社会习俗等,进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二、跨文化知识:学生应该具备对外国文化的基本了解和掌握。
学生需要了解外国文化的特点、文化交往的方式和相关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三、跨文化能力:学生应该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包括对跨文化交际场景的适应能力、掌握跨文化交际技能、说话和听取信息的能力等。
四、跨文化态度:学生应该具备积极的跨文化态度,包括开放、虚心、尊重、包容、理解和欣赏等。
五、跨文化评价:学生应该有能力观察、分析和评价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学生需要了解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优缺点,以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参考框架提供了对外语教育教学和教材编写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关联理论视角下基于文化语境的同声传译策略案例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基于文化语境的同声传译策略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同声传译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各种国际会议、商务谈判、文化交流等场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同声传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认知推理过程。
本文以文化语境为背景,从关联理论出发,对同声传译策略进行案例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语言转换。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同声传译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人们通过寻找最佳关联来理解和解释信息。
在同声传译中,译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佳关联,将原语的语义内容和语境信息准确、流畅地传达给目标语听众。
这一过程要求译员具备较高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文化语境对同声传译的影响文化语境是同声传译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着同声传译的效果。
因此,译员需要了解目标语听众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原语的文化内涵。
四、案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为例,会议中涉及多个国家的参会者,议题涉及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
在翻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转换策略:译员需要准确理解原语语义,同时将之转换为目标语听众易于理解的语言。
在转换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原语的文化特色和语境信息,避免出现歧义或误解。
2. 文化背景理解:针对不同国家的参会者,译员需要了解各国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可能具有特殊的含义或情感色彩,译员需要在进行翻译时加以注意。
3. 实时应变能力:同声传译要求译员具备较高的实时应变能力。
在翻译过程中,如遇到陌生词汇或复杂句式,译员需要迅速找到最佳关联,进行合理的意译或解释,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4. 语境信息的传递:在同声传译中,语境信息对于理解原语的语义和情感色彩至关重要。
跨文化互通框架

跨文化互通框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通日益频繁。
跨文化互通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它不仅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社会进步,还能打破误解和偏见,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尊重。
然而,由于文化的差异,跨文化互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互通,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框架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首先,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对于跨文化互通至关重要。
每个人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和社会化的,这使得我们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局限性。
因此,通过自我反思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并从中认识到自身的偏见和假设。
其次,要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等。
在跨文化互通中,我们应该尝试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差异,并接受它们。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摒弃对其他文化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并学习。
在跨文化互通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和媒介。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基础,还承载着文化的历史、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因此,学习其他文化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融入该文化,并促进跨文化互通的顺利进行。
此外,培养跨文化的沟通技巧也至关重要。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于言语、表达和非语言行为的诠释和理解是不同的。
因此,在跨文化互通中,我们需要学会倾听、观察和适应,以确保我们的意思和信息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去,而不会引起误解和冲突。
最后,建立互信和合作关系是实现跨文化互通的关键。
文化差异和历史遗留问题可能会引发误解、怀疑和偏见。
然而,通过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我们能够减少这些障碍,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这需要我们以平等、开放和尊重的姿态去对待他人,并通过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来促进合作。
在跨文化互通框架下,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与尊重。
跨文化互通不仅有助于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还能够丰富我们的思想,促进文明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持续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这一框架,为跨文化互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文化交流合作框架

文化交流合作框架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合作成为国家之间互相了解和促进友好关系的重要途径。
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国家之间的了解,拓展人们的视野,加深各国之间的友谊。
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文化交流合作框架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文化交流合作框架的目标是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推动文化领域的合作和发展。
2. 原则(1)平等互利原则: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尊重各国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通过交流分享各自的文化资源。
(2)开放包容原则:鼓励各国之间的开放交流,接纳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避免文化冲突和偏见。
(3)多元合作原则:鼓励各国在文化领域进行多元化的合作,包括文化遗产保护、艺术交流、语言教学等多个领域。
三、推动措施1. 加强政府间合作(1)建立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定期举行高级别会议,制定和推动合作计划。
(2)增加文化交流合作的经费投入,支持文化活动和项目的开展。
(3)推动文化交流合作的签署双边和多边协议,明确合作内容和目标。
2. 促进民间交流(1)鼓励各国的文化交流机构和艺术团体开展互访和合作演出。
(2)建立互联网平台,提供文化交流资源的共享,方便民众了解和参与文化交流活动。
(3)推动学术界与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语言教育交流和学者互访。
3.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1)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交流保护经验和技术。
(2)开展联合考古和文物修复项目,保护共同的文化遗产。
(3)举办文化遗产保护的研讨会和培训班,提升各国的保护水平。
四、合作成果与前景展望通过建立文化交流合作框架,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将更加密切和频繁。
这将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拓宽人们的文化视野,增进友好关系。
文化交流合作也能够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推动创意产业的繁荣。
预计未来,文化交流合作将成为国家合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结语文化交流合作框架的建立对于促进各国之间的友谊和了解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摘要: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进一步加速,跨文化交际能力(ICC)研究越来越吸引了各国学者们的关注。
ICC概念及理论模型研究是ICC研究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截至目前,学者们已经提出了相当数量的理论模型及对ICC概念化的描述。
尽管这些概念和模型基于不同的理论并且各有侧重,然而学者们对于ICC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正在趋于一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理论模型;评述由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各个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流和彼此依赖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但是当人们同其他文化进行沟通的时候却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解、冲突甚至是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所以,“建立在个人的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进行有效和恰当沟通的能力”(Deardorff,2004,p.194)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来讲,学者们会采取两种方法定义ICC:要么泛泛地将其定义为某种驾驭与异质文化沟通的能力,要么就会将其定义为某种包含有具体构成要素的理论模型或框架(Anderson,2005)。
在本文中笔者将会对上述两种定义ICC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下梳理和评价,以期为进一步的ICC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ICC研究指明前进的方向。
一、ICC的概念英文中意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术语数量相当多。
其中使用最为广泛,并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提法有: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和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三种。
除此之外,根据Fantini(2006)的研究,还有其他二十种措辞方式经常也意指ICC,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这种情况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各国学者对ICC内涵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所以选择了不同的措辞。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架构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架构
杜耀文;张梦井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1997(000)001
【摘要】我们对跨文化交际以及跨文化交际的系统理论尚缺乏完整的认识。
那种只认为凡跨文化交际就必然是东西方之问的交际的看法其实是不完全的,它只是跨文化交际的部分内容.更大量的跨文化交际则是在一个国家内的不同文化圈之间进行的。
只不过后者显得较“不重要”罢了。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杜耀文;张梦井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4
【相关文献】
1.基于职教使命的"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架构与实证研究r——体系构建的理论架构与实证研究 [J], 朱思因
2.新时代高校二级学院党组织强化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架构与实现路径探究 [J], 郑栋鹏
3.韵律语法学的构建历程、理论架构与学理意义 [J], 冯胜利;施春宏
4.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描述理论架构及提升内容研究 [J], 邹逸江;孔家辉;斯港杰
5.协同视角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创新发展理论架构与推进路径 [J], 江颖;吴南中;夏海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关联理论为框架作者:徐李荣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5期摘要:国际学术会议是国际间的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它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的背景的学者提供平台,展现各自学术成果,分享经验交流思想。
在此过程中,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对于会议的顺利进行,保证会议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关联理论的初步阐述,对于如何提高国际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沟通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国际学术会议;跨文化交际;关联理论一、跨文化交际及国际学术会议跨文化交际则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他们的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迥异并能改变整个交际事件(Samovar,2009)。
国际学术会议则是国际间的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智力活动,以传播信息,展示成果,授业解惑,阐明事理为目的,具有专业水平高,信息密度大,交流活动集中等特点(胡庚申,2010)。
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渐频繁,在华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数量逐年上升,参会人数也不断增多(孙泽厚,2009)。
这些参会学者可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学科背景,思维模式亦有所差别,这对于信息的呈现和解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进行成功顺利的跨文化交际沟通对于国际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提高学术国际学术会议的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以关联理论基本框架为出发点,分别从明示-推理、关联原则、语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于如何提高国际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关联理论基本框架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语用学角度研究话语理解,创立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关联理论认为,影响话语理解的主要因素是听读者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即“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
听者根据认知语境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做出语境假设,假如说写者设想的语境与听读者实际使用的语境不匹配(mismatch),就可能导致误解(张少云,2007)。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理论,它试图解释在口头交际中话语是如何被理解的,因而在解释语言现象方面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关联理论进行阐释。
1、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the communicator produces a stimulus which makes it manifest to communicator and audience that the communicator intends, by means of this stimulus,to make manifest or more manifest to the audience a set of assumptions.(2001∶63)根据明示-推理理论,言者要表明两个意图。
一是信息意图,让听者明晰言者的一系列论断;二是交际意图,让言者和听者都明晰言者具有的信息意图。
交际是明示-推理过程,包含言者的明示和听者的推理。
从言者角度看,交际是明示过程,需要清晰地表达其信息意图;从听者角度看,交际是推理过程,听者需要在言者明示行为和自己情景假设的基础上完成言者的交际意图。
2、关联原则(The principles of relevance)RelevanceAn assumption is relevant in a context if and only if it has some contextual effects in that context.(Sperber & Wilson 2001∶122)由此看出,语境效果又可叫认知效果。
当言者呈现的新信息和听者已有的语境假设相互作用时,语境效果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加强已有假设;消除已有假设;与已有假设结合产出语用内涵——结论是输入信息和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个因素的结果。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效果是关联的充分必要条件。
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越大。
而语境效果的获取和在此过程中使用的加工程度紧密相关。
加工努力指在加工话语时付出的脑力劳动,即找出话语的命题形式,从话语中获取语境效果,推断隐含义以及选择特定的语境解读言者的话语。
同等条件下,在处理加工话语过程中,加工程度越大,关联越小。
因而,关联是程度问题,由语境效果和加工程度决定。
关联两原则分别是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根据Sperber 和Wilson,Cogni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Human cognition tends to be geared to the maximization of relevance.Communica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Every act of ostensiv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es a presumption of its own optimal relevance.(Sperber & Wilson 2001∶260)从关联认知原则可以看出,人类注意力和加工资源分配给看起来相关的信息。
从关联交际原则可以看出,言者对听者讲话并期待最佳关联。
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言者试图解释其每一句话语期待其话语具有最佳相关;在理解过程中,听者试图找到能满足其最佳关联期待的解释,在此过程中,听者获取的解释如果和言者表达的意思出现不一致,就是造成沟通障碍。
3、语境(context)在听者对言者话语意义解码过程中,语境和背景信息在正确理解话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联理论则认为,语境不局限于即时的物理环境或话语本身语境,语境是动态的,并非固定和提前知道的,它是根据每一个新的话语不断重造的,这和传统意义的语境有所不同。
听者在理解言者话语过程中会在大量可能的语境中选择出最能解释言者话语意义的一个,即特定语境的选择受到关联性制约,听者选择的语境是基于最小的付出和最大的语境效果。
然而,百科知识,宗教信仰和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因人而异,听者实际采用的语境在很多情况下并非言者所指。
因而言者和听者语境的差异可能是交际过程中导致沟通失败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关联理论通过以下方式解释明示交际:言者发出明示刺激,听者需要付诸加工努力。
由于人的思想倾向于给最具关联信息分配注意资源,如果想要被听者理解,言者至少需要产出值得听者注意的关联刺激。
在假设言者话语关联的基础上,听者才能准确地解读明示刺激,达到其期待的最佳关联。
三、运用关联理论促进国际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基于以上对关联理论的介绍可以看出,关联理论在处理和解释人类日常交际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对国家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最佳跨文化交际沟通的效果。
1、明示—推理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明示-推理过程,包含言者的明示和听者的推理。
这就要求学术成果展示人员在做展示过程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从各个方面对研究本身进行阐述解释,包括明确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最后得出的结论。
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展示者可以在口头陈述的同时,可以借助于其他视听手段,如借助于投影、幻灯、录像、录音,以及其他图谱、表谱、实物等作为口头宣讲的补充(胡庚申,2000)。
与此同时,在言语交际出现障碍或冲突时,展示者可以采用非言语行为作为补充策略,比如通过手势,说话语音强弱等。
对听者而言,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领域学科知识之外,还要对展示者的明示行为进行适当推理,这种推理是建立在对展示者本身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和研究问题基础之上,对当时特定语境的正确解读下获取的。
2、关联原则从关联原则中的语境效果可以看出,语境效果是获取关联的充分必要条件,而语境效果的获取与听者的加工努力程度有关。
这就要求听者付出最大努力,全方位调动认知机制和背景知识,找出展示者话语的命题含义,推断隐含义以及选择特定的语境解读言者的话语。
而从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来看,展示人员要尽可能围绕研究问题进行展开,不要偏离核心问题的探讨导致失去听众;而听者也要在解读信息之后做出合理的回应,可以通过提问题论证等方式明确展示者交际意图,从而获取最佳关联。
3、语境关联理论中的语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语境(指一个特定词或者部分文本的前后语言环境),抑或物理语境(话语发生的物理环境)。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不局限于即时的物理环境或话语本身语境,语境是动态的,并非固定和提前知道的,它是根据每一个新的话语不断重造的。
然而,百科知识,宗教信仰和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因人而异,听者实际采用的语境在很多情况下并非言者所预期的。
这就要求听者不仅要提前了解展示者本身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和研究问题,还要尽可能通过言者解说展示各个环节努力获取语境信息,在大量可能的语境中选出最能解释展示者话语意义的一个。
四、结语国际学术会议不仅对于获取学科前沿信息,扩大研究视野促进国内创新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提升国内相关领域科研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和交流意义重大。
然而,目前对于确保国际学术会议质量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本文运用关联理论指导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对提高跨文化交际沟通,进一步保证学术思想学术成果的成功分享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对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学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1]Samovar, L., Porter, R., & McDaniel, E. (2009).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Cengage Learning.[2]Sperber, D. & Wilson, D. (2001).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3]胡庚申.国际会议交流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孙泽厚.学术会议质量国内外对比研究[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张少云.话语误解动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7.(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