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五单元第4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4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_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与散文制定的课程目标是:1.培养兴趣,丰富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思想内涵,探索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课,是高中古诗文学习的重要补充部分,其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古诗文基础,扩大知识积累,提升品鉴能力,加强实践运用。
课改后,古诗文为本省高考考纲必考内容。
因此,如何在教学时使选修课“去必修化”,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取舍,采取多样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研究探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标是适应高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通过拓展鉴赏,提升学生感受、品鉴古诗文的能力。
该书篇目众多,诗文兼收,要在规定课时内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困难,需要合理把握教学深度,进行整合、取舍,多样化呈现教学形式,建立适合学情的多元评价体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目的: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预习: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对不了解的字、词、句做标记。
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3、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一、导入(显示文可与、郑板桥等人墨画图)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韩愈(一)知识目标1.疏通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能较好的理解、翻译课文。
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是怎样逐层深入的,注意体会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3.培养对古代散文名篇的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三)德育目标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祭文的情感。
反复诵读、讨论。
多媒体课件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课文,介绍作者,诵读课文,学生自习。
一、导语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祭十二郎文》。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师问学生对韩愈的了解,找学生回答,师补充)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曾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提倡写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形式,“惟陈言之务去”。
与宋代的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合成八大家。
对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有很大影响。
韩愈3岁死了父亲,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排行12,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12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12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25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怒宪宗,多次遭贬。
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亲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三、诵读课文1、师生共同听录音2、师范读课文3、生读课文(齐读部分段落)四、整体感知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线索:情。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积累巩固文言词语、重要句式,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亡侄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以及对人生仕途的复杂情感,培养珍爱亲情的意识。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能够体会到韩愈失侄之哀笼罩下的复杂的情感教学过程1.导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生离与死别乃人生两大悲事。
唐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突闻噩耗,离别多年的侄儿十二郎病死异乡,年仅33岁,悲痛不能自已。
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衔哀致诚,写下这篇著名的祭文来告慰十二郎之灵。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情感世界,品读这篇“祭文中千年绝调”。
2.初读入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例:感受到对十二郎之死的悲哀3.研读悟情,走进韩愈情感之河首段中有一个字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韩愈内心的感情,“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音符。
《祭十二郎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
对亡侄深切哀悼与怀念的背后,其实是一条情感之河,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情感之河。
小组合作讨论:再次朗读文本,文中叙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悲家族衰落“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韩愈自幼由兄嫂抚养,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为手足。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叔侄二人孤苦相依,嫂子的话充满了期待和悲伤,但至少当时还有十二郎与我相互扶持,而今再忆,倍感岁月无情人生无常,振兴家族的愿望更难实现。
悔聚少离多十几年漫长的时间里,两人聚少离多,韩愈为了功名奔波在外,在宦海中沉浮,却始终不得志,两人相聚的愿望久久不得实现,但总是以为“吾与汝俱少年,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生活中这样的悲剧也有很多,我们总想来日方长,却忘了生命的短暂,忘了时光的易逝,忘了生命的脆弱,忘了世上有来不及报答的恩情。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教育文档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积累巩固文言词语、重要句式,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亡侄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以及对人生仕途的复杂情感,培养珍爱亲情的意识。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能够体会到韩愈失侄之哀笼罩下的复杂的情感教学过程1.导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生离与死别乃人生两大悲事。
唐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突闻噩耗,离别多年的侄儿十二郎病死异乡,年仅33岁,悲痛不能自已。
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衔哀致诚,写下这篇著名的祭文来告慰十二郎之灵。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情感世界,品读这篇“祭文中千年绝调”。
2.初读入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例:感受到对十二郎之死的悲哀3.研读悟情,走进韩愈情感之河首段中有一个字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韩愈内心的感情,“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音符。
《祭十二郎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
对亡侄深切哀悼与怀念的背后,其实是一条情感之河,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情感之河。
小组合作讨论:再次朗读文本,文中叙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悲家族衰落“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韩愈自幼由兄嫂抚养,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为手足。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叔侄二人孤苦相依,嫂子的话充满了期待和悲伤,但至少当时还有十二郎与我相互扶持,而今再忆,倍感岁月无情人生无常,振兴家族的愿望更难实现。
悔聚少离多十几年漫长的时间里,两人聚少离多,韩愈为了功名奔波在外,在宦海中沉浮,却始终不得志,两人相聚的愿望久久不得实现,但总是以为“吾与汝俱少年,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生活中这样的悲剧也有很多,我们总想来日方长,却忘了生命的短暂,忘了时光的易逝,忘了生命的脆弱,忘了世上有来不及报答的恩情。
陕西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六国论教案4

第 5 单元 散而不乱
1、朗读并背诵全文,能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 三维目标 义。 3、学习运用分论点,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 点。 4、 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难 点 学习运用分论点, 举例论证的方法, 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本节课题 本节课目 标 本节课重 难点 教学手段 运用 教学资源 选择 教 环 节 检 查预习 标 复述课文 内容,列出结 构提纲 学生上台展示结构提纲 学 过 程 实施方法 备注 《新新学案》 PPT 《六国论》 苏 洵 。 。
学习借鉴本文 “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及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 写法; 教学重点:把握结构模式,跟着古人学作文 教学难点:提出分论点;举例典型,引用恰当,说理透彻。
任务〃目
导 入 合 作探究 交 流展示 对比论证 的作用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告知学生学习任务。
参考 《新新学案》 P84 页 “模 仿写法借鉴”
1、明确: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 1 段, 提出论点: 研习课文 1. 本文一 共 5 段பைடு நூலகம்可分 成几个部分? 每部分的中心 内容是什么? 2. 课文最 合 作探究 交 流展示 后一段,也用 了比较法,请 问比较的内容 是什么? 3. 宋与契 丹、西夏比, 为何要暗比而 不明说? 4、 课文围 绕什么内容展 开论证的。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 二部分为 2、3 段,围绕中心论 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 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别论证;第三部分为 4、 5 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 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 所劫”。2、明确:课文第 5 段 教师 ppt 展示探究的问题, 也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 点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将“六国”与“秦”比,•结果 补充。 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 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 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 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 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 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 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 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 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 西夏, 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3、明确:这正是苏洵散文
第四单元《方山子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问题探究三:苏轼为何写这个奇异人?
引导提示:苏轼是什么原因来到这个地方的? 苏轼接触了这个故友之后会作何感想?
“同是天涯沦落人”——具有类似的遭遇。一个 是读书没有受到赏识的陈季常,另外一个是当官 不受重用的苏轼, 两人可谓惺惺相惜(即性情、志
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惜、同情、支持。)
其实,文中有一个细节已经表达出了这层意思, 请找出。——
2段:交代近期与方山子相见的情形,表现 他超脱的人生态度。
3段:回忆他早年性情、志向、才能和风采。 4段:叙述他的家世以及他对富乐的抛弃。
5段:含蓄评价他是一位异人,表敬佩之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节刻画
1.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2.所著帽,方耸而高。 3.矍然。俯而不答,仰而笑。 4.怒马独出,一发而得之。 5.与余立刻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徒步往来山中。庵居蔬食。环堵萧然。
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纵马射鹊,与余立刻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 豪士。 遁光黄间,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人莫识 也。 显闻富贵,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妻子奴婢皆有 自得之意。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2.先总体介绍,再具体介绍,符合常情。
3. 布局奇妙,如行云流水,颇具匠心。
重温名篇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由一个人引发的一篇文章”
——带着思考学文章
苏轼写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为何写这个人? 怎么刻画这个人?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 教案

伶官传序【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翻译本文重要文言句子2、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把握本文论证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2.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五代”历史背景2、翻译课文。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标题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样的人呢?(学生: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古时戏子大多地位低下,却能入朝为官,欧阳修为什么要为伶官作传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永忠”。
北宋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曾就范仲淹被黜事,上书斥责谏官高若纳趋炎附势,不敢主持正义,因而遭到贬谪。
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
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
例如他的记事文往往运用精炼的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经验教训。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新五代史》等。
三、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陕西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五单元第2课伶官传序教案2

完成《新新学案》精学精练部分。
任务〃目标 完成《新新学 案》预习新知 第 2、3 步
1、 熟读课文, 理解文中常见的 文言词语。 导入新 课 2、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进行论证 的写法。 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 意。 自主学 习 1、齐读课文 2、 学生疏通文 意 读课文后,学生结合课文注释 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教师巡视 1.学生试译第三、四段: 古今异义: 至于、 从事、 人事、
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 本节课目标 2、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法。 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 本节课重难点 2、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教 环节 检查课 前预习 学 过 程 实施方法 教师随机抽查学生展示,由其 他同学纠错, 教师点评并补充。 备注 《新新学案》 PPT
(第二课时课 题
第 5 单元 散而不乱
1、朗读全文,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以及文言 句式特征。 2、结合语境,说出“与、归、易、告、虽”等词在本课中的含义。 三维目标 3、学习本文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4、通过交流,理解“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 启示 教学重点 教学重难点 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本节课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合作探 究 交流展 示 赏析课文 1、 理清课文思 路 2、对“忧劳可 探究与 展示 以兴国,逸豫 可以亡身”的 结论,我们今 天应如何评 价。 2、 分析本文论 证的方法。 布臵作 业 翻译课文
人教新课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教案

【语文】人教新课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教案伶官传序【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借古讽今的写法。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积累精彩语句。
二、能力培养目标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简要提示读懂课文。
引导学生阅读中结合语境揣摩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词类活用。
这篇课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充沛的语势和酣畅的文气。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三、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四、结合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1.词语[与]与尔三矢(给)求!无乃尔是过与(读yú,通"欤")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归]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易]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以乱易整,不武(替代)[告]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2.活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学设计

我最讨厌的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laoshi ”这句话,按照这个逻辑,“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不会管的校长,只有不会管的局长”------如此推下去,你觉得怎么样?“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学生现在都惯成什么样了?你知道吗?老师们什么都不能做,只空口白牙的用话就能调教出家长和社会眼中的好孩子来?你自己试一试?有些孩子连家长的话都不听,甚至顶撞,甚至和家长都敢动手,这样的孩子你光用嘴教育试试?再者说,各方面都好好的,老师吃饱了撑得没事干体罚他们阿?国家性质还民主和专政共存呢?不走正道的也一直和他民主着?那还民什么主啊?现在的教育都成什么了?都成服务行业了。
也不知道谁说“学生就是老师的上帝”,没智商的话。
上帝可以背负天下人的苦难,你行吗?扯淡!动不动就对老师们横挑鼻子竖挑眼,整个大方向都有问题,几十年了,中国出了多少个大师级的人物?让一帮不懂教育的人瞎掺乎?还时常提什么意见,还采纳,长此以往“教育将不教育”。
往小里说,那些还敢体罚学生的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老师,大环境都对“体罚”否定的情况下,这些老师不去“明哲保身”,他们真不懂吗?是真心实意地想把孩子教出来,“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我的学生”。
这样的老师最可敬!醒醒吧,社会的人们。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确实是老了,岁月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马不停蹄才有可能完成。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此言不谬啊。
不过,身体能不能吃得消啊,学习毕竟是好事,可是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空中楼阁垮下来是迟早的事。
今天在论坛上看到一段话很有意思,特意抄过来与大家分享:“美国人先进在天上,照样7人集体坐烟花;日本人先进在地上,只可惜丰田刹车基本靠树;中国人先进在地下,陕西河南的老农一锄头下去整个瓶啊罐啊的出来就是几百万,整破了它也是几百万,因为它记载着曾经的辉煌。
”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
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教学与导学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教案【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苏洵、欧阳修、韩语、苏轼等文人的基本情况;2.背诵《六国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等名篇;3.积累文言字词知识;4.训练文言文部分练习题。
其一:苏洵和《六国论》一、相关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2.写作背景: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
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
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
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
我们应该说,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空泛的史论,它是明显地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课文解析1.字词解析: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得法),弊.(弊端)在赂.(贿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有的人)曰:“六国互.(前后,陆续)丧,率.(都是)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大概)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
陕西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四单元第4课《阿房宫赋》教案2

单元(章节)课题
创造形象 文言
本节课题
阿房宫赋
三维目标
1、自读浅易文言的能力,善于推敲常用词义,发现辨识语言现象,通畅地翻译
2、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写法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问题
导入
小笑话导入
读法
相关知识
讲解介绍、PPT
听、记
读一读
1、正音
2、诵读方法
3、试读,体会
1、PPT正音
2、引导朗读,体会味道
体会,关了PPT后将《学案》预习部分注音完成
自主
学习
一、二段内容:文字学习整理
内容概括
技巧赏析
让学生自学,标注
放PP检查,对照
常用词落实
进一步夯实概括能力
3、感受并理解本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4、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
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提炼的课题
化实为虚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文字理解,文章源自法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资源选择
学案、PPT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课堂检测内容
学案“预习”部分10分钟,B、C档发布
拓展
理解
预习内容布置
熟读成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第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万州区桥亭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2013年4月10日集体备课地点:桥中高二年级办公室集体备课课题:《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第五单元中心发言人:曹文华单元分析与教学设计:发言人:曹文华一、单元整体分析: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
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
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
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照顾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
《六国论》借古论今,在秦与六国之间,恶秦而亲六国;对六国又是责之哀之,从而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
《伶官传序》回顾后唐庄宗从取得成功到迅速转为失败的过程,总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感慨良多,虽议论而同时有很强的抒情性。
《祭十二郎文》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慨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围绕画竹,结构全篇,阐发绘画理论与缅怀悼念文与可紧密结合在一起,情理兼用的特征更为明显。
至于推荐作品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
要提醒学生: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方可。
二、单元教学目标(一)、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三、单元教学整体设想:(一)、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
这是把握文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
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5单元第4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1

教学过 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激情
怀念类的文章,以上一课为
例,莫不伤心欲绝,然而不同
凡响的苏轼又如何呢?
记住《江城子》
导入
归类这类文早的特点导入
自由
诵读
读出心情变化、情感
体悟
自学
合作
学习第一段,文字理解,能概括 全段意思,分层意思
布置任务,交代目标
安排展示,集中讲解
先自学,再交流,尽量解决文字
自学
用速读方式解决第二段文字
强调意译的处理
要求学生把握文段的
不懂的地方冋位交流,解决不了
标出来,提问
乙
聲酣E目古’“導秦”粗琴
畐卩悬
m
肾「/«Βιβλιοθήκη 曲岳9岳混“比谟”導秦建MIM
建M
科目:
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单兀(章节)课题
气脉中贯
本节课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1、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锻炼翻译,提高翻译的能力
三维目标
2、
学习并掌握选材、由中心统领材料的技巧
3、
学习作者洒脱的性格和心态
提炼的课题
文字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目标前二,难点在于目标3的消化,形成能力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高中语文教材说明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编写说明一、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整体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书。
它是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相配套的。
为了使它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编者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曾进行了反复思考、充分讨论,并采取了一些新的编排思路。
(一)适应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需求。
民国以前,文人科举考试以及公私应用交际、日常记事抒情言志,都离不开用文言形式写的诗文。
对于诗文的学习、探讨,了解其做法,总结其得失,予以借鉴,甚至模仿,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代替了文言,古代文学与读者拉开了距离。
阅读古代诗文,从以往的重在临摹仿效,转为偏重鉴赏和认识。
古诗文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多半在于增进文化涵养,提高审美情趣;至于写作应用上的受益,则不像白话文那样直接。
这是读者需求上古与今的差异,面对这种情况,课本的设计必须从欣赏角度入手,以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
(二)采用全新的单元设置角度。
为了突出文言文学习中鉴赏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这本课本打破了一般以文学史顺序或作家文选式的单元编排方式。
诗文分列,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单元。
诗文各分三个单元,繁简适度,切合高中生的欣赏需要,尽可能地从几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两种文体的各自特点。
尤其是散文的单元设计,由于可借鉴的资料不多,自出主张,从散文的形象性、抒情性与逻辑性、灵活性与趣味性三个方面勾勒散文的整体风格,很有创意。
从选目看,各单元所选作品,均不在一个平面上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和鉴赏需要作多层次安排。
(三)努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步骤上有所创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程把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根本出发点,因此,从单元开头的赏析指导,到课文后的练习与相关资料,均本着加强方法指导的原则作了新的考虑。
陕西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五单元第4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2

执笔熟视:仔细
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2、语
今语士大夫:告诉
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பைடு நூலகம்
3、过
不学之过也:过错
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B.文言虚词
1、然
自视了然:……的样子
予不能然也:这样
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2、以
以追其所见:来,从而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
与可以书遗予曰:把……
吾将以为袜:把……当作
6、其
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
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
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
岂独得其意:代词,代“文与可”
7、而
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
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
废卷而哭失声:表承接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
教师随机抽查学生展示,由其他同学纠错,教师点评并补充。
导入新课
抽查学生朗读。
1、教师导入新课。
2、PPT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检查朗读。
自主学习
指导自学
梳理文言知识
教师巡视学生自学,然后归纳,PPT展示。
明确:(一)文言通假
1、与可没与陈州:没,通“殁”,死亡
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
3、之
竹之始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寸之萌耳:结构助词“的”
生而有之也:代词,指代节叶
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代与可之言
而读书者与之:代词,指代轮扁讲的道理
陕西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四单元第4课《阿房宫赋》教案4

一、激趣导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9而气候不齐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二)分析内容:
1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2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3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4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练习册、学案等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备注
一、入题解题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自学第一段
1、初读,整体感知,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2、再读,结合注释,逐句翻译;
3、研读,提要钩玄,归纳意思
5第六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课堂检测内容
背诵第一段
课后作业布置
完成《新新学案》“提能.精学精练”A
预习内容布置
“新新学案.预习新知”1.2.3题
科目:语文授课时间:第周星期三
单元(章节)课题
散文之部四单元
本节课题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推荐作品同步学案

推荐作品狱中杂记一、名句积存孟子曰:“术不可不慎。
”信夫! 注 这句话强调职业的重要性。
意思为:孟子说:“选择职业不可不慎重。
”真对呀!二、中心主旨封建牢狱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机械的一个组成部份,是镇压人民保护封建专制政权血腥统治的工具。
它的真实面貌,从来被封建统治阶级以“仁政”的外衣和虚假的道德说教所掩盖着。
本文通过对清朝刑部狱中骇人听闻事件的记叙和阴森可怖景象的描述,令人们清楚地看到封建时期的牢狱是个惨无人道暗无天日的人世地狱,封建官吏及其爪牙是杀人无赖的爱惜者,是敲榨百姓骨髓吮吸人民膏血的吸血鬼,是草菅人命的刽子手,封建法律是封建官吏敲诈敲诈贪赃行贿的遮羞布,封建牢狱是封建官吏营私舞弊的场所,从而有助于人们认清封建专制政治的黑暗和封建法律的伪善,激起人们对封建制度的憎恶。
三、写作特色1.朴实、严肃的笔法。
作者因《南山集》案被连累入狱,几乎送死。
因此他对狱中骇人听闻的罪恶的感受是极为深刻的。
作者的貌似客观平复的表达,实质上是经历过大痛楚、大愤怒以后的冷峻,正如痛哭以后的无泪,悲痛以后的木然。
这种客观的平复,给读者的又一印象是作者对如此的罪恶的所见所闻甚多,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这就更易引发读者的震撼。
2.准确精练的用词。
例如,写刽子手向判死刑的囚徒敲诈时的三种情形时,刽子手对受死刑者和受绞缢者说的话冷酷无人性,但又仅是貌似轻描淡写的寥寥数语,却把他们冷酷成性,以囚犯是不是安然就死作为取利手腕相要挟的令人发指的行径刻画出来;对斩首者“无可要”,仍“质其首”,把受刑者的头颅据为己有来取利,可见其贪婪已到了敲骨吸髓,毫无人性的境界。
四、文白对照康熙五十一年三月 ,余 在刑部 狱 , 见 死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间,我(被关押)在刑部监狱里,看见犯人死而由窦 出 者, 日 四三人。
去而从墙洞里拖出去的,每天有三四个人。
⎣⎢⎢⎡ 康熙:清圣祖(玄烨)的年号。
刑部狱:清政府⎦⎥⎥⎤刑部所设的监狱。
刑部,明清两朝设六部,刑部掌刑律狱讼。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知能整合课件:第5单元(共14张PPT)

3.虚词标志法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 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 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①句首 发语词
②句尾 语气词
③疑问 代词
④复句 中的关 联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 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 开。
推断虚词用法的基本方法: 1.抓标志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何陋之 有、惟命是从)。 2.借语法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解答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庄 宗受而藏之于庙”和“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 语是唐庄宗,是施动者;后者的主语是(人的)智勇,是受动者。故第 一句中“于”译为“在”,第二句中“于”译为“被”。又如“将以定其志也” 和“必有以也”,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能推断出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 一样。前一个“以”是介词,“用”;后一个是动词,“作为”。
然则、或、况、而况、且、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 面一般要断开。
4.动宾词组法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构成动宾词组。 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 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5.名代词组法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因 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 “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 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 后面一般要断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形容词做动词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
(2)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3)与可厌之:厌,厌恶
2、名词作状语
(1)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3、意动用法
(1)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四)一词多义
A.文言实词
3、之
竹之始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寸之萌耳:结构助词“的”
生而有之也:代词,指代节叶
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代与可之言
而读书者与之:代词,指代轮扁讲的道理
4、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对,表对象
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
5、焉
而节叶具焉:助词
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
(3)、轮扁,斫轮者也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二)省略句
(1)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
(2)吾将以(之)为袜
(3)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三)倒装句
1.定语后置
(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2.状语后置
(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3)足相蹑于其门
(二)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
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
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作;今,认为
5、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
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
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
6、其
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
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
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
岂独得其意:代词,代“文与可”
7、而
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
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
废卷而哭失声:表承接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
(第二课时)
科目:语文授课时间:第10周星期五
单元(章节)课题
第5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本节课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本节课目标
1、赏析课文。
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本节课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新新学案》
教学过程
环节
任务·目标
实施方法
备注
检查课前预习
读通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完成《新新学案》预习新知3、4、5步
1、熟
执笔熟视:仔细
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2、语
今语士大夫:告诉
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过
不学之过也:过错
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B.文言虚词
1、然
自视了然:……的样子
予不能然也:这样
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2、以
以追其所见:来,从而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
与可以书遗予曰:把……
吾将以为袜:把……当作
教师随机抽查学生展示,由其他同学纠错,教师点评并补充。
导入新课
抽查学生朗读。
1、教师导入新课。
2、PPT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检查朗读。
自主学习
指导自学
梳理文言知识
教师巡视学生自学,然后归纳,PPT展示。
明确:(一)文言通假
1、与可没与陈州:没,通“殁”,死亡
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
(四)固定句式
(1)、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
(2)、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结合《新新学案》p102精析文本部分的四个问题探究.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名答问,点评,后补充,完善。
布置作业
完成《新新学案》精学精练A
预习任务
《狱中杂记》翻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