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理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与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研究

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与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研究

2016年27期总第834期一、马克思劳动就业理论阐述1.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马克思劳动就业理论,主要以商品、劳动力为中心进行阐述,在其名著《资本论》当中对资本的形成、原始积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都进行了深刻论述,从侧面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口发展特征。

统治阶级和资本家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会不断进行扩大再生产,这里的扩大再生产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资本资源(主要包括资金、场地、设备、先进技术)等的规模性扩大。

二是人口,即生产要素中的核心要素。

在奴隶和封建社会时期,生产规模的扩大依靠人力,农业工业等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信息和技术的产业很少,并且发展缓慢。

而到了资本主义初期,工业革命带来了历史性的变迁,节省出大量的人力物力,人力在相对先进的技术面前被解放出来,这样社会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一方面,资本主义由于机器大工业替代了传统的手工业,社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另一方面,失业人口激增,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沉重包袱。

2.剩余劳动力存在形式及特征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认为,工人半失业或者完全失业的状态,可以称之为剩余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即流动、潜在和停滞。

其中流动的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现代工业中的人口,如采金、煤炭、电力等行业,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这些行业在生产经营旺季时会需要大量的工人进行高强度的劳作,而在淡季或者市场竞争压力过大导致工厂倒闭时,则仅需要少量的管理人员即可。

因此这部分劳动力工作缺乏稳定性,受到生产周期、企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镇一体化,农业劳作所需的绝对劳动力在逐渐降低,这就会造成一部分特别是年轻人,更渴望在城市生活工作,而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各式各样的劳动人口,这部分劳动力以潜在的形式而存在。

一旦城市为其提供了更好的岗位和就业条件,这部分人就会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份子。

停滞的劳动人口,指的是除了上述两种形式之外的人口,这部分人没有固定职业,没有就业和未来发展规划,整体数量较少,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基本劳动力储备。

00165劳动就业概论

00165劳动就业概论

课程名称:劳动就业概论课程代码:00165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劳动就业概论课程是为培养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劳动就业概论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劳动与就业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从事管理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劳动就业概论是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此课程的先期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后续课程为社会保障、人员素质测评、员工培训与开发等。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职业培训导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职业改革的目标任务、基本政策和基本经验;理解职业培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职业培训机构构成、发展历程和工作现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职业培训的基本概念、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及工作任务(重点)1.识记:职业培训的概念、职业培训的特点、就业训练中心的概念、就业训练中心的特点和任务。

2.理解: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及工作任务、培训机构成立的基本条件、技工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技工学校目标任务的基本原则。

3.应用:职业培训机构调整改革的主要政策措施。

(二)我国职业培训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次重点)1.识记:我国的职业培训体系。

2.理解:依据职业技能标准职工培训层次的种类。

3.应用:职业改革的基本经验。

(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职业培训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一般)1.识记:职业培训改革的指导思想。

 2.理解:职业培训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任务。

3.应用:职业培训改革的政策措施。

第二章就业前培训和职工培训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的主要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企业职工培训的改革方向;理解劳动预备制度的概念、实施的背景和意义,就业前培训的意义和作用,我国企业职工培训各阶段的情况、培训的类型和方式以及新时期企业职工培训面临的新形势;了解特殊群体职业培训的特点和相关政策。

劳动与就业概论教学大纲(最新)

劳动与就业概论教学大纲(最新)

《劳动与就业》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48(理论:38学时实践:10学时)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按照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新的劳动就业制度的要求,深入了解马克思对劳动含义的描述,了解向劳动力投资的意义和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途径,了解劳动力市场理论及其运作,进而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我国社会就业的实际状况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展开全方面的求职指导工作和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设计等,并对21世纪新经济以及中国入世等带来的劳动与工作前景,作出适应性变化。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因为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社会活动。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便使他们获得了工作,同时也就有了谋生的手段。

所以,本课程所提供的知识、信息和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很重要的。

从全球范围讲,目前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处于失业和不充分就业的状态。

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问题在我国关系到千家万户,更有其特殊性,本课程可以帮助劳动者在就业领域广泛开展工作,并使之成为青年工作、学生工作、妇女工作等以及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工作等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从“统配统分”到“自主择业”的改革,本课程对大学生就业群体自身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着重阐述如何以劳动力资源理论和劳动力市场理论为基础,按照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新的劳动就业制度的要求,深入了解马克思对劳动含义的描述,了解向劳动力投资的意义和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途径,了解劳动力市场理论及其运作,进而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我国社会就业的实际状况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展开全方面的求职指导工作和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设计等,并对21世纪新经济以及中国入世等带来的劳动与工作前景,作出适应性变化。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劳动篇偏重于理论方面,要求理解劳动的含义和分类、劳动方式和劳动行为、劳动制度和劳动关系,劳动力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及劳动者的收入分配等。

劳动就业概论

劳动就业概论

上篇就业第一章就业概论就业具有特殊的规律性:1.就业是一种经济现象2.就业具有社会性3.就业既是劳动者个体的微观行为,也是一个宏观层面的问题第一节就业一、就业的概念从理论上讲: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凡在年龄之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都算是就业:1.在规定实际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2.有职业而由于疾病、事故、劳动争议、度假、旷工或气候不良、设备损坏临时停工等原因而暂时没有工作3.自己当雇主或营业,包括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工厂,工作时间相当于正常工作时间的1/3以上,没拿报酬我国的就业者包括: 1.职工; 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 3.私营业主; 4.个体户; 5.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 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 7.农村从业人员; 8.其它从业人员,其中包括现役军人二、就业的形式1.按城乡划分的就业形式2.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形式3.按行业划分的就业形式4.按经济类型划分的就业形式5.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6.充分就业与不充分就业第二节失业一、失业的概念在我国,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但无职业的劳动者.下岗职工:指在本企业无工作岗位、没有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和在社会上没找到新的工作岗位的“三无”人员.二、失业的分类1.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造成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有:A.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B.信息的不完善、不对称性,使求职者与拥有空缺岗位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时间.2.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结构性失业的产生是A. 劳动力内部的失衡.B. 产生于技术革命C. 产业结构调整D.产品结构调整时期.3.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季节性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除夕季节性波动,从而形成季节性失业.4.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5.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劳动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6.自愿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三、失业的度量对失业的度量要用失业率的概念.失业率是失业人数与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它反映在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员所占的比重有多大,从而反映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失业的平均周数/52周四、失业的影响1.经济资源浪费和产出减少2.消费需求减少3.失业津贴和社会救济支出增加4.大量社会问题产生5.失业者的精神损失和物质损失第三节历史沿革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就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对劳动力的计划配置、统包就业、行政调配、城乡分割.1.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一计划2.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包就业3.国家对单位用人实行统一招收4.国家对劳动力调剂实行统一调配5.城镇是国家劳动就业工作的重心二、对传统就业制度的改革1.把企业和劳动者推向市场2.从市场的角度重新认识劳动就业工作3.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并发挥积极作用第四节就业现状与问题一、中国就业的总体形势就业结构方面,从1980年到1998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比重由68.9﹪下降为49.8﹪,第二产业由18.5﹪增长到23.5﹪,第三产业由12.6﹪上升为26.7﹪.二、中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2.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存在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就业的质量3.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的不充分和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同时并存4.就业能力较弱的特殊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日益明显6.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尚未完善第五节改革方向一、我国新时期的就业方针以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为出发点,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拓宽就业门路,促进再就业,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劳动者自主择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各种渠道自谋职业市场调节就业,指通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以市场机制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调节手段,实现用人单位和劳动这的双向选择.政府促进就业,是指政府促进宏观经济与就业的协调发展,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和发展就业服务体系;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其它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二、就业体制改革的方向与道路1.确立主体2.更新机制3.建立规则4.宏观调控5.载体建设第二章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第一节影响就业的因素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是来自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三个方面.一、人口人口是供给方面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人口因素从桑方面影响就业,即人口规模、结构和劳动力参与率.1.人口规模和结构人口结构:增长型、老龄型和均衡型人口基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人口迁移对就业产生即时影响,使就业压力在不同地区之间发生转移.2.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中所占的比率.A.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偏高B.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较高,且不受婚姻、生育等的影响C.青年劳动力参与率偏高二、教育培训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途径.教育按教学目的可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按教学层次分:基础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员或技术工人类的操作型人才的教育职业培训按目的可分为: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就业前培训:是为了新成长劳动力提高必要的观念、技能准备,使之能够顺利地实现由就学向就业的身份转变;在职培训是为了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而进行的培训转岗培训是指劳动这为转换职业或工作岗位而进行的培训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决定劳动力需求的根本因素.经济发展体系在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方面.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在总量和结构上.1.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总量对就业的影响的指标.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2.经济周期波动与就业:经济发展是不断波动的,投资和经济结构调整是波动的主要原因.失业率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一个判别标准.3.经济结构:A.就业结构的一般变动趋势 B.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空间四、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从两个方面影响就业: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增加就业总量; 改变就业结构五、经济体制1.经济体制及其类型经济体制是一系列经济制度的有机集合,通过在这一体制中活动的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因而是权利结构、运行机制和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目标三者的有机统一体.经济体制分为:商品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产品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的是行政计划就业体制).2.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决定作用A.在产品经济体制下,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所有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B.在商品经济体制下,权利结构必须是一种产权结构,运行机制必须是市场机制,所有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目标都是在其所拥有的资源限度以内追求利益最大化.第二节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指通过制定具体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金融政策等,刺激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扩大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实现增加就业岗位的目的.一、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中央政府制定的用来调整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第五节)——就业与失业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第五节)——就业与失业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五)——第五节就业与失业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出稳就业、保就业以及控制失业率。

那么什么是就业?什么是失业?什么是失业率?下面就讲解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理论(一)就业的含义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凡是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者,即为就业者。

就业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

劳动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必须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龄。

未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龄的人,一般可以视为无劳动能力,不能以自己的行为行使劳动权利,承担劳动给付的义务。

第二,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

第三,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可以称为就业。

(二)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1、总供给概念。

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看,它取决于用于生产的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从收入分配看,它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投入而获得的收入总和。

所以,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

在生产要素的报酬收入中,一部分用于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部分用于储蓄。

因此,总供给也等于消费与储蓄的总和。

用公示表达: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十储蓄2、总需求概念。

所谓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

消费品的需求是指居民户对各类消费品的支出、住房租金以及其他服务支出的总和。

投资品的需求是指企业用于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用于原材料、半成品和存货增量的支出等。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劳动力市场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交互关系。

在这个市场中,就业理论则是研究劳动力市场运作的原理与机制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

一、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来自于劳动者,他们通过提供劳动力来获得收入。

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则来自于雇主,他们需要劳动力来完成各种任务和生产活动。

供给和需求双方通过劳动力市场来进行交易和协商。

1.1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是由劳动者提供的,他们通过提供劳动力来获取收入和就业机会。

供给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结构、教育水平、技能需求等。

人口结构是决定劳动力市场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年龄结构合理、就业能力强的人口结构有利于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平衡。

此外,教育水平和技能也会影响劳动者的供给能力。

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

1.2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自于雇主,他们需要劳动力来完成各种任务和生产活动。

需求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劳动力成本等。

经济增长是影响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生产和服务需求,从而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市场需求。

然而,经济增长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还受到劳动力成本的影响。

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会促使企业增加用工,从而提高就业机会。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就业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有多种理论用于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和就业现象。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就业理论。

2.1 供求匹配理论供求匹配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

当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较好的匹配时,劳动者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技能和能力的就业机会。

如果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较差,就会出现劳动力市场的失衡。

为了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劳动者和雇主可以通过提升技能和教育水平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此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政策来促进供求匹配。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就业的功能
1.就业对劳动者个人的功能 生活保障功能; 自我价值实现功能; 自我发展功能; 服务社会功能. 2.就业的社会经济功能 增加财富功能; 社会稳定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
(三)就业结构与就业质量



就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 产业、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就业结构的实质是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的配置状态合 理与否,是否适应生产的需求。 就业包括就业数量(包括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两个 方面的问题。 就业质量反映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 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就业 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既涉及工作本身的特征,又 涉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


(四)特殊就业人群职业培训 加大贫困家庭子女、大龄失业人员、转岗职工、 退役军人和残疾人等劳教者职业技能和创业培 训力度,按规定提供培训补贴,对农村贫困家 庭学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员给予 生活补贴。 (五)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设施建设,支持设立返 乡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 实现县级就业创业服务项目设施全覆盖,加快 部门间数据共享,健全流动人员人事要案基本 公共服务体系。
(四)充分就业的内涵
1.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 ——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 人都能得到工作。 他把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工 人愿意按现行工资受雇于雇主而得不到就业), 只要解决了“非自愿失业”,就算达到了充分就 业。 2.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 一种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 另一种是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失业率为零,而是总 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从总体上来说,把失业归结为“总需求不足”。他认为,在消 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三条心理规 律作用下,出现有效需求不足。 主要观点: 1.认为有非自愿失业; 2.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 3.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而社会就业量被认为是这种均衡状态决定的。

劳动就业概论

劳动就业概论

格致·讲义目录劳动篇 (1)第一章劳动概述 (1)第一节劳动的含义、特征和分类 (2)第二节劳动方式与劳动行为 (3)第三节劳动制度与劳动关系 (5)第二章劳动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8)第一节劳动力与劳动力资源 (8)第二节向劳动力资源投资 (11)第三节企业劳动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13)第三章劳动力市场 (19)第一节劳动力市场概述 (19)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理论与运作 (24)第三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31)第四节劳动力市场歧视 (36)第四章劳动者收入分配 (39)第一节按劳分配及按生产要素分配 (39)第二节劳动工资 (42)第三节收入分配差别 (51)就业篇 (53)第五章就业概述 (53)第一节就业的定义和特征 (53)第二节影响就业的因素 (54)第三节就业结构 (56)第四节就业制度 (57)第六章就业政策 (59)第一节就业政策的一般构成 (59)第二节主要西方国家的就业政策 (62)第三节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65)《劳动就业概论》第七章失业 (68)第一节失业概述 (68)第二节失业的衡量 (72)第三节我国的失业问题 (74)择业篇 (76)第八章职业基础理论 (76)第一节职业概述 (76)第二节职业选择 (79)第三节职业地位和声望 (82)第四节职业生涯 (83)第五节大学生就业指导 (84)第九章求职准备 (85)第一节撰写简历 (85)第二节准备求职信 (89)第三节收集就业信息 (90)第十章求职面试 (94)第一节面试的含义、目的及基本范式 (94)第二节面试的问题 (97)第三节面试的特点和语言技巧运用 (98)第四节面试的准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99)第十一章竞争与择优 (101)第一节公务员考试 (101)第二节社会需要的大学生 (103)第三节知识女性的就业 (104)创业篇 (105)第十二章高技术对工作的影响 (105)第一节高技术是什么 (105)第二节高技术与职业结构变革 (106)第三节就业结构变革的测度 (107)第四节重新思考工作 (108)第十三章未来工作展望 (109)第一节网络发展负职业的影响 (109)第二节 WTO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111)第三节大学生与“知本家” (113)教材框架图格致·讲义劳动篇第一章劳动概述《劳动就业概论》第一节劳动的含义、特征和分类1.劳动的含义【010101】马克思对劳动含义的描述:“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的、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凯恩斯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凯恩斯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凯恩斯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凯恩斯就业理论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

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社会一般情况均存在“ 有效需求不足”。

即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较多的社会失业,即不充分就业。

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

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工人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相对减少。

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

我国劳动就业的主要特点1、劳动就业人口多,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呈进一步扩大之势, 生产力的扩张赶不上劳动力的扩张。

2 、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3、社会服务业和建筑业成为就业人员增加的新亮点。

4、至今仍容纳中国劳动力数量三分之二左右的农村, 其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缓慢。

5、劳动力供需信息不顺畅。

四、对我国就业的一些启示1、在发展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密集型企业。

在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的前提下, 不同产业结构对就业的贡献是不一样的。

针对目前下岗失业问题突出的情形, 只有在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 特别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就业岗位短缺的问题。

现在, 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相对一般发展中国家而言低了三分之一,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恢复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唯一办法。

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人工成本,这是我国的比较优势。

因此,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 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缓解劳动力相对过剩的重要途径。

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据测算, 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 劳动密集型的轻纺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的2.5 倍, 与此同时,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是扩大出口的重要举措, 而且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

《劳动就业概论》复习参考资料1

《劳动就业概论》复习参考资料1

劳动就业概论》名词:1.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类别。

2.职业培训:是一种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的职业教育活动。

3.就业前培训:指为帮助初次求职人员或其他劳动者提高就业能力而进行的必备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活动,是职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再就业培训:指对有过一次工作经验的职工失业或是下岗后,对其进行的从事职业所必需的职业指导,职业再就业培训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培训.创业培训:对具有创造愿望和相应条件的人员所进行的开办小企业或自谋职业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必备能力的培训。

5.国家职业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基础上,对某一职业所需的能力水平所做的规定,是从业资格的主要依据.6.职业资格:是指对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包括从业资格和职业资格。

7.就业准入制度:是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 8.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

它是由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作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

9.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学识,技术,能力的认可,是求职,任职,独立开业和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10.公共就业服务:指政府出资,向劳动者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包括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社区公共就业岗位开发服务和其他服务内容.填空:1.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于:1999.5.202.职业培训改革的方向:社会化、市场化3.我国职业培训机构主要包括: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民办培训机构、中外合作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机构4. 按照《职业教育法》规定,一般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其比例为:1.5 %5. 《2004-2005年再就业培训计划》的主题是:“提高你的再就业能力”6. 再就业培训的对象包括:城镇就业转失业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7.再就业培训的培训期限是:长期:1年以上年;中期: 3个月至1年;短期:3个月以下。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机会的理论经济学分析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机会的理论经济学分析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机会的理论经济学分析劳动力市场是指供给劳动力的个人或企业与需求劳动力的个人或企业之间的交易所。

在这个市场中,劳动者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收入,而雇主则通过雇佣劳动力来实现生产目标。

劳动力市场是经济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就业机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可以提供给劳动者的工作岗位。

在一个正常运作的劳动力市场中,供给和需求之间会自动形成均衡,工作机会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劳动者也能够在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劳动力市场并不总是完全有效,就业机会也不总是充裕的。

在理论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机会的分析主要包括供给和需求、工资决定、就业与失业等方面。

首先,供给和需求是劳动力市场的基础。

供给方是指愿意出售自己的劳动力的个人或企业,而需求方是指愿意雇佣劳动力的个人或企业。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上的工作机会数量和工资水平。

当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时,就业机会会相对充裕,工资水平也会相对稳定。

但是,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会导致就业机会不足,失业率增加,工资下降;反之,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水平提高。

其次,工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问题。

工资水平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雇主的成本水平,对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都有影响。

理论经济学中有多种关于工资决定的理论,包括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市场分割理论和劳动力市场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工资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工资水平对就业机会的影响。

最后,就业与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业率和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直接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市场是否运转良好。

失业率的高低不仅会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也会影响到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就业,减少失业,保持劳动力市场的平稳运行。

总的来说,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机会的理论经济学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与雇主之间交易行为和市场调节机制的重要内容。

劳动就业概论

劳动就业概论

选择题:1、劳动方式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的方式,也是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劳动者)和客体(劳动对象)相互作用的方式。

2、劳动行为不等于劳动者行为,主要包括劳动行为和非劳动行为。

3、决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最基本的因素是所有制性质4、劳动力具有年龄的特征,我国法定劳动年龄是男性16~60岁,女性是16~55岁。

5、工作分析由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两部分组成。

6、工作绩效评估的目的:获取人事决策信息、为职员提供信息反馈、有利于发展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7、市场配置模式:这种无保障的就业体系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大,但对劳动力供给双方会带来很大的压力。

8、个别性流动,指由于劳动者个人自身和家庭原因,以及其他非经济技术因素所引起的劳动力流动。

9、劳动力供给有三部分组成:劳动力数量、工作时间和劳动效率。

10、劳动边际产量:是指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投入要素所能增加的产量。

11、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均参加收益分配,其分配收益率由市场来决定。

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客观经济条件决定,在劳动者收入分配方面只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13、暗挂,是指国家在宏观工资控制和工资标准、工资水平调整上密切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做出相应的工资增长率安排。

14、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即基尼系数。

15、就业的基本特征:社会性、经济性、流动性、变动性、计划性。

16、劳动力供给与就业需求之间的三种关系: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基本平衡。

17、就业的变动规律:第一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逐步减少、呈快速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增减相抵、但稳中有趋降之势。

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不断提高,都呈上升趋势。

18、就业制度包括:用工制度、就业服务制度、辞职退休制度、就业保障制度等。

19、凯恩斯192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20、终身雇佣制是日本社会惯例性的基本就业形势,并不是一种法律规定的形势。

自考 真题 劳动就业概论

自考 真题 劳动就业概论

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就业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16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横向社会的人们的利益关系是通过劳动关系来实现的,纵向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是通过劳动关系来延续的,这体现了劳动关系的( )A。

直接性B。

普遍性C.具体性D。

本质性2。

劳动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法令已经公布,所有单位和劳动者都必须遵守,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非议和制度执行机构的惩罚。

这是劳动制度的( )A.存在的普遍性B。

构成的系统性C.组织实施的强制性D。

相对的稳定性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劳动力特征的描述是( )A。

自然性特征B。

潜在性特征C.先天性特征D.开发的双重性特征4.目前,我国男性的法定劳动年龄是()A.16~50周岁B.16~60周岁C.16~55周岁D.14~55周岁5.劳动力资源的__________就是在科学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各项管理措施、加强对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政府领导力度,从而使劳动力资源开发在制度上得到保证。

( )A。

教育开发 B.使用开发C.政策开发D.管理开发6.“市场配置”模式较之其他类型的劳动力市场模式具有较高的配置效率,是因为( )A.人的有限理性B.人的全面发展C。

信息的完全性 D.信息的对称性7.下列现象属于地区间流动的是( )A.劳动者的就职岗位由一个企业转到另一个企业B.劳动者从工资低、就业机会少的地区流向工资高、就业机会多的地区C.劳动者在同一地位等级或同一声望等级的职业之间流动D。

劳动者由衰落的旧产业流向崛起的新产业8。

劳动边际产量是指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投入(或一个劳动力)所能增加的()A。

收益总量B。

收益增量C。

实物产出量 D.边际产量9.下列关于劳动力需求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假设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产量最大化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目的B。

劳动就业概论

劳动就业概论

一、劳动概述P4劳动的含义: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有目的地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一种改变自然物的社会实践活动。

P5劳动的特征:1劳动的人类专属性2劳动的自觉意识和能动性3劳动的创造性P9劳动方式:劳动方式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的方式,也是劳动过程的主体(劳动者)和客体(劳动对象)相互作用的方式。

首先,劳动方式取决于劳动的目的、对象。

其次,劳动方式与劳动资料(工具)的属性相关。

再次,劳动方式是劳动过程中所有当事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P11几种主要的劳动行为:1劳动分工2劳动协作3劳动竞争P14影响劳动行为的社会因素:1社会传统文化因素2社会经济环境因素3社会政治环境因素4社会大众心理氛围5社会人际关系二、劳动力资源开发与管理P24劳动力的特征:1自然性特征2潜在性特征3可教化性特征4开发的双重性特征P30 劳动力资源的特征:1生物性2重复性3时效性4能动性5社会性6继承性7智力性P33教育投资的内容:1国民教育投资2在职教育投资3职业技术教育投资4终身教育投资P35劳动力资源投资的特点:1投资超前、效益滞后2投资的产出特殊3投资的表现形式特殊4阶段性和连续性P39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途径:1教育开发2使用开发3管理开发4政策开发三、劳动力市场P65劳动力市场的五个要素:1自由劳动者2使用劳动力的部门与雇主3供求关系4交换方式与规则5劳动力价格P73劳动力市场经典理论:1、新古典学派:源自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19世纪早期经济学家为代表人物的古典经济学。

马歇尔是新古典学派的奠基人。

新古典学派强调市场机制以及市场要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新古典学派经常从可检验的一半假设条件出发,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来给出某些理论上的预测。

2、制度学派:代表人物是维伯伦、科芒斯、密特赛尔3、制度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相比,其区别主要表现在:①特别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弱化供求要素方面的作用②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工资缺乏弹性,失业是一种长期、普遍的现象,劳动力的流动存在着障碍,信息的传播极不均匀③非常强调工会、大型企业、文化、习俗等因素在工资决定过程中的作用④在方法上,制度学派乐于使用案例研究,乐于运用归纳法,认为这些方法有助于人们揭开劳动力市场实际运作的面纱。

自考00165劳动就业概论考试大纲识记与领会

自考00165劳动就业概论考试大纲识记与领会

00165 劳动就业概论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劳动概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A、劳动的含义、特征和分类1、识记:(1)劳动的含义: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有目的地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一种改变自然物的社会实践活动。

(2)劳动的特征:1劳动的人类专属性 2劳动的自觉意识和能动性 3劳动的创造性(3)劳动的分类:1)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经专门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者)(4)技术性劳动与非技术性劳动 (劳动在技术上的复杂程度不同)2、领会:(1)劳动含义的四个方面的分析:1是人的客观物质活动2是人的有目的的能动的活动3一开始就是社会活动4人的劳动具有双重效果。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3)硬技术和软技术的区分:(4)其它分类标准:必要和剩余、生产性和劳务性、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死人和社会等。

B、劳动方式与劳动行为1、识记:(1)劳动方式的含义: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的方式,也是劳动过程的主体(劳动者)和客体(劳动对象)相互作用的方式。

(2)主要的劳动行为:1劳动分工 2劳动协作 3劳动竞争(3)影响劳动行为的社会因素:1社会传统文化因素 2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3社会政治环境因素 4社会大众心理氛围 5社会人际关系2、领会:(1)不同劳动方式产生不同劳动结果的原因:1劳动方式取决于劳动的目的、对象2劳动方式与劳动资料的属性相关3劳动方式是劳动过程中所有当事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2)劳动分工的三种分工形式:1.按工艺专业化原则进行分工;2.按对象专业化原则进行分工;3.按劳动者技术水平高低原则进行分工(3)劳动协作的不同类型:1根据劳动者的主观愿望,分为自愿协作和非自愿协作2根据劳动协作所发生的空间,可分为直接协作和间接协作3根据协作行为的组织形式,可分为有组织协作和非组织协作。

(4)劳动竞争的不同种类:1一方的成功寄托在另一方不成功的基础上2两败俱伤3双赢。

劳动就业基本知识

劳动就业基本知识

劳动就业基本知识劳动就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人生活的基础和保障。

了解劳动就业的基本知识,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的就业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劳动就业的定义、劳动就业的重要性、劳动就业的形式以及劳动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劳动就业的定义劳动就业是指人们通过参与社会劳动,获得相应的工作机会并从中获取报酬的过程。

劳动就业不仅是个人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劳动就业过程中,个人通过提供自己的劳动力,获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报酬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二、劳动就业的重要性劳动就业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个人来说,劳动就业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通过努力工作,个人能够获得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同时,劳动就业还能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对于社会来说,劳动就业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石。

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和谐与凝聚力。

此外,劳动就业还能为国家经济增添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三、劳动就业的形式劳动就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全职就业、兼职就业、自主创业等。

全职就业是指个人以全日制工作的方式参与社会劳动,从事稳定的工作,获得固定的报酬。

兼职就业是指个人在正式工作之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从事其他工作,以获取额外的收入。

自主创业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独立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四、劳动就业的影响因素劳动就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能力、学历背景、经验和技能等。

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学历背景是衡量个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标准,高学历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经验和技能是个人在劳动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和提升至关重要。

社会经济环境、政策法规以及行业需求等也是影响劳动就业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劳动市场供求关系较为平衡,劳动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在经济低迷时期,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紧张,劳动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试析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

试析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

试析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在其著作《通论》中对就业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失业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市场对于投资数量的下降,而政府作为调节市场的力量,应在此时候出现,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活动的稳定发展和就业的提高。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贡献:第一,他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活动的驱动力是需求,而且需求是由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三部门组成。

当投资数量下降后,将会导致消费减少,政府支出也将受到影响,进而形成需求不足的局面,出现大规模的空闲生产力和失业的现象。

第二,他强调了国家干预的重要性。

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完全自我调节,政府应当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增加社会总需求量,刺激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造。

通过财政政策的调节,政府可以增加社会投资和消费,增加有效需求,实现经济平衡和发展。

第三,他强调了劳动力的流动性。

凯恩斯认为,劳动力的流动性将有助于减轻失业和生产空余的压力,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鼓励劳动力从低效的产业向高效的产业转移,促进职业技能的普及和提高,提高劳动力就业率和生产效率,实现全面的经济发展。

对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要重视有效需求的作用,加强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干预,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鼓励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的增加,实现经济发展和就业目标的双重鼓励。

第二,要强调就业的优先地位,通过建立适当的就业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流动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工作环境,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与经济环境。

第三,要关注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只有通过了解和满足人类的多样化需求,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对经济学本身的质疑和重新思考。

劳动就业理论与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研究

劳动就业理论与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研究
民的就业 压力 也 随之增 大 。 .

界定 ; 第 二层次 , 将劳动年龄人 口划分为劳动力人 口和不在劳动力人 口; 第 三层次 , 从劳动力人 口中 区分出就业人 口和失业人 口。 劳动力人 口等于劳动年龄人 口减去不在 劳动 力人 口; 劳动参 与率为劳动力人 口与劳动年龄人 口
优 点 是 通 过 一 次 调 查 可 以取 得 全 部 有 关 劳 动 力 的

2 0 0 8 年 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导致许 多国家 就业 形 势严 峻 , 稳定 和 扩 大就 业 成 为这 些 国家 面 临
的最大挑战。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和相对稳定的就业
状况 ,对解决全球就业问题做出了极其 重要 的贡 献 。据相关 数据 统计 , 从1 9 7 8 年 到2 0 l 1 年, 我 国创 造
了3 . 8 2 亿个就业 岗位 , 其中创造非农就业 岗位2 2 3 7 7
万人 。
( 二) 我 国就业 形势 十分严 峻 1 . 基 本数 据
整套数据 , 便 于数据 的衔接使用 , 但其关键是要
有完整的抽样框和业务熟练 、 责任心强的调查员队 伍。
二、 失业 的形 式
( 一) 周 期性 失业

失业 的界 定 与计 量
( 一) 失业 的界 定
失业人员必须具备 的条件 :在法定 劳动年龄 内; 有 劳动能力 ; 没有 工作且愿 意工 作而未能就业 的人 员 。 1 9 9 4 年原国家劳动部对失业进行的界定是 : 城
镇 范围 ; 统 计 口径 , “ 城镇失业人员” 指 有 非农 业 户 口, 在 一定 的劳 动年 龄 内( 1 6 岁 以上 及 男 5 0 岁 以下 、
劳动就业理 论与当前我 国就业 问题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大学四年级,师从马歇尔和庇古。1906-1908年在英国 财政部印度事物部工作,1908年任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经 济学讲师,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 《指数编制方法》而获“亚当.斯密奖”。1911-1944年 任《经济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通货与 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
从1930年第一季度起,工业生产指数和出口贸易指数都显 著下降,失业人数激增,1932年第三季度,失业人数高达 300万人,失业率高达23%。这次大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倒退到1903-1909年的水平,而且扩展到金融市 场和资本市场,囊括地区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所 空前。凯恩斯在苦苦思索和研究过程中,实践和理论都给 了其极大的启示。
➢ [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就 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为标志,宏观经济学体系得以 完整建立。
3、主要研究内容:三大定律 ➢ 一是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规律。 ➢ 二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 三是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规律。
附: 凯恩斯的极端总供给曲线 (1)前提 ①劳动力市场并非完全竞争的情况,社会总需求水 平的不足必然使劳动力市场不经常处于充分就业的 状态,而是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状态。 ②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在短期内不具备灵活性的特 征,而是具有刚性
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 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2年被进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 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
1946年猝死于心脏病,时年63岁。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 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 荣之父”等美称。下会迅速得到
调整,从而使得劳动力市场常常出清(即供需相等) —— 劳动力市场总是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 古典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距离等于充分就业产量 yf的垂直线——表明总供给量不会随价格变动而变动。
(4)图形
短期:W与P能够迅速 调整
长期:有充分时间进行 W与P的调整,使实际 工资处于充分就业应有 的水平
附:萨伊法则假定条件下的古典总供给曲线
(1)定义: ü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 的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2)假定 ①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性的 ②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都是由实际工资水
平决定的 ③决定实际工资的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都具有灵活变动的性
质,能迅速自行调节(劳动力市场运行没有阻力)
(2)产生背景: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战争时期。 当时物价急剧上升,货币烫手,公众不愿保留货 币,一有钱就赶快购买商品。
2、主要观点:
3、对充分就业的解释
(1)充分就业: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 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自愿失业:求职性失业,劳动者不满意现有工作,离职去 寻找更理想的工作而造成的失业。
凯恩斯简介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
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7岁进入波斯学 校,2年后进入圣菲斯学院的预科班。几年以后他的天才渐渐 显露,于1894年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第一个 数学奖。 一年后,他考取伊顿公学,并于1899和1900年连续 两次获数学大奖。他以数学,历史和英语三项第一的成绩毕 业。1902年,他成功考取剑桥国王学院(剑桥大学)的奖学 金。
(5)政策含义
ü增加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只能造成物价上涨,甚至通 货膨胀。
IS右移-AD右移-P不变条件 下,对产品需求上升-无法 得到劳动力以扩大产出-产 出供给无法适应增加的需 求-提高工资和生产成本物价上涨-货币存量减少支出减少-AD向上推进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二、凯恩斯的需求论
从理论方面上看,颠覆了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观点。 ➢ 一是否认萨伊定律。 ➢ 二是否定古典的利率、投资与储蓄理论。 ➢ 三是否定古典宏观经济的就业理论。 提出总供给=总需求
的观点 ➢ 四是否定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提出政府干预主张
2、特征:经济学的分析由个体转向总量,套国家干预经济进 行需求管理的提出。
从实践看,主要是罗斯福的“新政”计划对凯恩斯形成“就 业通论”起了先导、促进、借鉴和印证的作用。
农业政策:缩小种植面积,减少农产品过剩,由国家拨款支 持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和保护土壤肥力等。
工商业政策:采取工商业自行调整的政策,减少生产过剩, 增加工资,缩短工时,提高物价
劳工政策:以工代赈,减少失业,加大社会保险的实施(失 业保险、养老保险、福利),加强工会力量,尽量消除劳资 纠纷。
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有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
(2)解析: ✓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没有一个人失业,
而是仍有失业,此时的失业为自然失业,或者说在 实现了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的失业为自然失业。 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 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允许自然失业存在 空缺职位等于寻找工作的人数
劳动就业理论
第一节 就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
1、背景: (1)萨伊: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首次
提出供给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他认为商品买卖的实质是商 品交换。在以一种商品交换货币,又用货币交换另一种商 品的过程中,货币只起到流通手段的作用。商品的出售者 同时也是商品的购买者。商品(包括劳务)的供求在总体 上是平衡的,不会出现供不应求或生产过剩的问题。
1、产生背景: ➢ 20年代经济的慢性萧条是凯恩斯就业理论萌芽的土壤,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则为催生凯恩斯经济学 提供了大气候。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于1929年10月23 日首先由纽约股票价格大跌开始爆发,然后波及美国 各经济领域。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渠道,英国 很快受到影响,也陷入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