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文学批评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开说文章应该是“随言短长,应变作制”,与 韩愈的“言之短长于声之高下皆宜”的意思相同, 就是提倡自由的散体文字。另外,他们还提倡文 章要通俗,使人能看得懂。五代宋初的文章,由 于雕琢过度,片面追求形式的新奇尖巧,所以晦 涩难懂。金代诗人元好问曾经说宋初的西昆体: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种独特的意趣,和抽象的道理不相干。这给诗歌
和抽象议论划清了界限。
严羽认为,诗的意趣,不在于抽象的议论,而在 于婉曲的抒情:“诗者,吟咏情性也”。诗歌应 该把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形象里边,含蓄 的表现出来,造成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诗歌应 该通过意境的审美特质来感染读者,而不是通过 抽象的说教来教训读者。这就是严羽别材别趣说 的含义。他认识到诗歌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 不同于抽象思维方式。
韩愈的道和文当时都被看成是典范。柳开说: “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 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苏轼说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拯天下之溺”。总之, 他们树立韩愈的目的,是把韩愈作为文道合一的 旗帜,为他们在当时提倡文道合一服务。
第二,在文章的形式上提倡平实。五代宋初的文 章,在形式上单纯追求骈丽、对仗、声律及华美 的词藻。这种浮靡的形式,极大地限制文章对内 容的表达。宋初文章革新者们,提倡文道合一, 提倡文章要以表现道的内容为目的,必然要求文 章有一个平易朴素的形式与之相适应。
在西昆派文体最猖獗的时候,有一些古文倡导者 针对时文的浮靡,提出了自己进步的文学主张。 第一,在文章的内容上,提倡文道合一。比如王 禹偁就曾经指出人不能为写文章而写文章,而是 为了“传道明心”。柳开也说“文章为道之筌”。 赵湘说作家要“以其心之道发为文章”。
宋朝人大力宣扬韩愈的权威。宋初的古文家石介 写过一篇《尊韩》。他说天下的圣人是从伏羲开 始,中间经过尧、舜、禹、汤、文、武,直到孔 子。孔子是圣人的顶点,孔子以后再也没出现圣 人。天下的贤人从孟子开始,中间经过汉朝的扬 雄,隋朝的王通,一直到韩愈,到了顶点。
道学家认为,学作文是对道有害的,这就是有名 的“作文害道”论。程颐和他的弟子有这样一段 对话:“问作文害道否?曰害也。凡作文,不专 意则不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 同其大哉!书曰:“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 也。”道学家的文论否定文学。
三、文学家的文论
文学家的文论在宋代是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文 论。文学家的文论就强调一个“文”字。他们重 视文学自身的独立的价值,重视文学的艺术技巧。 其代表人物是欧阳修、苏轼等文学家。欧阳修为 了针对宋初西昆体的光追求技巧而内容贫乏的倾 向,文论中还不得不讲“道”,而且很强调 “道”,认为“道”是文章的内容,“文”则是 形式。
韩愈在提倡古文运动时有两种相反的提法,一种 是平易,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文章要“陈言务 去”,就陷于一种奇的文学境地,比较艰涩难懂。 他的弟子有的继承了他的平易一面,有的继承了 他的怪奇一面。
宋初几十年内,柳开、石介、王禹偁这些古文倡
导者在西昆派文风风靡一时的时候,鼓吹文章改
革,效果并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时文势
中国古代文论
宋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第一节 宋代的文论
宋朝的散文成就在文学史上比较高,有名的唐宋 八大家中的六个是宋代人。宋代是承继着五代的 乱世建立起来的。晚唐五代的文风趋向纤丽,内
容趋向空虚。中唐时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
使散文发展,但到晚唐又回潮了,文章从散体又 回到骈体,讲究四六骈俪。
这种单纯追求文字技巧的浮靡的文风,实际上是 适应某些士人在乱世逃避现实、醉生梦死的士人 精神享乐的需要的。宋初的文学完全继承了这种 文风。
总之,苏轼文论的文学性是很强的。他非常强调 对事物形象的表现技巧,而且,他不但在理论上 是这样说的,在创作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他的 文章都写得情文并茂,痛快淋漓,读起来令人心 旷神怡,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成就。
第二节 宋代的诗论
宋初诗坛“西昆体”泛滥。西昆体的诗只追求华 丽的词藻、典故,而内容贫乏。后来欧阳修、梅 尧臣登上诗坛,一方面针对西昆派的诗歌脱离现 实、内容空虚的倾向,大力提倡诗歌要反映社会 内容,要有“美”有“刺”。另一方面,在诗风 上,提倡含蓄、平淡,来反对西昆派的艳丽。经 过他们的提倡,宋诗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趋于健 康。
苏轼还有其他的一些值得注意的观点。比如,苏 轼认为,要做到“达”,把事物的形象表达出来, 首先作者心中得有形象,这就是所谓“胸有成 竹”。只有有强烈的创作冲动才能将淋漓尽致地
表达内容。
另外,在文章的形式上,苏轼主张一切顺从内容 的需要,做到充分自由活泼。他以水作比喻,说 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他还在风格上提倡多样化, 在艺术上提倡创新。
苏轼走上文坛时,西昆派彻底被打垮,文学家也 就用不着针对内容贫乏的倾向而强调“道”,所 以,苏轼主要强调的是文章的技巧和文学性。在 这方面苏轼最著名的论点就是对“辞达而已”的 “达”字的解释。“辞达而已”是孔子的话。
苏轼说:“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 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 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了然于口 与手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 用矣。”经过苏轼的解释,“达”字成了艺术性 的最高标准。
这种“点铁成金”说在理论上是反现实主义的。 因为它否定现实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而认为 书本是诗歌的源泉。黄庭坚所谓点铁成金的“创
新”,实际上只是把诗人按到故纸堆中去翻跟头。
后来金代的诗人元好问曾经有一首诗来批评江西
派的作诗方法:“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
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宋初这种文风的代表,就是“西昆派”。“西昆 派”的代表人物有扬亿、刘筠、钱惟演。这些人 互相唱和,写了不少诗,后来杨亿编成《西昆酬 唱集》。他们写的诗缺乏内容,单纯追求工整的 对仗、用典及华丽的词藻,这正好为士大夫提供 了消遣的文学样式,所以在当时上层影响很大。
“西昆体”虽然是诗,但必然影响到文。宋初的 文章有所谓“太学体”,风格上完全学的是西昆 派,专以对偶声律为工,在文章中“剽剥故事, 雕刻破碎”,即堆砌典故,刻意于词藻雕琢。这 就是宋初文坛的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在这种形 式主义猖獗的时候,一些人对这种现象极为不满, 所以立志为改革文学而斗争,这样就产生了宋代 的古文运动。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还借禅喻诗。他认为,
诗歌的最精微的规律,必须靠学诗的人在长期
对好诗的涵泳之中悟出,即“禅道在妙悟,诗
道亦在妙悟”。
严羽认为最好的诗歌是盛唐的诗歌,所以主张通
过对盛唐的作品“熟参”,而悟得诗家三昧,从
而进入作诗的堂奥。
三、陆游的“诗外功夫说”
陆游生在北宋末、南宋前期。他一开始学诗是学 江西诗派。他自己回忆年轻时的作诗情况:“我 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但是后来他亲身参加 了防御金人的斗争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诗情、 题材,他的创作进入成熟时期,同时他也真正意 识到现实生活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产生了他的 现实主义的诗论观点。
力太强。
另外,柳开等人虽然在理论上大力鼓吹文章革新,
可是自己在创作上并没有拿出像样的文章来,所
以也就不具号召力。后来一欧阳修才煞住了这种
文风,文章改革才有了成效,获得胜利。
随着宋代古文运动的胜利和深入,宋代的文论也 发展了,而且发生了分化。这种分化,总结起来 可以分为三类:政治家的文论、道学家的文论、 文学家的文论。
“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都会影响诗 歌的形象性。后来有许多人对宋诗的这一点很不 满。北宋末年,张戒就指出:“苏黄以议论为诗、 以补缀奇字为诗,究其实,乃诗人中一害”。南 宋初的严羽写出重要诗论《沧浪诗话》总结了宋 诗的教训,批评了“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的倾向,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诗有别材,非关 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所谓“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是针对江西派以 才学为诗,以书本为诗来说的。意思是说作诗需 要有一种独特的才能,这才能和书本没什么关系。 真正有诗才的,会写诗的、能写出好诗的,并不 在于他书读的多少。这给诗歌与书本学问划清了 界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所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是针对苏、黄及
道学家以议论为诗来说的。意思是说,诗歌有一
这里要指出的是,道学家所说的“道”,和宋初 古文倡导者所说的“道”有所区别。宋初人所讲 的文道合一的“道”,指孔孟之道;而道学家的 “道”,是经过他们加了工的更加唯心化的心性 之学。他们否定文章的文学性、艺术性,认为 “有德者必有言”。
他们甚至认为,一个人道德修养得好,根本就不 必学什么了。道学家吕大临曾有一首诗:“学如 元凯方成癖,文似相如始类俳。独立孔门无一事, 只传颜氏得心斋”,这首诗很能表现道学家对学 问文章的极端态度。
二、严羽的“别材别趣”说
江西诗派在北宋后期势力很大,他们的做诗风气 产生了不好的影响。由于宋代社会上文风崇尚议 论,这种议论风气影响到做诗,不少人在诗里发 议论。比如道学家大都是在诗中谈性理。除了道 学家,真正的诗人也有这个毛病。黄庭坚说作诗 要“以理为主”。总之,议论化是宋诗的一个显 著特点,这就是“以议论为诗”。
一、政治家的文论
政治家文论的代表是王安石、司马光。这两个人 在政治见解上是互相对立的。但是在文论上,他 们的见解却一致。其见解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文 章要为政治服务,要成为政治的工具。王安石认 为“文者,礼教治政云耳”。司马光也有同样的 观点:“所谓文者,乃谓礼乐之文”。
时人李觏说“文者,岂徒笔墨章句而已哉,诚治 物之器也”。所谓“治物之器”,即治理国家的 工具。王安石说。真正的好文章,要“务为有补 于世”,司马光也说,好文章要“验之于当今”, 实际上都是把文章的政治实用性作为唯一的标准。
当时的文章也是非常艰涩难懂。比如宋祁,他的 文章故作尖涩,有个成语叫“迅雷不及掩耳”, 他偏要写成“震霆无暇塞聪”,就是一个突出的 例子。当时,面对着这种故求尖涩的风气,文章 改革者们反其道而倡之,提倡文章要写得通俗易 懂。
王禹偁说文章的产生是人们要明道,“惧乎心之 所有不得明乎外,道之所蓄不得传于后,于是乎 有言焉;惧乎言之易泯也,于是乎有文焉,信哉, 不得已而为之也。既不得已而为之,又欲乎句之 难道耶?”王禹偁是在宋初突出宣扬平易文风的 人,他不但在理论上宣传,而且也写过不少通俗 易懂的文章来实践自己的理论。
一、黄庭坚的“点铁成金”说
江西派的开创者是黄庭坚。他是江西派的领袖, 也是为江西派奠定理论基础的人。他的理论中比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点铁成金”说。黄庭坚
认为,诗歌的源泉并非是现实生活,而是书本、
学问。
黄庭坚很推崇韩愈和杜甫,就是因为“老杜作诗, 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他所谓的创新,就 是要根据自己的命意来把古人的话加以改造、点 化,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点铁成 金”。
王安石当宰相推行新法的时候,出于他的文章要 成为政治工具的见解,取消了以往科举考试考诗 赋的制度,只考策论。苏轼对他曾有这样的批评: “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 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好使人同己”。
二、道学家的文论
道学是宋朝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提倡“心性之学”。代表人物是周敦颐、程颢、 程颐。道家文论的特点是提倡文章要成为“载道” 的工具。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 人弗用,徒饰也”。所以他说:“不知务道德而 第以文词为能者,艺焉而已”。
王安石、苏轼等人登上诗坛之后,宋诗更加发展, 达到顶峰。到了顶峰以后,宋诗也就逐渐走了下 坡路,其标志是江西诗派的出现。江西诗派以黄 庭坚为首,因为黄庭坚是江西分宁人,故称江西 派。江西派的特点就是脱离现实生活,到古人故 纸堆中去找诗料。诗歌就又逐渐脱离了现实,以 学问为诗,以书本为诗。
宋朝中叶后,朝廷科考重视策论,再加上道学的 影响,整个社会议论的风气较重。这种风气也影 响到诗歌。直到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 里提出了“别材别趣”的理论,指出诗歌的形象 思维的性质。同时由于社会和民族矛盾促使许多 诗人转向现实,写出反映现实、反映人民抗金斗 争,反映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