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法律问题案例讲解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Syllabus of《Economic Law》课程代码:221103012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5学期总学时: 36(讲课:36)总学分:2考核方式:随堂考试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一、课程简介《经济法》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总共36学时,以理论知识讲授与案例分析为主。
本课程主要内容有: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经济法律关系的基本构成、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解决经济纠纷的主要途径,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企业破产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担保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加强对我国现行的主要经济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经济活动范围内涉及法律问题的解决程序和有关办法,为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奠定一定的法律基础。
二、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在经济法律制度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造就学生成(备注:毕业要求具体内容详见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经济法基础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法的概念1.经济法的概念2.经济法的渊源、调整对象第二节经济法律关系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2.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3. 法律行为和代理第三节法律责任1. 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2. 解决经济纠纷的主要途径学生学习预期成果:通过讲授能够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理解经济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并能用于实际案例的分析。
教学重点:法律行为和代理;诉讼管辖与时效。
教学难点:表见代理;诉讼时效。
第二章合伙企业法律制度教学内容:第一节普通合伙企业制度1.普通合伙企业的概念2.普通合伙企业的设立、普通合伙企业的财产、普通合伙企业事务的执行3. 普通合伙企业与第三人的关系4. 普通合伙企业的入伙与退伙第二节有限合伙企业制度1.有限合伙企业的概念2.有限合伙企业的特殊规定第三节合伙企业的解散与清算1. 合伙企业解散的流程2. 合伙企业解散的清算程序学生学习预期成果:通过讲授和案例分析,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合伙制度的类型与内涵,并能用于实际案例的分析。
法律实训教案第二部分

法律实训教案第二部分一、案例背景介绍本实训案例以一起合同纠纷为主题,由学生扮演双方当事人和代理律师,通过模拟法庭庭审等环节,熟悉合同法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和诉讼技巧。
1.1 案件概述案件涉及甲方购买乙方制造的机械设备后出现质量问题,甲方要求退货并索赔,乙方拒绝退货并解除合同。
双方因此发生合同纠纷,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1.2 学习目标本案例旨在让学生:•理解并熟悉合同法的基础知识;•学习合同的构成要件和合同成立方式;•掌握合同的解除和赔偿的相关规定;•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和诉讼技巧。
1.3 前置知识在进行该实训案例之前,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储备:•合同法基本概念和构成要件的理解;•合同成立方式的了解;•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掌握。
二、教学内容2.1 管理理论2.1.1 合同法基础知识•合同的定义和主要特征;•合同成立的要素和方式;•合同履行的义务;•合同解除和违约责任;•无效合同和合同的变更。
2.2 实训活动设计2.2.1 第一阶段:案件分析与角色定位1.学生分组,每组分别扮演甲方、乙方的当事人和代理律师。
2.老师提供案件材料,学生进行案件分析,明确各自角色的定位和辩词方向。
2.2.2 第二阶段:庭审模拟1.学生分组进行庭审准备,进行辩词训练和法律知识复习。
2.进行庭审模拟,学生依据角色定位进行辩论和质询。
2.2.3 第三阶段:调解与解决1.角色切换,学生再次分组,进行调解谈判的模拟。
2.学生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并达成一致意见。
2.3 案例评估2.3.1 参与度评定评估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度和主动性。
2.3.2 辩词表现评定评估学生在庭审模拟中的辩证能力和表现。
2.3.3 谈判协商结果评定评估学生在调解谈判过程中的协商能力和解决方案是否妥善。
三、实训要求3.1 参与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实训活动。
3.2 实训时间本实训活动预计用时3个学时,时间分配如下:•第一阶段:案件分析与角色定位(1学时)•第二阶段:庭审模拟(1学时)•第三阶段:调解与解决(1学时)3.3 实训资源准备•所需案件材料的复印件;•实训场地的预定;•计算机和投影仪等辅助设备。
初中生法律讲堂教案

初中生法律讲堂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提高法律意识。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3. 引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3. 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1. 法律的具体内容和实践运用。
2.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法律?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包括法律的定义、特征和种类。
2. 介绍法律的作用,如规范行为、维护秩序、保护权益等。
3. 讲解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强调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保障作用。
4. 引导学生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的相关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如未成年人犯罪、校园欺凌等。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法律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 讨论:如何预防和解决类似问题?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分组,每组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心得。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遵守法律。
3. 布置作业: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法律讲堂的感悟文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遵守法律的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情况。
3. 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律知识教案

法律知识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法律知识教案旨在向学生介绍基本的法律知识,帮助他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适用范围,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法律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3. 学会分辨合法和非法行为;4. 能够应用法律知识解决简单的法律问题。
三、教学内容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执行的强制性规范,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利益。
- 法律的作用:法律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公正和公平的规则体系,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 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法律的基本原则:公正性、平等性、合法性、立法的确认和适用范围的确定。
- 法律的适用范围:法律适用于所有公民和组织,无论其地位、职业或社会背景。
3. 合法和非法行为的辨别- 合法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不违反任何法律规定。
- 非法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可能导致法律责任和惩罚。
4. 应用法律知识解决简单法律问题- 使用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通过法律的规定解决简单的法律问题。
- 解决法律问题:分析问题,找出相关法律条文,并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律知识:通过教师讲解、课件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法律的内容、原则和适用范围。
2. 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帮助他们理解法律知识的应用。
3.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情景,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法律知识。
4. 布置作业:提供简单的法律问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加强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口头回答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所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口头回答,检验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书面作业:布置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应用法律知识解答问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相关法律知识教材,例如《法律基础》等。
刑法学(2)课程教学大纲

《刑法学(2)》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刑法学(2) Criminal Law(2)二、课程编号:04113030三、学时与学分:51学时,4学分四、考核方式:考试五、先修课程:《刑法学(2)》六、适用专业:本科法学专业(包括公安类专业)七、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刑法中一些常见的罪名。
掌握常见罪名的构成要件,正确认定犯罪,恰当量刑。
2、使学生能运用刑法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分析、解决有关实际案例。
八、课程教学要求:1、系统掌握我国刑法分则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2、系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单行刑法、刑法修正案和非刑事法律中的附属刑法规范,对遇到的问题能查阅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
3、了解我国刑法分则的体系及建立依据。
准确把握常见罪、重点罪与易混罪的主要特征、罪与非罪的界限、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4、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
九、说明:刑法学(2)是以国家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科学,刑法学是法律专业14门基础必修课之一,是法律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和掌握刑法学是法律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刑法学(2)是刑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各罪的构成要件,罪与非罪的界限、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刑法学(2)既是一门具有严密科学体系的学科,又是与司法实践紧密相联的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
这就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刑法分则的有关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基础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必要的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成既懂得刑法学的基本理论,又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司法实践的高级法律人才。
刑法学(2)是法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与法学的其他专业课程或基础课程具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它与刑法学(1)、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监狱法学、刑事政策学等学科共同构成了刑事法学学科。
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若要深入研究该学科,就必须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和理论。
职业教育法律纠纷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法律纠纷,其中劳动合同纠纷尤为常见。
本文将以某职业院校与毕业生劳动合同纠纷案为例,分析职业教育法律纠纷的成因、处理过程及法律启示。
二、案情简介某职业院校为我国一所知名高等职业院校,该校与某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于2019年6月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毕业生在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助理工作。
合同签订后,毕业生按照约定到校工作。
然而,在2020年7月,毕业生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
随后,职业院校以毕业生未履行合同约定的最低服务年限为由,要求毕业生支付违约金。
毕业生认为,其辞职属于合理辞职,不应支付违约金。
双方协商不成,遂引发劳动合同纠纷。
三、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1. 毕业生是否属于合理辞职?2. 职业院校是否可以要求毕业生支付违约金?四、法院判决经过审理,法院认为:1. 毕业生辞职属于合理辞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毕业生在提前一个月以书面形式通知职业院校后,符合合理辞职的条件。
2. 职业院校不能要求毕业生支付违约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服务期,但用人单位仅可以在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时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
本案中,职业院校与毕业生在劳动合同中未约定服务期,故不能要求毕业生支付违约金。
综上,法院判决职业院校败诉,驳回其要求毕业生支付违约金的要求。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职业教育法律纠纷的几个关键问题:1. 合同解除条件:劳动者在符合法定解除条件的情况下,有权解除劳动合同。
本案中,毕业生符合合理辞职的条件,有权解除劳动合同。
2. 违约金约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服务期,仅可以在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时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
初中政治刑法讲座教案

初中政治刑法讲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刑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犯罪行为的特点和法律责任。
3.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教学内容1. 刑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犯罪行为的特点和法律责任3. 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犯罪案例,引发学生对刑法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刑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介绍刑法的定义、性质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刑法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中的重要性。
3. 犯罪行为的特点和法律责任:讲解犯罪行为的四个要素,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同时,介绍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包括刑罚的种类和适用。
4. 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5.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刑法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中的作用,以及学生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刑法的基本概念、犯罪行为的特点和法律责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犯罪行为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刑法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刑法相关教材或资料2. 犯罪案例素材3. 投影仪或白板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刑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引发学生对刑法的兴趣。
2. 刑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讲解刑法的定义、性质和作用。
3. 犯罪行为的特点和法律责任:讲解犯罪行为的四个要素和刑罚的种类。
《法律诊所》-课程教学大纲

《法律诊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16003课程名称:法律诊所英文名称: Legal Clinic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法学卓法考核方式:分散先修课程:民法与民事诉讼法、刑法与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二、课程简介诊所式法律教育发端于美国,又称“临床法律教育”。
系指仿效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原则上在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指导之下,将法学专业学生置于“法律诊所”中,为处于生活困境而又迫切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其法律问题,开出“处方”。
以此促进学生对法律理论的深入理解。
其优点在于培养法学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意识,特别是律师职业技能,以实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统一。
Legal Clinic origin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lso known as the “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It refers to the way by that medical students practice in medical clinic. In princip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qualified lawyer, the students provide legal service to the people who need legal help. The students must find out legal issues and give out prescriptions. Its advantage l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law students' occupation skill and occupation moral consciousness, especially the lawyer occupation skill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legal theory and legal practice.三、教学的总体目的和要求(一)教学的总体目的:1、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不仅系统地掌握各方面的法律知识,而且亲身参与法治实践,深入了解我国法治发展的现状;2、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接触并实际处理真实的各种类型案件,为案件当事人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3、从实践中学习并掌握法律执业者应当具备的基本法律实践能力、方法和技巧等基本技能和素质;4、在办理实际案件过程中体会并培养法律职业人的良好法律职业道德、事业心、公益心和使命感;5、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当事人、法官、同事和各种诉讼参与人沟通或合作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法律问题案例讲解》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200002课程名称:常见法律问题案例讲解英文名称:Case Study of Com mon Legal Issue课程类别:通识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全校非法学专业大三学生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要求二、课程简介本课程选取在校大学生普遍关注和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进而引入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内容涵盖实体法和程序法。
包括了民法基础、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劳动法、大学生创业相关法律等内容。
This course selects and analysises the legal issues which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gen eral concern and ofte n meet, and the n in troduce the releva nt laws and regulati ons of our country. It covers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al laws, including Civil Law, Marriage Law, Law of Succession,Contract Law, Labor Law, Law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un dertak ing.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常见法律问题案例讲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做到遵纪守法,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成为合格的建设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并希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法律的基础知识;加强对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法制观念并使其初步具有运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陶冶学生的法律素养;2.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明确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3.使得学生自觉而理性地树立崇尚的法律精神;4.拓宽学生对法律进行知识性及实务性了解的层面;5.培养学生行事做人的法律素养和法律精神;6.帮助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懂法、知法、用法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法律基础(开篇)学时:4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法的产生、本质、特征、类型及其发展规律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法律意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法的创制、实施和遵守,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第一节法律的起源和发展一、法律的起源及其过程二、奴隶制法律三、封建制法律四、资本主义法律五、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第二节法律的本质和特征一、法律的本质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三、法律的特征第三节法律体系、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一、法律体系二、法律制定三、法律实施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一)课后思考1如何正确地认识法律的本质?2、简述法律的特征。
3、简述我国的法律体系。
4、试述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普遍守法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以案例为主,采用讲授与课堂讨论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民法基础学时: 4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民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民法的基本制度和主要原则,弄清民法在经济生活、日常生活以及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行使民事权利。
第一节民事主体第二节监护制度第三节人身权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一)课后思考1、什么是民事行为能力2、简述代理的特征。
3、简述监护制度法律规定。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以案例为主,采用讲授与课堂讨论结合的方法。
第三章物权法基础学时时: 4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物权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物权法法的基本制度和主要原则,弄清民物权法的一些特殊规定和要求第一节财产权概述第二节善意取得制度第三节动产与不动产区分第四节留置权第五节抵押权第六节质权第七节小区物业费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一)课后思考1、什么是动产和不动产?2、简述孳息的法律规定。
3、区分留置权、抵押权和质权制度法律规定4、小区物业费该如何管理?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以案例为主,采用讲授与课堂讨论结合的方法。
第四章家事法律学时: 4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婚姻法概念,掌握婚姻法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明确家庭关系及其权利和义务。
同时,使学生了解继承法概念,掌握继承法的基本原则,了解遗产概念和范围,明确法定继承的概念、顺序、范围和遗嘱继承的条件和形式,以及遗赠与遗留债务的清偿。
第一节婚姻法一、婚姻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二、结婚(一)结婚的概念(二)结婚的条件(三)结婚的程序(四)婚约、事实婚姻和非法同居(五)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三、家庭关系(一)夫妻关系(二)父母子女关系(三)其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四、离婚(一)离婚的原则(二)离婚的程序(三)离婚后子女抚养和财产处理(四)离婚损害赔偿第二节继承法一、继承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二、法定继承(一)法定继承的概念(二)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三)代位继承三、遗嘱继承和遗赠(一)遗嘱和遗嘱继承(二)遗嘱的内容、有效条件和形式(三)遗赠四)遗留债务的债偿四、遗产的处理一)有人继承或受遗赠的遗产的处理二)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处理三)涉外继承四)继承的诉讼时效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一)课后思考1、结婚应具备哪些条件2、法定继承的顺序3、遗嘱的有效条件有哪些4、遗嘱继承和遗赠的区别5、遗产如何处理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以案例为主,采用讲授与课堂讨论结合的方法。
第五章劳动法学时:6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从在校生的企共建学开始,到毕业、就业环节,建立劳动关系,之后再到履行劳动关系,对这些过程中的一些列问题进行讲解。
第一节在校生的勤工俭学一、学校统一组织的勤工俭学二、非学校统一组织的勤工俭学第二节大学生的校外实习与毕业生的见习一、大学生校外实习二、毕业生见习第三节大学生劳动就业的政策与流程一、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二、大学生劳动就业服务三、大学生毕业流程与要点第四节大学生劳动就业与用工形式一、签订劳动合同的风险防范二、试用期的权益保护三、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第五节劳动关系的履行一、工作时间与劳动报酬二、社会保险三、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第六节劳动争议的法律救济一、劳动仲裁二、劳动争议诉讼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一)课后思考1、如何鉴别劳动信息?2、如何了解用人单位信息?3、如何防范三方就业协议的法风险4、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包括哪些5、用人单位承担哪些举证责任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以案例为主,采用讲授与课堂讨论结合的方法。
第六章大学生创业有关法律学时: 4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熟悉依法创业的整个流程、尽可能远离创业的违法陷阱、尽可能降低创业的法律风险、提高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创业成果的能力第一节企业创办筹备法律实务一、创业项目的选择二、确定企业的法律形式三、企业章程设计四、前置审批五、筹资、出资第二节企业经营法律实务一、企业经营决策权二、人力资源管理三、知识产权四、合同管理第三节企业解散法律实务一、企业解散概念二、清算三、破产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一)课后思考1、草拟一份公司章程2、试用全国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信息3、针对海外代购业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4、作为一家创新企业,该怎样制定企业品牌、核心技术的保护战略。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以案例为主,采用讲授与课堂讨论结合的方法。
第七章刑法学时: 4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刑法的概念、任务、基本原则、效力范围、犯罪的概念、犯罪的构成、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犯罪过程中的形态、共同犯罪;弄清刑罚的概念、目的、刑罚的种类和具体运用;了解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种类;懂得怎样运用刑法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任务和效力范围一、刑法的概念二、刑法的任务三、刑法的基本原则四、刑法的效力范围第二节犯罪一、犯罪的概念和特征(一)犯罪的概念(二)犯罪的特征二、犯罪构成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一)正当防卫(二)紧急避险四、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一)犯罪的预备(二)犯罪未遂(三)犯罪中止五、共同犯罪(一)共同犯罪的概念(二)共同犯罪的形式(三)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第三节刑罚一、刑罚的概念和目的(一)刑罚的概念和特点(二)我国刑罚的目的二、我国刑罚的种类三、我国刑罚的具体运用(一)量刑(二)累犯和自首(三)数罪并罚(四)缓刑、减刑和假释(五)时效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一)课后思考1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2、犯罪有哪三个基本特征?3、简述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4、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有哪些?5、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以案例为主,采用讲授与课堂讨论结合的方法。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1、《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2、《宪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3、《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4、、《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5、《婚姻家庭继承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出版。
6、《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七、其他说明大纲修订人:张永毅修订日期:2019.03.08 大纲审定人:马永梅审定日期:201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