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
语文教案二: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语文教案二: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及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每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是需要一种平和愉悦的氛围来支持的。
颇有压力的孩子们,如果在课堂上依旧面临着紧张的氛围,则很难展开他们的思路和语言。
因此,我们要像一个慈爱的父母一样,给予学生诚实相待、开放心态的支持和鼓励。
在亲和感和人际交往方面要有意识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到在这样的氛围中是被包容、被爱、被支持和鼓励的。
在课堂上创设好氛围,会让学生们感到轻松愉快,从而积极参与讨论。
二、选取教材,打开思维选取适合的教材自然是开展课堂讨论的重要前提,选材要挑选有深度的、有思维量的、具有挑战性的故事和课文,让学生在阅读语文教材的过程中积累思想,展开自己的思维。
在选择教材时,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力争入手长远,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价值观,还可以通过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探寻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从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体育类语言培养训练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所学的语言,运用适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活动能力。
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学媒介、语音短信等手段,推动学生的课外知识和语言扩展。
对语文教学语音和语调、语气、语态等进行实验教学并做好相应的训练。
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多用比喻、描绘、象征居多角度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
四、教学形式多样,激发不同想法教学形式多样的课堂能够引发多个角度的思考,激发不同想法的学生发表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可以让老师获取更多的教学收获和启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抛砖引玉、师生互问、提问互答、讲述故事等多种形式,在教学中创造积极愉悦的气氛,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
五、参与讨论,模拟竞赛综合评价尤为重要。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的技巧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的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是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之一。
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然而,要让讨论真正起到教育效果,教师需要掌握一些引导学生讨论的技巧。
一、提出引导性问题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些问题应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
例如,在教授一个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该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形象或情节发展等问题,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二、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中应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用担心被批评或嘲笑。
教师可以将讨论看作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肯定和赞扬。
三、尊重不同的观点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教师要尊重这些不同的声音,并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辩论和思维碰撞。
通过尊重多元观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鼓励学生提供证据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供相关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通过运用逻辑和事实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问题,并提出有根据的观点。
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分辨出有效证据和无效证据,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
五、引导学生倾听他人在讨论中,学生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学会倾听他人,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或模拟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倾听技巧。
倾听他人的观点有助于学生扩展自己的思维,从各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六、引导学生总结和概括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讨论进行总结和概括。
通过总结和概括,学生可以将前面的观点和思考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理解。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自己的总结和反馈,指出讨论中的亮点和改进之处。
七、创设多样化的讨论环境除了传统的课堂讨论,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创设多样化的讨论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方法在教学中,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往往缺乏积极的参与态度。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1. 创设宽松的氛围创设宽松、开放的氛围是课堂讨论的前提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营造这种氛围。
首先,教师应该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在小组中更加自由地交流和表达。
最后,教师应该保证自己的言行举止体现出开放、包容、友善的精神。
2. 设定明确的目标在进行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应该设定明确的目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讨论。
目标可以是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或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或者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讨论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参与其中。
3. 提供充足的准备时间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准备时间。
这可以通过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或阅读材料来实现。
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可以思考问题、收集资料,并准备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准备充分的学生更有信心和动力参与讨论,并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观点。
4. 使用激发思考的问题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设计具有激发思考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具有争议性的,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的发言和交流。
5.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互相提问、回答问题、提供互补的观点等方式实现。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回答问题,或者使用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增加讨论的多样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6.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
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培养表达能力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面临学生不愿参与、无人回答问题的情况。
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制定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教师可以打造一个自由开放、宽松活跃的讨论环境。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轻松的氛围,与学生保持良好互动,以示鼓励和支持。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解答,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观点和问题是有价值的。
其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则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设计一些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问题设置也十分关键。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就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解答。
同时,问问题的方式和形式也需灵活变化,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参与。
一些学生可能喜欢口头回答问题,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擅长书面回答。
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口头提问、写作任务等多种形式,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中来。
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奖励激励和成就感强化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例如,可以设置一些参与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观点,或者通过参与讨论评选最佳发言者等形式。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最后,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有些学生可能由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等原因不容易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对于这些学生,可以尽量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注,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讨论中的重要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小团体中进行讨论,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培 养 学 生提 出 问题 的 习惯 与 能力 ,在 学 习阶 段 能使
境 , 让学 生 与教 师 平 等相 处 ,一起 探 索 , 一起 研 究 。最 学 生学 得 更 主动 ,更 扎 实 ,更 深 入 。 当然 学 生提 出 问题 后 , 要尊 重 学 生 的人格 , 当学 生在 提 问题 时 ,教 师要 用 的 能力 和 习惯 的形 成 , 不是 一 朝 一 夕 的 ,而 要经 历 一个
此 外 ,教 师还 可 以通 过 让 学 生 阅读 教材 ,找 出疑 难
学 , 不 断 创 设 既 靠 近 教 学 内 容 ,又 是 学 生 生 活 中 熟 悉 问题 。 总之 ,培养 学生 会 提 问题 的能 力 ,是 一 项 非 常重 的 、常 见 的 、有 趣 的情 境 ,激 励 学 生提 出 问题 ,教 会 学 要 的工 作 ,是 促进 个 体 认 知 发展 的重 要 途径 ,也 是 教会
例 如 , 学 生 初 步 认 识 循 环 小 数 后 , 教 师 出 示 “ . 3 3 ÷7 . 3 2 3 3 1 =0 3 …… ”让 学 生 判 断该 题 的商 是 否 为
2创设情境 ,激励 发问,让学生学会提 问
以往课 堂 教 学 中 多是 教师 向学 生提 问题 ,很少 看 到 循 环 小 数 。 当教 师 演 示 除到 商 的 百分 位 ,正继 续 往 下 除 学 生 向教师 提 问题 。往 往 是 教师 把 学 生 能产 生 的疑 问都 时 ,学生 纷纷 提 出 ,余 数 不是 重 复 出现3 了吗 ?为什 么这 思考 到 了, 由教 师提 出来 ,学 生只 好 依 问而 答 ,久 而 久 样 麻 烦 再 除呢 ?这 时教 师 并 没有 草率 地 评 定 ,而 是 组织 之 ,造 成 学生 一 是 不想 提 出 问题 ,二 是不 知 如何 提 出 问 学生 展 开讨 论 。在 这里 ,教 师 就 是利 用 学 生难 以弄清 楚 题 ,三 是不 敢 提 出 问题 。这样 ,学 生 总会 处 于被 动 的状 的地 方 有 意识 地 创 设激 发 矛 盾 的条 件 ,使 学 生通 过 讨论
小学生讨论习惯的培养策略

2019·1-2新课改以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
课堂讨论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措施。
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可以促使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在与同学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思维的碰撞,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纵观现行教学中的课堂讨论,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表现如下:1.合作意识淡薄。
小组成员虽然形式上坐在一起,但实质上是单打独斗,组内优秀的学生一人包揽所有讨论,组内其他成员不发言。
2.讨论技能薄弱。
由于没有掌握必要的讨论技能和方法,讨论过程中常常是乱象环生,有的组员七嘴八舌、瞎起哄,使得讨论难以围绕主题;有的组员插嘴、抢话,交流无序。
3.没有互补意识。
学生在汇报讨论结果时,有的学生不认真倾听、思考别的小组的发言,不肯相互帮助、纠错补充,形成不了实质的互动,无法融合并充实自己的观点。
由于讨论的成效通常是学生的具体行动结果,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习惯,并使之常态化,让课堂讨论富有成效和乐趣。
良好的讨论习惯并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培养和训练。
一、讨论的基本礼节讨论的时候首先音量得够大,能让大家听见。
听众和发言的人要保持目光的交流,并认真聆听说话人的观点,以显示对说话人的尊重。
为了让学生做好准备仔细听取他人的回答,你可以要求学生对另一名学生的发言进行持续回应,不管这名学生是否自愿。
提问可以很简单:“小明,你同意小红的说法吗?”不管小明能否正确的回应,都向学生发出了信号,不管讲话的是谁,聆听都是理所应当的礼仪。
二、讨论的开场白学生之间的讨论是一种交流,为了帮助学生迈出相互交流的第一步,对讨论的开场白进行设计和训练能让学生的表达连贯。
开场白就是与上一条意见建立联系,这既显示了对对方的尊重,又可以将自己和别人的意见相糅合,便于在他人见解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观点。
讨论的开场白一般分为赞同、不赞同或补充、发展三种情况。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讨论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讨论习惯讨论作为一种融合多项信息进行交流的活动,能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在大力提倡“开放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讨论式教学自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语文问题的习惯。
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只有在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讨论前一定要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
二、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的习惯。
在交流讨论中应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
不仅要肯听,更要会听,能听懂别人说的重难点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
不要因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
同时,要求学生必须轻声交流,不影响其他小组。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可利用学生自私的一面,创设这样的讨论环境:“讨论出的结果可是你们组的秘密,千万别让其他人听见了!”这样几个人在讨论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头凑在一起,声音放轻,生怕自己的小秘密被别组听见了,从而减少了小组间的相互影响,也确保了热烈有序的良好的课堂气氛。
同时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从而发挥出最佳效果。
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习惯。
1、培养小组集体,形成共同奋斗目标。
在小组讨论时,要使小组学生结成利益共同体。
要关注弱势群体,以其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只有在每个组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小组才能获得成功。
这样,能促使组内学生都树立起与小组荣辱与共的意识,促使学生乐于合作。
2、课堂评议突出合作意识的评价,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
要求学生以小组名义汇报讨论成果,开头词一般应是“我们小组的思路是……”教师评议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小组讨论成果的价值,突出对合作意识的评价,突出对小组成绩的肯定。
培养小学生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

培养小学生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班级讨论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信心。
然而,许多小学生缺乏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并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教师在班级讨论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位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的教师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给予积极的反馈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
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有些学生可能因为自信心不足或害怕犯错误而不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使用肯定的语言来鼓励他们,例如“你的观点很有见地”或“感谢你分享这个想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来准备自己的意见,以便他们可以更有信心地参与讨论。
另外,提供一个友好和尊重的环境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关键。
学生们需要感受到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受到重视,并且不会受到他人的批评或嘲笑。
教师可以制定一些讨论规则,例如鼓励学生相互倾听、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互相支持。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讨论中展示出自身的尊重和关怀,以激发学生们对讨论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最后,提供丰富多样的讨论主题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话题,以便学生更容易找到话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或经历,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兴趣和参与。
通过选择有趣和具有启发性的讨论主题,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支持,提供友好和尊重的环境,以及选择丰富多样的讨论主题。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并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技巧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技巧在教育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一直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将介绍一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技巧。
一、为学生创造安全的讨论环境要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首先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包容的讨论环境。
学生需要感到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受到尊重和接纳,他们不会因为发表错误的言论而受到批评或嘲笑。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之间的互动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二、提供合适的讨论话题一个引人入胜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关键。
教师应该选择与学生相关且有足够深度的话题,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提前思考和准备讨论。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们通常在课堂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比较容易,但提出问题可能需要一些指导。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同学提问,或者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深入的问题,以促进更高层次的讨论和思考。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仅仅依靠口头讨论可能无法激发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例如,可以利用小组讨论、辩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增加他们对课堂讨论的兴趣。
五、鼓励学生倾听和反思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还需要鼓励他们倾听和反思他人的观点。
学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在必要时提出自己的异议。
教师可以通过点名、提问和布置小组任务等方式来确保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反思。
总结起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技巧包括为学生创造安全的讨论环境、提供合适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鼓励学生倾听和反思。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积极讨论的方法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积极讨论的方法课堂讨论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交流的重要教学方式。
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有时候学生可能缺乏讨论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因此,教师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积极讨论。
首先,教师可以在讨论开始前设定目标和明确规则。
通过明确的讨论目标,学生知道他们应该关注什么问题,并能更好地准备讨论。
同时,教师可以制定一些明确的规则,如轮流发言、遵守讨论礼仪等,以确保讨论的秩序和效果。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
启发式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鉴他人的观点并提供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第三,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参与。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增加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各自的发现和观点,并促使他们共同思考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背景设置个别讨论任务。
通过关联学生个人经验和现实生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相关的主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最后,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或互动技术来支持讨论。
通过使用图片、视频、幻灯片等多媒体素材,可以更加生动地呈现问题和观点,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讨论平台或社交媒体来扩大学生参与讨论的范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规则、使用启发式问题、组织小组讨论、个别讨论任务以及利用多媒体和互动技术来引导学生参与积极讨论。
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热情,促进他们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和交流。
通过积极的讨论,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并培养重要的思维和沟通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学习,改善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然而,要让课堂讨论真正有效,需要教师在引导过程中采取一些技巧和策略。
本文将介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
一、设立清晰的目标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应该设立清晰的讨论目标。
这个目标可以是学生理解和运用概念、解释现象、探讨问题等。
通过明确讨论目标,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动力。
二、创造积极的讨论氛围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需要创造积极的讨论氛围。
首先,教师应该保证学生感到安全和尊重,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各种互动方式,如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和热情。
最后,教师应该充分倾听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三、设定明确的规则和角色为了让课堂讨论有序进行,教师应该设定明确的规则和角色。
规则可以包括尊重他人的意见、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遵守讨论时间等。
同时,教师可以设定不同的角色,如观察员、记录员、报告员等,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四、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不仅应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还应该引导他们思考和提问。
教师可以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分析和理解问题。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提问,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五、及时总结和评价在课堂讨论的末尾,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和评价学生的表现。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表达水平、合作能力等进行评价,并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同时,教师还可以总结讨论的要点和结论,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有效的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应该设立清晰的目标,创造积极的讨论氛围,设定明确的规则和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并及时总结和评价。
有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讨论技巧分享

有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讨论技巧分享引言在教学中,课堂讨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然而,有时学生可能缺乏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本文将分享一些有效的讨论技巧,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1. 营造尊重和包容的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营造一种尊重和包容的氛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教师可以以身作则,谦虚地接纳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相互尊重、包容不同的观点。
2. 提供支持和激励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激励,让他们有信心参与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赞扬学生的积极表现、提供鼓励性的反馈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合理组织讨论过程1.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应当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向学生明确传达。
这样一来,学生将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有的放矢地参与讨论。
2. 提出启发性问题教师在讨论中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这些问题可以是开放性问题、观点争议性问题或具体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发表个人观点。
3. 组织讨论结构和规则教师可以为讨论设置一定的结构和规则,例如轮流发言、提问补充等。
这样一来,学生参与讨论时更加有序,减少了争抢话语权的现象,也增强了大家的参与意识。
三、激发学生参与的具体技巧1. 利用多种参与方式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参与方式,例如个体思考、小组合作、即时投票等,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并提高参与度。
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同一个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且减少学生对全班讨论的压力。
在小组讨论后,再进行整体分享,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倾听和引导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并且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鼓励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观点,激发他们的思维潜力。
养成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好习惯

养成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好习惯在小学生的学习阶段,课堂讨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缺乏积极参与讨论的好习惯。
因此,培养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养成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好习惯。
一、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重要条件之一。
教师应该注重设计有趣的教学内容,并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有趣的故事、实践活动或展示多媒体素材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促使他们踊跃发言。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感到学习有趣和有意义,更愿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培养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关键之一。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方法: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在小组中,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观点、分享想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辩论活动。
辩论活动可以让学生们针对特定的话题进行争论,锻炼他们的辩证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渐渐克服害羞和紧张的心理,更加自信地参与课堂讨论。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好习惯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开放、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可以放心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不用担心被批评或嘲笑。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一些鼓励性的措施,如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奖励,表扬他们的努力和成绩。
三年级学生如何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

三年级学生如何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
然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如何积极参与讨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将会探讨三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如何积极参与讨论,以及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和帮助他们。
一、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要想积极参与讨论,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听力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1. 倾听:教师在讲解内容时,应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让学生感兴趣并集中注意力。
2. 记笔记:学生可以在听讲的过程中做好记录,例如写下重点内容或者自己的疑问,以便后续参与讨论。
3. 提问与互动: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互动环节,例如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展开讨论。
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几个教师可以尝试的方法:1. 采用故事和情景:通过讲故事或者给出一个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讲解一个有趣的历史事件,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进而展开讨论。
2. 设立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立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参与讨论。
例如在学习科学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这样的问题。
3. 多元化资源: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提供多种资源,例如图片、实物、视频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相关的问题。
三、创造积极的讨论氛围创造积极的讨论氛围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关键因素。
以下是几个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1. 尊重学生观点: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给予肯定和积极的反馈。
2. 鼓励互动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者伙伴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合作,从而促进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3. 创设安全环境: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安全和和谐的讨论环境,让学生感到自由和舒适,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在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培养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技巧

培养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技巧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让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介绍一些培养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技巧。
一、创设积极互动的教学环境要培养小学生的积极讨论参与度,首先需要创设一个积极互动的教学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欢迎学生的提问,并对学生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回应。
这样做不仅能够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2. 热情友好的态度:教师应该以友善热情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支持。
这样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创造良好的氛围。
3. 组织合作学习: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倾听、交流和合作。
这不仅能够促进他们的参与度,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是培养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1. 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创造出生动、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
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参与讨论。
2. 以问题为导向: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的时候,可以提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的欲望。
3. 赋予学生话语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主动性。
三、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在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参与质量和效果。
1.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进一步的问题、给予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知识和材料,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升讨论的水平。
培养学生讨论交流和乐于交往习惯

培养学生讨论交流和乐于交往习惯,真正提高科学课堂实效马慧雪一、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矛盾,造成一种心理紧张,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
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孩子潜意识中探索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想要探讨的最佳状态。
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二,强化倾听习惯:1、把制定的倾听规则与各科任老师联系交流,特别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及能力;2、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与技巧,暗中回顾,整理出别人讲的主要意思,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3、创设良好的课堂倾听气氛。
良好的倾听气氛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达到充分的沟通。
教学艺术的魅力是可以调动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与潜力,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活跃而不紊乱。
新的发现和感受到的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强烈的喜悦会引导学生产生急切倾听下去的兴趣。
”4、巧妙利用学生的倾听注意力。
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
另外,还可以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提示、去突出、去强化,比如老师有意识地将嗓门压低轻轻地说,学生反而越听越集中注意力,不得不在此逗留片刻、思索片刻。
这样便不知不觉地延长了注意时间,提高了倾听质量。
三、创设课堂氛围罗杰斯曾说过:“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个体发挥创造性的基本条件。
”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
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禁锢的课堂中,又如何能产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呢?教师在课堂上应设法创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儿童的想象在其中会变得敏感,会设想出感官所不能表达的东西……在教学中,尊重学生,言论自由,无所顾忌,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交流中。
四、教师深入参与学生开始讨论后,教师要放下架子,甘当学生一员,深入下去和学生一起讨论。
激发他们讨论的热情和情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自信力。
[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课堂讨论的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课堂讨论的良好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d8877cea31126edb6e1a1062.png)
《[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课堂讨论的良好习惯]》摘要:讨论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讨论有更多的收获,荀子说:“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发言有序,围绕主题组内交流要求学生做到:一人发言,其他组员认真倾听小学低年级的课堂讨论,组织起来难度是相当大的,很多时候会出现场面混乱,甚至失控的情况。
而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讨论习惯是直接相关的。
为了提高小学阶段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彰显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教师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习惯。
一.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讨论必须有话可说。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弱,他们往往不能把一句话完整地说出来。
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都是靠老师“挤牙膏”式的引导挤出来的,他们喜欢说“半截话”,甚至还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鉴于此,就要求教师把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作为培养讨论习惯的前提来抓。
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学生说完整的话,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用完整的话,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把话说清楚。
课堂问答,尽量让学生多说,多练,教师不代替,不包办。
课堂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随时巡视纠正学生说得不完整,不通顺,不能明确表达意思的话。
如此,经过教师长时间的示范、督促、纠正、指导,学生的说话能力才能得到长足提高,讨论习惯的养成才会有一个好的开始。
二.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讨论必须有话敢说。
只有在民主的气氛中,教师把课堂变成放飞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天空,学生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才敢与同学交流。
只有在和谐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形成独立的人格,创新的精神。
特别是针对那些成绩差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必须注重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讨论氛围,适时地鼓励,让它们的发言成为小组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我们的讨论才是全员参与的,是有效的。
三.落实讨论的方式方法 1.基本模式训练根据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给学生确定一种课堂讨论的基本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来管理、组员有序发言、组内总结、推举代表汇报答案,师生有效评议。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课堂讨论不仅要在讨论前做到问题设计新颖,讨论主题鲜明,讨论后做到汇总小结及时,讨论结果清楚,而且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要做到巡视点拨及时,启发引导得法,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习惯。
一、善于表达的习惯老师出示讨论问题后,要先给学生留一点考虑问题的时间,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观点,梳理自己的语言,然后宣布讨论开始。
学生在讨论发言时,要做到音量适中,语速适中,口齿清楚,发音标准,既不能七嘴八舌,高声嚷嚷,也不能保持缄默,袖手旁观。
另外还应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表明自己的看法,节省讨论时间。
如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做到人人有分工,人人都能自己约束自己。
二、细心聆听的习惯课堂讨论的目的当然是要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我认为让学生听取别人的观点也十分重要。
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要经常提醒他们细心聆听别人的发言,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眼睛看,仔细观察发言同学的眼神和手势,同时还要在聆听别人发言时进行认真的思考。
这样不光能接受到有声语言传递的信息,而且还接受到了无声语言传递的信息,使学生产生新的`感悟和认识。
养成这种习惯后,学生在讨论中既获得了知识,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养成了尊重别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如在一堂口语交际课上,内容是即兴演讲,演讲题目又是相互对立的,因此我就要求学生细心聆听其它小组的演讲,尤其是和自己小组题目相对立的小组,可以在听的过程中补充自己的内容,是自己小组的演讲更具有说服力,内容涉及更全面。
三、勇于创新的习惯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它是创新的心理基础。
创新更有赖于发散性思维,也就是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多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展开讨论,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方向转化,促进学生主动开放地学习。
由此可见,推行讨论式教学,势在必行。
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讨论习惯呢?我谈几点体会。
激励学生敢说
学生想说、敢说是实施讨论教学的前提。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才有想说、敢说的心理取向,并付诸于行动。
诱发学生“说”的欲望。
物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因此物理教学要充分展示物理知识的魅力,增强知识的情感色彩。
通过故事化、情节化、具体化的事例,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有目的地安排一些活动,提供大量信息刺激,引发学生对身边与物理有关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
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则马上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促使大脑在情感的驱动下去想象、去思考,急切地想说出来。
培养学生“说”的胆量。
学生想说,还要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和胆量。
作为教师应热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要用爱学生的真挚感情去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能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比如,教师一走进教室,就应面带微笑,精神饱满。
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传递给学生安全、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起学生情感
的共鸣,实现“要我说”到“我要说”的情感转化。
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营造一种师生、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才能得到激活,学生才敢于表现,乐于表现。
可见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实施讨论教学的土壤和阳光。
引导学生会说
学生敢说只是前提,讨论的基础还在于学生会不会说,只有学生会说,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讨论式教学顺利进行。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说。
有目的地说是学生进行讨论的首要条件,学生只有目的明确,表述清楚,才能减少有心理压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为深入开展讨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必须以观察、操作、调查等实践活动为依据,既要明确具体,又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
这样,学生讨论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说得准确,说到“点子上”。
如,教学“等值电阻并联”时,教师给每4 人小组发几个等值电阻,让学生动手实验。
操作感知后,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总电阻和分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样设计,学生能通过动手操作抓住问题的关键,寻找出依据,从而在讨论时清楚准确地表述。
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
有条理地说是中学生进行讨论的必要条件,学生叙述有条理,讨论时才会驱动思维,培养逻辑能力;才会吸引他人,并使他人认真听取自己的意见,使讨论真正落实到实处。
因此,讨论问题的设计要符合青少年的思维形式和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问题之间必须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一环扣一环,促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培养。
这样才能使学生讨论时有步骤地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新
判断,形成新思维。
培养学生互相说
讨论的核心在于互相说。
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不仅能体现思维活动,展示个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将几个想法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使自己的理想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逐渐培养讨论习惯。
讨论时,学生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
当不同意见难以统一时,应学会保留自己的见解。
2、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主要认知途径有二,其一是对起始知识的“感知”;其二是对已有知识、背景知识的“迁移”。
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认知的两个入口处,在感知、迁移过后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就加大了讨论的力度和空间,缩短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增强了真实感,学生获得知识也是有活力的,积极的。
3、灵活选择讨论形式
(1)同桌讨论。
简单寻求规律的问题成为了巩固所学知识,
用疑问就某个问题,互相说一说。
如教学天平称质量后让学生讨论有27 个小零件,其中有一个质量稍轻,但外观完全相同,用一架天平要求次数最少,怎样才能把这个质量稍小的零件找出来。
(2)小组讨论。
辨析概念性问题或操作完成探究问题,可展开小组讨论,人数4-8 人为宜,可以是固定的小组,也可以是好朋友讨论,同观点讨论等自由组合的小组。
在讨论的进程中,小组学生各抒己
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因此它是讨论教学的主要讨论形式。
(3)全班讨论。
选择解题策略或开放性问题,可采用全班讨论。
如教学“摩擦力在实际中的应用”时,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自行车的轮胎为什么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如果没有花纹,你骑上去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这样?结果你一言我一语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有利于学生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培养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采用多种讨论形式进行教学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组与组的互联互动,实现课堂交往的开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有效组织讨论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该怎样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前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让每个学生紧紧围绕讨论题进行思考或操作,为后面的讨论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讨论时要分工明确,设立组长,并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空间,让每位学生各抒己见,展开激烈有序的讨论。
教师在巡视观察的基础上,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
如,参与指导,解答疑难,控制进程,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出现的矛盾,敢于揭示和解决矛盾;讨论后要进行全班交流,并鼓励学生对讨论结果质疑、求异、辩论、创建,引导学生想得更深,议得更好,学得更妙,体现评价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