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先生浅解《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名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导语】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个不能对⽗母尽孝的⼈,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
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
下⾯是分享的论语名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欢迎阅读参考! 【原⽂】 曾⼦⽈:“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曾⼦⽈:“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 【注释】 (1)慎终:⼈死为终。
这⾥指⽗母的去世。
旧注⽈: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
旧注⽈:追远者祭尽其敬。
【解释翻译】 曾⼦说:“谨慎地对待⽗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然会导致⽼百姓⽇趋忠厚⽼实了。
” 这句是讲孝道。
『曾⼦』是孔⽼夫⼦的学⽣,是他最年轻的学⽣。
「曾⼦」本⾝是⼀位⼤孝⼦,他在⼆⼗四孝⾥⾯是有排名的。
记载中说,他对母亲纯孝,有⼀天到⼭上砍柴,结果家⾥来了客⼈,他母亲不知道如何接待,⼼⾥就有点紧张,就很想呼唤⾃⼰的⼉⼦早点回家。
当时也没有⼿机,不能够通讯,他母亲就想了⼀个⽅法,她知道⾃⼰的⼉⼦,平⽇对⾃⼰⾮常的孝顺,念念都不忘⽗母的,所以她就咬⾃⼰的⼿指。
这⼀咬,⼗指连⼼,就很痛,结果曾⼦在⼭上就觉得⼼⾥很不舒服,好像家⾥出了什么事,于是赶紧从⼭上往家⾥跑,回到家⾥⼀看,才知道家⾥来了客⼈。
他母亲告诉他说,我不知道怎么样把你呼唤回来,只好咬⾃⼰的⼿指,让你能够得到感知。
从这⾥我们能看到,如果不是曾⼦念念都念着⾃⼰的⽗母,没有⼀时⼀刻忘记,如何能够得到这样的感应! 实在讲这种感应、这种能⼒⼈皆有之,⼈的⼼性本来就是畅通⽆阻的,通达⼗⽅法界的。
如果⼀个证得⾃性的⼈,这个宇宙当中哪⼀个星球,哪⼀个众⽣,有什么样的念头,他都能够感知得到,因为他⼼性的能⼒没有障碍。
圣⼈教我们要悟明⼼性,也就是《⼤学》⾥讲的「明明德」,那就要从尽孝开始。
因为我们凡⼈虽然没有能得到通达⼗⽅的能⼒,但是从跟⽗母感通这⾥⼊⼿⽐较容易能够成就。
跟⽗母⼀体的⼼,就能够超越时空,就能够跟⽗母⼼⼼相印,感⽽遂通。
由尽孝,对⽗母尽孝开始,将这⼀颗孝⼼扩展到对⼀切⼈、⼀切物,跟⼗⽅法界⼀切众⽣都能感通,这就是⼤圣⼤贤了。
小学议论文作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8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古往今来,多少清明时节;千载历史,几人载国千秋。
千年之前,孔子在《论语》中写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一千古治国之道。
可千秋帝王却没有一个深思此道。
今吾不才愿论此道。
慎终,春天到来之际,静静的体会祖辈们给我们的遗训,静静体会古人的精神与智慧。
我国有五千年积淀的文化,有五千年的智慧,有五千年的精神,却为什么不是一个礼仪之邦,日本的和茶道远远超过了我们,美国的信仰远远的把我们甩在身后。
为什么他们用三千年的历史超过了我们五千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只是盲目的在过外国人的节日,只是在淹没我们自己的文化。
各种节日盲目跟风,很多节都叫不出名字,一句讽刺中国人的话:“如果中国什么节都过,可放假200多天。
”现在我们需要的不是节日,而是思想,思想是我们内心中的阳光,是我们在困难中的甘泉。
我们不需要浮华的人生,需要静静地体会我们的思想,找回属于我们的中国风。
阳春白雪曲中意,诸子百家历史中。
追远,多少先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遇断魂。
”这是大唐王朝犹胜转衰。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於莫忘归。
”这是宋朝的商业繁荣。
“风雨里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这是明朝的动荡的末期。
追远,顾名思义追寻历史,五千年的历史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人世的沧桑,我们不能只活在当下,应当居安思危。
秦始皇虽统一中国,却只有两代。
汉朝虽铸就鼎盛一时,却也造就七国之叛。
唐玄宗虽开元盛世,却亲手送出大唐的大好河山。
宋朝虽商业繁荣,却胆小如鼠。
明朝虽废丞相,却使内阁首辅成为主宰。
清朝虽康熙乾隆,最后却备受欺辱。
我们不能只知道眼前的幸福,应该了解和追溯历史,用我们独特的思维去思考它,我们不能一味的臣服于历史的操纵,应当拥有自己的想法,大胆创新。
用历史来警醒自己,用客观的真理事实来让我们分辨真正的对与错,黑与白。
带有敬意的去缅怀祖先,感悟自然的真谛,历史的真意。
在我看来,清明就是这样的一个节日,让往日我们车水马龙的生活变得平静,让我们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我们的人生。
论语感悟慎终追远

论语感悟:慎终追远感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二、《论语集注》注释慎终者,丧尽其礼。
追远者,祭尽其诚。
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
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
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三、感悟首先说一下这句话的白话翻译: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民风醇厚了。
”这句话说明了曾子对于丧祭之礼的高度重视。
在儒家观念里,对于鬼神的存在是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虽然怀疑鬼神的存在,儒家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
在儒家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形式,按照我的理解,“慎终追远”的丧祭之礼有如下作用: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丧祭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在我生活的小县城,人们依旧十分重视每年定期对逝去先辈的祭祀活动,也就是俗话说的“上坟”,并且尽量会带着孩子去。
二是对于团队而言,丧祭之礼可以寄托对于前辈的追忆和感怀,抚慰在世者,凝聚人心。
例如历史上大战之后对于战死英灵的祭祀,某人去世后其生前的团队为其开追悼会、追思会等等。
三是对于国家而言,领导者高度重视丧祭礼仪,在古代,有增强“君权天授”观念的作用。
在古代和现代,领导者重视丧祭之礼,能够有力的倡导孝道、不忘历史的社会风气,增加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比如古代皇帝要定期祭天祭地;我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定期献花;每年的二战胜利日各国首脑一般要跑去给战死者祭奠、日本人建立靖国神社定期祭祀,我们搞的祭黄帝陵、祭孔子等等,都表现了“慎终追远”这一丧祭之礼的重要作用,说到底,唯有不忘逝者,方能更好的对待生者。
在这里需要谈一下另一种对“慎终追远”的解释。
另一种解释是:“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
曾子整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作学问如果想取得好的结果,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动机,也就是远因。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作者:朱康有来源:《月读》2018年第04期《论语·学而》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年幼时在乡下每逢清明节随同大人“上坟”的情形:将贡品及纸钱敬在坟头,在洒酒摆食、跪拜叩头、点烧纸钱之际,口中念念有词——无非是祈告亡灵享用、护佑生者万事平安得福的话。
在返回家中的崎岖山路上,作为小孩子的我似乎早已忘记那种悲伤的场面,漫不经心地听着大人讲述祖先的事迹,心里却更关注祖先“享用”过后剩下的大部分点心。
然而,成年后,我再去“上墳”、祭拜先祖,则多了份敬重和感念之情,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时时闪过要光宗耀祖、不能为家族抹黑的念头。
儒家讲孝道,重祭礼,目的是让人们积累德行,反思和约束自己肆意的行为。
若将“终”解释为父母的逝去,将“远”解释为祖宗或祖先,则前者是我们生命的直接源头,后者是我们生命间接的(通过父母或祖父母等)、久远的源头。
在动物界,我们常能发现基于动物本能的那种舐犊之情和反哺之恩。
作为人,我们更应该具备爱护之情与感报之恩,如此则人间处处皆可显出温馨的画面。
此外,死祭莫如生养,想到“亲不在”的将来,也能够激起人们对父母及时行孝的心理。
逝者已去。
对亡者的态度,实际上体现了生者的思考。
为什么对亡者的重视或追念能达到“民德归厚”的效果呢?第一,它反映了一种报恩感恩的超越意识。
当一个人将自己与对祖宗的情感联系起来时,就会认识到,今天取得的成绩并不仅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更是靠祖宗的血脉相承——没有他们在生命环节的传承、延续,我们自身就没有生命,那么何谈其他呢?同样,联系到生活和工作,如果没有自然的养化、国家的培育、集体的氛围、众人的帮助,我们哪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呢?因此,我们应常怀感恩之心,这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运行。
第二,它唤起了人们的责任担当意识。
祭拜祖先是人们认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一种重要形式。
祖宗留下的基业我们能否守得住?祖宗的业绩我们能否发扬光大?祖宗积累的德行我们能否彰显?面对列祖列宗的亡灵,我们的所作所为能否对得起他们的期望或冀盼?第三,它激发了人们对自我言行的反思意识。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意思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意思文章一咱来说说“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
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呀!啥叫“慎终追远”呢?简单说,就是慎重地对待长辈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
咱中国人特别讲究这个,家里老人走的时候,那丧葬的事儿可不能马虎,得认认真真、恭恭敬敬地办。
这不是为了摆排场,而是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再说说追念祖先。
逢年过节,咱都要给祖先上供、磕头,这不是迷信,是心里记着咱从哪儿来,不能忘本。
那为啥说这样做,民德就能归厚了呢?你想啊,一个人要是对自己去世的亲人都能这么用心,那他对活着的人能不好吗?能不懂得珍惜、感恩吗?他肯定会更有爱心、更有责任感。
而且,当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整个社会就会充满温情和敬意。
人人都知道孝顺长辈、尊重传统,那风气能不好吗?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照顾,邻里之间也更和睦,社会也就更和谐稳定啦。
所以啊,咱们可别小瞧了这“慎终追远”,它能让咱们的心变得更善良、更宽厚,让咱们的社会变得更美好!文章二今天咱们来唠唠“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先说说“慎终”。
这就是告诉咱,亲人去世的时候,得怀着一颗敬畏和悲痛的心,把后事办好。
别随随便便、敷衍了事。
比如说,葬礼上要真心诚意地表达悲伤,按照规矩来办事。
这是对亲人的爱和尊重。
“追远”呢,就是要常常想起祖先,怀念他们的功绩和品德。
逢年过节去祖坟上看看,给他们烧烧香、磕磕头,讲讲家里的新变化。
这能让咱记住自己的根,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
为啥这么做民德就归厚了?你想想,一个能把亲人的离去当大事,能记住祖先的人,他能没有良心吗?他肯定对身边的人也差不了,懂得关心、照顾别人。
而且大家都这么做,整个社会就充满了人情味。
比如说,在村里,一家有难,八方支援。
因为大家心里都有那份善良和厚道,知道互相帮衬。
孩子们也能从大人身上学到这些好品德,一代传一代。
所以啊,“慎终追远”可不是一句空话,它能实实在在地让咱们的品德变好,让咱们生活的地方更温暖、更美好!咱都得好好琢磨琢磨,把这老祖宗的话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
论语第九句勿忘初心才是慎终追远

论语第九句勿忘初心才是慎终追远传统文化大观园 2016-03-27 00:02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于慎终追远,认为是常常出现在追悼会上的一句缅怀逝者的挽联的说法,是Totally Wrong Again,也是错得没边的,那正确的理解是什么呢?一)慎终追远,“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真正的含义是:无论人还是事,要得到好的最终结果,就一定不能忘记开始时的那一念善念的初心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佛家的菩萨,大致相当于中国儒家的圣人,圣人们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
比如有一个朋友来约你作参股创业,这个动机,也就是这个初因,我们要注意,也许是善因,也许是恶因如果是恶因,即使叫你作董事长,将来坐牢的也是你,那么这个因要注意了,所以菩萨是怕这个因。
而凡夫,一般普通人畏果,像死刑犯到执行时才后悔,这个后果来了他才怕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
真要注意学问的人,对每一件事,在有动机的时候就做好,也就是刚才说的,要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也就是开始就要慎重二)用现代互联网上经常流行的一句,也可以解释:以终为始勿忘初心互联网是一个很浮躁的生态圈,给了大家太多的想象空间而导致了无穷无尽的欲望,也有因为把握不住初心的痛苦甚至折磨。
我们看到很多昙花一现的互联网公司,其中不少都是因为1)初创的时候都有一念善缘善心,本着一些崇高伟大、服务社会人民的初心起步2)而随着事业、公司越做越大,忘记了初心,把名利,金钱,美色当成了终点去追求3)因为忘记了自己出发时候的善念初心,所以,这样的公司,很快就又终结掉了只有那些因善念而起,而又能够时刻不忘原始初心,才会有好的结果和归宿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是说想要好的结果,千万别忘记出发时的初心善念。
只要能够勿忘初心善念的努力奋斗,再渺小的一个人,客观上都是在为“让社会道德的风气,回归于厚道严谨”,做着功德无量的贡献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嘉言钞19慎终追远

论语嘉言钞19慎终追远
《学而篇第一》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慎终:严格按照礼法为长辈举办丧礼。
即“葬之以礼”。
追远:追思逝去的祖先。
即“祭之以礼”。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
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民德归厚矣:民风民德归于淳厚。
慎终追远,意在不忘本。
民德归厚,才能含容载物,移风易俗。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
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
全句试译:曾子说:“按照礼法慎重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
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言麸子 1-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凿刘宝楠《论语正义》:尔雅释诂:“慎,诚也。
”说文:“慎,谨也。
”诚、谨义同。
周官疾医:“死终则各书其所矣。
”檀弓又云:曾子曰:“丧三日而殡,发附于生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解说言慎终之事。
“追远”者,说文:“追,逐也。
”言凡父祖已殁,虽长久,当时追祭之也。
“民德归厚”者,乐记云:“德者,性之端也。
”淮南子齐俗训:“得其本性谓之德。
”榖梁僖二十八年传:“归者,归其所也。
”墨子经上:“后,有所大也。
”礼记坊记:“修宗庙,敬祭祀,教民追孝也。
”[ 集解 ]孔曰:慎终者,丧尽其礼。
追远者,祭尽其敬。
君能行此两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
[ 唐从前古注 ]皇疏:一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终宜慎也。
长久之事,录而不忘是追远也。
[ 朱子集注 ]: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
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度慎终追远,在孔门至为重要,西洋观察者所谓中国之宗教为“先人教”是也。
礼之所在,为国者当以身作则之。
所谓国之大事在祭与戎。
祭与戎之因此重要,祀者办理好人神之关系,戎者着力于族群的保卫。
“慎终追远”就是特别重申办理好生前死后的问题,办理好先人与生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办理好此世与彼世的关系,由于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中,现世的生者与逝去的先人、亲人、族人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中间,而且逝者的处境有赖于生者的敬奉,遇到生者怠慢的死者会对生者表达愤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哪里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呢?“慎终追远”不亦重乎!。
(参照《古代城邦》一书)“慎终追远” ,如何又能“民德归厚”呢?厚者,薄之反词。
民德浇薄,则是没有基础,对于深刻体认现世的生者与逝去的先人、亲人、族人生活在同一个时空的时代而言,其最深沉的基础莫过于办理好这一关系了,这样谓之厚。
【论语词典】(追)慎终追远(39)

【论语词典】(追)慎终追远(39)读音:zhuī简体字:追繁体字:追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篇》第9章译文曾子说:“(君子弘扬圣贤之道),谨慎对待现代社会民风形成所存在的问题,对由来已久的远因进行补救,百姓的品行和民风就可以回归到像山川大地容养万物一样的状态了。
”字解会意兼形声。
甲骨文从止(脚),从弓,会持弓追击之意。
金文又加上一条道路,追击之意更为明显。
隶变后楷书写作“追”。
注释追,《说文》:“追,逐也。
”即追赶。
本义是追赶、逐击。
引申为探求、寻求,努力达到某种目的。
引申为补救,回溯过去,补做过去的事。
本章指补救、挽回、弥补。
精解慎终追远。
对于“慎终追远”准确的含义,从先秦典籍中可以寻找到痕迹并进行考证,“慎终”一词有准确答案。
《左传》有“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意思是谨慎地开始,不怠慢地终结,就不会有窘迫之患。
《礼记·表记》有“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
”意思是事君自始自终都要谨慎。
在《孔子家语·五仪解》中,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有关人才的问题,孔子告诉他人有五个等次,分别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和圣人。
其中有关庸人的记载,“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
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
这里的“慎终”是谨慎小心、始终到底的意思。
同样,在诸多先秦典籍中也发现了“敬始慎终”是君子修养的意思。
而在先秦的语境中,并没有发现孔安国、朱熹等以“丧尽其哀”、“丧尽其礼”解释“慎终”的根据。
慎,谨慎、慎重。
终,《说文》的注释是“絿丝也”,意思是将丝线缠紧。
其本义是纺线结束后将线头打结。
引申泛指终了、结束,与“始”相对。
也引申为生命的终结,即死。
在本章指的是结果。
因此,“慎终”直译就是谨慎地对待某种结果。
这个结果是指什么事情的结果呢?我们收起这个疑问,再看下面的内容。
至于“追远”,在典籍中没能具体找到,但是如果用《论语·泰伯》载有曾子的一段话来理解这里的“远”,也就明白了。
【论语词典】(归)民德归厚矣(40)

【论语词典】(归)民德归厚矣(40)读音:guī简体字:归繁体字:歸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篇》第9章译文曾子说:“(君子弘扬圣贤之道),谨慎对待现代社会民风形成所存在的问题,对由来已久的远因进行补救,百姓的品行和民风就可以回归到像山川大地容养万物一样的状态了。
”字解归,从止,从妇。
妇人谓嫁归。
依归也。
会意。
从止,从妇省。
本义:女子出嫁。
注释归,《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之为言,相当于“所谓...就是...”。
意思是,所谓鬼就是人死所归。
《说文》:“归,女嫁也。
”即女子出嫁。
本义为女子出嫁,也指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引申为返回,回到原处。
又引申指归还。
本章指返回、回归、回归到。
精解民德归厚矣。
为什么由曾子来总结这句话,因为曾子是孔门学问真正的传人,所以他来总结当时社会,也可以指当今社会,如何解决“民德”的现状。
你说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民风坏了、人心坏了,你牢骚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用曾子的“慎终追远”来解释,就是针对现在的状况要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发展到今天的事情,是有远因的,要采取补救的方法。
我们要明白,这个“追”,就是我们当今弘扬圣贤之道的人最主要的工作。
民,指百姓。
德,往往和“道”在一起去使用,称为道德。
民德,这样一个有关百姓教化有关的概念,在本章提出来,恰恰是“君子务本”的目标,也恰恰是“道生”即圣贤之道生生不息的结果。
对于“民德”的概念,在先秦时期有三种意思。
一是指民众的道德、品行,也就是民风。
比如,《书·君奭》:“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
”这是周公说给周召公的话。
君,尊称。
奭,召公之名。
意思是,周公说:“啊!君奭!您知道百姓的品行,开始时没有不好好干的,要看其结果。
我们要搞好这件大事业,要勤劳恭敬地去治理啊!”二是指有德之人。
比如《楚辞·离骚》:“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意思是,皇天公正无私心啊,看谁有德就辅佐谁。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的学术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第一个字就是忠,我们之前讲过“为人谋而不忠乎”;第二个字是信,“与朋友相交而不信乎”;第三个字是孝;第四个字叫做恕,忠恕的恕,宽恕的恕。
这一节讲孝。
“慎终追远”,慎终就是在父母临终之时办丧事,要守丧的;追远就是祭祀先祖。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慎终追远,我们的民风就会变得淳朴。
古人说行孝有三,一生则孝,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孝顺父母;第二,慎终,父母临终之时我们要办理好丧事,并且守丧。
以前古人是守丧三年的,这三年什么事情都不做,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可能不实用了,但是这个道理是相通的。
孔夫子去世之时曾子是守丧三年,子贡守丧六年,这就是一种追思,对于老师的深厚的感情;第三就是追远,对于已故的祖先我们要懂得时常地去祭祀,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祭祀的习俗,清明节、七月十五、寒衣节、春节和正月十五都会祭祀先祖,这都是慎终追远。
怀念祖先,回忆过去的事情,会让我们自己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们先讲讲追远,比如说我们现在小学的课本就在学习我们那些烈士的精神。
比如说我们学习雷锋叔叔的奉献精神;我们学习董存瑞叔叔舍身取义的精神;我们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精神;我们现在去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看看给我们留下了文化,留下了统一,留下了历史,留下了那些伟大的精神的古圣先贤;我们学习圣贤文化,去参拜孔夫子,这些都是一种追远。
追远就是感念我们的先人带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现在还可以学到圣贤文化。
如果没有一代一代的圣贤传承中国文化,我们的精神将是空虚的,我们的内心是没有光明的;如果没有我们自己家的祖先一代一代地奋斗和耕耘,也就不会有我们自己今天的衣食住行;如果没有我们的父母我们就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追思的,让我们懂得去感恩。
我们有了这种追思的心念,有了这种感恩的想法,民风自然就会变得淳朴。
正解“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正解“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中曾子所讲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大致有四种不同的解释。
笔者觉得这四种解释都不太恰当,有点牵强附会,前句“慎终追远”与后句“民德归厚矣”有点不相对应,缺少逻辑性。
释义一;慎终: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
追远: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
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把“慎终”解释为“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笔者觉得有点离题,远离了“慎终”的本身字意,意义延伸得太遥远,这种解释不太合理。
很多老实本分的人,他并不需要“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他们照样做到“民德归厚矣”。
但这一解释从整个句子来看,“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与“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这样的作法确实可以使得“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释义二;宋儒的解释。
终,人死;远,指祖先。
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这种解释太过于狭隘。
慎重地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自己的先祖,这仅仅是个礼仪过程而已。
采用这种方式绝对不可能达到“民德归厚矣”的目的。
相反容易造成攀比与浪费,引发宗族斗争,都认为自己的先祖优越。
就好像现代一样,如果过分的去提倡厚葬与凸显自己宗族的优越性,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引发宗族矛盾,因挣夺坟山而大出打手。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老家就出现过宗族之间因挣夺坟山而发生群众斗殴的现象。
这显然与民德归厚是背道而驰的。
天下一家亲才是正道。
释义三;慎,害怕;终,结果;追远,指找当初的动机和原因。
正所谓凡人怕果,圣人怕因。
曾子的意思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想到这样做的后果。
那么民风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错事。
这种解释是南怀瑾先生提出来的。
作为教化民风,使得民德归厚的一种可操作手段,这样做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

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中国传统文化见解曾子在《论语"学而》中说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风俗淳厚、文化底蕴厚重是先前哲人们所推崇的人类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上下五千年,未曾有任何怠慢。
自诸子百家争鸣,传统文化不断地丰富其内涵,所以今天我也想谈谈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宇宙意识以儒道佛的思想为例,其主张虽有所不同,但很多理念都是从宇宙出发。
儒家文化是关于“人”的文化,凡事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
在儒家的思想中,“天地人”是三者并列的,它把人的价值上升到宇宙的价值中,将人性得以升华。
如朱熹曾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
”“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天”,“天”的道理要由“人”来彰显,这就是“人”对“天”的责任。
所以,儒家的人是天地充沛,精神圆满,是内外结合的人。
那么道家呢?道家的宇宙观便更为强烈。
《道德经》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以及其所推崇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把宇宙观与生命观相结合,与儒家有异曲同工之处。
佛教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心灵的感受,人生的意义和终极归宿,聚焦于人生的解脱问题——实现超越生死痛苦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
《淮南子·齐俗训》篇云:“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意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意识主要表现在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
其次,人们重视"天人合一",并把它视作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如宋明理学讲的天理之天,即是自然之天与天命之天的统合体。
人与自然之天"合一"的中心是"顺自然"。
这里"自然"一词的含义,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界的"本然"法则与状态。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这两个字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也是最高的思想体系。
我们来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什么叫做中庸。
比如说我们把面粉比作中,它是本来的体,庸是我们想要做什么。
我们想把它做成水饺,我们想把它做成面条,我们想把它烙成饼。
那什么叫做和呢?结果呈现了,说我把它做成了面条叫和,把它烙成了饼叫和,把它包成了水饺也叫和。
道体是中,是面粉,我们想用它来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是中、庸、和之间的关系。
我们再来讲喜怒哀乐。
有的人问:圣人没有喜怒哀乐吗?有的,只是他的喜怒哀乐并不是喜怒哀乐本身,而是他用出来的。
为了发而皆中节,达到了和。
举个例子,发生了高兴的事情你不喜吗?要的,但这个时候的喜是用。
孔子也会发脾气,但是脾气并不是他真的生气了,而是要用。
他发脾气是为了达到某个结果。
“民鲜久矣”,鲜,很少。
久矣,很久,形容时间很长。
我们说难,首先是境界难达到,人们不容易去应用,因为无法悟到这个境界;第二个原因是时代背景,在春秋那个时代,礼崩乐坏,人们都在争名逐利,都在使用武力争夺名利。
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为了称霸诸侯,统治阶层开始崇尚武力,故而没有人去遵循中庸之道。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和平盛世,衣食富足,我们更容易去践行中庸之道。
因为我们有了生存空间,让我们可以安于当下的状态去学习,去体悟中庸之道。
我们只要体会到了中、庸、和之间的关系,有了这样的思维,其实去践行中庸并不难。
我们要能从生活当中去遵循中庸之道,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当我们在生活当中践行的越多,体悟的越多,就可以达到最高的中庸。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解读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解读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出自《论语》,原文为: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慎重地对待父母的离世,追念历代的祖先,自然会使得老百姓日渐忠厚老实了。
对于这句话的解读,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慎终追远”是儒家孝道的重要内容,对于教化民风起到了很大作用。
也有人认为,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谨慎对待过去的人和事,思考阶段性的前因后果,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可以通用的规律或道理,这样才能让追求美好的远景和目标具备更大的可行性。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什么思想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什么思想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属于儒家思想。
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
”
“慎终追远”是对先人一生行为的哀思与深情追忆;“明德归厚”则是了解先人事业功勋,并对其高风亮节、嘉言懿行的一种诚挚的缅怀。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曾子向当时的统治阶层提出来的治国治世的理念与方法。
生命为大,以人为本,学习榜样,人民才会被教化,这才是曾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本意。
“慎终”是“民德归厚矣”的核心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人类就不可能发展,也不会有文明可言。
“追远”应该解释为追思以前的贤人或圣贤,以他们为榜样与楷模,向他们好好学习。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疑问及我的理解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疑问及我的理解我在曲阜买了一本书,是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杨朝明主编的《论语诠解》。
里面有几处的解释,难以解悟。
其中一处如下: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诠解》中做的解释很详细,最终是这样的:“曾子说,慎重对待父母的丧事,追念祭祀远代先人,这样就会醇化社会风气,使人民的道德变得仁厚起来。
”不能解悟的重点是对“终”的定位和理解。
第一:在我的理解中,儒家的文化一直强调的是个人的修身,从而齐家。
也就是说,通过个人的行为,影响周围其它人。
所以,提倡慎始、从而慎终,并最终得到善终。
那么,这里的“终”,应该是指个人生命的终。
第二,慎重的办理父母的丧事,就能影响周围的人。
如果这个人生前不孝、死后隆重办理丧事,如何让人心服?岂不是一个伪君子?第三,朱熹的《论语集注》中的解释:慎终者、丧尽其理;追远者,祭尽其诚。
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
盖终者,人之所易受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
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朱熹也是将“终”定位在父母的丧事上。
如果将“终”定位于个人自身,会如何?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必然要考虑到自己的百年之后,即是“善终”。
要达到这个目标要求,当然就要“善始”。
善始善终才是人生百年的完美结束。
要做到这个完美的结束,就不仅仅为父母慎重的办理丧事,还包括在父母生前,能够尽孝道。
这还不够,还需要一个人在其它方面也都严格的要求自己,如此这样,才能“善终”。
因此,这里突出了一个字:慎。
“慎终”二字中,“慎”才是应该重点考虑的,它的目标指向,是自己。
慎终要求的自己对自己的慎重。
“追远”,字面意思是追思远古的先人。
追思的目的是感念先人的美德。
然而,感念先人的美德就够了吗?不够的。
追思之后,便是传承、担当。
这才能体现出“追”的用意。
那么,我的理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慎重,并保持到终老,这样就能传承先人的美德;通过自己不断的提升,从而影响周围的人,民德因此而逐渐仁厚起来。
什么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什么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侍卫们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一个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人端给重耳喝,重耳这才渐渐恢复了精神。
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其腿上割下来的时候,不禁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成为了晋国的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的晋文公,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那些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他母亲一道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就给晋文公献计,让他从三面火烧绵山,留出一面,以此逼出介子推。
晋文公心急如焚,竟同意了这个不靠谱的主意,于是下令放火烧山。
结果,大火烧遍绵山,却也不见个介子推的身影,直到火熄之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
待到为逝者装殓时,人们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这是介子推对晋文公最后的劝诫。
为纪念介子推,痛心不已的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当天禁烟火,吃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那颗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以礼敬祖先,慎终追远。
无论是寒食节,还是还是清明节,都离不开一个主题,那就是反省,追思,感恩。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历史,重自省,重感恩的民族。
三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无念尔祖,聿yù 修厥德”,“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诸多感恩父母,知恩友人,追念先祖一类的民歌,平常的谚语里我们也经常说,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慎终追远”是个人的修身要求

“慎终追远”是个人的修身要求《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对于这句话,我大体查询了一下,找到了四种不同的解释(附后)。
对此,我有自己的理解:慎终:儒家提到的“慎”,针对的是自己。
对外的行为要求是怀“敬”,对己的行为约束是“慎”。
“慎终”对应的是“慎始”,一个人能够做到“慎始慎终”,也就必然能够达到“善始善终”的境界。
这里的“终”,就是终生的意思。
我认为,得到“善终”,就是无病、无灾、无疚,可以简单理解为:不是因病而去、不是因灾而去、不是带有罪过而去。
这就体现为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符合自然天道、言行举止符合礼仪规范、思想修养符合仁义道德等。
这就是对自己非常高的要求,就是修身。
所以,慎终是目的,前提就是不忘初心,努力做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从而求得善终。
这个“慎”字,就是对自己自始至终的约束,即是“自律”。
追远:字面指的是追思祖先的美德,感恩祖先的恩泽。
“追”做何解?萧何月下追韩信,“追”是为了得到韩信。
所以,我们在追忆祖先恩泽的同时,必须有所得有所悟,那就是传承祖先的美德,担当祖先对后辈的期盼。
“追”,就是传承、担当。
理解并做到了“慎终追远”,代表着这个人已经具备了很高有品格,可以称之为君子。
因此能够影响并带动身边周围的人,让他们也一起提高自身的修养,从而民风向上,达到“归厚”。
一个人,能够对自己严格要求,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
”这样的人,符合儒家经典《大学》中所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附:查询到的四种理解:解释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
追远: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
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解释二:终,人死去。
远,指祖先。
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4 慎终追远

14 慎终追远“慎终追远”一词,首先出现于《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办理好丧事,追念久远的祖先,虔诚地祭祀,社会风气就会趋于醇厚了。
”后来,“慎终追远”凝练为一个成语,意思是慎重对待父母丧葬,追念逝去的先人。
因为人死了之后,尤其是人死了几十年、上百年,隔了几代人之后,非常容易被忽视,被遗忘。
如果后人对他们还能够谨慎对待,不忘追思,这就是民风淳厚的表现,也是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
南怀瑾用佛家的视角,对这句话进行解释。
认为“终”是结果,“远”是原因,远因。
并且“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也就是佛家的菩萨、儒家的圣贤,更敬畏事情的起因,因为什么因就种下什么果。
而凡夫俗子却看不那么远,他们“不见棺材不掉泪”,只有看到不利的结果了才畏惧、害怕。
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他将慎终追远理解为:“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要好的开始。
”这种理解,我们要从曾子其人来看的话很可能是不对的。
历代各家都将这句话往体现“孝”的丧葬文化理解,与这句话的“主人”有莫大关系。
说这句话的曾子的“孝”是出了名的。
第一,被历朝历代奉为经典的《孝经》,据传就是曾子所著。
第二,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里面,其中一则就是记录曾子的——啮指痛心。
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所以,我们从曾子的为人来看这句话就是体现“孝”的丧葬文化。
关于这这四个字的理解,朱熹有一个详细的解释——“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
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
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
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弟子规里的“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说的就是“慎终追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的学术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第一个字就是忠,我们之前讲过“为人谋而不忠乎”;第二个字是信,“与朋友相交而不信乎”;第三个字是孝;第四个字叫做恕,忠恕的恕,宽恕的恕。
这一节讲孝。
“慎终追远”,慎终就是在父母临终之时办丧事,要守丧的;追远就是祭祀先祖。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慎终追远,我们的民风就会变得淳朴。
古人说行孝有三,一生则孝,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孝顺父母;第二,慎终,父母临终之时我们要办理好丧事,并且守丧。
以前古人是守丧三年的,这三年什么事情都不做,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可能不实用了,但是这个道理是相通的。
孔夫子去世之时曾子是守丧三年,子贡守丧六年,这就是一种追思,对于老师的深厚的感情;第三就是追远,对于已故的祖先我们要懂得时常地去祭祀,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祭祀的习俗,清明节、七月十五、寒衣节、春节和正月十五都会祭祀先祖,这都是慎终追远。
怀念祖先,回忆过去的事情,会让我们自己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们先讲讲追远,比如说我们现在小学的课本就在学习我们那些烈士的精神。
比如说我们学习雷锋叔叔的奉献精神;我们学习董存瑞叔叔舍身取义的精神;我们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精神;我们现在去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看看给我们留下了文化,留下了统一,留下了历史,留下了那些伟大的精神的古圣先贤;我们学习圣贤文化,去参拜孔
夫子,这些都是一种追远。
追远就是感念我们的先人带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现在还可以学到圣贤文化。
如果没有一代一代的圣贤传承中国文化,我们的精神将是空虚的,我们的内心是没有光明的;如果没有我们自己家的祖先一代一代地奋斗和耕耘,也就不会有我们自己今天的衣食住行;如果没有我们的父母我们就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追思的,让我们懂得去感恩。
我们有了这种追思的心念,有了这种感恩的想法,民风自然就会变得淳朴。
因为我们内心怀的是感恩之心,是在滋养自己和培养自己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