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元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上阕:元宵佳节空盛况浓墨重彩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下阕:万人丛中觅情人
一、导入
有些诗句也许我们不知道它们出自何处,但是能够铭记在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想想这些诗句出自谁的笔下?
作为一个词人,辛弃疾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篇章,《青玉案·元夕》就是其中之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被人传诵。那到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那是辛弃疾在寻找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说,“那人”就是辛弃疾自己;还有人说,“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众说纷纭,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词,看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作者及解题
1、作者
在接触作品之前,首先请大家花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自读这首词,
结合阅读提示,作者背景和书下注释,疏通词义。重点要解决“花千树”、“星如雨”、“香”、“暗香”等字词的意思。
2、解题
青玉案是词牌名,元夕是题目。元夕是每年第一个月满之夜,俗称元宵节,自古为中国重要佳节。满月,象征团圆、美满。宋代,人们庆贺元夕的
方式很多,比如:观灯、放焰火,猜字谜等等,现在一些专家认为,元宵节
是古代的情人节,因为古代女子平时足不出户,只有在元宵节破例允许出去,因此,在这一天,她们要戴着当时比较流行的蛾儿、雪柳盛装艳服或与情人
约会,或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
我们一起去看看词人笔下的元宵节是什么样的一番景象。
三、整体感悟:
1、联想画面。刚刚同学们已经吧这首词通读了一遍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借助自己的想象,描绘一下词作里的图景。
老师描绘:1 春风徐来,吹开了一城灯火灯似千树花开,彩光灼灼,美目炫神。更有那焰花怒放,如流星殒雨,缤纷灿烂。地上火树银花,空中曳光流彩,在这样一个繁华热闹的夜晚,人们乘坐华丽宝马香车意得兴浓来观灯。悠扬悦耳的笙箫清音中,月光流转,鱼龙灯舞了一夜。灯月交辉,令人心醉神迷。
2 宝贵的名马,华丽的雕车,载着美丽的人儿驶过,香气弥漫了整条街。萧
声如歌,明月皎洁,时光悄悄流转,整晚上花灯(鱼灯、龙灯)都在绽放光华,美不胜收。美人如花,仕女如云,她们一路上娇笑俏语,带着若有若无的幽香渐渐远去。可是,她们都不是我心底的那人。夜深了,我千百次寻找、等待的那一个人还没有出现。我的心充满疲惫和失落,不经意一回首,却发现她在那灯火寥落的地方静静地站着。
在这样一个难得的节日,女子们盛装艳服,面带微笑,带者淡淡的香气,共赏这佳日美景,然而曲终人尽,那人还是不见。正在词人伤心绝望之即,不经意间,却看见那人站在人群稀疏,灯火冷落的地方。
2 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3.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4通过我们的阅读、想象,现在我们知道了这首词的内容了,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词句着力刻画的形象是谁?
明确:这首词上阕写了作者所见之景,热闹非凡,下阕写作者所见之人。整首词的重点是写人。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
5、那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词中是如何体现的?同学思考后回答。
明确:不同流俗、孤独寂寞、孤芳自赏。用对比手法反衬那人。词人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那人,但是细致刻画了“众人”,她们衣着华丽,饰物亮丽,香气袭人,沉醉在元宵的欢乐气氛中,追求歌舞享乐。而这些都不是词人所喜欢的。因此词人眼
中的那人肯定不同于这些众人。那人喜欢的是灯火冷落,喜欢静,冷冷清请,倍感孤独。由此可见,作者写沉醉在元宵欢乐气氛中的人群,写极尽狂欢闹元宵的场面是为了与那人形成对比,反衬。将那人置于其中,更显其孤独寂寞,与众不同。
6、 词人为什么苦苦追寻这样一个理想情人?这真是一首爱情词吗?那人寄寓着什么意思?
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作者、时代背景来思考,也就是需要知人论世。这也是理解这首词的难点之一。(幻灯片10)
明确: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八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歌舞享乐。虽然辛弃疾志存高远,力图恢复国家失地,但他遭到朝中主和派的排斥,落职闲居在江西,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空留满腔的悲愤,大家请试想,作为一个爱国将领,爱国词人,一个豪放派的代表,在国难当头之时,难道他真的就在抒写寻觅情人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词人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
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作者是借“那人”表达自已不愿隨波逐流,自甘寂莫的孤高性格。
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有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痛苦。
到此,我们终于明白,“那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自我写照——不同流俗、志怀高远。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了千古名句。
7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这首词中寄寓了诗人自己什么样的“怀抱”?(自己喜爱幽静与孤独,对别人的同流合污感到伤心)
明确: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自己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政治上失意的文人,许多作品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词中的“那人”形象,何尝不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好几年了。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是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四师生讨论: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例如:王国维就曾把本词的最后一句话认为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这三大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结晶在文学意象中。他发现,伟人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而那种逻辑正在这晏殊的、欧阳修的、辛稼轩的三首词三句话中。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提示: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故迷惘、执着、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