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
1. 中央集权制度:秦朝采用中央集权制度,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等,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
2. 封建制度:秦朝之后的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管理制度的主要形式。
封建制度中,各级官员由皇帝任命,负责管理各地的军事、经济和政治事务。
3. 三公九卿制度:西汉时期,采用了三公和九卿制度,三公分别为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九卿则负责各个部门的管理。
这个制度确立了中央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
4. 八议制度:东汉末年,八议制度被采用,八议包括议郎、议监、议校、议律、议狱、议操、议禄、议秩,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行政和司法工作。
5. 科举制度:唐朝推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不仅管理了人才选拔,也规范了官员的行为和责任。
6. 考试制度:宋朝开始实行文选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
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使用的一种管理人才的制度。
7. 农田水利制度:古代中国的农田水利制度是管理灌溉和水资
源的重要制度,它涉及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以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些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在不同朝代都有所
发展和改变,但总体上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管理的特点和传统价值观。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封建时代。
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建立起的垂直关系中,官吏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一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首先,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制度注重选拔与培养。
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开始进行科举制度的,推行仕宦制度,旨在为政府选拔优秀的官员。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后世不仅得以继承,还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科举制度的实施,保证了选拔的公平和公正,为官员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与此同时,官府还设立了各种制度和培训机构,如国子监、太学等,用于培养官员的才干和能力。
其次,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强调官员的廉洁与贞节。
明清时期,政府实行的廉政制度比较健全,政府派出的官监察官员的行为,严肃查处贪污腐化等问题。
实行官员贞节考核制度,要求官员不能纳财状收取赂金。
这种制度的实行,有效地维护了政府的权威,保证了官员的廉洁与忠诚。
最后,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还强调官员的职责和责任。
官员不仅要为人民服务,还要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为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于规范官员的行为和责任。
例如,官员应该遵守官德,尽心尽力为民服务;对于违法乱纪的官员,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纠风肃纪机构,用于惩处违法行为。
读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有感

读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有感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制度,财政赋税的管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人口田亩管理、市场与工商业管理、漕运驿递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等方面,历朝历代都有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人才,在军事、政治、财政、文化教育与外交等领域,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文景之治使国家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万里长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工程指挥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防洪、排灌、航运综合规划,显示了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与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丁谓主持的“一举三得”皇宫修建工程堪称运用系统管理、统筹规划的范例。
还有许多令人赞叹的管理实践都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
正所谓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好的计划与统筹规划,古时大将领兵打仗靠的是谋略,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他们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武器,但是却依旧能打出精彩的战争,这是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并且任何一个好的战略方案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和支持,作为一名管理者就需要对人才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分配。
所以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拥有了超群的管理才能,这些都可以为现在的我们留下无尽的启示。
其实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就以入世精神来说,就是要积极地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而正是这种不断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创造出最璀璨的文化,而无数的现代企业也是以此为立业之本。
像现在广为人知的“海尔精神”,:“联想精神”。
他们成为现代的屈首一指的“企业领头羊”,都是深深地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中庸之道。
中庸在现在听来也许并不是一个好词,但是他确实在社会关系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古代官吏制度

古代官吏制度
选官制度:古代中国的官吏主要通过选拔和考试来任命。
在西周时期,选拔官吏主要依据家族背景和血统。
在汉代,开始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选。
后来,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方式,选拔标准主要是门第和血统。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兴起,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官员品级:古代官吏分为不同的品级,以表示职务高低和权力大小。
在秦汉时期,官吏分为卿大夫、士、庶民三个等级。
在隋唐时期,官吏分为九品,每品又分为正、从两个等级。
官员任期:古代官吏的任期通常为几年或几十年。
在隋唐时期,官员任期相对较长,而且有退休制度。
退休后,官员通常可以享受一定的待遇和福利。
官员监察:古代中国设有监察机构,对官员进行监督和弹劾。
在明朝时期,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设立了都察院等机构,对官员进行监督和弹劾。
官员俸禄:古代官吏的俸禄通常由粮食、丝绸等实物组成。
在隋唐时期,开始实行货币俸禄制度。
官员的俸禄与职务高低、权力大小有关。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官吏制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
其核心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统治和社会稳定。
古代的官吏制度

古代的官吏制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官吏制度也尤为发达,古代对官职的称呼也十分讲究,如:【陈】早在上古轩辕时期就有封官叫做陈,以后才有了陈的姓及封地。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合理成份,我们可以进行科学总结,为当今干部管理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因为这些丰富的官吏管理制度, 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起到过巨大的作用和对于今天我们国家行政部门的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世界近现代文官制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治国首先治吏,"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这是历史上诸多政治家的共识.封建集权专制的政治法律制度,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必然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即如孔子在《礼记•中庸》中所言:"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在古代政治机制中,实现"人治"的核心是"吏治".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中国的官吏管理制度源远流长,中国历代统治者在漫长的政治实践及对前朝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中,逐渐认识到,要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及统治的稳定,必须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官吏队伍.于是,聪明的古人们想出了许多有效地管理人事的制度。
中国古代思想家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举贤才”的主张。
他们认为进行社会管理的本质就是管人。
荀子更是强调国家的管理或其他包括经济管理在内的各种管理实质上是人的管理和对人管理,贤人和用人是管理的首要条件,离开了人的选用和培养,一切管理,尤其是统治好一个国家将是一句空话。
因此,“举贤才”以及“人才”的培养成为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要想帮助君主建立和巩固天下,就要为其推荐身边的贤能之士。
毫无疑问,贤才的标准,古今已有了很大区别,但“举贤才”的方法、举措及尚贤的思想,仍有现代价值,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些世界性的危机,而人才危机已成为全球的焦点,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我国作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国度,几经盛衰,如今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靠什么:当然是人才。
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最重要的,最迫切的,是人才。
古代的官职文化

古代的官职文化古代的官职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官职文化是指官员在担任官职时所遵守的一系列规范和礼仪。
古代的官职文化起源于周朝,当时官职的产生是为了管理国家事务和维护社会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职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形成了完整的官职体系。
这个体系以君主为中心,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
中央官职包括尚书、侍郎、御史等,地方官职则包括州、县、乡等。
在古代的官职文化中,每个官职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官员在担任官职期间,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和礼仪。
这些规范和礼仪体现了尊卑有序、君臣义务和社会等级等价值观念。
官员在处理公务时要遵循公正、廉洁、勤奋、谦虚等原则,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古代的官职文化还注重官员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操守。
官员必须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标准,才能胜任担任官职的工作。
在官职文化中,廉洁奉公、忠诚正直、勤勉敬业是官员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同时,官员还应该注重个人修养和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才能和素质。
在古代的官职文化中,官员的晋升和选拔是非常重要的。
官员的晋升通常是通过科举考试和选拔制度来进行的。
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考试来评价官员的才能和能力。
官员在晋升过程中还要经历一系列的评定和任免程序,以保证官职的公正和权威。
古代的官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规范了官员的行为和职责,而且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官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的官职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职文化规范了官员的行为和职责,提倡廉洁奉公、忠诚正直、勤勉敬业等价值观念。
它也通过科举考试和选拔制度来选拔和晋升官员,保证官职的公正和权威。
古代的官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以唐朝吏治为例(上)宁可从事秘书工作应当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而对历史和政治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
中国古代吏治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博大精深,当然也非常复杂。
了解中国古代吏治的成功经验、变化沿革和历史教训,对于我们提高知识素养、更好地做好秘书工作是不无裨益的。
从本期起,我们分两期连载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宁可教授的相关文章。
——编者吏治,指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
放宽一些,它涉及到官吏的教育、选拔、任免、考核、监察和奖惩等诸多方面。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吏治也就是治吏,或者叫吏政。
官吏、官或吏,是各级官员的通称。
但古代的官和吏亦各有专门的涵义。
官,一般指有品级、地位较高的官员,低的无品级的如书办等则成为吏。
官多是读书人出身,读的是儒家经典,很多实用的东西没有学,也不大清楚;官是个特权阶层,高高在上,不熟悉下情,具体的事都由吏去办。
所以,吏在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人多而杂,所起的作用也很重要,甚至可以操纵政事,问题最多,也最难管理,吏治的好坏,他们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
官分文武,这里只讲到文官,武官的一些问题先不涉及。
一、中国古代吏治概况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吏治,乃至“治吏”重于“治民”。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所决定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战国秦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地主经济。
而作为单个的地主,在政治上直接统治农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集中到他们的总代表皇帝那里。
皇权是最高的、唯一的、绝对的。
但皇帝不可能直接统治和管理民众,而是要靠各级官吏来管理和统治。
就像一个金字塔式的网络,顶尖上是皇帝,下边是各级政府和官吏,底层是民众。
官僚的权力是皇帝授予的,官僚对皇帝负责。
这种权力很大,几乎是事无不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其他古代国家也有,像古代埃及、波斯、拜占庭,后来的奥斯曼帝国、俄罗斯等,但都没有中国这样完备而严密的官僚制度。
周礼中的官职制度

周礼中的官职制度周礼是古代中国周朝时期的一部重要礼制法典,它规定了官职制度,对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周礼中的官职制度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组织和文化传统。
一、官职等级周礼中的官职制度根据各个官员的职权和地位,分为不同的等级。
最高的官职是天子,其下依次为三公、九卿和诸侯。
三公包括宰相、太尉和司徒,他们是天子身边最重要的顾问和辅助者。
九卿是天子下属的官员,包括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大理、大匠、宗正、大宰和大司農,他们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
诸侯则是各个封国的统治者,他们享受着一定的自治权力。
二、选拔官员根据周礼的规定,在周朝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一种是世袭制,即将官职传承给官员的子孙后代。
这种方式保留了官员家族的地位和特权,但也容易造成腐败和低效。
另一种是考试制,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周礼规定了一系列的考试科目和标准,通过公开、公正的考试,选出具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才。
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府职位的素质和公正性。
三、官员的职责周礼中对于官员的职责有着明确的规定。
官员要以忠诚、廉正、公正为原则,侍奉天子,维护社会秩序,并处理好政务和民生之间的关系。
他们有权制定和执行法律,管理军队,管理土地和资源分配,监督财政收支等等。
周礼对官员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们必须胜任自己的职责,并且必须履行相关的礼仪和道德规范。
四、官员的任免和考核周礼规定了官员的任免和考核制度,以保障政府的稳定和公正。
官员的任免由天子决定,但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原则。
如果官员有过失或者不适任,可以通过考试或其他形式进行考核,并可以被罢免或调离原职位。
这种制度保证了政府中的官员能力与职位相匹配,提高了政府的效能和公正性。
总结起来,周礼中的官职制度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它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组织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通过官职等级的划分、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官员的职责和任免等方面的规定,周礼确保了政府的稳定性和公正性。
唐朝的官吏制度

唐朝的官吏制度
唐朝的官吏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中的一部分,是唐代政治组织和管理制度的体现。
唐代的官吏制度在汉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调整,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制度体系。
以下是唐朝官吏制度的主要特点:
1.科举制度:唐代加强了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官员,以确保官员的选拔更为公正和能者居官。
科举分为明经和明法,后来又分为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等,其中进士科最为重要,成为唐代官员晋升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度:唐代官员按照九品中正制度分为九品,每品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共27级。
品级的高低决定了官员的地位和待遇。
这一制度是对唐代官员的层次划分和管理的一种体现。
3.三省六部制度:唐代的中央政府设有三省(尚书省、门下省、祠部省)和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这一制度规定了政府的职能和组织结构,各部门分工负责,实现了相对独立的管理。
4.地方行政制度:唐代将全国划分为道、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以方便对地方的管理。
道是最大的行政单位,下设府,再下分州,最终是县。
这一制度为地方政权和官员的管理提供了组织结构。
5.节度使制度: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军事指挥,唐代实行了节度使制度。
节度使是对边疆军事和行政的最高长官,有相对独立的权力。
总体而言,唐代的官吏制度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九品中正制度为核心的官员等级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同时,通过地方
行政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这一制度体系在后来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记载古代官员治理的书籍

记载古代官员治理的书籍古代官员治理的书籍,是我们了解古代官员的治理方法和经验的重要来源。
这些书籍记录了古代官员在治理中的各种策略、政策和实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员治理的重要典籍之一,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政书。
《尚书》以记载周朝的治理经验为主,包括君主的政策、仪式、法律等内容。
通过《尚书》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官员在治理中注重礼仪、崇尚道德、倡导忠诚等价值观。
二、《左传》《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书籍,它主要记载了各个诸侯国的政治变迁和官员的治理经验。
《左传》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古代官员在治理中的智慧和能力。
它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治理之道,如明君待人以诚、宽政待民、明辨是非等。
三、《管子》《管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政治学著作,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和治理方法。
《管子》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深刻的见解,成为古代官员治理的重要参考书。
《管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治理原则,如以法治国、激励人才、稳定社会等。
四、《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历史著作,它以纪传体的形式,系统地记载了从夏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和官员的治理经验。
《资治通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了许多治理的原则和方法,如明君任贤、法治优先、善用兵法等。
五、《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政治学著作,它记载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吕氏春秋》以其全面的阐述和独到的观点,为古代官员治理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吕氏春秋》强调了治理的策略和方法,如明察秋毫、用人唯贤、政令有常等。
六、《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它也是一部治理的经典之作。
《孙子兵法》通过对战争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治理的原则和策略,如兵法、用兵之道、谋略等。
这些原则和策略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应用于政治和治理中。
通过阅读这些古代官员治理的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官员在治理中的智慧和能力,以及他们所倡导的治理原则和方法。
科举管理制度对中国古代积极和消极影响

科举管理制度对中国古代积极和消极影响客观地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确有其巨大的负面效应,但是从历史上看,它也确实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官吏选拔制度,尤其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不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发展过程中最成熟、最进步的一个阶段,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
拥有13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曾影响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尽管废除已近百年,但它对加强当时的中央集权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繁荣以及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积极影响(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全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二)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
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林则徐等等。
在这些人才中,大多都意气风发,有的伟大抱负。
由此可以看到,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较有才能的人士,为封建统治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封建管理阶层的新陈代谢。
(三)弥补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
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人事选拔方式上的不足,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对选官的垄断,通过实行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较大的社会范围中开辟了一条入仕途径。
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封建国家官吏队伍中知识分子的比例大大提高,他们中许多人能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己,敢于抵制官场腐败现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吏治状况的改善。
古代 对吏的管理

古代对吏的管理
1、官吏的选拔。
古代中国选拔官吏的途径有多种,包括世袭、军功、荐举、考试等。
其中,世袭是最主要的途径,即官员的职位由其子孙或亲族继承;军功是战国时期开始实行的选拔制度,以军功大小决定官职升迁;荐举是通过举荐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考试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2、官吏考核制度。
古代中国对官吏的考核主要包括品德、能力和业绩等方面,通过考核结果决定官员的升迁和奖惩。
3、官吏回避制度。
东汉时期开始实行回避制度,回避范围包括籍贯回避、亲属回避、职务回避等,目的是防止官员徇私枉法。
4、官吏任免制度。
古代中国对官吏的任免非常重视,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和选拔制度,只有通过考核和选拔合格的官员才能担任重要职务。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中国智库 2008年7月17日]发布:三略观察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
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
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
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
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人事、生产、市场、田制、货币、财赋、漕运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
这三部分管理思想还可细划为以下五个方面: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此传承下来的。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关于人的行为规律。
孔武提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1]。
在管理中,要重视研究人的规律,要根据一定的规律去满足人的欲望,办事情才能符合客观实际。
浅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其现实意义王诗玉(辽宁大学行政管理系辽宁·沈阳110136)中图分类号:K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6-0116-02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留给了我们无尽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不仅对朝代自身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研究这些选官制度不仅能对古代的政治思想有所了解,同时也对当代的公务员等现存制度有着可以借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现实意义政治文化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Ancient Chinese System of Se原lecting Officials and Its Realistic Meaning//Wang Shiyu Abstract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so its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left us endless spiritual wealth.In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official selection system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bother certain dynasties and the world.To research theses systems of selecting officials can not only help us know about ancient political ideology,but als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ontemporary civil servant system.Key words the ancient Chinese system of selecting officials;re-alistic meaning;political culture选官制度,顾名思义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
中国历代基层管理制度

中国历代基层管理制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基层管理制度也因此充满了传统的特色。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官员管理体系,这其中不乏许多值得借鉴和发扬的管理经验。
本文将会从秦汉、唐宋、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来探讨中国的基层管理制度。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中国历史和管理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建立了一个严密的基层管理体系,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县,每个郡县都设立了县官和官吏,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县官和官吏定期对地方进行巡视,督促各地方官员履行职责。
同时,秦始皇还进行了土地的均田制和人民户籍的普查,以便更好地统治人民和管理土地资源。
这种严格的基层管理制度,为秦朝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的建立,基层管理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度,并对它进行了一些改良。
汉朝在地方设置县的同时,还增设了乡村和居民委员会,负责管理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乡村和居民委员会由当地村民选举产生,负责管理本地的事务,这种基层管理制度为当地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唐宋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基层管理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唐朝,唐太宗建立了令史制,规定州、县每三年选取一名令史,负责记录地方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
这种基层管理制度有效地监督了当地官员的行为,促进了地方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而宋朝在乡村设置了更加严密的管辖制度,各级官员管理人口和土地,保障地方政权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在基层管理制度上也有了一些新的改革。
在明朝,明政府进行了土地的大规模分配,并对乡村管理体系进行了改革,增设了府、州、县等级的行政单位,负责统一管理乡村的政治和经济事务,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而清朝则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各级官员的考核制度,严格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并加大了对地方的投资力度,推动了基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元朝时期的官僚制度及其特点

元朝时期的官僚制度及其特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它的官僚制度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本文主要论述元朝时期的官僚制度及其特点。
一、官制官制是官僚制度的核心,也是体现封建等级制度的关键。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官制,实行九品官人制。
九品中正一品,从正一品到七品是文职官员,八品是武职官员,九品是比照戍卒组成的领头官。
元朝的官制与宋朝的官制类似,但也有不同之处。
宋朝的九品官人制只有七品、八品和九品是武职官员,而元朝的九品官人制,八品全是武职官员。
此外,宋朝的翰林学士制度不曾出现过,元朝的翰林学士制度举足轻重。
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官僚制度的一种形式,它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官吏人才的选拔和官员的素质。
元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完备和最长久的,影响了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
元朝的科举考试包括三个阶段:“府试”、“院试”和“省试”。
府试是在州县级别的考试,选出旌节和举人。
院试是在省级别的考试,选出贡生。
省试是在首都进行的考试,选出进士。
元朝的科举制度在考试方式上有所创新。
元朝采用殿试的方式,大量增加了制度仪式感,考试过程中还举行对称独创的“告成”仪式。
三、官员选拔元朝时期,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官员选拔还出现了状元食贡的方式,这确保了皇帝和官员间的良好关系。
在选官过程中,皇帝会在总奏中挑选理想人选并任命官员。
此外,元朝还有“补迁人员”的制度,也就是官员考上进士后,可凭借关系在官场中升迁。
四、官员权力元朝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使得地方上的官员权力相对较小。
同时,皇帝、内阁和各官司都有一定的权力范畴。
元朝的官员权力结构的一大特点是大太监的权力。
大太监对内把持皇权,对外担任重要职责。
元朝历任皇帝对大太监的使用和压制,和大太监在政治上的反抗和“部分背叛”,是元朝权力结构的一大特点。
五、制度改革元朝的官僚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特色,但是也存在许多弊端。
面对不断变化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元朝逐渐开始制度改革,推出了许多重大的政策和措施。
如重修《大一统志》、规定官员年限等。
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特点与启示

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特点与启示内容摘要:中国古代考核机制推行纵横有序、层层考核的制度,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且严密的制度体系。
中国古代考核机制中考核内容合理全面、考核标准实绩与品德并重,在实施过程中与监察、奖惩、退休制度相结合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用人机制,通过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贤任能、奖勤罚懒、澄清吏治的作用。
中国古代官吏考核机制中制度的设置及运作机理仍可以为现代领导干部考评机制的完善提供本土资源的借鉴。
关键词:古代考核机制特点启示政绩考核制度在古代称为考课,也称考核、考绩、考查,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由专门的人员和机构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功过和德行进行考核。
考核是各个朝代奖勤罚懒、选贤用能、改善吏治的重要制度措施,通过考核,分出优劣加以奖惩黜陟,也是历代统治阶层约束内部成员的基本手段。
一、古代考核机制的特点早在三代时候已经有考核机制的雏形,战国以来,初具规模,秦汉以降,历代不断加以完善,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
第一,考核内容合理、完整、系统传统考核制度在内容上规定上,将责权一致的考核原则制度化,包括:按照职务分工制定考核的内容和标准、考核对象进行分类,考核人员和机构的实行责任制和专业化,考核期限明文规定。
首先,按照职务分工制定考核标准和内容。
考核的内容从实绩上讲,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各级行政主官的考核,另一类是对其他担任专门业务官吏的考核。
对各级行政主官的考核重点一般集中在民生与稳定上,对教育也十分重视。
对专门业务官吏的考核,其考核的内容则根据不同的职事制定不同的标准。
如唐朝的“二十七最”,宋代的监司七事考,金代的十七最等都是考核不同职务官员的依据和标准。
其次,考核的对象实行分类。
考核对象涉及到京官与外官,文官与武官,高级官与中低级官等的分类。
隋唐以前,官吏考核的对象主要是地方诸侯和郡县长官,自唐朝开始,中央和地方官吏不论职位高低都要经过考核,又分京官考和外官考。
汉朝官制概述

汉朝官制概述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其官制也是历史上发展最为完备的官制之一。
汉朝官制历经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完善,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限也相应得到明确规定。
本文将结合汉朝官制的演变历程,从职官等级、官位制度以及选择标准三个方面,对汉朝官制进行全面的概述。
一、职官等级汉朝官制中最基本的等级是九品中正制,把中央和地方官员分九品,分别是中正、从七品、从六品、从五品、从四品、从三品、从二品、从一品、上卿。
其中,中央官员的职官等级最高,下属地方官员的等级逐渐降低,各个官员根据等级的不同,享有相应的待遇和优惠。
在此基础上,汉朝又增加了外戚、骑都尉、丞相等官职,进一步完善了官制等级的体系。
二、官位制度汉朝官位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除了九品中正制以外,还有“三公”、“九卿”、“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一系列官位,这些官位既对应着特定的职责,又规定了相应的官牌、服色等标志,表现了汉朝官制的严谨和规范。
此外,还有从官、门下及其他官职,合理分工,职责明确,共同构成了汉朝官制的多元性和灵活性。
三、选择标准汉朝的官员选拔,注重文官与武将兼备,而且重视文化教育,经常进行考试选拔。
汉朝试制推行,即九品中正制。
而且,汉朝将军根据功绩和表现评定,既能出将入相,也能重用十四五岁的年轻人担任高级职务。
同时,该朝也重视贤才辅政,尝试通过引进外来人才或改革旧制度,打破朝中贵族家族的存在垄断政权的局面。
这些都使得汉朝官员选拔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合理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汉朝官制历经两代的磨砺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官制体系。
该制度既保障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又充分发挥了官员的作用,为汉朝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今,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吸取经验,为现代的官制建设提供积极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合理成份,我们可以进行科学总结,为当今干部管理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因为这些丰富的官吏管理制度, 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起到过巨大的作用和对于今天我们国家行政部门的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世界近现代文官制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治国首先治吏,"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这是历史上诸多政治家的共识.封建集权专制的政治法律制度,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必然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即如孔子在《礼记•中庸》中所言:"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在古代政治机制中,实现"人治"的核心是"吏治".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中国的官吏管理制度源远流长,中国历代统治者在漫长的政治实践及对前朝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中,逐渐认识到,要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及统治的稳定,必须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官吏队伍.于是,聪明的古人们想出了许多有效地管理人事的制度。
中国古代思想家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举贤才”的主张。
他们认为进行社会管理的本质就是管人。
荀子更是强调国家的管理或其他包括经济管理在内的各种管理实质上是人的管理和对人管理,贤人和用人是管理的首要条件,离开了人的选用和培养,一切管理,尤其是统治好一个国家将是一句空话。
因此,“举贤才”以及“人才”的培养成为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要想帮助君主建立和巩固天下,就要为其推荐身边的贤能之士。
毫无疑问,贤才的标准,古今已有了很大区别,但“举贤才”的方法、举措及尚贤的思想,仍有现代价值,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些世界性的危机,而人才危机已成为全球的焦点,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我国作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国度,几经盛衰,如今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靠什么:当然是人才。
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最重要的,最迫切的,是人才。
因此,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需要各种人才,只有各尽其用,才能使现代事业顺利开展,才能使中国成为国际竞争舞台上的强者。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的成功经验有:一、推进官吏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主要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几个阶段,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就举例科举制度来说,科举制虽有本身的缺陷,而且在后期它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残了人才,但它是我国历史上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延续了1300多年,其积极作用是深远的。
它打破了原来世家大族操纵仕途的局面,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它使大批中下层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它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科举制的特点是“怀牒自进”,不需荐举,直接报名,它所体现的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层层挑选、择优录取的原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和追求的吗?西方国家借鉴并发展了中国科举制的这些进步因素,建立了现代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是公认的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创始国,有些学者还把科举制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这不充分说明了科举选官具有先进性和广范影响吗?二、健全官吏考核、回避制度。
为了选贤用能,赏善罚恶,奖勤惩懒,防止官吏徇私枉法,从而改善吏治,稳固江山社稷,各朝代不断完善官吏考核制度、回避制度。
中国古代对官吏的考核不断走向成熟化、制度化。
为了避免官员的徇私,自东汉后实行回避制度。
东汉实行“三互法”,基本精神是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
汉代还规定兄弟子侄及有婚姻戚属关系的,不得在一个部门或地区为官,如果选在一个部门或地区为官,其中一人要申明回避。
唐代不仅规定官员不能在本籍任职,而且不许在本籍所在的近邻州县任官。
唐还规定,凡职责相连或监临检察的官职,亲族间要回避,如宰相之子不能任谏官,兄弟不可在同省任职等。
明代进一步健全了回避制度,包括籍贯回避、亲属回避、听诉回避等。
明洪武元年规定:在两京,其父兄伯叔担任行政主管者,其弟男子侄不得担任监察之官;内外主管衙门及所属衙门中有系父子、兄弟、叔侄关系者,要回避;回避的原则是依官阶以低就贵[9]。
清代对任官的回避规定更为严格,如明确规定不能在原籍周围500里内为官。
把任职回避的范围扩大到了祖孙关系、姐妹关系和姻亲关系,“京师中央各部、院尚书、侍郎以下,至翻译满语文的笔贴式以上,有嫡亲祖孙、父子、伯叔、兄弟之关系者,不得同时在同一衙署供职,令官阶低者回避。
乾隆五十八年规定,母亲之父及兄弟,妻之父及兄弟,女婿、亲姐妹之子,都不得在同一衙门内为上下隶属之职”。
“如有捏称宗族姻亲,择缺美恶者革职(私罪)。
该上司自认姻族扶同捏报者,亦革职(私罪)。
在外失于详查之出结官,降一级调用,在京查之出结官,降一级留用(俱公罪)。
凡假借回避,有意择缺者,均照此例议处”。
这种回避制度对于我们国家今天的行政制度也是有好处的。
我国现在的行政制度中,省级行政官都是由中央直接调配的,这也是吸收了古代官员的亲属回避制度。
三、加强道德教化和廉政建设。
历代统治者在治国实践中把官员的道德素质和廉政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意图通过道德教化使官员远恶近善,并注重实施廉政措施,奖廉惩贪,遏制腐败,从而达到长治久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唐宋时期对于文官的管理制度更有助于我们今天人事管理制度的完善。
从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就已经比较系统地体现和发展了我国古代人事考试和选拔制度的思想。
从人士评价和选拔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度对于我国今天的人事考试和选拔来说也影响很大。
目前,我国现行的中考、高考、公务员招收考试等考试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科举考试制度的精华,尤其是公务员考试,更是受到了科举考试中会试和殿试的启发。
公务员在经过笔试,还要经过面试,这种制度就有利于提高应试者的办事操作和管理能力,优中选优,有助于培养和选拔更优秀的人才。
唐宋时期统治者很注重对文人、文官的培养和管理,使得唐诗宋词文化极为繁荣。
唐宋时文官的待遇很优厚,重视文人的培养,重视文官政治,以文治国,重视人才等等,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制度的。
宋朝时甚至还有“不杀士大夫”的圣旨,文官可以自由发挥管理才能。
对于今天的行政机构而言,中央政府就应该更多地给予地方政府权力,让他们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事务。
这样既可以提高行政机关的执政能力,也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实现党的宗旨。
其次,腐败之风在历朝都有,唯独在宋朝时最弱。
宋朝对官员的管理可谓软硬兼施。
首先,宋朝实行文官政治,给予官员的俸禄是很高的,这就打消了一部分官员的贪念之心。
这就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
所以说,有时候“高薪养廉”也并非不是好的对策。
还有,朝廷对官员的管理严格,对官员的档案记录的很好,对于有贪污腐败行为的官员,不仅当官的自身受到牵连而且其亲属也遭受惩罚,且有推荐过这位贪官的官员也受到免职,可谓“一人贪污,全家遭殃”。
其效果是比较好的,使得宋朝政坛相对清明。
再看今天我们国家的贪污腐败之风盛行,很多官员都有腐败之风,一查就有问题。
其实我们国家也可以效仿古人,提高对掌权者的待遇,让他们也有资本过上好的生活,何必要老是鼓吹掌权执政者要艰苦朴素、一心一意为人民呢?人都是有自私之心的,掌权执政者也不例外,他们也需要生活的。
同时,加大对贪污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惩腐败、违法犯罪分子。
这样既可以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他国他们的执政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一直贪污腐败之风。
四、完善监察制度。
历代王朝的成功的监察经验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并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对于推进我国人事管理制度走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权力失去监督往往滋生腐败。
为了监察各级官吏的执政活动,弹劾其不法行为,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从而维护统治秩序,加强皇权,中国历代王朝不断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和严密的监察制度。
纵观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它有以特点:第一,监察机构独立,体系严密。
御史台逐步成为独立的中央监察机构,地方监察机关一般不受地方控制,监察机构和最终监察权由皇帝直接控制,便于监察机关排除干扰,提高监察效率。
监察系统由上而下呈放射形散布,纵横交错,形成严密的监察网络。
第二,“人众秩卑职广权重位显”,指监察人员数量多,中央监察官员官高位显,地方监察官品级低,一般为七品,但代表皇帝和朝廷进行监察,职权范围广,权威重,以小制大,以内制外。
这样就能保证监察官员无所顾忌,不畏权贵,行使监察、惩处大权。
今天,在我们国家中是形成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的法制管理模式。
但我国的检察院有很多的职权都是与公安局和法院相重叠的,这就容易造成职权的不分,有的事情大家都管,有的事情就大家都不管。
这种现象不利于我国人事制度的完善。
况且司法制度不如西方国家的独立,有很多方面都不是法院自主判决的和检察院自行起诉处理的,这就不利于监察部门对干部官员起到好的监察作用了。
以上四方面为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选贤任能,黜恶扬善,遏制腐败,改善吏治,提高官吏的为政素质,从而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汉武帝时的大一统、东汉的“光武中兴”、唐朝时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等局面的出现与这些成功经验密切相关。
这些成功经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受到世界的珍视。
在今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我们应该借鉴其合理内核,推动我国人事管理制度逐步走向现代化。
我国古代对于官员人事的管理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今天,我们可以结合史实和现代社会的国情,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研究的科学成果,对干部管理制度进行整合,提出科学、合理、高效的政府官员管理制度概念,最终实现社会领导资源的最佳配置。
总之,研究并借鉴这些制度的成功经验,对于推进我国人事管理制度走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