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物种形成的模式

合集下载

生物多样性6(物种形成、入侵及灭绝机制)

生物多样性6(物种形成、入侵及灭绝机制)

④ 外来种的协同入侵 外来种之间的协同作用,即通过几种外来种的相互 配合而入侵。如,外来物种携带病原体或寄生虫侵 入新栖息地。
25
⑤ 杂交
外来种与土著种杂交产生的后代可能兼具
双亲的有利性状,还可能产生双亲不具备的新
特征,它们可以入侵并生活于双亲不能生存的
环境中。如大米草
26
(3)新栖息地群落生物多样性对入侵的抵抗性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对抵抗外来种的入侵起着 关键性的作用,物种组成丰富的群落较物种组成 简单的群落对生物入侵的抵抗能力要强。
35
(二)内部机制 (1)物种灭绝与类群的系统发育年龄 (2)形态性状单一的类群容易灭绝 (3)特有类群尤其是特有属容易灭绝
(4)热带分布类群容易灭绝
36
12
三、物种是如何入侵的?(生物入侵机制)
两个重要概念:
外来种(exotic species 或 alien species):
是指那些借助人为作用,越过不可自然逾越的空间障
碍,在新栖息地生长繁殖并建立稳定种群的物种。 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 是指那些在新栖息地发生爆发性的生长,失去控制, 从而对当地土著种产生危害的外来种。
13
1、研究的意义
■生物入侵改变了原有的生物地理分布和自然生态系统的
结构与功能,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入侵种经常形成广泛的生物污染,危及土著群落的生物
多样性并影响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4
2、生物入侵机制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物种成为入侵者,以 及什么样的生境特征决定一个生态系统的可入侵 性?
②隔离的亚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独立进化。 ③产生不同种的差异,并逐渐积累。 ④当地理隔离消失后形成生殖隔离,种群间不能 或很难再进行杂交繁殖。

物种形成高一生物精品PPT教学课件

物种形成高一生物精品PPT教学课件
本章优化总结
本章网络构建 本 章 优 化 总 结
专题归纳整合本章网Fra bibliotek构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进 化
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生物的进化及生物的多样性
专题归纳整合
专题一 物种形成
1.物种形成的方式 (1)渐变式:渐变式物种形成是指经过漫长的时间 和许多世代的逐渐演变才形成新物种的过程,其 中最普遍的方式是一个分布很广的物种通过地理 隔离先形成亚种,然后发展为生殖隔离,形成两 个或多个新物种。
【解析】 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位于同一个区域, 可以自由交配,同一物种可由不同种群组成,由 于存在地理隔离,基因交流存在障碍。种群是进 化单位,也是繁殖单位,物种中的不同个体可能 存在地理隔离。一个物种可由多个种群组成,种 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变化,物种的基因频率也在 不断变化。物种可由多个种群组成,物种的基因 库要比种群基因库丰富。
4.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证据:测定不同生物的同 种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 不同生物的核酸分子杂交,杂交程度越高,亲缘 关系越近。
例3 根据生物进化的中性学说理论,把人的血 清注射到家兔体内后,再用该兔的血清与人和其 他3种动物的血清相混合,得到结果如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
(1)根据图示,说明黑猩猩血清中的________在结 构和性质上与________的最相似,从而说明两者 之间有着________。 (2)上述方法称为________,能为生物进化提供 ________上的证据。
专题三 生物进化历程和彼此间的亲缘关系
能够提供生物进化和亲缘关系的证据有多方面, 要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证据: 1.古生物学研究提供的证据:化石。通过对地 层中化石的研究表明:生物进化与自然条件的改 变密切相关;生物的进化有许多中间过渡类型连 接。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原材料;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根据学者们提供的资料,可将分布区重叠的和相邻的种形成归纳为两种可能的方式:①两阶段的种形成过程。

在一个遗传上连续的群体之内首先发生种内分异,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种内分异的积累而最终在群体内产生生殖隔离的新种。

②一步“跳跃”的过程。

新种从母群体中突然产生,即通过染色体突变或基因突变或其它机制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与母群基因交流阻断的新类型或新种,一举而达到生殖隔离。

物种形成原因:复杂生命的进化其实付出了重大的能量代价,即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同样质量的生命活动。

反过来说,如果不是存在一种氧化的大气环境,地球上生命可能还停留在能耗少的简单生命形态(细菌)。

因为厌氧食物链的生长效率为好氧食物链的1/4,而氧气应该允许地球上更长食物链的存在。

微生物的质量虽小,但单位体重的代谢速率却很快。

因此,如果代谢速率是最强烈的选择压力,那微生物就会占据绝对优势,这就是在分解者的世界中微生物得以独霸天下的缘由。

由于能量(利用)沿食物链逐级衰退,因此,食物链的能量利用效率越高(好氧),就允许越长的食物链存在。

这样,有氧食物链的出现就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化(因此物种多样分化)提供了重要的能量学基础。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原材料;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根据学者们提供的资料,可将分布区重叠的和相邻的种形成归纳为两种可能的方式:①两阶段的种形成过程。

在一个遗传上连续的群体之内首先发生种内分异,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种内分异的积累而最终在群体内产生生殖隔离的新种。

②一步“跳跃”的过程。

新种从母群体中突然产生,即通过染色体突变或基因突变或其它机制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与母群基因交流阻断的新类型或新种,一举而达到生殖隔离。

物种形成原因:复杂生命的进化其实付出了重大的能量代价,即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同样质量的生命活动。

关于物种形成的理解

关于物种形成的理解

关于物种形成的理解关于物种形成的理解摘要:本文就物种的概念、形成方式、形成原因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思考,重点考虑了地理成种和非地理成种两种成种方式。

物种形成是指由物种通过各种机制进化出新物种的过程,是进化生物学领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从根本上来说,物种形成是生物学多样性产生的基本机制。

尽管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就已经提出,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主导因素(Darwin,1859),但一直以来,物种形成过程一般被认为是由随机过程导致的。

直到生殖隔离的概念被提出,自然选择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才重新受到重视,并认为物种形成是与地理因素存在着重要的关系。

本文对物种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就在生殖隔离与物种形成方式上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物种形成;生殖隔离;地理成种;非地理成种;。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pecies of the concept, form and forming reason was research and thinking, mainly considering the geography into species and geographical into two ways. Specia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new species evolve by species through various mechanisms, evolutionary bi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Fundamentally, speciation is a basic mechanism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lthough Darwin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origin of species, natural selection is a dominant factor of speciation (Darwin, 1859), but for a long time, the speciation process are commonly believed to be caused by random process. Until the concept of the reproductive isolation is put forward, the role of natural selection in speciation is only to be taken seriously, and that speciation is there exists important relationship with geographical factors. Inthis paper, the speciation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and on the reproductive isolation and speciation methods are detailed in this paper.Keywords: Speciation; Reproductive isolation; Geography into a kind of; The geography into a kind of.一、引言[1]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学研究中的基本单元和核心,也是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物种形成正式版

物种形成正式版

解析:根据生物进化的中性学说理论,从起源的 角度看,与人的起源相距时间由近到远的生物应 该是牛、猕猴、黑猩猩,因此蛋白质分子结构上 的差异与人相比较由大到小的程度也应该是牛、 猕猴、黑猩猩。 【答案】 (1)血清蛋白 人 最近的亲缘关系 (2)血清鉴定法 中性学说
本章优化总结
本章网络构建 本 章 优 化 总 结
专题归纳整合
本章网络构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进 化
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生物的进化及生物的多样性
专题归纳整合
专题一 物种形成
1.物种形成的方式 (1)渐变式:渐变式物种形成是指经过漫长的时间 和许多世代的逐渐演变才形成新物种的过程,其 中最普遍的方式是一个分布很广的物种通过地理 隔离先形成亚种,然后发展为生殖隔离,形成两 个或多个新物种。
(2)如何判断是种群还是物种。种群是同一地点同 种生物的总和,它通过个体间的交配而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看形态特 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物种之 间有明显的形态差异,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 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3)种群和物种也可通过下图来理解:一个物种可 以包括许多种群(如同种鲫鱼可以生活在不同的 池塘、湖泊中,形成一个个彼此被陆地隔离的种 群),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 离,长期发展下去可能成为不同亚种,进而可能 形成多个新物种。
3.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无人为参与的为自然选择,有人为参与的为人工 选择。人工选择的性状有利于人类,否则应视为 自然选择,如抗菌素和杀虫剂的选择作用应为自 然选择。
例2 以下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可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 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都可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 单位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物种 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种群基因库的基因没有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丰 富 【尝试解答】 ____D____

物种形成的方式

物种形成的方式

物种形成的方式
摘要
• 物种是生物存在的基本形式,物种形成的 方式也各不相同,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形成 的一定途径和原因,或者是因为气候变化, 或者是因为基因突变等等原因,本文主要 介绍物种形成的一些方式,并探究物种形 成的一些原因。
1.物种的概念
约翰.雷 Ray,John (1628-1704)英国植物学家,林奈的先驱。他认为:每种生物 只能由先有的同种生物的种子中生出,永不可能由别种生物的种子中生出-种 瓜得瓜,种豆得豆。 他还讲到:物种的性质并非绝对不变,有许多试验证明若干种子也会中途退化; 在特殊环境中,新生的物种也会由已有的物种中生出,就起了物种的变异。 如当今的航天育种培育的甜辣椒,1个果实可达1斤多重。Ray明确指出了物 种是1个生殖单元。他主张物种不变,但并非绝对不变,因由实验已经证明。 林奈Linnaeus, Carole(1707-1778)瑞典博物学家,在18世纪他给的物种定义: 同1种生物,其形态相同,在自然情况下能够交配,生出正常的后代来。并且 还提到:有创造主所创造出的物种的数目是始终不变的。 Linnaeus,C.肯定了物种的客观性和稳定性。认为物种是不变的,在其起源和发 展上没有任何联系。 达尔文Darwin Charles-Robert(1809-1882)(进化论的创始人),他虽没对物种 下过定义,但他对物种却有深刻的认识(Origin of Species -1859)。他提出: 物种是显著的变种,是形状差异明显的个体类群,种与变种之间无明显的界 限。
2.2生态隔离
• 时间隔离,同一地区的几个居群有时会在不同季节发生。
• 寄主隔离,某些居群越来越依靠各自的寄主,但寄主之间并没
有联系,因此寄主的隔离仅发生于寄主之间的间隙,而与地理因素无 关,在经历长时间后,一旦发生生殖隔离,即可以被认为是不同的物 种。生态隔离可同域物种形成或异域物种形成。

高中生物 物种的形成步骤及其方式

高中生物 物种的形成步骤及其方式

地理隔离(Geographical isolation):通常是由于地理屏障形起的,将两个种群彼此隔离,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

独立进化(Independent evolution):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于各自的特殊环境。

生殖隔离(Reproductive isolation)机制的建立:若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建立了生殖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不可能,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2. 生殖隔离形成的因素(1)合子前隔离(Prezygotic mechanisms):发生在合子形成之前,生殖器官隔离(Organs of generation isolation):动物的生殖器官不同,植物的花不同,均可阻止两个种群间的交叉受精。

(2)合子后隔离(Postzygotic isolation):发生在合子形成以后,虽然两性配子可受精并形成合子,但合子无生活能力,或只能发育为不育的杂种。

杂种的生活能力极弱,或完全不能生活。

发育过程中的杂种不育,如性腺发育异常,减数分裂中断或破坏。

F2代受损。

F1代虽然能正常生活和生育,但F2代具有很多生活能力弱和不育的个体。

该现象称为杂种破落(Hybrid decline)。

如树棉(Gossypium arboreum)与草棉(Gossypium herbaceum)之间的F1杂种是健壮而可孕的,但其F2太弱,以致不能生存。

3. 物种形成的方式(1)异域性物种形成(Allopatric speciation):通过大范围的地理分割,分开的两个种群各自演化,形成生殖隔离机制,如猫科、犬科等大型食肉兽,鸟类等,其分布范围很大,食性不专,一般采取K-对策繁殖,通常要经历很长时间才形成两个物种。

通过种群中少数个体从原种群分离出去,到达他地并经地理隔离和独立演化而成新种。

与母群隔离的种群通常规模不大,是处于半孤立状态的边缘小群。

新物种形成的方式

新物种形成的方式

新物种形成的方式当人们谈论新物种形成的方式时,他们往往会想到一个过程:物种之间的种群隔离,从而导致种群间等位基因的变化,最终形成新物种。

这种过程也被称为物种分化或物种隔离。

实际上,这只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方式,但是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实际上,新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物种分化:指一种植物或动物的任何部分隔离,从而导致种群间的等位基因变化,最终形成新物种。

二、物种复分:指一种植物或动物的种群分化后,任何一个种群可能会再次分化,形成新的物种。

三、物种进化:指一种植物或动物的种群,由于遗传变化、环境变化等因素,而发生变化,最终形成新物种。

四、物种共生:指不同物种之间发生交流,可能产生新物种。

五、物种混合:指不同物种之间进行杂交,可能产生新物种。

六、物种突变:指由于遗传变异或环境因素,一个物种突然发生变化,最终形成新物种。

以上就是新物种形成的几种方式,其中最常见的是物种分化,也就是两个种群的隔离,导致等位基因的变化,最终形成新物种。

物种分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变异、环境因素等。

首先,遗传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遗传变异可以通过突变、重组等方式产生,使染色体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遗传物质的组成,导致新的物种形成。

其次,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物种形成的重要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食物、地形等,它们可以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存条件,从而导致物种的变化,最终形成新物种。

最后,物种分化还可能受到其他物种的影响。

比如,有些植物和动物可能会遇到竞争对手,这可能会导致它们进化出不同的生存方式,从而形成新物种。

当然,新物种的形成不仅仅受到遗传变异、环境因素和竞争对手的影响,还可能受到更多的因素的影响,比如种群大小、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等。

总之,新物种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常见的是物种分化,也就是两个种群隔离,从而导致种群间等位基因的变化,最终形成新物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物种在不断的变化,那么旧种与新种之间必然有无 数中间类型存在。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指出,过 渡变种的缺乏是他的学说的最大困难。他说:"假如物种 是由其他的物种经过微细的阶段逐渐演变而来,那么,为什 么我们没有到处看到无数的过渡类型?为什么物种恰像我 们所见到的那样区别分明,而整个自然界并不是棍淆不清 呢?"他说,在新种形成的过程中,"它的亲种和一切过渡的 变种通常是要被消灭的",再加上地质记录极不完全,这就 是过渡变种缺乏的原因。
应当看到,从拉马克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在同特创论和 物种不变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他们为了强调物种可 变、可以进化而强调种间过渡和种间连续,是可以理解 的.但是,由此而否认物种的客观存在,否定物种的质的稳 定性,甚至提出自然界没有飞跃的命题,则不符合从量变 到质变以及质的飞跃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古生物学的 研究发现,许多物种一旦形成,就很快地遍布世界,并且长 期保持其稳定性,像志留纪的腕足动物Atrypamtufam种和 泥盆纪的Strt crephalus种等,足以说明这些种是恃征稳定 的、客观存在的。
达尔文认为,新种的形成和旧种的绝灭要经历几千个 或几万个世代。这个由个体差异经过变种形成物种而取 代旧种的过程,就称为线系物种形成。在线系物种形成过 程中,一般没有地理隔离,种的数目也不增加。达尔文 主张,物种这个名词是为了便利而任意加于一群密切类似 的个体的,它和变种这个名词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变种 是指区别较少而较难确定的类型;变种这个名词和个体 差异比较,也是为了便利而任意采用的。他甚至提出了自 然界没有飞跃的论点,把渐变论观点推广到自然界的一切 事物上。达尔文强调渐变的进化,他说:“自然选择只能 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 不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而慢的步骤 起作用。”
第二节线系物种形成论 一、达尔文的物种形成理论 达尔文在1859年的巨著《物种起源》中,用大量的例证 阐述了物种形成的渐变理论和过程,他主张有两种物种 形成过程,即线系物种形成〈phyleticlineage〉和地理的 物种形成〈gec←graphicspeciation〉。分别阐述如下。
达尔文主张,世界上的物种都起源于少数共同的祖先 物种。自然界的生物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并认为这些变 异与各个物种在若干连续的世代里所接触的生活条件有 关。一切生物的数量都有按几何级数增加的倾向,而生活 条件以及生物为取得足够的生活条件所进行的激烈生存 斗争和所形成的复杂的生物链,则抑制许多 代的积累与其祖先种发生生殖隔离,就形成了新种。达尔 文认为,同一属的物种间的斗争,一般要比异属的物种间的 斗争更剧烈,而同种的个体间和变种间的生存斗争最为剧 烈。因为新种在生存斗争中占有优势,就会把它的先驱者 和原始的祖先驱逐出去和消灭掉,即线系绝灭。
总之,间断平衡论主张,突变和成种作用是生物演 化的主要形式;地理隔离是新种形成的必要条 件,新种形成之后则保持长期稳定。而渐变的物 种形成论主张,新种形成是生物的性状变异通过 自然选择不断积累的结果,变异是不断发生的,地 理隔离可以形成地理物种,但不是形成新种的必 要条件。
间断平衡论的理论根据,首先是生物的遗传过程中普遍 存在着突变现象,其原因主要是染色体基因的缺失、重 复和位置改变,以及脱氧核糖核酸上的碱基系列的变化 等,因而基因的突变率是很高的。病毒、细菌和单细胞 生物等的基因构造简单,每个基因每个世代的突变率为 10-9到10-6;多细胞生物以至人的突变率则为10-6到10-4. 因为一个生物个体有很多对基因,并且一个种群内有许 多个体,因此产生基因突变的总概率相当高。
如果在后来的某个时期,上述两个种群重新扩展 生存空间,占据同一地理范围,就可能成为不能 杂交的同区物种而继续生存,并且存在着生存斗 争。但如果重新合在一起的种群仍能杂交,则会 形成一个杂交种群,而显示明显的形态变异。
同一个物种的一些种群,可以由迁移和杂交保持基因交 流。但是如果一个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很大,其位于生 物地理区边缘的一些种群之间产生基因交流的机会很少, 因而形成性质明显区别的一些渐变群,产生地理亚种。 如我国境内的华南虎和东北虎就是两个亚种,虽能交配 繁殖,但在自然条件下不能相遇。二者的体型大小、毛 色深浅和体毛长短等都有明显差别。又如我国的家蝇也 有两个亚种,一个亚种分布于新疆和甘肃西部,一个亚 种则分布于我国其余地区,其雄蝇的两眼相距较窄,与前 一亚种不同。
三、线系物种形成的模式 图4-1表示线系物种形成的模式:纵坐标表示时间,横坐 标表示物种的地理分布,水平箭头代表物种的迁移,菱形 代表地理隔离。图中A1、A2、A3、A4代表一个线系物 种形成过程。A1在时间1迁移到一个新地区,形成B1种,以 后在时间2发生了隔离,由B1直到B7又发生了另一系列的 线系物种形成,新种依次取代旧种。这两个演化枝系之间 ,由于地理隔离,开始形成地理亚种,以后发展成为地理物 种;由时间分隔的每个演化枝系则通过时间亚种逐渐形 成时间种。
三、间断平笛论的模式 间断平衡论的模式图见图4-4。图中的纵坐标表示时间, 横坐标X、Y和Z表示地理分布范围,水平箭头代表物种迁 移,菱形代表地理隔离,十字符号表示物种绝灭;此模式图 表示,A种在X区于时间l发生分枝,迁移到Y区后在时间2变 为孤立,形态演化成为B种.B种在时间3迁移回X区,取代A种 ,使A种在时间4发生绝灭。B种还在时间5迁移到Z区,经过 时间6的地理隔离之后,变成C种。与此类似,C种的一个分 枝在时间7迁回到Y区;在时间8由于隔离而演化成为D种 。D种后来又迁移回到X区;在时间9造成B种绝灭。由图中 可以看到,X区的特点是相继出现A种、B种和D种,每个种 都突然地取代了以前的种。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为研究古生物学提供 了理论基础,而古生物学的发展则为进化论提供了 大量确凿的例证。此后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中,灾 变论成了异端学说。但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号称 新灾变论的间断平衡论风行于欧美的古生物学界, 与线系物种形成的渐变论激烈论战,并扩展到了生 物学界,再加上系统分枝理论的提出,为生物进化理 论和分类学提供了新的观点,并且对于生物地层学 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西北亚种分布在我国甘肃、青海和四川西部, 在四川省与指名亚种杂交,〈5〉东北亚种分布在 我国东北和内蒙以及蒙古和西伯利亚东部,其南 端在甘、蒙之间与西北亚种相遇杂交,但其西部 与新疆亚种在阿尔泰地区相遇,却并不杂交,像是 两个不同的种。
第三节间断平衡论 一、间断平衡论的由来 达尔文曾经指出物种形成的渐变过程有地区的局限性, 并且时间比较短促,认为物种形成的时期大概短于其没 有发生任何变化的时期;繁殖快而移动缓慢的动、植物 所形成的变种最初是地方性的,非到其改进和完善之时 ,不会广为分布和排除它们的亲类型。
如果一只果蝇有30000对基因,基因的突变率为10-5,则每 只新生果蝇产生基因突变的概率为2×30000×10-5= 0.6。若果蝇的一个中等种群有1.2X108只个体,那么这 个种群产生基因突变的总概率高达 0.6×1.2×108=7.2X107。甚至果蝇基因的每个位置上 产生突变的概率也高达1.2XlO8XIO-5=1200之多。在 这样高的基因突变率中,只要控制个体发育途径的基因 产生了变化,就会造成生物性状的差异。经过自然选择 淘汰不利的突变,积累有利的突变,就可以形成新种并且 繁殖起来,广泛分布。医此,新种可以在若干代内形成。 间断平衡论主张,新种可以在几万年到几千年内形成,甚 至有的只要250年的时间就形成了,而不需要长期积累。
基因的突变和突变基因在种群中的结合都是随机的,自然 选择也是一个随机过程。由这两个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些 突变可以保存下来,分布到整个种群,进而形成新种。间 断平衡论主张,地理隔离也是新种形成的重要因素,多数 新种是在旧种分布区边缘部位的孤立小群落中迅速形成 的。经过自然选择,有少数新种保留下来,并且广泛分布。
环种是说明地理隔离的物种形成过程的有力例证。有 些动物的分布区呈环形,其环内各个地方亚种之间在交 界处都可以杂交,但是在环的两端的亚种因分化很大,虽 然重叠分布却已不能杂交,成为两个不同的种。如暗绿 柳莺的5个亚种就成为环种的例子〈图4-2〉:1)新疆亚 种分布在我国新疆北部、中亚和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到 欧洲北部;2)克什米尔亚种分布在克什米尔地区,其北端 与新疆亚种衔接杂交以3)指名亚种分布在我国西藏南部、 云南西部和四川南部,其西端与克什米尔亚种相遇杂交
二、间断平衡论的原理 间断平衡论〈punctualequilibria〉是埃尔德雷奇 和古尔德(N.EldredgaandS.J.Gould〉于1972年提 出来的,几年内就风行于欧美古生物学界,并且影 响到生物学界,与均变论的线系物种形成论激烈 论战。
间断平衡论主张,物种演化过理中突变起主要作用,大多 数物种是在地质上可以忽略的短时间内形成的,经过了 物种的迁移和隔离。这个突变的过程就叫作成种作用 〈speciation)。居住在每个区域中的物种不发生演化,而 是保持稳定的平衡〈homestaticequilibria〉,也就是长期处 于形态滞留〈morphologicalstasis〉状态下。成种作用和 种以上分类单位的形成.统称为大进化(macroevalutiOEOe 物种形成后,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发生缓慢的变异,叫作 种系渐变〈phyleticgradualism〉。由种系渐变所产生的 变异,可以维持在同一个物种的范围之内,也可以经过积 累而产生新种,这就是时间种(chonospecies)。种系渐变和 时间种的形成,统称为小进化。
在地质历史上有许多实例,说明新种可以由于地理隔离 而迅速产生。例如非洲乌干达的维多利亚湖 〈LakeVictoria〉,形成历史不超过几十万年,该湖里已鉴 定出丽鱼科〈Cichlid〉的鱼170多个种,其中只有3个种 可以见于世界上其他地区.这些鱼当中已经产生了很高 度的适应性:有些专门吃昆虫,还有些捕食其他鱼类,另 外一些则专门嚼食带壳的软体生物〈图4-3〉。
斯坦利6.M.Staniey〉1979年进一步阐述了间断平衡论的 一些概念,谱系〈lineage〉代表在系统演化树上单线演化 而不分枝的世代更替,即保持已经形成的物种;物种的 现代代表或者绝灭之点,代表一个谱系的顶端.一个谱系 内的缓慢进化称为线系进化(phyleticevolution〉。谱系 可以绝灭,也可以通过分枝而增加其种的数目,也就是成 种作用,产生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由一个谱系的后代 所形成的多个谱系叫作技系〈clade〉,这个形成技系的 过程则叫作分枝进化〈cladogenesis)。由一个枝系或者 一组有关的枝系就构成了一个系统发育或种系发生 〈phylogen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