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学中的十二大效应
教育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一)2008-12-9 9:11:00阅读681 次参与讨论(0)收藏1.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3.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教育中的36种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36种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霍布森选择效应”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
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顾客挑选。
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谁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的选择和判断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选择和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
如果一种选择和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选择和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和判断,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选择和判断。
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和“判断”,就等于无法选择和判断,就等于扼杀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去,我们教师在向学生出示各类作业或考试题目时,其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这其实既不符合实际也无助于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专家认为,作业或考试题目的答案允许有一定的模糊度,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大的选择和判断余地,还可以激发创新的兴趣。
毫无疑问,我们教师如果都像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那样不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判断余地。
学生将来能够有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吗?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二“苏东坡效应”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
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了。
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
”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
所以,鲁迅有一句人们都认可的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
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十条心理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十条心理效应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生活中,如果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寄予厚望和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他们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家庭中,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一味地多次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在学校,教师上课超堂,并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凡事不能过量,否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
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在这个寓言中,老人只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而忽视了孩子的内部动机。
教育中的心理学效应
三明治效应
在批评心理学中,人们把批评的内容 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 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三明治 效应。
这种现象就如三明治,第一层总是认 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或 积极面,中间这一层夹着建议、批评 或不同观点,第三层总是鼓励、希望、 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后味无穷。 这种批评法,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 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且还会积极地 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 叫“罗森塔尔效应”。 首先、期望要合情合理。 期望效应 合理就是要符合国家、社会、学校和 个人的需要,符合时代的潮流,对社 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期望要具有可行性。 这里的可行性是指符合行为主体的主客观条件,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如果从客观上讲是合理的,而主体行为上是不可能的,那么这种期望 还是不能转化为主体需要,更不能内化为主体动力。 第三、期望要具有挑战性。 只有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超出于原有水平,但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期 望,才有吸引力,才有激励性。可望而不可即的或随手可得的期望都 是不可取的,俗话说:跳一跳可摘到的桃子最甜。 第四、期望要内隐。 教育者的期待不应当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而应当是温情脉脉的 感化;不应当是口头上的说教,而应当是满怀期望,含而不露地潜入 学生的心灵。大喊大叫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五、期望要持久。 期望要有信心、决心和耐心,即使一时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也不要灰 心丧气。须知学生领会,接受师长的期望,需要一个过程,在活动中 作出成绩,也需要时间,任何急躁情绪,都将适得其反。 第六、不要把期望变成负担。
教育中的心理学效应
基本理念:每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才!
一、瓦拉赫效应
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 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 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 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 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
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到达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保龄球效应多褒少贬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
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
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到了7只。
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
教练乙那么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
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
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保龄球效应告诉我们,赞赏和批评其收效有多么大的差异。
其实,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是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需要。
而面对指责时,不自觉的为自己辩护,也是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
美国钢铁大王安祖卡耐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
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
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
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这就是史考伯做法。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积极鼓励和消极鼓励之间具有不对称性。
受过处分的人不会简单地减少做坏事的心思,充其量,不过是学会了如何逃避处分而已。
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好赞赏的技巧,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被球击倒的那7只瓶上,而不是忘不了没击倒的那3只。
教育工作中常用的心理效应
教育工作中常用的心理效应1.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中,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学生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这样学生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反之则称作刻板效应。
⒉超限效应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教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⒊蝴蝶效应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师的一个微笑会产生多大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⒋空白效应上课铃响,教师走进教室时,面对吵吵嚷嚷的课室,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则
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常常被强调了解学生 , 但却
很少被要求 了解 自己 , 这其实是一个误 区。 了解学生 固然重要 , 了解 自己也 不容轻视 , 因为只有 既了解学 生也 了解 自己, 才 能
在请求别人 帮助时 , 如果你一开始就提 出较大要求 , 很 容 易被拒绝 , 但如果先 提出较小要求 , 别人 同意后再 增加要求 分 量, 则更容易达到 目标 , 这种现象被称为“ 登 门槛效应 ” 。 这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 的过程 中已经逐渐适应 ,
“ 爱” !
苏东坡有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 “ 不识 庐山真 面 目, 只缘身在
此山中。 ” 鲁迅有一句人们都认可的名言: “ 人贵有 自 知之明” 。 两位名人的话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人们对“ 自我” 往往难 以
正确认 识。从某 种意义上讲 , 要认识“ 自我 ” 比认识客观现实 更
◆文化 教 育 ◆S A N NB A j J I A
教 育 中的心理效应三则
党 梅 昱
河 北省石家庄 市第三 中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 展与进步 ,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 中的应 用越来越普及 , 心理活动课 、 心理 咨询 、 心理讲 座等 形式 正铺天 盖地般在中小学中蔓延 。但事实上 , 心理教育不只是体 现在这
古时有则笑话: 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夜晚投宿
住店 时, 和尚将 解差灌醉后 , 剃光了他的头发逃走 随后一摸光头转惊为喜 : “ 幸而
和 尚还在 。” 可随之又 困惑不解 : “ 我在哪里 呢} ” 这则笑话 也在
一
定程度上说明了认 识“ 自我 ” 更 困难一些。
更好的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更适宜 的教育教学方
26个教育心理效应
26个教育心理效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学科,它是指教育实践中,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在教育过程中,心理学知识和原理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26个教育心理效应,这些效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1. 归纳效应: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对事物进行归纳,将其归类。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效应,通过分类法来梳理知识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
2. 冲突效应: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遇到矛盾和不一致信息,这时候会产生一种心理冲突的效应。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信息,解决心理冲突,促进知识的深化。
3. 形成性评价效应:学生注意到学习成果被认真看待和认可,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表现。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成果。
4. 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能够成功的信念对于学生最终的成绩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的信念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5. 观察学习效应: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学习。
这个效应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种效应,可以通过模仿和领悟他人经验来更好地学习。
6. 反应阴影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情感强烈、极端的信息,而忽略中间的、一般的信息。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效应,通过鼓励学生在表达时用情感烘托,让学生更好地记住重要的信息。
7. 策略效应:人类学习需要使用特殊的策略,以便更容易学会新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更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8. 近似效应:人类更容易记忆和复制与自己已经熟悉的知识和信息相似的新信息。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9. 重读效应:重读同一内容可增加信息在记忆中的印象深度。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复学习一些重要的概念,以便巩固他们的记忆。
10. 注意力效应:人类的注意力很有限,只能关注少数信息。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1.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知识: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
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有积极期望,认为他们以后智力会发展很快,那么若干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果真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
相比之下,没有得到教师这种积极期望的孩子智力的发展并不明显。
而两类孩子原来并没有什么差别。
例子:这一效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也是同样可以的,比如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广泛的“鼓励式教育”,它的对立面是“打压式教育”,实际上,就是说教育的过程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信心,让儿童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之前写过专门的文章,宝宝们可以看看:教育文摘|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沟通的时候,要积极的引导孩子。
多鼓励,无论是口头还是物质奖励,都不要吝啬。
要让他们得以更好的发展,不以分数论英雄,始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
2.酝酿效应理论知识:当个体对于某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先停下来,暂时性的放松,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故事渊源:以前,有个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冥思苦想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例子:日常学习中,我们可能会对某一个难题束手无策,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比如背书背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记不住,这也是正常的,有可能是你没有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或者对这个知识点的具体含义尚未明确,只是处在一个机械背书的阶段,当你反复阅读、背诵这个知识点,某一天可能明白了其中的道道,知识点也就记牢了。
教师不可不知的10大心理效应
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教师、家长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通用6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通用6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篇1)本学期我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里面的一条条教育效应让我读后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书过程中,总能想到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片段,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教育书籍。
现将我感受深刻的几条教育心理效应分享给大家。
一、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每个人都有一个接受心理打击的承受度,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超过这个度,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起到反作用,那位牧师演讲的没完没了,一开始准备捐钱的马克.吐温最终选择从募捐箱里拿走了两元钱,这就是因为牧师不懂超限效应造成的。
这使我想到在以前学生犯了错误时自己的一贯做法,就是批评教育,孩子犯了错是要批评教育,但要将批评教育做到最好效果还得遵守超限效应,孩子在犯了错误时为了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总是不厌其烦的给他讲道理,给他讲这么做的危害,一开始孩子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时间长了,你总是重复以前说过的一些话,他就不耐烦了,随之产生厌烦的心理,对你说的话不以为然,充耳不闻,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教育学生的时候需要注意超限效应,在教学中也一样要遵守这一效应,我们都有这种感觉,每节课前半节孩子们都可以表现得很积极,可是如果我们在孩子感到疲倦的时候还继续讲下去,不去进行一些小游戏或者巧妙转变一下教学方式缓解孩子的厌倦情绪,他们就很难坚持到下课了,还有课堂上我们为了给孩子讲清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道理会絮絮叨叨的讲解很多,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接受新知识,有时甚至会对老师产生厌烦的情绪,进而影响以后本学科的学习。
二、要想吃肉,必须吃青菜——普雷马克原理普雷马克认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可以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
孩子们都喜欢轻松愉快的活动,而不喜欢费时费力的活动,比如孩子们喜欢看电视甚于写作业,喜欢玩游戏甚于做家务,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给孩子提出要求了——要想吃肉,先得吃青菜。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教学1.U形记忆——系列位置效应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
清晨起来和晚上临睡前学习,有时竟有过目不忘的神效。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
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
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2.专家记忆优势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才能在调用的时候不会“迷路”,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3.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我们的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坏的第一印象有时会使英雄无用武之地,也会在以后工作、生活的道路上掷下绊脚石。
在教学中,设置好课堂导入和课堂小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在教育中,避免对学生产生偏见,注意沟通时安排语句的先后顺序,初次接触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
4.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
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是:及时复习,不要对知识的学习总是从零开始。
比如学习的第一天进行第一次复习,三天再复习,下一次的复习可安排在一周之后,一次类推。
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终目的,要在追溯陈旧中发掘新意。
5.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因为高原地区海拔高,但本身地面比较平坦,人在高原上行走了很长时间,海拔高度并未上升。
一个人走向成功必须经历三大境界:一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指做学问成大事者,首先要登高望远,勘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此为求学与立志的“知”之境界。
二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指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的“行”之境界。
三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的“得”之境界。
第二境界就是高原阶段。
它是黎明前地黑夜,只要冲破这一关将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
教育心理学的效应
教育心理学的效应一、考情教育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主要是以客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如单选题,侧重考查各自的含义、定义和例子反选,需要考生理解识记。
二、知识点分析1.教师期望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皮格马利翁:指一个国家的国王,也是一个雕塑家,没有妻子,因为现实中没有符合自己想要的,所以就雕塑了一个女雕像,想象为自己的妻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雕琢,终于有一天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把这个雕塑变为了他的妻子。
2.社会刻板效应:把一群人的特征加以总结,然后把这个特征强加到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身上,忽略个别差异。
例子:南方人都细腻,北方人都豪爽男人都勇敢,女人都细腻。
3.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当你看到某人有某种特征时,就看不到其他特征。
例子: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4.首因效应:也称最初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例子:第一印象。
某学生第一次听一位老师上课,觉得这位老师讲得不错,就觉得以后这位老师的授课也挺好的。
5.近因效应:也称最近效应,在总体印象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例子:某对男女朋友吵架了,因为男朋友就这一件事欺骗了她,她很生气的说:“原来你一直都是骗我的。
6.投射效应: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两种表现:一是有人总是从好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二是有人总是从怀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
例子:苏轼的“金佛效应”;疑邻盗斧;总有刁民想害朕。
7.霍桑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当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例子:当自己走在医院走廊,两旁坐满人,他们对你行注目礼,会发现自己走着走着就不会走路了;当男生发现有美女在观察自己时,会走得抬头挺胸的。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一、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 效应) 启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可以使学生 进步。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转 化为推动学生前进的巨大心理力量。教师对 学生的消极期望,使学生失去信心。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二、近期目标效应 原因: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远目标变成 近目标;模糊目标变成具体目标。 启示:树立的目标要具体
பைடு நூலகம்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三、登楼梯效应 原因:向人们提出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 难拒绝,否则,被人们认为是 “小气鬼”。 当人们接受了一个简单的要求时,再向他们 提出较高的要求,此时人们为了保持认识的 统一和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取 向于接受较高的要求 启示:向学生提出要求时,从易到难,不断 深入。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六、从众心理 个体受到群体的压力,放弃自己的简介和主 张,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 人相一致的现象。 启示:可以依靠群体的力量影响后进生。防 范学校的不正风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七、去个性化现象 个体在群体中与大家一起活动时,对群体的 认同使个体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通 常的个体感。 启示:学会正确的运用它的正反两方面的影 响。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四、蝴蝶效应 原因: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 的复杂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 启示:教育无小事。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 恶小而为之。
五、马太效应 说明: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让他有余; 凡没有的,连他现有的也要夺走 启示:不能差生差对待,优生优对待,而要 公平。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心理学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规律性现象。
以下是 10 个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1.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信任能够对学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应该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鼓励他们发挥潜力。
2. 门槛效应:指的是当个体接受了一个较小的要求后,更容易接受更大的要求。
教师可以利用门槛效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3. 破窗效应:指的是一个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就会引发更多的不良行为。
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以避免破窗效应的发生。
4. 首因效应:指的是第一印象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重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行举止,以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5.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近的印象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一贯的良好形象,以避免近因效应的影响。
6. 晕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的某个优点或缺点会影响人们对他的整体评价。
教师应该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避免因为某个缺点而忽视学生的其他优点。
7.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个群体的固定看法和偏见。
教师应该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避免对学生进行歧视和偏见。
8. 从众效应: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和意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避免从众效应的影响。
9. 反馈效应:指的是及时的反馈能够促进学习和改进。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10. 情感效应:指的是情绪和情感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效应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26种教育心理学经典效应
26种教育心理学经典效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世界上最无法理解的东西就是,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心理学却证明这位巨人是错误的。
心理学会满足最为纯洁和最为人道的欲望:理解的愿望。
1【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有个故事:天国主人要外出,临走前把家产分给3个不同才干的仆人,分别是五千、二千和一千。
那个领五千的随即去做买卖,又赚了五千;领二千的也赚了二千,唯独那个领一千的把银子埋到地里。
主人回来,对前两位大加赞赏,用原数奖励他们,却把第三位仆人的千两银子收回来奖给了第一位。
这就是《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的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2【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Lorenz)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即所谓“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3【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1、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2、蝴蝶效应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
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教育学心理学效应大全
赫洛克效应赫洛克效应是指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扇贝效应临时抱佛脚、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开夜车学习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边际递减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穷人没鞋子,得到第一双鞋子感觉无价之宝,随后再得到第二个鞋子的时候感觉价值没这么贵重了.蝴蝶效应一个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
霍布森选择效应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上一个条件,即只许挑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
对这种无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对于个人来说,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道理很简单,任何好及坏、优及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
如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反感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才算得上判断。
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皮格马利翁效应(比马龙效应、期待效应、比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赞美可以改变一个人,说他这个人有特别的天赋,然后这个人就觉着自己不一样,努力学习,最后结果是成功。
南风效应(南风发展、温暖效应)多注意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受到管理者给予的温暖。
在处理人及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
要采取温和的方法.霍桑效应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一)1、系列位置效应识记一篇课文开头内容和结尾内容识记效果比中间内容效果好。
所以(1) 课堂上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
(2)不要让上课的宝贵的前10分钟让学生在找书找练习册中度过,也不要让最后10分钟让学生在无所事事中度过。
(3)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对陌生影响大。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
所以(1)班主任治班要打好第一炮;(2)学期开学要上好第一课。
近因效应对熟人影响大。
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大。
演出最后一出戏的出彩往往使整台戏辉煌起来。
所以(1)批评完学生不忘给学生揉一揉。
(2)学期末的表现很容易影响你的最的考评。
3、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这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
所以要及时复习常温常新,不总是从零开始。
4、超限效应。
过犹不及。
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牧师讲得太久,令人生厌,让本来想把身上所的钱都捐出来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捐,还从他那里偷走了两个硬币。
所以不要让说教与批评出来超限情况。
就如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的寓言《米杰扬的汤》一样。
5、高原效应造成高原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意志问题、个人知识方面。
遇到这种情况需要稍稍放慢速度,稳定情绪,坚持下去,一心耕耘不问收获。
6、归因偏差现象文章不如我,造化不如他。
成功了,人总爱找主观原因,失败了总爱找客观原因。
所以(1)对待别人的成功等事情要常去换位思考。
(2)对待学生要警惕对优生的违纪现象总归因客观,对后进生总归因主观因素。
7、连锁塑造效应分解教学目标,分步实施训练,可以纠正学生行为、学习新的行为。
所以,健康的学生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长期连锁塑造的打算。
8、詹森效应詹森一名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在赛场总是失利。
所以,(1)要摒弃心中非理性观念。
(2)加强综合训练提高考试策略。
(3)老师家长保持平常心。
9、普雷马克效应想吃肉,先吃菜。
先让学生做不喜欢做的事,再让学生做喜欢做的事,用学生最喜欢的事物作奖励。
10、情境相似性效应回忆时的背景与识记的背景相似时回忆效果最好,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即这个原因。
主要由环境相似、生理环境相似、时间相似。
所以,(1)在大考前,让学生模拟出大考的情境很重要。
(2)在考试时让学生尝试背景回忆,回忆学习某个知识点是教室当时的环境很有效。
11、鸡尾酒会效应在人声嘈杂的鸡尾酒会上,某个人提到你的名字,你能很敏感地听到。
母亲沉睡在嘈杂的闹市中,但她的孩子的哭声能马上让她醒。
人的耳朵能过滤声音,过滤出与自己相关的或熟悉声音。
所以(1)教师要让自己的声音为学生所熟悉。
(2)教师要记住学生的名字。
12、情绪判断优先效应情可以令智昏。
情感投资很重要。
所以(1)教师注意亲近学生,进行感情投入;(2)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情感。
13、认知失调效应谎言可以弄假成真。
当想法与行为不协调时人就会不舒服,于是他就要调整,使认知与行为平衡。
所以,(1)让学生有高调的自我认知然后去改变自己的行为;(2)让学生改变自卑的想法,重新认识自己。
(3)善于打破学生旧有的不良的协调,制度不协调,让学生形成新的协调。
14、德西效应我为何而做。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做了一项专门的心理实验。
让两组学生解答有趣的智力题,一个组每答完一题,就给奖励,另一组不给。
尽管在奖励时答题十分积极,在自由活动时只有少数人在自觉答题,而另一组自我答题的兴趣更浓厚。
可以看出,如果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参与者的兴趣。
这种外加报酬抵消内感报酬的现象即德西效应。
所以,我们要注意学生为谁而学习的心态,如何培育出内驱力很重要。
教师在奖励和表扬学生时应运用奖励内部动机为主的原理。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二15、依恋心理。
从哈洛等人的实验中,可以看出,猴子对铁丝妈妈、布妈妈以及对活生生的妈妈,当然更依恋活生生的妈妈,但并不是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
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子以柔和的感觉。
没有母猴的时候,布妈妈身上的母性特征越丰富,小猴子就越喜欢它。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食物,也包括他们的爱抚、赞许和爱。
婴儿在吃奶时还能听到妈妈的心跳和亲切的话语,闻到妈妈熟悉的味道。
躺在妈妈温暖的臂弯里、怀里吃奶感觉完全是不同的。
可惜现在由于文明父母的母性特征越来越少了。
对于教师而言,温柔的声音,和蔼的声调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或其他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吸引,它意味着容易的被接纳和被宽容。
15、晕轮效应。
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比如如果认为某人是好的,则觉得某人什么都好的;如果认为某人不好,则认为这个人什么都不好。
我常常觉得这种晕轮效应在幼儿园女性之间更明显。
相处、为人、课堂、发表文章等等方面,以为只要发表文章,这个人的业务能力就是强的,认为这个人只要和自己谈得来,当然不管哪方面谈得来,那么这个人工作为人就都是好的。
一旦某个人那一次评判了自己,那么就会纳闷这个人怎么不好呢?看错人了!老师们经常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或者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或者说好就全部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包括家长对老师、老师对家长、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之间的认识都容易有这种倾向。
有时候我想幼儿老师难得在见解方面有突破,这种心理倾向是其中影响的因素之一吧。
16、仰八脚效应。
这种效应说是人们往往远离完美无缺的人,完美无缺的人可敬但不可亲。
当然这种效应有可能是不完全了解、只认识片面而造成的。
想起小时侯对老师的那种敬仰就是这种效应,总是搞不清楚,老师为什么还吃饭呢?也使我想起《破译教育的密码》里的那道选择题,那没有任何缺点的人恰恰是西特勒。
人性是多面的,对于理解孩子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更宽容地看待人这个复杂的生命。
17、南风效应。
这是很多人都很熟悉的故事,南风和北风的故事。
面对犯错误的人,我们多一些理解、宽容和尊重,尽量让其自发自醒,才有真正彻底的教育作用。
18、成就动机。
工作、做事不是为了给别人看,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干,而是追求自我超越、自我成长。
或者就是本身痴迷于这件事情本身,这样的人就是有强烈成就动机的人。
他们追求的是个人成就而不是报酬本身,他们极想把事情做得比以前更好、更有效;他们能够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承担责任,及时获得对自己绩效的反馈以便于判断自己是否有改进。
成就动机高的人,具有独立的见解,能够抵制不可靠的意见,尽量克服一切障碍,将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而这种介质本来是孩子天性中就有的,很多孩子的这种上天赐予的执着、认真被成人所谓的“教导”扼杀或破坏了。
孩子们逐渐学会了推委责任,下意识的认为这不是我的错。
蝴蝶效应。
这使我想起了阿德勒的生活方式,人的生活方式就掩藏在人的一言一行之中,而往往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彰显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或一个人变化的先兆。
因此老师对孩子细小事情的观察、关注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根本。
19、暗示效应。
人都容易被暗示,所谓的催眠就是通过暗示来实现的。
那么教师和父母应该尽量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对自己也是如此。
20、安慰剂效应。
这在表扬泛滥的时代,频繁运用似乎有些不妥。
而且现在的孩子心智发展水平也渐高,能识破,还是协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为好。
21、罗森塔尔效应。
这种谎言有可能变成对孩子更大的伤害。
因为有遗传的极限问题,孩子万一在智力上确实有些稍低,或者孩子在你要求的这种智力方面没有擅长,那么你仍然不顾实际地说谎他多么聪明,孩子只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而且你的这些谎言也可能让那些承受能力差的孩子以强大的压力。
22、预期效应。
不要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必须兑现。
23、知觉中背景和图形。
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在知觉这个世界,我们在认识孩子或他人的时候也是这样。
有的人以这样事物为背景、那样事物为图案认识;有的人以那样事物为背景、这样事物为图案认识。
你是看到孩子许多优点中的一点缺点,还是看不到优点只看到缺点?有时候我们需要更换自己的知觉方式才能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事物。
这个现象还被运用在孩子的游戏当中,在《小游戏,大学问》中有详细的阐述。
在这节中,还有一个例子,说在学散文《春》时,一只小鸟飞进窗来,当然“一只小鸟有什么好看”这种话在老师当中已少见了。
但我也不认为“小鸟被我们的读书声吸引住了,也和我们比一比谁的声音好听呢。
”这样纯粹为组织常规的引领就更好。
这只鸟本身就是一个关于春的散文,如何结合当时情景即兴散文,才是学习散文的精髓所在。
24、心理加减法。
人们常常习惯得到,不习惯失去,给多了拿回人的心里会不舒服,而一点一点慢慢给人们往往就很愉快。
这并不是一种自私,而是千百年来人们为适应生存而沉淀的一种文化。
所以在教育上,我们也可以是先抑后扬,先严后和。
25、第十名现象。
这种现象背后掩藏了很多的问题,为什么前几名往往不容易成功呢?他们往往早早地就承受了太多的来自自我和他人的精神压力,而人在压力之下是没有多少真正的创造的。
他们往往更专注于自己的成绩,而忽略了创造性、分析性、实践性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26、禁果效应。
往往被禁止的东西对于人来说更有魅力,居里夫人的母亲正是利用了人的这一心理,所以在居里夫人上学之前禁止居里夫人看书,正因为禁止所以才导致小居里对书籍的好奇和强烈阅读的欲望。
27、强迫性行为。
强迫是焦虑和紧张造成的,而宽松和自由是不可能产生这些强迫性行为的。
28、配套效应。
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容易有配套效应,总觉得做什么事,这方面做好了,那方面也应该与之一样,也要做得很好。
就象我在幼儿园环境布置中那样,既然这里用心布置漂亮了,那么所有的地方都应该这样,不然就不完美了。
29、扇贝效应。
这里面又是说了通过奖励强化孩子行为的事情,强化物的得到已经足够满足,那么所谓的奖励强化就不会再发生作用。
在幼儿园这种事情常有,老师在帮助孩子养成某个行为习惯时,你怎么做才能得到什么,而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足够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就会想,既然得到了就没有必要在去做什么。
我一般比较反对这种条件式的行为习惯养成方法。
还是拥有一些内在驱动动机的为好。
30、手表定理。
就是有两块手表反而不知道正确的时间,所以书上就说一个班级不能同时才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
这如果就教育者教育的统一性方面来说,确实是有效的。
因为父母、祖辈、老师和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有一致起来、协调起来。
31、巴纳姆效应。
既人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
这我在很多的心理测试中早就意识到了,所有的心理测试无非就是进行了这种笼统的描述,让人觉得这很象自己。
其实算命也就是如此。
对孩子用这种方式可以,还是适可而止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