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文言文实词、虚词、断句及翻译
2014年文言文实词、虚词、断句及翻译
![2014年文言文实词、虚词、断句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f8110a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8.png)
2014年文言文实词、虚词、断句及翻译2014年文言文实词、虚词、断句及翻译一、新课标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二、新课标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韩)文力争乃止。
(2)(韩文)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三、大纲卷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制裁C.凑按治,杖杀之,选近称伏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11.(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四、安徽(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逸:散失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故事:先例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遇:得志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殷勤:周到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乃不敢引疾臣乃敢上壁B.御制诗以纪其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四海好学能文者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D.去而人爱思之临清流而赋诗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2014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详解
![2014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f7161967af1ffc4ffe47ac3f.png)
2014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示例详解A-001爱①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例1.◆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例2.◆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例3.◆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例4.◆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齐桓晋文之事》~例8.◆(用羊代牛祭钟)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出于吝啬。
④爱慕,欣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例5.◆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⑤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恩惠)《左传》~例6.◆等到子产死时,孔子听到这个消息,流着泪说,(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⑥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例7.◆(那姑娘)却躲藏起来不见我,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怜惜,同情)《左传》◆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A-002安①安全,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例1.◆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失街亭》~例2.◆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谢庄于是安全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例3.◆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②安抚,抚慰。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例4.◆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③安置、安放。
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其翻译
![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7e7986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11.png)
一、实词1. 食(shí):吃。
例句:“今夜食无粮,明日行无路。
”(今晚吃不到粮食,明天走不了路。
)2. 行(xíng):走、行走。
例句:“子路行,见长者。
”(子路行走,见到长者。
)3. 愿(yuàn):希望、愿意。
例句:“吾愿为汝游。
”(我愿意为你游玩。
)4. 时(shí):时候、时间。
例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日暮时分,苍山遥远,天寒地冻,白屋贫寒。
)5. 人(rén):人、人们。
例句:“吾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我听说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如蜜。
)6. 天(tiān):天空、自然界。
例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空运行不息,君子自强不息。
)7. 地(dì):土地、地面。
例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8. 山(shān):山岭、山脉。
例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泰山不排斥土壤,所以能成就其伟大。
)9. 水(shuǐ):水、河流。
例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如流水,不舍昼夜。
)10. 鸟(niǎo):鸟儿、鸟类。
例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在异乡作客,每逢佳节倍加思念亲人。
)二、虚词1. 而(ér):表示转折、递进。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2. 以(yǐ):表示目的、原因。
例句:“吾以吾之剑,试之石上。
”(我用我的剑,在石头上试试。
)3. 于(yú):表示在、于。
例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哎,女子啊,不要与男子沉溺。
)4. 之(zhī):表示代词、助词。
例句:“今之世,天下大乱。
”(现在的世界,天下大乱。
)5. 于(yú):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例句:“于今为烈。
”(现在比以前更激烈。
)6. 是(shì):表示判断、肯定。
例句:“此乃天命也。
语文古文言文实虚词翻译
![语文古文言文实虚词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649b605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8.png)
一、实词1. 山(shān):名词,指自然界的山脉。
例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翻译:我将登上那高耸的山峰,俯瞰群山,发现它们都显得很小。
2. 水(shuǐ):名词,指自然界的水流。
例句:水自源头来,山自云外来。
(王之涣《登鹳雀楼》)翻译:水是从源头来的,山是从云中来。
3. 月(yuè):名词,指自然界的月亮。
例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翻译:明亮的月亮何时会出现?我举起酒杯向天空询问。
4. 花(huā):名词,指自然界中的花卉。
例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翻译: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叫声。
昨晚风雨交加,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吹落。
5. 雨(yǔ):名词,指自然界的降雨。
例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这场好雨知道下雨的时节,正逢春天便滋润万物。
二、虚词1. 而(ér):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论语》)翻译:学习了之后,及时复习,难道不是很愉快吗?2. 于(yú):介词,表示在某个时间、地点或范围内。
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孟子《离娄上》)翻译:古代的学者一定有老师。
3. 以(yǐ):连词,表示原因、目的或方式。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左丘明《左传》)翻译:因为他对待晋国不礼貌,并且背叛了楚国。
4. 之(zhī):代词,表示所指的事物或人。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论语》)翻译:学习了之后,及时复习,难道不是很愉快吗?5. 于(yú):介词,表示时间、地点或范围。
例句:孔子于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论语》)翻译: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日夜不停。
”通过以上对古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翻译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语言表达,领略古文的风采。
在学习和阅读古文时,我们要注重实词和虚词的积累,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2014届上海中考文言文150个实词与6个虚词解释汇编
![2014届上海中考文言文150个实词与6个虚词解释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c32f1df659eef8c75ebfb333.png)
48
临
①靠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到朝廷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
②面对着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进献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③将要
临行,诸僧进曰
40
居
①停留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9
虑
①考虑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②处在……地方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②思想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考察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0
计
①计算
通计一舟,为人五
③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盘算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22
归
①归来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③谋划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②归还
而其归书也必速
④计谋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③归属、归依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31
济
有利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23
②详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2
灭
①熄灭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③器具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②暗,看不见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④通“俱”都,全部
问所从来,具答之
53
明
①明亮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
43
俱
①在一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透明
庭下如积水空明,
②全,都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③清楚
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④名声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2014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
![2014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f2b03f1700abb68a982fb32.png)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翻译
![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49d20b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a.png)
一、实词1. 名词(1)人:人,译为“人”,指具有思想、情感、行为能力的个体。
(2)地:地,译为“地方”,指地球上的某一区域。
(3)物:物,译为“事物”,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有形或无形的实体。
2. 动词(1)行:行,译为“行走”,指人、动物或物体移动。
(2)言:言,译为“说话”,指口头表达思想、感情。
(3)食:食,译为“吃”,指摄取食物。
3. 形容词(1)大:大,译为“大的”,指体积、数量等超过一般。
(2)美:美,译为“美丽的”,指事物外观、品质等令人愉悦。
(3)善:善,译为“好的”,指事物具有积极意义。
4. 副词(1)然:然,译为“如此”,表示事实或情况。
(2)乃:乃,译为“就是”,表示强调。
(3)则:则,译为“那么”,表示结果或推论。
二、虚词1. 介词(1)于:于,译为“在”,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2)以:以,译为“用”,表示手段、方式。
(3)自:自,译为“从”,表示起点。
2. 连词(1)而:而,译为“并且”,表示并列关系。
(2)故:故,译为“因此”,表示因果。
(3)若:若,译为“如果”,表示条件。
3. 助词(1)者:者,译为“……的人”,表示指代。
(2)之:之,译为“的”,表示所属关系。
(3)所:所,译为“所……的”,表示处所。
4. 叹词(1)乎:乎,译为“啊”,表示感叹。
(2)矣:矣,译为“了”,表示语气。
(3)耶:耶,译为“吗”,表示疑问。
总之,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词义,才能使文章表达更加流畅、生动。
学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至关重要,希望本文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语文实词虚词文言文翻译
![语文实词虚词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d7e8a1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1.png)
一、实词翻译1. 名词(1)山:指自然界的高大地形,如“山川壮丽”。
翻译:山水景色壮丽。
(2)河:指自然界的大河流,如“河水潺潺”。
翻译:河水流淌。
(3)人:指人类,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翻译:人非圣贤,谁能够不犯错误。
2. 动词(1)行:指行走,如“行者无疆”。
翻译:行走的人没有边界。
(2)食:指吃饭,如“民以食为天”。
翻译:人民把吃饭当作头等大事。
(3)听:指听信,如“听其言,观其行”。
翻译:听他说话,观察他的行为。
3. 形容词(1)美:指美好,如“美轮美奂”。
翻译:非常美好。
(2)善:指善良,如“善莫大焉”。
翻译:善良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3)快:指快乐,如“快意恩仇”。
翻译:快乐地报答恩情和报仇。
二、虚词翻译1. 连词(1)而:表示转折、并列等关系,如“然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然而,天下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
(2)与:表示并列、关联等关系,如“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翻译:和你一起唱一首歌,请你为我倾耳倾听。
(3)虽:表示让步,如“虽千里之远,不辞驾马之劳”。
翻译:虽然千里之远,也不辞驾马之劳。
2. 副词(1)然:表示转折、转折关系,如“然则,是非成败,皆由天命”。
翻译:那么,是非成败,都是由天命决定的。
(2)何:表示疑问,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翻译:怎样解忧,唯有喝酒。
(3)遂:表示结果,如“遂成千古绝唱”。
翻译:于是成为千古绝唱。
三、总结通过对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翻译,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各具特色,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文言文的丰富内涵。
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把握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翻译能力,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文言文的实词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的实词及例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fef52a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dc.png)
1. 实词:安例句:今者大王安坐而观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翻译:现在大王您安静地坐着观看。
2. 实词:良例句:良久,乃闻有哭泣声。
(《史记·陈涉世家》)翻译:过了很久,才听到有哭泣的声音。
3. 实词:善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4. 实词:惧例句:吾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翻译:我担心美丽的女子会慢慢老去。
5. 实词:怨例句:世人皆谓我何求,我但求怨言休。
(《白头吟》)翻译:世人皆说我追求什么,我只希望别人的怨恨停止。
6. 实词:绝例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李白《望庐山瀑布》)翻译:登上高山,可以看到天地之间的壮观景象,浩瀚的大江一去不复返。
7. 实词:顾例句:顾我何言,天意怜幽草。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看我有什么话说,天意怜惜这幽静的草木。
8. 实词:尽例句:临别赠言,尽此一杯。
(李白《将进酒》)翻译:在分别之际,用这杯酒作为临别的赠言。
9. 实词:临例句:临风而立,心旷神怡。
(陶渊明《饮酒·其五》)翻译:站在风中,心情舒畅,精神愉悦。
10. 实词:去例句:去国怀乡,忧思难忘。
(王之涣《登鹳雀楼》)翻译:离开国家,怀念家乡,忧愁思念难以忘怀。
通过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实词的丰富性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在阅读文言文时,了解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对于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希望这些例句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实词的用法。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908ef61af1ffc4ffe47ac3e.png)
分析并翻译
• • • • • •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分析] 留——李将军; 删——之 换——其:大概、恐怕、差不多/也„„吧; 调——„„之谓(宾语前置的一种固定句式):说的 是„„/是说„„
• • • • • • • • • • • • • •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分析] 留——死、天下、为; 换——及:到、等到 之:的 日:时候 知:熟知、了解 不知:不熟知、不了解 与:和 皆:都 尽:竭尽、极力表示、„„至极 哀:哀悼 补——知:知之者 不知:不知之者 皆为尽哀:皆为(之)尽哀
出现修辞手法,翻译原则如下:
• 1.一看就懂的加以保留。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 休 。” • 我的心像磁针石一样永指南方,不达 目的决不罢休。 • 2.换成现代汉语中同值的修辞。 •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 译:铜墙铁壁绵延千里。
• 3.有时无法翻译或改换,就干脆去 掉修辞,还其本体本义。 •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译:在北边修筑长城守卫边防。 • 4.本体和喻体都译出。 •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 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文言文翻译 和断句
得分点设置
词法:实词、虚词(18个)
• • • • ①一词多义: ②古今异义: ③通假字: ④词类活用:(名作动、名意动、名作状、动词使动、形 作<使>动、形意动) • ⑤同义、偏义复词 • 注:语气揣摩:(陈述、疑问、感叹、揣测、祈使等)
句法:
• ①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 ②固定结构:
4.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 “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 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 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 (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补充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等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译文:项伯于是在夜间骑马快奔到沛公军中, 私下会见了张良,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了(他)。 ——补充省略句中的宾语 等
2014年 上海市语文中考规定的150个实词,6个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常见句式
![2014年 上海市语文中考规定的150个实词,6个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常见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cb528fd6a58da0116c17498c.png)
附录(一) 《2014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考试手册》中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比鄙兵病察彻乘从当道得定伐犯方负赋更故顾观归好号还会惠及极计济加假间简见竭尽进居举具俱聚遽决类临虑论漫灭明名命谋难平戚启强窃请穷求取去全任入善少舍涉生胜师施实食使释恃属说素汤痛亡为务徙狭鲜向效信行形兴修徐许寻业遗贻夷异易诣益阴引盈余狱御缘远云责章知止致质众专周走足卒作坐布衣菲薄间隔交通节目绝境其实阡陌亲戚驱驰问津无论牺牲鸿儒白丁序号例词词义例句出处1 比①并列,靠近②比较,相比③及,等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核舟记(七上)捕蛇者说(九下)王顾左右而言他(七下)陈涉世家(九下)2 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浅陋,无知,见识短浅蜀之鄙有二僧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为学(六上)曹刿论战(七下)出师表(九下)3 兵①兵器,武器②军队③兵士兵革非不坚利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葛婴将兵徇靳以东行收兵天时不如地利(六下)出师表(九下)陈涉世家(九下)陈涉世家(九下)陈涉世家(九下)4 病①疾病,生病②疲劳,困苦不堪③毛病,缺点,弊端④辱,耻辱未果,寻病终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桃花源记(九下)捕蛇者说(九下)问说(八上)(非考试篇目)橘逾淮为枳(六下)5 察①明察,考察,考核②观察,细看,识别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曹刿论战(七下)出师表(九下)6 彻贯通,穿透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七上)7 乘①坐、驾(车)②趁,引申为“冒着”③(shâng)量词。
辆,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公与之乘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曹刿论战(七下)登泰山记(九下)陈涉世家(九下)8 从①跟从,跟随②听从,顺从③自,由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战则请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从小丘向西百二十步乃大惊,问所从来伤仲永(七上)小石潭记(七上)曹刿论战(七下)狼(八下)醉翁亭记(九上)曹刿论战(七下)孔孟论学(八上)陈涉世家(九下)小石潭记(七上)桃花源记(九下)9 当①在(某时、某处)②占着,挡着③对着,面对④应当,应该⑤将要,就要⑥(dàng)抵充,当作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咨臣以当世之事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当奖率三军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今当远离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卖油翁(七上)出师表(九下)陈涉世家(九下)登泰山记(九下)登泰山记(九下)登泰山记(九下)出师表(九下)陈涉世家(九下)出师表(九下)捕蛇者说(九下)10 道①路,途②道理,规律③道义④说,讲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会天大雨,道不通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伐无道,诛暴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文言文常见实词及其翻译
![文言文常见实词及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1e2d51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f.png)
1. 谓(wèi):说,表示判断或说明。
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 于(yú):在,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我每天反省自己,对别人有欺诈吗?)3. 而(ér):表示转折、顺承、并列等关系。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
)4. 于(yú):比,表示比较。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色还要青。
)5. 以(yǐ):用,表示手段、方法等。
例句:以德服人,非以力服人。
(用德行来使人服从,不是用武力来使人服从。
)6. 其(qí):代词,表示所指的人或事物。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7. 也(yě):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疑问、感叹等。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
)8. 于(yú):对,表示对象。
例句: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9. 于(yú):因为,表示原因。
例句:君子之学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子的学问,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0. 以(yǐ):凭借,表示依据。
例句:是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11. 也(yě):句中停顿,无实际意义。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
)12. 于(yú):对于,表示对象。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通过以上对文言文常见实词及其翻译的介绍,希望对大家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有所帮助。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3cdcbeb284ac850ad024250.png)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 推断词义)
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豕人立而啼 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 昼夜勤作息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 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动 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 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
山东省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诸 侯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故事
先例、 旧事
真实的或虚构的有 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南面 面向南而坐, 即称帝
可怜 1、可爱 2、可惜
南边 值得怜悯
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可怜体无比 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是 在此
承接连词 吾祖死于是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指示 指出, 给人看。
为指导工作而发出 璧有瑕,请指示王
文言文实词及其翻译
![文言文实词及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34017a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a.png)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以其简洁、含蓄、典雅而著称。
然其中实词繁多,义蕴深远,非通晓古今之变者,难以解其真意。
今余试举数例,以明文言文实词之妙,及其翻译之要。
一、实词举例及其翻译1. 实词:诚翻译:真诚,诚恳例句: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2. 实词:道翻译:道路,道理例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日夜不停。
”)3. 实词:仁翻译:仁爱,仁德例句: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有仁德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
)4. 实词:德翻译:品德,德行例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5. 实词:礼翻译:礼节,礼仪例句:礼之用,和为贵。
(礼的作用,和谐最为重要。
)6. 实词:智翻译:智慧,聪明例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聪明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
)7. 实词:义翻译:道义,正义例句:君子以义为利。
(君子把道义当作利益。
)8. 实词:孝翻译:孝顺,孝道例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爱子女,就会为他们考虑长远。
)二、翻译原则1. 尊重原文:翻译文言文实词时,应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避免随意发挥。
2. 通俗易懂:翻译应使现代人能够理解,避免过于古奥的表达。
3. 保留韵味: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文言文的韵味,使译文更具美感。
4. 注意语境:翻译时应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实词的含义。
总之,文言文实词的翻译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古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同时注重译文的质量和美感。
只有这样,才能使文言文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言文断句口诀及翻译
![文言文断句口诀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a775ce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8.png)
文言文,古汉语,文法深,断句难。
欲求解,口诀传,遵循规,无遗言。
一、看标点,易断句。
凡有标点,皆可断处,句读之间,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常作,句中停顿,若遇助词,必断无疑。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若断此处,意义难全。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为句,两句为一,六字为句,三句为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序,先主后宾,断句于此,不失其义。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韵脚为据,韵脚对应,断句无误。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之句,断法相同,若断此处,对仗不合。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之句,句末问号,断句于此,疑问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之句,句末感叹,断句于此,感叹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之句,意犹未尽,断句巧妙,意蕴深远。
翻译如下:文言文,是古代汉语,文法深奥,断句困难。
想要解开其中的奥秘,这里有口诀传授,遵循这些规则,不会有遗漏。
一、看标点,易断句。
只要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地方,句读之间的分隔,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经常作为句中的停顿,如果遇到助词,必定要在这里断句。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如果在这里断句,会导致意义不完整。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一句,两句一组,六字一句,三句一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的语序,主语在前,宾语在后,断句于此,意思不会出错。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以韵脚为依据,韵脚对应的地方,断句不会有错。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的句子,断句的方法相同,如果在这里断句,对仗就会不协调。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句的句子,句末有问号,断句于此,疑问就会显得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句的句子,句末有感叹号,断句于此,感叹就会显得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的句子,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断句要巧妙,才能表达出深远的含义。
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子翻译
![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子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9189e89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b.png)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之风吗?”实词翻译:子(z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学(xué):学习。
而(ér):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时(shí):时常。
习(xí):温习。
之(zhī):代词,指代所学的内容。
说(yuè):通“悦”,愉快。
乎(h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有(yǒu):有。
朋(péng):朋友。
自(zì):从。
远方(yuǎn fāng):远方。
来(lái):来。
不(bù):否定副词,不。
亦(yì):也。
乐(lè):快乐。
人(rén):别人。
知(zhī):了解。
而(ér):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不愠(bù yùn):不生气。
不亦(bù yì):难道不是。
君子(jūn zǐ):君子,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虚词翻译:“学而时习之”中的“而”和“之”都是虚词。
其中,“而”是连词,连接两个句子,表示顺承关系;“之”是代词,指代前面的“学”。
句子翻译:整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学习之后要时常温习,这样是非常愉快的事情;有朋友从远方来,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才是一个君子的风范。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在表达上的精炼与含蓄。
实词承载着具体意义,虚词则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2014年浙江高考文言文欧阳行周文集序注释答案详解译文
![2014年浙江高考文言文欧阳行周文集序注释答案详解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abe8f25f46527d3240ce0a6.png)
2014年浙江高考文言文欧阳行周文集序注释答案详解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欧阳行周文集序(唐)李贻孙欧阳君生于闽(福建的简称)之里(乡里,乡下)。
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qīnxiá,亲近狎昵,过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行止(行动,活动)多自处(自己处理)。
年十许(表示约略估计的词。
唐·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岁,里中无爱者。
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等到。
晋·李密《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风月清晖,或(有时)暮而尚(还)留,窅(yǎo,怅惘)不能释,不自知所由(原由。
又,《汉典》:1.所经历的道路。
2.所自,所从来),盖其性所多(赞许,推崇。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韩非子·五蠹》:“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投合)于心,移日(日影移动,表示时间很久。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通“旨”,意图,宗旨)何如,要(将来)恐不为(网上一大抄的译文中都没有将此处的“不为”译出,编者也没有搞懂)汩没(gǔmò,沉沦,沦落。
《元史·刘秉忠传》:“吾家累世衣冠,乃汩没为刀笔吏乎!”)之饥氓(荒年无食的游民。
《明史·杨鹤传》:“大吏闻恶贼,曰:‘此饥氓,徐自定耳。
’”)也。
未知其为吉凶邪?(感觉这里的问号错误——据句首“未知”判断,这应该是一个否定判断句,而不应该是一个问句。
)”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你。
司马迁《鸿门宴》:“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文言文实词虚词等翻译
![文言文实词虚词等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125be3b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a.png)
夫文言者,古之语言也。
其辞简而意赅,其词深而意远。
然文言之中,实词与虚词交错,颇难理解。
今试举数例,以明实词虚词之翻译。
一、实词翻译1. 实词:君翻译:你、您例句:君臣之间,应以礼相待。
(翻译:你与臣子之间,应当以礼相待。
)2. 实词:道翻译:道路、方法、道理例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翻译:道路崎岖且长,只要前行,终将到达。
)3. 实词:之翻译:的、之、到例句:此之谓也。
(翻译:这就是所说的意思。
)4. 实词:所翻译:所、处、所例句:有所思,不可解。
(翻译:有所思考,难以解开。
)二、虚词翻译1. 虚词:于翻译:在、比、对于例句:吾友于君,实为知己。
(翻译:我的朋友对你,确实可以称得上知己。
)2. 虚词:以翻译:用、因为、以及例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翻译:用别人的方法,来对付那个人。
)3. 虚词:而翻译:并且、但是、然而例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翻译:人生得意之时,应当尽情享受,不要让金杯空对着月亮。
)4. 虚词:之翻译:的、之、到例句:此之谓也。
(翻译:这就是所说的意思。
)三、实词虚词结合翻译1. 实词虚词结合:君之所以为君,在乎仁义而已。
翻译:你之所以成为君主,仅仅是因为仁义而已。
例句:君之所以为君,在乎仁义而已。
(翻译:你之所以成为君主,仅仅是因为仁义而已。
)2. 实词虚词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旁边。
例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旁边。
)综上所述,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翻译,需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运用实词和虚词的翻译方法,以达到准确表达古文意思的目的。
在阅读古文时,多加练习,逐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文言文实词、虚词、断句及翻译一、新课标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二、新课标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韩)文力争乃止。
(2)(韩文)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三、大纲卷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制裁C.凑按治,杖杀之,选近称伏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11.(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四、安徽(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逸:散失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故事:先例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遇:得志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殷勤:周到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乃不敢引疾臣乃敢上壁B.御制诗以纪其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四海好学能文者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D.去而人爱思之临清流而赋诗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五、北京(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偃虹堤记》)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愿.有所记愿:希望B.覆溺之虞.虞:料想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D.常.显用之常:曾经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予发书按图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六、湖北(选自《宋学士全集之<宋濂·吴德基传>》,有删改)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若:你们B.脱.道中牛死脱:逃离C.愿得只履事.之事:供奉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称赞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3分)(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3分)(3)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3分)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6处)(3分)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
”(选自宋濂《吴德基传》)七、江苏(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行且求中以益.己益:充实B. 吾子无以韩责.我责:指责C.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加固D. 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爱:吝啬7. 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 分)A.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B. 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C.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D.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语文Ⅱ(附加题)一、20.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3处)(3 分)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八、江西(选自《李文公(李翱)集·截冠雄鸡志》)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命:指责B.而仰望焉,而旋望焉旋:回头C.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校:较量D.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志:记载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鸡,禽于家者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D.客鸡义勇超乎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2)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3)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九、辽宁(节选自《宋史·赵立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六失,战益厉厉:激烈B.立事残兵邀击邀:阻截C.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流:传布D.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倾:钦佩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张敌万:盗贼首领。
)(2)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十、福建[明]张岳·张祖传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绳.吏之法尤峻绳:捆绑B.即以其事属.之属:交付C.无逾.祖矣逾:超过D.不可胜.计胜:尽5.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1)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
(3 分)(2)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
(3 分)十一、广东(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素习知山川道径素:向来B. 将论囚论:讨论C. 持府县短长持:挟制D. 卒之付御史决决:判决6. 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口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②伟即变前狱,至口四五,卒之付御史决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口以讽谏A. ①且②则③所B. ①以②于③因C. ①且②则③因D. ①以②于③所9.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②(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3分)十二、湖南(选自《金兰集》之杜琼《雪屋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造: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尚:推崇C.今又济.之以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韪:正确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A.而因之 B.则为所 C.以乎之 D.且于所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4分)(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3分)(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3分)十三、四川(节选自《梁书·王筠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有居郎署者居:任职 B.以母忧去职忧:忧虑C.老而弥笃笃:执着 D.身为四代之史身:亲自9.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时人为之语曰吾羞,不忍为之下B.乃欣然就职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C.其见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云D.不足传之好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2)(王)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划9处)(4分)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史记·太史公自序》)十四、山东(【明】方孝孺·詹鼎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舍县之大家舍:寄居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夺:改变C.时吴氏家延师儒延:迎接D.属鼎治,鼎论如法属:交付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与市中儿嬉敖客亦知夫水与月乎B.皆长跪以言具告以事C.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及其所之既倦D.其见称如此其皆出于此乎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5分)(2)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5分)十五、上海(《资治通鉴·刘晏》)(五)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2)率一斛得八斗至者(3)其间缘水置仓(4)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18、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
19、对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②以河流湍悍A、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B、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介词C、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D、①中的“以”是介词,②中的“以”是连词(六)治学(东汉)徐幹22、可填入下面句子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原句: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A、兮B、哉C、夫D、矣24、对下面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原文: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十六、天津(选自《魏叔子文集·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科兄弟科:分摊B.全活甚众全:全部C.其女字君从子字:许嫁D.纠里中壮士为守御纠:聚集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民瑾于道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其庶几于是者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