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高考第十二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

高中生物高考第十二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

第十二单元种群和群落1.(2021全国甲卷·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故选C。

2.(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种群和群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种群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本文将重点介绍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一、种群的概念及组成1. 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

这里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一个树林或整个地球上某个区域等等。

同一区域的个体组成种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

2. 种群的组成:种群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基因型: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相同基因型,但也可能会存在变异。

基因型受到基因和表现型的影响。

(2)数量:种群的数量一般比单个个体多得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数量多的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加灵活、适应力强,便于繁殖扩大。

(3)空间分布: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同一区域内,但可能在不同的小区域内生活。

(4)性别和年龄结构:生物体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特征和行为都会影响种群的群体动态和结构。

二、群落的概念及组成1. 群落概念:群落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不同种类的个体在群落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生境:生境是群落生存和发展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土壤、温度、光线、水分、空气质量等一系列因素。

(2)生物群落:指与生境相适应的各种生物种群。

群落内的个体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但是数量和比例随时在变动,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相互作用的种类和数量,非生物因素主要指生境条件的共同作用。

三、种群和群落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数量和比例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1:种群:必定地区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称群落:必定地区内的全部生物生态系统:必定地区内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种群特点年纪组增添型稳固型衰败型性别比率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目特点;b、检查方法:样方法合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标记重捕法:合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要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纪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纪期个体数目的比率;b、种类:增添型( A )、稳固型 (B) 、衰败型 (C);增添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好多,老年个体极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固型:各年纪期的个体数目比率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准期间。

衰败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许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展望种群数目的变化趋向。

5)性别比率: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率;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必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目变化曲线:①“J型增添”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品和空间条件丰裕、天气适合、没有敌害等条件;时间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添”:种群经过一准时间的增添后,数目趋于稳固的增添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老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 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损坏的状况下,必定空间中所能保持的种群最大数目);(2) K/2 处增添率最大。

大部分种群的数目老是在颠簸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目会急剧降落甚至消逝。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 的形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 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宏 微观 观方 方面 面: :种 种群 群是 是生 生物 物繁 进殖 化的 的基 基本 本单 单位 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能 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 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 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由 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 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 低,D错误。 答案: D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2.年龄组成的曲线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 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样方法: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估算该种群。

样方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的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金字塔:顶端为老人,人数增半椭圆形:稳树形:减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ƛ倍建立模型:Nt=Noƛ(t次方,t为时间,No为该种群的其实数量,Nt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的时候,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容纳量,又称K值。

当种群数量达到2/K的时候,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群落的结构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群体的集合,叫做群落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成为丰富度,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表现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维持生活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垂直结构显著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水平结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别,他们常呈镶嵌分布。

丰富度的研究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样方法或者标志重捕法进行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群落的演替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1.什么是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种群的最根本特征是什么?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哪些? .s.5.u.c.o.m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根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哪些类型?有何用途?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土壤中的小动物5.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多大?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取样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是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m只鼠,第二次捕获n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x只,如何计算结果?该范围内鼠的种群密度=mn/x(单位:只/公顷)7.种群增长在什么条件会呈J型增长? 增长的公式是什么?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吗?举例说明?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什么后果?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率。

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答案】 (1)互利共生 ③ (2)竞争 ② (3)捕食 ① (4)寄生 ④
【一题多变】 (1)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 (2)若上述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
答案 (1)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平衡 (2)②④
知识点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P74-75) 梳理教材新知
②一定________。
③各种________的集合。
(3)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六个问题: ①群落的________组成,丰富度。 ②________关系。 ③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④群落的________。 ⑤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⑥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4)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________。
3.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 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 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 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 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 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
②竞争
b.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③寄生
c.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④互利共生 d.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 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答案】 1.(1)①× ②× (2)①地点 ②区域 ③生物种群 (3)①物种 ②种间 ③空间 ④演替 (4)种群
2.(1)不同群落 (2)丰富度 物种数目 (3)丰富 3.①—c ②—b ③—d ④—a
掌握核心内容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1.全面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 (1) 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如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 林等一定范围内。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体。

2.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同一生物种类个体的总体,它包括了该物种的所有个体。

3.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种物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竞争和合作等相互作用关系相连。

物种的组成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特定条件、资源可用性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种群的特征:种群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基因组合、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

种群的数量可以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进行调节。

5. 群落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而种群是群落中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模式会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而群落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6.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由物种的数量、种类、个体密度和空间分布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单优群落、多优群落和均匀群落等。

7. 群落的演替:群落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替。

演替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初级群落会逐渐演替为中级群落,再逐渐演替为成熟群落。

8.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稳定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有状态。

9.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重点: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难点:种群和群落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实验材料、板书。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二、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2. 讲解种群的特点:包括生长、繁殖、死亡和迁徙等过程,以及群体数量、密度和分布等属性。

三、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群落的定义: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多个不同种类物种组成的生态群体。

2. 讲解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多样,数量相对稳定,种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等特点。

四、讨论种群与群落的关系(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作用。

2. 展示讨论成果: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置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观察数据和结果。

六、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1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1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1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1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1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高中生物概念

高中生物概念

高中生物概念必修11.系统: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

2.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3.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4.必需氨基酸: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的氨基酸。

5.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6.核酸: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7.单糖:不能水解的糖类。

8.二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糖类。

9.多聚体: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单体)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10.结合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

11.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

12.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13.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换。

14.分泌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

15.细胞核的功用: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央。

16.生物膜系统: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7.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

18.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

19.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

20.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21.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3.酶: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24.酶活性: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

高中生物第4章 种群和群落整合课件

高中生物第4章 种群和群落整合课件
本章整合
-* -
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
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一
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子影响或调节着种群数量
影响或调节种群数量的因子大致可以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 约因子两大类。前者相当于生物因子如捕食、寄生、流行病和食物等。后 者则相当于气候等非生物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加 大而增强,而且种群受影响个体的百分比也与种群密度的大小有关。 非密度 制约因子对种群的影响则不受种群密度本身的制约,在任何密度下种群总 是有一固定的百分数受到影响或被杀死。 因此对种群密度无法起调节作用。
植物、野兔和狼在密度制约因子调节下的种群数量动态
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
专题一
专题二
种群的密度制约调节是一个内稳定过程,当种群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某 些密度制约因子就会发生作用,并借助于降低出生率和增加死亡率而调节 种群的增长。 一旦种群数量降到了一定水平以下,这些因子的作用就会减弱, 使种群出生率增加和死亡率下降。这样一种反馈调节机制将会导致种群数 量的上下波动。上图是植物、野兔和狼 3 个物种种群在密度制约因子(食 物和捕食)调节下的数量动态,一般说来,种群波动将发生在种群平衡密度 的附近,对种群平衡密度的任何偏离都会引发调节作用,由于时滞效应的存 在,种群很难刚好保持在平衡密度的水平上。
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
专题一
专题二
(3)从研究特征上看,种群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发展 趋势如何,就是要看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其他特征都和种群密度有关系。 而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是分析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的不同群 落大小以及群落的分布差异。 (4)从辩证的观点来看,种群和群落都是“动”与“静”的统一体。 种群是在 一个较为稳定的区域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这种相对 稳定主要是通过种群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 结果。

内蒙古开鲁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3群落的结构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3

内蒙古开鲁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3群落的结构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3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群落结构的特点。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等活动,体验群落知识的应用。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群落的结构,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图片、实例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征,但仍有部分学生对群落的水平和垂直结构以及群落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清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我采用了实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待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和提问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有待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解决办法:
1. 对于重点内容,通过展示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加深对群落结构和特征的理解。利用身边的实例和实物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群落的相关知识。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如观察校园内的植物群落,分析其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群落空间分布规律的含义和应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导学部分:一、导入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对生物群体间相互关系的探究,而种群与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一章,深入了解种群与群落的形成、演替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目标1. 了解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掌握种群与群落形成、演替的原因和过程;3. 了解种群与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呈现让学生观察一张生物多样性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各种生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四、探究1.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通过讨论植物和动物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并分析种群的特征,如密度、分布、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等。

2. 种群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动物群落为例,解释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种群形成的原因。

然后通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种群形成的过程,包括迁移、新群体的建立和繁殖等。

3. 种群的演替介绍种群的演替概念,通过图表和实例展示种群演替的过程和演替的形式,如以毛竹为代表的植物群落演替等。

引导学生思考演替的原因和演替对环境的影响。

4. 群落的概念和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生态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征,如物种组成、结构、功能等。

五、总结总结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和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种群与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六、拓展让学生通过互动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进一步探究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七、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深入了解了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一章内容。

通过对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形成原因和过程、演替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学习,我们对生态学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了基础。

注:教案中的内容为虚构,仅供参考。

实际教学中,请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编写。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种群、第二章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种群、第二章群落知识点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5.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①样方法: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蜘蛛、跳蝻等。

步骤: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原因: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若样方内的个体数偏小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最好选择种群密度稳定时所对应的最小样方。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计数: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夹角上的个体。

对于边界上的个体,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②标记重捕法: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n。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M,则m/M=n/N注意:若标志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标记后易被天敌捕食,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标记个体变得更难捕捉,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第一次标记后,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大,测得M值偏小。

若捕获时,网眼偏大,则会导致导致两次捕获数量偏小,测得的M值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关系(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高考复习课件-种群与群落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高考复习课件-种群与群落

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
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 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的后果:排挤当地的物种,改变原有的生物地理 分布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入侵种经常形成广泛的生物污染 ,危及土著群落的 生物多样性并影响农业生产。
例题10:(09广东)有关“ 例题10:(09广东)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 10:(09广东 的实验, 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 pH值不影响 环境容纳量)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K
A 开始期 B 加速期 C 转折期 D 减速期 E 饱和期 Nt
A
B
C
D
E K/2
t
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①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代谢物等是影响种 ② 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代谢物等是影响种 群数量增长的限制因素 在理想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J型曲线; ③ 在理想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J型曲线; 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S型曲线。 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S型曲线。 实验材料:血球计数板, 实验材料:血球计数板, 液体培养基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配制培养基 灭菌 接种 培养 计数
初始时的种 群个体数量
瞬时增长率 (每员增长率 每员增长率) 每员增长率
dN/dt=rN
种群个体数量
Nt=N0ert
时间t处的种 时间 处的种 群个体数 间隔或世 代的长度

【高中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区别

【高中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区别

【高中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区别【高中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区别一、生物分类1.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2.分类单元越小,生物体的特征越常见,反之亦然。

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基本概念:(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2)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个生物种群的规则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并不是随意拼凑在一起的,只有当它们定期组合在一起时,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3)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结构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组成、结构、功能和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产者:植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营养,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消费者: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3)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尸体,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矿物质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关系。

食物链模式:生产者→ 主要消费者→ 第二消费者→ 第三消费者。

例如:草→ 老鼠→ 蛇→ 老鹰。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成网状的形式。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流动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如碳、氢、氧等,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和循环。

5.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高效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高效整合课件
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
章末高效整合
专题讲座
物种、种群与群落的比较
物种
种群 一定自然区 域内同种 生物个体 的集合
群落 一定自然区 域内各种 生物种群 的集合 种间关系的 研究范围,
在自然状态 下能够交 概念 配和繁殖 内 并产生可 涵 育后代的 一群生物 个体
种内关系的
判断物种 的标准 最重要的 首要特征 主要是 特征是种 是物种的 形态特 群密度, 丰富度, 征和能 年龄组成、 有垂直结 否自由 性别比例、 区 特 构和水平 交配并 出生率和 别 征 结构,群 产生可 死亡率、 落会发生 育后代。 迁入率和 初生演替 不同物 迁出率都 和次生演 种间存 影响种群

种群和群落特征的调查方法
取样 调 查 方 法
计算方法
适用范围
植物或活动能 样方 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 力弱、活动 /样方数 法 范围小的动 物
3.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 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被人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 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记的动物有明显的群聚现象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的影响,标记物 不脱落 答案: C


4.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 应该取1 cm2 B.标志重捕法不适用于调查土壤动物中的 蜈蚣 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 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 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解析: 松树个体较大,样方面积取1 cm2太 小,A错误;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 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 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C错误;调 查鼠类数量时,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D错 误;土壤动物中的蜈蚣个体较小,不适合用 标志重捕法调查,应用取样器取样法,B正 确。 答案: 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1 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种群密度(最基本)
数量特Hale Waihona Puke 出生率和死亡率完全可靠吗?
迁入率和迁出率 1.个体间的竞争或人为作用 2.环境资源分布均匀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 4.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体为扩散中心 5.动物的社会行为 随机分布 空间特征
均匀
均匀分布
集群分布
随机
集群
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 B.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 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 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 关操作,错误的是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震 荡几次 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 再计数 D.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等量培养液 进行计数
将样液稀释100 倍,采用血球 计数板(规格为 1mm×1mm×0.1 mm)计数,观察 到的计数室中 细胞分布图见 图,则培养液 中藻细胞的密 度是 个/mL。
酵母菌是发酵工程常用的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 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下图所示的 实验。请据图回答:
问题2 如何调查种群密度?
1.何谓样方法?
2. 样方法如何使用?
,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 取样法。
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 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 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 其中最合理的是 (填序号)。
下图所示为某校园的草坪。如果要让你估算该草坪上蒲公 英(绿色小点)的种群密度,你应该选择下图中哪一个方 形区作为整个蒲公英种群的最有代表性的样方呢?请解释 你选择的依据。倘使多取几个样方,怎样做能使结果更准 确一些呢?
校 舍
最有代表性的样方应该是最接近平均数的样方,可通过目测 直接作出判断。取多个样方时,应兼顾种群密度高、适中和 低这三种情况,分别计数,然后计算出平均值。
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 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 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 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 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 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 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1)使用血球计数板制片时,应先将 再用吸管滴加样液。
放在计数室上,
(2)左下图是一块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其上有 个计 数室。右下图是计数室中一个小格中酵母菌分布示意图(●代 表酵母菌),计数时该小格中酵母菌数量应记为 个。
将试管中培养液摇匀后取样并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右图所 示的现象,则应采取的措施是 。 (3)为了进一步研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 数量变化的影响,请你简要写出实验的 主要思路。 设置一定温度梯度,按上述实验过程对酵 母菌分别进行培养、计数,比较不同温度 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判断下列说法属于种群、 群落或二者都不是。
(1)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鲫鱼 (2)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类 (3)一片森林中的树木、杂草、 鸟、蝴蝶、细菌和真菌等全部生 物 (4)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 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5)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 真菌、昆虫、蜗牛等 (6)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 灌木和草本植物 (7)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 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 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8)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 物、微生物 (9)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 (10)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下,该样方的蜗牛数 应记为 。
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地 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 步骤: 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 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某机构对草原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 为2h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 捕获的鼠数量、性别,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 重捕。所得数据如下表。
(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2。 (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 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 会 。 (3)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种群密度估算 结果会 。
3. 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
4.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5.除了植物种群密度外,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 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趋光性昆虫的密度等,也可以采用样方 法。
3. 何谓标志重捕法?
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及其使用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 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 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 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载 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 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 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 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④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 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⑤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 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 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 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 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 数量进行估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比较种群特征和个体特征的不 同之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出生和死亡等特征, 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 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 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 亡率等。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 和,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判断:
1.强调随机取样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 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更接近真实的情 况。
2.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 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 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 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