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辨析题
马原辨析题
四、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1、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扩展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提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这是它的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从认识的广度还是从认识的深度上看,它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这是它的相对性,因此我们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2、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因此,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3、有用就是真理。
X是主观真理论,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否定了真理打客观性。
真理客观性的含义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X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
这种观点是英雄史观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而英雄人物只是对历史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完整word版)马原辨析题库(word文档良心出品)
1、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因为受到了利益的束缚,就不可能是科学的错误,观点太片面 . 任何统治者都是为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 我们国家是社. 会主义 , 社会主义就是代表工农联盟. 所以说我国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资产阶级维护的就是资本家的利益. 判断社会理论或者其他政策思想是否科学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有利于就是科学的 .2、人的思维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正确,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是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论时使用的术语 . 用来说明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统一 . 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相对性 . 恩格斯指出 , 人的思维不是指个别人的思维 , 而是指整个人类的思维 . 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思维 , 是至上的、无限的是能够完全认识客观世界的;而对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个别人来说, 他的思维能力要受到种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 因而是非至上的、有限的 . 因此,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 , 同样又是非至上的 , 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 同样又是有限的 .3 、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均(P123,错误)4、逻辑证明任何时候也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但不否认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但是 , 逻辑证明不能与实践标准并列 , 更不能代替实践标准 .逻辑证明也是检验和实现真理的一种方式 . 逻辑证明就是运用已知的正确判断 , 通过逻辑推理 , 从理论上确立另一判断正确性的方法 . 它是严格按照人的思维规律来进行的 . 思维规律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 , 它是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 , 对实现主客观相统一的最典型、最一般模式的升华和抽象 , 因此具有普遍性 . 逻辑思维是人类全部历史实践的产物 , 理性思维能力是人类实践能力在精神形式上的内化和积淀 , 逻辑推理的规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普遍特性的反映 . 逻辑证明是人类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 , 它对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检验具有重要作用 . 例如 , 在某种新的理论尚待发现的时候 , 它可以起到由已知推论未知的探索真理的作用;在真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 它可以起到阐述真理的作用;在运用真理的过程中 , 它可以提供指导线索 , 避免走弯路;在检验和实现真理的过程中 , 它可以起到理性分析的、甚至于可以直接对某一认识的真理性进行检验使其实现 . 众所周知 , 凡是已知的知识是对事物最本质、最一般化的认识 , 那么它就有共性 , 不仅是对某一特定对象的反映 , 而且也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反映 , 由已知推出未知是毫无困难的 . 如用“凡生物必死”作为已知的普通性的知识就可以推论出各类生物一定灭亡的正确性 . 此外 , 认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时 , 必须运用逻辑方法使其具有可检验的形式 . 同时 , 对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分析时 , 也必须充分运用逻辑方法 . 总之 , 逻辑证明常常发挥着直接检验和实现真理方式的作用 , 有时在一些领域 , 例如数学、逻辑学和哲学领城里常常单独地起着检验和实现真理方式的作用 .但是相对实践方式 , 逻辑证明还不是检验、实现真理的根本方式 . 因为一是逻辑证明所依据的是思维规律和逻辑规则 , 而思维规律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 , 逻辑规则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人的思维规律 , 这些归根到底都需要实践来证明的 .二是只有科学的逻辑证明才是实践检验的间接的、集中化的形式 . 逻辑证明的前提、规则和过程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 三是经过逻辑证明了的认识或结论 , 还需要实践给以最终检验或持续不断的检验 . 总之 , 只有以实践为后盾的逻辑证明才能在一些领域中起着单独的直接的检验和实现真理的作用. 即使如此 , 其结论的真理性实现往往还需实践给予最终的裁决或持续不断的检验.5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错误,存在与意识)6 、工资、利润、地租、利息都不是由资本创造的(错误,利息是资本创造的)1 、资本主义之所以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种制度不符合人的理性和道德的要求( p233)2、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错误 (1) 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
马原辨析题
辨析题1、伟大的思想来源于天才的头脑。
错2分,任何思想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思想是对物质生活实践的反映,伟大思想也不例外。
本题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4分2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对2分,运动与变化与物质的关系4分3、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对2分,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表现4分。
4、只有正确意识,才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错2分,只要是意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统一的表现4分5、辩证的否定是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
对2分,辨证否定是对旧事物中消极因素的否定与克服,同时又是对旧事物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还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4分6、坚持真理就一定能实现价值。
错2分,坚持真理体现的是遵从客观规律,获得的是客观效果;实现价值体现的是满足主体(人民大众)需要。
坚持真理不一定能实现价值,遵从规律带来的客观效果有时不能满足主体需要甚至伤害大众利益。
这是真理和价值的对立性表现。
4分。
7、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是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
错2分,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二是对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4分8、资本在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错2分,资本的本质3层递进观点。
4分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对2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社会生产资料由垄断资本家占有和支配,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所以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4分10只要生产力发展了,就表示社会进步了。
错2分,社会进步是一个综合标准,生产力进步只是基础,还需要占有和分配公平,政治和法律正义,思想道德水平高,每个人的自由和发展获得保障。
4分11人的现实本质是劳动。
错2分,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4分1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辨析题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 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 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所谓重点论是指在分析解决矛盾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两点论则是指在着重抓重点的同时,对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注。
重点论的对立面是均衡论,两点论的对立面是一点论。
由于讲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的存在为前提的,因而它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4.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原辨析题
辨析题解法:1、回答判断正确与否2、阐述原因1、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正确。
理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的前提和基础,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正确性)体现在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体现在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造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在: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统一的关键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2、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理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即坚持又发展,用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正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
(3)所以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统一。
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坚持。
(4)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正确。
理由是: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使人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共同性或一致性。
错误。
理由: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错:合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错: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主客观条件,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目的3、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对:动物只有低等的感觉和心理4、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应.对:意识作为主观对客观的反应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错误的思想在现实中仍然有它的原型。
5、旧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错: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认识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反应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6、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对: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是非至上的,但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穷的、至上的。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证人。
错: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8、“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对:有了客观事物才会有人的主观认识。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9、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错: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检验真理不会一次成功,可能要经历多次反复。
1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这说明面对同一个客体,主体认识过程有主观性和差异性,并不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11、“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错:真理没有阶级性是对客观事物而言真理只有一个,不因阶级立场的不同而不同。
但是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人们对真理的接受与选择。
12、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对: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都需要不断拓展和深化。
13、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有人认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错:犯了“文化决定论”的错误。
马原辨析题汇总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辨析题参考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
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
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
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地改造。
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这一说法不正确。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马原部分辨析题
六、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 展史的“钥匙”。
•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 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 作用,是物质财富和一切社会关系的物质 根源,因此,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 发展史的“钥匙”。
七、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 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 建筑三者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因 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该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变革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看到科技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可能是积 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 第89页(2008版)。
二、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了历史。
五、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 会问题。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 在阶级社会中,科学技术解决不了阶级压 迫和贫富分化,此外,在当代科学技术还 会带来新的问题。 • 该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 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变革 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看到科 技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 用是不同的。
八、“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史 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P87(2008版)
九、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 我们必须承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思想 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 •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 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 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 争的历史。因此不能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该 观点属于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5道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5道辨析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5道辨析题1、阶级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充分发展的产物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阶级是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充分的产物。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辨析题1、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统⼀规律揭⽰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3)对⽴统⼀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线索;(4)建⽴在对⽴统⼀规律基础之上的⽭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法;(5)是否承认对⽴统⼀规律,是辩证法和形⽽上学两种世界观对⽴和⽃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主要表现在四个⽅⾯:第⼀,实践产⽣了认识的需要。
第⼆,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标准。
(3)总之,⼈的认识是从实践产⽣,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
(3)上层建筑的反作⽤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产⼒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关系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统⼀的关系。
⼀⽅⾯⼆者是统⼀的,它们是同⼀劳动过程的两个⽅⾯,并不是两种独⽴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
另⼀⽅⾯,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命性的统⼀?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命性的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绪论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原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题(最全、最全版考试专用)
辨析题1.社会规律具有主观性。
P29错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的。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物质世界。
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活动仍然是物质的,人赖以生存的全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世界,离开了一定的物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围,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意识统一于物质。
P28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P26对观念即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依赖物质4.凡是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关系。
马原辨析题
辨析题: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1.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2.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他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案要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
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两者等同。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评析上述观点。
答案要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并贯穿一切过程的始终。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不可分割。
但这些辩证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5.真理是客观实在,谬误是主观幻想。
答案要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但真理属于认识范畴,其形式则是主观的,所以不是客观实在。
马原辨析题整理版
三、辨析题(每题 5 分,共 3 题)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量就是指数量的多少。
3.假象是一种错觉4.按照牛顿力学原理F=ma 的公式说明: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5.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6、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体。
7、真理就是客观事物。
8、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11、世界统一于存在。
1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13、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14、人权高于主权。
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16.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它们彼此无实质区别。
17.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8.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19.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20.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的东西。
2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可见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2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
24.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部矛盾则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5.社会规律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
26.意识的能动反作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7.一切反映论的共同特点是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说明认识论问题。
28.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
29.必然性是实现自由的消极障碍。
30.个人的自我价值高于其社会价值。
31.所有社会发展道路都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性3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明,任何意识都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3.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就是“扬弃”。
3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5.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6.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答:这一命题是对的。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具体性、历史性和条件性。
包括下列方面:第一,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
任何实践都会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其局限性;第二,实践具有社会性。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的、历史的、群众的实践;第三,实践和认识都是发展的,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过程。
2.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
答:这一命题不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见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不是英雄人物。
认为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从而夸大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当然,杰出人物作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比普遍个人大得多的作用,并使历史事件打上杰出人物的个人印记,但要看到,杰出人物活动的社会制约性,他们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
3.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答:前提是对的,推论是错误的。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
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至于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并不是人类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四、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2小题为12分,第3小题为16分,共40分)
1、根据以上材料试说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6分),以及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6分)
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如材料中所述的不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恰好相反,人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推动社会进步。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是不科学的;但像材料中所描述的,夸大人的意识能动性同样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6分)
那么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需要通过实践将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的东西,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这要求人们选择合适的物质手段并创造条件。
此外,提高主体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算什么。
(6分)
2、根据以上材料试回答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2分)
答:“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
实践首先是人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必然产生人与人的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在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政治的、观念的等各种社会关系。
(4分)
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包括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实践是人的活动的根本内容。
(4分)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发展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发生的,特别是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
”(4分)
3、试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根源。
?(16分)
答:我国是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国内国际形势,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其根源归结起来主要有: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我国生产力水平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较大差距,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完成这一任务,无疑需要长期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4分)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同样需要长期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4分)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军事、政治压力、有限制的经济科技合作与援助、文化渗透等手段,阻挠和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更大挑战,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4分)
第四,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认识的过程。
社会主义建设既是一个实践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要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