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古代制度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制度体系独具特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多种多样,但最为著名的是封建君主制。

封建君主制是中国古代最长久、最为典型的政治制度,由君主、贵族和百姓构成。

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贵族享有特权,而百姓则从属于君主和贵族。

1. 朝廷制度:中国古代政权的核心机构是朝廷。

朝廷由君主领导,设立诸如丞相、大臣、御史等职位。

这些职位分工明确,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司法和军事。

朝廷制度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基本框架相似。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用于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乡试,殿试是在皇帝面前的考试,乡试则是在地方上进行的考试。

科举制度有效地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公正的渠道。

二、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基于封建家族和等级制度,社会结构呈现出严格的等级划分和封建等级制度。

1. 家族制度:家族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家族是由同一血统的人组成的基本单位,具有强大的家族观念和约束力。

在家族制度下,血脉关系和亲属关系非常重要。

2. 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等级制度,社会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如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

等级制度限制了不同阶层的交流和流动,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

三、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体系。

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财富主要来源于土地和农业生产。

1. 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归属主要有皇权、官府、贵族和农民土地四种形式。

土地往往是由贵族和官府所有,而农民则以租佃的形式使用土地。

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民阶层的发展,并为贵族和官府垄断了大量资源。

2. 募役制度:募役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征兵制度,在国家需要时,向农民征召士兵。

这一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电子课本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电子课本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电子课本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电子课本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学习资料。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文明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本章内容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包括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出现石器文化、原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黄河流域的文化。

第二章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奴隶制度的存在。

本章内容主要描述商朝和西周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情况,以及奴隶制度的特点和演变。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渊源流长、绵延不断。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科技发展以及书法等方面的内容,为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基础。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中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统一时期,这一时期的统一给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本章内容主要讲述秦汉帝国的建立、秦始皇的功绩和缺点、西汉时期的各种变化、东汉时期的兴起和王莽的行政改革等。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其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新十分活跃。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思想文化变革等方面的内容,为读者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做出全面的解读。

第六章唐宋时期的中国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盛令人称叹。

本章内容主要描述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科技成就等方面的内容,让读者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深入的认识。

第七章元明清时期的中国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经历了蒙古族、明朝和清朝的不同政权更迭。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情况的变化,为读者展现中国历史的多姿多彩。

第八章近代中国的崛起19世纪中后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这一时期被称为近代中国的崛起时期。

本章内容主要讲述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等重要方面,为读者深入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提供了有益的知识支持。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九年级上册历史培优体系讲义

九年级上册历史培优体系讲义

九年级上册历史培优体系讲义本讲义旨在为九年级学生的历史研究提供一个完整且系统性的培优体系,助力学生提高历史知识掌握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打下坚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第一章战国时期本章主要介绍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各国之间的关系、各国政治体制的演变、农业经济的发展、兵器装备的变化以及哪些文化现象得到了发扬光大等内容。

第二章秦汉时期本章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制度、封建土地制度、农业生产技术、汉武帝时期的战争、汉唐宋元明清时期各朝代的文化成就等知识。

第三章中国古代科技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天文学、航海技术等,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交通和贸易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交通和贸易的发展,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著名商业城市、唐宋时期的“丝绸之路”、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等内容,使他们了解交通和贸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第五章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比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和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现今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六章中国传统文化本章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如诗词、歌曲、戏曲、书法、绘画等,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结语历史学科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我们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和拜访历史博物馆,这将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历史、感受历史、体验历史。

希望这份历史培优体系讲义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史 6第六章 西汉

中国古代史 6第六章 西汉

婴,烧秦宫后东归。
编辑ppt
• 项羽虚尊楚怀王心为义帝,前206年正月分封诸侯。封刘邦 为汉王,占巴、蜀、汉中。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 翳为翟王,分占关中。又将部分将领和原六国贵族封王,共 封18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占原楚魏东部九郡,都彭城。四 月分封完毕,各回封国。项羽将义帝迁都郴县,追杀于江中, 由此失去政治优势。
• (2)刘邦反间范增,劝降英布,削弱项羽实力,令彭越在 楚军后方骚扰作战。前203年10月,成皋之战,形势逆转。 韩信平魏、破赵,占齐,完成战略包围,南下攻楚,迫使项 羽同意讲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编辑ppt
• (3)刘邦乘项羽撤兵东归之机,约韩信、彭越等进攻项羽。前202 年12月,汉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一说在今河南 鹿邑县)。项羽闻四面楚歌,败走乌江(安徽和县东北),以无颜 见江东父老,“天之亡我”为由,自刎而死。
• 汉初以功臣为丞相,相权重。元朔五年(前124)汉武帝 打破惯例,任布衣公孙弘为相,结束了功臣列侯子嗣独占 相位的局面。丞相受制于皇帝,动辄得罪甚至族灭。
• 汉武帝又从贤良文学、上书言事者及现任官员中选拔了文 采出众的庄助、朱买臣、主父偃和卫青、霍去病等亲贵, 在其本职外另给侍中、常侍、给事中等加官,使其出入宫 廷,参与大政。还任宦官为中书,掌管尚书职务,将部分 相权转移到尚书。又罢太尉,改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加 官,由亲贵大臣担任。中央机构由此形成“中朝”(内朝) 贺“外朝”之分。
• (3)进一步控制王国的人事关系,加强防范。镇压淮南王、衡山 王谋反后,颁布《左官律》、《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员为 左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后者限制人们与诸王交游。从此以后, 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王国由朝廷派官治理,与 汉郡无异。郡国并行的局面基本结束。

湘教版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文明第一节旧石器时代的生活与文化1. 旧石器时代的时代背景旧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期阶段,人类在这个阶段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生活方式原始简单。

2. 旧石器时代的生产活动主要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活动,狩猎工具主要是石器,如石斧、石锤等。

3. 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部落为单位,社会组织简单,社会分工也不够明确。

4.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主要是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壁画、雕刻等。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的生活与文化1. 新石器时代的时代背景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特征是人们开始使用铜器、青铜器和铁器。

2. 新石器时代的生产技术新石器时代的生产技术进步很大,人类开始实行农业生产,以及使用铜器、青铜器等工具。

3. 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开始产生了城市,人类的社会组织开始逐渐复杂起来,社会分工也逐渐明确。

4.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主要是以铁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陶器、青铜器、铁器等。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文明主要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个流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发源地。

2. 中国古代文明的早期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在早期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社会生活逐渐进入稳定发展期。

3. 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时期中国古代文明在巅峰时期主要表现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迅速,社会生活逐渐繁荣。

4. 中国古代文明的变革与衰落中国古代文明在后期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减少,手工业发展缓慢,社会生活逐渐衰落。

第二章秦汉时期第一节秦朝的建立与发展1. 秦统一六国的背景秦朝的建立和发展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六国相互争霸的情况下,秦国逐渐壮大起来。

2. 秦统一六国的过程秦始皇统一六国主要通过征战和政治手段,最终统一了六国。

3. 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实行中央集权制,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巩固中央的权力。

华夏文明的制度

华夏文明的制度

华夏文明的制度华夏文明的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制度。

这些制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明水平,也为现代中国的制度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下面是对华夏文明的制度的相关参考内容的展开讨论。

政治制度:在华夏文明的制度中,政治制度占据了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采用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以天子为中心,实行统一的政治权力。

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天子万岁的封建思想,通过封建制度确保统治者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其次,古代中国还采用了官僚制度,设置有各级官员,负责管理和执掌政务。

这种制度构建了中国政府的运作模式,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

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主要依靠农业为基础。

在农业经济中,中国采用了均田制和庙社租税制等农业税收制度,旨在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减轻赋税负担。

此外,古代中国还出现了各种生产和交易组织,如商会、手工业行会等,为经济活动提供了组织和规范,并保护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权益。

同时,古代的中国还形成了一套特殊的货币制度,如铜钱、布币等,为经济交易提供了便利。

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主要有家族制和封建制度。

家族制是基于家庭的制度,重视家族的传承和维持,家族成员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封建制度是建立在君主专制基础上的封建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封建等级的设立和宗法制度的运行,确立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分配。

这些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性和秩序。

文化制度:中国古代的文化制度主要有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强调道德和伦理价值观,以家庭和社会关系为基础,对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塑造了中国古代士人的形象,并让人们相信通过学习和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上述是对华夏文明的制度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的讨论。

这些制度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同时,这些制度也为现代中国的制度体系提供了历史和文化的参考和借鉴,对于理解和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06——第六章:《中国的制度文化》

06——第六章:《中国的制度文化》

• (3)法律与权力的关系上
中国:人治主义,权大于法 西方:法治主义,以法治权 • (4)在法律的原则上 中国:义务本位,重群体 西方:权利本位,重个人
• (5)在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关系上
中国:礼法结合,法与道德、法与政治 不分 西方:法律的相对分化、自治和独立 • (6)在法律体系的内在结构上 中国:诸法合体,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 西方:注重形式合理性,注重公法与私 法的划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分立
• 宗:宗庙;祭祀 • “宀”表屋宇,“示”是神主的象征,
“宗”即祖先的神主之所在,是“庙宇” 的意思。 • 法:法规、法则、条例
•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论语· 为政》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 离娄上》
• 《礼记· 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 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 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 兽。” • 可见“礼”是人性的基础。
• 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有重大区别: • 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考 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士族通过把持 察举,维持其政治特权。
• (2)科举制度与唐宋时代的文化形态 • 隋唐统一中国之后,为加强中央权威,将
选官任人的权利集中到朝廷的吏部。 • 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始向科举取士的方向发 展,一般以大业三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 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以贵不以长;大小宗) • 重视父系、父统
• 直系宗族关系: • 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礼记· 丧
服小记》 • 五:祖、父、己、子、孙 • 九: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孙、 曾孙、玄孙
• 旁系宗族关系: • 自己的兄弟;从父兄弟(共祖父);从祖

《中国文化概论》:第六章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课练

《中国文化概论》:第六章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课练

第六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 考情提要✧ 逐题击破 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 ) A.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2.在“仁、义、礼、智、信”被称为( )A .五德B .五伦C .五常D .五礼 3.提出教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的经典著作是( ) 《论语》 《大学》 《中庸》 《易经》 4.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 ) 《九歌》 《天问》 《离骚》 《阳春》 5.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 ) A .以石结构为主 B .以砖结构为主C .以木结构为主D .以土结构为主6.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中的是( ) A .诗情画意B .诗言志C .乐以教化D .文以载道7.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的大画家是( ) A .吴道子 B .顾恺之C .张萱A .周敦颐B .王安石C .苏轼D .欧阳修9.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的融合造就了新儒学,即( ) A .宋明理学 B .阴阳五行学 C .魏晋玄学 D .禅宗心性学10.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孔子伦理思想“三基德”的是( ) A .仁 B .义 C .礼 D .智11. 由楚辞演化而来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是( )A .汉赋B .汉乐府C .骈文D .散曲12.宋代绘画领域兴起的院体画风的风格是( ) A .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古典主义 D .现代主义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的是( ) A .化繁为简 B .中和之美 C .尚意追求 D .尊崇自然14.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是( ) A .荀子 B .孔子 C .朱熹 D .程颐15.首先将“言行一致”作为道德修养问题加以说明的是( ) A .老子 B .庄子 C .孔子 D .孟子 16.春节到来之前,人们贴门神、灶马、桃符、钟馗,这种习俗来自于( ) A .道教 B .佛教 C .儒家 D .阴阳家17.提出“行先知后”主张的是( ) A .王阳明 B .孔子 C .朱熹 D .王夫之18.强调“知行合一”有积极意义的是( ) A .陈白沙 B .王阳明 C .李贽 D .何心隐19.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 )A .物质文化B .生产生活文化C .制度文化D .精神文化20. 道教炼丹术,推动了古代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创立道教丹鼎一系的葛洪,其所著名著为( ) 《正一经》 《千金要方》 《抱朴子》 《效验方》 21.北魏时期,创立“北天师道”,使道教由民间宗教变为官方宗教的道士是( ) A .张道陵 B .张鲁 C .丘处机D .寇谦之22.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著名诗人是( ) A .李白 B .刘禹锡 C .王维 D .杜牧23.道教定型化之始主要在于倡导“天师道”的( ) A.张道陵 B.老子 C.丘处机 D.葛洪24.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是( ) A.汉代 B.唐代 C .宋代 D .明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 A .顾恺之 B .张择端 C .吴道子 D .阎立本26.民间年画出现空前兴盛的局面是在( ) A .宋代 B .明代 C .清代 D .近代 27. 中国乐器有着极其悠远的历史,河南舞阳发现的 18 支七音孔和八音孔的骨笛,距今大约( ) A 一万多年 B 八千多年 C .A .35 种 B .30 种 C .29 种 D .19 种29.周代已开始对乐器进行系统分类,出现了依制作材料而划分的( ) A .五音 B .七音 C .八音 D .九音30.在孔子的三母德基础上阐述“四母德”的是( )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周敦颐31.从魏晋开始,佛A .涅槃学B .般若学C .本无观D .玄学32.金大定年间,在山东宁海创办全真派的是()A.寇谦之B.陆修静C.王重阳D.丘处机33.烧炼丹砂生成硫化汞,开辟了中国古代化学之先河,创立道教丹鼎一系的是() A.张道陵B.孙思邈C.陶弘景D.葛洪34.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是宋代的()A.朱熹B.张载C.周敦颐D.程颢35.提出“天人交胜”观念的是()A.张载B.荀子C.刘禹锡D.朱熹(二)多选题1.对“知行”观提出过重要观点的先贤有() A.孔子B.荀子C.朱熹D.王阳明E.王羲之2.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产生了一系列的艺术命题,例如() A.意境B.诗言志C.神韵D.文以载道E.乐以教化3.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包括()A.因材施教B.启发诱导C.学思结合D.竞争择优E.创新思维4.中国古代建筑表现出的显著特点有()A.结构上以木结构为主B.布局上左右对称C.外观的多样性D.强烈的人文性E.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5.汉乐府民歌的主要类型有()A.清商曲辞B.郊庙歌辞C.相和歌辞D.鼓吹歌辞E.杂曲歌辞6.中国戏曲的角色主要有()A.生B.旦C.净D.丑E.末7.下列选项属于唐代舞蹈的是()A.《凉州》B.《绿腰》C.《兰陵王》D.《霓裳羽衣舞》E.《大夏》8.中国古典舞蹈的特点有()A.民族性B.民俗性C.地域性D.音乐性E.风俗性9.下列作品属于唐代画作的有()A.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B.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C.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D.周昉的《簪花仕女图》E.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10.下列属于唐宋时期山水游记的是()A.柳宗元的“永州八记”B.范仲淹的《岳阳楼记》C.欧阳修的《醉翁亭记》D.苏轼的《石钟山记》E.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1.精神文化2.“中庸”3.“中和”4.“五伦十教”5.“三纲”6.五常7.仁爱孝悌8.因材施教9.宋明理学10.《诗经》11.楚辞12.汉乐府民歌(二)简答题1.简述“天人合一”观念的含义。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建立了集权制度,由皇帝统治全国。

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割成几十个郡,再分成县。

设立三公九卿,管理政府事务。

汉朝时期延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丞相和御史台的权力。

2.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隋朝建立了多级官制,实行郡县制,设立州、县。

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设立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以及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3. 三辅制度三辅制度是隋唐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即河南府、开封府、洛阳府。

实行了“均田制”,对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第二章中国古代社会制度1. 封建社会的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形成了封建社会。

各诸侯国在自己的领土内实行封建制度,大夫、士、庶民之间建立了清晰的阶级关系。

2. 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社会制度,主要是指宴会礼仪和音乐舞蹈。

宴会礼仪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礼制,它的内容包括了但不限于宴席,器皿,宴会规则等。

音乐舞蹈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它的内容包括了但不限于音乐,歌咏,舞蹈等。

3. 五经五经是古代中国的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经分别是《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

五经被认为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

第三章中国古代文化传承1. 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科技是古代中华民族在生产力和技术上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了农业、水利、工艺、医药、军事等方面。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流派,它以“仁”为核心,主张礼乐、忠恕、孝友为道德标准。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3.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诗、词、曲、赋、文等多种文学体裁。

中国文化制度

中国文化制度

中国文化制度中国文化制度是指中国古代历经漫长岁月形成的一系列文化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宗教制度、文学艺术制度等方面。

这些制度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文化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历经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制度,以皇帝为中心,依据儒家思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封建主义制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贵族阶层和农民阶层的矛盾也随之产生。

在清朝末期,中国开始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民主化改革,试图改变封建主义政治体系。

社会制度是中国文化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对中国社会的组织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家族制度和宗法制度占据了主导地位。

同时,中国的礼仪制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逐渐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社会转型,传统的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宗教制度在中国文化制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的宗教制度包括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

在中国历史上,宗教制度曾经对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宗教制度也在逐渐变革,宗教自由和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文学艺术制度是中国文化制度中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制度包括诗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文学艺术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融合了现代元素,展现出更加多元化的风貌。

中国古代制度文化

中国古代制度文化

中国古代制度文化中国古代的制度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通过各种制度来组织社会生活,并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制度文化体系。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制度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科举制度、农耕制度和礼仪制度。

一、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等级制度所构成的。

等级制度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其中最高的一级是君主,而最低的一级则是农民。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相对稳定,统治者通过赋予特权和奖励来维持社会秩序。

然而,这种等级制度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之间的矛盾。

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通过科举制度,国家选拔官员的标准是基于他们的才能和学识,而不是根据家族背景或社会地位。

候选人需要经过多个考试环节,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最终才能获得官职。

科举制度曾经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对于培养中华民族的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农耕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方式,农耕制度在保障农民的生计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耕制度包括土地所有权、耕作方式和农产品分配等方面。

农耕制度的稳定和公正对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四、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一种通过仪式和礼节来规范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制度。

礼仪制度要求人们依照一定的规范和准则来进行交往,体现了尊重和秩序的重要价值观。

古代中国人注重社会关系的正式化和礼仪的细致,这种礼仪制度渗透到各个方面,包括婚嫁、丧葬、宴饮等。

五、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制度文化虽然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但其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和制度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为后来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差异提供了参考,科举制度的选拔理念和公正性延续至今,农耕制度的土地保护和分配理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礼仪制度的尊重和准则为社会和个人的互动提供了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2——制度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2——制度文化

第三,官、职、差遣分离。
官,被称为正官、本官、寄禄官,只表示官 员的俸禄和待遇,无事可做;
职,文臣的荣誉称号,分馆阁和殿阁两种。
差遣,具体职务和实际权力,这种职务前一 般都加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 (祠禄官除外)、提点、签书、监等字样。
另外,对于官吏的考核,另设审官院和考课 院,分别考核朝廷、地方官员的政绩、升迁。
所谓“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 “崇政殿说书”等“经筵官”,多以他官充 任,不隶属学士院。
5、御史台依唐制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御 史中丞为实际长官,负责监察中央机构官员; 同时令尚书省监督御史,使台、省互相牵制。 主管纠察百官,肃正纲纪。
台官(台院官员)、谏官(殿院、察院官员) 都有弹劾权,可以上疏言事,评论朝政,弹 劾官员,还准许“风闻”论事。
在官员的任用上,战国时期还以俸禄制替代 了传统的世袭制,由此又创立了各级官员的 年终考核制度。
至秦汉时期,古代职官制度渐趋定型。之后 长达两千三百多年间,职官制度呈现出以下 特点:
1、君主的地位极大地提高,权力高度集中; 2、在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影响力渐
弱,君主的臣仆和侍从地位渐趋上升; 3、围绕权力的集中与制衡,建立了完整的监
(二)世卿世禄制
春秋战国以前,长期推行世卿世禄制。从最 高统治者王到各级奴隶主贵族,其权位由自 己的后代世袭继承,他们世世代代把持着自 己的政治职位和权力,享受着各种经济特权。 在用人任官上,亦遵循先亲后贤的原则。而 后者,所谓任人以贤、以德,也是在贵族子 弟的范围内选择。
商汤任用伊尹,武丁任用傅说,周文王任用 姜尚,反映出历史上一些极个别的特殊现象。
俸禄非常优厚,除俸钱、料米、职田之外, 还有差酒钱、职钱、给券(差旅费)、厨料、 薪炭、马匹刍粟,甚至仆人的衣食等。

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分封制:
分封制目的: 巩固政权,有效统治(政府政策的根本目的) 分封对象: 王族,前代贵族和功臣
诸侯的权利: 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并且可以再行分封 对天子义务: 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分封作用: 在当时稳定了统治秩序;扩大疆域;传播文化 分封制瓦解: 周王室衰落,诸侯强大,分封制逐渐瓦解
科举制强化了读 书尚文的文化传 统,促进了学校 教育的发展,早 就了大批优秀的 文化人才
2、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局限
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 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了传统文化畸形发展。
第二,科举制式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范进中举
三、法律制度与社会伦理秩序的保障
2.君主专制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 权的政治体制。
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古代中国政治生活的头等 大事。 君王的祭祀职能
君王的军事职能
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三公九卿、三省六部 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严格的户籍管理是专制王权严密控制人身的最 重要的措施。 什伍里甲制度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 基层的组织形式。
周王
西 周 分 封 制 示 意 图
功 臣 异 姓
王 族 同 姓
先 代 的 贵 族
姜 尚
( )
( ) 周 公 子 伯 禽
)
召 公 之 子
成 王 弟
尧 后 代
舜 后 代
商 后 代
思考:为什么分封制会走向崩溃?
受封诸侯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便利了其 势力的增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力量增强, 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古代文化制度

古代文化制度

古代文化制度古代文化是我们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社会中,文化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还传承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科举制度以及官职制度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化制度。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追求的是至善至美的人格。

在儒家思想中,人们要有孝悌之心,尊重长辈,关爱家人。

同时,儒家思想也注重君臣之道,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体现圣人之德。

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规范行为的作用,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中。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文化制度。

科举制度起源于汉代,唐代开始形成规模化的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是通过文化知识的考核选拔人才,强调了人才的选拔公正性和知识水平的重要性。

科举考试一度成为很多人的求学目标,也是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科举制度不仅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进步,还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官职制度是古代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官职制度规定了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在古代中国,官员职位是根据功绩和资历来晋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

古代官职制度的运行,使得国家事务能够有序进行,同时也为人民提供了公正的法律保护。

古代文化制度的重要性无法被低估。

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发展,还对今天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文化制度的传承和发扬,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还可以为我们的社会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因此,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好古代文化制度,让其在现代社会中展现新的活力。

总结起来,古代文化制度在儒家思想、科举制度以及官职制度三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官职制度规范了官员的权力范围,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古代文化制度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扬。

中国传统制度

中国传统制度

中国传统制度
中国传统制度,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

在封建制度下,君主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土地所有权归君主和贵族,农民则被赋予农田的使用权,以臣子与君主之间的忠诚关系为基础,形成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

2. 儒家思想和儒家礼教: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家庭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儒家礼教强调了尊卑有序、家族纲常、孝道教育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传统道德伦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科举制度:它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从唐宋时期开始正规化,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科举制度通过制定考试科目和标准,选拔具备政治、文化和道德素质的人才,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权威。

4. 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强调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地位。

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动,尊重和保护农民的权益是中国传统制度的核心之一。

5. 家族和家庭制度:家族和家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血缘关系到责任义务都有明确的规范。

家族制度在社会秩序和家族传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制度强调了君主专制、封建等级、儒家礼教、科举选拔、农耕文化和家族制度等价值观念和社会经验,这些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中国古代制度范文

中国古代制度范文

中国古代制度范文首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多种多样,反映了历史的发展和政权的更替。

最早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夏朝,夏禹建立了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权,实行了世袭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出现导致政权分裂,各国实行封建制度,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封建国家逐渐形成。

秦灭六国统一之后,秦始皇实行了法家制度,推行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车轮制度,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汉朝以后,又经历了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和科举考试制度的相继出现和发展。

这些政治制度的更替和演变,不仅反映了历史的进程,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主要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

封建制度分为上层的贵族阶级和下层的农民工商阶级。

贵族阶级主要是王族和贵族,享有特权和特殊待遇,拥有土地和劳动力,是社会的最高统治阶级。

而农民工商阶级则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或经商的阶级,他们受到地主和官吏的控制,经济地位较为低下。

另外,古代中国的社会还有士人阶层,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成为精英分子。

这种等级制度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但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流动。

最后,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民是经济的支柱。

古代中国的土地归国家所有,但农民可以获得土地的使用权,进行耕种和生产。

农民通过交租税和劳役来向地主和国家支付税收。

古代中国经济还有手工业、商业和水利等领域的发展。

手工业主要由农民和手工艺人从事,生产各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

商业在古代中国也有一定发展,主要以商人、市场和货币交换为基础。

另外,古代中国还兴修水利,提高农业生产和灌溉条件,推动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制度体系体现了历史的发展和政权的更迭。

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独特而复杂的制度体系。

这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中国制度

古代中国制度

古代中国制度古代中国历史悠久,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制度变迁和演变。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的一些主要制度,包括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和封建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在这个制度下,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并通过中央政府对各个地区进行统治和管理。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数千年,从秦朝的统一中国开始,一直延续到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国得以实现大规模的统一和长期的稳定,但同时也带来了贵族政治和权力滥用的问题。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教育和选拔人才的制度。

这个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明两代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特色的制度之一。

根据科举制度,年满20岁的男子可以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考试者可以进入官僚体系,并得到相应的官职。

科举制度的优点在于能够公正地选拔人才,使社会升迁更具有可预测性。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视文学才能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才能,以及可能导致社会流动性的局限性。

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是以土地、权力和荣誉的分配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结构。

封建制度起源于周朝,随后扩展到其他朝代。

在这个制度中,皇帝授予王公贵族一定的土地和权力,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和忠诚。

贵族通过管理和控制土地向皇帝纳贡,而皇帝则通过赐予封号和荣誉来维系贵族的地位。

封建制度的特点是等级分明、等级严格和地方自治。

然而,它也带来了社会分化、封建农奴制度、等级歧视和不平等等问题。

古代中国的制度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这些制度在现代已经不存在,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和启示,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演变。

通过对古代中国制度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欣赏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中国古代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一、概述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

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内容非常丰富。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体系完整的职官制度。

所谓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有些官称并无实际职务,只是授予年老有病的旧臣或有一定勋劳的人,只作为领取俸禄和享受某种礼遇的依据,而不负实际责任,这样的官叫做散官。

二、中央职官类别1、国君夏、商、周称“后”、“王”、“天子”、“天王”。

战国开始称“皇”、“帝”。

(帝本是至上神的称号,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秦开始称“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结束。

匈奴称“单(chán)于”、单于妻称“阏氏(yān zhī)”,乌孙称“昆莫”,高车称“候娄訇(fú)勒”,鲜卑、柔然、突厥、回纥(hé)、契丹、蒙古等称“可汗(kè hán)”,简称“汗”;土蕃(bō)称“赞普”。

2、宰相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秦统一后,宰相之职称作“丞相”。

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操等恢复丞相或相国之职,但是他们自任此职,实权在皇帝之上。

隋唐两代,宰相名称有所改变。

中书令隋代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代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

尚书令因李世民为秦王时曾任此职,后来不置,所以唐代尚书省的长官只有左右仆射。

北宋另设中书内省于禁中,为宰相的办事机构,称“政事堂”、“中书门下”、“中书”等。

后另设“参知政事”,实为副丞相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

后来这些入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

清初仿明制。

实际任宰相职务的,是康熙时的“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的“军机大臣”。

在各种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这是由君主专制的根本性质决定的。

君主既离不开宰相,又最担心宰相权力过重,大权旁落,这是宰相官职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

后来这些入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

清初仿明制。

实际任宰相职务的,是康熙时的“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的“军机大臣”。

在各种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这是由君主专制的根本性质决定的。

君主既离不开宰相,又最担心宰相权力过重,大权旁落,这是宰相官职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魏晋以后,尚书机构得到迅速发展。

尚书台的总人数由秦时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

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到隋唐时确定为六部,唐代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后一直沿用到清代。

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①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②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③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④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⑤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⑥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六部取代的秦汉九卿的大部分职权,九卿名称虽还存在,但内容有很大变化,有的甚至完全不同了。

如:①太常称太常寺卿;②光禄勋称光禄寺卿;③卫尉称卫尉寺卿;④太仆称太仆寺卿;⑤廷尉称大理寺卿;⑥宗正称宗正寺卿;⑦大鸿胪称鸿胪寺卿;⑧大司农称司农寺卿;⑨太府称太府寺卿。

九寺到清代只剩下五个: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三、地方长官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

战国时期,郡的长官称守(或太守),县的长官称令。

秦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

汉代列侯所食县叫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叫邑。

侯国的行政长官称相。

汉武帝初置十三州,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有时称牧)。

北齐县分九等,长官都称令。

郡长官仍称太守。

州长官称刺史。

唐初置十道,玄宗时增至十五道,为监察区,每道设观察使(按察使、采访使)。

唐代的军区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节称节度使。

节度使初设于边镇,后遍设于内地。

节度使一身兼军事、行政、督察三种职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

宋代的地方行政,又有新的变化。

朝廷派朝官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州的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

辽代州的长官为节度使,或观察使、或团练使、或防御史、或刺史等。

县的长官为令。

明代省的下一级政区为府,府的地位相当于汉代的郡、唐代的州。

府的长官称知府,京府则称府尹。

州有两种:一种是直隶州,与府同级;一种是散州,与县同级。

州的长官称知州,县的长官称知县。

清代的地方行政大体沿袭明制而略有不同。

在省一级,正式以总督或巡抚为最高长官。

总督、巡抚并称封疆大吏,或称疆臣、疆吏、岳伯。

乾隆时,管辖府、州的高级行政长官通称道员,别称道台、观察。

清代在新开发地区又创设厅的建置,其长官为同知或通判。

除此之外,尚有武官、监官与谏官、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学官、宫廷事务官等。

四、职官的等级爵、勋、品、阶表示职官的等级。

(1)爵爵一般称爵位,是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尊号,多根据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来授给,长期不变,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世袭。

西周的爵位有诸侯、大夫、士三级。

战国时期各国的爵位有君、侯、卿、大夫等。

执圭是楚国特殊的爵称。

战国时的爵称大都与官职分开,有的只有爵称而无官职。

汉代宗室封爵有王、侯二等,功臣封爵有二十等。

魏晋以后,历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多以王、公、侯、伯、子、男为号。

王有亲王、嗣王、郡王之分。

亲王只分给皇子和皇帝的兄弟,嗣王指亲王嫡子继承者,郡王次亲王一等。

汉时,皇帝之女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

唐代诸王之女称郡主。

清代皇后生女称固伦公主,妃嫔生女称和硕公主,皇族女儿称格格,亲王之女称和硕格格,即郡主。

公主的(2)勋勋通称勋官,是为奖赏有功人员而定的称号。

其制始于北周,本以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

到唐时定制,共有十二转,转多为贵,受勋者即称勋官。

明代有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

清代勋官合并于爵位。

丈夫,魏晋以后皆加驸马称号,清代则称额驸。

(3)品品是指官的等级。

西周时官有九命之别,九命最高,一命最低。

汉代以禄秩的多少来表示官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千石、八百石等级别。

每一种官职都有固定的俸禄级别,所以有时以俸禄级别指官职,如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二千石遂为郡守的通称。

魏晋开始,官分九品,以一品为高。

隋代自九品至一品官,称为流内,不入九品的称为流外。

流外也有品级,用以安排胥吏,明清则总称为不入流。

(4)阶阶即阶官,又称散官,宋朝称寄禄官,是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阶位和称号。

有些官称并无实际职务,只是授予年老有病的旧臣或有一定勋劳的人,只作为领取俸禄和享受某种礼遇的依据,而不负实际责任,这样的官叫做散官。

第二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一、王位世袭制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秦朝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以及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征辟制)。

三、汉代——察举制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四、魏晋——九品中正制曹丕称帝后创立。

九品是划分人才优劣的等级;中正是品评官,一般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吏兼任。

中央有关部门根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级,选任官吏时授予相应的官职。

五、隋朝-- 科举制度的创立隋到清——科举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诏令了“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的分科科举制度。

隋炀帝时,又扩大了分科范围,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科举这一名称,就是从分科举人这一概念所产生的,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的选举任官史上打开了新的一页,科举制度从此开创。

唐朝-- 科举制度的完善唐代也实行的是科举取士。

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

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为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朝-- 科举制度的完善常科的科目,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礼等。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