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赋》中的“言尽意”论思想探微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文赋》是陆机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文赋体”的奠基之作,对后世文体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陆机在《文赋》中对文体观念有着独特见解,他提出文以载道、载道以表意,注重文体的表现与传达,开创了“文赋体”在文体学上的新局面。
本文将从文赋体的内涵和特点,陆机的文体观念以及《文赋》在文体学上的意义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文赋体的内涵和特点《文赋》是陆机创作于晋代的一部文论著作,旨在探讨文学创作的艺术技巧和审美规律。
它表现了陆机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局面。
文赋体的内涵主要包括:注重文学性,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审美性有着高度的追求,提倡用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表现方式来展现文学风采。
着力表现主题,通过对文学作品主题的聚焦和突出,使得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追求真实性,坚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塑造出真实、自然的艺术形象。
追求真善美,力求作品既有真实的描绘又具有美好的情感,兼具真、善、美的艺术特质。
文赋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指导性,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范,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指导原则。
二是它注重文学取向,对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创作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阐述。
三是它是一种文学审美观念和批评标准,对文学作品做出了一系列艺术性评价和价值判断,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陆机的文体观念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文以载道、载道以表意”这一理论,强调了文体在表达和传达意义上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以载道,意指文学作品首先要有“载道”作用,能够表达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只有具备了这种“载道”作用的文体,才能够真正地给读者带来感受和启发,发挥作用。
载道以表意,意指文学作品要通过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来展现出内在的意义,让读者通过欣赏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领悟作品的深层内涵和情感内核。
陆机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一种审美享受和心灵交流的方式,因此文体在传达意义和表现艺术美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陆机《文赋》的重要价值

陆机《文赋》的重要价值《文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系统阐述创作论的文章。
陆机在序文中说明,他写作《文赋》的根据,一方面是对于他人创作用心的体会一——“余每见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一方面是亲身从事创作的经验——“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没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就很难深切地体会别人的用心;但拘守自己的实践经验,又未免陷于狭隘。
陆机结合直接和间接的创作经验来探索“作文之利害所由”,这种研究方法是合乎科学的;在他之前还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
陆机从总结经验中认识到,“作文之利害”的关键是要解决“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
我们知道,《庄子》中早已提出了言和意的矛盾。
魏晋时,言意之辨又成为玄学的一个主要论题。
当时持“言不尽意论”者甚多,主要是阐发庄子的观点,强调精微奥妙之意是不可以言传的,把道形容成玄妙莫测的东西,宣扬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然而他们揭示了言和意的矛盾,这一点还是有意义的。
当时欧阳建则独树一帜反对“言不尽意论”,可是他又完全抹杀言和意的矛盾,而陷入了形而上学。
这场哲学上的辩论对陆机无疑是有影响的。
因此他把言意关系问题引入了创作理论中。
他既承认言意之间存在着矛盾,又主张写作时应该力求解决这个矛盾。
他在言意关系之外,还提出了意物关系。
从“言”来讲,是要求完美地表达“意”;从“意”来讲,则要求准确地反映“物”。
一篇作品要达到主观和客观、语言和思想的统一。
这种见解是具有唯物主义精神的,陆机把“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作为探讨的`中心问题,确是抓住了创作中的主要矛盾。
怎样解决这个中心问题?陆机是从分析创作过程落笔展开论述的。
他指出,创作前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生活的准备,即所谓“伫中区以玄览”,对外界事物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观察。
情因物感,辞以情发,从而开启文思的泉源。
二是学养的准备,即所谓“颐情志于典坟”,要认真学习典范的作品,从中吸取思想上的营养,以培养高洁的情思,还要从中吸取文辞上的营养,以丰富表达的技巧。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1. 引言1.1 探究陆机《文赋》的重要性陆机《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文论著作。
在中国文学史上,陆机是首位系统地探讨文体问题的文学家,他在其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对文体的理解和看法。
由于《文赋》对后世文体学的影响深远,因此对陆机《文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陆机的文体观念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地位,对后世文学批评和评论论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文赋》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以及陆机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探究陆机《文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理解陆机个人的文体观念,更在于揭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传统的演变和发展。
正确认识和研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脉络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陆机文体观念的深入探讨,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独特特点和价值。
【2000字】2. 正文2.1 陆机《文赋》的文体特点陆机在《文赋》中遵循了格律的规范,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进行表达。
这种格律的运用使得整篇文章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美感。
陆机在《文赋》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陆机在《文赋》中注重对文体的雕琢和修饰,精益求精,力求言简意赅,语言精准,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陆机在《文赋》中还注重情感的表达,借助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文学、人生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陆机《文赋》的文体特点表现在格律规范、修辞丰富、语言精准、情感表达等方面,展现了陆机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文风特色。
这些文体特点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文体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
2.2 《文赋》在文体学中的位置《文赋》在文体学中的位置,主要体现在其对古代文体演变和发展的贡献。
作为唐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文论著作,陆机在《文赋》中对文体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总结,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和理论,对后世文体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1. 引言1.1 介绍《文赋》的背景陆机《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论著,被称为“文章之精品”。
在介绍《文赋》的背景时,我们不得不提到陆机这位作者的背景和地位。
陆机,字文鸯,江苏苏州人,是东晋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
他是东晋朝廷的重要官员,曾任吏部尚书、国子祭酒等职,享有“东晋文学六家”之首的盛誉。
陆机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成就,在文学领域也有独树一帜的造诣,尤其在文论方面更是引领潮流。
《文赋》是陆机所著的一部文论著作,共分为30篇,文风严谨、精妙。
在《文赋》中,陆机对文赋(文体)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文体观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陆机在《文赋》中对文体的定义、特点、风格以及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文赋》的背景和文体观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陆机的文学思想和对文学的贡献。
1.2 概述文赋的文体观念《文赋》是唐代文学家陆机所作的一篇文论文章,被称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兼有系统性的章回小品文章。
在《文赋》中,陆机提出了他独特的文体观念,对文体的要素和特点做出了深入的探讨。
概括而言,陆机在《文赋》中强调了文学作品应具备的质朴、真实和自然的特点。
他认为,一篇成功的文章应该表达出作者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而不应该被繁琐的修辞和华丽的词藻所掩盖。
陆机强调了文体的朴素和真实性,认为写作应该从内心深处发出,而不是刻意追求虚华和华丽。
在文体观念方面,《文赋》也对文学创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情感应真实、用语应自然、结构应合理等。
陆机认为,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通过感性的艺术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自身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文体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2. 正文2.1 探讨陆机的文体观念陆机(798年-878年),字文昌,唐代诗人、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并称唐代三大家。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陆机是北朝文学家,他的《文赋》是一部探讨文体观念的代表作品。
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文体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下面将就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进行探究。
陆机在《文赋》中对于文体的观念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他在作品中提到:“文者所以陈言说理、赋出意思也”,这一句话展现了他对文体的理解。
在陆机看来,文体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传达思想与情感的途径。
他认为,文体应该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理性的媒介,能够通过文字的组织和修辞来传达作者的意图。
陆机在《文赋》中着重强调了文体对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于文体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陆机在《文赋》中还对于文体的分类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将文体分为赋、词、曲、章四种,并对每一种文体的特点和表现方式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赋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文体,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形象的描绘;词是一种含蓄婉约的文体,着重于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曲是一种优美悠扬的文体,侧重于音韵的协调和节奏的优美;章是一种严谨稳重的文体,侧重于言辞的精练和句法的规范。
从这些分类可以看出,陆机对于文体的分析和归纳是非常细致和全面的,他通过对每种文体的特点和表现方式进行了澄清,使得人们对文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陆机在《文赋》中还提出了文体应该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风气的观点。
他认为,文体应该在表现作者个性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需要,体现社会的风貌。
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文学发展影响深远,它为后来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这一观点也引导人们更加关注文体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文学对社会的反映和表达。
陆机《文赋》在文体学上的意义还体现在其对声韵格律的注重和倡导上。
陆机深知声韵格律对文体的重要性,他在《文赋》中提出了文体应该注重声韵的优美和格律的规范。
他认为,声韵格律是文体的灵魂,是作品情感和意境的载体。
陆机《文赋》研究

陆机《文赋》的思想内涵与意义11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班姓名:陈可学号:20111106020119陆机《文赋》的思想内涵与意义内容提要: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魏晋以前,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创作基本上遵循的是儒家的文艺观点。
尤其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文艺观点就占了统治地位,例如孔子论诗教的理论,所强调的是“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也就是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更迭,社会又变得十分动荡起来。
陆机是魏晋时期的人,魏晋时期的文学创作受社会影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曹氏对文学的提倡,士人文学极大兴盛,文章讲究“清丽脱俗,不拘一格”,与当时的“名士风范”相融相合。
陆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了《文赋》,宗旨是“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文赋》从文学本身出发,从总体上分析了前人的文学,解析字里行间的奥妙,包含了陆机大部分的文学观点,诚如他自己所言:“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进一步的走近陆机的《文赋》。
关键词:文不逮意,诗缘情而绮靡,文学的审美功能,创新性《文赋》的开篇是陆机亲自写的一篇序,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他创作这篇的文章的目的和动机。
在序文这简短的一百多字中,陆机就提出了《文赋》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这句话讲的就是陆机站在一名作家的角度上,通过自己往日的创作过程提取了经验,道出了许多作家在创作时都有的但却时常被忽略的困难—写出的文辞不能切合构思时的立意,也就是现今我们时常说的文不达意。
其实平日里经常写东西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许多的东西堆在心中却无法顺畅的倾吐出来,流泻在笔尖。
真真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意”这个概念被陆机率先提出,可谓具有极深远的意义。
同时陆机也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也就是说这不是“知”的困难,而是写作过程中的“能”的问题。
陆机《文赋》原文与译文

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
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气作家的作品,对他们创作时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体会。诚然,作家行文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分辨并加以评论的。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人写作的甘苦。作者经常感到苦恼的是,意念有能下确反映事物,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大概这个问题,不是难以认识,而是难以解决。因此作《文赋》借评前人的优秀作品,阐述怎样写有利,怎样写有害的道理。或许可以说,前人的优秀之作,已把为文的奥妙委婉曲折地体现了出来。至于前人的写作决窍,则如同比着斧子做斧柄,虽然样式就在眼前,但那得心应手的熟练技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详尽,大凡能用语言说明的我都在这篇《文赋》里了。
文章体式千差万别,客观事物多种多样,事物繁多变化无穷,因此难以描绘固定形象。辞采如同争献技艺的能工,文意好比掌握蓝图的巧匠,文辞当不当用他要仔细斟酌,文章或深或浅他都分毫不让。即或违反写作常规,也要极力穷尽本象。因此喜欢渲染的人,崇尚华丽词藻;乐于达理的人,重视语言精当。言辞过于简约,文章格局不大;论述充分畅达,文章气势旷放。诗用以抒发感情,要辞采华美感情细腻。赋用以铺陈事物。要条理清晰,语言清朗。碑用以刻记功德,务必文质相当。诔用以哀悼死者,情调应该缠绵凄怆。铭用以记载功劳,要言简意深,温和顺畅。箴用以讽谏得失,抑扬顿挫,文理清壮。颂用以歌功倾德,从容舒缓,繁采华彰。论用以评述是非功过,精辟缜密,语言流畅。奏对上陈叙事,平和透彻,得体适当。说用以论辨说理,奇诡诱人,辞彩有光。文体区分大致如此,但都不要淫邪放浪。辞义畅达说理全面,但要切记不能冗长。
路基在文赋中阐明的文论主张

路基在文赋中阐明的文论主张
《文赋》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所作,是中国最早系统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
在《文赋》中,陆机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主要包括:
1、“情因物感,文以情生。
”《文赋》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冲动的来由和起点。
2、“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文赋》充分肯定了艺术想象的作用,即“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3、“应感之会,通塞之纪。
”《文赋》强调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认为灵感具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特征。
4、“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文赋》在艺术风格上,崇尚华丽之美,强调“丽辞”。
陆机《文赋》的文学观在其诗歌创作中的反映

内容提要‘一本文考察陆机《文赋》的文学理论,并以其作为参照系来探讨陆机的诗歌创作。
陆机从玄学象意的关系看到了文学创作中的“寄象”问题,并十进一步发现了创作客体? 外物的存在,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物、意、文的关系,初步形成创作理论框架。
《文赋》还探讨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包括艺术构思、语言表现、文学修养、文体风格等。
《文赋》的“感物”观、“诗缘情”观、“绮靡”观与创新说表现了陆机对文学的情感和艺术的美的重视,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陆机诗歌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并常常采用触景生情、由景入手写情的手法其诗歌抒一己之情, ‘‘或叹功名,或叹人生,或乌乡情,或写友情,在形式上追求赡密华美陆机《拟古诗》十二首选择了与自己情感相通的古诗作为模拟对象,在拟作皿中流露出更为复杂的个人情感。
拟作与原作相比在语言技巧方面有很大的创新。
作者认为陆机《文赋》从文学本质出发探讨文学,注重文学的抒情落特征和艺术的美,陆机诗歌则富于情感、典雅华美,因此理论与实践大体压上是一致的。
班皿关键词陆机诗歌韧了人物简介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
文章冠世,辞藻宏丽,是太康诗歌的代表作家,所著《文赋》是古典文论的重要论文。
卜寄象玄学象意拟古诗,夕陆机《文赋》的文学观在其诗歌创作中的反映西晋时期,陆机以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及其富有开创意义的文学理论著作《文赋》闻名于世,被称为“太康之英”仁《文赋》是陆机在总结自己与“才士”创作的基础上写成的。
《文赋》第一段写道“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蛋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所谓“才士之所作”既包括前人的创作,也包括入晋以来大量作家的作品。
而“每自属文”,则指陆机自己的创作实践。
因为常常感到“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故作《文赋》来探讨创作的规律。
从文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文赋》与陆机个人的创作有密切的关系。
作家的文学观念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反过来,这些文学观念又会影响作家的创作实践。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陆机的《文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文体观念的著作,被称为是文体学的奠基之作。
该书以理论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文体及其规范,对后世文学创作与评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文体观念的阐述、文体规范的建构以及在文体学上的意义等方面对《文赋》进行探究。
首先,陆机在《文赋》中对文体的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提出了“褒赏、貶斥”、“谬讚、毁弊”等互相对立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文体的分类中。
他认为文体有高下之分,应该赏褒优美的文体,贬斥粗劣的文体。
而谬赞误导人民,毁弊伤害治国安邦,因此也需要反对。
这种观念使得文体不再仅仅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而成为一种对人民有指导作用的准则。
其次,陆机在《文赋》中建构了一套文体规范。
他主张“正文体”,即形式正派、崇尚规范的文体。
他认为文体应该以天人相应、道德高尚为基准,主张文体要有庄重、明净的特点,并提出了4个以“气”“辞”“言”“意”为主要内容的文体要素,即正气、正辞、正言、正意。
他强调辞章要力求精确准确,用词要恰当得体,同时要注重语调、抑扬顿挫等,以达到感人肺腑的效果。
此外,陆机还注意到语言的动静变化,在修辞方面提出了改换细微,引典众多,使文体更加优美的方法。
最后,陆机的《文赋》在文体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文体为主题的著作,为后世对文体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文赋》的文体观念对后世文学创作和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机明确了文体的高下,提出了一种对文体质量进行评价的准则。
这种准则成为后来文人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尺,对后世文学创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此外,《文赋》的论述也对后世文体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陆机的四要素理论成为了文体学研究的基石,在后来的文体学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之,陆机的《文赋》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文体观念的著作,也是文体学的奠基之作。
在《文赋》中,陆机深入阐述了文体观念,并建构了一套文体规范。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陆机(261-303年),字求实,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文论家。
《文赋》是他最著名的文学理论论著之一,也是中国文论史上具有较高地位的作品之一。
在《文赋》中,陆机提出了自己的文体观念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机的文体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韵”,即文学作品必须有一定的韵律,才能在听觉上产生良好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二是“调”,即文学作品的节奏要协调准确,如同音乐的旋律一样,才能体现作者的意图和表现感情;三是“意”,即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意义,才能真正抓住读者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共鸣。
在这三个方面中,“韵”和“调”可以看做是形式上的要素,而“意”则是内容上的要素。
陆机认为,形式和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只有在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协调和统一,文学作品才能达到真正的艺术境界。
这种文体观念,不仅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它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性,在当今文学创作中,这种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其次,它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标准,即判断一个文学作品的好坏不仅仅要看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要看其形式是否优美、整齐、协调。
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审美标准,才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并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文体学上,陆机的文体观念更是至关重要。
他认为“韵”是文学作品形式的核心,因此,在文体学上,特别是在诗歌创作中,切实保持“韵”的感受和体验,是创作优美诗歌的关键。
此外,他还提出了“八股文”是文学领域中的“害虫”,应该坚决予以扼杀。
这表明他对于传统文学形式的挽救和改革有着深切的关注和思考。
综上所述,陆机的文体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文学理论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当今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陆机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文赋》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体论著。
《文赋》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文赋》是如何被定义的。
《文赋》是陆机在《文心雕龙》中所写的一篇文章,其中陆机借鉴了古人的文学理论,并结合了自己的文学实践,对文体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
陆机在文中提出了文的“赋”与“章”之分,阐述了文的语言文字、格调与情致,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机在《文赋》中将文体分为四种:颂、赋、咏、议。
其中颂指歌颂君主或神明的文体,赋是以事物或人物为题材进行抒发的文体,咏是以景物为题材进行叙述的文体,议是以讨论、分析为目的的文体。
这种分类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基础。
陆机还在《文赋》中提出了“章”与“赋”之分的观点。
他认为,章是指叙事或叙情的文章形式,而赋则是指以事物或人物为题材进行抒发的文体。
这一观点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基础。
陆机在《文赋》中对文的语言文字、格调与情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文的语言文字要选用“工巧”,使文章显得严谨精密;文的格调要“取其韵韬而明肃”,使文章显得娴雅庄重;文的情致要“思之深远而察其始终”,使文章显得含蓄内敛。
这些观点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指导作用,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陆机《文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体论著,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体观念以及对文的语言文字、格调与情致的探讨,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重要基础,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机《文赋》在文体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探讨文学的规律和特点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论陆机《文赋》中的言意关系及对后世的影响

论陆机《文赋》中的言意关系及对后世的影响
《文赋》是陆机的一部著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文论著作,它提出了许多文论观点,论述了文学的艺术性、审美性、社会性和历史性,以及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方法,对中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赋》的言意关系,是陆机提出的一种文学理论,他认为文学创作应以言意关系为基础,将文学作品分为“言”和“意”两部分,即文字和思想。
文字是文学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思想则是作品的内在精神内涵。
文字和思想是相互依存的,文字是思想的外在形式,思想是文字的内在精神。
文字和思想应该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言意关系,从而使文学作品更加完美。
其次,《文赋》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它提出的文学理论,尤其是言意关系的理论,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它的思想也影响了后世文学家的文学创作,使他们在文学创作中注重文字和思想的结合,使文学更加完美。
此外,《文赋》还提出了文学审美的标准,强调文学作品应具有审美价值,影响了以后文学家的文学审美标准。
《文赋》原文·翻译·赏析

《文赋》原文·翻译·赏析文赋陆机《文赋》原文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至於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於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谢朝华於已披,启夕秀於未振。
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一瞬。
然後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抱暑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
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
笼天地於形内,挫万物於笔端。
始踯躅於燥吻,终流离於濡翰。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函绵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
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
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在有无而黾勉,当浅深而不让。
虽离方而遯员,期穷形而尽相。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
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浅述陆机《文赋》中的文学创作理论

浅述陆机《文赋》中的文学创作理论摘要: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对文学性质、创作主体修养、创作动机生成、创作构思,以及构思中的想象、审美表达等进行完整、系统地描述的专论。
它对文章的缘起、构思、写作、写作构思中的灵感问题、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写作的毛病以及文章的社会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其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因此以创作构思为中心。
它继承着曹丕《典论▪论文》的理论遗产,并为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奠立了深厚的基础。
关键词:陆机;文赋;文学创作理论;写作陆机,字士衡,魏元帝曹奂景元二年(261年)生于吴郡(今江苏吴县),晋惠帝司马衷泰安二年(303)年因卷入八王之乱的政治漩涡之中,而被成都王颖密命手下牵秀捕杀于军中,死时年方四十三岁。
陆机虽然终遭战乱之不测,但在生前亦曾经历了一段西晋史上相对稳定的时期,晋武帝灭吴(280年)之后,西晋文学在其间有了重要的发展,以贾谧为中心的“二十四友”称盛一时,陆机亦在此际获得了张华的赏识,文名大噪,不仅创作了诸多的诗、赋,更写下了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价值的《文赋》,蔚为一时美谈i。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对文学性质、创作主体修养、创作动机生成、创作构思,以及构思中的想象、审美表达、作品形态与作品风格等进行完整、系统地描述的专论2。
《文赋》全文1700余字,包括序文共二十段,每段分论一个中心问题,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文章的起源,二、文章的构思,三、文章的写作,四、写作构思中的灵感问题,五、各种问题的特点,六、文章的毛病,七、文章的社会作用3。
一、论文章的缘起文章开头便开宗明义地提出文章写作的动因,陆机认为作文之由不外两途:一是感于物,即观察自然万物的感受;二是本于学,即研读古书经典的体会。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秋天树叶凋落使人悲伤,春天树木抽芽使人喜悦,看到霜雪使人胸怀贞洁,面对白云激发人的高远志向。
陆机《文赋》的解释

陆机《文赋》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我每次看到有才之士的创作,私自以为懂得了他们写作的甘苦用心。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他们造句遣词,确实是变化多端的了。
(不过)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言辞表述的。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我自己每次作文,更是体会到其中(甘苦)的情形。
总是害怕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所表现的事物不能相称,(写出的)文辞不能切合构思时的立意。
这不是懂得道理的困难,而是付诸实践时能力上(达不到)的困难啊。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所以我作这篇《文赋》,用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丽的文章辞藻,因之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
以后或者可以曲尽写作的奥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至于借鉴古代作家的作文经验,就像拿着斧头砍伐木头做斧柄一样,虽然学习取鉴他们的写作经验就在跟前,但是下笔写作时的千变万化,真的很难用言语来表达。
我所能够说出来的,就全在这篇文章里了。
)(提示:以上是本文的序言,叙述写作《文赋》缘由和目的。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
((创作之前,作者)长久地站立在天地之间幽深寂静地观览(天地万物),以古代典籍陶冶滋养自己的情志。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循着四季的变化而感叹时间的流逝,观看万物的变迁而思绪纷呈。
深秋时节,悲伤树叶的飘零;芳春时节,喜悦枝条树叶的柔嫩。
(有时候)肃然敬畏,如霜雪在胸;(有时候)志意高远,如上临云霄。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有的人)咏唱先世德行的伟大显赫,歌颂先祖道德的芳香芬馨。
(作家应该)在(前人)文章的林海中遨游,赞美那美文的文质彬彬。
于是慨然放下(前人)的文章,(自己)执笔进行写作,姑且(把心得感受)在文章中表现出来。
陆机《文赋》原文译文赏析

陆机《文赋》原文|译文|赏析《文赋》该赋序言说明创作缘由和意图,指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困惑,认为对写作的认识,虽然可以借览前人的经验,但主要靠个人在实践中摸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文赋》原文魏晋:陆机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韻。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
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始躑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可钦。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
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
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
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
《文赋》原文及赏析

《文赋》原文及赏析•文赋朝代:魏晋作者:陆机原文: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韻。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
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始躑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可钦。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
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
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
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
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曾说过 :人们坚信,与动植物相区别 , “ 人
乃是会说话的生命体。 ……唯语言才使人能够成为那样
一
“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老子・ 五十六章》《 ) 庄子》说:
“ 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所讲的
个作为人而存在的生命体。”l I t 伽达默尔也在《 真理与
“ 都具有最高的本体论意义 , 道” 它是与“ 、地” 天” “ 大化
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难题 , 语言能否肩负起人类赋予它的
这样一种具有高度形 而上意义的境界在两家看来是无
远 、 尚无为 为主要 社会风 气 的魏晋 崇
这一重任 , 它能不能、 在多大程度上能表达出人类对世
界的认识? 由此引发 了哲学、 文学等领域对“ 、意” 言”“ 的
《 文赋》 中的“ 言尽意" 论思想探微
刘 晓 萍
(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06 ) 108
摘
要: 关于“ 、意” 言”“ 关系问题 的论争不外乎两种意见 , 言不 尽意” 即“ 论和“ 言尽意” 。其中“ 论 言不尽意” 论对文艺
理论产生的影响一直在文艺理论界和美学界受到重视。而从逻辑思辨角度来考察,言尽意” “ 论对文学理论的发展同样有
为一的, 构成中国哲学思想之主流的儒、 道两家的哲学 思想都呈现出以“ 天人合一” 为主导原则的特征。 因此, 目
方法》 中说 :世界本身是在语言中得到表现的”能被理 “ “
解的存在就是语言。”谁拥有语言 , “ 谁就拥有世界。” 语
言作为人类发明创造出的符号体系 , 其目的是为了表达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 从而达到对世界本质的把握。于是
见其 情。 患意不 称物 , 恒 文不逮 意。 非知之 难 , 盖 能
合以后 , 就形成了对应关系, 一个“ 能指” 背后一定有一
个固定的“ 所指” “ 和“ 的关系是稳定的。到了以 ,言” 意”
德里达、 巴特尔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 , 这种稳定关 系就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他们认为一切符号系统都是流动
着不可忽视 的作用。《 文赋》 的理论思 想不仅受到“ 言不尽意 ” 论的影 响 , 在本质上还受到 了“ 言尽意” 的影响。 论 关键词 : 言意之辩 ;言不尽意” ;言尽意” ; “ 论 “ 论 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 : 8 B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9 8 6 (o 6 0 — 0 9 0 10 — 6 6 2 0 )2 0 3— 4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2期 1
20 06年 2月
乐 山师范学院学报
J u a fL sa e c e C l g o r l eh nT a h  ̄ ol e n o e
Vo . 1N . 1 , o2 2 F b2 O e .O 6
指 ”“ ”和 “ 指 ”“ ”之 间一经 约定 俗成 的有 机结 (青 ) 所 (意 )
是 :因论作文之利 害所由, 日 “ 他 殆可谓 曲尽其妙。”文 《
赋》 的理论思想不仅受到“ 言不尽 意” 论的影响 , 在本质 上还受到“ 言尽意” 论的影响。
( )文赋》 宫II 、意” 一 《 中“ Il “ 的内涵及其关系 l i 物” 陆机在《 文赋》 序中说 : 余每观才士之作 , 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 遣辞 , 晟多变矣、 妍蚩好恶, 可得而言。 自 每 属文。 尤
关 系问题 的讨论 。
一
玄学时期 , 玄学家们通过清谈的方式来“ 辩名析理” 。而 他们所用的理都是抽象的概念 , 因此 , 语言的地位在 当 时被突显出来就不足为怪了。 玄学 中“ 贵无论” 其观点体 现在“ 、意” 言”“ 关系上 , 即是从“ ” 道 的本体论的最高意
义上来理解 , 认为“ 是“ 道” 无名” 是不可能通过语言、 的, 概念来进行规定的。这即是“ 言不尽意” 思想的体现。
家和文学批评家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言” “ 、
“ 的关系问题早在《 意” 周易》 中就有所体现了。 周易 ・ 《 系
辞传》 :子日, 说 “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在先秦的其它重 ” 要著作中也有关于“ 言不尽意” 的一些论述。如《 老子》 : “ , 道 可道 , 非常道; , 名 可名 , 非常名。”《 (老子・ 一章》 )
、
中西方 “ 言意之辩 ” 的历史
众所周知, 关于“ 、意” 言” “ 关系问题的论争不外乎 两种意见 , 言不尽意论” 言尽意论” 即“ 和“ 。 在哲学特别是文学领域,言不尽意” “ 论一直是哲学
西方传统哲学比较重认识论 , 它是以主体如何认识 客体为核心问题的主客二分式哲学。 人类要表达对世界
的认识 , 语言是最主要的途径。由语言所建立起的一系 列概念体系一直是西方理性主义的中心。从 1 世纪开 8 始, 西方哲学史上就产生了对这种传统信念的怀疑。康 德为保持宗教和信仰 的权威而认为“ 自体” 物 在纯粹理
性的 范围 内是 不可知 的。 德格 尔认 为语 言 的表达 会对 海
收 稿 日期 ;0 5 0 - 2 2 0 - 9 1
作者简介 : 刘晓萍(9 1 . , 18 一)女 四川眉 山人 , 四川师 范大学文学院 2 0 级 美学专业硕士研 究生。 04
3 9
维普资讯
作为人类的最高本质的“ 存在” 有所遮蔽。 维特根斯坦也 在其《 逻辑哲学论》 中给语 言划定了界限, :凡是能够 说 “ 说的事情 , 都能够说清楚 ; 凡是不能说 的事情 , 应该 沉 默。” 以索绪尔为代表 的前结构主义符号学也认为“ 能
的, 意义永远处于不断衍生的过程 中, 文本一经拆散就 无法再组合。这是西方的“ 言不尽意” 论思想的体现 。
之难也。故作《 文赋》 以述先士之盛藻, 因论作文之
利 害所 由,他 日殆可谓 曲尽其 妙 。至 于操 斧伐 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