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高轩过》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李贺的诗词《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贺的诗词《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贺的诗词《李凭箜篌引》赏析《李凭箜篌引》唐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足歪飞湿寒兔。

【赏析】这首诗较为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丰富奇诡的想象力,被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李凭是唐宪宗时期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其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歌手李龟年。

如此乐师,他的技艺自当不同凡响,箜篌一响,致“空山凝云颓不流”,甚至连善于鼓瑟的湘娥素女都被这乐声感染,以至潸然泪下。

可见,这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声音到底多么美妙,作者形容为“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那箜篌声,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上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下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芙蓉泣露,香兰含笑,都是极美的事物,诗人用分别用以摹写琴声的悲抑及欢快,具有形神兼备之妙。

全诗以神奇瑰丽、浪漫大胆的想象,把诗人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描写成具体可感的物象,构成一个令人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作者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扩展阅读:李贺的简介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

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落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

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贺所写的家喻户晓,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唐诗,而在中,表达了诗人李贺对于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情感。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鉴赏,欢迎阅读!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注释⑴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

⑵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鉴赏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

《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原文: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

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

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

”遂相过其家,使赋诗。

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

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指韩愈)为著《讳辩》一篇。

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旦日出,骑弱马,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

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超出了)翰墨(文辞)畦径(田间小路,喻常规),时无能效者。

乐府诸诗,云韶(黄帝所作之《云门》及虞舜所作之《大韶》后云韶指宫廷音乐)众工,谐于律吕。

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

”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

”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

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

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

弥年绝迹。

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

“今存十之四五。

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

”信然。

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

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今兹惜哉!(选自《唐才子传·李贺》)[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译文:李贺,字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

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

韩愈、皇甫湜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稀罕,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

李贺十首有名的现代诗

李贺十首有名的现代诗

李贺十首有名的现代诗1.《雁门太守行》1.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解释:敌军如黑云般压向城池,城墙仿佛将要被摧毁;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如金色鱼鳞般闪耀。

号角声在秋色里回荡,边塞上战士的血迹在夜晚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着,军队奔赴易水;寒霜凝重,鼓声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在黄金台上的厚待之恩,战士们手持宝剑甘愿为君王战死。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场景,展现出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忠君爱国之情。

2.《马诗二十三首・其五》1.原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解释:广阔的沙漠如同白雪般,燕山的月亮好似弯钩。

什么时候才能给这匹马配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让它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尽情驰骋呢?诗人借马抒情,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赏识、一展抱负的愿望。

3.《高轩过》1.原文: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2.解释:两位大人身着翠绿如葱的华丽官服,金环压着马辔头摇晃玲珑作响。

马蹄声如雷,进门下马时气势如虹。

他们是东京的才子、文章大家。

他们胸中有二十八星宿般的才华,精神耿耿贯通当中。

在殿前作赋声音响彻天空,文笔能够弥补自然造化的不足。

我这个客居他乡的粗眉书客,就像枯萎的秋草遇到了春风。

我现在像垂翅的鸟儿依附于鸿雁,日后不羞于小蛇变成大龙。

这首诗是李贺对两位来访者的赞美,也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敬仰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期望。

4.《崇义里滞雨》1.原文: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2.解释:是谁家的男儿流落在京城,独自感受长安的秋天。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原文、赏析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原文、赏析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

出自唐代李贺的《高轩过》
原文
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李贺《高轩过》诗歌鉴赏

李贺《高轩过》诗歌鉴赏

李贺《高轩过》诗歌鉴赏 高轩过 李贺 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

华裙织翠青如葱, 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 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 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 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 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 他日不羞蛇作龙。

李贺诗鉴赏 奉命之作不容易写好,但李贺这首诗却深得读者的赞赏。

更受到韩愈、皇甫 湜的赞赏。

一位青年人在“文章巨公”“才子”的面前,文不加点,一口气写下 了这样一首气象万千、结构谨严、想象丰富的诗歌 。

整首诗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韩愈、皇甫湜来访时的气派。

先从他们的 服装、马饰写起:那华丽的服装织锦如翠,浮青飞绿,虽然官品不高,但显得如 此华贵高雅。

接着写他们车马装饰的豪华,金环装在马辔上,马颈上金铃在摇动 着,玲珑悦耳,声音清脆。

而马蹄声像隆隆雷声,充溢耳际。

这里还用夸张的手 法,把韩愈、皇甫湜下马入门的情景突现出来,“气如虹”那气势如长虹从天际 落下,这是多么大胆的想象,多么热情的夸张!通过服饰气派的描写,把韩、皇 甫二人出场时的场面渲染得淋漓酣畅,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感其气势。

经过对场面的渲染, 两位名公出场了。

这是人们常说的赫赫有名的东京才子、 文章巨公! 这两句不规则的短句, 写出了诗人惊喜的心情和敬佩的情感。

在惊喜、 敬佩的心情下,诗人刻画了二位名公的内在之美。

他们心襟开阔,知识渊博,把整个宇宙天地都包容于胸腹;生性耿直,品质磊落,好像天地间的精华正气集中 于心中。

诗人李贺对韩愈、皇甫湜二人的评价是极高,再加上夸张,设想新奇的 艺术手段, 就使二人的伟大人格与崇高品质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他们不 但有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品质,而且有卓越的才能,他们应诏在大殿之前作赋, 声震天幕;他们的创作才能可补宇宙自然所不足,可以说是胜似天功。

这一层是诗人对二位当代名公的赞颂,他大笔渲染,浓墨重彩,把读者带进 了二位名公内心世界的殿堂中去, 观赏到它们的全部壮观的景象, 谛视着它们巍 然矗立的资质。

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赏析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是怎样的呢?李贺是唐代名噪一时的诗人,深受人们的喜爱,也在唐诗上作出了一番贡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①十二门:长安城有十二道城门,这里指全城。

②二十三丝:竖箜篌的琴弦。

③神妪:传说中善于弹箜篌的仙女。

④吴质:即月亮上砍桂树的吴刚。

像昆仑山上的美玉碰击的清脆之声,像凤凰激昂嘹亮的歌喉;像出水芙蓉在低声地抽泣,像兰花迎风笑语盈盈。

整个长安城都在琴声中变得温馨,二十三根弦丝打动了天神的心弦。

乐声似乎震破了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引出漫天秋雨。

李凭在梦中把技艺教给了神女,琴声让湖里的鱼龙都兴奋得舞蹈欢腾。

被关在月宫中砍树的吴刚沉醉于音乐,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无法入睡。

桂树下的兔子也静静地聆听,顾不上露珠打湿了地面。

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动心之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紧扣“打动人心”这四个字,先是形容琴声之美,如花似玉;然后具体说到琴声化解了京城的寒气,打动了天神的心灵,“惊天地,泣鬼神”,就连广寒宫中的吴刚和玉兔听见了李凭的箜篌,都呆坐着听得入神。

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赏析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赏析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是怎样的呢?李贺是唐代名噪一时的诗人,深受人们的喜爱,也在唐诗上作出了一番贡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①十二门:长安城有十二道城门,这里指全城。

②二十三丝:竖箜篌的琴弦。

③神妪:传说中善于弹箜篌的仙女。

④吴质:即月亮上砍桂树的吴刚。

像昆仑山上的美玉碰击的清脆之声,像凤凰激昂嘹亮的歌喉;像出水芙蓉在低声地抽泣,像兰花迎风笑语盈盈。

整个长安城都在琴声中变得温馨,二十三根弦丝打动了天神的心弦。

乐声似乎震破了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引出漫天秋雨。

李凭在梦中把技艺教给了神女,琴声让湖里的鱼龙都兴奋得舞蹈欢腾。

被关在月宫中砍树的吴刚沉醉于音乐,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无法入睡。

桂树下的兔子也静静地聆听,顾不上露珠打湿了地面。

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动心之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紧扣“打动人心”这四个字,先是形容琴声之美,如花似玉;然后具体说到琴声化解了京城的寒气,打动了天神的心灵,“惊天地,泣鬼神”,就连广寒宫中的吴刚和玉兔听见了李凭的箜篌,都呆坐着听得入神。

李贺最经典的一首诗

李贺最经典的一首诗

李贺最经典的一首诗李贺的经典诗作有很多,比如《雁门太守行》、《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南园十三首·其五》等。

其中《雁门太守行》中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豪情壮志。

李贺,这位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享有“诗鬼”的雅号,亦被列入唐代“诗家三李”的行列。

他的诗歌风格瑰丽奇诡,展现出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备受世人赞誉。

然而,遗憾的是,他在年仅27岁时便不幸离世,过早地终止了他的创作生涯。

若非如此,相信他定会为世人留下更多精美的诗篇。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此诗浓墨重彩地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准确地表现出特定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用语奇异,诗意开阔。

此诗最精彩的是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头脑中想象一下这个场面,可谓波澜壮阔、气势恢宏。

最快意的诗:《马诗二十三首·其五》《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为李唐宗室的远支,李贺的家族早已没落,甚至到三餐难以为继的地步。

虽然李贺才华横溢,却因为没有人引荐,始终不被赏识,没有仕进之路。

可李贺心中理想的火苗,从未熄灭。

他写下这组马诗,渴望自己如马一样征战疆场,为国效力,实现心中的抱负。

在大漠里,平沙万里,像铺下一层白白的霜雪,燕山山脉上,月亮高悬,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马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建立功勋呢?那是来自李贺心中的渴望,像马一样,征战疆场。

在赤子心中,热血难凉。

最意气风发的应酬诗:《高轩过》《高轩过》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古诗李贺作诗翻译赏析

古诗李贺作诗翻译赏析

古诗李贺作诗翻译赏析文言文《李贺作诗》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名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

及暮归,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

过亦不甚省。

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辩,然卒亦不就举。

贺亦早逝,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

【注释】1、皇甫湜:(公元777—835),中国唐代散文家,唐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淳安)人。

2、辄:zhé,立即,就。

就:完成。

3、素构:早就构思好的。

4、目:动词,拟题目。

5、《高轩过》:(杂言古诗)题目名。

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

6、自是:从此。

7、旦:早上。

8、奚奴:童仆,奴仆。

从小奚奴:带着小奴仆9、牵合:牵强符合。

10、程课:定额;定限;固定的格式。

11、是:这,这样。

12、率:特殊13、省:反省14、呕:竭尽【翻译】李贺,字长吉,是郑王的后代,七岁就能写文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到还不相信,到他家时,让李贺写诗,李贺提起笔马上就能写好,并且就像早已构思好的一样,他自拟题目为《高轩过》,二人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就出了名。

(李贺)长得单薄削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快速写出诗文来。

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时,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马,带着一个小童仆,背着破烂不堪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

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其他牵强附和旧章法的人。

等到晚上回来/b/20295,就整合成一首诗。

若非大醉时或吊丧的日子他都是这样,过后也不怎么反省这样做对身体的伤害。

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嗔怪道:“这个孩子要呕出了心肝才算完啊!”。

《李贺作诗》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贺作诗》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贺作诗》原文及译文赏析李贺作诗李长吉①细瘦,通眉②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每旦日出,与诸公交,未尝得题③,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④,骑距⑤驴,背一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⑥使婢女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

”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⑦成之,投他囊中。

(选自唐.李商隐《樊南文集》)[注释]①李长吉:李贺。

唐朝著名诗人。

②通眉:两眉通连。

③得题:意为事前确定题目。

④小奚奴:小僮仆。

⑤距:同“巨”。

⑥太夫人:指李贺的母亲。

⑦足:补充。

[文言知识]说“从”。

“从”指跟随,但到底“谁跟从谁”在句中要认真研究,否则容易搞错。

上文“恒从小奚奴”,是指小奚奴跟随主人李贺,因此这个“从”要按使动词理解,即“使小奚奴跟随”。

又,“大将军从百余骑西征”,这“从”也应理解为“使……跟从”,即带领。

又,《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至鸿门”,这“从”也指“使……跟随”。

至于“二狼仍从屠而不舍”那当然要理解为两只狼仍跟随屠夫而不放弃。

另外,上文“长吉从婢取书”中的“从”是指“向”。

[阅读练习]1.解释:①旦②囊③辄2.翻译:①能苦吟疾书②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3.理解:后人从“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中引申出一个成语,即是参考答案1.①天②布袋③总是2.①能苦心吟哦觅句然后迅速写下来;②像别人那样苦思冥想牵强附会,以及按一定格式写作。

3.呕心沥血。

二: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铈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②笔辄就如素构,自名曰《高轩过》③。

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④,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⑤程课⑥者。

及暮归,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日率⑦如此。

过亦不甚省。

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新唐书》【注释】①皇甫铈(shí):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参与者。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原文: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

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

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

”遂相过其家,使赋诗。

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

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指韩愈)为著《讳辩》一篇。

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旦日出,骑弱马,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

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超出了)翰墨(文辞)畦径(田间小路,喻常规),时无能效者。

乐府诸诗,云韶(黄帝所作之《云门》及虞舜所作之《大韶》后云韶指宫廷音乐)众工,谐于律吕。

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

”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

”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

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

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

弥年绝迹。

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

“今存十之四五。

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

”信然。

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

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今兹惜哉!(选自《唐才子传·李贺》)[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译文:李贺,字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

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

韩愈、皇甫湜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稀罕,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

李贺《高轩过》赏析: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

李贺《高轩过》赏析: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

李贺《高轩过》赏析: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高轩过》·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鉴赏:这首的背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联镳盛事”。

王定保在《唐摭言》中煞有介事的写道,和皇甫两位一同拜访李贺时,贺年仅7岁,“总角荷衣”出迎,并作《高轩过》答谢。

而实际上,这首诗应该是李贺成年之后所写。

奉命之作不容易写好,但李贺这首诗却深得读者的赞赏。

更受到韩愈、皇甫湜的赞赏。

一位青年人在“文章巨公”“才子”的面前,文不加点,一口气写下了这样一首气象万千、结构谨严、想象丰富的。

李贺作为一位极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李贺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屈原、诗臻妙各殊。

屈原、李白写梦境、仙境,李贺兼写“鬼魅”。

李贺的诗歌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他丰富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创作内容和方法,其惊人之作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

整首诗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韩愈、皇甫湜来访时的气派。

先从他们的服装、马饰写起:那华丽的服装织锦如翠,浮青飞绿,虽然官品不高,但显得如此华贵高雅。

接着写他们车马装饰的豪华,金环装在马辔上,马颈上金铃在摇动着,玲珑悦耳,声音清脆。

而马蹄声像隆隆雷声,充溢耳际。

这里还用夸张的手法,把韩愈、皇甫湜下马入门的情景突现出来,“气如虹”那气势如长虹从天际落下,这是十分大胆的想象,十分热情的夸张。

通过服饰气派的描写,把韩、皇甫二人出场时的场面渲染得淋漓酣畅,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感其气势。

经过对场面的渲染,两位名公出场了。

这是人们常说的赫赫有名的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这两句不规则的短句,写出了诗人惊喜的心情和敬佩的情感。

在惊喜、敬佩的心情下,诗人刻画了二位名公的内在之美。

他们心襟开阔,知识渊博,把整个宇宙天地都包容于胸腹;生性耿直,品质磊落,好像天地间的精华正气集中于心中。

【全唐诗】《高轩过》李贺唐诗鉴赏

【全唐诗】《高轩过》李贺唐诗鉴赏

【全唐诗】《高轩过》李贺唐诗鉴赏【作品介绍】《高轩过》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

全诗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韩愈、皇甫?二人来访时的气派;第二部分,着重赞颂二人的学识和文名;第三部分,写自己的处境与抱负。

此诗一气呵成,结构谨严,跌宕多姿而又富有感情,颇似韩愈的诗风。

【原文】高轩过⑴韩员外愈、皇甫侍御?见过,因而命并作⑵。

华裾织翠青如葱⑶,金环压辔摇玲珑⑷。

马蹄隐耳声隆隆⑸,入门回营气如虹⑹。

云是东京才子⑺,文章巨公⑻。

二十八宿罗心胸⑼,九精照亮贯当中⑽。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⑾。

庞眉书客感秋蓬⑿,不料死草生华风⒀。

我今垂翅附冥鸿⒁,他日不羞蛇作龙⒂。

【注解】⑴高轩:高大华贵的车轩。

过:拜访。

高轩过,就是高车相访的意思。

⑵员外、侍御:此二词疑似后人撰述所提,长吉原诗无此二词。

⑶华裾:官服。

织翠:翠(绿)色官服,韩愈时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洛阳,当着此色官服。

青如葱:青色官服,皇甫?时任陆浑尉,当着此色官服。

⑷玲:一作“冬”。

⑸隐耳:声音盛多而盈耳。

一作“隐隐”。

⑹气如虹:能诵《昭明文选》卷三十四《七上·七启八首》。

⑺云是:一本无此二字。

⑻巨公:存有巨大成就的人。

一本并无“巨”字。

⑼二十八宿:东“苍龙”、北“玄武”、西“白虎”、南“朱雀”各七宿合称。

⑽九精照亮:一作“元精耿耿”。

九精:九星之精,即天之精气。

⑾笔补造化:以诗文弥补造化的不足。

⑿庞眉书客:作者自称为。

庞眉,眉毛黑白杂色,形容老貌。

⒀华风:犹光风。

天日清明时的和风。

⒁冥鸿:空中鸿雁。

⒂蛇作龙:喻咸鱼翻身,仕途转起。

【白话译文】两位大人穿着青翠如葱的官服,金环压着马辔头摇晃玲珑。

马蹄声阵阵马车声响隆隆,回营进屋去器宇轩昂气势如虹。

原来一个是洛阳城的大才子,一个是名门天下的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的才气在他们胸中,天地精华他们都能够融会贯通。

殿前吟诗作赋声音响彻云空,笔能补造化之缺上天都没用。

我这个客居他乡的粗眉书客,不料至枯草能够碰到春天和风。

李贺作诗文言文注释

李贺作诗文言文注释

李贺作诗文言文注释李贺作诗文言文注释《李贺作诗》讲述了唐代诗人李贺李作诗的习惯及其的诗歌才华,表达对李贺的赞美。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李贺作诗文言文注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原文: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铈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②笔辄就如素构,自名曰《高轩过》③。

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④,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⑤程课⑥者。

及暮归,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日率⑦如此。

过亦不甚省。

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新唐书》译文:李贺,字长吉,是郑王的后代,七岁就能写文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到还不相信,到他家时,让李贺写诗,李贺提起笔马上就能写好,并且就像早已构思好的一样,他自拟题目为《高轩过》,二人大吃一惊,李贺因此而出名。

(李贺)长得单薄削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快速写出诗文来。

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时,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马,带着一个小书童,背着破烂不堪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

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其他牵强附和旧章法的人。

等到晚上回来,就整合成一首诗。

若非大醉时或吊丧的.日子他都是这样,过后也不怎么反省这样做对身体的伤害。

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嗔怪道:“这孩子啊,要呕出心血了才罢休啊!”。

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与“进”同音)终身不得登第,韩愈为他作《讳辩》诗辩解,但是最后仍然不是举人。

因为李贺早逝,所以他的诗歌很少有世代传颂的。

注释皇甫湜:(公元777—835),中国唐代散文家,唐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淳安)人。

辄(zhé):立即,就。

就:完成。

素构:早就构思好的。

《高轩过》:(杂言古诗)题目名。

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

自是:从此。

旦:早上。

从小奚奴:带着小奴仆。

奚奴:童仆,奴仆。

牵合:牵强符合。

程课:定额;定限;固定的格式。

李贺作诗原文及翻译

李贺作诗原文及翻译

李贺作诗原文及翻译李贺作诗原文及翻译《李贺作诗》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① 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②如素构,自名③曰《高轩过》④,二人大惊,自是⑤有名。

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⑥,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⑦者。

及⑧暮归,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

过亦不甚省。

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⑨儿要呕心乃已耳!”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辩,然卒亦不就举。

贺亦早逝,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

(节选自《新唐书·文艺下》) 翻译:李贺,字长吉,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七岁就能写出好的文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拜访他家,让他写诗,提笔一挥就写成《高轩过》,就像预先构思、打过草稿似的,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

李贺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弱的马,跟着一个小男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

他没有先想好题目再去做诗的,就像赴会别人的任务题目。

到了傍晚回家,积累而成。

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都这样,等过去也就不怎么理。

母亲让丫鬟看他的锦囊,见他写的诗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才罢休啊!”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与“进”同音)终身不得登第,韩愈为他作《讳辩》诗辩解,但是死后仍然不是举人。

因为李贺早逝,所以他的诗歌很少有世代传颂的。

注释:1. 皇甫湜:(公元777—835),中国唐代散文家,唐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淳安)人。

2.就:完成3.提名;命名。

4.《高轩过》:题目名。

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

5.旦;早上6.自是:从此7.奚奴:童仆,奴仆。

8.程课:定额;定限(固定的格式)。

9.是:这。

10.闻:听闻。

11.信:相信。

12.牵合∶牵强符合13.已:停止人物轶事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贺《高轩过》诗歌鉴赏
高轩过李贺
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混见过,因而命作。

华裙织翠青如葱,
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
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
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
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
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
他日不羞蛇作龙。

李贺诗鉴赏
奉命之作不容易写好,但李贺这首诗却深得读者的赞赏。

更受到韩愈、皇甫混的赞赏。

一位青年人在“文章巨公”“才子”的面前,文不加点,一口气写下了这样一首气象万千、结构谨严、想象丰富的诗歌。

整首诗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韩愈、皇甫混来访时的气派。

先从他们的服装、马饰写起:那华丽的服装织锦如翠,浮青飞绿,虽然官品不高,但显得如此华贵高雅。

接着写他们车马装饰的豪华,金环装在马辔上,马颈上金铃在摇动着,玲珑悦耳,声音清脆。

而马蹄声像隆隆雷声,充溢耳际。

这里还用夸张的手法,把韩愈、皇甫混下马入门的情景突现出来,“气如虹”那气势如长虹从天际落下,这是多么大胆的想象,多么热情的夸张!通过服饰气派的描写,把韩、皇甫二人出场时的场面渲染得淋漓酣畅,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感其气势。

经过对场面的渲染,两位名公出场了。

这是人们常说的赫赫有名的东京才子、文章巨公!这两句不规则的短句,写出了诗人惊喜的心情和敬佩的情感。

在惊喜、敬佩的心情下,诗人刻画了二位名公的内在之美。

他们心襟开阔,知识渊博,把
整个宇宙天地都包容于胸腹;生性耿直,品质磊落,好像天地间的精华正气集中于心中。

诗人李贺对韩愈、皇甫湜二人的评价是极高,再加上夸张,设想新奇的艺术手段,就使二人的伟大人格与崇高品质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他们不但有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品质,而且有卓越的才能,他们应诏在大殿之前作赋,声震天幕;他们的创作才能可补宇宙自然所不足,可以说是胜似天功。

这一层是诗人对二位当代名公的赞颂,他大笔渲染,浓墨重彩,把读者带进
了二位名公内心世界的殿堂中去,观赏到它们的全部壮观的景象,谛视着它们巍然矗立的资质。

它们庄严、雄伟,洋溢着一种崇高美。

但要注意的是,这当然不仅仅是对二位名公的礼赞,更是对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称赞。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理想的追求,他希望遇到这样的理想人物,也渴望把自己塑造成拥有这样品格的人。

“庞眉书客”是李贺的自称,“感秋蓬”是说自己感到已经像秋天的蓬草那样,面临着枯萎的命运,•3833 •《唐诗
鉴赏大典》
看不见希望;也就是像下句所讲的“死草”,濒临死亡的小草。

为什么诗人李贺会有这样悲观的思想情绪呢?看来这首诗应该是李贺参加进士考试之后写的。

这次考试对李贺的打击是太大了。

李贺从此以后,就经常感到绝望。

这里“感秋蓬”就正是诗人绝望情绪的流露。

在绝望之中两位名公来访,恰似吹来一陈春风,洒来一阵甘露。

“谁知死草生华风”,是诗人绝处逢生,看到希望,看到光明前景的喜悦心情的抒发。

“谁知”--出乎意料之处,“死草生华风”--垂死的小草在春风吹拂下又欣欣向荣了。

这一比喻生动、贴切,使诗人的欣愉心情跃然纸上。

最后两句是展望日后得到二位名公的提携,定能施展一番抱负。

他把自己喻
为斗败的鸟,把韩愈、皇甫比为高飞天空的大鸿,一旦败鸟攀附大鸿,定会展翅腾飞,蛇变成龙。

诗人对二位名公企望很高。

这一层表述自己的希望,情真辞切,但仍有诗人鲜明的性格,他虽然恳切地希望能得到二位名公的提携,但对自己还是比较自负自信,字里行间不卑不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贺的性格。

这首诗虽然是一气呵成的,但经过精心的构思,感情丰富,跌宕多姿,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