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江西白鹿洞书院的诗词

合集下载

白鹿洞书院楹联解析

白鹿洞书院楹联解析

白鹿洞书院楹联解析随部门参加三叠泉、白鹿洞书院一日游,上午看景致,下午品文化,挺好。

只是行程匆匆,走马观花,能记录下来的东西很少。

单说说白鹿洞书院吧。

书院离今时主干道比较远,周围林木荫翳,山水静谧,的确是读书的好所在。

书院大门“白鹿洞书院”匾额,为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领袖李梦阳所题,斯时李正任职江西按察司副使、提学副使。

史传李梦阳“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门坊上的几个字,确有颜体骨肉,自己却不甚喜欢。

进得书院大门,放眼处,前方一马平川,左侧是书院的主体组成部分,右侧是一泓清流(查资料知,溪名“贯道”),溪水潺湲,草木丛绕,想来,水动千年了吧。

自网络中得白鹿洞书院整体构成:书院正门——先贤书院(先贤祠、朱子祠)——棂星门、泮池、泮桥(现名状元桥)、礼圣门、礼圣殿——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思贤台——紫阳书院、崇德祠、行台——延宾馆(憩斋,逸园,春风楼)——独对亭——枕流桥——贯道溪——书院正门。

这样一个庞大的院落,千百年前的朗朗书声似犹在耳——这样一种环境中,更适宜的是三两好友,慢慢品读,静静体味,却不适合数百人一起嘈杂其中。

同事们忙于合影留念,自己则独自一人,在各个院落中转悠,读匾额、碑记、楹联——数量庞杂,只略记几幅楹联,勉强算影像之外的一种记忆。

1.礼圣门外柱联:诏有格言,求真才于正学教无异术,体至理于常行此联“明代邵宝题书院文会堂,今由陈尚秋补书于礼圣门外柱”。

网络资料,可惜署款自己未能用手机摄清楚。

2. 礼圣门内柱联:古往今来,先圣后贤同脉络天高地下,四时百物共流行此联为明代胡松撰,现署款“丙寅年盛夏刘俭于江西书画院”——刘为江西书画院首任院长,已故。

3.左、右泮斋联:诗写梅花月茶烹谷雨香此借用杭州龙井茶联,书写者为当代书家苗红培,字颇雅致,入目有味。

一篇风雨王维画四壁云山杜甫诗署款杨明臣。

此联曾另有“一帘风雨王维画”版本(署款“辛酉年赣北汪开颜书”),两相比较,觉“帘”字更有诗味与意境。

江西书院楹联诗词欣赏

江西书院楹联诗词欣赏

江西书院楹联诗词欣赏白鹿洞书院楹联之一
日月两轮天地眼;
读书万卷圣贤心。

(作者:朱熹)
白鹿洞书院楹联之二
道迷前圣院;
朋误远方来。

(作者:朱熹)
豫章书院楹联之一
一派心传,为异为同,皆足衍西江道脉;群贤跨接,或仕或隐,大堪震东鲁宗风。

鹅湖夜坐
宋]陆游
士生始坠地,弧夫志四方;
岂若彼妇女,龊龊藏闺房。

我行环万里,险阻真备尝。

昔者戍南郑,秦山郁苍;
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
官虽备幕府,气实先颜行;
拥马涉阻水,飞茑一中梁;
劲酒举数斗,壮士不能当。

马鞍挂狐兔,燔炙百步香。

拔剑切大肉,哆然如虎狼。

时时登高望,指顾无咸阳。

一朝去军中,十载客道旁。

看花身落魄,对酒色凄凉。

去年添号召,五月触瞿塘。

青衫暗欲尽,人对哀涕滂。

今年诏复下,鸿雁初南翔。

俯仰末阅岁,上思实非常。

夜宿鹅湖寺,槁叶投客床。

寒灯照不寐,抚枕慨以慷。

李靖问征辽,病惫更激昂。

裴度清讨蔡,奏事犹裹创。

我亦思报国,梦绕古战场。

鹅湖书院联
清.玄烨
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

鹅湖书院
张静江
八百年风雨沧桑,纵观峻阁崇楼,天下古色,依旧斑谰留胜迹;三万里河山尘障,侈论程朱义理,斯人斯语,浑似曲项向天歌。

诗词中的白鹿洞书院

诗词中的白鹿洞书院

诗词中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它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 940 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

在诗词中,白鹿洞书院也被多次提及。

宋代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写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句话强调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也表达了白鹿洞书院对于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视。

明代李梦阳在《白鹿洞别诸生》中写道:“东南自有匡庐山,遂与天台石桥连。

”这句诗描绘了白鹿洞书院所在的匡庐山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清代袁枚在《白鹿洞书院》中写道:“书院清池绕,源头活水来。

”这句诗描绘了白鹿洞书院清幽的环境和源源不断的文化传承。

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白鹿洞书院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也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古老书院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项安世诗词

项安世诗词

项安世诗词《偶得二首其一》宋·项安世雪中春到梅花觉,冰底水行人未知。

珍重天公好消息,通今通古更何疑。

《爱秋》宋·项安世生憎词客并诗客,只解悲秋不爱秋。

玉作花肌娇不柰,金妆宝靥笑无休。

桂香夜夜薰罗袖,蕣彩朝朝艳醉眸。

脱尽画桥千尺柳,舞腰如束更风流。

《杨侍郎》宋·项安世漕河水入汉江流,逆浪吹邻上比州。

为送新篇归岘首,亦知旧荫满沙头。

每思吾道长城在,常喜斯民命脉留。

圣宋卜年周十倍,须公同住八千秋。

《次韵》宋·项安世高沙白魝记天如,葵扇桃笙度日居。

诗里燕虫时漫与,醉中鸥鸟正于胥。

忽遭唤起披金甲,自笑平生论石渠。

身世万端谁得料,一番江雨又成余。

《辱井》宋·项安世寺前蔬圃是台城,寺后寒泉入柳营。

玉甃多年无旧物,银瓶终日有哀声。

游童走卒争嗤点,弱水贫泉共姓名。

不似冶城三尺吐,锺山回首镶峥嵘。

《暑雨》宋·项安世屋下黄流可榜舟,屋头青瓦更鸣沟。

江吞平野鱼龙乐,雨闭深林鸟雀愁。

云气守闾围溽暑,水风排闼荐凉秋。

小窗一梦平生足,闲著渔蓑伴白鸥。

《竹枝歌》宋·项安世山女带山花,狂夫未著家。

蛮歌君草笑,曾入汉琵琶。

《游白鹿洞书院》宋·项安世晦翁一别遂千秋,跨鹿乘云何处游。

人随流水去不返,名与好山空自留。

峰峦楫楫田园净,藤剌深深磴道幽。

宝匣尘生弦索断,遗音重抚泪双流。

《挽程尚书词》宋·项安世人间一日履声藏,天上文昌落在芒。

直谅无朋今魏汲,师承有法古韦康。

思陵册府严招骋,孝庙经帷盛表章。

岁晚山林谁得似,十年高卧乐羲皇。

《夜坐怀都城》宋·项安世霏霏寒露湿樯竿,耿耿明星动玉湾。

夜久暗尘无一点,心闲远念忽相关。

天街月色中秋近,海岸涛头数日间。

正是钱塘好时节,只愁风雨自阑珊。

《小梅花曲》宋·项安世花如郁李枝如柳,小桃起得梅花后。

柔柔冉冉不禁风,密密排排浑是绣。

长瓶绿水短窗前,病客相依伴昼眠。

梦跨玉骢花畔去,黄花络脑紫籐鞭。

《寒食道中》宋·项安世秋千飞去过墙枝,风乙归来矮屋楣。

白鹿洞书院诗词

白鹿洞书院诗词

白鹿洞书院诗词
白鹿洞书院是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的一所著名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一些与白鹿洞书院相关的诗词: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中讲学堂,
读书声声传四方。

孔门弟子多才俊,
学问渊博名声扬。

《游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前水潺潺,
书院门前松竹繁。

游客至此心自静,
静心学习乐无边。

《白鹿洞书院怀古》
白鹿洞中思古韵,
千年文化留芳芬。

历代名贤多传世,
书院精神永长存。

这些诗词描绘了白鹿洞书院的美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对古代教育的敬仰和对文化传承的珍视。

古诗春日的介绍

古诗春日的介绍

古诗春日的介绍古诗春日的介绍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春日的介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春日的介绍篇1《春日》原文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意思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春日》赏析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扩展阅读:朱熹的影响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24年第14期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的最高学府之一,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

●片段欣赏白鹿洞书院最为得天独厚的,当然是背倚庐山。

庐山云雾缭绕,仙气逼人。

人方一进入,常常屏气敛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书院四围多古木,那些树长身玉立,皆着绿衣,从无杂色干扰;枕流溪水从书院前流过,日夜淙淙,读书的人闻听水声,身心仿佛被涤荡,干净透明。

白鹿洞书院独有的,当然是书卷气。

师与生,是这里永远的常客;教与学,是这里永远的活动;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是院中藏书,也是这里永远的主题。

关于白鹿洞书院,我常常听到身边人说,太美了,可是也太安静了,在那里生活会很闷、很单一吧?实际上我一直觉得是有两个白鹿洞书院的。

一个是历朝历代读书人往来的书院,如朱熹、李梦阳及其门徒,他们以书求索大道真理,以山水对应、镜鉴心灵的丰盛与贫瘠,并唤醒灵魂中沉睡的部分。

书院位于世外,离红尘诸多热闹有点远,离心有所得、心有所悟却近。

另一个就是游客们的书院,白鹿洞书院天下闻名,当然有好奇的人,有爱热闹来打卡的人。

他们走过一圈,不免觉得书院生活沉闷,也是正常。

山水与书籍的滋养,精神的自主与不停进步的可能带来的喜悦,此种“鱼之乐”,世人非鱼,安能知之?白鹿洞书院经历朝代更迭,其间亦有战火毁损,其建筑外观、内部制度、组织架构以及珍品藏书的散与聚,都不断发生变化。

然而诸种无常之中,也有“有常”与“恒常”。

常的是读书人身居书院心有天下,是“何以解忧,唯有读书”,是对真理、对如何安顿世道人心尽一己之力的探寻与努力。

这一切,正是白鹿洞书院的灵魂所在。

就像那一只白鹿的眼,明亮,温善,却深含洞察力。

读书人要的,也是白鹿这样的眼睛。

(作者王晓莉,节选自《那一只白鹿的眼》)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世称“千年学府”,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

儒家书院学派:白鹿洞书院

儒家书院学派:白鹿洞书院

儒家书院学派: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东南五老峰下的海会镇和星子县白鹿乡的交界处,全院占地面积近3000亩,建筑面积3800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宋朝,乃理学家朱熹讲学之所,宋朝时,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可见当时他在中国文学界地位之显赫。

初为唐代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

李渤养一白鹿,出入跟随,人称之白鹿先生。

白鹿洞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而名。

长庆年间(821—824),李渤任江州刺史,在白鹿洞创建台榭,遍植花木。

从此,白鹿洞名垂一时,逐渐成为四乡文人往还之地。

南唐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

这是一所与南京金陵、北京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

北宋初年,又将庐山国学加以扩充,改名为“白鹿书院”。

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任南康知军,兴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筹置学田,编制课程,制订学规,收聚图书,使白鹿洞书院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元代白鹿洞书院虽然经过战争的洗礼,但崔翼假守是郡,书院继续维修和开办讲学。

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

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

19世纪末,我国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

光绪24年(1898)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

白鹿洞书院于光绪29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中学管理。

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

国民党时期,蒋介石准备要南昌中正大学接管白鹿洞书院,但未能实现。

白鹿洞书院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院,曾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

它有着颇具实力的师资,求知若渴的生徒;它有完整的教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资生徒读书的图书,教学经典所需的学田。

因此,在它兴教以来,延续时间达1000余年,曾为封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人才。

描写白鹿洞书院的诗句精选精选

描写白鹿洞书院的诗句精选精选

〔一〕贯道清溪逝水淙,通幽书院隐诗宗。

朱熹竭虑兴师富,白鹿悠闲治学丰。

每览先贤常鼓励,时摧后进自沉着。

心香桂影随风动,礼圣痴迷忘暮浓。

〔二〕古今文域正学烛,白鹿鸣香泉砚孤。

天地眼轮双日月,圣贤心底万诗书。

前朝俊秀清流运,后代才华风雪途。

饮罢闲词歌孔孟,一觞好酒赴东吴。

〔三〕冽冽清泉湔碧涧,幽幽鹿洞觅先宗。

痌瘝在抱隐仙境,浊水荡涤羽翼丰。

白鹿洞中书院韫,蹉跎岁月古风容。

颓垣旧壁墨香沁,融会贯穿游兴浓。

〔四〕白鹿开山白鹿功,紫阳办教紫阳嵩。

精培国学精培德,乐育奇才乐育蒙。

满岭松涛波满岭,千雄书院孕千雄。

一溪泉水门前过,送我甘甜助我聪。

〔五〕古木参天碧水淙,阳坡鹿洞有师宗。

环山合水人烟少,治国修身典籍丰。

流韵书香几兴废,问天讲席总沉着。

徜徉廊殿怀清远,贯道溪头暮色浓。

〔六〕幽坳环合祀宗名,书院修篁涧水清。

乍访青衿碑寄语,未询朱子鸟雍鸣。

习而复礼一千载,意不在鱼三万卿。

贯道溪喧随雨歇,但聆白鹿咭呦声。

〔七〕寻迹白鹿觅古洞,感怀先贤拜师宗。

身临幽谷闻儒雅,心印堂壁怀苍穹。

教诲声声入桃流,翰文字字墨香浓。

此时胸扉已开阔,装入浩海抒长空。

〔八〕山深水曲路盘旋,驻足频呼好洞天!进士碑前寻隐士,思贤亭上忆先贤。

松声自有书声伴,地脉总和人脉连。

千古楼台迷墨客,清风扑面日高悬。

〔九〕幽坳环合祀宗名,书院修篁涧水清。

乍访青衿碑寄语,未询朱子鸟雍鸣。

习而复礼一千载,意不在鱼三万卿。

贯道溪喧随雨歇,但聆白鹿咭呦声。

〔十〕洞府天开照艳阳,庭中丹桂自飘香。

鸿儒化育千秋盛,黎庶文承百代昌。

白鹿无踪遗宋理,青峰常在嗣唐章。

山高水远涵灵气,佐佑神州日月长。

〔十一〕名山名水总相依,孰轻孰重争不息。

水深无龙波平晃,山低有仙鹤声起。

春山全仗春客骚,春客凭待春山寄。

朱翁品学公充有,敢教炎黄平水济。

〔十二〕白鹿散香荒野枝,紫阳钟秀惜今时。

棂星神采千秋迹,朱子风流百世师。

崇德报功研古墨,流芳著录赋新辞。

思贤教化千秋景,礼圣修文万卷诗。

〔十三〕九江流域有峰环,白鹿逍遥在此湾。

白鹿洞书院的诗词

白鹿洞书院的诗词

白鹿洞书院的诗词
哇塞,白鹿洞书院那可是充满诗意的地方啊!你想想看,多少文人墨客在那里留下了千古名句呀!就像李白面对壮丽山河时激情澎湃地写下豪迈诗篇一样。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这句诗多形象啊,仿佛能让我们看到在白鹿洞书院中勤奋读书的学子们,不知不觉春天都已经过去了,时间是多么珍贵啊!这不就跟我们努力追求梦想时,突然发现时间飞逝一个道理嘛!
“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智仁独得之天。

”这写得多妙啊!把白鹿洞书院那种宁静祥和、与自然相融的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好像我们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美好世界中。

白鹿洞书院的诗词,真的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啊!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向往。

这些诗词就是那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能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呀!
我的观点就是:白鹿洞书院的诗词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和欣赏。

写白鹿书院的诗

写白鹿书院的诗

写白鹿书院的诗关于白鹿书院的诗如下:
1、《游白鹿洞书院》
年代:宋;作者:项安世
曾依岳麓听鸣泉,亦泛朱陵石鼓船。

所欠平生惟白鹿,暮年来此岂非天。

2、《白鹿洞书院》
年代:宋;作者:朱熹
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

3、《白鹿洞书院》
年代:宋;作者:钱闻诗
锡名有旨感皇明,百载荒基一日营。

白鹿虽无归洞迹,青衿犹有读书声。

尘中讲贯似难入,静里工夫终易成。

孕出庐山真秀气,宁复渭钓与莘耕。

白鹿洞书院游记

白鹿洞书院游记

白鹿洞书院游记(一)誌行9月24日,阴转晴。

今日游程为白鹿洞书院。

借录紫震真人《游白鹿洞歌》,以誌此行: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

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世烟云重。

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

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

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

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

驾苍龙,骑白鹿,泉堪饮,芝可服。

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黄庭石上读。

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应天书院、河南嵩阳书院仍“中国四大书院”。

多年前拜之心,苦于生活之累,时机不可,未有实现;今耳顺之年随古稀众友由性拜游,更可溯育之本源,确为吾晚年之大幸也。

(二)车程上午8:00时,十六座的“丰田”商务车载着老友们早餐后的抖擞精神和对书院的拜游渴望,离开安徽屯溪旅店驻地,奔驰在去往江西庐山的路上。

沿途峰峦叠翠、逶迤起伏,云雾缭绕、千山争丽,宛如一幅幅流动而又深层的水墨山水掠影而过;沿途原野广阔,麦浪滚滚,水绿空碧,万物朝气,又似一篇篇壮丽而又厚实的油彩影幕闪眼而逝;......“一路走来,黄山以自己的秀丽赢得了‵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

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ˊ的美誉。

”“峰峦叠翠、云雾缭绕。

今日阴晴之际这雾缭的山峦犹如峰高雪洁;水绿空碧,麦浪滚滚,这广阔的原野正现水绿灵动。

美极。

”“伯晏兄的山水画需要这种景境,中国山水画需要这种景境。

”“这山的高洁,水的灵动,足可使伯晏兄的山水画更上一层楼。

”众老友们兴致盎然地谈论着,伯晏兄却忙于拍照未有答语。

伯晏兄已迈古稀两年,沉染数十年的山水国画,臻熟黄宾鸿画技画法,得心应手,与我自同事教书至今已是四十余年故交。

......沿途自然景观美不胜收。

车上一行七人赞赏着山河大地的壮美,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眷爱,仿佛青春重回,全然没了古稀龙态。

这是一群现代社会中沉淀的中国知识分子,60年代先后分别毕业于北大、清华、同济、华师大。

从政治斗争到经济建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闭关自守到改革开放,从旱涝保收到竞争生存,......;多少年的沧桑岁月,多少次的冲击磨难,......,社会在变,环境在变,人们的思想在变,人们的生活在变,而这些经历沧桑变化的知识分子的情怀没有变,他们追求的正是“水的灵动,雪的高洁”。

写江西白鹿洞书院的诗词

写江西白鹿洞书院的诗词

写江西白鹿洞书院的诗词 白鹿书院, 全称白鹿洞书院, 在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之南。

此地背山临溪, 四山环合,环境幽胜。

唐代江州(九江)刺史李渤早年隐居驯养白鹿于此,后称之 白鹿洞。

南唐于此设庐山国子监,宋初扩为书院,始称白鹿洞书院。

它与岳麓书 院、睢阳书院、石鼓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南宋淳熙六年(1179 年)朱熹 重整白鹿洞书院, 制定 《白鹿洞书院教规》 。

宋陆九渊、 王宋仁也曾在此讲过学。

原书院规模宏大,建筑华美,有文会堂,御书阁、先贤祠等 360 余间。

四周有源 泉亭、独对亭。

书院前有枕流桥,以及众多石刻摩崖。

白鹿洞书院古为文人汇集 之所,今为游人必览之胜地。

少室山人旧草庐,隔朝换作紫阳居。

一松门外张华盖,五老云中看读书。

白鹿仙踪流水远,青衿灯火讲堂虚。

人间何处寻精舍,稷下淹中恐不如。

[诗名]白鹿书院 [作者]袁枚 [注释]●少室山人:即李渤,唐代洛阳(今属河南)人。

他早年刻志于学,隐 居嵩山最高峰少室山(今在河南登封县北),号少室山人;后累官谏议大夫、江州 刺史、 给事中、 桂管观察使、 太子宾客。

●紫阳: 即朱熹。

他早年居福建崇安时, 厅堂题额“紫阳书堂”,故世称紫阳。

●华盖:帝王的车盖。

此句原注云:“路 旁古松枝叶蔽芾,号华盖松。

”●五老:指五老峰。

●白鹿仙踪:据传李渤居庐 山时驯养一白鹿颇有灵性,能远道购物不误;他常遣鹿为己服务。

●青衿:书生 衣着。

●精舍:旧称学舍、讲学之所。

●稷(ji 季)下:古地名,在今山东淄博 市。

战国时齐宣王祖辈三代在此建置学宫,广招天下数千文士讲学,是战国各学 派荟萃的中心。

●淹中:古地名,在今山东曲阜。

淹中为春秋鲁国文化中心,古 文《仪礼》(即《士礼》)出于此地。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

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世烟云重。

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

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

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

[诗名]游白鹿洞歌 (全诗 17 句)1/5[作者]紫霞真人,一说系明嘉靖时状元罗洪先,因厌宦途之浑浊而学道,寄 情山水,云游四方。

王贞白《白鹿洞》“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全诗翻译赏析

王贞白《白鹿洞》“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全诗翻译赏析

王贞白《白鹿洞》“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全诗翻译赏析白鹿洞二首(其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其二)一上西园避暑亭,芰荷香细午风轻。

眼前物物皆佳兴,并作吟窝一味清。

注释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寸时间和一寸长的黄金一样昂贵。

比喻时间十分宝贵。

①白鹿洞:即指白鹿洞书院;位于九江庐山玉老峰下,是中国古代最早建立的书院之一。

诗人曾在此读书求学。

②周情孔思:指周公礼法、孔子儒学,诗中乃泛指经史之学。

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一样珍贵。

若不是被来往行人赞赏的逗笑打断了思绪,我正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

译文二:我专心读书,不知不觉中春天又快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那样珍贵。

要不是道人过来逗趣开玩笑,还在周公的精义孔子的思想教导中投入钻研呢。

作者王贞白,字有道(875),号灵溪。

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

赏析:这是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王贞白的一首写诗人自己的读书生活的诗,也是一首惜时诗。

诗中“一寸光阴一寸金”诗句成为劝勉世人珍惜光阴的千古流传的至理名言。

后人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知识是靠时间积累起来的,为充实和丰富自己,应十分珍惜时间才是。

这是一首写诗人自己的读书生活的诗,也是一首惜时诗。

“白鹿洞”在今江西省境内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南。

这里青山环抱,碧树成荫,环境幽静。

名为“白鹿洞”,实际并不是洞,而是山谷间的一方坪地。

中唐李渤曾在此读书,养有一头白鹿为伴,因名“白鹿洞”。

首句叙事。

“读书不觉已春深”,言自己专心读书,不知不觉中春天又快过完了。

“春深”犹言春末、晚春。

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读书入神,每天都过得紧张而充实,全然忘记了时间。

春天快过完了,是诗人不经意中猛然发现的。

这一发现令诗人甚感意外,颇多感慨。

他觉得光阴过得太快了,许多知识要学,时间总不够用似的。

次句写诗人的感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阴,指极短的时间,这里以金子喻光阴,谓时间宝贵,应该珍惜。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大门对联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大门对联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大门对联
千古余波流圣泽;
四周深翠护儒美。

——林俊题庐山白鹿洞书院大门
古往今来,前圣后贤同脉络;
天地高下,四时百物共流行。

——胡松题庐山白鹿洞书院大门
后学入门,要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前贤筑室,岂但木石与居,鹿豕与游。

——佚名题庐山白鹿洞书院大门。

鹿豕;鹿与野猪。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

二李读书看白鹿,书中得几分,白鹿中得几分;
三贤讲道对青山,道外无一事,青山外无一事。

——周相题庐山白鹿洞书院大门。

白鹿洞诗二首(其一)

白鹿洞诗二首(其一)

白鹿洞二首‎(其一)这是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王贞白的一首写诗‎人自己的读‎书生活的诗‎,也是一首惜‎时诗。

诗中“一寸光阴一‎寸金”诗句成为劝‎勉世人珍惜‎光阴的千古‎流传的至理‎名言。

后人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知识是靠时‎间积累起来‎的,为充实和丰‎富自己,应十分珍惜‎时间才是。

作品名称白鹿洞二首‎创作年代唐代作品出处《灵溪集》文学体裁诗作者王贞白1白鹿洞二首‎(其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作品注释①白鹿洞:即指白鹿洞书院‎;位于九江庐‎山玉老峰下‎,是中国古代‎最早建立的‎书院之一。

诗人曾在此‎读书求学。

②周情孔思:指周公礼法‎、孔子儒学,诗中乃泛指‎经史之学。

作品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一样珍贵‎。

若不是被来‎往行人赞赏‎的逗笑打断‎了思绪,我正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

作品出处此二首从清‎余姚邵启贤‎辑、武昌陶氏刊‎本《王贞白诗》中补得。

邵氏序谓此‎二首系据家‎刻本续补,《全唐诗》所未收者。

作品赏析该作品最为‎著名的为第‎一首。

这是一首写‎诗人自己的‎读书生活的‎诗,也是一首惜‎时诗。

“白鹿洞”在今江西省‎境内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南‎。

这里青山环‎抱,碧树成荫,环境幽静。

名为“白鹿洞”,实际并不是‎洞,而是山谷间‎的一方坪地‎。

中唐李渤曾‎在此读书,养有一头白‎鹿为伴,因名“白鹿洞”。

首句叙事。

“读书不觉已‎春深”,言自己专心‎读书,不知不觉中‎春天又快过‎完了。

“春深”犹言春末、晚春。

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读书入‎神,每天都过得‎紧张而充实‎,全然忘记了‎时间。

春天快过完‎了,是诗人不经‎意中猛然发‎现的。

这一发现令‎诗人甚感意‎外,颇多感慨。

他觉得光阴‎过得太快了‎,许多知识要‎学,时间总不够‎用似的。

次句写诗人‎的感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阴,指极短的时‎间,这里以金子‎喻光阴,谓时间宝贵‎,应该珍惜。

关于庐山的诗句古诗大全

关于庐山的诗句古诗大全

关于庐山的诗句古诗大全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李白《望庐山瀑布》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5.君不见晦庵先生妙经学,庐山书院榜白鹿。

——杨万里《寄题万安萧和卿云冈书院》6.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7.千峰庐山锦绣谷,一水蜀道玻璃江。

——陆游《记梦·我梦结束游何邦》8.微风吹人衣,雾绕庐山首。

——苏辙《除夜泊彭蠡湖遇大风雪》9.庐山秀出南斗傍,登高送远形神开。

——黄庭坚《寿圣观道士黄至明开小隐轩太守徐公为题曰快》10.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

——杜甫《大觉高僧兰若》11.康庐山水雄,三峡又争长。

——向子湮《句》12.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13.庐山瀑布天下闻,白河倒泻千丈云。

——来复《题庐山瀑布图》14.庐山淡薄已多时,谁与丛林洗败姿。

——释正觉《晖禅人丐盐求颂》15.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朱元璋《庐山诗》16.虽玆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苏辙《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17.少时未识庐山好,老去知山却远山。

——赵蕃《留别赵南纪》18.庐山三万峰,一碧天与齐。

——岳珂《比闻赵季茂春板舆行春甚乐予跃然效之是日乃》19.彭滭收积雨,庐山放嫩晴。

——杨万里《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八境小轴庐山霁》20.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21.庐山岑寂夜,我是定中僧。

——陆游《春雨·疏点空阶雨》22.五字高吟酒一瓢,庐山千名风标。

——宋无名氏《陶公醉石》23.从今要见庐山面,画作屏风静处看。

——张耒《慈湖中流遇大风舟危甚食时风止游灵岩寺》24.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晚灯前。

——白居易《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25.旧识庐山道,长怀鹦鹉洲。

白鹿洞二首其一唐王贞白译文

白鹿洞二首其一唐王贞白译文

白鹿洞二首其一唐王贞白译文
摘要:
一、引言
二、白鹿洞二首其一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三、白鹿洞二首其一的诗意解析
四、白鹿洞二首其一的启示和影响
五、结论
正文:
一、引言
《白鹿洞二首其一》是唐代著名诗人王贞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珍惜光阴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在白鹿洞读书时,对时间宝贵的认识和感悟。

下面,我们将详细地解析这首诗的意境和意义。

二、白鹿洞二首其一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王贞白,唐代广丰(今江西上饶)人,是唐代较为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边塞诗为主,描绘战争中的苦难和豪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而《白鹿洞二首》是王贞白的代表作之一,这两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白鹿洞隐居读书的生活,表达了他对光阴宝贵的认识。

三、白鹿洞二首其一的诗意解析
《白鹿洞二首其一》全文如下: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这首诗的意思是,诗人在白鹿洞专心致志地读书,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过
去了一大半。

诗人将时间比作金子,强调时间的宝贵和珍贵。

如果不是道人来逗趣开玩笑,诗人还在深入研究周公的精义和孔子的思想。

四、白鹿洞二首其一的启示和影响
《白鹿洞二首其一》这首诗通过对光阴的比喻,提醒人们珍惜时间,认真学习。

诗中的“一寸光阴一寸金”成为了珍惜时间的千古名句,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还表现了诗人在寂静的白鹿洞中,专心致志地读书,为世人树立了勤奋学习的榜样。

五、结论
《白鹿洞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王贞白的一首珍贵诗作,通过对光阴的比喻,强调了时间的宝贵和珍贵。

去过庐山西海的古代诗人

去过庐山西海的古代诗人

去过庐山西海的古代诗人
很多古代诗人去过庐山西海,并留下了许多赞美庐山西海的诗句。

其中,陶渊明是著名的诗人和隐士,他于405年在庐山隐居,作《归去来兮辞》等名篇。

他的居所就在白鹿洞附近,后来被唐代诗人李渤扩建为书院,称为白鹿洞书院。

这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讲学之所。

白鹿洞书院不仅是庐山的文化标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另外,还有许多其他古代诗人也去过庐山西海,如啸巍、肖永中等,他们也留下了许多赞美庐山西海的诗句。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庐山西海的古代诗词获取更多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江西白鹿洞书院的诗词 白鹿书院, 全称白鹿洞书院, 在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之南。

此地背山临溪, 四山环合,环境幽胜。

唐代江州(九江)刺史李渤早年隐居驯养白鹿于此,后称之 白鹿洞。

南唐于此设庐山国子监,宋初扩为书院,始称白鹿洞书院。

它与岳麓书 院、睢阳书院、石鼓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南宋淳熙六年(1179 年)朱熹 重整白鹿洞书院, 制定 《白鹿洞书院教规》 。

宋陆九渊、 王宋仁也曾在此讲过学。

原书院规模宏大,建筑华美,有文会堂,御书阁、先贤祠等 360 余间。

四周有源 泉亭、独对亭。

书院前有枕流桥,以及众多石刻摩崖。

白鹿洞书院古为文人汇集 之所,今为游人必览之胜地。

少室山人旧草庐,隔朝换作紫阳居。

一松门外张华盖,五老云中看读书。

白鹿仙踪流水远,青衿灯火讲堂虚。

人间何处寻精舍,稷下淹中恐不如。

[诗名]白鹿书院 [作者]袁枚 [注释]●少室山人:即李渤,唐代洛阳(今属河南)人。

他早年刻志于学,隐 居嵩山最高峰少室山(今在河南登封县北),号少室山人;后累官谏议大夫、江州 刺史、 给事中、 桂管观察使、 太子宾客。

●紫阳: 即朱熹。

他早年居福建崇安时, 厅堂题额“紫阳书堂”,故世称紫阳。

●华盖:帝王的车盖。

此句原注云:“路 旁古松枝叶蔽芾,号华盖松。

”●五老:指五老峰。

●白鹿仙踪:据传李渤居庐 山时驯养一白鹿颇有灵性,能远道购物不误;他常遣鹿为己服务。

●青衿:书生 衣着。

●精舍:旧称学舍、讲学之所。

●稷(ji 季)下:古地名,在今山东淄博 市。

战国时齐宣王祖辈三代在此建置学宫,广招天下数千文士讲学,是战国各学 派荟萃的中心。

●淹中:古地名,在今山东曲阜。

淹中为春秋鲁国文化中心,古 文《仪礼》(即《士礼》)出于此地。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

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世烟云重。

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

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

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

[诗名]游白鹿洞歌 (全诗 17 句)
1/5


[作者]紫霞真人,一说系明嘉靖时状元罗洪先,因厌宦途之浑浊而学道,寄 情山水,云游四方。

[注释]●去天不盈尺:离天空不满一尺,极言五老峰之高。

五老峰前晓自来,玉泉亭上共衔杯。

苍松翠壁烟霞地,复睹延平后学开。

[诗名]白鹿洞 [作者]李梦阳 [注释]●延平:宋代朱熹是婺源人,曾主持白鹿洞书院,时婺源属福建延平 府,故此处以地名借指朱熹。

忆昔彭蠡舟,五老湖中见。

今日始登临,振衣蹑层。

五老笑相迎,依然旧时面。

讶我髩苍浪,童心犹未变。

岁月几蹉跎,浮生如过传。

努力须及时,肯为泉岩眷? 感叹欲踌躇,夕舂归路功。

寄语洞中人,此志早当辨。

[诗名]示诸生 [作者]黄国卿 ,明嘉靖间安徽太平县人。

此诗碑刻在白鹿书院右碑廊中。

[注释]●五老湖中见:言往昔只是在鄱阳湖中遥望五老峰。

蹑层:登上山 峰。

, 山中之山。

●髩苍浪: 鬓发斑白。

韩愈诗: “髩发苍浪牙齿疏。

”●蹉跎: 失去时光。

●过传:一过而转,言光阴迅逝。

●泉岩眷:贪恋山水的意思。

●感 叹句:有人长吁短叹,不肯举步的意思。


2/5


3/5


4/5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