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瓘对

合集下载

张怀瓘《书断》史论成就管窥

张怀瓘《书断》史论成就管窥

三卷的体例加以转录。宋朱长文编《墨池 州)人,生卒年不详。按元末明初陶宗 作《二王等书录》中所署,其作于“乾元
编》亦全文收录此书。此后,历代的书学 仪《古刻丛钞》所载《唐故宣义郎侍御 三年五月”,即公元760年6月,怀瓘当
文献,亦屡有转录、节录或引用阐发。清 史内供奉知盐铁嘉兴监事张府君墓志铭 卒于此之后,或卒于代宗时期,享年当在
《书断》为行卷,干谒苏晋、王翰两位权 年)、《二王等书录》(成书于公元760 的演进以及书法美的形成与发展,这深刻地
臣[6],是其时张应仍未出仕。从“选材于弃 年)、《玉堂禁经》《六体书论》等作,以 体现出张怀瓘写作此书“芟夷浮议,扬摧古
木,擢臣于翰林”来看,怀瓘或许是以善书 《书断》体量最大,成就也最高。
《书断》之为义也,闻我后之所好,述 己的特点。书中除记载书家的字号、官职和
所著《画断》中的一段话:“集贤校理张怀 古能以方之,不谓其智乎。较前人之尤工, 大致经历外,还记载了其擅长的书体和主要
瓘云……”可知张怀瓘还曾官集贤校理。集 陈清颂以别之,不谓其白乎。体物备象,有 书法成就,并给予一定的评论。这些材料有
作论(包含有关艺术家、艺术作品、创作过
书法品评著作的体例达到完备。《书断》也
《书断》的书法理论成就,主要体现在 程等方面的理论)、习学论等,虽然并不十
按照《书品》的方式将书家分作三个大的等 以下几方面:
分完备、充分,但与前代的理论著述相比,
级,基本保留了品评著作的大致框架,不同
一是《书断》在总结前人有关书法 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与稍早一点的孙过庭
2020/05 No.219
张怀瓘《书断》史论成就管窥
文 _ 张世吉 邵军
中国传媒大学
内容提要:唐代张怀瓘的《书断》是一部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著作,相当于一部书法通史。《书 断》的出现,标志着书画品评体著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体例特征和品评事件,体现出书法品 评体理论体系的新高度。张怀瓘在《书断》中从“自然”的理论出发,谈到了与书法有关的一系列 问题,形成了一个体系化的理论认识,在唐代书法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张怀瓘;《书断》;书法理论

从张怀瓘《书估》看古代书法作品的定价方式

从张怀瓘《书估》看古代书法作品的定价方式
在作品质量较高或作者声誉较好的情况下,古代书法作品的价格往往会上涨。相反,如果作品质量较低 或作者声誉一般,价格则可能下跌。
收藏价值与历史意义
01
收藏价值
古代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因为它们不仅是艺术品,还是历史
文化的载体。一些作品可能还具有传承有序、流传有绪的历史背景,这
些因素都会增加作品的收藏价值。
《书估》对市场价格体系建立的影响
提供定价依据
01
《书估》对古代书法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评估,为书法作
品的市场定价提供了依据。
促进市场流通
02
《书估》对书法作品的估价有利于作品的流通和交易,促进了
市场的活跃和发展。
推动书法艺术发展
03
《书估》对书法作品的评估和定价,有助于提高书法家的知名
度和地位,进一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交易方式
古代书法作品的交易多通过私人收藏和文人之间的互相赠予,也有一些通过画廊 、拍卖行等渠道进行交易。交易方式相对简单,但价格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
定价背景与影响因素
艺术价值
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决定其价格的重要因素。名家的作品往往因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备受推崇, 价格也相对较高。同时,作品的历史背景、传承关系等因素也会影响其价值。
成熟与繁荣
秦汉时期,小篆和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魏晋 南北朝时期,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家将书法推向新的高度 ,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韵”。唐代更是出现了楷书、行书 、草书等多种书体,书法艺术达到鼎盛。
古代书法作品市场概况
市场需求
古代书法作品在市场上一直受到追捧,尤其是一些名家的作品更是价值连城。随 着文人阶层的兴起,书法作品逐渐成为一种投资和收藏品。

论张怀瓘的书法品评观

论张怀瓘的书法品评观

合理开发与利用, 并在合理 的实施 途径下使得保护
和利用 的 目的得到 升华 。
参 考文 献 :
其结果 会最终 使许 多宝贵 的资 源本 身逐 渐失 去 了原 貌 。因此在有 创意 性发 掘 的 同时 . 要 注重 对 文 化 更 资源发 掘的前 瞻性 和可持 续性 , 不贪 寻一 时的利益 , 急于求 成 。要 意识 到对 区域历史 名人 文化 资源的 利 用, 并非 必须在 文 化 产业 化 的模 式下 展 开 。利用 的
计, 寻找恰 当的切人点 , 是合理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
怀瑾就 是一 位举 足轻 重 的 书 法理 论 大 家 , 所 撰 写 其 理 的规 划 , 会取得 意想 不到 的效果 。 定
虽然 表 面看起 来 , 过 上述 形式 的设 想是 无 法 通 将实 际效果显 现 出来 的 , 是 我 们在 利 用某 一 资 源 但 之前 , 应该意识 到 , 对资 源 的保 护其 实从某 种程度 上 去理 解其 意 义 远 远 大 干 利 用 。 因 为 如 果没 有 通 o
学 出版 社 ,19 :9—13 9 49 0.
[] 4 蒋宝德 , 李鑫生. 国地 域文 化 ( . 南 : 中 M]济 山东 美术 出
版 社 ,19 :0 9 7 15—13 1.
[] 5 胡义成. 生态 ・ 能量 ・ 中国地域文化 [ ] 重庆师范大学 J.
学 报 : 会科 学 版 ,0 39 3 :4 社 20 ,( ) 12—18 4.
过实施 保护 而直接 脱 离 实 际 的进 行 开发 , 无异 于 则 涸泽而 渔 , 最终 必 然影 响 到 文化 资源 发 展 的可持 续
行 政 区划衍 生 的结 果 与 现状 , 在 地域 行 政 区划变 是 更后 , 融合 历史文化 名人 资源 , 建设本地 域文 化的重

张怀瓘

张怀瓘

海陵(今江苏泰州)人。

活动于开元(713-714)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

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善正、行、草书。

对自己书法十分矜恃,自称:“正、行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手迹无存。

编辑本段张怀瓘书法评论著作张怀瓘的书法评论著作,有《书断》、《证书药石论》、《书估》、《书议》、《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六体论》、《文字论》等行于世。

又著《画断》,可惜久已亡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文。

《书断》述十体书源流,评书家三品等第。

《书估》评书之价值贵贱,《书议》评议19位名书家,《文字论》系与友论书,《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评书药石论》等皆叙书艺技巧,《画断》评画家三品等第。

《书断》《书断》共上、中、下三卷。

上卷卷首一篇自序,序后列总目,总目后逐一叙述书之十体源流,各系以评赞,终为总论。

中卷和下卷罗列古今书家,从黄帝时苍颉起,迄至唐代卢藏用止,3200多年间共86人,分神、妙、能三品,各列小传,传中附录38人。

卷末有通评一篇。

著作成书年代张怀瓘的几部著作,成书年代先后为:《书断》玄宗开元15年(727年)、《书估》玄宗天宝13年(754年)、《书议》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在唐立国后的110年至141年间。

全唐289年,恰当其中。

书坛局面这期间,书坛是什么状况呢?宇宙万事万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书体变化也一样,百状千态。

至南北朝时期,书坛好比春秋战国,群雄逐鹿,诸子百家蜂起,真、隶、行、草,各极其变。

发展到唐时,君臣上下,竞相钻研此道。

且书体已难有出新斗奇之势,转而更加注重笔法结构的争胜,日益强调法度。

就书体而言,有六体说(秦朝)、八体说(汉许慎)、三十六体说(王憧)、五十六体说(韦绩),更有多至百体说等等。

这复杂纷繁的百家争鸣态势,带来了书体分类学的进步。

张怀瓘在《书断序》中写道:“苍黄者唱首,冥昧者继声,风议浑然,罕详孰是。

张怀瓘书论

张怀瓘书论

张怀瓘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

海陵(今江苏泰州)人。

活动于开元(713-714)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

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善正、行、草书。

对自己书法十分矜恃,自称:“正、行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手迹无存。

著有《书议》、《书断》、《书估》、《评书药石论》等,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

张怀瓘作品:张怀瓘的书法评论著作,有《书断》、《证书药石论》、《书估》、《书议》、《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六体论》、《文字论》等行于世。

又著《画断》,可惜久已亡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文。

--------------------------------------《书断》述十体书源流,评书家三品等第。

《书估》评书之价值贵贱,《书议》评议19位名书家,《文字论》系与友论书,《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评书药石论》等皆叙书艺技巧,《画断》评画家三品等第。

《书断》共上、中、下三卷。

上卷卷首一篇自序,序后列总目,总目后逐一叙述书之十体源流,各系以评赞,终为总论。

中卷和下卷罗列古今书家,从黄帝时苍颉起,迄至唐代卢藏用止,3200多年间共86人,分神、妙、能三品,各列小传,传中附录38人。

卷未有通评一篇。

张怀瓘的几部著作,成书年代先后为:《书断》玄宗开元15年(727年)、《书估》玄宗天宝13年(754年)、《书议》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在唐立国后的110年至141年间。

全唐289年,恰当其中。

这期间,书坛是什么状况呢?宇宙万事万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书体变化也一样,百状千态。

至南北朝时期,书坛好比春秋战国,群雄逐鹿,诸子百家蜂起,真、隶、行、草,各极其变。

发展到唐时,君臣上下,竞相钻研此道。

且书体已难有出新斗奇之势,转而更加注重笔法结构的争胜,日益强调法度。

就书体而言,有六体说(秦朝)、八体说(汉许慎)、三十六体说(王憧)、五十六体说(韦绩),更有多至百体说等等。

《书断》对尺牍的评价

《书断》对尺牍的评价

《书断》对尺牍的评价
《书断》是唐代张怀瓘所撰的书法论著,它对尺牍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人论书”和“以书论人”两个方面。

首先,“以人论书”方面,张怀瓘认为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学养都会影响到他的书法风格。

例如,他赞扬钟繇的书法“天然第一”,这是因为钟繇性格深沉,学养深厚,其书法风格也表现出沉稳、秀逸的特点。

同时,他也批评王献之的书法“夸多斗靡”,因为王献之性格张扬,学养不足,其书法风格也表现出浮躁、粗率的特点。

其次,“以书论人”方面,张怀瓘通过对尺牍的观察和分析,能够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例如,他评价王羲之的尺牍“清风亮节,其情蔼如也”,这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平和自然,表现出他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同时,他也评价颜真卿的尺牍“刚健充实,其志裕如也”,这是因为颜真卿的书法雄浑有力,表现出他坚定的信念和刚毅的性格。

总的来说,《书断》对尺牍的评价是建立在“以人论书”和“以书论人”两个方面的相互印证之上的。

它认为书法作品不仅能够反映出作者的个性特点,也能够反映出作者的精神风貌和情感状态。

同时,它也强调了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

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

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引言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在这个艺术领域中,张怀瓘的书学著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书学理论家,张怀瓘的著作不仅丰富了书法理论的宝库,而且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张怀瓘的书学著作进行考论,以期深入探讨其内容、特点及价值。

文献综述张怀瓘的书学著作流传下来的主要有《书断》、《书估》、《书议》等。

其中,《书断》是对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欣赏等方面的全面论述,是张怀瓘最重要的书学著作之一。

《书估》则主要是对当时书法作品的品评和估价,反映了张怀瓘对书法的独到见解。

《书议》则是对一些书法技巧和理论的探讨,对后世影响不大。

内容分析在《书断》中,张怀瓘首先对书法进行了分类,将之分为“神、妙、能、逸”四个等级。

他强调了书法的功用价值和文化内涵,认为书法是文人修养的重要体现。

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书法理论,如“一波三折”、“以意为先”等,这些理论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书估》中,张怀瓘通过对当时书法作品的品评和估价,展现了他对书法的深刻见解。

他提出了一些有关书法作品价值的观点,如“真不如草”、“草不兼真”等,这些观点对后世的书法鉴赏和评估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特点与价值张怀瓘书学著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著作体系完整,内容全面,涵盖了书法理论、书法实践、书法鉴赏等多个方面;其次,他强调书法的文化内涵和功用价值,将书法与文人修养紧密在一起;最后,他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书法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不仅丰富了书法理论宝库,而且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价值方面,张怀瓘的书学著作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著作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和学习书法的重要参考书籍,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他的书法理论和观点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创作的灵感来源和指导思想;最后,他的著作也成为了研究古代书法史和书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书学唐张怀瓘《书断》下

书学唐张怀瓘《书断》下

书学唐张怀瓘《书断》下展开全文张怀瓘《书断》下书家简介张怀瓘海陵(今江苏泰州)人。

活动于开元(713-741)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

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善正、行、草书。

对自己书法十分矜恃,自称:'正、行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手迹无存。

○妙品秦胡毋敬,本栎阳狱吏,为太史令,博识古今文字,亦与程邈、李斯省改大篆,著《博学篇》七章,覃思旧章,博采众训。

时赵高为中车府令,善史书,教始皇少子胡亥书及狱律法令,亥私幸之,作《爰历》篇六章。

汉兴,总合为《苍颉篇》。

后汉杜林,字北山,扶风茂陵人,凉州刺史,邺之子,位至司空,尤工古文,过于邺也。

故世言小学由杜公。

尝于西河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宝玩不已,每困厄,自以为不能济于乱世,常抱经叹曰:“古文之学,将绝于此。

”初卫宏方造林,未见,则暗然而服。

及会面,林以漆书示宏曰:“常以此道将绝,何意东海卫君复能传之,是道不坠于地矣。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岂虚也哉!”光武建平中卒。

灵帝时,刘陶删定古文、今文《尚书》,号《中文尚书》,以北山本为正。

陶亦工古文,是谓“就有道而正”焉。

卫宏,字次仲,东海人,官至给事中。

修古学,善属文,作《尚书训指》。

师于杜林,后之学者,古文皆祖杜林、卫宏也。

曹喜,字仲则,扶风平陵人,明帝建初中为秘书郎。

篆隶之工,收名天下。

蔡邕云:“扶风曹喜,建初称善。

”卫恒云:“喜善篆,小异于李斯。

”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

韦庭师淳而不及也。

善悬针、垂露之法,后世行之。

仲则小篆、隶书入妙,虽贺彦先沉潜,乃青云之士也。

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人。

桓灵之时,以造行书擅名。

虽以草创,亦丰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胡昭、钟繇并师其法,世谓钟繇行押书是也。

而胡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

师宜官,南阳人。

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

大则一字径丈,小乃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性嗜酒,或时空至酒家,书其壁以售之,观者云集,酤酒多售,则铲去之。

张怀瓘_书断_中的汉字起源观点

张怀瓘_书断_中的汉字起源观点
摘要 :张怀瓘在其书论著作《书断 》中用了较大篇幅讨论汉字的起源问题 。唐代的汉字起源观点有 :八卦说 、结 绳说 、仓颉造字说 、河图洛书说 。而张怀瓘认为 ,上古时伏羲结绳而治 ,后文字取代了结绳 ,但文字并不直接起源于 结绳 ;文字起源于八卦 ,八卦是文字之祖 ;造字者是黄帝史官苍颉 ,他先造的是象形字一类的“文 ”。
一 、张怀瓘所处年代关于汉字起源的各种观点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的文字 —汉字也 是如此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 ,很遗憾地未能 在它产生之时为自己作一个记录 ,因而关于它的身 世便成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古人限于条件的限 制 ,未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考证 ,只能根据神话传说 或古籍记载来推测 。因此 ,在张怀瓘所处的唐代 , 关于汉字的起源 ,便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法 。主要有 以下几种 : (一 )八卦说 八卦是古代用于占卜的八种符号 ,由阴爻 ( - )和阳爻 ( —)组合而成 。一些学者认为文字起源 于八卦 ,这便是文字起源的“八卦说 ”。这种文字起 源观点至迟在汉代便已有萌芽 。托名为孔安国著 的《尚书 ·序 》里说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 ,始画 八卦 ,造书契 ,以代结绳之政 ,由是文籍生焉 。”[ 1 ] (P5) 按照这种说法 ,“八卦 ”和“书契 (文字 ) ”具有类似 的功能 ,它们共同替代了结绳记事 。东汉时许慎所
源问题 ,他认为 ,对于文字的起源问题 ,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及兼论文字始祖 , 各执异端 , 臆说蜂 飞 ,竟无稽古 ,盖眩如也 。”[ 15 ] ( P208) 因此 ,他有意来考 证一番 ,以“拔狐疑之根 ,解纷挐之结 。”[ 15 ] ( P209) 他的 主要观点有 :
(一 )书契 (文字 )并不起源于结绳 1、何为“书 ”、“契 ”与“书契 ” 张怀 瓘 在《书 断 》中 对 什 么 是“书 ”, 什 么 是 “契 ”、“书契 ”,“书契 ”有什么作用等进行了具体的 论述 。他认为“书 ”、“契 ”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它们 是在不 同 的 情 况 下 产 生 的 , 且 各 有 不 同 的 作 用 。 “大道衰而有书 ,利害萌而有契 。契为信不足 ,书为 言立征 。”那么什么是契呢 ? 张怀瓘认为 ,“凡文书

2018-2019上学期(最新)书法鉴赏题目及答案整理

2018-2019上学期(最新)书法鉴赏题目及答案整理

2018-2019上学期(最新)书法鉴赏题目及答案整理1.11.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上品鉴书法是正确的方式?(A)A、哲学B、历史C、文学D、真善美2.在哪种历史背景下创造的篆书?(B)A、文景之治B、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C、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D、商鞅变法3.下列哪种文字是中国最早可考的文字?(D)A、金文B、篆书C、楷书D、甲骨文4.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鉴赏水平,这是因为对自然的感受,对美的认识程度不同。

(√)5.鉴赏书法的人大部分都是书法家。

(×)1.21.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什么的艺术是中国书法?(C)A、文学B、历史C、情感意向D、哲学2.[多选题]书法的内涵包括下列哪几项?(ABC)A、表现对象B、表现内容C、何如表现D、表现结果3.[多选题]书法对象的艺术性表现包括(BCD)。

A、书家创作艺术时的审美艺术性B、汉字的象形性C、汉字及其点画的丰富性D、书法作品内容的文化艺术性4.用启功先生的瘦金体去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5.毛笔的特点是柔软、有弹性,因此在书写书法作品时很难体现出字体的各种形态。

(×)1.31.被称为笔尖之舞的是中国的(B)。

A、绘画B、书法C、刻章D、芭蕾舞2.法国总统称中国书法是艺中之艺是观看了中国书法中的哪个汉字后?(D)A、汉B、京C、文学D、舞3.中国书法也被称为无声之音是因为中国书法与音乐一样寓杂多于统一,讲究对称与呼应、节奏与韵律。

(√)4.画家毕加索认为艺术在中国。

(√)5.通过(A)会使中国书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A、对比B、临摹C、欣赏D、训练1.41.“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这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这句话是下面那一位说的?(D)A、梁思成B、白宗华C、林语堂D、梁启超2.艺术来源于什么,又高于什么?(B)A、自然B、生活C、宗教D、政治3.书法作品中存在共性就一定是优秀的作品。

对张怀瓘“八分”篇的解读与考释

对张怀瓘“八分”篇的解读与考释
邕把 八分 书 的艺 术 效果 发 挥 到 极致 ”, 那 还 缺少

个“ 始祖 ( 或是创始人) ” , 根 据前 代 书 家 的记
载, 这一诨 号 就 自然落 到 王 次 仲 的身 上 , 这 尤 如 史 书所 言 : “ 行书的 ‘ 创始人 ’ 是刘德升 , 而 造 其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9—1 3
辛 魁 鹏
( 曲靖 师范学院 教 师教 育学院 , 云 南 曲靖 6 5 5 0 1 1 )

要: 唐代 张怀璀 的《 书断》 “ 八分” 篇通过 引证 的方 式从 王次仲所处 的朝代 、 八分 书的形成 时间、
相关书家的评述等方面进行阐述 , 为后人研 究王次仲和 八分书提供 了较丰 富的历 史文献资料 。但在 人
辛魁鹏 : 对张 怀罐 “ 八分” 篇 的解读 与考释
极 者王 右 军也 。 ” 总之 , 由于八 分 书 与楷 书有 密 切 的关 系 , 有时又把八分书指代为楷书 , 楷 书 又 萌 芽 于西汉 早 期 、 近于秦 , 加 上 史 料 记 载 王 次 仲 始
的话来 看 王 次 仲 是 饰 隶 为 八 分 , 这 就 形 成 了矛
认为 : “ 唐人也 曾扩大了八分的范围, 用以指称真 书。 ” 这里的“ 真书” 就是 指 楷 书 。 民 国 时期 的
邓散 木在其 《 临池 偶得 》 说: “ 从 汉 字形 体 的演变 来说 , 汉代通行 ‘ 隶书 ’ 和‘ 八分 ’ ( 有 挑 脚 的隶 书) , 而 晋 和 南北 朝 时, 都把 ‘ 八分’ 称为 ‘ 楷
中 图分 类 号 : J 2 9 2 . 2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8 8 7 9 ( 2 0 1 5 ) 0 5— 0 0 3 8— 0 5

两座高峰:孙过庭《书谱》与张怀瓘《书断》

两座高峰:孙过庭《书谱》与张怀瓘《书断》

两座高峰:孙过庭《书谱》与张怀瓘《书断》在对史实进行了总体观照之后,我们将要落脚到一些具体的书论名篇中去进行深入的研究。

现在,我们就要讨论中国书法史上一篇著名的文章:《书谱》。

在整个中国书法批评史上,孙过庭的《书谱》是继后汉赵壹《非草书》之后当之无愧的第二个里程碑。

但两座里程碑的意义不一样。

赵壹的《非草书》作为里程碑,其意义主要在于批评意识的崛起,在那个时代,不可能有非常完备的理论,也不可能有成型和系统化的书法批评出现。

因此,无论它的内容如何,只要它提倡起一种进步的批评方法,为后代人开辟一条道路,我们就认为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而汉晋的“书赋”,在理论上、特别是在批评史上的意义就远不如赵壹,其中所包含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到了唐代,书法理论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演变,而且成果非常之多,如果这个时候光是提倡某种批评方法就不能称为里程碑了。

可以说到了唐代,书法理论的要求是要集大成,特别是在书法的研究立场与目标上要集大成。

而《书谱》恰好完成了这个宏大的目标。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书谱》的出现,即是对前代书法理论的一个总结(从“六书”到初唐的理论),是唐以前所有书法理论的最精辟的总结,这就是集大成。

《书谱》的出现,在当时即已经取得了里程碑的地位,这是向前看。

如果再向它以后看,孙过庭的《书谱》以后尽管还有很多书法理论(宋元明清的众多成果),但这些书法理论除了可能做得比之更细一点或者由于历史的延续在书法内容上增多一点之外,基本上都没有超过孙过庭《书谱》所划定的研究范围。

只不过是更简略、扼要或更详细、周密了,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基本上没有超出《书谱》。

据此,我们才可以说《书谱》是书法批评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整个《书谱》所展现出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思想结构,很难用某一种方式来归类。

我们可以把智果的《心成颂》归为技法理论类,因为它专门研究结构。

而《书谱》几乎包括了书法艺术的所有内容,如史、论、美学、创作、教育、技法、观念……都有涉及。

从张怀瓘书论中学书法欣赏美学

从张怀瓘书论中学书法欣赏美学

从张怀瓘书论中学书法欣赏美学
数百年来,张怀瓘笔下的书法是被众多学者崇拜和尊敬的,他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大师,并在书法欣赏美学上开创了新天地。

张怀瓘是清末书法家、审美家、思想家和书法学者,
他主张书法必须要求有规矩、趣味丰富、持节制度。

他通过审美的努力,使书法美学达到
了新的高度。

张怀瓘的书法欣赏美学首先强调,书法要拙于表达,也就是说,书法作品要反映作者的思想,表达他的思考过程。

其次,书法作品不能过于臃肿,一句要尽量简洁,把思想表达得
淋漓尽致。

再次,书法作品要求兴趣盎然,多用构思、菱形、技巧和多种手法等手段,以营造一种奇特的美感效果。

第四,书法要符合节度性,书法气势要相容而凝聚,墨色要自然融洽,字体要雅俗共赏。

即使是最精美的书法作品,如果节度性不够,也是毫无意义的。

张怀瓘的书法欣赏美学所提出的审美要求,在代代传承之后,也被作者、书法家、民间艺术家广泛引用,甚至影响了一些国外书法美学。

他曾经编写过真实风景画,运用其中的四张画画法把风景图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奇特的美感效果。

在他看来,这样能使书法符合四合一的美学,即文字、写作、音乐、画画四个组成组成。

张怀瓘书法欣赏美学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归根结底,他的审美要求和理念的精髓,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审美思维,将华夏书魂发掘得淋漓尽致,足以令当代读者陶醉艺术的魅力。

张怀瓘六体书论原文及译文

张怀瓘六体书论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张怀瓘《六体书论》的部分原文及译文:原文: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问。

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建康诸文,多乎此法。

译文:行书这种书体,既不象草书那样潦草难认,也不象楷书那样端正方直,它介乎于楷草二者之间。

比楷书少一些规矩的行书可称为“真行”,比草书少带一些飞动的行书则可称为“行草”。

东晋建康(今南京)人所写的字,大多属于这一类。

原文:夫学草书,先习颠蚪,此汉代之名书也。

张伯英得其遗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

会古通今,于右军为最。

译文:要学习草书,应先从章草入手,因为这是汉代时形成的草书。

汉代的张芝已经领悟到章草的笔法,从而加以变化,就形成了今草。

既会古通今的草书艺术,要算王羲之最为精通了。

原文:夫学大草,先习章草,充实令其孩孺。

由章行中,减省点画,隐隐相合,故名“章草”。

章草之书,字字别行;独不容小近,与今草大殊。

每至转折处,则纵锋势以傍出为“钩輨”,放而少留焉。

言贵通取于今草之法,方得之于用也。

若不习今草,纵令才气俱足,将不胜其放逸矣。

译文:学习狂草这一书体之前,要先学习章草,使其具有童子般的功夫。

由于从章草的笔法中简化一些笔画而脱胎出来而成为“今草”。

今草的字体与章草不同,字与字之间也不连续;只有“永”字是连续的。

每当字有转折处时,就提笔使转以成“钩輨”之法写出。

所以说学好了今草的笔法后狂草也就可以写好了。

如果不学习今草而只学好狂放的笔法,即使才气很大,也难以放得开、逸出规矩之外。

原文:夫学小楷之法,其难有五:一曰停笔端;二曰字画准;三曰各字足;四曰篇行押;五曰始终完。

若五者皆备,则悬针垂露之迹兼矣。

又须积学养气,及其精熟,渐入佳境。

既得其妙,则一点一画之间皆有义理可观矣。

译文:学习小楷的方法,有五个要点:一是落笔时必须停住笔端;二是笔画要准确;三是要使每个字都完整无缺;四是整篇的字行列要均匀整齐;五是通篇要结构完美。

如果这五个方面都能做到,那么悬针垂露的笔画就都具备了。

古今书人优劣评名词解释

古今书人优劣评名词解释

“古今书人优劣评”是唐代张怀瓘所著的一部书法品评著作,共一卷。

这部著作对从汉代至唐代的书法家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 19 人,中品 21 人,下品 17 人。

在这部著作中,张怀瓘不仅对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进行了评价,还对他们的人品、性格、气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因此书法家的人品和性格对其书法作品的影响非常大。

“古今书人优劣评”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唐代以前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也为后人评价书法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

张怀瓘书议原文及翻译

张怀瓘书议原文及翻译

张怀瓘书议原文及翻译导语:张怀瓘,海陵(今江苏泰州)人。

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

活动于开元(713-741)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

下面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他的代表作之一书议原文及翻译的相关内容。

欢迎大家阅读。

张怀瓘书议原文昔仲尼修书,始自尧舜。

尧舜王天下,焕乎有文章。

文章发挥,书道尚矣。

夏殷之世,能者挺生。

秦汉之间,诸体间出。

玄猷冥运,妙用天资;追虚捕微,鬼神不容其潜匿。

而通微应变,言象不测其存亡。

奇宝盈乎东山,明珠溢乎南海,其道有贵而称圣,其迹有祕而莫传。

理不可尽之于词,妙不可穷之於笔,非夫通玄达微,何可至於此乎?乃不朽之盛事,故叙而论之。

夫草木各务生气,不自埋没,况禽兽乎?况人伦乎?猛兽鸷鸟神彩各异,书道法此。

其古文、篆籀,时罕行用者,皆阙而不议。

议者真正、藁草之间,或麟凤一毛,龟龙片甲,亦无所不録。

其有名迹俱显者一十九人,列之于后:崔瑗、张芝、张昶、锺繇、锺会、韦诞、皇象、嵇康、卫瓘、卫夫人、索靖、谢安、王导、王敦、王廙、王洽、王羲之、王献之。

然则千百年间得其妙者,不越此数十人。

各能声飞万里,荣擢百代。

惟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风神盖代。

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学;其理隠而意深,固天下寡于知音。

昔为评者数家,既无文词,则何以立说?何为取象其势,彷佛其形?似知其门,而未知其奥,是以言论不能辨明。

夫于其道不通,出其言不断,加之词寡典要,理乏研精,不述贤哲之殊能,况有邱明之新意悠悠之说,不足动人。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若与言面目,则有智昏菽麦,混白黑与胸襟;若心悟精微,图古今于掌握,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

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

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夫诵圣人之语,不如亲闻其言;评先贤之书,必不能尽其深意。

有千年明镜,可以照之不疲;琉璃屏风,可以洞彻无碍。

今虽録其品格,岂独称其材能。

皆先其天性,后其习学。

张怀瓘书法理论研究.doc

张怀瓘书法理论研究.doc

张怀瓘书法理论研究----书法论文-->引言(一)研究缘由张怀璀的书法理论代表唐代以来书法理论的高峰,有《书议》、《书估》、《书断》三卷)、《文字论》、《六体书论》、《评书药石论》、《论用笔十法》、《新玉堂经》、《二王书录》九本书学论著流传在世。

其著述视野开阔,见识深远。

他对中国古代书法的艺术地位及其发展、书法艺术的审美理想、以及书法艺术的构造与鉴赏规律等重大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并形成体大思精的理论体系。

较孙过庭的书法美学思想而言,张怀璀之书学思想更为丰富、全面而深刻。

他代表了唐代书法理论、书法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与水平。

张怀權在《书断》中指出,书法艺术“皆不知其然而然,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

观之者,似入庙见神,如窥谷无底”、“技由心付,暗以目成”,突出书法创作主体和心性的指导作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这一方面的精炼概括。

(二)研究现状在美学角度研究张怀瓌的文章,主是从张怀璀的书法理论美学思想出发进行研究。

总的来说,这一角度研究绝大部分是从书法理论、古典美学、书法批评等角度来进行考核,而作品中的体例方面的研究较少。

按照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内容,主要概括如下:其一,围绕“风神”范畴展开。

学者黄惇早在1986年就开始采用“唐人尚法”这一理论出发点对张怀瑙的书著进行了考究,认为张怀瓌对书法的领悟已经从书法的造型方面延生到了书法的核心实质,他在《书法神采论研究》一文中,大胆地认为张怀灌书法理论影响并造就了宋代的尚意之风,此观点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年,学者王岗在第二期的《书法研究》中,将张怀瓌的书论同孙过庭的书法理论进行了一次深入而细致的比较,他认为,张怀權的审美理想是“客观的”、“中庸的”,归纳总结之后,提出张怀璀书论的“风神说”。

除此之外,学者虞晓勇在《论书法的神采》一文中认为书法是一门重“神”与“形”的艺术,并认为张怀瓌是书法形神论的集成者,其形神理论为后世所垂范。

.............一、张怀璀及其书法理论著作概观(一)张怀瓏的生平及著书缘由张怀權具体的生卒时间没有详细记载,从其著作中的有关文字可以得知,张怀權主要经历了幵元和天宝两个朝代。

张怀瓘六体书论

张怀瓘六体书论

张怀瓘六体书论张怀瓘(1813-1885),字元海,号松江,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书法家。

他是晚清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清代书法界的奇才。

张怀瓘的书法造诣极高,擅长隶书,兼及楷、行、草、篆、隶书,被誉为“六体书皇”。

张怀瓘的隶书堪称一绝,其笔画纤秀,结构严谨,气势雄浑。

他的隶书带有古意,富有神韵,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张怀瓘的隶书在晚清书法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人所推崇。

在楷书方面,张怀瓘的作品也是无与伦比的。

他的楷书书写端庄大气,字体工整,笔画流畅,给人以庄重的感觉。

他的楷书带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气息,给人以平和、舒缓的感觉,充满了人文情怀。

张怀瓘的行书功底也非常扎实,他的行书字体豪放大气,书写流畅自然,富有韵律感。

他的行书作品字迹舒展,墨迹浓重,富有变化和层次感,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张怀瓘的草书造诣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草书字迹狂放不羁,笔势挥洒自如,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草书作品字迹激荡,墨迹纵横,给人以狂放、激情的感觉,展现了草书独特的魅力。

张怀瓘的篆书功力也非常出色,他的篆书字迹刚劲有力,墨迹浓重,给人以庄重威严的感觉。

他的篆书作品字体醇厚,气势雄浑,展现了篆书独特的韵味,充分体现了篆刻的艺术价值。

张怀瓘的六体书相互交融,互相照应,每一种体书都有他的独特见解和艺术追求。

他的六体书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和修养,也展示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创造力。

张怀瓘的六体书论影响了后世的书法界,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的六体书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

他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来的历史中也保持了重要地位。

总之,张怀瓘以其精湛的书法技艺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了清代书法界的一颗璀璨明星。

他的六体书论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享受,也是文化的瑰宝,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传承。

张怀瓘“风神骨气”书学观探析

张怀瓘“风神骨气”书学观探析

张怀瓘“风神骨气”书学观探析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1期摘要:盛唐时期的张怀瓘对初唐以前的书学理论进行了梳理以及总结,构建了宏大完整的书学理论体系。

他提出了“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对后代的书画理论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怀瓘书学体系中“风神骨气”的书法审美理想,是其书法品鉴的核心观点,表现了此时期追求肆意和宽广的整体艺术姿态和美学主张,同时体现了创作主体的性情和作品本身的生命力。

关键词:张怀瓘;风神骨气;书学成就(一)张怀瓘“风神骨气”观的提出张怀瓘首次在《书断》中提出:“合冥契,吸至精,资运动于风神,颐浩然于润色。

”[1]他在《书议》中说:“今虽录其品格,岂独称其材能。

皆先其天性,后其习学。

纵异形奇体,辄以情理一贯,终不出于洪荒之外,必不离于工拙之间。

然智则无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2]他正式提出“风神骨气”。

这是“风骨”的形容,从对人物的品鉴术语发展到对书法审美的评判,对不同类型体裁的书法作品进行统一的鉴赏,需要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

在张怀瓘的眼里,惟有书法作品中所表达的风神骨气可为依据,而不仅以感官形式的视觉影响力为基本依据,并且他针对六朝遗留下来的奢靡之风进行改变。

六朝书法崇尚精致和典雅,张怀瓘所推崇的是雄健、肆意的书写风格[3]。

这里张怀瓘所使用的“风神骨气”,正好完整地表达了唐朝时期书法鉴赏方法和审美取向,表现了书法艺术作品原有的雄健硬挺的书写风貌。

(二)张怀瓘“风神骨气”观的内涵综观张怀瓘的书法理论,张怀瓘对“神”的描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者书写时的饱满状态,二是作品本身所表现的风神凛然。

“风”是对魏晋人物风度的评价话语,之后再与“神”“骨”联合使用,逐步变成了书法上的审美品鉴标准。

张怀瓘的书画思想,“神”的使用较为频繁,形成了以“神”为核心观念的重要品评体系。

“神”多与“丰神”“神彩”连用,体现的是一种丰满充实的神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怀瓘对“取象其势,仿佛其形”,把书法艺术当作自然的机械反映与模仿,用类比象征手法所作的书论颇不以为然,认为是“似知其门,而未知其奥”,“言论不能辨明”,因而根本不具有理论的意义与价值。

他认为,书法艺术乃至语言文学艺术的精魄在于“表现”。

出于物类之表的玄妙之意,伏于杳冥之间的幽深之理,为艺术家所把握、所捕捉、化为各种深意,透过笔墨字形的面目呈现于平面的虚幻空间,不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因此他说“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颜真卿的真书和二王书法作一比较,不难发现其间的显著区别。

就结构而言,二王书强调“上右”,字形微侧,字形结构变化多端,结体秀丽;颜书则横平竖直、字形方整,结体粗壮。

就运笔而言,二王书灵活多变,讲究遒润、宛转;颜书则强调规范化,以横轻竖重为基本特征,讲究笔笔落到实处,“细筋入骨如秋鹰”。

二王书讲究虚空的表现,章法上讲究虚实相生,“计白当黑”;颜书追求重量感的表现,结字、用笔、布白都力求饱满,“计黑当白”。

欧阳修对书法的认识,一如他的作书态度,追求的都是一种优游自在的情趣,即把书法作为一种赏心乐事而非“夕惕不息”的专门技艺,不再拘拘于“法”——书法艺术语言规则的建立,而推崇轻松自如的挥写,把自娱的目的和创作过程中解衣般礴的心境融合起来。

反映在书论的表述形式上,则是放弃了以骈文四六句组成的大块文章,而采取了以抒发直觉体验为主要特征的小品,文辞的华丽铺张更是让位给质朴简约,与在禅悦之风影响下形成的士大夫们自然、淡泊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相一致。

陈绎曾《翰林要诀》
“情喜怒哀乐,各有分数。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气清和肃壮,奇丽古淡,互有出入者也。

窗明几净,气自然清;笔墨不滞,气自然和;山水仙隐,气自然肃;珍怪豪杰,气自然奇;佳丽园池,气自然丽;造化上古,气自然古;幽贞闲适,气自然淡。

八种交相为用,变化又无穷矣。


“势形不变而势所趋背各有情态。

势者,以一为主,而七面之势倾向之也。


包世臣《艺舟双楫》
“牝牡相得”的意思,据《艺舟双楫·述书上》所记,是黄小仲传包世臣的执笔运笔之道,涉及到藏锋、出锋、假力于副毫等用笔技巧。

黄小仲在提到“牝牡相得”时,又有“始艮终乾”、“始巽终坤”之说,即用“艮”、“乾”、“巽”、“坤”在八卦图中所处的位置,形象说明用其特定的执笔法(“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中指内钩,小指贴名指外拒,如鹅之两掌拨水者”)运笔的方向、线路。

从《艺舟双楫》分析,“始艮终乾”大概指的是运笔时笔管向左移后稍偃,笔锋取劣势,笔毫平铺纸上,四面圆足,其运笔轨迹呈“︹”状,如八卦图中由“艮”至“乾”的线性形式;“始巽终坤”大概
指运笔时仰笔尖锋,锋尖处于八卦中的“巽”位,运笔轨迹呈“︺”状,运笔时锋侧位于字画阴面(上边),阴面只有副毫着墨,相形之下其用笔显得单薄外露。

刘熙载《艺概》
刘熙载提出“观物”与“观我”的双重法则。

“观物”有似怀素之观夏云多奇峰、文与可见蛇斗之类,在他看来,“观物”之目的不在于单纯地“摹仿”、“再现”,而在于“类情”:借物抒情,情寄于物,在他我中发现自我,通过再现达到表现,找出物我之间的“异质同构”。

“观我”也并非各种自我情感、各种欲望的任意宣泄和释放,“观我”的目的是“通德”,要在自我中发现善,表现自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善,达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

“观物”与“观我”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因此艺术的目的、功能不仅存在于作品和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而且超出自身之外,“如是则书之前后莫非书也”。

《中国书法五千年》(一)
(2010-09-26 12:10:26)
转载▼
分类:书籍摘录
标签:
书法
《中国书法五千年》萧元著东方出版社 2006年7月第1版
崔瑗《草书势》
根据叙述顺序,可以认为“方不中矩,圆不中规”的草书意象,是由“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而来,即从实际的、因果的秩序中抽取出来的。

实际生活中已经没有它的对应物,它是艺术家的创造,是仅为感知而存在的。

《草书势》的极高明之处,在于其不仅指出草书“志在飞移”——表现运动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指出了表现的方式——“将奔未驰”。

这是一个包含了丰富的视觉心理内容的提法,这一提法指出了以静态表现动制造运动幻觉的重要造型原则。

《草书势》在指出“一画不可移”,强调了艺术语言的精确性、不可移易性之后,紧接着又提出“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的创作主张,直觉地体会到无意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很好地把握了艺术语言规则的限制和言语运用的自由、传统的继承和艺术家的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

赵壹的《非草书》
否定的不是草书的实用性和具有实用目的的草书本身,反对的是人们“专用为务”——把草书作为一门专业技术甚至崇高的艺术来追求,这种“专用为务”显然有
背孔门“游于艺”。

《非草书》便是针对这种背道现象“鸣鼓而攻之”的战斗檄文。

蔡邕的《笔赋》
“上刚下柔,乾坤之正也;新故代谢,四时之次也;圆和正直,规矩之极也,玄首黄管,天地之色也。


《书论》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用笔的方法与原则,如“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存筋藏锋”是对蔡邕“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灭迹隐端”的思想为后来的董其昌接受并进一步予以发挥,开辟出禅派书法“泯没棱痕”的新境界。

“骨”的内涵除了指用笔的力量,还包含了结字中“力的样式”之美,即通过字体结构所显示出来的各种“张力”的对抗与均衡之美,可见“骨”包含了“骨骼”、“骨架”的意思在内。

古代书论中对“筋”的描述略有不同,古人在论述“筋”的概念时,突出强调的是“相连”二字。

连有明连,有暗连。

作为“果敢之力”的“骨”自然是明连,而作为“含忍之力”的“筋”则主要是表现为暗连,“度者空中打势,飞度笔意也”。

“肉”的概念往往与“骨”对举,在形式上要“润”,要“丰满有致”,要“妍媚”,总之,“肉”是直接诉诸感官之物,因而“肉”在书法中的表现与用毫的深浅、墨色的浓淡尤为相关。

书中既有了“肉”的概念,“肥瘦”之说也就合乎逻辑地产生了。

一般以多肉为肥,多骨为瘦,这是从字体结构的紧与疏、笔画的粗与细、用笔的硬与软多方面综合判断的。

“书法艺术”这一称谓本身,决定了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既内在于汉字的字形结构,又内在于人们的书写习惯或书写定势,它只能由特定的客体而不能由其他客体在经验中具体表现出来。

中国古代的书法家及其书论,也就决不会满足于把直接看到的东西“组织”成一种视觉意象,而要进一步将之与生命的基本特征联系起来。

与生理学或心理学不同,书法的客体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而只是一种生命象征,这种象征地位是一种人工授予笔认同的结果,即符号化的结果,是种社会契约。

不同职业者的不同“观看”,并不单纯地对同一个知觉对象作出不同的解释的问题,而是要求视觉的“谷物”进入理性“磨盘”上的问题,因此专家和外行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不同的专家从中看到的东西也不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