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7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致辞演讲、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汇报材料、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written documents, reporting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7篇读完一本好书后写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书籍的兴趣和热情,促使我们更多地进行阅读,优秀的读后感是对书中描写和插画的赏析和评判,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doc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鲶鱼效应”后,我感触颇多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四篇文章的阅读体会,仅供参考!《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阅读体验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如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学校为每位老师统一订购的本学期必读的书之一。
经过多年的教学,我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教育中的规律和现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研究还不够深入,我还不能在教育过程中自由运用。
本书从简单的心理概念和心理效应入手,引导教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方法和注意事项。
它易于理解和使用,在阅读过程中对他们很有帮助,而且读起来也很开心。
今天,我想谈谈我自己的经历和收获对第一部分教学的心理影响。
1:如何充分发挥我们的记忆能力1:短期记忆的容量是多少-7 2规则如果你的短期记忆和普通人一样,你可以回忆起7个字母,至少5个字母,最多9个字母,或7个2个字母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神奇的7 2效应这条规则最早是由爱尔兰哲学家威廉·哈密顿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
2:超越7 2-“块内存”只能容纳“7”短期记忆?例如,”合作”可以很快将这个序列理解为一个单词,意思是“合作”,并且可以很好地回忆起来。
这难道不是与短期记忆的“7·2”效应相反吗?不,这只是魔法“7 2”中的另一个奇怪现象因为短期记忆中的信息单位“组块”具有神奇的弹性,一个字母就是一个组块,一个由多个字母组成的单词也是一个组块,甚至更小的单位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组合成熟悉的单位:更大的单位,熟悉知识也会影响它。
例如,对于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五个词“认知心理学”是五个词块。
对那些稍微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它是两大块(认知和心理学);对于专业心理学学生和心理学家来说,这五个词只有一个词块。
然而,不管人们储存什么样的组块,短期记忆的容量是7 2个组块。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从大量的可用信息中找到一些方法来形成少量的组块,我们的记忆广度将会大大增加。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三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深入探讨了教育与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现代教育体系的改善与优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指导。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教育对个体心理产生的影响,揭示了教育在塑造个体心理特征方面的重要性。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教育的良好与否对个体的心态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教育中存在的几种心理效应。
其中,正向强化是其中最为普遍且重要的心理效应之一。
教育环境中的正向强化,能够增强个体对于积极行为的动机和信心,激发个体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于孩子的赞许和鼓励,能够有效地增强孩子对于良好行为的积极性,推动孩子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取得更好的成就。
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肯定和鼓励,也能够增强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更有动力去学习和参与集体活动。
通过正向强化,教育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和积极性,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心理效应。
例如,负向强化是其中之一。
过度的批评和指责,能够使个体产生自卑和自我否定的心理,阻碍其个人发展。
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指责,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抑郁情绪。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过度批评和惩罚,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自我负面评价和对学习的厌倦心理。
此外,书中还分析了教育中存在的其他心理效应,比如顺从效应、逆反效应等。
这些效应的存在,使人们对于教育的评价和选择必须更加客观和全面。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教育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认知。
教育环境对于个体心理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利用教育资源和调动个体的积极性。
为了实现教育中的正向效应,我们需要建立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教育者应该注重正向强化,通过赞誉和鼓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负向强化,减少对个体的过度批评和指责。
在教育中,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和个体的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3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3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一)】至此,《心理学》《教育学》一类的书成了我的噩梦,但凡是看到此类书籍,我就会绕道而行。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是歪打正着在某宝上买的一本书。
那天闲来无事,就在网上逛书城,无意间看到这本书,鬼使神差翻看评论,没想到阅读过这本书的人给这本书很高的评价,普遍反应本书通俗易懂,很多人被刘儒德教授顺利圈粉,于是就网购了此书。
这本书的确跟我以前接触到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不一样。
没有抽象的道理,读起来一点也不晦涩难懂,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用极尽浅白的语言描述了66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让我明白了教育的规律,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举一个经典的例子,说到心理学,心理建构是越不过去的,“鱼就是鱼”的童话就是典型的建构主义。
有一条鱼,它听说陆地上有很多有趣的事儿,只因无法脱离水的拥抱,而无法实现想了解了解的心愿。
它的好朋友青蛙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它在陆地上看到的景象向鱼汇报:人、鸟和奶牛。
鱼没有见过这些事物,只能根据青蛙的描述进行想象,在它的头脑中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成了用尾巴走路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
这就是建构主义。
即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组装,构造起对新知识的理解。
由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说见多能够识广;也知道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孩子理解的不一样;万事皆有因。
这本书中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案例比比皆是,我一边读一边用他指导我的工作和生活。
就拿班主任工作来说吧,有时它确实需要讲点艺术。
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有一个老师谈到她的管理艺术时说,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接班第一天,班级里乱成一团,她没有大声呵斥,也没有厉声制止,而是马上找了一段轻音乐,在班里播放,不到一分钟,班里就安静下来,同学们的心情也很快平复,上课时我们都心情愉悦,那节课上得非常顺利。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1教育是一项良心事业,而教师正是这项良心事业的主导者。
"教者也,长善救失者也。
"读完刘儒德老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使我对这句至理名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初次捧起这本书看到封面醒目的题目时,我的内心十分纠结:一方面深知在现行教育教学中,急需心理学的科学引领,想走近它,另一方面又怕书中的大道理、严肃的学术面孔让我望而生畏,又不敢接近它。
但当我看完前三页后,却不由自主地喜欢上它了,一页一页、一小时一小时的过去了…刘儒德老师把抽象、枯燥无味的大道理,用小故事导入心理学现象,并把教育案例、教育现象与知识结合在一起,让人通俗易懂。
并会让读者既惊叹于作者渊博的学识,又感动于自己有幸能拜读此书,更会本能地联想到从教以来自身的不足与差距。
当然身边也不乏出现模范与榜样,细想也恰好与本书中所述的种种效应紧密链接起来,只是缺少了高大上的学术名词罢了。
在我们的教学中,当孩子们学习不好,纪律涣散的时候,我们除了横眉冷对,又何曾反思过自己的言行与方法,检讨自己"长善救失"的角色尽心了几分呢?此书涉及到的心理学规律和效应多达66条,作者将这66条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大部分展开叙述,真正为广大教师准备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66条中的每一条都可圈可点可借鉴,我仅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四条谈谈感想:一、超限效应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我们经常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而再、再而三、不辞劳苦地纠正批评!甚至成为典型案例,不厌其烦地数落林林总总的不是,更有甚者,过了一段时间,会把这个小错误定期重播一次,恶语相向……这样只能让孩子认为你根本不信任他、不尊重他。
这样的教育下,时间久了,旧疾未除,又添新伤,孩子的身心能得到健康发展吗?我们,何苦而为?此外,下课了,我们是否会经常站在讲台前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一遍又一遍,一道又一道,苦口婆心地还在继续讲解?并"无私奉献"地多次占有孩子们的非工具学科课程?……其实这些现象在我们教学中屡见不鲜,我们是否注意到了孩子们面部沮丧的表情、洞察到他们心中的无奈呢?这样的认知超载,真的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吗?二、归因偏差现象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自我防御成败归因的倾向,尤其在失败时,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8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8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1空下来重新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觉得每一次读都会有所启发。
很多内容在大学时就了解,但是本书中给了我们更多实例,让我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回想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与效果。
其中印象最深的应该说是“互悦机制”。
“互悦机制”不难理解,就是如果你喜欢他,他就会喜欢你。
这是人际交往中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
而师生的交流更是如此,对于教师来说,如果你真的讨厌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也会讨厌你。
也许这个学生有很多让人不喜欢的恶习,但是你需要克制自己,要首先跳出这个恶性循环,转入另外一个良性互动之中:你喜欢一个学生,学生就会喜欢你。
回想往日的教学工作,事实真的如此,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往往不是取决于你讲课的水平,而是取决于他对教师的看法和太度。
几乎每个教师都会明白的道理,这其实是一个最有效的让学生对你的学科抱有学习兴趣的方法,用于转化一些后进生,也很有用。
举几个例子:二年级的麦路旺,是一个外国小孩子,由于他的特殊性,很多老师都对他的要求比较低,比如可以不完成作业、不做好课前准备,只要上课不影响别人,下课不与同学打闹就可以。
二年级上学期我接手他们班的美术课时也常提醒他要完成作业,可是从来都没有用。
到下学期的时候我对他多了些关注,下课的时候常常跟他一起玩游戏、说一些鼓励他的话,例如:“你真聪明”、“跑得真快”、“其实你画画很好哇,想法真不错”等等,发现他偶而竟然交了作业——这是其它学科都没有的“殊荣”哦!我似乎也是受宠若惊,在课堂上连连表扬他,有时他没有绘画材料也帮他解决,一学期下来他完成了几乎一半的作业,取得了飞速的进步。
在这个案例中,我的表扬表达对他的认可和喜爱,而他对我的喜爱也表达为愿意完成我的作业,愿意上美术课,“互悦机制”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精选15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精选15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篇1每月的青年教师读书心得交流是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契机,3月份的读书交流很多优秀教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来介绍,阅读时能让我激活自己熟悉的真实经历,在没有读过这本书之前对这些突发情况总有这样那样的困扰,读了这本书后里面的很多心理学知识以及指导让我感受到智慧的启迪。
以下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的一些心得体会。
1.思维定势——柳暗花明又一村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是指在实践中获得的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方式。
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个事例:小明的爸爸有3个儿子,老大叫大乐,老二叫二乐,那老三叫什么呢?由于思维定势很多人的答案会是三乐,但正确答案应该是小明,因为题目中明确说到小明的爸爸有三个儿子。
因此可见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事有本末,物有终始。
归根结底还是思想决定行为,之所以有习惯,是因为养成了惯性思维。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定势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比如学生经常受做题经验的影响,照搬或机械套用某个公式或解题办法而常常张冠李戴或者舍近求远。
因为最先得到的信息会在我们的脑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第一印象”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起来。
因此教师应当创设能够提供自由思维空间的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打破定势的影响。
2.连锁塑造效应效应——小步子,大目标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恩爱的夫妻,丈夫从不愿意做家务,为此妻子很是苦恼。
有一天,妻子受到高人的启发,终于用一个巧妙的办法改变了丈夫。
那到底是什么方法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有一天妻子上班前把米洗好,放进电饭煲里。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以及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所著。
在寒假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以下一些感触分享给大家:怀特海说“在衡量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绝不能把书本知识当做唯一的学习方式。
第一手的知识才是理智生活的根基。
书本学习很大程度上只是传递第二手的知识。
因此,永远没有直接实践来得重要。
”我们都知道,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都是他人总结的经验,是抽象的难以消化理解的。
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学习任务的完成,不顾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发展,那么知识便会以填鸭式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大脑中。
最终知识也不过是学生脑海中的一个过客,停留片刻之后转瞬即逝。
但是当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去发现知识,了解其中的奥秘,主动地探索知识,学生定能发现学习的乐趣,不断学会绞尽脑汁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获取知识路途中所发生的各种困难,最终获取知识收获快乐与成就感。
本书以“教育的`目的”为题,但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深刻反思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把他们看作是有血有肉的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没有灵魂和思想的机器。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孩子们才能够走上最好的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每位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我们需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维发展。
唯有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我也希望我在走上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能够不忘初心,为孩子的个性自由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2读了谢云先生的教育著作《阅读照亮教育》,感触颇深。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阅读照亮的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人生,阅读还照亮了我的职业教育。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中假如没有书籍,就好像植物没有了阳光;学习中假如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范文(精选12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范文(精选12篇)刘儒德老师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每讲到一个教育心理的原理或规划时着先讲一则寓言或小故事,以此来引导对这一原理,规则的讲解,每读毕一节,有一种令人振奋、心悦神怡之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范文,仅供大家参考!《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篇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我在暑假期间通读了一遍,首先最大的体会是:这是一本值得每个教育者一读的“教育宝典”!此处的“教育者”,包括从事的教育人员,也包括学生的家长。
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观点,和文章的思想产生共鸣,我了解一下作者和作者出版本书的目的,就像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共分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管理中的心理效应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分别编排了21、24、19个心理效应。
更让人欣喜的是每一则心理效应它不仅有生动具体的事例,透彻的效应分析,更有根据这一效应,我们在教育中的具体操作。
本书的每篇文章都是以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开始,然后再介绍此规律或效应的心理学背景,接着举例说明其在教育、教学或管理中的应用。
有几例让我印象深刻,如:“南风效应”通过一个北风与南风比赛的寓言来说明教师应该有一颗如南风一般温暖的心,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心存感激;“仰八脚效应”通过三个演讲者演讲的故事来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求教师走下神坛,远离神位,以一种平常人的姿态走进学生的生活当中,从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时出丑未必是一件坏事,相反还可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却不可乱用,只有具有一定的资本的时候,方可谨慎行之”。
还有“第十名现象”,这也是现时教育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有些教师是存“人性关怀”,但是他们往往把这些关怀集中在某些优秀,听话,懂事的学生身上,从而使这些学生“万千宠爱在一身”,在班里和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等他们走进社会,却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学习上远远的落在后面的学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通用8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通用8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大学里学习心理学,还记得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揭示发展规律的科学。
所以在阅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之前,觉得此书肯定是关于一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的,提不起兴趣。
可是读起来发现书中的个个小故事似乎很多都是自己平常教学中的缩影,上个月我阅读了前40页,里面的超限效应,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了我继续阅读的欲望,这个月我阅读了思维定势,小步子,大目标—连锁塑造,詹森效应,普雷马克原理,心灵再一次被震撼,我将这些原理与我的教学结合起来收获颇丰。
一、应用连锁塑造矫正孩子的行为习惯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小涛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每到自习课,他总爱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老师发现小涛在离开座位之前,一般能在座位上待5分钟。
老师和小涛面谈了一次,告诉他如果他能连续5分钟都待在座位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品,而且时间要从上课开始,每隔5分钟他都有机会获得奖励,一周以后,老师告诉小涛他做得很好,现在要求小涛必须连续坐在座位上10分钟才能得到奖励,但是,这次的奖励要比以前更多。
又过一周后,老师告诉小涛连续坐在座位上15分钟才能得到奖励,而且他会更喜欢这次的奖励。
在这阶段中,小涛表现很好,在自习的30分钟内,小涛没有擅自离开座位一次。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班一个比较调皮的同学颜铭辰,他的纪律特别差管不住自己,年级周通报下来每条几乎都有他的名字,早晨纪律差,课前准备差,桌洞物品摆放杂乱,作业抽查也有他不认真,中午自习和同桌说话等等,看到这样的通报全班同学笑了,他也很无奈的笑了,我也尝试将故事中老师对小涛的做法运用到颜铭辰同学身上,我说如果下周你上通报的次数能减半我不但不惩罚你还给你们小组加2分,结果你猜怎样,渐渐的,他的行为习惯有所改观,效果真的很好。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通用6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通用6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篇1)本学期我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里面的一条条教育效应让我读后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书过程中,总能想到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片段,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教育书籍。
现将我感受深刻的几条教育心理效应分享给大家。
一、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每个人都有一个接受心理打击的承受度,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超过这个度,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起到反作用,那位牧师演讲的没完没了,一开始准备捐钱的马克.吐温最终选择从募捐箱里拿走了两元钱,这就是因为牧师不懂超限效应造成的。
这使我想到在以前学生犯了错误时自己的一贯做法,就是批评教育,孩子犯了错是要批评教育,但要将批评教育做到最好效果还得遵守超限效应,孩子在犯了错误时为了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总是不厌其烦的给他讲道理,给他讲这么做的危害,一开始孩子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时间长了,你总是重复以前说过的一些话,他就不耐烦了,随之产生厌烦的心理,对你说的话不以为然,充耳不闻,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教育学生的时候需要注意超限效应,在教学中也一样要遵守这一效应,我们都有这种感觉,每节课前半节孩子们都可以表现得很积极,可是如果我们在孩子感到疲倦的时候还继续讲下去,不去进行一些小游戏或者巧妙转变一下教学方式缓解孩子的厌倦情绪,他们就很难坚持到下课了,还有课堂上我们为了给孩子讲清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道理会絮絮叨叨的讲解很多,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接受新知识,有时甚至会对老师产生厌烦的情绪,进而影响以后本学科的学习。
二、要想吃肉,必须吃青菜——普雷马克原理普雷马克认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可以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
孩子们都喜欢轻松愉快的活动,而不喜欢费时费力的活动,比如孩子们喜欢看电视甚于写作业,喜欢玩游戏甚于做家务,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给孩子提出要求了——要想吃肉,先得吃青菜。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1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由学校统一为每位教师所订的本学期阅读书籍之一。
从教多年,对教育中的规律及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与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研究都不深入,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仍然不够自如。
本书从简单的心理学概念和心理效应入手,引导教师在平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并针对如何去做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方法告示等,易明白,易上手,在读的过程中感觉对自己有帮助,也很乐意地去读。
今天,就其中的第一部分教学中的心理效应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
一、如何充分发挥我们的记忆能力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多大——7±2法则假如你的短时记忆像一般人那样,你可能回忆出7个数字母,至少能回忆出5个,最多回忆出9个,即7±2个。
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神奇的7±2效应。
这个规律最早是19世纪中叶,由爱尔兰哲学家威廉·汉密尔顿观察到的。
2、超越7±2——“组块记忆法”短时记忆还只能容纳“7个吗?例如“cooperation”听到这个序列很快就能明白这是一个单词,意思是“合作”,并能很好地回忆出来,这不是违背了短时记忆的“7±2”效应了吗?不是的,这恰恰是神奇“7±2”中存在的另一个奇特的现象。
因为短时记忆中信息单位“组块”本身具有神奇的弹性,一个字母是一个组块,一个由多个字母组成的字词也是一个组块,甚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把小一些的单位联合成为熟悉的、较大的单位,而且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还会对它产生影响。
例如“认知心理学”5个字对于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5个组块;对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两个组块(认知、心理学);而对专业心理学学生、心理学家来说这5个字就只有一个组块。
但不论人们储存的组块是什么,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
也就是说,如果能找到一些办法将大量可用的信息组成少量的组块,自己记忆的广度将会大大增加;通过专门训练,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可以扩大。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篇1今年假期里,我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之前,我对那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常常望而生畏,所以很不喜欢心理学。
但是读完了此书以后,反倒觉得心理学中的现象饶有兴趣。
这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所著,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那些严肃的、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书中精心挑选了64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个部分。
阅读此书,激活了我本身的知识经验,激发了我探究的兴趣,一个一个故事看下来,一个一个效应读下来,感觉自己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同时,顿时豁然开朗了许多,受到了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超限效应”。
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经常出现类似的现象。
如:老师上课拖堂、用同样的方式反复传授同一内容、放学时学生都准备收拾书包了老师还在不停地布置作业、对学生犯下的错误一次两次地批评教育……这样做其结果却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学习效率降低了,而学生对于老师的重复批评教育不但没有反省和改正,反而出现了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都要注意避免“超限效应”。
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填塞。
教育学生时也要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出现。
当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
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
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中的心理效应”,第二部分是“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三部分是“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每一部分下面又分很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从一个小故事引出,用典故、案例、新闻故事穿针引线地穿插到每个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效应中去,用一些实验证明这些效应的存在,形象地告诉读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处理我们生活和教学中出现的教育问题。
书中讲到的“马太效应”,即定势心理,这是我们常有的心理。
如一个学生特别调皮,经常调皮捣蛋,在我们的心中就会给他定位为差生。
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带上有色眼镜。
其实即便是再调皮的孩子他也一样有上进心,也会期待得到肯定,作为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这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从“马太效应”看,我们最重要的及时善于挖掘孩子们的亮点,克服定势心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帮助孩子激发潜能,努力提高自己。
一位老师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达到教学目的。
一次上新课的时候,他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
”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
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
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读了书中的“扇贝效应”这一篇,让我也深有感触。
小凌每周都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是在这两天他突然“罢工”了。
爸妈仔细询问,才恍然大悟:由于太忙,上星期天忘记了每周固定不变的对小凌做家务的奖励——吃麦当劳。
这很让爸妈困惑:用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做家务,是为了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但现在变成没有奖励就不劳动。
到底怎样才能用好奖励,最终形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呢?小凌的这种表现就属于“扇贝效应”,在心理学上,“麦当劳”就是强化物,是对小凌做出某种期望行为的奖励,奖励某一行为,这一行为就频繁出现,这就叫做强化。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精选9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精选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暑假期间拜读了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虽说是拜读,其实是囫囵吞枣。
刘儒德教授把我们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屡见不鲜的事,站在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的角度上,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娓娓道来,层层剖析。
书中筛选了66条心理规律和效应,每篇正文前都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使那些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很容易地和自己的工作对号入座。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平时的很多事原来都有相应的心理效应的存在,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很多老师对学生特别认真负责,他们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可有的人非常努力,效果却并不理想。
读了这本书中的“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等,我更加体会到教育管理学生的诀窍竟有那么多书中用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对“超限效应”进行分析。
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钱,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
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箱子里偷了两元钱。
这个故事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
我们有时何尝不是犯牧师这样的错误呢?学生犯了错,批评一次或许会有效果,如果针对这件错事重复批评,就会出现不良效果。
我们常常就会因为孩子一次的错误而一再地指责他。
这会让学生不以为然,收效甚微。
学生犯了错,如果我们能宽容地对待他们,进行换位角度,多理解,少批评,适当的留点空白,给他们一个过程,让他们思考、反思,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人格的尊重,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篇1暑假中,我阅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儒德编写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整本书从教学、教育、管理三个领域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揭示出一个个教育心理学规律,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试验、鲜活的案例介绍了曾让人感到抽象枯燥心理学知识,很有可读性,一时竟舍不得放下,一篇篇文章读下来,常常给你豁然开朗的感觉,受益匪浅。
我们曾经见到过很多孩子背诵诗歌或课文时吞吞吐吐很不流畅的样子,当时,我们一定批评过孩子,说孩子你怎么这样懒惰,不去认真背诵,回想一下我们可曾教过他们一些记忆的有效方法呢?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是一味要求孩子自己去背诵,并没有教给他们方法,使有些孩子花了很多的时间还是没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完成背诵的任务。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记忆有系列位置效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提高记忆力是有方法的。
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
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
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中在找练习本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和玩耍中度过。
背诵课文、单词变换开始位置,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每一节课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能超载,考虑7+2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这些就是好的提高记忆的方法。
我们要把这些方法教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
同样的,读了书中的“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这一篇,让我也有很深的感触。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
忙里偷闲,认真拜读了领导推荐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编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
里面数以百计的心理效应对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善意的提醒,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平时的日常琐事原来都有心理效应的存在,这本书好像洞悉我们的一切心理活动,把所有的现象用不同的心理效应归纳了出来,同时指引我们如何去做。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这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
回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我们何尝不是再犯如牧师同样的错误呢?当学生无意或有意做错事时,当学生因粗心
经常出错时……为了确保他能够记住并且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于是不厌其烦、不辞辛苦、苦口婆心的讲解这样做的危害……而学生则听之任之,收效甚微。
读罢《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一章,心中豁然开朗。
殊不知,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作祟。
是啊,学生犯了错,如果我们宽容他,理解他,少批评,变换角度、方法,点到为止,适当的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来思考、反思,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超限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的批评应有度,在表扬学生时更要把握一定的尺度,否则会过犹不及。
表扬,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表扬也要适当,要注意度,过度的表扬可能会出现反面的效果。
同样在课堂教学上同样也应避免超限效应——认知超载。
如果老师上课拖堂、布置作业太多,就会犯认知超载的问题。
这些不应随时提醒我们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理念吗?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导学育人的对策宝典,它更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让我们少走弯路,为我们指点迷津,《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已俨然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不可多得的枕边书。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