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宋代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讲义(7)宋代文学理论批评
宋代文学理论批评宋代的文学批评比起唐代来,又有了不少新的发展。
它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论争更激烈,而且和时代的演变以及文学创作中的不同倾向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特别是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给予文学批评以明显而深刻的影响。
王禹侢、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张戒、陆游、杨万里、戴复古、刘克庄等人,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继承唐代韩、柳古文和李、杜诗歌的优良传统,分别批判晚唐体、西崑体和江西诗派的文风和诗风,要求文学积极反映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发挥教化作用。
文论 宋代文论,主要特点是环绕对“道”的理解以及“道”与“文”关系的论争开展的。
宋初的柳开、王禹侢、穆修、石介等人针对当时片面取法晚唐、五代的华靡文风,提倡古文,推尊韩愈,要求文章阐述儒家之道,辅助教化,被称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
他们的主张又有小异。
柳开要学“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与文(《应责》),先学韩愈,后期又抛开韩愈,“所著文章与韩渐异,取六经以为式”(《东郊野夫传》)。
但他的散文,不免艰涩,影响不大。
王禹侢主张“文,传道而明心”,反对“句之难道”,“义之难晓”,赞美韩愈文的“必出于己”(《答张扶书》),成为后来欧阳修提倡古文革新运动的先声。
柳开、王禹侢后,杨亿、刘筠的西崑体兴起,愈加讲究辞藻、声律、对偶,讲究骈文。
穆修专学韩愈、柳宗元,称“舍二先生而不由,虽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唐柳先生集后序》)。
石介稍后,著《尊韩》,要学韩愈,不提柳宗元。
著《怪说》,强烈反对杨亿的西崑体。
他们都主张学古圣贤之道。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论文也强调明道尊韩。
但他所讲的道,不同于柳开等人的古圣贤之道,也不同于王禹侢的“传道而明心”。
他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即从关心百事中求道。
在道与文的关系上,他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同前)。
但他又认为“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送徐无党南归序》),即其次要注意文辞之美。
宋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北宋后期,出现了江西诗派,有一套诗 歌理论。
南宋,诗论主要就是围绕对江西派的批 判而展开的。其中有张戒的《岁寒堂诗 话》、严羽的《沧浪诗话》。而朱熹是 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宋词高度繁荣, 词论也由此兴起。一是以苏轼、王灼等 人为代表,提倡豪放词风,一是以李清 照、沈义父、张炎为代表,推崇婉约词 风。
道”,认为“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 专意则志局于此。” 他们对文学又有精辟见解。
《遗书》云:“言语须是含蓄而有余意,所 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 《二程外书》卷一云:“诗意贵优柔不迫切, 此乃治诗之法。‛ 。 二程又认为,“情”是“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 (《二程集》)的结果,对情的产生作了正确
《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云:
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 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其人忠信笃敬, 抱道而居,与时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 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 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逸,比律而 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其发为讪 谤侵凌,引颈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 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 之过也。‛
苏辙
苏洵重视文学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认为 文学创作是作家感受现实生活,产生感 情冲动的结果。他提出“风水相遭”说。
苏辙在文学理论上的贡献是发展了孟子
以来的“文气”思想,提出“气充文见” 说。 苏辙以孟子、司马迁为例,指出了两条 养气的途径:
一是加强内心修养,以此为立身行 事之本。 二是丰富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加 强对社会生活、自然景物的观察认 识。
(1)邵雍提出“以物观物”的方法, 云:
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
(2)对艺术欣赏,邵雍注重欣赏作 品的内在精神,《善赏花吟》云: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缩减版一、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思想。
明确学习目标:掌握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概念、重要人物和主要成果。
1.2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探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二、第二章:先秦文学理论批评2.1 概述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讨论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研究先秦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2.2 重点人物与思想孔子与《诗经》的批评墨子与兼爱非攻的文学观庄子与自由创作的文学理念屈原与楚辞的兴起三、第三章:汉代文学理论批评3.1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分析汉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研究汉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3.2 重点人物与思想司马迁与《史记》的文学批评价值扬雄与模拟论班固与《汉书艺文志》文学批评与选文标准四、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4.1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分析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4.2 重点人物与思想曹操与建安文学的革新曹丕与文学批评的标准陆机与《文赋》的文学思想刘勰与《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五、第五章:唐代文学理论批评5.1 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分析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5.2 重点人物与思想韩愈与古文运动的文学理论柳宗元与文言文的革新皎然与诗歌创作的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这五章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关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章节,学生可以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不期的重点人物和思想有深入的认识。
六、第六章:宋代文学理论批评6.1 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分析宋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研究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6.2 重点人物与思想欧阳修与唐宋八大家文学理论王安石与新学派的文学观苏轼与文人画的文学理念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七、第七章:元代文学理论批评7.1 元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探讨元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宋金元文学批评史
宋金元文学批评史
宋金元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金元文学批评主要围绕着文学作品的价值、风格和技巧展开。
宋代文学批评家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认为文学作品应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要注重表达的技巧和风格。
金元时期的文学批评家则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性,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独特性。
在宋代,文学批评主要以诗词为对象。
文学批评家通过对诗词的鉴赏和评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批评标准和观点。
他们认为好的诗词应当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表达深邃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还要注重韵律和音韵的处理。
他们对于诗词的批评往往是非常具体和细致的,通过对字句的点评和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批评意见。
金元时期,文学批评逐渐向小说和戏剧领域扩展。
文学批评家开始关注小说和戏剧的创作和表演技巧,提出了许多有关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批评意见。
他们认为好的小说和戏剧应当具有生动的情节和形象,能够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共鸣和共鸣。
在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他们的批评作品。
例如,苏洵、苏轼、黄庭坚等著名的文学家都是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他们通过自己的批评实践和文学创作,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宋金元文学批评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影响深远。
文学批评家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和批评,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他们的批评观点和批评方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及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及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及“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4、“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及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
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6、“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关于文学批评原则的论述。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定义与意义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研究对象与方法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特点1.2 教学内容中国文学批评的定义与意义中国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特点1.3 教学过程引入对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与意义的讨论讲解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研究对象与方法分析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特点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学生报告与展示课后作业与小测验第二章:先秦文学批评2.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与观点掌握先秦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理解先秦文学批评对后世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先秦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与观点先秦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先秦文学批评对后世的影响2.3 教学过程介绍先秦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与观点分析先秦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探讨先秦文学批评对后世的影响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学生报告与展示课后作业与小测验第三章:汉代文学批评3.1 教学目标理解汉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与观点掌握汉代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分析汉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影响3.2 教学内容汉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与观点汉代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汉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影响3.3 教学过程讲解汉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与观点分析汉代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探讨汉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影响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学生报告与展示课后作业与小测验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4.1 教学目标掌握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与观点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点4.2 教学内容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与观点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点4.3 教学过程讲解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与观点分析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探讨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点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学生报告与展示课后作业与小测验第五章:唐代文学批评5.1 教学目标理解唐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与观点掌握唐代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分析唐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影响5.2 教学内容唐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与观点唐代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唐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影响5.3 教学过程讲解唐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与观点分析唐代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探讨唐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影响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学生报告与展示课后作业与小测验第六章:宋代文学批评6.1 教学目标掌握宋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理解宋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历史背景分析宋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宋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宋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历史背景宋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6.3 教学过程介绍宋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分析宋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历史背景探讨宋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学生报告与展示课后作业与小测验第七章:元代文学批评7.1 教学目标理解元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观点与特点掌握元代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分析元代文学批评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7.2 教学内容元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观点与特点元代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元代文学批评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7.3 教学过程讲解元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观点与特点分析元代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探讨元代文学批评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学生报告与展示课后作业与小测验第八章:明代文学批评8.1 教学目标掌握明代文学批评的主要理论成就与代表人物理解明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历史背景分析明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8.2 教学内容明代文学批评的主要理论成就与代表人物明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历史背景明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8.3 教学过程介绍明代文学批评的主要理论成就与代表人物分析明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历史背景探讨明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学生报告与展示课后作业与小测验第九章:清代文学批评9.1 教学目标理解清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成就与特点掌握清代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分析清代文学批评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环境9.2 教学内容清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成就与特点清代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清代文学批评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环境9.3 教学过程讲解清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成就与特点分析清代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探讨清代文学批评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环境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学生报告与展示课后作业与小测验第十章:近现代文学批评10.1 教学目标掌握近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发展与代表人物理解近现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历史背景分析近现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0.2 教学内容近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发展与代表人物近现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历史背景近现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0.3 教学过程介绍近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发展与代表人物分析近现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历史背景探讨近现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学生报告与展示课后作业与小测验第十一章: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11.1 教学目标掌握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发展与代表人物理解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历史背景分析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1.2 教学内容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发展与代表人物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历史背景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1.3 教学过程介绍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发展与代表人物分析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历史背景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学生报告与展示课后作业与小测验第十二章:当代文学批评12.1 教学目标掌握当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与代表人物理解当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现状分析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2.2 教学内容当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与代表人物当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现状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2.3 教学过程介绍当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与代表人物分析当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现状探讨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学生报告与展示课后作业与小测验第十三章:比较文学批评13.1 教学目标理解比较文学批评的概念与意义掌握比较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与代表人物分析比较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影响13.2 教学内容比较文学批评的概念与意义比较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与代表人物比较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影响13.3 教学过程讲解比较文学批评的概念与意义分析比较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与代表人物探讨比较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影响1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学生报告与展示课后作业与小测验第十四章:跨文化文学批评14.1 教学目标理解跨文化文学批评的定义与意义掌握跨文化文学批评的主要视角与方法分析跨文化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影响14.2 教学内容跨文化文学批评的定义与意义跨文化文学批评的主要视角与方法跨文化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影响14.3 教学过程讲解跨文化文学批评的定义与意义分析跨文化文学批评的主要视角与方法探讨跨文化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影响1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学生报告与展示课后作业与小测验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总结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成就展望未来中国文学批评的趋势与挑战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兴趣与研究意愿15.2 教学内容总结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成就展望未来中国文学批评的趋势与挑战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兴趣与研究意愿15.3 教学过程回顾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成就展望未来中国文学批评的趋势与挑战讨论学生对中国文学批评的研究意愿与方向1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学生报告与展示课后作业与小测验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大纲,共分为十五个章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
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文学批评理论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此期间,文学批评渐趋成熟,不断涌现出一批批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家,他们在文学批评领域中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
宋代文学批评理论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学批评也较为发达。
宋代文学批评家主要是从文字、意象、人物、情节、诗歌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其特点在于严谨求实、细致入微,在文学批评上提倡“杂言论文”,即全面、具体、考据严密的批评方式。
宋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刘攽。
他提出了“神韵论”和“设色论”,对诗歌的艺术效果和表现手法作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想象力和独特的情感表现,同时也应该具备言简意赅、音韵优美等艺术特点。
他提倡“会意论”和“义理论”,即要求诗歌表现出作者深刻的思想意蕴和感情。
元代文学批评理论元代是一个思潮多元、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学批评也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元代批评家有张栻、刘禹锡等,他们提倡自由、开放的文学批评方式,尤其注重文学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张栻是元代的一位文学家、理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方式思维独特、手法多样,不拘一格。
他认为批评家应该像医生一样能够准确地诊断出作品的病根,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还提出了“辞章意蕴论”和“作法论”的文学批评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成败在于辞章、意蕴和作法三者的完美结合。
明代文学批评理论明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文学批评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代文学批评家魏源、杨慎等人注重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提倡文学“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批评中也更加注重文学的社会、人情、性格等方面的考察。
魏源是明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对文学批评的意义和价值作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文学批评要关注人民的切身利益,提倡文学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观念。
他所提倡的文学批评方式包括“品评比美法”和“深入浅出法”等,他认为批评者在评价作品时要注重切入点,从而更好地反映文学作品的真实内涵。
第五编 宋代文学ppt课件
南宋初期 再变期 扭转江西诗派诗风
欧、梅、王、 苏 黄、陈师道 及江西诗派
吕、陈、曾
南宋中期 中兴期
南宋后期 衰落与反 照期
摆脱羁绊,趋于广 中兴四大诗
阔
人
总成就不高
江湖诗人、 爱国纪实诗 人精课件第二节 宋代文学概况及特征
• (二)宋文。古文运动经过欧阳修等 人的推进,才真正深入到社会生活的 各个领域。
精品课件
•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宋·梅尧臣《鲁山山行》
•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欧阳修《戏答元珍》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精品课件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我听见)鸡声,(知道天将破晓)
(我抬头看见)茅店(上空的月), (我低头看见)人迹(在)板桥 (上),(因为桥上有)霜。(行人 何等辛苦)
精品课件
• 当唐诗(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日 益成熟的时候其缺陷也同时呈现:
阅读上的障碍:造成意义的晦涩甚至隐 没。 创作上的误区:被形式所役
精品课件
• 为了改变唐诗(中国古典诗歌)语言 的凝固形式,宋人要通过语序的正常 流动,虚词的使用等手法使诗歌语言 与散文语言及日常语言在形态上差异 不明显,从而形成了宋诗“主思 理”“以意胜”的特点。
精品课件
•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 湖上初晴后雨》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 西林壁》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 秋月》
•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欧阳修 《别滁》
• 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张耒《和 周邦彦》
【考必过】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柳开(947―1000)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人,字仲涂,著有K河东先生集》。
原名肩愈:古文的传统加字绍先。
意为要继承韩愈柳宗元的事业。
他在宋初在宋初自觉地以恢复韩、柳任反对五代浮艳文风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有鼓吹吹复古、倡导质朴文风的筚路蓝缕之功。
穆修(917-1032)字伯长,郓州(今山东东平)人他是继继柳开之后专力写作古文的作家其文强调教化作用,力求结构章法的变化,多用散行单句,单句,不务雕琢堆砌不求华靡艳丽,在宋代古文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和晚唐体:宋初诗派林立,主要有所谓白体、昆体和晚唐体三派。
白体学白居易,诗风平易晓畅,主要诗人有李防、徐铉和王禹偁等。
王禹偁早年与一般文人一样喜爱白居易的诗,但侧重于学白居易的闲适唱和诗;贬官商州以后,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学习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讽喻诗,更进而学习杜甫,所谓“本以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3《西昆酬唱集》:西昆指玉山。
《西昆酬唱集》共收诗人17位,皆西昆健将,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杨、刘齐名,当时影响很大,欧阳修(六一诗话》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4杨亿的生平: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宋初著名文臣,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他和王钦若等奉命编撰巨型典籍《册府元龟)与在秘阁里参加编纂工作的同僚吟诗唱和,互相切磋诗律。
作诗宗主李商隐,讲究辞采,风格典丽,以表现才学和功力,但亦不乏清峭感怆的讽谕之作。
5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西昆体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诗歌流派,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西昆酬唱集》的编撰结集。
此集的作者有17人,共收诗250首,杨亿、钱惟演、刘筠三人的作品就有202首,就创作方法而言,杨亿在《西昆酬唱集序》中主张“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这在他们的创作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一、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特点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1.2 教学内容: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1.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1.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特点分析典型文学批评案例学生讨论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1.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报告二、第二章:先秦文学批评2.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掌握先秦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2.2 教学内容:先秦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先秦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2.3 教学方法:讲授法文本解析法2.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先秦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学生阅读先秦文学批评代表人物的作品文本解析与讨论2.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课后作业三、第三章:汉代文学批评3.1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掌握汉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3.2 教学内容:汉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汉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3.3 教学方法:讲授法文本解析法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汉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学生阅读汉代文学批评代表人物的作品文本解析与讨论3.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四、第四章:唐代文学批评4.1 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掌握唐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2 教学内容:唐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唐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3 教学方法:讲授法文本解析法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学生阅读唐代文学批评代表人物的作品文本解析与讨论4.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课后作业五、第五章:宋代文学批评5.1 教学目标:了解宋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掌握宋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5.2 教学内容:宋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宋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5.3 教学方法:讲授法文本解析法5.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宋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学生阅读宋代文学批评代表人物的作品文本解析与讨论5.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六、第六章:明代文学批评6.1 教学目标:理解明代文学批评的背景与主要成就分析明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贡献6.2 教学内容:明代文学批评的背景分析明代文学批评家的主要理论6.3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小组讨论法6.4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明代文学批评的背景学生阅读明代文学批评家的代表作小组比较明代文学批评家的不同观点6.5 教学评价:小组报告论文写作七、第七章:清代文学批评7.1 教学目标:掌握清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成就研究清代文学批评对后世的影响7.2 教学内容:清代文学批评的特点清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成就与影响7.3 教学方法:历史分析法文献研究法7.4 教学活动:教师对清代文学批评的特点进行讲解学生研究清代文学批评的成就与影响文献阅读与分析7.5 教学评价:文献综述口头报告八、第八章:近现代文学批评8.1 教学目标:认识近现代文学批评的变革与发展分析近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8.2 教学内容:近现代文学批评的背景与变革近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8.3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8.4 教学活动:教师分析近现代文学批评的背景与变革学生研究近现代文学批评的案例小组讨论近现代文学批评的趋势8.5 教学评价:小组讨论报告论文写作九、第九章:当代文学批评9.1 教学目标:了解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向9.2 教学内容: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分析当代文学批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9.3 教学方法:社会调查法小组讨论法9.4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当代文学批评的问题与发展方向9.5 教学评价:小组报告论文写作10.1 教学目标:展望未来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10.2 教学内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主要成就与特点未来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10.3 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法小组讨论法10.4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望未来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10.5 教学评价:小组报告口头报告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绪论重点和难点解析: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
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批评
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文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可以促进文学的进步,提高文学水平,对于文学史的演进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学批评也在相应地发展和深化。
本文将分别从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文学批评进行探析,展现文学批评在各个时期里的特点和贡献。
一、宋代文学批评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文学批评也在这个时期里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和进步。
宋代文学批评主要是以《太和正音曲谱》为代表的“词谱”和以苏轼、欧阳修为代表的“词章”两种形式。
《太和正音曲谱》是宋代时期的一本曲谱,其中收录了许多名家名曲,它对词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而“词章”则是指宋代文人对所作的词进行批评和评价的文章,主要是以苏轼、欧阳修等名家为代表。
他们在批评中反对纵横家的“事外之学”,强调词的艺术性和表现性,提出了“真守为发,妙手为工”的词论原则,为词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系统化的理论基础。
二、元代文学批评元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文学批评也在这个时期里出现了不少新的特征。
元代文学批评主要是以杨慎、马致远为代表的“文学杂谈”为特点。
在这一时期里,文学批评越来越注重文学的真实性和表现性,强调文学的结构和组织,把在宋代时期提出的词论观点推广到了更广泛的领域。
同时,元代文学批评中还出现了一些具有批判性的文学表现,强调对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揭示,对于文学批评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明代文学批评明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文学批评也在这个时期里发生了一些比较显著的变化。
明代文学批评主要是以钱钟书、杨维桢、王国维等名家为代表的“纯文学批评”,以及吴敬梓、陈继儒等名家为代表的“文化批评”为主要表现形式。
在这个时期里,文学批评越来越注重文学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反对华丽的表现形式,强调文学的情感和审美,促进了文学的深入发展和研究。
四、清代文学批评清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文学批评也在这个时期里得到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宋以下部分)一(文化演变:意识形态下的文学批评宋以后中国文化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意识形态的体系化。
新儒学即理学 (或道学) 的形成。
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理学大体上有两派。
程朱理学: “格物” 是从日常生活中不断获得本性的积累。
所以洒扫应对,莫非天理。
陆王心学: 以为人心自足,无所亏欠。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结束于清末。
它的终结标志着古典文化的结束。
二(唐宋之争与宋以后诗学的主脉: 诗的传统,即所谓“风诗正宗论”(朱自清),用比兴手法来表现情感。
这个传统以唐诗为典范,在唐以后形成了一种唐诗本位观念,其后的文学批评,就是建立在这种观念上的。
宋诗走向一条不同于传统的道路。
它表现出了不同于唐诗的特征。
认同还是排斥这种新的诗歌范型,成为宋代及以后的诗歌批评的主题。
这个主题就是唐宋之争。
三(两种新的批评类型:诗话(笔记型批评)与点评(鉴赏型批评) 宋代以后,产生了两种主要的批评类型,那就是诗话和点评。
1(诗话: “诗话”概念的界定问题。
宋诗话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欧阳修的《诗话》为代表,大抵篇幅小,以论“事”为主,理论性不强。
第二阶段在南北宋之际,内容从“记事”向“论辞”的方向推进,主题是江西与反江西之争。
在体制上,有摘抄性质的,有分类抄辑性质的,有纪事体的。
第三阶段在南宋中晚期,为成熟的总结期,在理论水平上达到高峰。
2(点评点评包括圈点和批评。
点评在宋代已经颇具规模,以刘辰翁为代表。
批评后来成为古代小说批评最重要的方法,并形成独特的体例。
点评法的基本特征:直接介入阅读,细读。
缺点:其一,有时过于注重字法句章法,着眼点在有迹可寻处。
其二,介入过深,阅读的自主性反而被削弱。
其三,点评法在实质上是一种经验性的批评形式,在理论上缺乏内容的抽象性和表述的系统性。
3(从传统批评类型看古代文论体系诗话和点评都体现了传统批评思维的鲜明的经验性,也就是说,传统的批评是文本本位的,而文本本位实际上又是审美经验本位的。
宋代词学批评理论
宋代词学批评理论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4年第05期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而宋人丰富的词学批评理论,正是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宋词的重要取径。
宋代词体的繁盛,使词学批评理论逐渐成为专门之学。
相比于唐和五代,宋代词论文献在文体形式、理论内容等方面都更为丰富,唐圭璋的《词话丛编》、邓子勉的《宋金元词话全编》等对其均有辑录,可备参考。
北宋词论北宋前期重要词人如晏殊、欧阳修等,深受南唐冯延巳所作词作的影响。
宋仁宗时期陈世修的《阳春集序》,便是一篇较有代表性的词论文献。
其中谈到冯延巳“或当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倚丝竹而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
日月寖久,录而成编。
观其思深辞丽,均律调新,真清奇飘逸之才也……又能不矜不伐,以清商自娱,为之歌诗,以吟咏情性,飘飘乎才思,何其清也”。
晏殊、欧阳修等人也沿袭着这样的生活方式,如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记载晏殊“未尝一日不燕饮……每有嘉客必留……亦必以歌乐相佐……乃具笔札,相与赋诗,率以为常”;欧阳修的《采桑子》词序也谈到西湖雅集之时“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
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相比五代时期欧阳炯的《花间集序》标举的“清艳”词风,《阳春集序》则明显更为侧重“清”之一面,更为彰显士大夫对于词体的雅化特色。
张舜民的《画墁录》曾载晏殊与柳永关于词体的一场对话,晏殊自谓“殊虽作曲子,不曾道‘绿线慵拈伴伊坐’”,自觉与柳永较为俗艳的一些作品有所区别。
据范温的《潜溪诗眼》记载,同为词人的晏殊之子晏几道,亦曾向友人辨正“先公平日小词虽多,未曾作妇人语也”。
从总体上看,在北宋前期对晏殊、欧阳修等人的相关词学批评中,可见他们虽然仍以词体为小技,但也将之广泛运用于宴私之中,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生活方式,也根据自身文化素养在“清”等审美层面予以进一步的标举和雅化。
在上述基础之上,苏轼及其门人如黄庭坚、陈师道、晁补之等,对于词体始盛批评之风。
第五节宋代文学批评史课件
四、文学批评关键词
• • • • • • • • 穷而后工 有为而作 无一字无来处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句中有眼 无意于文 活法 “作者求与古人合,不若求与古人异。求与古人异,不若 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 • 反江西诗派
四、文学批评关键词
• 欧阳修:穷而后工 • 《梅圣俞诗集序》:“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 屈原的发愤抒情——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欧阳修的“穷 而后工” • 心中郁积,易产生创作冲动 • 对人生更有体会,写到“人情之难言” • “古人好悲音” • 现实目的性(“穷”可自然转换),对贵族写作的反叛
第五节 宋代文学批评
• • • •
一、宋代文学的整体状况 二、文学批评特点 三、文学批评文本 四、文本阅读: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
一、宋代文学的整体状况
• 1.宋代社会状况 • 2.宋代文学创作的特点:偃武修文,文化高涨 • 3.唐宋之别
1.宋代社会状况
• 用文人政治代替武人政治。 • 军队-国弱-开支大 • 矛盾尖锐 • 科举严格-人才选拔公平 • 文人地位高 • 文化发达,教育普及 • 程朱理学:气节,格物致知 • 市民社会发达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题西林壁 (苏轼)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 •
二、文学批评特点 1.诗文批评繁盛 点评 诗话(六一指的是:六一居士,“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 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 酒一壶,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 • 2.道统文学思想强化 • 3.词论发展 • 三、文学批评文本
宋代文人的文学评议与批评观点
宋代文人的文学评议与批评观点1. 引言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宋代,许多文人通过撰写评论文章和批评著作,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议和创作指导。
本文将介绍宋代文人的文学评议与批评观点。
2. 文学评议与批评的背景在宋代,士人们重视对诗词、文辞和文章等文学形式进行评论和批评。
这种趋势得到了朝廷和社会的支持,使得广大士人积极参与其中。
3. 文章风气与价值观念在宋代,许多士人都追求儒家思想中的“陶渊明情怀”和“谢灵运文字”。
他们注重表达真实情感、塑造深入人心的形象,并强调审美上的优雅和华丽。
4. 文学技巧与表达手法宋代文人对于诗词创作有着独特见解。
他们注重表现自然景物、描绘人物形象,并追求意境与音韵相统一的艺术特点。
5. 文学批评的范围与方法宋代文人的文学评议和批评涉及到各个方面,如对具体作品的评论、对诗词理论的讨论以及对作者个人修养和写作能力的评价等。
他们通过分类、解析和比较等方法,来评判文学作品的优劣。
6. 著名文人的评议观点在宋代,有许多著名文人也是优秀的文学评论家。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经验,对当时流行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评。
例如苏轼、黄庭坚、陆游等。
7. 影响与意义宋代文人的文学评议与批评观点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发展。
他们以其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进步。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宋代文人在文学评议与批评上所持有的观点。
这些观点不仅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五章宋代文学批评
第五章宋代文学批评第一节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晚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
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在政治上曾参加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提出了一些有益的革新主张;在文学领域也提出了系统的诗文革新理论。
一、文道合一,道胜文至欧阳修在文学理论上与韩愈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两人都提倡古文,都认为文道合一,道胜文至,都认为“诗穷而后工”,仿佛欧阳修的诗文理论就是韩愈理论的翻版,但仔细研读,会发现他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异。
欧阳修所倡导的古文有二点是韩愈所没有的,一是他反对石介《怪说》所表现出的过分地轻视文艺特征以及对西昆体过分的否定,并反对由此带来的石介等人的古文的怪奇艰涩之风。
另外他对时文即骈文也并未全盘否定。
欧阳修本人就是一个骈体高手,被苏辙称为“一时偶俪之文,已绝出伦辈”,而他在《论尹师鲁墓志》中也说“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故不是此而非彼也。
”欧阳修主张文道合一,说过“道胜而文不难自至也。
”(《答吴充秀才书》)的话,但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所说的道,虽也如韩愈所说是周公孔孟之道,但内中又多了一些实践的意思。
这是韩愈所说的道中没有的东西。
二、“诗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云:“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穷而后工一语,出于司马迁“发愤著书”之说,后杜甫也有“文章憎命达”(《天末怀李白》);白居易《序洛诗》更称“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
’”;韩愈也说过:“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荆潭唱和诗序》)在论梅尧臣时,欧阳修还流露出了一些心理的矛盾,他既说诗穷而后工,又为穷者惋惜,惜其不能作雅颂之声为大宋歌咏功德:“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宋代诗学批评
宋代诗学批评
宋代诗学批评是指宋代文人对诗歌创作进行的评价和批判。
在宋代,诗歌创作非常繁荣,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作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文人开始对当时的诗歌创作提出批评,并试图对诗歌进行规范和改革。
以下是宋代诗学批评的一些主要观点和表达方式:
1. 追求诗歌的真实性和自然性:一些批评家认为好的诗歌应该表达真实的情感和生活经验,而不是空洞的形式美。
他们主张诗歌要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反映真实的感受和情绪。
2. 反对陈腐、浮华的诗风:一些批评家对当时流行的浮华、虚词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提出了批评。
他们认为诗歌应该以简练、清新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而不是用华丽的辞藻追求表面上的华美。
3. 强调意境和气势:许多批评家认为好的诗歌应该具有意境和气势,能够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引起读者共鸣。
他们主张诗歌要有深度和内涵,不能只是形式上的装饰。
4. 提倡古文运动:部分文人主张诗歌应该学习古代文学的风格和用词,追求简练、自然的表达方式。
他们认为古代文学在语言和思想上更为纯粹,值得学习和借鉴。
5. 批评宫体诗和律诗的滥用:一些批评家认为当时盛行的宫体诗和律诗规则过于死板,限制了诗歌创作的自由度,导致了许多机械的模仿和琐碎的作品。
他们主张诗歌创作应该放松规则
束缚,发扬个性和创新。
总的来说,宋代诗学批评强调了诗歌的真实性、自然性和意境,主张对陈腐、浮华的诗风进行批判,提倡古文运动和放松规则束缚,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宋代文学批评第一节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晚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
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在政治上曾参加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提出了一些有益的革新主张;在文学领域也提出了系统的诗文革新理论。
一、文道合一,道胜文至欧阳修在文学理论上与韩愈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两人都提倡古文,都认为文道合一,道胜文至,都认为“诗穷而后工”,仿佛欧阳修的诗文理论就是韩愈理论的翻版,但仔细研读,会发现他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异。
欧阳修所倡导的古文有二点是韩愈所没有的,一是他反对石介《怪说》所表现出的过分地轻视文艺特征以及对西昆体过分的否定,并反对由此带来的石介等人的古文的怪奇艰涩之风。
另外他对时文即骈文也并未全盘否定。
欧阳修本人就是一个骈体高手,被苏辙称为“一时偶俪之文,已绝出伦辈”,而他在《论尹师鲁墓志》中也说“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故不是此而非彼也。
”欧阳修主张文道合一,说过“道胜而文不难自至也。
”(《答吴充秀才书》)的话,但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所说的道,虽也如韩愈所说是周公孔孟之道,但内中又多了一些实践的意思。
这是韩愈所说的道中没有的东西。
二、“诗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云:“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穷而后工一语,出于司马迁“发愤著书”之说,后杜甫也有“文章憎命达”(《天末怀李白》);白居易《序洛诗》更称“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
’”;韩愈也说过:“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荆潭唱和诗序》)在论梅尧臣时,欧阳修还流露出了一些心理的矛盾,他既说诗穷而后工,又为穷者惋惜,惜其不能作雅颂之声为大宋歌咏功德:“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表现出他亦官亦文者的思想矛盾。
第二节苏轼的诗文创作艺术论一、道可致而不可求苏轼认为汉代以来的“儒者(指后世之儒)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贾谊、陆挚之学殆不传于世。
”所以他对后世儒者所说的道(汉以后儒家受道佛两家思想影响,理论偏于论道)颇为不满,认为那是汗漫无可用的东西,所以他对韩愈所说的道统并不感冒。
苏轼的论道,有欧阳修的切合实际的内容,但更主要的是他的道与庄子论技艺一样,多是指某种事物的规律。
如他的有名的一篇文章《日喻》中所说:“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很明显,苏轼之所谓道,是指规律,而不是空言之道。
而欲得道,就必须学,即观察学习,所谓道可致而不可求,就是说道是可以通过逐渐的观察学习得到,而不可以脱离实际强求得到。
二、“不能不为之为工”与言意的关系作家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创作的冲动,当胸中充满郁勃的激情时,便不由自主地为情而造文。
《南行前集序》说:“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
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
”苏轼还认为通过观察学习,培养激情,可以使思路通畅,言辞流利,达到得之心而用之于手。
《答谢民师书》中说:“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又曰:‘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对“辞达”的认识与传统的看法不同,传统的看法认为“辞达而已”是偏于质,对文并无太高的要求。
苏轼则认为能达到“辞达”已相当不易,甚至是文章的至高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辞达,换句话说也就是如何才能使言意统一起来呢?苏轼认为一是要有天机,即激情蕴于胸中,不能不为;二是要通过学,亦即通过观察。
第三节黄庭坚的诗论与江西诗派严羽《沧浪诗话》说:“至东坡、山谷始出己法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
山谷用工尤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
”黄庭坚论诗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强调“情性”,不过他认为“情性”应该是正直敦厚、情感从容不迫,反对过于表露;二是作诗虽然强调煅炼和用意,但他向往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浑成,“不烦绳削而自合”,“无意于文”;三是他总结了一套学习和借鉴古人艺术经验的方法,意在超越前人,独立创造。
下面分而述之。
一、诗品与人品合一、温柔敦厚为上《书嵇叔夜诗与侄》指出有好的人品才能写出好的诗文,好的诗文又可以涤除读者心头的垢渍:“叔夜此诗豪壮清丽,无一点尘俗气,凡学作诗者在可在成诵在心,想见其人。
虽沈于世故者,暂而揽其余芳,便可扑去面上三斗俗尘矣。
何况深其义味者乎!故书以付,可与诸郎诵取,时时讽咏以洗心忘倦。
”又《潘子真诗话》引黄说云:“山谷尝谓余言,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发而然。
”又《书陶渊明责子诗后》:“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悌慈祥,戏谑可观也。
”在重视人品的同时,黄也重视诗品,这个诗品似乎是艺术风格的要求,但也包含有道德及社会背景的因素。
总的来说,黄所倡导的诗品是以温柔敦厚为主导。
这可见于《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
……”主张温厚,反对粗鄙骂詈以为诗,既是对诗风的追求,又有对苏轼因诗祸而遭入狱的禁悸。
所以尽管他对苏东坡是格外的敬重,是苏门四学士之首,但他对苏诗的风格是并不赞成的,认为有失温柔之旨。
曾有人认为这是苏黄在争名,其实并不如此,当是黄在晚年饱经风霜之后,深有感于当时的时世不能容忍讥刺(宋徽宗曾下诏禁毁苏黄文集,盖因其诗中对唐玄宗、肃宗、张后、李辅国等均有讥剌。
),告诫后学的语重心长的肺腑之言,用心可谓良苦。
二、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答洪驹父书》:“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
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
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处。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又见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所引:“山谷曰: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杜韩二人诚然都是主张学古的,杜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韩说“非三代两汉以前书不敢观”,又说“沈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但杜韩二人又都是提倡独创的,杜的“语不惊人死不休”,韩的“陈言务去”,都是很有名的话。
但黄的作法在后世还是被人批评的多,其中南宋严羽是专说江西诗病;金人王若虚《滹南诗话》有一句话也颇为有名:“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第四节《沧浪诗话》一、题解严羽,宋朝(南宋)有代表性的诗论家,字仪卿,号沧浪逋客:邵武(今福建邵武县)人,一生恃才高傲,放浪江湖,隐居不仕,《浪沧诗话》题目足见严羽为人的风姿神貌。
它是附于《沧浪吟卷》后面的诗论。
生活于宁、理时期。
生平事迹少,清朱霞写有《严羽传》,另见其诗文及他人文字记载。
从中可以看出严羽生平的大致线索。
他生于南宋后期混乱年代,一生未应举入世,隐居乡里,清高自许,曾避难江西、湖南,后结识戴复古,又历游苏杭一带有两三个年头,吴越归来后行踪无考。
写有诗词,存146首,词二首。
其中律诗体近杜甫,歌行体近李白、李贺。
《诗话》共分“诗辨”、“诗体”、“诗评”、“诗法”、“考证”五个部分,全为一卷。
“诗辨”为总纲、理论。
“诗体”论体制、风格、流派。
“诗评”论作家作品。
“诗法”讲写作。
“考证”是对文字、年代、篇目、作者的考订。
《沧浪诗话》可谓是在钟嵘《诗品》之后的一部最为完整而系统且影响深远的诗学论著。
二、严羽诗学思想《沧浪诗话》论诗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何为好诗;二是如何作好诗。
为解决第一个问题,他提出了“兴趣说”;为解决第二个问题,他提出了“妙悟说”。
1、以兴趣(气象)为中心的批评论兴趣,有时也叫“气象”、“兴致”,是由钟嵘的“兴”和司空图的“味”合成而来。
所谓“诗者,吟咏情性也。
……”2、以妙悟为中心的创作论妙悟的根据和出发点是禅,即别材别趣,其要害是反对以理为诗,以文为诗,以模拟书本、剽窃为诗,主张诗境亦如禅境,如镜花水月、兴象风神。
因此,禅与悟二者是有联系的,仅讲禅而不及悟,则流于空泛浮廓,不可捉摸(如王孟,所以严羽并不以王孟之诗为唯一取法对象,在王孟的优游不迫外,还重视李杜的沉着痛快。
);仅讲悟而不及禅,则入而不能出,仍堕入江西诗病。
因此二者的关系是悟之极致即为禅,禅的境界须以悟为先。
严的妙悟实际上是兼气象格调二者为一炉,兴趣即是气象;妙悟即是悟格调,气象格调合一。
所以严羽的审美观是相对宽泛的,并不仅以“神韵”为唯一标尺。
故严羽所论境界,即有优游不迫,又有沉着痛快;即讲五法(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又讲九品(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是一个相对全面的诗说体系。
3、以禅喻诗的诗论方法禅为何物?佛入东土经历了许多变迁,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尤其道家思想整合逐渐形成中国的禅,它从以六祖慧能创始的南宗顿教后日益发展丰富成为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佛学——禅宗。
唐时六祖慧能有个著名的公案,慧能三岁丧父,打柴为生,后到黄梅五祖师弘忍禅师学禅,弘忍见他问:“汝自何来?”答:“岭南”,“欲须何事?”“唯求作佛”“岭南人无佛性,怎么做佛?”“人地即有南北,佛性岂有东西?”五祖听后叫他做苦工,他到槽厂做舂米苦力。
有一天,五祖宣布要传授衣钵,选继承祖位的人,叫大家各述心得,七百多僧人中有位上座师叫神秀,在走廊墙壁上写了首偈语(佛经中的唱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看后说:“美则美已,了则来了”,同学笑他:“庸流何知,勿发狂言。
”他说:“你不信吗?我愿和他一首”,同学笑不答睬。
到了夜里,他写了一首偈语贴在神秀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看后,先故意说:“此是谁作,亦未见性。
”众不在意,却在夜间悄悄来到舂米坊,问慧能米白了没有,答曰:“白了,只是没有筛。
”(师筛同音)五祖以杖三击其碓而去,他便三更入室,承五祖心传,后五祖送走慧能后便不再上堂讲法,众人疑怪,问“衣法谁得耶?”答:“能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