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教学法在古典小说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
教学人物思维学生教师小说文章点拨范进林冲
内容提要:
浅谈“点拨式”教学法在古典小说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当前,在学校基础教育的领域中,正在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人就他的各个方面、他的种种处境的差异和他的责任范围来说,都构成教育的真正主体。”只有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按新的思路来建构素质教育模式,改变“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因机械地盲目地顺应教材体系和教师思路而成为消极的被塑造者的境况,真正将被动的灌输和接受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和自我发展过程,这就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人地位和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任何影响,都要经过学生自己内化的过程才能见效。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单纯的传授为启发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当然由于学生思想单纯、认识事物比较稚嫩等客观
因素的存在,在考虑和分析问题的时候不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在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切不可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引导,恰到好处的启发和诱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的障碍,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个性。
经百年而流传不衰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凝结着中国人对某个特定时代的审视和剖析,曾又有多少中国人借助这些作品获得情感的归属和生命的安顿。这些古典小说无疑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学期几乎都有古典小说的节选内容,学生一边赏析一边也提高了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虽然如此,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发现有些教师只把此类作品当作一般的课文讲读一番,根本未注意到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中国古典小说介绍和欣赏的良好时机,因此两堂课下来,学生并未对这些作品留下多深的印象,也不大会去钻研节选内容以外的整本书,这对教师而言可以说是教学上的失败,对学生来说又未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终身缺憾呢?要让学生对所教内容感兴趣,就有赖于教师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激发和培养,从而达到“欲罢不能”的效果。孔子的弟子颜渊曾这样描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欲罢不能”效果的取得,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必须循循善诱,正确点拨,让学生在一堂课上学有所得,学有兴趣。
“点拨式”教学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点拨点拨,“点”者使之“明”也。通过教师的点,使学生明白思维流程的起点。
“拨”者使之“正”也。通过教师的拨,使学生端正思维流程的方向。“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达到不教的目的,就应该在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英国*斯宾塞)课堂教学成功的获得及理想效果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点拨艺术的运用。适时而又调度得当的点拨,能引导学生进入求知的新氛围。在古典小说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得,给学生以新鲜感,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怎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呢?以下我就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几种点拨方法作具体说明。
一、定向点拨学生思路。根据课文实际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定向点拨,使学生思维,按照一定流向,步步延伸。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中,所描写的人物真实可信,是日常生活可见的“真的人物”,且出场人物既具形貌,又含精神气质、性格特征,无一雷同,各具神情。且看宝玉与黛玉“厮见毕归坐”后,写了宝玉眼中的黛玉:“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为启发学生思考,我首先设疑:此时,宝玉眼中怎会出现黛玉“行动处”的情态呢?他又何以得知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呢?当学生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时,我并没有直接道出答案,而是通过侧面点拨,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考方向。我指着一位精神饱满的男生,引发学生的想象:“当我看到这位身体健壮精力充沛的同学在教室里的坐姿时,脑海中可能想象出他活跃在运动场上的情景。”当学生循着这个思维流向进行思考时,由此顿悟,纷纷发言:“宝玉见黛玉体弱多病,便想象她是‘弱柳扶风’
的样子;见黛玉后十分喜欢,根据她的形貌就想象她很聪明。……”依次类推,当要求学生用此种方法去概括宝玉的形象时,他们就显得驾轻就熟了。同学们体会到:作品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人物时展开了想象,参与了感情,赋予了静态中的人物以动态美、立体感,如果我们读者想要深入理解作品,也必须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二、指导点拨重点关键。摈弃繁杂、程式化的讲解分析,以课文教学之重点、关键,提供给学生思维充分活动的舞台。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文章,其主要特色在于行文运笔丰富多采,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但由于文章篇幅较长,要让师生在课堂上作面面俱到的分析,完全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就定好目标,课内只要抓住“三激”和“三拳”两个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交流。讲“三激”前先设疑:当鲁提辖将金氏父女安排妥当,便径直来到状元桥下。以他往日嫉恶如仇、刚猛暴烈的脾性,一场好戏即刻便可开锣,然而事情并非如人想象这般简单,鲁提辖来到肉铺前干些什么?怎么干的?为什么要这样干?一连串简洁而又直指重点的设问立即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正轨。学生兴趣盎然地找到相关语段圈划讨论、分析交流,很快就有了正确答案。鲁达来到郑屠的肉铺前先坐下来,也不提金氏父女的事,而是先要郑屠十斤精肉做臊子,让郑屠切了半个时辰,此为一激。然后又让郑屠切十斤肥肉做臊子,郑屠不得不又鼓捣了一个时辰,此为再激。当还要郑屠继续切十斤寸金软骨已为三激之时,郑屠终于按捺不住了,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跳将下来,拳打的好戏才算正式上演了。三激的场面好找,于是我趁热打铁又发出疑问:“猫戏鼠”般的“三激”是否符合人物的个性,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
的安排?学生稍作讨论后,即刻就有不少人举手,他们认为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对小说情节故意拖延、宕开的一笔,不仅使故事显得生动有趣,而且大力度的表现出鲁达勇而有谋、智勇双全的个性,越发突出人物的形象,假如没有“三激”,一场全武行的戏目又有何精彩可言。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找到了“三激”的要义。
鲁达的“三拳”则给郑屠以致命的重创。文章中对鲁达的每一拳描写,可说是不惜笔墨,泼墨如云,浓墨重彩。为了让学生深刻把握文章的内在,趁着学生较有兴味之时,先让他们反复诵读不断感受。因为这拳拳写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拳拳写得详尽细腻,不厌其烦。让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如闻其骂,如睹其拳。学生读完以后都说,鲁达的这三拳重手,实在是痛快淋漓,让人解恨。我便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作者惜墨如金,只是简单地提上一笔,交代一下鲁提辖三拳就把镇关西打死了,你们会怎么想?学生马上表示那将显得多么索然无味,这样的小说就没什么看头了。只有这样形、色、味俱全的描写才能展示出鲁达伸张正义、惩治邪恶、为民除害的侠义之举。似这样抓住小说对人物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关键之处,既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路,让他们能够围绕重点,有目的地阅读课文,展开思维,又留有很大余地,让学生去体味,举一反三。
三、捕捉疑点拨疑为明。学生思维的疑点,往往也是兴趣的诱发点。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点,“拨疑为明”,使学生明白释疑的突破点之所在。例如《群英会蒋干中计》这篇文章,其特色就在于善于从细节处彰显人物个性,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又都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显示出来的。在教学之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