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教学反思
从《死海不死》的教学实例中看文本解读-最新教育资料
从《死海不死》的教学实例中看文本解读《死海不死》是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的一篇短文,历来作为经典篇目载入课本,一是因为其结构清晰,文字活泼,文意浅显,又富有趣味,适合初中学生阅读;二是因为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死海,其中包含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且巧妙使用传说,利于学生开展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作用。
当然,这篇文章的用意还不止这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一篇文章对学生的文本解读的思路进行校正。
如《死海不死》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单就这个题目,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
如:既然称之为“死海”,为何又“不死”?题目中两个“死”的含义有何不同?“死”与“不死”都是死海的特征,应该将哪一个作为重点?作者为什么给这篇文章拟定这样的一个题目呢?说明文的题目究竟如何确定?如何让题目成为文章的“眼睛”?等等。
接着,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报刊、书籍等,查找有关的资料,可以学生三个一组、五个一群地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一旦发现什么问题,再列举出来,再寻找,再回答。
反复几遍,学生可以找到的资料可谓五花八门,有些材料可能是“千辛万苦始得来”的,学生爱不释手。
有了这样准备之后,下面我们就可以展开文本解读的思维训练了。
首先让学生来个“先入为主”――把所有的问题先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如果让你写一篇《死海不死》的文章,你要解决什么问题?按照一种什么样的顺序去写?再让学生整体阅读文章,问他们课文选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选用这些材料?(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选材的尺度是什么)然后,可以叫学生研究一下为何不用你的材料?难道是作者不知道这些知识吗?或者说,你的材料不好吗?(后一个问题,就是要考察一下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舍不舍得将自己劳动所得的材料有条件地删去)通过与文本的对照,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明白行文的思路,达成我们的目标之一。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让学生讲讲自己收集的材料能够说明什么问题?怎样删剪,才能更好地将自己或课文中没有介绍到的知识介绍给大家,最后利用自己手头掌握的材料,另外构思一篇关于死海的科学小品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2鲁教版五四制.doc
死海不死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米用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说明顺序及列数字,举例子,引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2、技能目标:体会神话传说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前景,树立学好知识搬馳大理想。
了解课文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说明顺序及列数字,举例子,引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教子体会神话传说的作用—学情掌握了课文内容分析教学课件教学过程: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动学梏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聯除陡丿慈华集体课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谁?它有何特征?--说明对象是死海,特征是:死(海里无鱼虾木草)与不死(人不会被淹死),本质特征:咸度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个人磔导入新课,教学目①列数字:女山有135. 46亿吨氯化钠……②举例子:如:樹计,死每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③作比较:女口: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④引用传说:第3和5自然段二、出示学习建议,自主学习。
三、同层展示,评星四、小组交流,康帮扶。
五、共同探究,知识构建。
(一)完成下列练习。
I、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是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的?各起到什么作用?①举例子:第I —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持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则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
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 沉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说明了死两的这中 % 烟虧句25 每宙|7酬一密、L 与是处TASJ牛亠在阳这%只打死増已叶体” 3攵閃不仅就。
规人%2喊Ur淹不代嘀朋于25少L 从海说时很區大H m 族死传古渡弭度至是环綁顶识用远询酩密%脸芯附他度EOK琢欽水的刖时姗学特・・EWSM傅0 r 说卿囂二就的售1 说者的者因必孔粘水 A锦M 鶯加?葺魔如:: 嘶蔦叫豊r:5%T::;:确自昭册亠列粉凝至占胳铭代5 作说性下这然疔%酎,M加各対第就囂就翥豹23蔦划「數了 ;数2、念仍理耸勺耿'§‘徑耐与检大列浅睢很劝腾齢灯朋帥册師數堂弭•耐砂拨楫勞州V水海里斟“用数卅兰胡禎烦馳点硏4MA-海部海稲成为个炳士"Ik H W / 0 师点舫R海全到即改因两这”创加席举囤嵌⑺教重拓鲫卅硕俪煜25%加劃海的原说成2>)>痕说煜助販人冃科磁2课布二读12 ,以3至数%、、 "阅"” 起所个23六七小结: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反思与重建附:一、课前检测题:【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1)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2024年《死海不死》教案_2
2024年《死海不死》教案2024年《死海不死》教案1导入新课说明文中除了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小品文的语言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是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的。
(一)明确目标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数字的准确性,了解确数和约数的不同用法。
2.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通读全文,了解全文所用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包括确切的数字和大约的数字两类,数字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说明简明、概括、具体,具有说服力。
为了科学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__列举了四个数据,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测量死海的面积和平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变化确定的,数字用语也是很准确的。
文中除了用数字表现准确外,还用了“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等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__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生动,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述和引用神话传说上,前者体现在第1自然段中,描述抓住了死海无鱼虾木草的特征,具体形象,后者则形象地说明了“死海不死”,以及它形成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增强了死海的神奇色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情况1.复习提问(1)__的说明对象是谁?它有何特征?说明对象是死海,特征是:死(海里无鱼虾木草)与不死(人不会被淹死),本质特征咸度高。
(2)__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__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如:有135.46亿吨氯化钠……②举例子:如: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③作比较:如: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④引用传说:第3和5自然段。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3课《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一、教学前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咸水湖知识的科学小品文,文章紧紧抓住死海的特征,从“死”与“不死”人手,写了死海中没有鱼虾草木存活的“死”,和人不会被死海淹死的“不死”,然后层层分析,指出这是由于咸度高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接着指出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说明了死海的形成过程,最后说明了死海的过去荒凉(死),现在充满生机(不死),将来将会干涸(死),全文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揭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
文中“死”字的不同含义:“死海”,鱼虾草木不能存活,“死海不死”,人在海水中被淹死,“死海真的要死了”,干涸。
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本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这种写法耐人寻味。
1、新颖巧妙的标题标题“死海不死”,新颖、巧妙,引人入胜。
“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字含义不同,“死”与“不死”互相矛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
全文围绕“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死”(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死海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如:第一二两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四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第三段第五段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准确地语言为了科学的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文章列举了四个数据。
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
测量死海的面积和平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变化而确定的,数字用语也都是准确的。
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
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2)能够正确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2)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如何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2)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 教学难点:(1)说明文的写作方法;(2)如何准确、生动地描述事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死海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死海的特点;(2)学生分享对死海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优秀说明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写作方法;(2)学生尝试运用案例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组内分享。
5. 实践活动(1)学生动手写作,尝试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本课所学,修改并完善自己的说明文作品;2. 搜集更多关于死海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说明文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带着思想进课堂--特级教师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赏析
带着思想进课堂——特级教师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赏析陈根荣【摘要】一线语文教师往往有着扎实的教学功底,又接“地气”,可谓占尽“天时”“地利”,唯独缺乏的是教学思想的“人和”。
因此,教师拥有教学思想就显得弥足珍贵。
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带着思想进课堂,钱梦龙老师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三个动态维度出发,切实改变当下普遍存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重技术,缺思想”的现象,让语文课堂教学“既重技术,又有思想”。
【关键词】思想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动态维度【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910(2019)07~08B-0040-02教学目标的确定是由学生决定的,是生成的、动态的,而不是教师预设的、静态的。
这种教学意识根植、依赖于“课堂主人是学生”的教学思想。
带着这一思想进课堂,一线教师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摸清“学生底”教师在进行班级授课制时,要摸清“学生底”,要针对学生知识层次的千差万别、掌握程度的参差不齐等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做到统筹布局,有的放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特级教师钱梦龙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是这样“摸底”的。
师:今天,同学们要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
同学们,请先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第一页所列出的两个说明文单元。
我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
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生: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
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能学得活。
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汉语文教学反思与总结
汉语文教学反思与总结
导入:死海不死..没有生物人不会被淹死咸度高自学指导:1、找学生读课文完成波即{{彼既2、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讨论)a、本文介绍了四海的哪些特征?b、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找学生到黑板完成本文提纲(展示)(1——4)特征死海(5——6)原因(7——8)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本质由本文提纲品味各段语言,掌握各段的说明方法(1)对象:死海(2)特点:咸度高(3)方法:列数字、引传说(4)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三、(师)总结《死海不死》课前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词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2、了解死海的成因及特点。
3、把握几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的特点。
4、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热爱大自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识。
预习效果:(学法提示:预习课文后,独立完成)1、根据拼音填汉字yù()告安然无yàng()tā()陷改xié()归正bó()然大怒lǚ()淹不死
-1-————﹥现象。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运用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说明方法。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死海的位置、名字由来以及死海不死的原因。
2.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为什么死海不死?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找字典解释。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生字词。
2.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是如何抓住死海的特点进行说明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死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关于死海的资料。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等。
2.学生举例说明这些说明方法在课文中的应用。
三、写作训练1.学生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以“我的家乡”为主题进行写作。
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并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死海的特点及说明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写作?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三、写作实践1.学生以“我最喜欢的动物”为主题,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写作。
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并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所学,修改自己的写作作品。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笔记。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
【县级公开课《死海不死》教学设计与反思
《死海不死》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死海不死》这篇地理知识小品,初中语文的补充教材,介绍死海的特征、成因、现状与未来。
既有科学知识的介绍,又有奇特现象的描写,也有神奇传说的记叙。
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等说明方法。
【学情分析】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工作很难做,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尝试用“自学—讨论—练习“的教学模式,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了解死海的有关知识。
有“地球的肚脐”之称的死海是地球上最咸的湖泊,它的形成是自然的结果,死海海水每年以0.5米的速度在下降,如果不采取措施,有朝一日将从地球上消失。
b、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引用说明。
c、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设置问题,采用曲问、倒问、探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概括,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b.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激发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本文重点是死海的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
难点是死海的成因、传说的作用及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法选择】1、指导预习法: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完成,(1)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默读课文及自读提示至少两遍,发现疑难;(3)上网查询《死海不死》的资料;(4)思考课后练习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介绍死海的特征。
2、诱思启发法: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善于发现问题,富创新精神,但容易固执己见,错误较多,教师就应通过设难、解难的手段,采用学生讨论式教学方式,多启发他们思考、分析、概括,在解决课文问题的同时,分析、概括能力也得到提高。
3、练习巩固法:设置与环保有关的课外延伸题,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并把对死海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死海不死 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死海不死一、教学目标:1. 了解死海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形成原因;2. 了解死海盐的种类和特点;3. 掌握死海盐的多种用途;4.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死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a. 确定死海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b. 描述死海的水质、盐度和沉积物等特点。
2. 死海盐的种类和特点:a. 分析死海盐的组成成分;b. 比较死海盐与普通盐的区别;c. 探讨死海盐的保健功效。
3. 死海盐的用途:a. 介绍死海盐在化妆品、保健品、调味品等方面的应用;b. 分析死海盐的用途比较优势。
4. 实践活动:a. 学生小组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制作死海盐的保健品或者化妆品;b. 学生小组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产品,并进行评选。
三、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通过展示死海的照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a. 示意图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b. 通过PPT或手绘图,让学生了解死海盐的成分和特点;c. 课堂讲解和互动讨论,让学生了解死海盐的多种用途。
3. 实践活动: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产品的设计制作方向(保健品或化妆品);b. 学生小组自主查询和选择材料,制定产品制作方案;c. 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出自己设计的死海盐产品;d. 学生小组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产品,并对其他小组的产品进行评选。
4. 总结和评价:a. 归纳总结死海盐的种类和用途;b. 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包括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实践过程的合作程度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死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学生能比较死海盐与普通盐的区别,并对死海盐的保健功效进行分析;3. 学生能了解死海盐的多种用途,包括在化妆品、保健品、调味品等方面的应用;4. 学生能设计并制作出自己的死海盐产品,并展示给同学们,同时能对其他小组的产品进行评选。
五、教学反思:通过设计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死海盐的种类、特点和用途,并通过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死海不死》的教案设计,实现语文素养教育的目标
近年来,语文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案设计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死海不死》这篇文艺作品,讨论如何通过教案设计实现语文素养教育的目标。
一、学生概况和学习目标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概况,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语文学习能力、阅读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应该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针对本篇文章中的教学目标,学生需要掌握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梗概、人物形象、文学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文学素养等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接下来,教师需要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达到上述目标。
在这里,可以结合文艺作品的特点,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
1、阅读理解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选择采用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信息,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情况。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段落,进行深入解读,提高学生的情感阅读能力。
2、文学素养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概念、文学史知识等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批判思维教育针对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结合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情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通过引导学生探讨主人公的成长之路,让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作品中的矛盾和不协调之处,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课前预习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况和阅读方法。
可以让学生根据目录或简介,预测作品的主题和情节走向,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
2、精读课堂在精读课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如情节梗概、人物形象、文学语言等方面的分析。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篇《死海不死》教例评析
《死海不死》教例评析40.探求因果,一线串珠——《死海不死》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师开讲语:《死海不死》是一篇饶有趣味的科学小品。
从课文的构思布局看,作者使用了三处妙笔:开头写死海的奇特现象,这叫“悬一笔”,中间穿插传说和神话故事,这叫“插一笔”,末尾处再附带说说死海的现在和将来,这叫“补一笔”。
这三笔决定了文章的趣味性。
如果我们来探讨课文的严密性,可以交给你们一把钥匙:课文中处处有因果关系。
请大家阅读、讨论。
学生圈点勾画,互相讨论。
教师组织第一次讨论:从全文的脉络看,课文内有怎样的因果关系?(课文开头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的“死”,与“人在水中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的“不死”,是“果”,海水的咸度高、浮力大是“因”。
) (死海的咸度高浮力大是“果”,死海在特殊地理环境中的形成是“因”。
)教师组织第二次讨论:从说明的重点语段看,段内有否因果关系?(第四段的内部层次中,先是由果及因的解释:浮力大是因为咸度高,咸度高是因为死海里含有多种矿物质;后是由因及果的解释:由于咸度高,海水比重大于人,由于人的比重小,所以浮在海面上。
)(第六段也是因果说明,咸水湖的形成是“果”,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因”。
)教师组织第三次讨论:文章中更小的层次内也是否含有因果关系?(第七段中,游客多是“果”,海水环境好是“因”;由于有人类活动这个“因”,便有了死海“不死”这个“果”。
)(第八段中,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水量”的“因”,便会有“死海真的要死”这个“果”。
)教师收束语:课文内部隐含着如此严密的因果关系,作者为什么不如此写来,又偏要去“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呢?请同学们思考,咱们再进行探究品味。
[评析]这个教例的设计,精辟、实在、巧妙。
精辟:教者拉起了一根重要的、具有课文写作本质特点的线索——探求写作思路中因果关系的安排,带动了从全文布局到精段内部结构到非重点段落内部关系等大大小小的彩珠。
死海不死教学实录心得体会
死海不死教学实录心得体会上有这样两句:“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
” 既然平均深度是个确数,那么最深的地方也应该是确数,否则怎么算得出平均深度呢?如果最深的地方用约数,那么平均深度也只能是约数。
因为平均深度是根据从最浅到最深不同的深度计算出来的,根据约数怎么可能计算出确数来? 师:说得真好!我同意。
同学们这样会动脑筋,真让我高兴。
我看关于列数据说明的方法,同学们掌握的知识比我预料的还要多,完全可以不必教了。
大家再看看,还有哪些知识可以不教? 生:后面练习题中要求区别课文中三个“死” 字的含义,我认为这也很简单,不教也懂。
5 / 15师:对,标题“死海不死”中两个“死”字,刚才同学们都已说过,不必再重复了。
那“死海真的要死了”这句中的后一个“死”字的含义呢? 生:是“干涸(hé)”的意思。
师:完全正确。
这个“涸”字很容易念错,可你念对了,很了不起。
你是怎么念对的? 生:下边的注解上有注音(笑)。
师:大家别笑,他读书注意看注解,这种好习惯不是每个同学都有的。
我再提示一下,看看下面这些词语是不是也可以不教?(板书:游弋、谕告、执迷不悟)生(1):我认为可以不教。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
但你要说出可以不教的理由,因为其中有的词估计同学们语文课里没学到过,比如“游弋”、“谕告”。
生(1):“游弋”虽然没学到过,但书上有注解;“谕告” 也没学到过,但回去查一查词典就知道了。
师:说得好说得好,语文课上没有学过的,完全可以查词典自学嘛!同学们课外有没有查词典的习惯?(众:有!)这是个好习惯,一定要坚持下去,让词典成为你们的一位终身老师。
那么这些新词我们就不讨论了,再说这篇课文新词也很少,有些词结合上下文也都不难理解,比如“执迷不悟”。
下面是不是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你们认为要学好这篇课文,哪些知识还是需要老师教的?大家前后左右可以议论议论。
(学生看书、小声议论)师:谁先来说说?(无人举手)师:(继续启发)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1):是说明文。
论新课标下教师的导思--剖析钱梦龙老师《死海不死》的导课想到的
•••••••••••••••••论新课标下教师的导思--剖析钱梦龙老师《死海不死》的导课想到的论新课标下教师的导思--剖析钱梦龙老师《死海不死》的导课想到的河南滑县枣村二中康磊牛纪敏钱梦龙老师曾在自己讲《死海不死》时这样导入新课:上课了。
同学们望着讲台上放着一只盛满清水的大烧杯、一支玻璃棒、一柄塑料匙子、一碟食盐、一只鸡蛋,充满好奇,七嘴八舌地猜测起来。
有的学生问语文课代表:“这是干什么?上语文课做实验,新鲜!”有的学生俏皮地说:“大概老师想请我们吃鸡蛋吧?才一个,给谁吃好啊?”……谁也猜不透老师“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这时,钱梦龙老师在同学们迷惑目光的注视下,把鸡蛋放入大烧杯,鸡蛋一沉到底。
“谁有办法让鸡蛋浮起来?”他向全班同学发问。
“拿个酒精灯或电炉来,把鸡蛋煮熟了,就能浮上来。
”一个学生说出了他的想法。
“不。
只能用讲台上可能提供的条件。
”钱梦龙老师为学生规定了思考的范围。
同学们的目光不期而然地集中到了大烧杯旁边的那一碟食盐上。
不少学生举手,希望到讲台上来试一试自己的办法。
一个男生走上讲台,先把鸡蛋从大烧杯里取出,用匙子将鸡蛋舀入大烧杯,拿玻璃棒在大烧杯里搅拌,再投入鸡蛋,鸡蛋没有浮上来。
“多放些食盐。
”下面的学生提醒他。
于是这个男生又舀几匙食盐放入大烧杯,这样往复几次,鸡蛋终于浮到水面。
接着钱老师趁机要他解释一下鸡蛋上浮的原因。
这位学生结合初二学过的热物理知识,准确地说明了清水加大量食盐后,其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是鸡蛋上浮的原因。
此后,钱梦龙老师让学生猜这堂课要学习的课文,结果同学们一下子就猜中了:《死海不死》……(以上摘自《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况》张正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笔者作为青年语文教师也曾经学习钱老师这一导课方式,用来引入自己讲的《死海不死》。
结果自然顺利热闹。
但如今反思再三,顿觉此样导思有几处弊病。
首先,此法低估学习的智力,且使过程流于形式。
从教师的本意看,是想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的物理知识有个形象认识,以便深入理解课文,更好地讲解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的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的教案内容预览:《死海不死》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
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
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1、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
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 B不顾性命、坚决 C不活动、不灵活 D不通的 E指干涸 F古板 G没有生物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③真是死海不死。
(G、A)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A)二、审题,导入新课《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
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死海不死》试教与思考
《死海不死》试教与思考
刘占泉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下旬》
【年(卷),期】1993(000)009
【摘要】作者有明确的语文教学观,用以指导一篇课文的试教获得成功,这又反过来充实、深化了他的语文教学观,表现在课堂数学上就是:要摒弃以讲或“谈”为主的至今盛行不衰的教学路数,充分利用堂上的宝贵时间干培养语文能力的实事,重视读与写的有机的结合,尤其要着力加强语段的读写训练。
这是一篇引人入胜,启人深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文章。
【总页数】4页(P23-25,1)
【作者】刘占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死海不死》文体辨析 [J], 李晓峰
2.浅谈教师有效提问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钱梦龙老师《死海不死》教学实录为例 [J], 钱海燕
3.《死海不死》微课程设计及应用 [J], 蹇照芹
4.小议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起点——重读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J], 詹丹
5.带着思想进课堂--特级教师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赏析 [J], 陈根荣[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海不死》教学反思
一、较以往教学有所突破的地方:
1、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创设积极质疑的机会。
在“学生质疑”这一环节中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帮助学生初步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让小组讨论、质疑。
学生担任主角,主持课堂,主动展示自己钻研课文的成绩,而教师只是在一旁引导、点评,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这就改变了由教师完全操控课堂的传统授课方式,取代了以往老师常扮演的讲解者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民主的气息浓厚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多了,课堂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了。
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活泼的课堂氛围。
2、教学过程条理清楚,注意落实教学目标。
如教师将教学内容贯穿在学生的质疑讨论中,改变由教师唱主角、一讲到底的方式,但为避免教学内容散而乱,又采取了以下做法:事先帮助学生梳理结构层次;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质疑表格前,迅速地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按段落次序排列;学生讨论释疑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或补充资料,以落实知识点。
3、有效互动,积极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训练。
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教师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
如在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点评,对有质量的质疑给予肯定,对尚有不足的质疑提出修改意见,如“提问明确,不能使用不规范的用语,答题应针对性强,语言规范,
表达思路明确”等方面,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会质疑、释疑。
二、尚且不足、今后有待改进之处:
1、要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琢磨。
在小组讨论质疑之前,应让学生先自行独立思考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教师不应为节约时间而省去这一环节,甚至催促他们,要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去钻研课文、圈划、批注。
2、教师在巡视学生讨论过程中要注意他们的想法,对所提的一些重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下一步更好地引导学生。
教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可适当引导、补充资料,但不用为了落实知识点而面面俱到,将预先准备好的内容一一引出,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防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