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哲学的观点看人类中心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1期2002年1月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Social Science Jour nal of Xiangtan U niversit y
Vol.26No.1Jan.,2002
从类哲学的观点看人类中心主义
陈映霞,李佑新
(湘潭大学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生态危机的凸显引发人们对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的思考,人类中心主义正是这样的一种思考,它经历了
四种历史形态:宇宙人类中心主义、神学人类中心主义、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人们对之有着种种诘难和非议,而类哲学则从人的类本性出发,确证在 人自关系 上人类中心主义既强调人的本位价值,又不否认非人类存在物的工具价值和手段价值;在 人人关系 上它既强调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又不否认特定历史时期不同个体的暂时利益和局部利益。
关键词:类哲学;类本性;人类中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2)01-0028-04 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 生态危机 问题的日益凸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下简称 人自关系 )的思考逐渐进入人们关注的中心议程。与之而来的,引发了一场 人类中心主义 与 生态中心主义 的持久论战。在国内外学术界,许多人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 罪恶之源 ,因此,要使人类摆脱面临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否定、反对甚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对此,一部分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或从价值角度或从理性角度等方面论证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本文则试图为人类中心主义提供另一种形式的辩护,即从类哲学的高度来重审人类活动中形成的两种基本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下简称 人人关系 ),确证正是人的类本性使人居于一切关系中的中心地位。
一 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形态
人类中心主义并不是一种独立、完整并一以贯之的理论体系,从历史上看,它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的思考而产生并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文化观念,其性质和具体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重大的差异。自古代以来,它经历了四种不同的历史形态[1](P383~387):
第一,宇宙人类中心主义。这是古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其核心论点就是主张人类在空间方位的意义上是宇宙的中心或曰人类居于宇宙的中心位置。
在西方,它是从托勒密的 地球中心论 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一种观念。既然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人类又栖息于地球之上,那么人类也就自然地处于宇宙的中心位置。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这种宇宙人类中心主义在五行学说中得到了集中表述。在囊括天地万物的五行宇宙图式中,人被明确地置于宇宙的中心地位,是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的宇宙整体的出发点。但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早在16世纪就被哥白尼的 日心说 宣告了破产。
第二,神学人类中心主义。流行于中世纪的欧洲,其核心是一种神学目的论。它不仅具有空间方位上的中心意义,而且在 目的 意义上也处于宇宙的中心地位。就是说,人类还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目的。如果树之所以结果,是为了使人类有果子吃;软木树的生长,只是为了使人类能将它作为水瓶的塞子。当然,这一切都不过是上帝的巧妙安排,而上帝之所以对人类特别关照,也是有目的的,就是为了显示上帝的仁慈和智慧。但是这种神学人类中心主义也遇到了同样的命运,于19世纪被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给彻底否定了。
第三,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这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地位的确立而形成的一种发展观。其核心就是征服自然、主宰自然,摆脱自然对人的奴役。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类的主体性日益增强,他不仅在物质
28
收稿日期:20010426
作者简介:陈映霞(1978- ),女,湖南娄底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99级硕士生。
生产活动,而且在精神生活中也逐渐实现了对自然界的统治,自然界成为人们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惟一结果就是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濒临危机,人类陷入了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因此它受到理论界众多学者的诘难和非议。20世纪60年代以后,它逐渐让位于一种新型的人类中心观。
第四,生态人类中心主义。它是伴随着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在当代以来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人类重审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重审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结果。其核心就是主张将人类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但它不同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只强调单纯的人类利益。它的出发点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对生态问题的关心是出于对人类自己生存和发展以及对子孙后代利益的关心。换句话说,保护自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这是一种新型的 人自关系 ,是在坚持根本的人类利益的前提下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支持,但是受到激进的环境主义者和生态伦理学家的批判。他们主张生态系统中的一切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人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因而一切生命和非生命都有受到尊重的权利。
由上可见,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看法可说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主张 非人类中心主义 或 生态中心主义 ,但是也有更多的学者为此进行了辩护,笔者试图从另一角度即用类哲学的观点来佐证人类中心主义。
二 人的类本性
类哲学是高清海先生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的思考的哲学见解,他继承了马克思的思路,从人的价值存在、类生命本性入手,探讨了人的本质,揭示了现实的人的价值及其未来解放。主要观点有:第一,人的类本性。 类 是一个与 种 相对立,并具有与 种 不同性质的概念。 种 是动物在生物进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动物属性(如本质的先定性、自然性、相对固定性、与生命活动的直接同一性、无个体性等)的存在规定, 类 揭示的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性质与特征,即人的本质的后天生成性、自主自为性、动态性、生命活动的自我否定性、个体性等。从类哲学的观点看,人的类本性就在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把人和动物根本区别开来。动物总是与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因此它不能把自己与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而人却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2](P96)这种意识性、自主性、自由自觉性就是人的类本性。
第二,由类本性所决定的各种关系。 人的类本性表明,人只能存在于同他人内在统一的一体性关系中,也只能存在于同外部世界即人的对象性存在的内在统一的一体性关系中。 [3](P27~28)这是因为, 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 [2](P169)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以他的对象性存在和有生命的存在为内容的。具体地说,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是指自然赋予他的自然力和生命力;作为对象性存在物,人又总感到外部及自身自然的制约性和有限性。因此,每当一个人和自己以外的对象发生关系时,总是体现了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也使得人一旦面临广阔的外部世界时,总会感到自身能力的有限,并使他与别人联系合作而共同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成为必要。由此,个人就必然地要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还要把人自身作为自己的对象;人不仅是为自然界而存在,而且还是为人自身而存在[3](P27~28)。这种统一性决定了人、自然、社会之间是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在 人自关系 上,它要求消除人与自然的对抗状态,建立二者的和谐统一状态;在 人人关系 上,它要求建立人的依赖性和人的独立性相配合的和谐的人类共同体。
可见,类哲学是一种追求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它提倡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以人的方式去把握人,从类的维度去考察人,从而在类观点的指导下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实践中按照类本性的要求去合理地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三 人类中心主义的类关照
类 这个概念在最普泛的意义上含有自身统一性、自身统一体之意,即事物自身与他事物的统一性、一致性。前文分析过,只有人才是类存在物,他把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因而这种类性决定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用这种类的方法、整体的观点来考察人类中心主义,能使我们获得许多有价值、有启迪的认识。
(一) 人类中心主义的 人自关系
人这个类存在物,首先是作为自然存在物存在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