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课件--妇科学·绪论及发展史PPT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PPT课件
癥
瘕
病因病机 气滞:结块聚散无常 血瘀:血脉凝滞,瘀结成块 痰湿:积湿蕴痰,凝结成块 诊断 1、有无并发症 2、辩善恶
癥瘕
癥
瘕
导下攻消 攻补益施 调养正气 气滞:香棱丸 血瘀:桂枝茯苓丸 痰湿:苍附导痰丸
治则
分型
不孕症
凡生育年龄的妇女 婚后夫妇同居两年以上 其配偶生殖功能正常 无子,全不产 未避孕而不受孕 或曾有孕又继续两年以上不孕者 断绪 生理性不孕 绝对性不孕 病理性不孕 非绝对性不孕 一般原因: 男女双方 女方原因 炎症 肿瘤 发育不全 裂伤 男方原因 生殖器发育不全:畸形,炎症 畸形精子、少精子
不孕症
分型: 肾虚
阳虚:毓麟珠 阴虚:养精种玉汤 肝郁:开郁种玉汤 痰湿:启宫丸 血瘀:少腹逐瘀汤 血虚:十全大补汤
阴挺
概念:妇女子宫下脱,甚则挺出阴户之外(子宫 脱垂) ,或阴道壁膨出者。又称:阴脱 、 阴挺、子肠不收。 病因病机: 气虚:无力系 肾虚:无力摄纳 阴挺
阴挺
诊断:标准 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 Ⅰ:下垂到坐骨棘水平以下,但不超过道口。 Ⅱ:宫颈及部分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 Ⅲ:整个子宫体脱出阴道口外。 辨证论治: 治则:益气升提,补肾固脱 分型:气虚:神中益气汤 肾虚:大补元煎
三、秦汉时代
医事制度上设有“女医”。 有药物堕胎记载。 《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专著。 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三篇,书中许多经验 和方剂至今有效。 华佗—诊断并处理胎死不下。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妇产科用药, 紫石英治女子风寒在子宫
四、魏晋南北朝及隋代
王叔和《脉经》提出了“居经”、“避年”之 说 并详细描述了月经脉、胎孕脉、及 产时的 “离经脉”。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提出节育及晚婚。 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法》对孕期各月的饮食 居处、精神心理等提出了很有意义的指导。 隋代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书中有妇人病8 卷,损伤冲任为认为妇产科的主要病机。
【医学课件】中医妇科学
体质学说在中医妇科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通过辨 识体质特点来评估女性的生殖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调 理方案。如针对肾虚体质的女性,可采用补肾益精的方法 来改善生殖功能。
03
中医妇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
中医妇科疾病的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形 态等,以了解体内的病理变化。
闻诊
案例一:中药治疗月经量少
中药治疗效果
通过服用中药,调节内分泌, 促进血液循环等,达到治疗月
经量少的目的。
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汤剂,根据病情加减 药物,一般治疗时间为三个月
经周期。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要注意饮食和作息,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案例二:针灸治疗痛经
01
02
03
针灸治疗原理
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 气血,达到缓解痛经的目 的。
VS
不同点
中医妇科学和西医妇科学在理论体系、学 术思想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医妇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侧 重于调理机体内在平衡,改善体质;而西 医妇科学则更注重病因学研究和对症治疗 ,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和药物。
02
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理论
包括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这些脏腑与女性的生殖健康 密切相关,如肾主骨髓藏精,肝主疏泄调气机,脾主运化统血等。
中医妇科学内涵
中医妇科学涵盖了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症候、 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 天人合一、形神一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
中医妇科学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医妇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妇科学起源于秦汉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 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03
中医妇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
中医妇科疾病的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形 态等,以了解体内的病理变化。
闻诊
案例一:中药治疗月经量少
中药治疗效果
通过服用中药,调节内分泌, 促进血液循环等,达到治疗月
经量少的目的。
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汤剂,根据病情加减 药物,一般治疗时间为三个月
经周期。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要注意饮食和作息,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案例二:针灸治疗痛经
01
02
03
针灸治疗原理
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 气血,达到缓解痛经的目 的。
VS
不同点
中医妇科学和西医妇科学在理论体系、学 术思想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医妇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侧 重于调理机体内在平衡,改善体质;而西 医妇科学则更注重病因学研究和对症治疗 ,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和药物。
02
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理论
包括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这些脏腑与女性的生殖健康 密切相关,如肾主骨髓藏精,肝主疏泄调气机,脾主运化统血等。
中医妇科学内涵
中医妇科学涵盖了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症候、 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 天人合一、形神一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
中医妇科学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医妇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妇科学起源于秦汉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 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中医妇科学课件-妇科学·绪论及发展史PPT课件
02
中医妇科学发展史
中医妇科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中医妇科学源于古代医家对妇女疾病的观察和治疗经验,最早可 追溯至《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
早期发展
随着医学的进步,中医妇科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 治疗方法,如《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等著作对妇科疾病 的病因、病理、证候进行了阐述。
中医妇科学的独立成科与发展
100%
子肿
妊娠期间出现肢体肿胀。治疗原 则以健脾利水、养血安胎为主。
80%
子痫
妊娠期间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 。治疗原则以平肝熄风、豁痰开 窍为主。
产后病的治疗原则
02
01
03
产后腹痛
产后出现下腹疼痛。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为主。
产后发热
产后出现发热症状。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养血活血 为主。
中医妇科学的重要性
• 总结词:中医妇科学在维护女性健康、促进生育健康、防治妇科疾病等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
• 详细描述:中医妇科学在维护女性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女性的生理特点 与男性不同,她们在经期、孕期、产期等阶段需要特殊的照顾和调理。中医妇 科学针对女性的生理特点和常见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调理和治疗方法,帮助女 性保持健康状态。此外,中医妇科学在促进生育健康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通 过正确的调理和治疗,中医妇科学可以帮助女性顺利度过孕期和产期,保障母 婴健康。同时,中医妇科学在防治妇科疾病方面也具有显著疗效。许多妇科疾 病在西医治疗时需要手术或使用激素类药物,而中医妇科学则通过内服中药、 针灸、推拿等非侵入性手段进行治疗,对于一些常见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盆 腔炎、子宫肌瘤等有较好的疗效。
预防保健
中医妇科强调预防为主,通过饮食 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护等手段, 提高女性健康水平。
中医妇科学--妇科学·绪论及发展史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脉学与胚胎学
• 晋《脉经》首见“月经”之名和特殊月经(居经、 避年、激经),记载妊娠脉、临产脉
• 妊娠各期保健要点 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 • 晚婚优育 南齐《褚氏遗书》 :“合男子必当其
年……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 阳气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则育,育而为子, 坚壮强寿。”
发展简史
定义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 识和研究妇女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 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 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09个历史时期
• 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 •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妇科学奠基时期 • 秦、汉时期—已具中医妇科学雏形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与胚胎学发展 • 隋唐五代时期——趋向专科化 • 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 • 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 • 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 • 清代、民国时期
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设置产科和产科 教授;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第一部内容全 面的妇产科专著,总结了南宋以前40多种 医籍,附以家传验方和自己经验而成。
标志着中医妇科学已经形成
产科专著众多,记载对异常胎位的助 产方法。
七、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
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的观点: 刘完素——泻火通经,尤提出根据妇女不同生理阶
李时珍对月经和奇经的认识
九、清代、民国时期
妇产科专著: 傅山《傅青主女科》影响最大 萧赓六《女科经纶》 亟斋居士《达生篇》“睡 忍痛 慢临盆” 沈尧封《沈氏女科辑要》 教科书: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一、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
• 甲骨文中有“疾育”(妇产科病) • “坼剖而产”(剖腹产)——《史记》 • “妇孕不育”,“妇三岁不孕” —— 《周易》 • “种子”和避孕的药物——《诗经》、《山海经》 • 原始的优生观点——《列女传》的“胎教”
中医妇科学课件-妇科学·绪论
整体观念: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协调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
强调预防:注重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发生
注重调理:通过调理气血、阴阳、脏腑等,达到治疗目的
女性生理特点
卵巢:产生卵子,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阴道:性交通道,分娩出口
输卵管:输送卵子,受精场所
调理气血: 调理气血, 使气血调和, 阴阳平衡, 达到治疗目 的。
调理脏腑: 调理脏腑, 使脏腑功能 恢复正常, 达到治疗目 的。
预防与保健
饮食原则:清淡、营养、易消化
避免食物:辛辣、油腻、生冷、刺 激性食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食物选择:多吃蔬菜、水果、豆制 品、鱼类等
饮食禁忌: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 避免某些食物
汇报人:
运动时间:每周至少进行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 游泳等
运动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运 动方式,如瑜伽、太极、散步 等
运动强度:根据个人体质和健 康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
运动频率:每周至少进行3次 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
分钟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保持乐观心态 学会放松:学会放松,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转移注意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支持和帮助
妇科B超:通过超声波检查 子宫、卵巢等器官的情况
妇科内诊:通过触摸和观察了 解子宫、卵巢等器官的情况
妇科激素检查:通过血液检查 了解激素水平,如雌激素、孕
激素等
妇科病理检查:通过活检了解 子宫、卵巢等器官的病变情况
治疗原则与方法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 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分析, 确定治疗方案
中医妇科学课件
早期记载
《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 经典著作中已有关于女性生理、 病理和疾病的记载,为中医妇科 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初步形成
汉代至唐代的中医妇科学 理论和实践逐渐形成体系 ,出现了专门针对妇科的 医著和方剂。
完善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妇科 学理论和实践得到进一步 发展和完善,治疗方法更 加丰富和多样化。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按摩,缓解肌肉紧张 和疼痛等症状。
食疗
利用食物的性味归经,调节人 体内的阴阳平衡。
01
中医妇科疾病的诊 断与治疗
月经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
中医认为月经病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有关,治疗原则以调理气血、平衡 脏腑功能为主。
详细描述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判断病因病机,制 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旨在调 理月经周期、缓解痛经等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月经不调
包括月经周期不规律、 月经量过多或过少等症
状。
痛经
指在月经期间出现的腹 部疼痛、腰痛等症状。
产后病
包括产后身痛、产后抑 郁、产后发热等症状。
乳腺疾病
如乳腺增生、乳腺癌等 。
中医妇科学的治疗方法
01
02
03
04
中药治疗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开具中 药方剂进行治疗。
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和艾灸等手段刺激穴 位,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
妇科疾病的饮食调理
合理搭配营养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 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 物质,有助于提高身体免 疫力,预防妇科疾病。
避免过度刺激
《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 经典著作中已有关于女性生理、 病理和疾病的记载,为中医妇科 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初步形成
汉代至唐代的中医妇科学 理论和实践逐渐形成体系 ,出现了专门针对妇科的 医著和方剂。
完善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妇科 学理论和实践得到进一步 发展和完善,治疗方法更 加丰富和多样化。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按摩,缓解肌肉紧张 和疼痛等症状。
食疗
利用食物的性味归经,调节人 体内的阴阳平衡。
01
中医妇科疾病的诊 断与治疗
月经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
中医认为月经病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有关,治疗原则以调理气血、平衡 脏腑功能为主。
详细描述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判断病因病机,制 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旨在调 理月经周期、缓解痛经等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月经不调
包括月经周期不规律、 月经量过多或过少等症
状。
痛经
指在月经期间出现的腹 部疼痛、腰痛等症状。
产后病
包括产后身痛、产后抑 郁、产后发热等症状。
乳腺疾病
如乳腺增生、乳腺癌等 。
中医妇科学的治疗方法
01
02
03
04
中药治疗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开具中 药方剂进行治疗。
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和艾灸等手段刺激穴 位,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
妇科疾病的饮食调理
合理搭配营养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 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 物质,有助于提高身体免 疫力,预防妇科疾病。
避免过度刺激
《中医妇科学》课件
《中医妇科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 中医妇科学基础知识 • 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 • 中医妇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 中医妇科典型病例分析
01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妇科学的起源
起源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提高,女性 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中医妇科学 应运而生。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发热等症状,多与感 染、血虚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 养血益气为主,同时注 意预防感染和适当的休 息。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情绪低落、焦虑等症 状,多与肝气郁结、心 神失养等因素有关。中 医治疗以疏肝解郁、养 心安神为主,同时注意 心理疏导和生活习惯的 改善。
THANKS
05
中医妇科典型病例分析
月经病的典型病例分析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总结词
月经病是妇科常见病, 典型病例分析有助于深 入了解其病因、症状和 治疗方法。
痛经
患者月经期间出现明显 的下腹部疼痛,可能伴 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痛经与气血不 和、胞宫受寒等因素有 关,治疗以温经散寒、
活血化瘀为主。
胎动不安
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胎动频繁或减少等症状,多 与气血虚弱、肾虚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以补肾 安胎、益气养血为主,同时注意调整情绪和生活 习惯的改善。
产后病的典型病例分析
总结词
产后腹痛
产后发热
产后抑郁
产后病是指产褥期及产 后出现的疾病,典型病 例分析有助于了解其特 点和防治方法。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下腹部疼痛等症状, 多与气血不和、胞宫受 寒等因素有关。中医治 疗以温经散寒、活血化 瘀为主,同时注意饮食 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 。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 中医妇科学基础知识 • 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 • 中医妇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 中医妇科典型病例分析
01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妇科学的起源
起源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提高,女性 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中医妇科学 应运而生。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发热等症状,多与感 染、血虚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 养血益气为主,同时注 意预防感染和适当的休 息。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情绪低落、焦虑等症 状,多与肝气郁结、心 神失养等因素有关。中 医治疗以疏肝解郁、养 心安神为主,同时注意 心理疏导和生活习惯的 改善。
THANKS
05
中医妇科典型病例分析
月经病的典型病例分析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总结词
月经病是妇科常见病, 典型病例分析有助于深 入了解其病因、症状和 治疗方法。
痛经
患者月经期间出现明显 的下腹部疼痛,可能伴 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痛经与气血不 和、胞宫受寒等因素有 关,治疗以温经散寒、
活血化瘀为主。
胎动不安
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胎动频繁或减少等症状,多 与气血虚弱、肾虚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以补肾 安胎、益气养血为主,同时注意调整情绪和生活 习惯的改善。
产后病的典型病例分析
总结词
产后腹痛
产后发热
产后抑郁
产后病是指产褥期及产 后出现的疾病,典型病 例分析有助于了解其特 点和防治方法。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下腹部疼痛等症状, 多与气血不和、胞宫受 寒等因素有关。中医治 疗以温经散寒、活血化 瘀为主,同时注意饮食 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 。
《中医妇科发展史》课件
政策支持
国际合作
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 和支持,为中医妇科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 障。
随着全球对替代医学的关注度提高,中医 妇科在国际上逐渐受到关注,为中医妇科 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会。
中医妇科未来的发展趋势
01
02
03
04
中西医结合
中医妇科将进一步与现代医学 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治疗
金元妇科的发展
金元妇科的创新
金元时期,中医妇科在理论上有了新 的突破和创新。此时,出现了许多具 有代表性的妇科医家和著作,如“金 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的《儒门事 亲》等。
金元妇科的治疗方法
金元妇科的治疗方法在继承前人的基 础上有所创新,除了药物治疗、针灸 、按摩等传统治疗方法外,还出现了 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如食疗、气功等 。
《中医妇科发展史》ppt 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中医妇科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中医妇科的独立与发展 • 清代至近现代中医妇科的繁荣与进
步 • 中医妇科在现代的挑战与机遇
01
CATALOGUE
中医妇科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妇科的起源
起源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提高, 女性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中 医妇科应运而生。
医家
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
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ຫໍສະໝຸດ 02CATALOGUE
中医妇科的独立与发展
中医妇科的独立
早期中医妇科的萌芽
在古代,虽然中医没有专门的妇科,但已有关于月经、生育 等方面的记载。随着医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对妇科疾病的 认识和治疗方法。
宋代中医妇科的独立
【医学课件】中医妇科学
寒热:寒热是辨别妇科疾病性质的重要指标。寒 证常表现为痛经、闭经、不孕等病症,热证常表 现为崩漏、带下、阴痒等病症。
表里:妇科疾病中,表里辨证主要用来辨别病变 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及病势进退。如月经不调、 痛经等病症,可能涉及内在脏腑和外在肌肤经络 等多个层次的病变。
虚实:虚实是辨别妇科疾病的邪正关系。虚证表 现为气血虚弱、阴阳失调等,实证表现为瘀血阻 滞、湿邪内盛等。
证指正气虚弱。
02
寒热错杂
妇科疾病中,寒热错杂的情况也很常见,即既有寒证也有热证,寒热
错杂,相互夹杂。
03
痰瘀互结
痰和瘀是两种病理产物,痰是体内水湿津液代谢失常,瘀是体内血液
运行受阻。痰瘀互结指痰和瘀相互交织,形成病理性的痰瘀互结。
妇科疾病中常见的体质因素
气虚体质
血虚体质
气虚体质的女性容易疲劳、抵抗力差,容易 出现妇科疾病。
血虚体质的女性血液不足,缺乏营养滋润, 容易发生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阴虚体质
阳虚体质
阴虚体质的女性容易上火、干燥,容易发生 月经不调、更年期障碍等妇科疾病。
阳虚体质的女性怕冷、手脚冰冷,容易发生 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04
妇科常见疾病介绍
月经失调
定义
月经失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等发生异常 改变的一类疾病,包括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 异位症等。
学会放松
学会放松自己,如冥想、深呼吸等,以缓解紧张 和焦虑情绪。
避免刺激
避免过度刺激,如观看恐怖片、激烈运动等,以 保持心理健康。
科学合理的饮食与起居
饮食规律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以减轻胃肠负担。
多样化饮食
饮食多样化,保证摄入各种不同 的食物种类。
表里:妇科疾病中,表里辨证主要用来辨别病变 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及病势进退。如月经不调、 痛经等病症,可能涉及内在脏腑和外在肌肤经络 等多个层次的病变。
虚实:虚实是辨别妇科疾病的邪正关系。虚证表 现为气血虚弱、阴阳失调等,实证表现为瘀血阻 滞、湿邪内盛等。
证指正气虚弱。
02
寒热错杂
妇科疾病中,寒热错杂的情况也很常见,即既有寒证也有热证,寒热
错杂,相互夹杂。
03
痰瘀互结
痰和瘀是两种病理产物,痰是体内水湿津液代谢失常,瘀是体内血液
运行受阻。痰瘀互结指痰和瘀相互交织,形成病理性的痰瘀互结。
妇科疾病中常见的体质因素
气虚体质
血虚体质
气虚体质的女性容易疲劳、抵抗力差,容易 出现妇科疾病。
血虚体质的女性血液不足,缺乏营养滋润, 容易发生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阴虚体质
阳虚体质
阴虚体质的女性容易上火、干燥,容易发生 月经不调、更年期障碍等妇科疾病。
阳虚体质的女性怕冷、手脚冰冷,容易发生 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04
妇科常见疾病介绍
月经失调
定义
月经失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等发生异常 改变的一类疾病,包括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 异位症等。
学会放松
学会放松自己,如冥想、深呼吸等,以缓解紧张 和焦虑情绪。
避免刺激
避免过度刺激,如观看恐怖片、激烈运动等,以 保持心理健康。
科学合理的饮食与起居
饮食规律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以减轻胃肠负担。
多样化饮食
饮食多样化,保证摄入各种不同 的食物种类。
中医妇科学的源流与发展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16
四、名医辈出,专著传世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已有《妇人 婴儿方》等专著,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的帛书中,有妊产专著《胎产书》,张仲 景《金匮要略》有“妇人妊娠”、“妇人 产后”和“妇人杂病”等三个专篇。
完整版ppt课件
17
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首列“妇人方”三 卷。他在序例中说:“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 丈夫、老者,……则是崇本之义也。”以示对妇 女的重视。妇人方中包括求子、妊娠疾病、月经 病、带下病、妇科杂病等的证治,收集了前人的 方药数百首。包括有“妇人断产方”。王焘著 《外台秘要》,其中有“妇人方”两卷,共85门, 收集480余方。昝殷《经效产宝》是一部理法方 药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包括妇人妊娠至产后诸疾 的证候与治法。他提出“因母病以动胎,但疗母 疾,其胎自安;又缘胎有不坚,故致动以病母, 但疗胎则母瘥。”对于妊娠病的治疗,这一原则 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完整版ppt课件
23
五、教育与学术的发展与现状
中医学的教育事业在20世纪得到较大的发展。从 传统的师承授受逐渐转向院校教育。20世纪初叶, 京、沪、穗等地陆续开办全日制的中医学校,并 附设中医医院。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倡导下, 开办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首批国立的中 医学院,其后,在全国的各个省、市、自治区陆 续开办中医学院。中医妇科作为一个临床学科在 教学、医疗和研究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已编写 出版了全国统编、规划的七版《中医妇科学》教 材。各地政府在各省、市、地区和县、区开设中 医院。近年还开办了民营的中医妇科专科医院, 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部分 医学院校也开设了中医学专业。
完整版ppt课件22Fra bibliotek清代末期,西洋医学传入中国,对中医学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中西医汇通” 学派。唐容川、张锡纯,陆渊雷等是其中 的代表。他们虽没有妇科专著,但在著述 中都有论及妇科的内容。此外,严鸿志辑 有《女科精华》,《女科证治约旨》、 《女科医案选粹》,均属《退思庐医书》 之一;恽铁樵撰有《妇科大略》。均有一 定特色。
中医妇科学的源流与发展ppt课件
导论
2019
-
1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 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 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 诊疗规律,防治妇女特有疾病 的一门临女性在生殖方面的生理与病理特点与
男性有别,故有设立专科的必要。唐代孙 思邈的《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 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 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中医妇科 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医妇科基础理论,
2019
-
4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的源流与发展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在 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专科。中医妇科学 是从研究产育开始,然后发展为妇科和产科,又 以妇科的发展尤为突出。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
了解中医妇科学的源流与发展,是为了继承和发 扬其学术精华,循着学科前进的轨迹,探讨学术 发展的内在因素、外部条件与自身规律,推动学 科的发展和学术的创新。
2019
-
6
西汉刘向《列女传》载“胎教”之法:“太 任,文王之母……王季娶以为妃……及其 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 傲言,能以胎教,而生文王。”主张妇人 怀孕后当慎其言行、起居,以教化胎儿。 这是古代的优生观点。是中国自然哲学 “慎始”观的体现。汉代戴德的《大戴礼 记》也有“胎教”的记载。
以及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和
妇科杂病等疾病的诊断、辨证与防治。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 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癥,嗣育胎前并 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
2019
-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科的疾病谱有所变化, 其研究范围也逐步扩大。一些在中医古籍 上未见记载的妇科病,如盆腔炎性疾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 腺肌症、异位妊娠等,也属于中医妇科学 的研究内容。
2019
-
1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 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 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 诊疗规律,防治妇女特有疾病 的一门临女性在生殖方面的生理与病理特点与
男性有别,故有设立专科的必要。唐代孙 思邈的《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 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 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中医妇科 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医妇科基础理论,
2019
-
4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的源流与发展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在 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专科。中医妇科学 是从研究产育开始,然后发展为妇科和产科,又 以妇科的发展尤为突出。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
了解中医妇科学的源流与发展,是为了继承和发 扬其学术精华,循着学科前进的轨迹,探讨学术 发展的内在因素、外部条件与自身规律,推动学 科的发展和学术的创新。
2019
-
6
西汉刘向《列女传》载“胎教”之法:“太 任,文王之母……王季娶以为妃……及其 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 傲言,能以胎教,而生文王。”主张妇人 怀孕后当慎其言行、起居,以教化胎儿。 这是古代的优生观点。是中国自然哲学 “慎始”观的体现。汉代戴德的《大戴礼 记》也有“胎教”的记载。
以及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和
妇科杂病等疾病的诊断、辨证与防治。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 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癥,嗣育胎前并 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
2019
-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科的疾病谱有所变化, 其研究范围也逐步扩大。一些在中医古籍 上未见记载的妇科病,如盆腔炎性疾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 腺肌症、异位妊娠等,也属于中医妇科学 的研究内容。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设臵产科和产科 教授;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第一部内容全 面的妇产科专著,总结了南宋以前40多种 医籍,附以家传验方和自己经验而成。
标志着中医妇科学已经形成
产科专著众多,记载对异常胎位的助 产方法。
七、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
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的观点:
刘完素——泻火通经,尤提出根据妇女不同生理阶
• • • 出现了妇科医生“带下医” 《胎产书》最早记载胚胎发育 《黄帝内经》 :基础理论(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因病 机、诊法、治则);临床病证(经闭、崩、带下、子瘖、死 胎、胎病、产后大出血、产后发热、 癥 瘕、不孕);记载 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通涩兼用、补肾活 血、通补奇经,也是妇科病食疗第一方。)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脉学与胚胎学
• 晋《脉经》首见“月经”之名和特殊月经(居经、
避年、激经),记载妊娠脉、临产脉
• 妊娠各期保健要点 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
• 晚婚优育 南齐《褚氏遗书》 :“合男子必当其 年 …… 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 阳气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则育,育而为子, 坚壮强寿。”
李时珍对月经和奇经的认识
九、清代、民国时期
妇产科专著: 傅山《傅青主女科》影响最大 萧赓六《女科经纶》 亟斋居士《达生篇》“睡 忍痛 慢临盆”
沈尧封《沈氏女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
教科书:吴谦《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
发展简史
定
义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 识和研究妇女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 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 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09个历史时期
• • • • • • • • • 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妇科学奠基时期 秦、汉时期—已具中医妇科学雏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与胚胎学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趋向专科化 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 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 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 清代、民国时期
五、五代隋唐时期——趋向专科化
• 隋 · 《诸病源候论》为病理学巨著,其中 37 - 44 卷共 8 卷是论述妇产科病证的,包 括经、带、 胎、产、杂病共283种证候。 • 唐 · 《经效产宝》 是现存产科最完备者。 • 唐 · 《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方”为卷 首,为“崇本之义”。
六、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
段分别重视肾、肝、脾的学术观点影响后世。 张子和——总结“贵流不贵滞”的理论,善用“汗、吐、 下”逐痰以通经,器械牵引助产方法。 李 杲——升阳泻火,除湿止带;滋阴固气止崩。 提出痰湿致经、带、不孕机理; 提出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 创举胎法、皮工疗法、补气血以补瘘法等。
朱震亨——首次描述子宫形态、真假阴阳人;
三、秦、汉时期——已具雏形
• • • • • • 最早的妇产科病案(秦) 《难经》创命门学说及冲任督带理论 《神农本草经》所收 365 种药物中指明治疗妇产科病有 88
种,并在紫石英条首见“子宫”之名。
仲景《金匮要略》奠定妇科治疗学基础,有经、带、胎、 产、杂病分类与辨证论治,首载外治法。 华佗:实施针刺与药物堕胎 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女医”:义姁、淳于衍 (汉)
一、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
• 甲骨文中有“疾育”(妇产科病)
• “坼剖而产”(剖腹产)——《史记》 • “妇孕不育”,“妇三岁不孕” —— 《周易》 • “种子”和避孕的药物——《诗经》、《山海经》 • 原始的优生观点——《列女传》的“胎教”
《曲礼》“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二、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
八、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
妇科学术发展,专著较多:
薛己《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 万全《广嗣纪要》提出“五不女:螺 纹 鼓 角 脉”。 王肯堂《证治准绳· 女科》 张介宾《景岳全书· 妇人规》-理论最全面,妇科病完备。现代 有罗元恺点注《妇人规》专著。
对命门学说的发挥:
赵献可《医贯》、描述命门“水火” 张介宾《类经》
标志着中医妇科学已经形成
产科专著众多,记载对异常胎位的助 产方法。
七、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
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的观点:
刘完素——泻火通经,尤提出根据妇女不同生理阶
• • • 出现了妇科医生“带下医” 《胎产书》最早记载胚胎发育 《黄帝内经》 :基础理论(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因病 机、诊法、治则);临床病证(经闭、崩、带下、子瘖、死 胎、胎病、产后大出血、产后发热、 癥 瘕、不孕);记载 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通涩兼用、补肾活 血、通补奇经,也是妇科病食疗第一方。)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脉学与胚胎学
• 晋《脉经》首见“月经”之名和特殊月经(居经、
避年、激经),记载妊娠脉、临产脉
• 妊娠各期保健要点 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
• 晚婚优育 南齐《褚氏遗书》 :“合男子必当其 年 …… 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 阳气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则育,育而为子, 坚壮强寿。”
李时珍对月经和奇经的认识
九、清代、民国时期
妇产科专著: 傅山《傅青主女科》影响最大 萧赓六《女科经纶》 亟斋居士《达生篇》“睡 忍痛 慢临盆”
沈尧封《沈氏女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
教科书:吴谦《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
发展简史
定
义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 识和研究妇女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 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 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09个历史时期
• • • • • • • • • 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妇科学奠基时期 秦、汉时期—已具中医妇科学雏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与胚胎学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趋向专科化 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 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 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 清代、民国时期
五、五代隋唐时期——趋向专科化
• 隋 · 《诸病源候论》为病理学巨著,其中 37 - 44 卷共 8 卷是论述妇产科病证的,包 括经、带、 胎、产、杂病共283种证候。 • 唐 · 《经效产宝》 是现存产科最完备者。 • 唐 · 《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方”为卷 首,为“崇本之义”。
六、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
段分别重视肾、肝、脾的学术观点影响后世。 张子和——总结“贵流不贵滞”的理论,善用“汗、吐、 下”逐痰以通经,器械牵引助产方法。 李 杲——升阳泻火,除湿止带;滋阴固气止崩。 提出痰湿致经、带、不孕机理; 提出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 创举胎法、皮工疗法、补气血以补瘘法等。
朱震亨——首次描述子宫形态、真假阴阳人;
三、秦、汉时期——已具雏形
• • • • • • 最早的妇产科病案(秦) 《难经》创命门学说及冲任督带理论 《神农本草经》所收 365 种药物中指明治疗妇产科病有 88
种,并在紫石英条首见“子宫”之名。
仲景《金匮要略》奠定妇科治疗学基础,有经、带、胎、 产、杂病分类与辨证论治,首载外治法。 华佗:实施针刺与药物堕胎 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女医”:义姁、淳于衍 (汉)
一、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
• 甲骨文中有“疾育”(妇产科病)
• “坼剖而产”(剖腹产)——《史记》 • “妇孕不育”,“妇三岁不孕” —— 《周易》 • “种子”和避孕的药物——《诗经》、《山海经》 • 原始的优生观点——《列女传》的“胎教”
《曲礼》“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二、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
八、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
妇科学术发展,专著较多:
薛己《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 万全《广嗣纪要》提出“五不女:螺 纹 鼓 角 脉”。 王肯堂《证治准绳· 女科》 张介宾《景岳全书· 妇人规》-理论最全面,妇科病完备。现代 有罗元恺点注《妇人规》专著。
对命门学说的发挥:
赵献可《医贯》、描述命门“水火” 张介宾《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