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框架(完整版)
哲学知识框架(完整版)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础知识)知识点补充哲学是什么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区别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为什么?(依据)①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是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各自观点)两大基本派别么?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片面、孤立、静止,否认内因的根本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现时代的思想智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夸大成第一性。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夸大成第一性。
神创论、宿命论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时代精神的升华)。
哲学对时代有反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框架高中政治哲学必备知识框架很多学生在哲学部分的知识内容时,都觉得十分吃力,要求掌握的有很多原理,方法论总是记不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哲学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框架(一)联系的观点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① 二者的内涵不同;② 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 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2)联系:① 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② 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哲学知识框架
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与世界观: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区别:研究对象与具体科学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哲基本观点唯物基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金木水火土等)基本主义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等)(唯心史观—半截子唯物主义)学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基本观点主义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和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概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人生的根本指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论第一次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基本特征实现了第一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义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辩证唯物认识论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重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三个代表”主题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固有属性:运动物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规律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运动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规律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被消灭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知识框架一、哲学基本概念1. 哲学定义:哲学是对世界、人生、价值的根本性思考与探究,寻求真理、智慧和意义。
2.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与本质、知识与信仰、自由与必然等。
3. 哲学方法:逻辑推理、辩证思考、形而上学等。
二、文化定义与特性1. 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2. 文化特性:传承性、独特性、适应性、发展性等。
三、哲学与文化的关系1. 哲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提供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向。
2. 文化是哲学的土壤,为哲学提供现实依据和思考对象。
3. 哲学与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人类的精神世界。
四、哲学思想流派1. 理性主义:以理性为基础,强调逻辑推理和普遍真理。
2. 经验主义:以经验为基础,强调观察和实验验证。
3. 存在主义:关注个体存在与自由选择,强调个体价值和意义。
4.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经济结构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追求社会变革和共产主义。
五、文化多样性1. 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丰富世界文化、促进交流与理解、激发创新等。
2. 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价值,避免文化霸权和文化歧视。
六、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 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民族精神、维系社会和谐、提供道德规范等。
2. 现代文化的挑战:科技冲击、全球化影响、价值观念变迁等。
3. 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吸收现代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
七、文化交流与传播1. 文化交流的意义:促进相互理解、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丰富人类文化等。
哲学知识框架(完整版)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础知识)知识点补充哲学是什么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区别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为什么?(依据)①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是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各自观点)两大基本派别么?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片面、孤立、静止,否认内因的根本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现时代的思想智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夸大成第一性。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夸大成第一性。
神创论、宿命论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时代精神的升华)。
哲学对时代有反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知识点总结手写框架
哲学知识点总结手写框架
一、哲学的定义
1. 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2. 哲学的基本特征
3. 哲学的研究对象
4. 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形而上学
1. 存在和本体论
2. 实体和属性
3. 理性和经验
4. 时间和空间
5. 自由意志和必然性
三、认识论
1. 知识的本质和来源
2. 真理的特征和标准
3. 知识的限度和局限
4. 直观和概念
5. 经验和思维
四、伦理学
1. 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2. 善恶和正义
3. 人的自由和责任
4. 爱与和谐
5. 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命
五、政治哲学
1. 政治权力和合法性
2. 民主和专制
3. 公平和正义
4. 政府职能和政治制度
5. 国际关系和世界和平
六、美学
1. 艺术和美
2. 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
3. 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
4. 美的表现和美的功能
5. 美与人的生活
七、宗教哲学
1.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2. 神和信仰
3. 教义和礼仪
4. 宗教与科学
5. 宗教的现代意义
八、哲学和现实生活
1. 哲学与实践
2. 哲学与教育
3. 哲学与文化
4. 哲学与生活
5. 哲学与社会变革
九、哲学的历史和发展
1. 古希腊哲学
2. 中世纪哲学
3. 文艺复兴哲学
4. 近代哲学
5. 现代哲学
以上是我对哲学知识点的初步总结,我将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解释,希望能够更清晰地呈现哲学的全貌,同时也能够加深自己对哲学的理解和认识。
高中政治哲学的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哲学的知识框架高中政治哲学必备的知识框架人生观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原理【原理】个人活动是社会总活动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燕尾服起促进或失去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
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反对脱离社会需要的自我设计,也反对否定个人活动的作用。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科学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
3、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贡献的原理【原理】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扬顽强拼博的精神,立足本职,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生价值1、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在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居于首位。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首先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其次形成人的劳动创造力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和文化水平;第三,发挥人们的劳动创造力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如生存条件、工作条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等。
良好的'客观条件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基本保证。
在一定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个人条件越成熟,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人生的价值也越大。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哲学知识框架
反复性 无限性 上升性
W3:与时俱进
追求真理原 理及方法论
认识观
实践观 W3:立足实践,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归纳类
1978年 1997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16字方针。
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002年 2007年
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哲学知识框架
哲学的概况 (第一单元) 辩证唯物论 物质、意识、规律
(第4、5课)
辩证唯物主 实践、认识、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 义认识论
(第6课)
(第二、三单元) 唯物辩证法
马哲
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第7、8、9、10课)
社会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单元) 人生价值观
(第11课) (第12课)
(第一单元) 1、哲学的含义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归纳类
【例题】《纲要》同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但是,当前我省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与人民 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要重点建设“珠 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珠三角地区着重发展传媒出版、工业设计、动漫游 戏等高端和新兴丈化产业;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依托广府文化、客家文化、 潮汕文化、雷州文化等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同时要 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增强文化发展活 力。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5)哲学的作用和任务
《哲学》知识体系结构
《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知识体系结构既是历史性的,又是逻辑性的。
在哲学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学派和思想家对于哲学的认识和关注点不同,因此哲学知识体系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和逻辑学。
一、本体论(Ontology)本体论关注的是存在的本质、实在的性质以及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关系。
它探究的是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从而为认识论的问题提供基础。
本体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实在与现象、物质与形式、理性与感性等。
本体论主要研究存在哲学的基本问题,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等。
二、认识论(Epistemology)三、伦理学(Ethics)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价值观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道德性和价值,以及人类行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伦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行为的判断标准、道德责任和义务、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关于好与恶、善与恶、义务和责任的问题。
四、美学(Aesthetics)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对于美的感受和美的价值,以及艺术作品和审美经验的本质和特征。
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美的定义和特征、艺术的本质和功能、美学体验和创造等。
美学的核心问题是关于美的标准、美的价值、美的目的和实现途径的问题。
五、逻辑学(Logic)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思维和推理的过程、方法和规律,以及正确和有效推理的标准和方法。
逻辑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推理形式和规则、命题与谓词的转换和推理、谬误和批判性思维等。
逻辑学的核心问题是关于思维和推理的规律和方法、正确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的知识体系,哲学还涉及到其他一些重要的学科,如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社会哲学、科学哲学等。
这些学科综合了以上五个方面的知识,根据具体的对象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总之,哲学的知识体系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的方面和学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上相互支持和促进。
哲学知识结构图表
1,什么是人民群众? 二,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 主体
①物质财富…
2,为什么……?(表现 在哪些方面?)
②精神财富…
③社会变革…
3,群众路线、群众观点
价值与 价值观
1,什么是价值?什么 是价值观?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认识和改造世界 ②人生道路的选择
价值判断和 价值选择
1,标准:
(集体主义价值观P98)
树立全局观点,立足整体,统 筹全局,选择最佳…;重视发挥 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6,系统优化的原理 系统的基本特征:…
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与旧事物 及区分标准 2、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要 求
发展观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 折性的统一的原理 ②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关系原 理
联系 根 本 内 容 1、基本属性: 同一性、斗争性(及相互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②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原理 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动 力 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③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相 互关系原理 发展 ④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 要方面决定的
1,哲学的产生
哲学
2,含义:(哲学—世界观
哲学—具体科学)
3,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真正的 哲学
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产生:
马克思主 义哲学
2,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意识
物质
1、含义 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2、世界的 物质性
①物质的唯一特性;②物质
矛盾: 对立统一
哲学主干知识体系框架
哲学主干知识体系框架第一单元:哲学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包括以下板块:(辨证)唯物论——第二单元之第4、5课1.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4.意识的能动作用5.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论——第二单元之第6课1.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唯物)辨证法——第三单元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条件性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4.如何做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发展的观点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3.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4.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能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原理依据: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三、矛盾的观点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2.矛盾的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要坚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3.矛盾的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并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工作方法……意义5.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①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我们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高考哲学常识 结构框架
哲学常识结构框架整理:颜明自然方面(自然界的存在及发展是客观的)原理: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方面(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原理: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方法论: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反对神创论和个人决定论。
反对: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即主观主义;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又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出发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意识对事物的反作用是不同的;正确反映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客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反对形而上学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难点:意识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也并不能够直接改变事物,它对事物的反作用是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的。
作用原理分析,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扬航天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分析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全国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的必要性;①对意识的反作用有正确的估计,既不夸大,也不低估;②意识必须是正确的;(前提)③必须以实践为基本途径;④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⑤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联系起来。
哲学必备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框架
第一性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
同一性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物质形态:五行说、原子论、始基
唯物:近代形而上学:(即机械唯物主义)
基本派别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观唯心:唯我论、我思故我在、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
唯心:
客观唯心:上帝、理念、绝对观念、宗教创世说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物质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运动是有规律的:
辩证唯物论规律不能被创造、消灭、违抗
(唯物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意识观: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矛盾)、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辩证法)三个基本观点:联系、发展、矛盾
形而上学:(否定矛盾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根本原因)孤立、静止、片面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与认识是对立统一的实践观
认识论认识过程:实践→认识(感性→理性)→实践
真理观:真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发展规律
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技唯物主义历史观:物质财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精神财富
社会历史主体社会变革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
唯心史观:
客观唯心史观:天命、神、宿命论:君权神授、命中若有终须有、上天主宰人世
马
哲。
哲学框架知识点总结
哲学框架知识点总结一、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涉及对现实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研究。
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包括实体的本质、存在的含义、时间和空间的本质等。
形而上学的观点主要有理论唯物主义、实在唯心主义、实在一元论和实在二元论等。
二、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认识和思维的哲学学科,包括认识的起源、能力和方法等问题。
主要的认识论观点有经验论、理性主义、直观主义和批判性理论等。
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真理的条件、知识的范围和限制、认识的发展和方法等。
三、伦理学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学科,研究人类行为的价值和意义,探究公正、责任和义务等问题。
主要的伦理学观点有功利主义、义务论和美德伦理等。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包括道德行为规范、人类行为的目的和价值、道德行为的原则和动机等。
四、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理念和制度的学科,探究政治权力的来源、分配和限制等问题。
主要的政治哲学观点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
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包括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公正的政治体制和政府的职责等。
五、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和审美经验的学科,涉及美的标准、艺术的功能和审美观念等问题。
主要的美学观点有客观美学和主观美学、经验唯美主义和表现主义等。
美学的核心问题包括美的定义、审美的目的和价值、美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创作的规律等。
六、形而上学知识点1.实在实在是形而上学研究的一个关键概念,涉及存在的本质和性质。
实在的观点有理论唯物主义、实在唯心主义和实在一元论等。
实在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2.本体论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子领域,研究实体的本质和属性。
本体论的观点有实体本体论和关系本体论等。
本体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实体的一元性和多元性、实体的关系和依赖性等。
3.存在存在是形而上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涉及现实世界的存在和意义。
存在的观点有存在唯一主义、存在二元论和存在多元论等。
存在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7.认识论知识点1.经验论经验论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人类知识的来源和基础是经验。
哲学框架
唯物论部分一.唯物论部分的知识框架二.把握“一条线索”、“四个关系”、“两个方法论意义”线索: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三.易错易混的知识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3、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5、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8、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1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11、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12、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13、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14、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14、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15、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16、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17、规律有好坏的.18、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19、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20、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21、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22、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23、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24、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25、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26、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对事物有反作用27、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28、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29、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30、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31、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32、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33、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35、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36、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37、整个世界≠物质世界(物质世界不包括思维,整个世界包括思维)。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四中的哲学知识框架包括以下内容:
1.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哲学是关于宇宙、人类、社会等最一般性、最根本性的问题的学说,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理论性、超越性等特点。
哲学的方法包括辩证逻辑、归纳演绎、思辨等。
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对待世界的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3.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一种对事物全面、深刻、正确认识的方法,具有矛盾普遍性、矛盾同一性、矛盾斗争性等基本原理。
4. 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5. 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由:人的本质是指人最根本的属性和特征。
人的自由是指人类作为有理性生命体所具有的自决意志和选择权,同时也是人类彼此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
以上是高中政治必修四中的哲学知识框架的主要内容。
希望能够帮助
你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哲学知识。
哲学知识框架构图
1)实践的含义 P11(1)一般本质(2)特殊本质(1)客观现实性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2)自觉能动性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3)社会历史性(1)生产实践3)实践的基本形式(2)社会关系实践(3)科学实验(4)艺术和教育活动4)意义(1)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1)实践联系人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1)含义 P12(2)任务甲、(力量)2)主体(3)能力结构乙、(智商)丙、(情商)个人主体(4)社会结构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相互作用(1)含义 P12甲、客体首先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3)客体(2)实践的客体的理解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乙、客体又不是与客观事物相等同的概念自然形式的客体(3)类型社会形式的客体精神形式的客体4)实践——主客体的中介(1)关系: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限5)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理解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2)实现: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3.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2)实践主体根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3)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反馈调节(1)自在世界甲、从时间上看1)涵义乙、从空间上看(2)人类世界人化自然人类社会2)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4)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1)不可分割,互相制约5)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内在联系(2)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要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甲、自然界物质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决定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乙、是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子、从无生命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化(1)自然的产物学的反应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丑、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寅、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丙、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反映形式1)产生包括感知、思维以及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活动和动物心理的区别(2)社会的产物:关键在于弄清劳动的决定作用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性的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1)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1.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甲、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2)本质乙、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2)在意识中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甲、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乙、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丙、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甲、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乙、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主要表现在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3)作用具有能动创造性。
哲学知识框架
哲学的知识框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二是历史唯物主义。
二、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辩证唯物论,二是唯物辩证法,三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辩证唯物论的主要观点有: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自然界的存在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要求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3、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重视意识的作用。
4、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6、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因此要把发挥主观能动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7、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答:(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2、真理是客观的,要敢于坚持真理。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要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框架
哲学框架一.辩证唯物论哲学的概念: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进步推动哲学发展)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论、三、科)二.认识论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方法论: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的反映能动的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和能动的改造世界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真理的特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反复性、无限性,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三.唯物辩证法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变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的否定: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实质是扬弃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革命批判精神创新意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哲学知识框架
物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唯物论基础知识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联系意识含义: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高度发达物质系统,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基本原理物质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要求尊重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尊…是发…的前提,发…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含义: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特点: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含义: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认识论特点: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本原,是发展的基础,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基本原理认识对实践反作用:正确推动,错误阻碍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哲学依据: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真理辩证法1,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辩证否定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树立创新意识2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政党永葆生机源泉1,辩证否定观原理: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要求基本原理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实2,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肯定包含着否定,一切都是暂时的,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要求密切关注发展的实际,突破陈规旧说,破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历史唯物主义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一个总特征2,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基本知识3,联系的四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4,系统的概念: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条件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或创造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在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础知识)
知 识 点
补 充
哲学是什么
哲学源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运动包含相对静止)。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不可知论和诡辩论。
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作用原理)
人不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意识的指导作用不同)。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
方法论
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实事求是是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活的灵魂
邓小平理论
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最新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哲学与
具体科学
区别
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主义与认识论)
知 识 点
补 充
哲学的物质概念
什么是哲学上的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是可知的、运动的、无限的。
物质与意识辩正关系原理的要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产生的历史条件(基础)
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科学发现;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三统一(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为什么?(依据)
①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两大基本派别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劳动起决定作用,)、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夸大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性。“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夸大成第一性。神创论、宿命论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时代精神的升华)。哲学对时代有反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属于意识范畴,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时代决定哲学,哲学影响时代。哲学不一定都正确(科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唯一科学、正确的哲学。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学前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意识的内容(反映什么)是客观的,形式(怎么反映)是主观的(因人而异,受立场、知识结构、世界观等影响)。注意: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是什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各自观点)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片面、孤立、静止,否认内因的根本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现时代的思想智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这是概括,具体的体育运动、思维、物理化学生物运动都是哲学运动的表现形式,不能等同。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论,都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