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
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种群和群落都是生物学领域中常提到的概念。
它们是一种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数量及
其相互作用的定量反映。
其中,种群是由物种的单个个体组成的群落的一部分,它们正在
相互竞争、互补、共生和适应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以建立起自己的生存体系;群落是指
一定区域内种群之间以及种间的的各种形式的互动,它包括植物和动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各
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有着不同的表征方式和功能。
一个种群是由一
个物种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通常具有相似的技能和结构,因此可以彼此交流;而群落
则是一整个生物复杂系统,除了一个物种的种群外,它还包括其他物种,例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形成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
种群和群落的交互是由一系列生态过程控制的,因此可以理解为一个共存的协作体系。
为了促进种群或群落的繁殖和发展,这些生态过程必须接受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
以保证其有效生存。
例如,一个种群发生变化时,其群落中其他物种也会受到新的生态壁
垒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增加其他物种的特定生存不利因素,导致群落内的多样性降低。
因此,种群和群落一直都是生物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日常演化影响着整
个生态系统的局势,从而恰当地传达出物种组成和应对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此外,种群演
变和群落发展也有助于实现生态系统恢复平衡,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护。
第二节 种群与群落

第二节种群与群落一、生物种群(一)种群的概念每一个生物群都是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占据着一定的分布区域,这些同类的个体就是种群。
种群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种群由个体组成,但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结合而成的整体,种内个体可以交配、繁殖,具有交换遗传信息的能力。
每个种群都有自己的特征,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这些特征个体私不具备的。
一个种群有三大基本特征:⑴空间特征种群具有的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型式。
⑵数量特征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动。
⑶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
种群可大可小,大可以使超越国界的大型群体,小可以是池塘里的某一种鱼,甚至是实验室里的一种实验动物群。
(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中的种群大小,通常以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来表示。
在自然界,动物种群密度在数量上变动范围很大,如节肢动物在每平方米的土壤中可达数十万,田鼠每平方米最多几个,而鹿等大型哺乳动物可能每平方千米也不到一只。
2、种群分布型式种群密度与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型式密切相关,种群分布型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随机分布型、均匀分布型和集群分布型。
(补图形)随机分布型指个体出现是随机的、偶然的、不固定的分布形式。
如潮间带(涨潮时被潮水淹没,落潮时露出的地带)的小蚌蛤由海潮冲刷呈现这种分布;昆虫的幼虫在密度较低时也多呈随机分布。
均匀型分布是指种群内个体之间呈等距离分布。
均匀分布在自然界并不多见,它一般发生在分布上阻碍较小的环境,或者由于种内斗争势均力敌,多个体保持大小相似的生存小圈的情况,人工栽培的植物多呈此分布。
集群分布是指种群内个体常集合成一定数量的个体群。
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分布型式。
这种分布有利于种内个体自由交配、共同觅食、防止敌害等。
在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中非常普遍。
人类也是集群分布型的典型。
3、种群年龄结构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个体的年龄分布情况,除了一年生的昆虫等一些短世代的动物不存在不同的年龄分布外,一般动物种群都有特定的年龄结构。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种群和群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种群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本文将重点介绍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一、种群的概念及组成1. 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
这里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一个树林或整个地球上某个区域等等。
同一区域的个体组成种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
2. 种群的组成:种群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基因型: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相同基因型,但也可能会存在变异。
基因型受到基因和表现型的影响。
(2)数量:种群的数量一般比单个个体多得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数量多的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加灵活、适应力强,便于繁殖扩大。
(3)空间分布: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同一区域内,但可能在不同的小区域内生活。
(4)性别和年龄结构:生物体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特征和行为都会影响种群的群体动态和结构。
二、群落的概念及组成1. 群落概念:群落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不同种类的个体在群落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生境:生境是群落生存和发展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土壤、温度、光线、水分、空气质量等一系列因素。
(2)生物群落:指与生境相适应的各种生物种群。
群落内的个体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但是数量和比例随时在变动,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相互作用的种类和数量,非生物因素主要指生境条件的共同作用。
三、种群和群落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数量和比例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

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1s=20min
y=2n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模式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数学形式。 如:曲线图、数学方程式
一般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做出合理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 ④检验或修正。
y=2n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自然界的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 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 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特别 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提醒
种群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讨论:
1.为什么先在裸岩上定居的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 2.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什么条件?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四、群落的
1、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光照、温度 决定因素
动物:食物、空间/栖息地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生物分布于不
同地段,呈镶嵌分布的现象。
决定因素:地形的变化、光照的强度、土壤 的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环境因素影响。
2、狼以兔为食,兔以草为食。捕食
种 群
个
➢下列生物的关系是共生还是寄生?
体 数
1、蚂蝗吸食动物血液 寄生
2、白蚁与它肠内的鞭毛虫 共生
时间
竞争
3、菟丝子与大豆 寄生 4、噬菌体和细菌 寄生 5、鸟与羽虱 寄生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并举例

1、定义不同
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包含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
2、组成成分不同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地位不同
种群: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群落:生态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比如说,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红松构成了一个种群,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就构成了群落,森林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扩展资料: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关系:
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
种群内只有一种生物;而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
生态系统内除包括有生物群落,还包括有无机环境。
许多单一的生物个体(同种)组成种群,种群具有单一生物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2、年龄组成:种群内各种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将来个体数越来越多。
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个体数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年轻个体少,个体数将会越来越少。
种群和群落

看下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一、种群(population)
(一)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 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如:一口池塘中全部的鲫鱼
讨论:一个公园里的所有植物是一个种群 吗?为什么?
注意:种群的特点
①一定空间(一个区域): 小则如田地、池塘,大则如草原、海洋。
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 有大小、年龄、雌雄,它们都属于同一个 物种,能相互交配繁育后代。 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1. 2.
3.
4.
生物受到环境中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 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使现存的生物 普遍能适应环境 生物个体受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表 现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群落中生物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 生物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
生物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 竞争、捕食
(注意:种群没有大小、年龄、性别、肤色之分, 一定区域内人口也可看作是一个种群)
整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是否属于一个种群?
浮流生物
细菌,真菌等 微生物
二.生物群落(群落):
在一定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 物群落,简称群落。
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D )属于群落的是 ( C) A、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 B、校园中的全部学生 C、一段朽木上的所有生物 D、一片地里的全部蒲公英
125万多动物中有120 万多是无脊椎动物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约有500多万种,已被 生物学家命名的生物约有200多万种
认识生物种群
蝴蝶
蘑 菇 蕨类 苔藓
企鹅 不是同一种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物种: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 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种群是单种生物,群落是一定范围的多种生物集合体。
种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
对种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数量变化与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内容已属于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畴。
群落 munity 亦称生物群落(biological munity)。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是根据人们的需要组合在一起的,而不是由于他们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组合在一起,所以农田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离开了人的因素就很容易被草原生态系统所替代。
00。
种群和群落

5.表达和交流 (1)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如图所示曲线。
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原因是在开始时培 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 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 消耗,pH变化等,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 率,种群数量下降。 (2)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分、温度、pH及有 害代谢废物等。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 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 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 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 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 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淘汰,相互竞争 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 达到相对平衡。 (3)相对稳定阶段 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行协调进化, 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 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 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同生共死” 瘤菌 的同步性变 化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如果分开, 则寄生生物 难以单独生 存,而寄主 会生活得更 好
举例 蛔虫与人; 菟丝子与 大豆;噬 菌体与被 侵染的细 菌
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
因素。
(3)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 2.实验方法与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按计划
中确定的工作流程认真操作,做好实验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6.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只计 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上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每天取样酵母菌的时间要固定。 (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计算1 mL菌液的数量。
群落和种群的区别有什么

群落和种群的区别有什么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所以说,种群是由生物个体组成,然后形成物种,各种物种之间又形成了群落。
种群与群落是包含的关系。
种群和群落的区别:一、概念不同1、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2、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也称为生物群落。
二、特征不同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统计学特征。
2、群落具有的特征不是由组成它的各个种群单独所能包括的,只有在群落总体水平上才能显现出来。
群落的特征主要有丰富度、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生态位、范围和边界等。
种群与群落的区别和联系(1)从概念内涵上看:两者都是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总和,但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从概念外延上看:种群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两者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性。
群落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种群和群落在生命系统层次中都是一个独立的层次,但属于上下级关系,它们体现的特征和空间结构有“质”的差异。
(3)从研究特征上看:种群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就是要看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其他特征都和种群密度有关。
而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是分析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的不同群落以及小群落的分布差异。
(4)从辩证的观点来看:种群和群落都是“动”和“静”的统一体。
种群是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域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这种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种群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
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有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进化的结果。
(5)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种群与群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种群内部的变化会波及群落的变化,群落的变化又会影响到种群的变化。
种群与群落

一、种群特征及相互关系
数量特征 空间特征
最基本特征。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 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影响 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遗传特征
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种群和群落的比较
1、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群落是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概念 2、种群研究种内关系 差异 群落研究种间关系,是生态系统 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 种群的最重要特征是种群密度 特征 群落的首要特征是物种丰富度, 差异 还有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水平 结构的镶嵌分布,以及演替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 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____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浒苔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 发现,此种浒苔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浒苔 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
[解析] (1)①图A浒苔数量下降而图B中浒苔数量急剧上升,二者的 差别是滨螺的有无,所以滨螺以浒苔为食,从图中可以看出浒苔 数量与角叉苔数量成反比,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②从图 中可以看出浒苔数量与岸蟹的数量成正比。坑中未移出滨螺之前 浒苔的数量很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海鸥,所以数量也非常少。 岸蟹是滨螺的天敌,岸蟹数量少所以滨螺大肆繁殖。③由生物之 间的关系可得出最长的食物链为:浒苔→ 滨螺 → 岸蟹 →海鸥。
[答案]
B
悟技巧
解答此类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在生物学中,种群与群落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而群落则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群体。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一个种群通常由许多个体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种属性和遗传特征。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繁殖、遗传和演化等基本生态过程。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非常重要。
种群的数量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压力、生殖能力等。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通常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周期性循环、指数增长等。
种群还具有空间分布特点。
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种群的个体分布通常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
聚集性的形成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个体聚集在一起有助于资源的利用和交流,并提高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二、群落群落是由多个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群体。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群落的结构和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相互作用,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丰富度,越高的物种多样性意味着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物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方面,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另一方面,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
种群和群落

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特征(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
拓展:①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②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成④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的数量变化(2)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
(3)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无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J 型增长的关系式:N t=N0λt;(4)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拓展: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②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 值。
③渔业捕捞需要考虑该种群的增长率问题,原则上说是要在种群数量超过K/2 时进行捕捞,而且严格限制捕捞量,有利于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
防治害虫需要考虑改善环境,以降低K 值,才能使防治效果最好。
(5)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等。
3.群落的结构特征(6)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7)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①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②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因素,不同的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拓展:①森林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种群、第二章群落知识点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5.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①样方法: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蜘蛛、跳蝻等。
步骤: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原因: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若样方内的个体数偏小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最好选择种群密度稳定时所对应的最小样方。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计数: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夹角上的个体。
对于边界上的个体,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②标记重捕法: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n。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M,则m/M=n/N注意:若标志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标记后易被天敌捕食,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标记个体变得更难捕捉,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第一次标记后,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大,测得M值偏小。
若捕获时,网眼偏大,则会导致导致两次捕获数量偏小,测得的M值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关系(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知识点18种群和群落讲解

知识点18种群和群落讲解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组织形式和相互作用关系。
群指的是同一种或不同种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的总体,而群落则是指一定区域内不同物种组成的群体。
1. 种群(Population):指同一物种个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总体。
种群具有相同遗传特征,能够相互交配并繁衍后代。
种群中的个体数量、密度和分布都是种群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3. 群体(Aggregation):指在其中一区域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群体形成的原因可以是为了追求食物、避免捕食或者繁殖。
4. 群集(Clumping):指物种个体在空间上聚集成簇的现象。
群集行为常见于同一种个体之间的繁殖和狩猎。
5. 随机分布(Random Dispersal):指物种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呈无规律的情况。
随机分布常见于资源丰富、环境均匀的情况下或者是没有空间和社会限制的情况。
6. 均匀分布(Uniform Dispersal):指物种个体在空间上呈均匀分布的情况。
均匀分布常见于资源稀缺或者个体之间存在领地争夺的情况。
7. 聚集分布(Clumped Dispersal):指物种个体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的情况。
聚集分布常见于资源分布不均匀或者个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互相吸引的情况。
8. 群居(Colony):指一种特定生活方式,多个个体聚集在一起并具有一定的工作分配。
群居常见于社会性昆虫如蜜蜂和蚂蚁。
9. 动物群(Herd):指一群相同物种的动物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内进行集群行为。
动物群主要是为了避免捕食者和提高觅食效率。
10. 细胞群(Cell Colony):指由多个细胞组成的群体。
细胞群常见于细菌、藻类和真菌等单细胞生物。
11. 鸟飞群(Flock):指一群鸟类在飞行时保持一定间距并呈现协调的集体行为。
鸟飞群有助于避免碰撞和提高集体防御能力。
12. 鱼群(Shoal):指一群鱼类在水中保持一定间距并具有协同行为。
鱼群可以提高觅食效率和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种群和群落

: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 竞争 捕食 :猪笼草、 茅蒿菜、 狸藻
捕食:
个 体 数 1 时间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先增加者先减少, 后增加者后减少
2.同种生物成体以幼体为食,是种内斗争非捕食, 同种生物没有竞争关系。 3.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吃植物也是捕食。 4.群落中两种生物之间往往不只一种种间关系。
不同物种的遗传特性 及其对光、温度、水、 营养等的需求不同, 因此它们会处在群落 的不同高度。
植物垂直分布主要与 光照有关,动物的垂 直分布主要与栖息空 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即一般由植物决定。
2、水平结构
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 也有个别差异。 一般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酸碱度 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 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因素。
3.(高考试题:2007山东理综)下列选项不能 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A
4、某地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动物 种类繁多。后来,由于上游地区一农药厂的污染废水排 入河流,造成该地农田土壤环境持续恶化,原本常见的 泥鳅、田螺等几近销声匿迹。为了调查污染废水对农田 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 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 距污染河流不同距离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
例1.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 量变化如右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 是( B )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常用的一些概念,用来描述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高一生物学学习中,了解种群和群落的知识点非常重要,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物学上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一个种群通常由一群具有相同特征的个体组成。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种种关系和相互作用。
1. 种群的特点种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同一物种:种群中的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 同一地域: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相互靠近的地理区域内。
- 交配: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交配,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 互相影响: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竞争、合作、捕食等相互作用。
2. 种群的增长与变化种群的增长和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 出生率:种群中的个体数量会随着出生而增加。
- 死亡率:种群中的个体数量会随着死亡而减少。
- 迁移率:个体的迁移会改变种群的数量和分布。
种群的增长和变化可以用数学模型来研究,例如指数增长模型和Logistic模型等。
3.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
种群密度的大小会对种群的生存和繁殖产生重要影响。
- 疏密分布:种群密度高,个体分布比较密集;种群密度低,个体分布比较疏散。
- 影响因素:种群密度受到环境因素、资源可利用性、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 适应性变化:种群在不同密度下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例如个体大小、生长速率等。
二、群落群落是指生态学上不同种群共同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理区域内。
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1.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个种群组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
这些种群之间以及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和关系。
2.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描述了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组成、数量和分布。
群落的结构可以通过物种数量、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等指标来衡量。
- 物种数量: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
种群和群落

植物:制造营养 动物:消耗营养 微生物:分解还原森林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一个稳定的天然森林 出现乔木
出现灌木群落 多年生草本植物 沙丘上出现先锋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
特点:物种较少,群落结构简单,多 见松、杉等。
4)草原群落 特点:草本植物、羊马为多。
5)草原群落 特点:旱生灌木为主,动物少。
6)沼泽群落
特点:花蔺、水葱为主,常有珍稀动 物分布。
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如: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一种生 物以另一种生物为栖息和寄生的场所等。)
的集合体; 有分层现象;
各种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3、各种类型的群落: 群落有多种类型。 按群落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分: 陆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
陆 生 群 落
水 生 群 落
4、各种陆生群落 1)热带雨林群落
特点:物种丰富,层次多。
2)常绿阔叶林群落 特点:物种丰富,多常绿乔木。
3)针叶林群落
生物在自然界中能独立生存吗?
种群 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 一定地域或空间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2、种群特点: 可以有大小之分、年龄之分、雌雄之别; 但必须是同一物种; 是个集合体,不是个体;
二、群落
1、群落: 一定地域或空间中,许多生物种群有规律地
组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2、群落特点: 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 ,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 ,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种群密度下降。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 ,那么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 ,年老的个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开展时期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检测(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个小题,每题5分,共60分)1.(2013·大庆高二期末)下列各项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以及其他生物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D.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年蚜【解析】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D项与种群的概念相符;A项中包含了多种生物;B项中的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一般不会由一种鱼组成;C项中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也不会是一种真菌。
【答案】 D2.(2012·铜川高二测试)在分析种群年龄组成特点时,可将种群分为幼年(甲)、成年(乙)、老年(丙)三个年龄层,比较这三个年龄层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该种群未来的成长情形。
下列哪一选项最可能是濒危物种的种群()A.甲>乙>丙B.甲>乙=丙C.甲=乙=丙D.甲<乙<丙【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的特征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现分析如下:【答案】 D3.(2012·南通高二期末)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期间()A.增长率大于零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解析】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期间达到K值,种群密度最大。
【答案】 D4.(2012·华南师大附中测试)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解析】种群在“S”型增长曲线中,刚开始时,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到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小;在K值时,增长速率降至0。
【答案】 D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解析】种群密度调查的时候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因为蔓生和丛生的植物计数比较困难。
同样道理也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反映的是此刻的种群数量,而不是变化趋势,变化趋势应该用年龄组成结合性别比例等种群特征进行预测。
【答案】 B6.(2013·太原高二期末)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记兔12只,则该种群的数量约为()A.46B.25 C.12D.96【解析】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密度。
将该地段全部个体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再捕个体数为n,再捕个体中标记数为m,则N∶M=n∶m。
在本题中,根据公式,可求得该种群数量约为96。
【答案】 D7.森林里,松鼠、猫头鹰等在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在灌木丛活动,而野猪则在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种群密度B.适应的普遍性C.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因植物的垂直分层而导致动物的垂直分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C8.(2012·深圳高二检测)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A.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解析】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应用放大镜。
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取样器取样后不能培养,用培养时小动物会繁殖。
【答案】 C9.(2013·九江高二质检)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增长速度。
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甲乙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解析】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生活条件的一致而引起斗争的现象叫竞争。
从题目给出的曲线图可以看出,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都能正常地生长,但把这两种草履虫混合在一起培养,一段时间后,大草履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而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不受影响,说明这两种草履虫在食物、空间的竞争方面,前者明显不如后者。
【答案】 C10.(2012·三门峡高二测试)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解析】从图中看出,a符合“S”型曲线,其增长到一定阶段,受空间、生活资源及种群本身密度制约,将不再增长,b和a构成竞争关系,竞争程度应为从弱到强再到弱的动态变化。
【答案】 C11.(2013·张家口高二期末)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树林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解析】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这时原来的群落就被新的群落取代了,这就是群落的演替,故A项错。
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树林,但如果气候适宜,弃耕的农田上就会形成树林,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12.(2011·海南高考)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2~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解析】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磷虾数量减少,必将导致企鹅数量减少;-2~2 ℃范围内,随环境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强,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3个大题,共40分)13.(12分)(2013·咸宁高二检测)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到美国的一个岛屿。
经跟踪调查绘出环颈雉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1)该岛屿上的环颈雉构成一个____________,其数量增长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由于______________,种群数量增长不明显。
(3)D→E,从生物因素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长,个体间由于________加剧,以及该种群的________增加,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降低,________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下降。
(4)EF段表示______期,其种群净增长率为________,种群数量____________,该岛屿上环颈雉的环境容纳量为________左右。
【解析】依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可看出所形成的曲线最终呈现“S”型。
(1)该岛屿上的环颈雉构成一个种群,其数量增长的特点是开始时增长缓慢,经快速增长后,增长速度减慢,最终达到相对稳定。
(2)A→B,由于环颈雉需适应新环境,所以开始的这段时间内增长不明显。
(3)D→E,从生物因素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个体间由于数量增多,种内斗争加剧,以及该种群的天敌的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而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下降。
(4)EF段的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净增长率为0,种群相对稳定,环颈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其数值约为2 000只,这个时期称为稳定期。
【答案】(1)种群开始时增长缓慢,经快速增长后,增长速度减慢,最终达到相对稳定(2)适应新环境(3)种内斗争捕食者出生率死亡率(4)稳定0相对稳定 2 000只14.(14分)(2013·贵阳高二联考)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身体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解析】(1)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应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线虫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跳虫与甲螨属于竞争关系。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是捕食关系。
【答案】(1)较强微小(2)B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D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3)竞争捕食15.(14分)(2012·广州高二期末)大麦和狗尾草混种后,出现大麦正常生长,而狗尾草生长明显矮小的现象,有同学设想是大麦的根部分泌物抑制了狗尾草的生长。
试根据下列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补充实验步骤,探究大麦与狗尾草之间是否存在这种关系。
一、材料用具:狗尾草幼苗、大麦幼苗、完全培养液、实验容器等。
二、方法步骤:①将大麦幼苗用完全培养液培养,实验容器、光照、空气等外界条件符合要求。
②把长势相同的狗尾草幼苗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株。
③A组用完全培养液培养,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组培养液等量,实验容器、空气、光照等外界条件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